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总结是唤醒记忆,铭刻成长的神奇力量。在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做到独具一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校园文化论文篇一
摘要: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灵魂。[1]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并且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从而通过文化引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发展,其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理论基础,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互荣共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德育教育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第二课堂。[2]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教育的功能拓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教育部〔20xx〕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目前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
2.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科学健全的机制是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外在行为的一种约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优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是推动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化两者互动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外部环境的保障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优化内部校园环境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广大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随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因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学院在制定互动人才选拔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然后在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建立一支优秀的互动人才队伍。所以,加强有序的互动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保障。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两者在互动原则、机制、环境以及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全方位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论文篇二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以及滞后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时刻遭受更多元、更复杂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价值取向的冲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是高校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要有创新思维和时代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团委、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校园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会给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可以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是无形中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增进学生交往,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校园文化在建设与交流过程中,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娱乐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魅力,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改善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身心素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都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改善学生行为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例如,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运动条件和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和交往,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还缓解和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外部活动的重要推进动力,是校园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推进剂。所以高校应积极培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认可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开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虽然丰富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文化同一”与“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实现健康成长。
(二)强化人本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有效增强高校内部的组织凝聚力,高校要加强校园人本文化的建设,即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中,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素质和积极行为的充分尊重,科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有家庭困难或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组织上有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以便让学生更有组织归属感。
同时,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也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只有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在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的各种需要,保障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开展学习,才能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专业知识和人才,在平时要重视高规格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品牌与特色文化的建设。
品牌是高校区分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实现与校园品牌建设相结合,让校园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出校园的特色文化,赋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良好的校园形象,这样高校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而且很难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
对此,高校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细化校园服务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定期创编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验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科研、实习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个学生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会经历很多时间,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共建的意识,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园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划,细化工作职责,并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设文化团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满意,对校园文化满意,树立起对母校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结语。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创全员参与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2]苏碧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1)。
[4]范红丽,武永乐.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35)。
[5]陈波,刘杰.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1).
校园文化论文篇三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以及滞后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时刻遭受更多元、更复杂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价值取向的冲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是高校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要有创新思维和时代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团委、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校园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会给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可以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是无形中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增进学生交往,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校园文化在建设与交流过程中,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娱乐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魅力,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改善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身心素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都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改善学生行为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例如,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运动条件和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和交往,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还缓解和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外部活动的重要推进动力,是校园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推进剂。所以高校应积极培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认可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开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虽然丰富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文化同一”与“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实现健康成长。
(二)强化人本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有效增强高校内部的组织凝聚力,高校要加强校园人本文化的建设,即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中,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素质和积极行为的充分尊重,科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有家庭困难或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组织上有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以便让学生更有组织归属感。
同时,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也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只有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在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的各种需要,保障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开展学习,才能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专业知识和人才,在平时要重视高规格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品牌是高校区分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实现与校园品牌建设相结合,让校园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出校园的特色文化,赋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良好的校园形象,这样高校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而且很难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
