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规划,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传达。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组织,以及如何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一
(文/jessicagrogan,ph.d.,译/李国鹏)。
我们中的大多人都认为童年时的假期要比我们成年以后的假期欢乐神奇的多,那时的白雪是那么的闪亮,礼物不需要购买和包装就可以得到。到了成年,我们要为一曲合奏的和谐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使我们纯真的创造灵感受到威胁,我们对纯真的音乐,闪亮的灯光没有了更敏锐的嗅觉,更高的品味。
假期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力量让我们认识到当下我们是多么的无能为力。我们可能会责备一些人沉迷于智能手机,或者醉心于工作结构的平衡性。它通常会让你的懒散和沉默上升到一个难堪的“高度”。
尽管人们是那么难以做到在“生活中处处中立”。难以做到对我们周围的陌生人和形形色色的人敞开心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归咎于它。这或许有点骇人听闻,我们会把我们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孩子,想象成为陌生并且是特殊的人。但是我们与他人思想的差异性,我们的不可知性,这些特点使我们变得是如此的丰富,令人鼓舞,充满神奇,这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抗拒的。
假如你有孩子,想一想最让你触动的时刻。想一想当你三岁的孩子用了一个你认为他好不熟悉的短语你会做何感想。想一想你七岁的孩子完成了你都不经常做的蝶泳是你会做何感想。这就是他人的神秘之处,他们潜在的潜力,它们使我们触动并且为他们鼓掌。
santner写到,总而言之,在我们把激情投入到世界当中与抵制这种投入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我们的抵制时刻存在。我们感到疲惫,沉重,失落,繁忙,我们最终被压倒。我们太过于保护自己,害怕被拒绝,面对恐惧是特别脆弱,我们之前已受到这些无数的伤害了。但是这些代价想我说的一样是麻木的。像是迟钝或者是半睡半醒的状态。
尽管这是对于自我认知评价和洞察力老的价值观,这也许是好的。一时间能意识到我们的麻木说明我们向克服麻木又近了一步。我们会问自己问题,我是因为一般的原因变得真正大烦躁或者是心烦意乱或者是其它内在的原因呢?如果现在我妥协了会怎样呢?我是有收获还是失去呢?如果四年来我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努力去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乐高玩具和剪纸,我将会冒什么样的风险呢?他还会在一个小时之内会不会理我当我拒绝给他第二块饼干的时候?他会对一个困扰了几个月的问题转变吗?他会不会对我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激情呢?他长大了会抛弃我吗?这些相似的问题我们的配偶,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同样会有。我们为我们的自我保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本文经由李国鹏?翻译,非商业请注明译者及来源心灵咖啡网,商业使用请邮件联系:@。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
让希望和信念成为人生的战略。
多做自己想做的,少做自己要做的。
当代的生活与幸福的生活。
躁狂心境自我测试。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二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三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增强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3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能扎实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纲。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有表面是平面和曲面之分)。请你分类写一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三、回顾与交流(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补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探究正方体特征。
展开正方形纸盒,观察其特征,分别找出相对的面做出标记。小组交流。
用5个正方体按老师要求搭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从正面上面右侧面观察其形状。小组内任意搭,观察图形。
(3)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有什么特点?二者区别与联系。
(4)体与面的关系。
这4种立体图形是怎样得到的,与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
(5)4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四、反馈检测。
1、(8)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最少需要()个小立方体,最多需要()个小立方体.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四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根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以及知识的衔接精心安排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不仅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1.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2.学生已经在小学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没有多少难度。关键是课不能上得平淡,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开展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可以给新同学提供相互熟悉、增进了解的机会,让学生和谐地融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立体图形进行识别、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五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三大特色: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3、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吧。(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对小兄弟,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为什么说它们像兄弟。
2、引导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的边,说说自己的发现。
3、师: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如:折、量等,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请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师归纳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玩一玩吧!
