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教学准备和开展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种工作规程和教学指南。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内容。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案范文中有很多关于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的有益经验。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一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心理健康课教案。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3、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课前准备:1、学生烦恼小调查。2、体验活动用具:跳绳、溜溜球、漫画书、照片、音乐等。
一、创设情景,体验烦恼: 1、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揭题:与快乐同行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师深情回忆近来共同经历的烦恼事。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令你烦恼的事。
二、学生互动,倾诉烦恼: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2、学生听故事。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有了烦恼,让我们像故事中的理发师一样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烦恼!4、我口说我心:引导学生诉说感到不愉快的事。
三、交流方法,心理疏导: 1、遇到不愉快的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全班交流。2、对大家说出了你心里的烦恼,是不是心情畅快多了!(板书:合理发泄)合理发泄:找人倾诉或大声叫,写日记,大哭一场3、教师导语:遇到问题时有许多烦恼其实是可以排解的。3、情境游戏:《猜一猜》情节设计:丁丁上前,做闷闷不乐状,委曲地自言自语:作文课,我认真地写,满怀信心地给老师看,老师说不行;而同桌这么死板的作文,老师却说好多了。
教师引导(1):你能猜出此时丁丁在想些什么吗?(老师处理事情不公正;同桌会拍马屁;老师看不起我)情节设计:老师又凑到丁丁的耳旁低语几句,丁丁眉头舒展开来。
教师引导(2):猜一猜老师刚才对丁丁说了什么?(请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情节设计:丁丁跳着,笑着回到了座位上。教师引导(3):请同学们猜一猜,丁丁为什么这么高兴?她是怎么想的?(老师觉得我的作文水平比同桌高,应该写得更好;老师对我严格是为我好。)4、师小结:要知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或不公正的对待时,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倒霉、最不幸的人,世界上很多事,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有时候换个角度想问题,能让我们摆脱烦恼,找到快乐,教案《心理健康课教案》。(板书:改变想法)。
四、分享经验,体验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3、教师导语: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这些让我们快乐的办法就像是我们的快乐甜点,让我们摆脱烦恼,忘记不快。现在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来体验快乐的感觉吧!(分组开展体验活动)4、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把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板书:转移注意力)5、介绍另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能创造快乐,发泄不良情绪的办法:6、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关注他人,共享快乐: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坏心情得到了缓解吗?
2、学生交流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义,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我们不仅要学会自己安慰自己,还要学会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要在平时留心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发现谁有不快乐的情绪的时候,设法找到原因,为他送去快乐。请记住:一份烦恼和别人分担就只剩下一半烦恼,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就会收获两份快乐。愿大家永远与快乐同行。
(板书:分担烦恼分享快乐)(放音乐,分享快乐小贴士。)。
课后反思:上完了这节心理健康课我比较快乐,我通过这节课的实践,对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能积极有序的参与体验活动,这是我最为欣喜的。引入新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最近班上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当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引导学生倾诉更多的烦恼事,然后在互动活动中让学生知道烦恼是可以排解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总体的设计比较到位,各个环节清晰且过渡合理。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够,让孩子们谈烦恼还不够深入。具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引导时,的最后两个自我安慰和意志控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到位,并且学生没有体验可以不必出示,也以免方法引导过多过杂。“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心理健康课,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说出心声,这是我应该一直努力的方向。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二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四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第五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第六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第七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进步性。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一、发展的高速度。
二、发展的不均衡。
(一)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二)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三)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一)发展的整体性。
(二)发展的连续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2.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
(一)关键期。
劳伦兹提出“印刻”概念。
“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如小鸟)。
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
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二)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三)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一、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正是在遗传素质的物质基础上,开始形成和发展儿童的心理。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
第一,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
生理成熟主要依赖于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制约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的有力例证。
格赛尔等人据此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成熟论”观点。认为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二、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就是儿童所处的环境。
环境可以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和儿童的脑及儿童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分不开的。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问题历史上争论已久。
(一)遗传决定论。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二)环境决定论。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三)二因素论。
吴伟士: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四)相互作用论。
这种理论通常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遗传规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遗传、成熟、环境、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应该强调的是:
第一、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第二、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第三、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作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脱离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素就不起作用,脱离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无从起作用。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心理),没有反映的机制(生理基础)也不能有反映。
“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幼儿期,儿童心理主观因素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经常是对立统一的。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一、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一)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
(二)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
三、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四、活动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发生的。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5、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6、如何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三
你也是一片风景--培养良好的自信心。
“丑小鸭”和“白天鹅”
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学会快乐。
点燃生命自强的心灯。
欣赏我自己。
树立自信。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塑造成功的自我。
我有我风采。
自信心训练。
认清自我,让高中生活充满阳光。
培养自信心。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与你牵手齐共进。
友情十字路口。
撒播友谊的种子。
花开太早是个美丽的错。
亲情无价。
如何恰当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吗。
换把椅子坐一坐。
竖起盾牌。
三、情绪的认识与调节。
合理的情绪宣泄。
学会快乐。
情绪的认识与自我调节。
让我们的情绪充满阳光。
与情绪共舞--情绪的认识与自我调节。
阳光总在风雨后。
情绪--奇妙的“窗口”
认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心情不妙觅良方。
情绪的阴晴靠自己把握--如何克服不良。
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
改变不合理想法,走出情绪低谷。
四、个性的健全与意志力培养。
克服嫉妒。
意志力与成才。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如何正确面对。
挫折。
跌倒了,爬起来--中专生耐挫折教育。
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的气质。
当挫折到来时。
气质--生命的底色。
五、学习心理与辅导。
我的心思谁能懂?--高三考前焦虑辅导。
记忆探秘。
声声入耳。
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好心态决定好命运--高三女生心理辅导。
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策略指导。
轻舟短棹西湖好--考试心理漫谈。
六、智力开发与创造力培养。
建设高效能“司令部”
张开思维的翅膀--跨越习惯的陷阱。
插上创造的翅膀,抵达理想的世界--中学生。
创造力个性的培养。
简化思路突破常规。
七、青春期生理与心理教育。
理智地放牧自己心中的那匹小鹿。
走出青春期性心理困扰的两个误区。
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我是女生。
微笑走过花季。
八、社会适应与辅导。
竞争与合作。
人生“大拍卖”
竞争与合作。
诚信无价。
心理平衡与社会适应。
职业加油站。
当别人超过你时。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四
学生知道健康的含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懂得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
健康的含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
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
设问法、归纳法、讨论法、讲授法、范例分析法。
(一)导入课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备选答案(健康、、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品质等)。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汇总(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如下):
同学们: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可是什么是健康呢?人们总是习惯上把不生病的人说成是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还有人认为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也不够完整,究竟怎样才算是健康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含义是:健康的含义:在心理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不仅指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经过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而且还指人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
(二)研讨课的内容:“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1、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2、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心理健康是指较长时间内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是短暂的。
(2)心理健康是个体应有的状态,反映社会对个体心理的最起码要求,而不是最高的心理境界,就像健康还不是身体健美一样。
(3)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状态,包括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
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
(1)自觉————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愿意学习,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经刻苦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地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2)自持————心理健康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表现适度易控,不为一时的冲动而学校的纪律,不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焦虑重重,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豁达,充满朝气。
(3)自知————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相貌、兴趣、体型、体质、生理特点、体能、气质、性格品德和智慧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4)自爱————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已的生理特征,心理能力及自己与周围现实的关系有的认识,个人的理想、、目标、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与社会要求一致,既不欣赏,也不自惭形秽,不论自己长得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疾病,智力能力的水平高低,都能喜欢,悦纳自己,不管周围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五
此刻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一个人有了合作的精神,那么也就成功了一半,人与人相处,仅有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可是,此刻很多幼儿已经构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久而久之,是幼儿构成了不合群、不合作等不良行为,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所以,需要我们重视幼儿谦让、合作的教育。让幼儿懂得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与别人合作的欢乐。
1、经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友好合作并初步掌握合作的技巧,体验合作的欢乐。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课件《猴子和鹿》,录象带,皮球若干,筐子,箱子,布条若干。
二、看课件,了解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师:今日真高兴,教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客人,你们想不想见?放课件,提问:
(1)小朋友,你们猜谁能成功?为什么?
