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书籍,对其中的观点、思想和情感的理解与体悟的记录。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每篇读后感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大家可以阅读这些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读后感写作水平。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悟的重要环节,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一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沃维纳格的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才能比伟大的成功更不寻常。沉思片刻后猛然想起《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再次捧起书来细细品味,不禁莞尔。
故事大致讲述了东晋官员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临行前,很多人托他带去他们自己渴望获得官职的书信。到了石头城,殷羡把书信全部扔到江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致书邮。”
读完这则短故后曾对“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其他书中看到沃维纳格说的那句话后才恍然大悟:殷羡不推崇这种“不走正道,贪图小径”的社会风尚,认为虽然获得了官职,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还不如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学识才略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更深层面的含义是:无用之才自不会得到赏识,而德才兼备之人定能得到重用。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贪图一时小利,放弃了光明和正义的大道,误入歧途,走向黑暗。这也许能获得些许利益,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何况这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象征,一种不良的行为准则。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二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作者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最真切的感情来塑造的形象,艺术典型,生动地回到了人的一生“为谁活着,怎样活着。”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树立了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我将把它放在床头,从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力。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树立了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我将把它放在床头,从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力。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四
简文帝这种适应环境,创造坏境,满足的心态可以令我们学习。文中简文帝说:“会心处不必在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简文帝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现代语,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句话。有的时候,人们总是把事情或目标看得很难,或定得很远,其实身边就有美,我们为什么不贴近生活,切合实际,真实地去看看这个世界呢?有的时候,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我们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为现实摆在那里,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可能会失去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失去一些你曾拥有过的美好,我深刻的觉得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其实幸福很简单。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简文帝这种创造环境的能力,赏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我们经常会带的作业去旅行,在旅行时的一些时候,爸爸妈妈便会督促我们写作业,我们有没有说过:“这么好玩,喧闹的一个环境,你觉得我能写成作业吗?”为什么这时我们不能像简文帝一样,没有环境,那就去创造环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姐姐,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圣诞节那天,学校放假了,学校里所有的情侣都出去happy了,但唯独她拒绝了男友的邀请,独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远离了世间的嘈杂与喧闹,尽管窗外的嘈杂声不断传来,但她静下了心,使她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事后,她说:“当窗外嘈杂喧闹,我能避开人间的男欢女爱,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时,那是一种新的领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于她,折服于她这种创造坏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人人都说好的,对于你来说,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内心深处想要的,对于你来说,才是好的。珍惜当下,其实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没有环境,我们何尝不能创造环境呢?我们要相信,“会心处不必在远。”其实幸福很简单!”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经历了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的又一乱世,一乱就又是快4。乱世,史家之不幸,诗家之大幸。皇帝们忙着争江山守江山,没空抓意识形态。于是,脱了缰的“名士”们,就在允许的自由范围内放浪形骸,狎妓、嗑药、裸奔、群殴……如同全国上下都在办行为艺术展,比较著名的有“竹林七贤”。
相比之下,闲散刘宋宗室刘义庆还是个正经人——他召集了一批文人,记录了从汉末到刘宋时期,名士们的那些正经的、不正经的故事。比如对“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就写道:“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肆、意、酣、畅,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不过,此文的主角并不是在书中一抓一把的“名士”,而是一位几年前刚被掘了墓的乱世枭雄——曹操。
大多数中国人了解曹操是通过《三国演义》,小说家的倾向性让曹操坐实了“坏人”的位置。而《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武艺过人。简而言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且会武术的文艺男青年。
而当翻开《世说新语》,曹操一生的各个细节暴露,一个更加血肉饱满的曹操便冉冉升起。小歌星唱的“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倒真是略懂曹操。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作为“官三代”,曹操小时候也是一个爱好恶作剧的洛阳少年。《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这讲的是,曹操和袁绍这对好基友,闲得没事偷看人家娶媳妇,还声东击西劫持了新娘。被人发现后,身手敏捷的曹操逃出去了,袁绍却陷入了荆棘丛。鄙视归鄙视,曹操最后还是救出了(猪一样的)队友。
但曹操不相信永远的朋友。
他后来凭借官渡之战统一北方,正是因为打败了昔日好友袁绍。然而,当他在袁绍坟头哭的时候,也未必不是真感情。在此,不妨问一句:“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起抢过的新娘吗?”