三、实践操作,感知关系。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2、用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一拼,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
3、四人小组合作,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展示、评价小组作品)。
4、师:小朋友们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棒的图案设计师。现在就请你们帮小强家一个忙,他们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强家设计地板图案吧!(展示设计成果)。
5、听音乐,做风车,吹一吹,玩一玩,说说在做、玩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文档为doc格式。
。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七
1、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本节课我抓住两个点:一是空间图形的形成;二是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中,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中。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中的梳理知识脉络,并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述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将小学部分所学的所有立体图形进行梳理,沟通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这一点主要集中在对一个教具上,通过学生自主建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复习空间图形相关知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体积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何能?并将几种切法作了比较,以期在比较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改进之处:
上完这堂课,总觉得自己在很多细节之处处理得不够好。我认为本节课在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课题要明显地揭示出来。
我在这节复习课上都没有明显地揭示课题,这样往往到最后有些学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就像这节课最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不知所语,这就与没有板书课题有关。我只是在课件里出示课题,这远不如板书来得有效。
2、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
这一堂复习课,更多的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梳理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设计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对于一些中下学生,可能效果不明显。因为本节课没有在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中进行具体的应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填空、判断等应用性练习穿插在课内。
我的困惑是:一节复习课要如何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体现具体的应用?
3、侧重对特征的归纳,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应用。
在教学技巧上,我侧重于让学生对特征进行自主的梳理与建构,而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时间,去理知识,交流知识点的联系,为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单调的问答程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浮于表面,所以今后我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把握好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为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沟通做好充分的准备。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八
活动目标:
1、掌握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
2、提高观察力,集中注意力。
3、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的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游戏“图形配对”。
1)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的图形卡片,请幼儿说一说他们的名称与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这些图形宝宝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长得各有什么特点?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请幼儿将黑板上的图形与图形卡片进行配对练习,让幼儿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组合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组合图形,幼儿观察,并找出其组成部分。
教师:卡看图中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小结:引导幼儿学习查数套叠图形的方法,要由里向外逐步查数。
3、翻开幼儿用书,加强查数组合图形的练习。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中都出现了哪些图形,并把对应图形的数量写在幼儿用书的相应位置。
小结: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养成仔细观察画面的好习惯。活动延伸:教师可以启发幼儿画几何图形,利用小图形卡片拼组各种物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二、巩固练习。
1.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三、综合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思考题。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1、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
2、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3、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
教学重点: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教学难点:按要求能很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设计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一、复习图形变换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平移、旋转)。
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平移的方向2、平移距离)。
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旋转的方向2、旋转的角度)。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完成第一题。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先判断给出的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突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一个图形是五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一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三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集体讨论:怎样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结:先以虚线为对称轴,描出上半部分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就可以得到图a的另一半。
提问:图形b怎样进行平移?
(先在图形b上确定一个点,将这一点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描出其它点,再连接各点)。
指导将图c绕o点旋转90度。
小结:先描出图形绕o点旋转以后的各点再连接。
提问:将图d按3:1的比放大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正确画法,集体校对。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1、请学生根据要求把圆进行平移。
提问:在平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确定圆心,将圆心向右平移5格。
2、画出圆平移后与已知线段所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启发学生思考:画出的对称轴与圆和已知线段的关系。
(相互垂直)。
四、指导学生完成第四题。
1、先让学生按1:2的比画出把一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让学生算一算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
3、引导思考: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的放大,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缩小。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判断。