(2)他们成功了吗?为什么没成功?遇到这样的困难,你猜他们心里会怎样想?怎样才能摘到桃子呢?开动你那聪明的小脑筋,帮他们想个好办法吧。我们大家能够互相商量商量,这样办法就更多了。
三、看录象,学会与人友好合作并初步掌握合作的技巧,体验合作的欢乐。
师:(1)他们在干什么?一个人能做到吗?
(3)两个人要想走的又快又好,你认为该怎样合作?小结:两个人要想走的又快又好,就要相互配合,互相商量,步伐一致。
游戏:二人三足二人三足的游戏可真好玩,我们也来试试,好吗?首先,找到你的好朋友,互相商量商量,应当怎样合作?(商量)商量好了吗,来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咱们一起到外面去试一试!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六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培训内容: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拼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1)缺乏父母亲情之爱。(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一、活动主题:
关爱留守儿童。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活动形式:
情景回顾、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频)。
(二)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2、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三)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图片)。
1、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2、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3、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4、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四)小结。(出示留守儿童心语心愿)。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受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我们必须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七
(1)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明白了情绪产生的原因。
(2)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
(3)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明白了情绪产生的原因。
(2)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教学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3)开展游戏。
教学准备。
(1)准备好有关情绪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故事。
(2)准备各种情绪表现的图片。
(3)准备几个学生不良情绪反应的情境。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与场地。
1课时,团体辅导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喜、怒、哀、乐”几乎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你或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喜悦,或许遭受挫折而悲伤,也或许遭受误会而烦闷苦恼,这些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上一节心理课(板书课题)先请你们听一听两个故事:
1、听故事。
『故事1』:三国时期,吴国的青年军事家周瑜具有大将之才,年仅34岁就率军破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然而,他的气量相当狭窄,总想高人一筹,对才能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始终耿耿于怀,屡次设计陷害,但偏偏事与愿违,害人不成反害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周瑜三次金疮破裂,终于含恨而死。
教师小结: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别发火,要冷静,否则可能酿成大祸。
『故事2』:下课了,明明在操场上踢毽子,突然一个篮球飞过来,打在明明身上,他转身一看,原来是小东干的。小东连忙说:“对不起!”明明回答说:“还好没伤着,不要紧。”后来他们又有说有笑地回到了教室。
讨论:明明和小东做得对吗?好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好处?
2、师结合故事,并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情绪的图片,引导学生辨认各种情绪的不同表现,并向学生说明: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欢乐、满意、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
二、情境活动。
1、教师以电脑出示各种情景,请学生说出他们会产生何种情绪及产生该情绪的原因:
(1)当有同学叫你的外号。
(2)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
(3)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
(4)获悉明天老师将大家带去郊游。
(5)爸爸把自己正看得着迷的电视节目关了。
(6)考试得了100分。
(7)因为上课不专心,给老师批评了。
(8)上体育课时,被同学们绊了一下,摔倒了。
(9)小弟弟不听自己的话。
(10)被同学错怪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
(2)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自己对所遇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有关?
(4)角色扮演。教师将几个不良情绪反应导致不良后果的情景呈现在电脑上,请几位事先排练好学生根据情景需要进行角色扮演,并请其他同学帮助角色中的人进行情绪调节。
(5)教师小结。强调不同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鼓励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情绪的特点,并学习以开朗、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如意的事情,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境一』。
一个同学的钢笔丢了,他顺手拿了一个好朋友的圆珠笔来写字。不料,一不小心,这支圆珠笔也给搞坏了。那位朋友有些生气,埋怨对方不爱惜别人的东西。这位同学感到委屈,说:“我又不是有意的,你干吗这么小气?真是小气鬼。”听到别人骂自己是“小气鬼”,那位同学更生气了,于是,两人激烈争吵起来,最后,他们不欢而散。
『情境二』。
三、开展“笑一笑”游戏活动。
大家围成一圈,做“击鼓传花”游戏,鼓停花落到谁人处,则请他出来站在中间,讲一件自己最近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然后,大家同学都尽量逗他笑起来。依次进行。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正性情绪(如愉快、欢乐、满意、幸福等)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如愤怒、忧愁、恐惧、痛苦、憎恨等)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消除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八
二、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解决办法:举例说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1、12岁到。
18、19岁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即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教育阶段。青少年期是一个个体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也是生理迅速发育的时期,由于性成熟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因而通常也称为青春期(thepubertystage)。此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二、明确目标。
1.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2.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整体感知。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从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个体的这种在生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心里变化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个体的心理发展受着许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独特的特性。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尽管人的发展最好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但个体心理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4、心理发展的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青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熟前一个矛盾多而又十分动荡的时期。
6、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心理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
8、心理发展的联系性发展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生物因素。
1、遗传: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
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
(三)主观心理状态。
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例如,不同抱负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着不同的反应,接下来的行为也就大不相同了。因此,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四)活动因素。
活动作为一个中介因素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当活动能够满足主体的心身发展需要时就会促进其发展,而且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重复水平。
(五)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实不难看出,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和机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
总结。
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内容我们主要讲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以及影响和制约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
印度狼孩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中国辽宁省台安县有一个“猪孩”叫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己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形”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控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是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作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九
提高孩子的卫生常识和自我保护潜力。
活动目标:
1.明白病从口入,做到不吃垃圾食品,明白垃圾食品的危害。
2.懂得吃干净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3.乐于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懒羊羊开心、难受图卡,ppt,图片(各种路边摊食品,油炸、膨化食品,新鲜的食物若干),手工制作好的棉花糖、糖葫芦,字卡:垃圾食品、健康食品。
重难点:
1.懂得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危害。
2.明白吃有营养的食物会让身体更健康。
活动过程: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懒羊羊不舒服的原因。(它吃了路边买的糖葫芦和棉花糖),那他送你们的礼物你们还要吗?那是垃圾食品。
(一)路边小吃不卫生。
ppt图片展示路边小摊做食物的照片,引导幼儿了解不卫生的食品引发的身体状况,不吃路边的小吃。
1.你觉得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照片上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卫生吗?