魏晋时期,名士们有个爱好——看相,以自己慧眼识人为荣。曹操就属于大家特别爱看的类型。《世说新语·识鉴》记载,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比曹操大45岁的乔玄不愧为东汉名臣,一句“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算是为曹操定了性。
不过,也许是曹操的长相一点都不含蓄,因为连匈奴人都看出他不是一般人。《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讲的是,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不行,在外交场合有损国格,就让相貌俊美的崔琰(字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扮作侍卫提刀站在一旁。崔琰的长相是没得挑,史书记载“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但匈奴使者居然不是外貌协会成员,观后感是,魏王美则美矣,但旁边那个提刀的才是真英雄。
匈奴人说这番话时的自信程度,就像道观门口的算命先生看到奥巴马,说:“这位兄台,你面色发暗,恐近期有一劫。”曹操听后,想必是十分得意。但也不知为什么,崔琰后来为曹操所杀。
曹操不相信下属,这些人对他来说无非是工具,为了目的,工具可以随用随丢。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记载,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这讲的是,曹操和身边人说:“你假装要持刀杀我,我就说我有预感。放心,事后亏待不了你。”结果,不明真相的亲信为了配合他演一场戏,让谋逆者相信他有特异功能,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
其实,曹操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写过一首《塘上行》,诗中借思妇的口吻写道:“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很难想象如此缱绻,会出自曹操的手笔。
但曹操不相信女人,不是项王,也不期待虞姬。
在《世说新语》中,曹操的婚恋故事是不堪的:夺袁熙妻甄氏,可这姑娘最后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世说新语·惑溺》);去世后,曹丕又把他宫中的宫女侍妾一个不落地接收了(《世说新语·贤媛》)。不过,曹操估计也不在乎这些,他在接收别人的妻子时,对对方的儿子也宽容对待;在临终前,又人性化地让大小老婆们全都改嫁。
建安二十五年(2)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又一段历史拉开了序幕。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六
一个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个道理让我学会思考,翻开《世说新语》使我来到了知识的海洋,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一四篇。
讲的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王祥的后母不喜欢他,想要杀之而后快,王祥知道后以“孝”的名义乞求后母杀了他。在我看来若像王祥的后母这般的人,没有必要支持,哪怕是以“孝”的名义。王祥可以一死百了,或许还会成为一个后人所称赞的“孝子”。但他或许没有想过那些关心他的人,得知了这一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为了一个狠毒之人而以德报怨,又何以报德?我又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祥有必要传承下去,那么王祥做的好像又是对的。
古代周武王灭商确实是一场正义之战,但若不是后代天子无能又怎会有春秋战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是一个对比,刘备是英雄,曹操是好雄,但是最终还不是曹操赢了,而刘备一心正义的参与也不过是徒增伤亡,所以空有理想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能力。
读着《世说新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必须有独立的思想,以前的我害怕,害怕思想的分歧让我与朋友最终绝裂,但是现在我开始明白我需要尝试让别人接受我的思想,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七
《世说新语》一书成书于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文的自觉,也是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文化需要人的参与,文化浪潮的推动更需要人的参与。魏晋人的特质、品性和才情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
魏晋人对美貌的赞赏是毫不吝啬并且姿态坦然的。虽然美貌是美的一种最浅显最初级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知道先哲在论美的时候,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便是“美是一位美丽的小姐”,由此能知美貌的美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美。《世说新语》中时常论及当时名士的外貌和风姿,尤以“容止”篇为最。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全用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嵇康的风度和美貌,说他风度潇洒严正气质爽朗脱俗,并且畅快有力犹如飒飒作响的松下之风。由此能看出,魏晋人的审美观念是和天地自然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他们往往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在对人进行审美的时候,心里也有一份面对天地大美无言相对的心情为底色,所以他们看到的美是一种超越人为界限的美,也因此对于美貌的态度是如此落落大方毫不扭捏。比如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像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孟昶见王恭乘高與,穿鹤氅,不禁叹曰:“此真神仙中人!”,对于姿仪优美的王恭,孟昶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他的美不似凡人的美而似仙人的美。这种对美貌无所顾忌不加掩饰的欣赏和追求,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现。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八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九
《说文解字》中对“淡”的解释是“淡,薄味也。从水炎声。徒敢切,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再看“淡”的词组:淡泊、淡薄、淡雅。给人一种淡淡的、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看得开的感觉。《说文解字》中对“定”的解释是“安也。从宀从正。”给人一种安定、稳重的踏实之感。