对此,高校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细化校园服务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定期创编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验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科研、实习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个学生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会经历很多时间,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共建的意识,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园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划,细化工作职责,并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设文化团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满意,对校园文化满意,树立起对母校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结语。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创全员参与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2]苏碧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1)。
[4]范红丽,武永乐.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5)。
[5]陈波,刘杰.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
校园文化论文篇四
(一)育人观念淡薄。
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只要关注课堂就行了,我把该教的内容讲完就行了,至于课后的事与我无关。他们将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对育人方面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不闻不问,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注重个人主义,忽略团队合作。
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无论学术科研都喜欢自己单干,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生活的熏陶,讲究个人主义,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对集体事务捻轻怕重,强调个人的价值,忽视集体利益。
二、青年教师存在师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多元价值观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社会多种价值观,各种意识形态充实在社会中。讲个人奋斗的同时,过多强调了个人的作用,忽视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帮助,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像雷锋那样只谈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是傻瓜,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过得更好,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过分强调物质享受,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理想信念的追求,认为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物质才是实实在在的。青年教师不自觉地会受到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冲击,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偏差,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错误思想、错误意识同化,严重地就会削弱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责任心。
(二)重视科研学术研究,忽略师德建设。
这些年,衡量院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是科研水平。关系到院校的知名度与发展资源竞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师德建设放在了次要地位。院校也将重点放在了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上,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对于青年教师也过多地关注学历结构,希望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把眼光放在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忽略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三)缺乏对青年教师师德考评有效机制。
对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工作都有相应的考评标准,但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评标准。由于缺乏外在的考核机制,青年教师也容易将师德建设放在次要地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考评准则的`方面。
三、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同错误思想、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武器。在做规划个人奋斗目标时,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不能只打个人“小算盘”,自觉做到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推动祖国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荣誉不能只看是否立功受奖、提升进步,要看为集体贡献多少力量,为人民做出多大奉献。人民教师要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青年教师首先要有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意识。其次热爱教师的工作,以老教师,骨干教师为榜样,在教学、科研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认真备课,精心施教,悉心辅导,严格考核。关心学生的进步成长,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学生的表率。最后正确看待荣誉,正确处理分工与配合,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将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将个人的发展与教研室、系、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内化师德建设。
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内在的动力都是推动发展的两个方面。内在动力是自我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比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主动性更强,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更直接。要将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转化为青年教师内在动力,将师德建设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院校要协调好外部和内在的关系,促进师德持续、健康地发展。院校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增加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树立师德楷模,加深青年教师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增加对教师职业的感情[2],激发青年教师从心里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大力宣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号召广大青年教师立足岗位,将自己的个人成长成才梦融入到强国梦之中。从制度上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标准,有效推动青年教师师德的内化过程。一是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细化本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将政治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纳入师德规范中[3]。二是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考评师德师风,教学态度,专业精神,育人效果,严格奖惩,要确保师德在职务评审、晋级、进修等一票否决制。在教师晋职晋级,评奖立功时,要严格按照师德考核办法,要优先考核师德。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师德打分,对那些学生反映师德高尚的教师,予以表彰重奖,并号召广大教师向师德高尚的教师学习。对那些屡次被学生反映师德表现差的教师要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人是社会动物,他的思想,行为总是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和氛围能促进其思想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他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举办论坛,文体活动,学术讨论等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年教师对本校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办学特色等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加青年教师对本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凝聚力,将自己和院校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院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青年教师无后患之忧。
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他们在生活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个人无法解决时,也希望得到组织上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院校要解决好青年教师住房、个人待遇,孩子入学等实际问题,创造好生活环境,不要让青年教师因为生活问题而在工作上分心。院校是个大集体,当青年教师在这个集体中工作、生活时感觉到很温馨,很温暖,自然而然会产生信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就会将自己作为院校的一份子,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校园文化论文篇五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110.
校园文化论文篇六
1.1军歌承载着我国军队从发展至壮大的历程。
比如:工农红军刚刚创建时期,《十送红军》《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工农兵的热爱和战士们乐观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歌曲,充分表露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真实的情感,至今歌唱时都向人们再现了抗日战争时的历史画卷。在新中国成立后,《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人民海军向前进》等歌曲,唱出了军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精神风貌。
1.2军歌展示了我国军人的优良传统。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军队形成了一切服从党指挥、坚决听从党的话等好传统,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不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我国军队获得发展和壮大的保证,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的军队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军歌是培育和凝聚军人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起到鼓舞人民军队斗志的作用。如《八路军进行曲》我们的军队正是高唱着它,谱写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乐章。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踏上朝鲜土地,并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
1.3军歌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对党、对军人的爱。
《当兵就要当红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党啊!亲爱的妈妈》《东方红》等等,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它们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同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歌唱祖国》等等,这些为每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歌曲,唱出了人民对军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许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国大地,还是在海外他乡,只要听到了这些歌曲,唱起这些歌曲都会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民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精神情结。今天,伴随着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又一批跟随时代节拍诞生的军旅歌曲,再次以铿锵的旋律唱响军营,并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根据以上军歌的各种特征、意义和作用,结合中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应提倡唱响军歌、学好军歌。
2军歌唱响中职校园的基本形式。
2.1将军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可加入军歌学唱模块、爱国歌曲学唱模块。但在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军歌似乎已经远离当代的学生,他们更喜爱暧昧、另类的通俗歌曲,不喜欢这类军旅歌曲,面对这个状况需要教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晚自习播放军旅题材电视剧或电影,根据这些影视题材的主题曲和插曲选择出易于让学生学唱的歌曲,这样的歌曲由于学生熟悉剧情,能很快的去主动接受。如《士兵突击》中的插曲《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学生会学的很快,而且很喜欢。还可选择一些有故事、有背景的军旅歌曲,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投入感情,从而喜欢上这首歌。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选择一些旋律经典、能琅琅上口的部队歌曲,让学生更容易演唱,演唱中更容易找到自信。如《军中姐妹》《我是一个兵》《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同时每首军歌教师都要详细的查找它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观。