2.小结:路边做的食物都是垃圾食品(出示字卡:垃圾食品)虽然很香,但是一点也不卫生,而且也没有营养。有很多路边摊的食物还是用地沟油做的,而且路边的细菌、灰尘很多,吃了容易生病三.一些颜色的很漂亮的食物里面有很多色素,吃了会中毒的。所以我们不能去买路边的小吃。
3.图片展示吃了路边摊食品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拉肚子、甚至导致人死亡)(二)xxx垃圾食品xxx危害多1.除了路边摊的食物是垃圾食品不能吃,还有一些我们小朋友喜欢吃的食品也是垃圾食品。出示汉堡、鸡腿、虾条等图片,这些油炸、膨化食品也要少吃。
2.图片展示吃多了油炸、膨化食品,喝多碳酸饮料带给小朋友的危害,肥胖、骨瘦如柴(影响食欲),早熟。
3.小结:这些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食品都称之为xxx垃圾食品xxx,出示字卡:垃圾食品,小朋友要少吃,最好是不要吃。
(三)蔬菜水果养好1.吃什么样的食品才最健康呢?
引导幼儿说出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蛋奶等有营养的食物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ppt图片展示健康食品,这些才是健康的食品,出示字卡:健康食品。
2.小结:少吃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能让我们的身体很健康。
(四)游戏:帮帮懒洋洋1.幼儿人手一个食品图片,将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分类放在相应的区域,进行分类。
2.师设置情景:懒羊羊来我们幼儿园时,很多喜欢他的人送了好吃的给他,他想请小朋友帮他把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找出来。
3.点评幼儿分类结果。
附儿歌食品安全儿歌小朋友,要记好,食品安全很重要。
小地摊,买食品,细菌又多不卫生。
小零食,要少吃,多吃水果和蔬菜,鸡蛋牛奶营养好,做个健康好宝宝。
反思:本次活动我透过小朋友喜爱的动画形象懒羊羊贯穿始终,提高了幼儿兴趣,透过图片展示垃圾食品带给人们的危害加深了幼儿印象,最后一环节让幼儿给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分类,进一步让幼儿对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的分辨,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
1、认识几种常见的面部表情,知道人是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多种多样的,能较连贯完整地讲述高兴、伤心、生气等不同情绪体验。
2、能从他人的表情中了解别人的心情,体谅、理解他人的心情。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喜怒哀乐表情图、天气变化图(太阳、天晴、下雨、打雷)。
1、活动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表情图和天气变化图,让幼儿将任务表情和天气变化图配对。
(2)幼儿观察,讨论。
(3)请个别幼儿回答,其他幼儿评价。
小结:人的喜、怒、哀、乐就如天气一样的变化,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情。高兴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像晴天;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像打雷,伤心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像下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像太阳。
2、体验高兴、伤心、生气等不同情绪。
(1)师:请你们互相说说当你高兴、伤心、生气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
(2)幼儿互相交流。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情绪体验。
(4)师: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或者看到你家人、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5)什么事情会让你开心?
(6)什么事情会让伤心?
小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变化,当我们出现不好的情绪的时候,自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重,向现实和自我挑战。发现身边的亲人、朋友出现不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伸出温暖的手,安慰、鼓励和帮助他们。
3、游戏。
(1)教师不断变化各种表情图,请幼儿做出相应的表情;
(2)教师不断变化天气变化图(太阳、打雷、下雨、阴天),请幼儿做出相应表情。
幼儿根据自己心情绘画一张自画像。
上完这节课让幼儿了解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有各种表情,一种表情代表着一种心情,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缓解哭闹的情绪,让他们脸上画上笑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感情。
文档为doc格式。
。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一
1、能力与技能目标:掌握适当表达、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讨论交流和游戏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认知目标:了解情绪的多样、多变及不良情绪的危害。
了解情绪的多样,多变和不良情绪的危害,掌握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并且能够学会适当的控制情绪。
掌握表达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学会控制情绪。
1、情景体验。
2、游戏活动。
3、讨论分析。
1课时。
(一)激发学生兴趣,击鼓传棒棒糖,引出课程内容。
2、游戏内容:老师背对着学生,用黑板刷敲击黑板,从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开始从前往后传棒棒糖,老师喊停时棒棒糖在谁手里就奖励给谁。接着再拿出一颗糖以获得奖励的同学为开端开始第二轮,知道无论结束。
3、老师:刚才游戏的过程中大家是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平静——紧张——兴奋、激动或者失望)。
4、归纳:有时候做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变化。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事情,有高兴的、愉快的,也有悲伤的、烦恼的,情绪就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何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做个健康快乐的人,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怎样做情绪的主人。
(二)动画片讨论,深入主题。
1、老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现在我们来欣赏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片段,大家仔细观察里面的喜羊羊、灰太狼都有些什么样的情绪变化。
2、欣赏动画片。
3、讨论。
(1)先让几位同学说说喜羊羊和灰太狼都有什么情绪。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因为赶跑了灰太狼,因为没有抓到小羊)。
(2)高兴,失望、伤心等等都是我们面对一些事情会有的'正常表现。但假如你为了一些不高兴的事,一直伤心、生气,那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呢?与伙伴讨论一下。
(3)点名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习、生活,不良的情绪会给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4)展示几张富有感染力的关于情绪的图片,导出情绪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但是我们难免会遇上倒霉事。这就需要我们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在不高兴的时候有调节自己情绪的本事。
(三)大家来动手!让同学们拿出白纸、铅笔和彩笔,先用铅笔在纸上画脸谱来表示自己这一个星期出现的各种心情(可以先给同学们展示几个脸谱)。接着,用彩色笔给脸谱上色,认为哪种颜色最能代表哪种心情便图上那个颜色。
(2)让几位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话的脸谱,并分享自己产生这些情绪的情境,以后遇到同样的事该怎么办。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人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有各种变化。天气有晴天、阴天和雨天,人也有愤怒、悲伤和快乐的时候。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只要我们学会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乐观自信,就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首儿歌:情绪就像气象台,喜怒哀乐变得快。生气时,笑一笑,烦恼事,讲出来。紧张时,静一静,伤心时,想得开。乐观向上有自信,学习生活添光彩。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二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的。
教学。
方案最能够体现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原理并且最具有灵活性。初中的学习我们会因为中考的缘故将我们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固定化和模式化,高中的学习由于牵扯到人生第一件要事——高考,所以高中的学习只会比初中更加死板、更加缺乏想象力的培养。反而,小学生大多都是处于童年时期或者是刚度过童年期不久,相对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处于鼎盛期,所以在教育方面则更需要多加注意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童话似乎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或者背惯了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后,当遇到这种富有乐趣的童话故事相关的学习时,通常会产生极大地兴趣,产生了认知内驱力,这就使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适当的赞许或者给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习动机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学习动机不仅在影响学习的过程,也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学习动机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易被启动,学习的积极性会相对提高,从而指引着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在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该教案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美国当代人指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从知识学习升华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背后的含义让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与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颇为看重。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们较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或者环境的刺激在没有经过元认知的控制或者短时记忆的复述、编码过程的情况下,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或者被遗忘。但是,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从而便可以把此次的课堂经历作为长时记忆中的情景记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同时所伴随的知识也会相应地作为长时记忆被牢牢记住。另外,该教案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用到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主要是sq3r阅读策略。在阅读、提问、回答三个阶段交叉进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的意义加工和精制加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促进长久保持和深刻理解。在阅读的同时,该教案也引导学生采用精加工策略中的生成策略,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或者注释,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有效地从中提炼主干和重点。
总结。