淡定是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世说新语》最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的一个集子,其中记录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轶事,其中一些正是阐释淡定的佳例。
一、第一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世说新语·雅量》提到“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这是淡定的第一种境界,有独立的品性,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
老虎是被关在笼内,事实上并不会对人形成真正的生命威胁。但是许多人听到老虎的吼叫都害怕地东倒西歪,这中有很大一部分带有表演攀比的色彩。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其成员就是舞台上的每个演员,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把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台戏。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就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围观的百姓此时承担的是围观猛兽的社会角色,面对这样的角色一般来说是要表现出恐惧等行为,而这些百姓下意识地想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更好,于是就极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恐惧其中不乏夸张的行为,于是就辟易颠仆。
往往有时的随大流的从众行为并不是一种好的表现,在众人尽职尽责扮演本色的惊慌角色时,淡定的人往往脱颖而出,显得有智慧有独立的品性,是能思考的理性地人。
这样表现只是淡定的第一种境界,这是有准备的初级的淡定。就好像东西南北风在呼呼地吹,但是青松可以选择扎根青山,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这种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权衡、思考。
这种淡定也是最容易学习和应用的。首先是有理性,理性实在哲学中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在康德眼里理性就是纯粹理性,通俗说来就是置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体系。人首先要有理性,在大众都在进行某种行为时,要先冷静地思考这样做是不是理性是不是道德,而不是头脑发热地一起从众。其次,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用我心观世界,真正地掌控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蕴含着许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仅蕴意深远还描写的非常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没有按时预约,陈太丘只好独自出行,去后朋友才赶来。当从元芳口中得知,他父亲已经出行之后,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元芳指责友人不守信用,不讲礼节。友人听后惭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头也不回的进了家门。元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爸爸辩护,指责了友人的无礼,但是元方最后连头也不回就进了家门,这又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责友人无礼自己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元方应该宽容原谅那位友人。
世说新语的文章多么令人深思,看上去觉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对,有一篇写道两人一起做事一人总是三心二意最后另一个人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了。这篇则用小小的两件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行,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世说新语小说读后感篇十一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东汉后朝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鲁迅曾评价它:“记言则玄运冷清,记行则高简瑰奇。”我一直都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中那一个个小故事十分生动形象蕴含深意。读完以后我感受良多。例如:
(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见,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即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搬军而还,一郡并获。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不料遇上了战乱。友人让荀巨伯离去,荀巨伯不愿意舍弃友人离开,而且还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搬兵走了使全郡得以保全。
荀巨伯的友人在危难时刻还不忘让荀巨伯先行离开,而荀巨伯在危难时刻不肯舍弃友人,而且还愿意代替友人去死,让友人离开。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正是的那种深厚友谊,感动了贼寇,救了全郡,可见这种精神之大无畏。由此可见做人应该讲情义,重情重义的人值得被人尊重。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过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在等候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远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
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想友人那样自己不遵守承诺却还反怪太丘不守信,还对着太丘的孩子大骂其父真是不该,元方的做法让友人惭愧,没曾想自己竟还不如一个孩子懂礼。
两则故事中,第一则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义”字,第二则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讲理。聪明人都明白,我们应该向那种重情重义的人看齐。
《世说新语》有许多小故事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几行,但读起来有如微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特点。寥寥几字却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态、动作等内容,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长,值得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