并在书上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指名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小结。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补充小结。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按要求画图。
指名回答。
学生先画图。
独立计算。
学生对比习题,总结结论。
实践与创新指导学生完成第五题。
1、指出(1)题图中选择了哪两种瓷砖。
2、从4种瓷砖中每次选择两种设计不同的大正方形图案。
3、交流展示。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巩固了哪些本领。
学生回答。
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独立设计。
集体交流。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1、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2、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顾与练习。
1、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1)长江大约长6300();
(2)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3)豹子每时大约可以跑120();
(4)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5)课桌大约高80()。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自己填写后集体核对。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学会检查。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
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2400÷4=600(块)2400÷1=2400(块)。
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节复习课课时49。
教学目标:1、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并进行辨认,会辨认八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判断轴对称图形。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搭一搭、看一看。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3)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二、课堂总结。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20+1+1)×(15+1+1)=374(平方米)。
2)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线。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20×15=300(平方米)。
(20+1+1)×(15+1+1)=374(平方米)。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板书设计: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很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个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精疲力竭地从马拉松村一直跑到雅典,通报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死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比赛项目,歌颂了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3、了解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英雄的资料、马拉松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发阅读兴趣。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拉松》,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对马拉松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知道马拉松是个体育项目。
生2:我还知道马拉松是个小渔村。
师:那你能来填一填吗?(出示填空题,点名填空)。
1896年,第()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举行。会前,一位法国人提议,把从()跑到()作为一个比赛项目,用来纪念()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2、1920年,经过重新测量,确定这段距离为()千米()米。
师:那么,马拉松赛跑为什么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呢?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
二:品读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1:希腊人民奋起反抗,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在海边一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了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生2: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侵略战争。
师:波斯帝国用十万大军去对付希腊的一万人,波斯帝国真是……。
生一起回答:野心勃勃。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了这句话。
师:谁来说说波斯帝国有什么样的野心?
生1:波斯帝国想霸占希腊的土地。
生2:波斯帝国想奴役希腊人民。
生3:他们想抢夺财物。
……。
师:于是,那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
生齐答:侵略战争。
师:如果战斗失败,希腊人民将会怎样?
生1:他们将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生2:他们会变成波斯帝国的奴隶。
生3:他们会无家可归。
……。
师:于是(引读“希腊人民奋起反抗……)。
师:孩子,希腊人民的这场胜利来得容易吗?
生齐答:不容易。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希腊人民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万十万。
师:希腊以一万人战胜了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这是一场怎样残酷的战斗啊!(播放视频,教师描述:希腊人民与波斯帝国在马拉松展开了决战,当一位希腊战士的大腿上中箭时,他怒吼一声,拔下箭继续战斗着,任凭鲜血不断的流淌;当一位希腊战士被许多敌人围攻时,他一点也不畏惧,用一个人的力量抵挡着不断向他刺过来的长矛)。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很愤怒。
生2:我很生气。
生3:我感到很痛心。
生4:我觉得希腊人民很伟大。
……。
(师相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让心中的这份感情尽情流淌吧。(全班齐读)。
2、指导学习第二段。
师:马拉松之战牵动着所有雅典人民的心,他们正在雅典--。
生回答:翘首以待。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翘首以待”吗?
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演示“翘首以待”师顺势采访:你们在翘首以待什么?
生1:我在等着这场战争的结果。
生2:我希望能够得到胜利的消息。
【设计意图:用表演来理解“翘首以待”,更加生动形象,课堂也更加的活跃。】。
师:是啊,如果他们能早一点知道胜利的喜讯,那该多好啊!可是当时的通讯非常不发达,他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胜利的喜讯的呢?请孩子们带上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是战士菲利比斯把消息带回来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菲利比斯)。
师: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多媒体出示句子: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师:女生读句子,男生边听边思考: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出发时是怎样的身体状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
师:怎样才算是极度的疲劳?
生:浑身没有力气,筋疲力尽了。
师:知道菲利比斯为什么这样极度疲劳吗?(师简介马拉松之战的背景资料,了解菲利比斯极度疲劳的原因)。
师:让我们跟着菲利比斯一起出发吧!(引读第一句:为了……)。
过渡: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向雅典跑去。
(出示“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体会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从“跑啊,跑啊”知道了菲利比斯一定跑了很久很久了。
生2:我从“终于”体会到这是一段很漫长的过程。
师:是啊,这是怎样的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啊,奔跑的途中,菲利比斯经历了哪些磨难?(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们结合插图,想一想他在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口渴了,伤口流血了,脚上起泡了,天黑看不清路了……)。
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把菲利比斯遇到的困难和他心里想法、他的做法连起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他跑啊,跑啊,虽然(),但是为了(),他()。
师:是啊,菲利比斯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
生齐答: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教师引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师:孩子们,你知道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到雅典究竟跑了多少路程吗?