出答案再进行分享,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课堂结束处应设计一个总结归纳的部分,也就是复习阶段,让学生们总结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彼此交流,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看看大家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方面有哪些认识和提高。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三
给排水101班23号陈嘉盛第一次听到“心理学”这个词时,我和所有人一样,觉得这是一门神秘的学科,神秘在于仿佛只要学了它,就有一眼能洞穿他人心理的本事。这种神奇的幻想让人兴奋不已,我于是带着对心理学的好奇和想象神往不已的走进了心理学知识的殿堂。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上大学心理学课的感受,当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出现在眼前时,我顿时傻了眼,有一种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失落感,心忽地沉了下来,美丽的幻想像五彩的肥皂泡瞬间破灭了。原来心理学并不是一门一学就会、一学就能看穿他人心理的神秘学科,而是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学好的学科。现在想来,当时十八岁的我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对心理学的认识何其肤浅。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并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很好的融于集体,适应环境。但从这门心理课程中,我发现人的心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纯粹、简单。记得在上前几节课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部有关心理问题的电影,片名是《美丽人生》。片中讲的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因为过于专注他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而导致患上了妄想症,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罕见而可怕的病症曾一度让他一蹶不振,但他的妻子始终如一的在他身边陪伴着他,最终战胜了病魔的困扰,还获得了诺贝尔奖。此片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片中男主角在心理上的变化过程,从中也可看出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心理学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多少人对它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仍未全然揭开它的面纱,可见要认识人类的心理绝非易事,岂是一次两次的课所能把握。面对心理学,仿佛有一座难以攀爬的大山矗立眼前,有望而却步者,有中途放弃者,有坚持到底者。我要做哪类人呢?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越来越坚定要做第三类人,在心理学这座科学高峰上永不言弃。
记得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心理学是一门让人幸福的科学。我渐渐明白其中的内涵。人生的追求不外乎“幸福”二字,这“幸福”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自身的幸福,二是他人的幸福。因此,具体的说,心理学是一门让自己幸福、让他人幸福的科学。学心理学的人首先是受益者,并且是直接的受益者,他人则是间接受益者。为什么学了心理学的人能给他人带来幸福呢?因为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更加具备自知之明,更能理解、体谅他人,更有关怀他人之心,这些更是对学习心理咨询之人的基本要求。他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身边的人解除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人打开心中的另一扇窗。因此,这是一门于己于人都有利的学科。有人提倡说人人都应学点心理学,这并非言过其实。
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课程学习,我大体上了解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原理,并被心理学的规律性和科学性所折服。尽管还没有接触到心理学最为神奇的催眠(我所认为的),但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我们分享的那些调节情绪和关于记忆曲线的问题,已经很值得我慢慢体味的了。现在,我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在心理上遇到麻烦(沮丧、不快)的时候,自己已经能够跳出意气用事的躯壳,上升到一个精神的高度,用逻辑理性去驾驭思想,而不是被情绪驱动着去郁闷、去彷徨。高中的那段时间是挺自卑的,大概是因为压力大的缘故吧。很敏感所以更容易受挫。不管做哪一件事情,小到等车没等到,也会很生气、郁闷半天,总是在心里重复这样一个声音: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到,我却做不到呢?很受伤的花很多时间去疗伤。现在,学了心理学之后,开始懂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好多事并不是自己的错。尽管是个男生,特别伤心委屈的时候就找个朋友说说,或者藏个角落好好哭哭,跟老爸老妈好好撒撒娇,总之,不能让无名火腐蚀了自己本该阳光的心灵。生病或者其他原因,干什么都不在状态的时候,不要老是去苛刻自己,其实没什么的,只是因为生病的缘故,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的。看到自己的短处的时候,不要总是在心里怨天尤人或者自惭形秽,用行动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吧,在某一方面,我才是最棒的!
古今中外,许多心理学的宝贵思想,从产生、发展、丰富、完善到学科的形成和沿革,使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更为突出和实用。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关于人的行为、思想和感觉问题,可以运用其科学的技巧去体察自己的很多心理过程,可以洞察和分析别人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心理学才能较为系统的回答到底是什么使你、我、他成为这样的个体。心理学与哲学、社会政治、道德教育交织在一起,从心理学的学科群来看,无论是普通心理,还是教育心理、文艺心理、军事心理、医学心理、社会心理等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明确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极其所处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或是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心理作为内在条件的行为。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是物质的属性,但本身不是物质,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分析。只能通过人的活动行为进行分析,因此从广义的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建立和完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体系重点学科越来越多,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认为“迄今2500多门科学,惟有心理学和人人都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既是从事各种认识活动的主题和中心人物,又是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没有人的参加,没有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活动,任何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都不能得以实现。”若把哲学、逻辑学等成为思维科学,心理学则处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接合部。
掌握心理学的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学习心理学要如实揭示现实与心理、心理与行为的内在关系;要树立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开放的、复合的、动态的大系统观念;要注意到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性,用动态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心理问题遍布人世间,对心理学的研究要和解释分析现实问题相结合,推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例如,在我们家庭,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正所谓“顺人之性以治物,则无不可用,顺人之性以治理,则无不可治”。
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财富只有当它为人的幸福服务时,它才算作财富”。从这个角度说,心理学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财富之一。它既是精神财富,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力。无论它以何种财富的形式存在着,它都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当然,前提是心理学被用于正义之途,必须警惕不能被恶人利用成为陷害他人的工具。心理学带给了我们什么精神的财富呢?用奥修的话说,那就是丰富了你的真实与真诚,丰富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心理学正是通过赋予我们这些精神品质才培养我们抓住幸福的能力。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这些精神财富,我们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使这些物质财富用以增加他人的精神财富,促进他人物质财富的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这个循环圈越来越大,那么幸福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
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增强合作意识。
2、初步掌握如何进行团结合作,培养合作能力。【活动内容】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形式】游戏、讨论。【活动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准备】歌曲,音乐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心理剧《五指争功》。
我夺得全省希望之星后,五个指头很兴奋,觉得自己功劳最大,于是争吵起来。
大拇指闪亮登场,说:“我力气最大,干重活没我可不行。按图钉是我,发信息是我,打游戏是我,按遥控器是我,数钱还是我!”
食指不服气,说:“我苗条,很漂亮。握笔时我是最重要的,按照相机的快门没我也不行,点鼠标、扣扳机、指引方向更是需要我。”
接下来中指上场了,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又细又长,是五指中的姚明。你们都是我的保镖和跟班,我是具有领导风范的手指。”
听完中指的话,无名指急急忙忙上场了。他说:“我是不可一世的,是高贵的象征。我的待遇高,主人对我备加呵护。我几乎不干活,只戴戴戒指。我是天生尊贵的!”
小指听了四位哥哥的话,不甘示弱地说:“我小巧玲珑,主人说我是劳动模范。我贡献大———哪里脏我去哪,抠鼻子、掏耳朵„„我可是主人的清洁工啊!你们可别小看我。”
就这样,五根手指开始七嘴八舌地吹嘘自己。皮球爷爷听了它们的谈话,笑呵呵地说:“你们五个谁能把我举起来,谁就是最有用的。”五指兄弟听后,都纷纷上前去试,但都失败了。皮球爷爷告诉他们:“一根手指是举不了我的!”大家听后便团结起来,一起把皮球爷爷举了起来。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五指的争论,大家觉得五个手指,谁最重要呢?(学生讨论)教室请学生谈谈看法,引出主题。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和我们的五个手指一样,长短不一,只有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变得更有力量。
二、神奇的合作。
1、刚刚我们知道合作是很重要的,现在呢,老师带大家做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做《神奇的合作》。大家知道么,平时一些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在有了大家的合作之后就变的可能了哦。
2、游戏规则。
取四个板凳按依次侧放,请同学们正坐在板凳上,依次后背往后靠,靠至另一名同学膝盖上,等到四人动作完成同时抽出板凳。
注意事项,游戏完成时要将板凳插回学生下方,让其承力,结束游戏。
三、小小茶话会。
师:我们看过了心理剧也玩了游戏,大家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要参加一个小小茶话会,话题就与我们的话题有关,那就是:在我们大家身边有那些事是需要合作才能成功的呢?老师在黑板上给大家列了一下提纲,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三分钟后我们来分享成果。
3、教师提问:茶话会的上半场,我们已经讨论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它的积极作用,那么下半场老师就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因为不善合作而导致不良后果呢?这就是我们茶话会下半场的任务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畅谈吧!