2.2学校定期举行合唱比赛。
每隔一年学校都可举办军歌与爱国歌曲的合唱比赛,以此来加强班主任和学生对军旅歌曲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如笔者所带学生于举办的“唱响团歌跟党走”合唱比赛,其中学生有选唱《一二三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举办的“展团队风采,铸班级辉煌”合唱比赛,学生曾选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打靶归来》等。举办的“爱我中华”合唱比赛,学生们也会选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著名合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班级的成绩而努力,挑选适合本班演唱的歌曲,认真排练,积极想各种创新的表演方法。当然每个集体中都有比较另类的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去做工作,使这个集体更团结,达到最终的效果和目的'。
2.3将军歌加入学生的日常活动。
除了举行比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活动,比如:在学生日常的拓展活动、集会活动中,学生都可以演唱军歌,不仅活跃气氛,更是增强团结力、凝聚力,增强学生气势的最佳办法。
3.1培养学生军人般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的气质是在生活中经过点点滴滴磨练培养出来的。刚入校时,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压力,没有动力,纪律散漫拖沓。新来的住校孩子们叠不好被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做不好班级卫生,不重视班级的集体荣誉,不懂得主动团结同学,缺少了点高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在适应学校管理,结合军事题材的影视欣赏及军歌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们慢慢地在思想行为上有所改变:知道什么是准时守纪;学会怎样叠整齐的军被,怎么与宿舍的室友和睦相处;学会怎样尊敬师长,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学会团结同学,当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的帮助;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家乡这些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军歌的学唱和赏析,都会在学生精神领域里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枯燥、严谨的管理条例,还有抒情、柔和、刚强、坚毅等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歌曲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军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和体会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德育情操。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声音、旋律的审美而进行的感觉教育,以欣赏、歌唱等方式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从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心灵净化。军旅歌曲固有的特征会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热情,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在校内他们是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企业他们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积极创新的好员工,这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校园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仅从精神文化角度就有较广泛内容。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导因素,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根基,培养和管理出好的学生是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素质,办出教学特色,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理念之一。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应在严谨的教学管理条例的贯彻中中融入活泼、亮丽的元素,学唱军歌正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校园里的课堂内外响起整齐、嘹亮、充满朝气的军歌,不仅学生精神气十足,而且教师也会充满精力。学生是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与成果,培养出有组织、有纪律、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把他们输送到企业集团,是学校的荣誉,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为了丰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更为了中职学校的明天,我们要主动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仅到处有朗朗读书声,还有激昂嘹亮的军歌声,那样将是更为丰富多彩的一片天地。
校园文化论文篇七
构建尊重、关心和支持师生发展、成长的文化模式,促进师生成就完善人性和健康人格,实现个体的顺利发展及幸福美满,进而保证校园和谐、社会和谐,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现代大学不仅是追求真理、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是树人立人之所。大学应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培养”,确立人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大学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师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创造以人为主体的良好校园人文环境[1]。大学文化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文化,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全人教育”,即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个体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大学文化模式的重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办学以教育为主体,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教师、关爱学生,把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二、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独立自由、批判创新为精髓的大学精神,打造大师级人才。
不断培育、升华大学精神,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是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心血和汗水的文化结晶,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力量之源和精华所在。没有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支撑和动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在继承大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大学的办学理念,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价值,并将这种集中反映学校品质、个性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要挖掘和发扬大学的优良传统,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要符合学校的组织特性和发展定位,又要体现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师生的共同愿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历史渊源、特点优势,提炼大学的办学理念,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培育出全校师生广泛认同和大力传承的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还要着力打造大师级人才。大师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发展者,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主要是由这所大学的大师来代表的。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生,才会有一流的学术成果,也才会有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健全一套科学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培育独立与自由、批判与创新的大学精神,为大师级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建设崇尚人文、学术为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创造和谐、文明、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大学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而内化师生的修养、外化师生的言行。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既要重视硬环境的打造,也要注重软环境的培育,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不仅要达到校园的自然环境美,赋予自然环境以人文底蕴,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人文环境和谐、育人环境优良、心理环境健康。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淀、完善学校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创建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特色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体系,形成“文化效应场”,创设出能够使全体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物质环境、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来推动组织变革,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
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自信,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目标。校园文化品位是指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层次和水平,亦是从审美角度对校园综合育人环境的一种审视,更是一种包含深刻思想内涵在内的`文化形式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设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建设和谐校园以及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办学理念外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教育塑造、主体突出、开拓创新三大原则,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乐于和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在活动参与中使思想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要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打造一系列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健康向上、富有生机、底蕴深厚的大学校园文化,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位。
五、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创设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范式。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培育文化创新能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在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适应新形势确立的新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进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的全面创新,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价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前提下,创设“一元主导,多样交融,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范式。不断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大力倡导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营造思变求新、敢为人先的思想氛围。同时,新时期的大学校园将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民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以更加开放、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优长,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作为传播和接收多元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在于不断创新,即紧跟时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革故鼎新,因时而变,不断培育、创新先进和强大的主流文化,在包容中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多元共生、融会贯通理念,继承传统而不守旧,视野开阔而不媚外,变革创新而不偏激,创设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范式,这是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作者:邹小萍廖女男单位:泸州医学院。
文档为doc格式。
校园文化论文篇八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1):110.