生回答:42千米195米。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300米,那就相当于绕着操场跑140多圈。
师:正因为如此,跑到雅典时,菲利比斯已经--。
生齐答:筋疲力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师:但是他没有用最后一口气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
生:因为我想把胜利的喜讯告诉给我的同胞们。
师:读到这里,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或者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菲利比斯?(点名汇报:坚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并板书于黑板上)。
师:是的,这是一个(坚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菲利比斯,就请孩子们带上你的体会和感受,在这段音乐中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配乐朗读。
学生齐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师:这就是马拉松比赛的--。
生齐答:来历。
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这些英雄资料。
师:孩子你是从哪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1:我上网查的。
生2:我看电视知道的。
生3:我从报纸上看到的。
……。
师:是呀,现在的通讯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老师就通过上网查到了一位英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课件简介:她叫佟文,是本届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金牌得主。比赛一开场佟文便落后对手9分,而这个分数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前15秒钟,在这期间,佟文一直在紧咬住对手不放,不到比赛结束的最后一秒,她绝不放弃拼搏,而她的坚持让她最终获得了胜利,现在就让我们再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比赛视频)。
师:现在我们的通讯方式有很多,就请孩子们利用各种方式去收集像菲利比斯这样的英雄故事,下节课我们举办一个英雄交流会。
设计总述:
《马拉松》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我对这篇课文作了以下设计:
一:从文章结尾入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文的最后两段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而这些都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只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他对于马拉松的了解,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填空题。最后再问学生:马拉松为什么会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呢,让我们回到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就会对马拉松的来历,以及马拉松之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第二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学生读起来并不难,但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些文字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从重点词,重点句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年级在理解词语方面并不要求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词语的意思,学生只要能举例说明或者用动作表示来意会词语意思即可。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野心勃勃”和“翘首以待”时,我便用的这两种方法。而句子“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文中只是简单地说菲利比斯跑到了雅典,没有把跑的过程告诉我们,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菲利比斯是怎样跑的?会经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便能体现出菲利比斯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并且通过句式练习,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体会。
三: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情感活动的参与,内心的震撼,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情感得到了熏陶。因此,在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别读,女生读,教师引读,配乐朗读,每一次读都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古希腊战争的场面,以及一万人对付十万大军的惨烈,我利用一段古希腊战争的视频,直接把学生带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百闻不如一见,这时候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这时再来读句子,他们就能读出波斯帝国的野心勃勃,读出希腊人民的顽强,读出雅典人民的翘首以待,读出菲利比斯的筋疲力尽,读出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英雄精神。最后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找英雄,说英雄,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课后反思:
《马拉松》这篇课文,讲了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喜讯尽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地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他筋疲力尽,报告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而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弘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的比赛项目。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场战争的残酷,我播放了古希腊战争的视频,立刻让学生走进了战争年代,效果非常明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并且注重尊重学生个体,尊重他们自己的理解,让他们到朗读中去发现和体会,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适当的宣泄。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上完这堂课,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及时到位,评价也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但是却忽视了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
同伴点评:
新课改实施以来,提倡的是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天地自由徜徉。《马拉松》一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前开放。
即在课前,引导学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鉴于学生对历史及体育知识较贫乏,对马拉松比赛以及英雄菲利比斯知之甚少,教学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地理解了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及意义。
二:课内开放。
教师在课堂上引进相关音像资料,拓宽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这样的开放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作了较好的铺垫。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情感得到了熏陶。遗憾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文理解的深浅不一,在教学中对各个层面学生的照顾还不够。
。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百分率、百分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3页的第1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
2.3.7元=()元()角0.45时=()分。
4000千克=()吨200秒=()分()秒。
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
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
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
分数与小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
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生交流。
4.结合第9题小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实践。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