教室小结:听了同学们的经历后,大家是不是觉得团结合作对我们的作用很大呢?所以呀,大家做事千万别老各想各的,因为这样,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如不过大家不信,我们来听听这手儿歌吧!
四、听儿歌,演续集。
播放儿歌《三个和尚》并问,三个和尚为什么后来没水喝了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听也停了,讨论也讨论了,现在大家想想同学们要是那三个和尚,在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后,应该怎么做呢?现在我们请同学上台演一演下面的续集吧。(同学表演)。
师:大家演的真不错,三个和尚后面都有水喝了,大家看到这个圆满的故事结局,大家高兴么?而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
五、教师总结。
1、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同学们今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老师希望通过今天学习,能使大家知道合作的重要性。生活之中处处有合作,希望大家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乐趣,现在让我们在这首《众人划桨开大船》中结束这堂课吧!
2、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设计者。
09心咨2班第一组。
组员。
陈达。
孙丹李珍毅。
周莹。
李亚龙。
彭镁。
范艳文。
刘佳。
个人心得。
作为本次教案的试讲人,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习了不少。首先,从教案的材料准备和整体整合,这是一个需要团体配合的工作,正和我们的题目相得益彰。上课时,第一次扮演老师的角色站在讲台上,深刻体会到了老师的不容易,教导好一节课需要很多知识和经验的支撑。这次活动之后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不足,作为老师,仪表言行还略显稚嫩,课程过程的衔接不够流畅,而且在游戏环节对于规则的失误很不应该,虽有及时改正但是错误已经存在只能再以后的时间里反思且努力让下次不再这种错误。
陈达。
09心咨2班。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讨论法)。
新授: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一)什么是心理实质?
(二)心理实质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 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
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
重点: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难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
新授: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举例:警察和司机的笑话(略)。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
举例: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
2、保持的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保持,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举例: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5----10----15分钟。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
举例:打瞌睡时想到“我要努力”,立刻打起精神。
幼儿园里,老师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先玩游戏,幼儿会调节注意力。
讨论:注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警灯、警笛、军事伪装、银行“一米线”、电梯黄线、玻璃门提示等等)。
三、注意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的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注意(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
引起无意注意的外部因素是刺激物的特点:
举例:(1)强烈刺激。强光、巨响、奇香、艳色。
(2)新异的刺激。新奇的事物。
(3)活动变化的刺激。活动的物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
(4)对比的刺激。强度、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对比特别显著。
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主体本身状态。
举例:(1)需要和兴趣。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易引起的注意。
(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4)期待的事物。
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2)间接的兴趣。
(3)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4)合理的组织活动。
(二)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强调内部注意和自我意识有关)。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归纳)。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与对象本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有关。
3、注意的分配——指把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指人们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过多。
疲劳。
目的要求不明确。
注意不善于转移。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幼儿园见习讨论:教师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如何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
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讨论:多动现象——多动症是不是一回事?
小结:
1、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注意分散的现象?
2、及时动手,指出并消除教师内的无关刺激!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二)、听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细致性。
观察的概括性。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
2、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
3、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
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
新授: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
3、“记”和“忆”的关系:
“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画家、建筑师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表演艺术家 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 数学家、思想家 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 运动员 种类 概念 适用人群 (课件展示特点: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
课堂练习:
呈现词单:
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
被试如何回忆?
狗——狼——猫。
桌子——椅子。
房子——楼房——茅舍。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再认。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1)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2)言语的概括作用。
(3)言语的交流作用。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书面言语。
(二)内部言语。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
1、语音的发展。
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
2、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儿童的词汇量为1200个,幼儿末期约为3000—4000个;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能准确理解词义,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都增多。
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3、语法的掌握。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句子从短到长。
二、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1、游戏言语(3—5岁)。
2、问题言语(5—7岁)。
三、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掌握比口头言语的掌握困难。
2、四岁是形象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认字的最佳年龄。
四、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
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第三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
间接性。
概括性。
社会性。
(三)思维的种类。
比较。
抽象概括。
具体化。
三、思维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四、创造性思维。
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学前儿童理解力逐渐增强。
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
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功能。
2、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懂得情感的种类及特点。
3、懂得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
重点:什么是情感,情感的种类。
难点: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新授: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内在的,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产生的。(2)情感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通过复习情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感知觉?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记忆?由此强调认识过程反映的都是客观事物。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设问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这样就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也显得连贯有序。
2、首先指出“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活动而产生,并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举例:当我们听到一首乐曲时,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想到祖国现代化的远景时,能产生一种振奋的心情,这是伴随想象过程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解决了百思不解的问题时,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思维过程而产生的情感。
设计意图:首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举例来论证。这种做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演绎推理,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适应作用。
动机作用。
2、调节作用举例:当我们去参加文艺演出荣获名次后,大家会欣喜若狂,但这种状态维持到一定时候即开始冷静。分析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4、信号功能,举例:请几位同学做几个随意的表情(可以是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请其他同学判断表达了哪些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中,而且,以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情感的“调节功能”和“信号功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
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情绪的基本状态——激情、心境、应激、挫折。
引导学生组成每组5---6人的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以及老师前面提供的例子,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找出各种情感状态的特点及当这些情感状态出现时自己怎样处理?并归纳成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代表来汇报该小组的学习结果,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评议,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使学生理清脉络,掌握“激情”“心境”“应激”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情绪表现、产生原因及作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它能集思广益,交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可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列表对比则便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记忆。
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学生自学掌握)。
教师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进行举例提问或请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是美感吗?全部提问完毕后,再把三种情感的“反映内容”“表现方式”及“意义”以表格的方式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辅导法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考题:
当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出现某种情感状态时,你该怎样处理呢?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一、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儿(3岁前)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
2、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
母婴依恋。
陌生人焦虑——安思沃斯“陌生人情境实验”
分离焦虑。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
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内容的丰富性。
情绪体验深刻化。
情绪变化具有情景性。
情绪容易受感染和暗示。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科学的教养态度造就婴幼儿良好情绪。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孩子高级情感。
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帮助孩子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教学目标:
一、意志1、意志的概念。
2、意志二、意志行动意志的品质。
1性。
2果断性。
3性。
4第节意志1、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行动的目的还没有清楚而明确的认识,受暗示性强是幼儿期的年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由成人提出行动要求,用具体示范和语言指示,为幼儿确定行动目的,指导幼儿行动,并督促检查。
2、幼儿中期,儿童开始尝试在某些活动中独立预想行动结果,确定行动任务,但仍离不开成人的帮助。
3、幼儿晚期,儿童才能在比较熟悉的活动中对自己提出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但幼儿常不能按目的调整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是要依靠外力督促。成人的正确教育与指导对幼儿意志行动独立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良的影响下,幼儿易形成任性、执拗或过分依赖成人的不良品质。
二、行动的计划性逐渐加强。
1、小班儿童不善于为达到目的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2、中班儿童活动的计划性比小班儿童稍有进展。
3、大班儿童开始形成了计划个人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技能。
三、活动的持久性逐渐增强(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标志)。
随着幼儿自觉行动目的的形成和动机水平的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幼儿的坚持性的较明显的发展。
举例:马努依连柯在“哨兵站岗”实验。
幼儿有意保持特定姿势的时间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4岁平均保持时间仅18秒,4~5岁则提高到2分15秒。
由于游戏中的角色本身包含着行为准则,儿童为了游戏,实现角色职责,能抗拒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幼儿的活动多由兴趣引起,当兴趣转移或遇到困难时常常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补充: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自制力是意志行动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大脑皮质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抑制渐趋平衡,这是自制力发展的前提。幼儿在成人的教育指导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从接受外部的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控制自己的行为,从不自觉的行动逐渐发展起自觉的行动,逐渐克服冲动性,自制力得到了发展。
幼儿自制力研究:
运用诱物观察法研究幼儿自制力,发现:
3岁幼儿自制力很差,行动中冲动性占主导地位,言语指导和诱因对自控无明显作用,常有语言与行为脱节现象。例如,一边说“等妈妈回来再吃”,一边却伸手去取食物。
4岁幼儿自制力有一定发展,诱因开始具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行为的自控还很不稳定。
5~6岁幼儿自制力有明显提高,活动结果在行动中所占的分量不断增加,能比较正确地按成人要求行动。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2、掌握同伴交往的方式。
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重点:同伴交往的方式。
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自然人————心理社会化————社会人。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人际关系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
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
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亲自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亲子交往的途径。
哺乳。
日常生活。
保育活动中的亲子交往。
教养活动中的亲子交往。
三、亲子交往的引导。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
家长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
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意义。
