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逻辑性。如何挑选一份合适的谢礼来表达感激之情?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启示和鼓励,鼓励大家勇于尝试和创新。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一
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二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凤凰县桥溪口学区的唐丽珍老师,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本次说课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老师〉〉,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老师〉〉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写人类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身上获得启示,有所模拟,有所创新,指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同时把德育工作中“绿色环保”教育不失时机的融进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环保意思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四.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放生学资料。
2.图片,鸡蛋。
3.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设疑悬念法,意在于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和积极参与精神。
3.能力牵引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和知识的收获与运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学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评价法等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课文又是个性化行为,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我打算以“质疑激趣——初读感知——再读了解——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师:出示小黑板:
c、它们都教会了人类什么?
教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
1、师提问:通过阅读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了谁是人类的老师?
学生回答:蝙蝠、鸟儿、鲸、鸡蛋、袋鼠、贝壳。
师相机板书。
2、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什么?
学生回答:是生物。
3、师:那么现在你们知不知道谁是人类的老师了?
生答:是自然界的生物。
4、教师再提问:它们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5、小结:因为人类从它们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才发明了各种性能优良的先进工具,要是没有那些生物,人类将失去发明的机会,是那些生物“教会”了人类,让人类更加聪明,更加充分的使用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所以我们称那些给人类启示的生物为人类的好“老师”。
6、提问:那它们都教会了人类什么啊?
(1)、生回答:人类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
(2)、教师相机板书:雷达。
7、学生继续回答人类根据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8、老师提问:科学家又是怎么解决机翼剧烈抖动现象的?
9、教师再提问:那么人类又根据鲸发明了什么?
生回答:“流线体”能改进轮船的`速度。
10、学生继续回答: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发明了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屋顶。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
11、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薄壳结构”它有什么特点?相机请同学亲自体验鸡蛋的这个特点。
12、进一步提问:你吃过鸡蛋吗?你想对鸡蛋的好处说点什么?
指名答: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学校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
13、此外,人类还根据袋鼠和贝壳发明了什么?
生回答:越野汽车、坦克(老师相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那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要感激这些给我们启示的生物,我们应该爱护它们,关心它们。为它们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对大家说: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生物造福人类,让我们从它们身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启示,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五)练习。
1、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生物之外,你还知道人类根据那些动物都发明了什么?
2、按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从()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科学家研究了()的原理,发明了()以后还从()()()等的飞行特点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
(六)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三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留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四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老师”????特点????启发。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认识,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五、说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二)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条理的宗旨,我将这一课板书设计如下: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五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留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老师”
特点。
启发。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熟悉,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一)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二)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六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
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一些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清晰的思路,我先通过抓关键词语、出示相关图片、进行小试验等形式陪学生“走”了一遍课文,后又以表格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提纲契领的认识,领着他们站在文本外再“看”一遍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探索者,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文本,与教师进行了真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任务就靠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来实现。“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是总结概括的能力。我认为想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打算教给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除了第三自然段需要抓全两部分内容外,其他两个自然段都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道题是对本篇课文一个很好的总结,学生在做的同时相当于站在一定高度上又“望”了一遍课文。另外,将《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与课堂有机融合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益尝试。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资料的目的在于:第一,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第二,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求知的欲望。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认识,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五、说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弹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实验(一)》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节典型的假设验证课。学生已有种植植物的经验,对于植物生长的所需要的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大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所以本课就从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定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做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学生接触的对比实验不多,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种子的结构和观察过发芽的种子,对“种子发芽实验”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种子发芽实验”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让学生运用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信息。
一节科学探究课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探究材料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先发给学生一包绿豆的种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包有趣的东西,赶快打开来看看吧。
学生打开纸包后,发现居然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绿豆种子,内心必然充。
满了疑惑。我又将提问学生:“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先发芽,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最后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活动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种子萌发》这节课,让学生思考当时是怎么样让种子发芽的'?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可能会提出种子发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有关系,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我将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质疑,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
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二。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如果我们要研究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我们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以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而我也将重点指导学生“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如何使这些条件改变或保持不变”,通过师生的合作共同设计出两组数量一样绿豆种子,一组干燥,一组加入适量的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的研究计划。我也将用课件再次出示刚刚制定的研究计划,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了后面独立设计研究计划作铺垫。
对比实验法是小学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科学探究,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所以第一次实验的设计以为的“扶”为主,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即控制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不变。在学生思考设计中,形成控制一个变量的概念,为以后的独立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接着,我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组内讨论来制定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研究计划。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学生模仿刚才的研究计划再制定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不成问题。我也将指导对个别实验条件的处理,比如改变温度可以一个放在冰箱一个放在室内,同时要考虑到冰箱内没有光照,所以室内的那组绿豆种子也不能有光照等。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将在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设计小组总结、代表汇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达成共识这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并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计划单。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明确实验的操作,我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在学生设计好实验后,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中的注意点,这部分的学习,虽然没有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但对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十分有帮助,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之后,组织学生对两组绿豆种子进行处理,而我将通过课件出示记录表,并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去观察绿豆种子的变化,同时我也会强调坚持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使科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外去,体现科学学习的开放性。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我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再次提醒学生坚持观察实验,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种子发芽实验(一)。
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有关系、空气总体来说,本节课我本着从教学目标出发,力克重、难点,将概念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内。同时又不失去科学课本身的科学味,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设想不全面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fwsir,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本次说课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老师〉〉,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老师〉〉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写人类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身上获得启示,有所模拟,有所创新,指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同时把德育工作中“绿色环保”教育不失时机的融进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环保意思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放生学资料2.图片,鸡蛋3.小黑板五。教法,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的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改变“空洞说教”和“硬灌”的局面,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的愉快的体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教学方法1.设疑悬念法,意在于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和积极参与精神。
3.能力牵引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和知识的收获与运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学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评价法等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课文又是个性化行为,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我打算以“质疑激趣――初读感知――再读了解――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师:出示小黑板:
c、它们都教会了人类什么?