校园文化论文篇九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义务教育进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难题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第1期.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义务教育进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难题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1期.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一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二
[摘要]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师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发展。
以高校校园文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如何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雷锋活动;互动关系;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注入校园文化无疑可激发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导向中的正能量。
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将雷锋精神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雷锋精神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诸如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囊括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等表现形式。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学校之间通过互动而产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表现形式的总和。
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诞生的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等。
(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个体的强大生命力,它蕴藏着一种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伟大品质,它不仅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归纳起来,学雷锋活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践行了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光和热。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助人为乐的事迹数不胜数:为探亲大姐买车票,替腿脚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灾区难民捐赠节约下来的零钱,帮忙照顾烈士的母亲……在雷锋看来,服务别人也就是服务自己,他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他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献中活出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就像一枚“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丝钉的力量很渺小,但是许许多多的螺丝钉就可以组成一台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只有坚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锈,那么整个大机器也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因此,不管什么艰苦的工作,雷锋都毫无怨言,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在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雷锋也注重不断学习和创新。
他在日记中提到,工作很忙,时间很紧,但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挤出时间。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和丰富自己,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
正是这股子学习的劲,雷锋学习了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会了骑车驾驶和骑车修理。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一直坚持践行我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和奢靡。
他细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别人用过的铁丝、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时候,他就将这些“废品”变成“宝”。
他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只为能节约下一些钱为社会主义搞建设。
正是每一个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个体,才铸就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集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高校校园,也应该积极弘扬和学习雷锋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习雷锋精神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把学习雷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向高校师生输送雷锋精神的价值观,于无形中规范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学雷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雷锋精神就正好有这些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学习雷锋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雷锋精神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雷锋精神的陶冶作用。
上文已经谈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有利于高校师生直接学习和体验雷锋的精神价值,进而影响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雷锋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一种价值渗透,于潜移默化中教导了师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强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坚定自己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雷锋精神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雷锋时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是把雷锋作为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标杆,激励师生像雷锋学习,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这样一来,师生的行为准则就不再是空洞的条例,而是变成了具体鲜活的学习典型,有助于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雷锋精神的凝聚作用。
雷锋精神的出发点是以集体利益为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党和社会主义忠诚。
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同雷锋精神结合,就是号召高校师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4.雷锋精神的教育作用。
雷锋精神以一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和教育着广大师生。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锋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鉴赏力等方面教育广大师生,也才能促进广大师生追求和学习美好的事物,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5.雷锋精神的规范作用。
一方面,雷锋精神激励着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向前、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也约束着广大师生不能做有损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
雷锋精神的这种规范作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积极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师生的精神支撑,使之用自律方式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三、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雷锋精神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雷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雷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围绕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园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和丰富,学生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必须是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如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雷锋故事与时下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用一种有趣的媒介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领着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从微观层面看它往往体现在对师生思想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传播雷锋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层次地引导大学生。
因此,在实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相关活动时,要不断把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内涵与雷锋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
如过去的雷锋精神包括助人为乐、义务劳动等内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帮扶、心理服务等领域扩展。
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一种易于被当代大学师生接受的形式影响着广大师生,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成长。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维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及体制等方面,它是学校师生和谐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规范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举止,维持着学校良好的风气。
制度文化的实施力度比较强,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找好契机和结合点,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要规范化和人性化。
只有做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才能喜闻乐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把雷锋精神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高校广大师生的情操、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规范他们,而且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共同为塑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努力和奋斗。
[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skp07)]。
【参考文献】。
[1]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2010(8).
[2]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4).
[3]徐雪平.积极弘扬雷锋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4]张敏.寓雷锋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教育探索,2014(3).
[5]卢聪,鞠凤琴.雷锋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市场,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