独生子女缺少同伴。
同龄同伴认知的同步性。
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二、同伴交往的方式。
游戏。
共同活动。
随机交往。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界定。
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因素。
家庭教育。
社会文化环境。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性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
第五节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品德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含义。
2、掌握幼儿气质与教育的关系。
3、掌握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
重点: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难点:幼儿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
教学步骤:
导入: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新授:
第一节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一、气质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俗称“脾气”、“性情”,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表现。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与气质。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二)能力的种类。
1、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2、一般和特殊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
(一)婴儿气质即表现出个别性。
(二)幼儿气质的变化。
二、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一)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二)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三)要巧妙的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四)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儿童的病态倾向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儿童的性格萌芽。
(一)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合群性。
独立性。
自制力。
活动性。
(二)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一)好动。
(二)好奇、好问。
(三)好模仿。
(四)好冲动。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四)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能力。
一、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二)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了解儿童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三)激发兴趣。
(四)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第五节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尊感。
自信感。
成功感。
自我监控。
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对自我教育。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讨论法)。
新授: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
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
重点: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难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
新授: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举例:警察和司机的笑话(略)。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
举例: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
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2)间接的兴趣。
(3)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4)合理的组织活动。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归纳)。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二)、听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细致性。
4、观察的概括性。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
2、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
3、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
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复习第一章的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
3、“记”和“忆”的关系:
“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长时记忆。
遗忘。
课堂练习:
呈现词单:
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
被试如何回忆?
狗——狼——猫。
桌子——椅子。
房子——楼房——茅舍。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略)。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学前儿童的想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重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难点:想象的种类。
教学步骤:
导入:
什么是想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能回忆当时不在眼。
前而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建自己从未经历过事物的新形象,或者根据别人口头言语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例如,没有见过庐山瀑布的人,只要读了李白的“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那种气势雄伟、景色壮观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油然而生。
新授: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行动的动力之一。
二、想象的生理机制(略)。
三、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脑中就产生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我们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冰花时,就会觉得它像梅花、像树叶等,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人在睡眠时,为什么会做梦?巴甫洛夫认为,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活跃,由于意识控制力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绝伦的梦境。
发生梦境是有原因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界刺激,如声音、气味等。这些刺激在我们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变态反映成为梦境。例如门窗被风吹后的撞击声会引起打雷或放炮的梦境;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
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例如膀胱充盈会引起找厕所的梦境。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据载有人梦见狂犬咬足,几日后在梦中被犬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这可能是因为人在体内发生病变之初有微小刺激进入大脑,不过在人意识清醒状态下,由于进入大脑的刺激较多往往使人感受不到。但在睡眠时,外部刺激相对少了,这种原来潜伏的病变刺激就会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活动起来,结果就会形成反映有关病变的预兆梦。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我们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等,都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的差异。
再造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生动形象地认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认识范围,充实主观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或图表、模型的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缺乏相应的表象储备,就难以进行想象。先天性盲人,不管你如何向他描述朝霞的美丽,他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
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无论是科学创造、技术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半成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首先,它们都以感知为基础,都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的新形象。其次,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因素,如参照已有资料。所以在理解上绝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较多的创造性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区别有两点:第一,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憧憬和向往的事物。如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而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反面人物形象。第二,幻想不与目前的行动直接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成果,而是对未来活动的设想。它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2、理想。
也称积极的幻想,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
一般称理想。它是人前进的灯塔,能使人展望到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
3、空想。
也称消极的幻想,它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艰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理想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
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
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举例: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言语和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言语、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掌握幼儿期言语发展规律。
4、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重点:幼儿言语、思维的发展规律。
难点: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言语及其作用。
1、言语的定义: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2、言语的作用:
(1)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2)言语的概括作用。
(3)言语的交流作用。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2、书面言语。
(二)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
1、语音的发展。
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
2、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儿童的词汇量为1200个,幼儿末期约为3000—4000个;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能准确理解词义,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都增多。
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3、语法的掌握。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句子从短到长。
二、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1、游戏言语(3—5岁)。
2、问题言语(5—7岁)。
三、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掌握比口头言语的掌握困难。
2、四岁是形象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认字的最佳年龄。
四、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
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2、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3、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第三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3、社会性。
二、思维过程。
1、比较。
2、抽象概括。
3、具体化。
三、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四、创造性思维。
1、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
维活动。
2、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4、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6、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7、学前儿童理解力逐渐增强。
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
2、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5、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功能。
2、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懂得情感的种类及特点。
3、懂得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
重点:什么是情感,情感的种类。
难点: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新授: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举例:当我们去参加文艺演出荣获名次后,大家会欣喜若狂,但这种状态维持到一定时候即开始冷静。分析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4、信号功能,举例:请几位同学做几个随意的表情(可以是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请其他同学判断表达了哪些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中,而且,以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
明情感的“调节功能”和“信号功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
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二)情绪的基本状态——激情、心境、应激、挫折。
引导学生组成每组5---6人的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以及老师前面提供的例子,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找出各种情感状态的特点及当这些情感状态出现时自己怎样处理?并归纳成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代表来汇报该小组的学习结果,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评议,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使学生理清脉络,掌握“激情”“心境”“应激”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情绪表现、产生原因及作用。
一、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儿(3岁前)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
2、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3、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2)母婴依恋。
(3)陌生人焦虑——安思沃斯“陌生人情境实验”
(4)分离焦虑。
(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3)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
(4)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2、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学前儿童的意志。
教学目标:
1、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等概念。
2、明确意志行动的环节。
3、解意志品质及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七
1、树立异_往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初步掌握与异性相处的原则和艺术。
2、克服异_往的偏差,与异性友好相处,做一个受欢迎的异性同学。
初中生交往心理辅导。
讨论、小品表演、案例分析。
初一年学生。
50一一60分钟。
1、通过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异_往的现状。
2、根据交往现状设计案例2-3个。
3、请有异_往障碍的同学参与小品表演。
由于受封闭的传统思想、个人早期不良生活经验以及个体内倾个性的影响,部分同学在与异_往时陷于紧张失措甚至恐惧的状态;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不健康思潮的影响,部分同学在与异_往时则流于粗俗、随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前来咨询同学关系、特别是异_往问题者日益增多,交往窘迫者有之,给异性乱起侮辱性绰号者有之,揭人隐私并臆传恋爱关系者有之,追求异性者有之,难于区分友情与爱情界限者有之,不够健康的性别关系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青春期身心的正常发展。基于此,本活动意在从“受欢迎”这种近距离低角度入手,矫正异_往的种种偏差,将学生的身心成长引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小品表演。
师:“异_往”,这是一个令人向往又令人烦恼的事情。一方面你们需要友谊,需要朋友,需要不同性格和不同性别的朋友:另一方面你们又常常被告诫,与异_往千万小心,警惕危险!真有那么危险吗?还是一点危险都没有呢?异性之间该如何相处呢?请看小品《放学路上》。
(表演小品:放学路上,男生小a,小b遇到女生小c,小d,小a很紧张,脸红红的,头低低的,一句话都不敢说;小b举止粗鲁,叫小c绰号(喂,三八婆);小c很生气,转而攻击小b;小d则拉住小c的手说:“走,走,走,我妈说过别跟男生打交道,男生都不是好东西。”)。
师:他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生(男):小d说男生都不是好东西,那她爸爸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生(男):我觉得小c太凶了,像只母老虎。
生(女):喂,搞清楚,是谁乱叫侮辱性的绰号?