教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课文。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九
《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本课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鲸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的故事导入,指出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的生物很多,第三段到第六自然段通过三个具体的例子,详细介绍了人类从生物身上获得的启发。第六自然段简单列举了人类模仿生物制造越野车和担克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由衷感叹,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总结,首尾响应,突出文章的主题。
我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第二课时的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1、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和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自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一)组织教学。
因为是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的心理,接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二)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那么,文中说到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呢?指名个别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三)抓住重点,精读体会。
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1、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谈体会后我小结:人类从鸟儿身上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飞机经常因机翼剧烈抖动而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人类又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发生的方法,造出了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阅读时可贵的一点是有疑问,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游戏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鸡蛋的薄壳结构,我设计了一下小小的游戏:
(展示生鸡蛋)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老师想请个同学上来握住这个生鸡蛋,(师示范)使劲地捏,看谁能捏碎它!(无法捏碎)。
薄薄的鸡蛋壳为什么捏不碎呢?原来鸡蛋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拱形)各个部分。因此,我们无法捏碎生鸡蛋。
4、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以生物为“老师”,为科技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5、学习第六自然段。
(四)了解文章的结构。
为了了解文章首尾呼应这一特点,我让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什么是首尾呼应。
好的板书重在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条理和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及学生的知识特点,我将这一课板书设计如下:
鱼类潜水艇。
鸟类飞机。
自然界的蜻蜓新式飞机。
鸡蛋建筑物。
袋鼠越野汽车。
贝壳坚固坦克。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十
一、材简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实人版也有录用,不过题目是“钓鱼的启示”,内容也略有不同,可见这篇文章文质俱佳。因为我们这儿使用的是苏版,所以我主要从这个版本来谈。这篇课文是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三篇文章,都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又不仅限于,而是以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由于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要求汤姆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有些不情愿的放掉了鱼,但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构想:
在以往的学中,对这一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这样的两种分离: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育的内涵,而淡化了语言文字,谈化了语文学科的学特,使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分离开来。其二,在学中,师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导或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口说成人的话,使师、学生、文本分离。基于这样的思考,对这篇课文,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学路径,那就是体验式阅读,意在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
三、学设计: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体验式阅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必须。
学重: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汤姆钓鱼、放鱼的心理变化。
学难:
体会并认同“自觉遵守规定”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内容及要求:
初读,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验汤姆钓到大鲈鱼时的喜悦心情。
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学内容及要求:
学习课文的二、三两个部分,通过语言感悟和内容的理解体会汤姆从不愿放到放到牢记爸爸的话语这一心理情态变化的过程。
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两个人物是两条线,一条是爸爸,一条是汤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汤姆:开始不理解,希望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留下鲈鱼,最后还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鲈鱼。这两条线交叉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
这一部分既是学习的重也是学习的难,难就难在学生对“不管有没有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理解。在这里,学生可能会赞成爸爸的观,也可能同意汤姆的想法,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积淀决定着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个性体验,对这种多元的个性体验,我们应予以尊重和珍视。但珍视并不等于认同,针对学生认识中的差异,我们应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适机适度加以拨和引导,这才是真正的珍视。
基于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学设计。
1请学生仔细读第二部分内容,看看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在这里,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预测:在这里或许有学生联系遵守交通规则来谈;或许有学生联系乘公交车主动投币来谈;或许有学生联系校园生活中保洁来谈等等。)。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师适机加以引领、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
3在正确理解的基础,再让学生分角色读父子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朗读与评读中加深对“必须”、“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词句的情感体验。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了解了汤姆在放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也正为这样,这件事给汤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积累,对这段话就采用这样的处理,在读中让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延续有一个了解,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回环。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中彩那天》,边读边思考,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
课外拓展的这篇读物,选自人版大修订版五年制第五册,文章的行文和思想内容与我们这篇课文相似相通。选择文阅读,意在让学生在自主自能读书的基础,自悟其做人的道理,让三维目标在自主阅读中得到迁移和发展。
综所述,是我对这篇课文的设想,但是课堂学是动态发展的,当学生思维被激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景,这些都是正常的,对,我们应该适机加以拨,使课堂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凤凰县桥溪口学区的唐丽珍老师,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本次说课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老师〉〉,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老师〉〉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写人类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身上获得启示,有所模拟,有所创新,指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同时把德育工作中“绿色环保”教育不失时机的融进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环保意思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放生学资料2.图片,鸡蛋3.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设疑悬念法,意在于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和积极参与精神。
3.能力牵引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和知识的收获与运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学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评价法等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课文又是个性化行为,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我打算以“质疑激趣——初读感知——再读了解——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激趣。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师:出示小黑板:
b、它们为什么会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c、它们都教会了人类什么?
教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课文。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篇十二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老师板书。
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一些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