生(男):可也用不着这样凶啊?
生(女):对付你们这类人就是要以毒攻毒。
师:请大家不要把分析问题变成男生女生之间的吵架。
生(男):我来说吧,这件事小b和小c都有不对的地方,小b举止粗鲁,叫绰号,没礼貌;小c以牙还牙,以毒攻毒,也不好。
生(女):我觉得小a在女生面前应大方一点,小d也不应该因为她妈妈说男生不好就拒绝与男生交往,毕竟大部分男生还是好的,也许是她妈妈跟她爸爸感情不好才会这么说的。
师:(小结并板书)。
小a:在异性前很紧张,不自然。大方。
小b:举止粗鲁,叫绰号,没礼貌。尊重对方。
小c:以牙还牙,以毒攻毒,也不好。讲道理。
小d:拒绝与异_往也不好,学会与异性同学相处是一种能力,它是互相往来。
将来长大后与异性合作的最初形态。
(点评:本环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表演,特别是让异_往有障碍的学生参与表演,形象直观地将异_往中较典型的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讨论分析小品中各种人物的是与非,较好地加深情感体验,树立异_往的正确观念。)。
二、心有千千结。
师:(投影案例)。
师:谁有过这种经历?
生:(不好意思地)听好多人讲都有这种经历。
师:假如是你会怎样对待这件事?
生:不与他同桌。
生:继续交往,不管别人怎么讲,知道这是=种正常的心理,并不是恋爱就好了。
生:会很不好意思和他来往。
师: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比如有的男同学喜欢漂亮的女同学、有的女同学欣赏某个男同学矫健的身姿、或者男女同学喜欢与异性在一起活动等等,这是青春期一种特殊的又相当正常和健康的心理体验,不必为此感到害羞和难为情或紧张,倒是应该恭喜自己,我长大了。这种朦胧的情感是由性生理成熟而引起的性意识的萌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带有喜欢和欣赏异性的成分,不是爱上对方了。但是人是有理性和意志力的,如果任凭自己的欲望左右,放任自己的情绪冲动而早恋,那就可能荒废学业,贻误青春年华,为那份早来的不成熟的感情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如树上的果子,是生的好吃还是熟的好吃?你们在这个年龄发生的恋爱就像摘取树上不成熟的青果子,只会品尝到苦涩的滋味。人生有许多关键期,错过这个学习最佳时期,以后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弥补上。至于感情的事情,最适合的年龄是二十几岁,那时你不谈父母可能还会催促你呢。
师:小丽该怎么办呢?她既不必往后退也不该往前跨,她应与同桌保持正常交往。当然,这种交往应尽量在群体当中进行,交往的感情宜浅不宜深,尽量避免和他单独交往。因为群体交往可以使你获得多人的友谊,且能使你吸取多个异性身上的优点,一对一的单独交往则容易陷入早恋的泥坑。我们平常与异_往应以群体交往为主,尽量避免一对一单独交往。
(师板书:群体交往为宜,避免单独交往)。
(点评:让学生明白与异性接触时的本能冲动实属自然,不足为怪。指导学生用意志力将本能性冲动控制在安全适当的程度上,且在交往时以群体交往为宜,是避免学生过早陷入早恋的有效方式。)。
三、收到求爱纸条怎么办?
师:(投影案例)。
师:假如你是小娟,遇到此事该怎么办?
生:把纸条交给他妈妈,看看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生:她可以去约会(全班大笑),先看他长得帅不帅,长得帅再跟他约会,长得不帅就别理他。
生:我也许会和好朋友一起商量。
生:把纸条撕掉,用不着理他。
生:告诉他现在不应考虑这些事,应该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师:把纸条交给老师或对方的家长,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告诉自己的父母,有些时候反而使他们担心;准时赴约,可能导致早恋;把纸条撕掉、不理他,也不能解决问题;把此事公布于众或跟要好的同学讲,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且有可能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因为你虽不能接受这份不成熟的感情,却应当尊重别人的好意,维护对方的隐私和自尊。老师认为最佳的方法是—暂时保密,找个时间把信还给他,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在我们年纪还小,还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应该集中注意力学习,请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
(师板书:克制感情冲动)。
师:假如你是那位写纸条的男同学,你以后要怎样克服自己的感情冲动呢?
生:去找心理老师想办法。
生:到游戏机室去发泄一下。
生:把那个女孩想得很坏。
生:没什么,以后找个比你更漂亮的。
生:躲着她,再也不见她。
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算了吧。
生:拼命压抑自己。
生:去与她交往,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坦然大方。
生:把精力放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如学习、体育运动等),不让自己有空暇去胡思乱想。
师:这种感情升华的方法好。
(板书:感情升华)。
分析帮助学生既懂得如何处理异性求爱,又驾驭好自己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四、心灵交流。
师:下面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从仪表、修养、学业等方面,将你们欣赏与反感的异性填写在表格上。
(投影表格)。
男生女生。
我们喜欢这样的女生:我们欣赏这样的男生:
我们讨厌这样的女生:我们对这样的男生反感:
大家一致公认的标准。
男生:女生:
生:(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受人欢迎的男生标准和女生标准并板书)。
男生:刚强、有正义感、责任感强、自信、潇洒、勤奋、幽默……。
女生:善良、温柔、善解人意、勤奋、开朗……。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八
第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第二,对犯罪人的理解。
第三,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2.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3.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4.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1.1心理学特征描述。
布鲁塞尔博士对纽约炸弹狂的15点推论心理学特征描述(psychologicalprofile)。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地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优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资料真实可靠。
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心理特点的方法。
4.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
就是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案例1.2玛丽的“圆周假设”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概况。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1.潜意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学说以及人格发展理论。
3.本能论。
4.焦虑论。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2.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四、阿德勒的犯罪观1.犯罪的原因和动机2.对犯罪的防治。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1.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3.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4.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贡献:
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局限: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二、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第三节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道德两难问题。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家族史研究2.双生子研究3.染色体研究。
四、神经生物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需要和动机2.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性格与犯罪心理2.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1.渐进式2.突发式3.机遇式。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犯罪情境1.侵害对象2.现场条件3.现场气氛。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1.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2.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第五章犯罪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的概述1.需要的概念。
(5)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概述1.动机的概念。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3.犯罪动机的功能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4.犯罪动机的分类。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1.少年犯2.精神病犯罪人。
二、激情犯罪的动机。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1.人格的涵义。
第二节犯罪人格。
一、什么是犯罪人格1.犯罪人格的涵义。
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特有的导致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2.犯罪人格的形成。
二、有关犯罪人格的研究。
1.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对犯罪人格进行描述2.采用访谈法对罪犯犯罪人格的研究。
3.从大量研究中归纳出与犯罪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三、研究犯罪人格的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基础1.认知特点2.情感和意志特征3.个性特点。
4.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5.犯罪处遇上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1.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分析2.女性财产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吃亏心理。
二、攀比心理。
三、“补偿”心理。
四、掩盖心理。
五、享受心理。
六、贪婪心理。
七、侥幸心理。
八、随大流心理。
九、冒险心理。
十、蒙混心理。
一、初犯心理分析1.初次犯罪的心理状态2.初次犯罪的动机。
二、累犯心理分析1.累犯的人格特征2.累犯的心理特征。
三、惯犯心理分析1.惯犯的心理特征2.惯犯的行为特征。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一、财产犯罪概述1.财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财产犯罪的特征。
二、盗窃犯罪心理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2.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二、杀人犯罪心理1.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2.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一、性犯罪概述1.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4.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一、邪教犯罪概述1.邪教的含义。
2.邪教犯罪的概念与范围3.邪教犯罪的特征。
一、毒品犯罪概述1.毒品的含义。
2.毒品犯罪的概念及类型3.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案例:一个吸毒者的心理变化轨迹。
一、计算机犯罪概述1.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4.计算机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一、情境因素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
二、舆论因素。
三、工具因素1.使用熟练工具2.使用陈旧工具3.使用高科技工具。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二、过失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过失犯罪人的认知特征(1)认识上存在错觉。
三、过失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1.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2.技术操作中的不良习惯。
案例:锅炉工忘关气阀,致人烫死案。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使有效地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地程度,并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知道价值地实现。
二、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大群体和小群体。
四、群体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一、群体归属感。
二、从众。
三、服从。
四、去个性化。
五、模仿和感染。
六、群体无意识理论。
二、团伙犯罪1.团伙犯罪的概念。
2.团伙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3.团伙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三、有组织犯罪。
四、集群犯罪1.集群犯罪的概念2.集群犯罪的特点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
3.集群犯罪的过程。
第一节概述。
二、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1.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
2.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3.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
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一、人格障碍概述1.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结构某些成分过分或畸形发展无自知之明相对稳定,顽固。
三、人格障碍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一、性变态概述1.性变态的概念2.性变态与人格障碍3.性变态与性犯罪。
二、性变态与犯罪1.性变态者违法犯罪的特点2.性变态类型与犯罪。
三、性变态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5)脑外伤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三、精神病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一节概述。
测谎仪“polygraph”——多道生理心理描记仪。
3.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出现与发展4.当今心理测试仪的前沿研究。
二、常见的犯罪心理测试方法相关/不相关问题测试法(r/ir)控制问题测试法(cqt)紧张峰测试法(pot)犯罪情景测试法(gkt)。
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第一节概述。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内涵及其在改造中的作用1.什么是罪犯心理矫治。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操作体系。
三、罪犯心理矫治的组织实施。
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评估。
是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是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加上调查、观察多得到的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估的罪犯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和科学的价值判断过程。
三、心理测验的实施方法1.准备2.施测3.收尾。
四、罪犯心理评估报告的一般格式案例:关于罪犯李威的心理评估报告。
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罪犯心理咨询2.罪犯心理治疗。
三、罪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技术1.精神分析疗法。
案例:精神分析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2.行为疗法3.理性情绪疗法。
三、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评估确定干预对象。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十九
1.喜爱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2.能为自己做简单的周运动计划,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1.户外活动器械(塑料杠铃、呼啦圈、平衡木、小推车、篮球等)。
2.幼儿用计划表格每人一张,教师用计划表一张。
总结预防疾病的方法,多喝水能够及时补充水分,使身体中的病菌随小便排出,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多运动,能够提高身体提抗疾病的潜力,能使小朋友身体长高长结实,还能锻炼小朋友的反应潜力,变得很聪明。
二、鼓励幼儿交流明白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器械的玩法。
1.请幼儿说说你都做过哪些运动。
2.鼓励幼儿说出塑料杠铃、呼啦圈、平衡木等器械都能够怎样玩,还有哪些不同的玩法。
三、教师介绍自己的运动计划,引导幼儿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
1.教师按照一周7天的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器械和运动资料。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制定怎样的运动计划,要求幼儿计划要完整,资料包括多种器械、运动方式和在幼儿园、家中运动的不同资料。
四、幼儿开始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
1.幼儿制定计划,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完成状况,适时的给予帮忙和指导。
2.引导幼儿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运动计划。
五、讨论运动时要注意的安全。
1.小朋友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安全。
2.在运动的时候就应怎样保护自己。
活动延伸:。
1.把幼儿制定的运动计划布置成班级的春季运动专栏。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广泛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故事。(播放麦克斯韦小时候的故事配乐录音)。
2.学文明理。
提问:谁来说说小小的麦克斯韦为什么喜欢提出许多问题?
(学回答后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麦克斯韦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想知道究竟,这是一种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学习的兴趣,麦克斯韦最后城为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衣同学们看看书上还为我们介绍了其他的人。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中有关达尔文及严文井的故事)。
教师:听了刚才的故事,看了书中的课文,请同学们说说看书的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3.活动明理。
(1)请同学们分组说说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说完后再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说你们组的发言情况。
(2)做个放松小游戏。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字谜条幅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猜。将学生猜中的答案随时粘贴在字谜的旁边,并为猜中答案的学生发一颗智慧星。
(3)谁来帮助苹果娃娃。
分别将扇形的填字游戏及写有“青、晴”等文字的苹果贴在黑板上,谁给苹果娃娃找到座位,就请谁把苹果娃娃带到他的座位上。
(4)开个小擂台赛。
分别出示口算比赛题,每次两名同学比赛,看谁能当擂主,教师为擂主颁发证书。
(5)想想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有哪些?把它填在书中的表格中,填写完后再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课?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想个办法使自己对这样的课有兴趣。最好能将这个办法写在表格后面。
4.总结全课。
同学们喜欢今天的学习吗?大家的回答和笑脸告诉了老师。你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其实我们的学习都能像今天的学习这样使你有兴趣。请同学们回家后问问自己的家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请你的家长和你一起动脑筋,找一找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