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案范文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新和改进教学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一
托物起兴:(第1段)。
开端:兰芝自遣(第2段)。
发展:夫妻誓别(3~12段)。
兰芝抗婚:(13~21段)。
高潮:双双殉情(22~31段)。
尾声:告诫后人(第32段)。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这首叙事诗共356句,356*5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二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_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_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四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1]。
《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六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七
(一)通过阅读欣赏,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诗歌主要情节和人物。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表现的艺术效果,培养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二)理解掌握文中的“复词偏义”和“见、相”等词的特殊用法。
(一)重点:对文中的“复词偏义”和“见、相”等词的特殊用法的理解;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教学设想与步骤。
(一)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概括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思考课后练习,试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三)布置学生将诗歌改编成话剧,并选好演员排演节目。
(四)布置学生课外了解古今中外较出名的几个爱情悲剧故事,尤其是陆游和表妹唐婉的悲剧爱情故事。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悲伤而感人的意境。
二、教师在播放歌曲期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电脑显示“乐府”及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四、学生简介本课主要情节,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结构拟小标题。
五、讲解“复词偏义”现象和“见、相”等词的特殊用法。
六、找出课文中用了“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诗句,分析其艺术效果。
七、布置第二课时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1、讨论并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焦母与刘兄的形象特点。这几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你又憎恨谁?说说你喜欢或憎恨的理由。
2、刘兰芝是“完美”的,但她为什么被遣呢?请结合课文和时代背景,讨论刘兰芝被谴的可能原因。
第二课时。
一、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孔雀东南飞》。(以《梁祝》为背景音乐)。
二、讨论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讨论并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焦母与刘兄的形象特点。这几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你又憎恨谁?说说你喜欢或憎恨的理由。
2、从刚才的表演可以看出,刘兰芝是“完美”的,但她为什么被遣呢?请结合课文和时代背景,讨论刘兰芝被谴的可能原因。
四、布置课外练习。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八
杜杨。
一、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遣: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今常用义为,派,派遣)。
便可白公姥(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
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槌床便大怒(床:古代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举手长劳劳(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逆以煎我怀(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阿母大悲摧(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
便言多令才(令:美好。今常用义为:命令或使)。
恐此事非奇(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寻遣丞请还(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读p7。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
渠会永无缘(渠: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蹑履相逢迎(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拍‘马)。
逼迫兼弟兄(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
叶叶相交通(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多谢后世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二、通假。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读响)。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梳妆匣子。读帕n)。
感君区区杯(“区区”通“拳拳”,挚爱)。
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读yso)。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
勤心养公姥(名词“心”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心)。
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甩手巾)。
卿当日胜贵(时间名词“日”充当用如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一天天地)。
(二)、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槌床便大怒(名词“槌”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
自名秦罗敷(名词“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谢家事夫婿(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
交广市鲑珍(名词“市”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买,购买)。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受否定副词“不”与副词“复”修饰,用作动词:保全)。
(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逆以煎我怀(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象受煎熬一样”)。
足以荣汝身(荣:使….”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
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
四、一词多义。
为
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读w引)。
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fi。下文“君既为府吏”,“君家妇难为”、“黄泉共为友”“时时为安慰”、“遣丞为媒人”、“自名为鸳鸯”中“为”同此)。
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询引)。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fi。或作“因为”,“由于”,介词。读w剖)。
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引)。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si)。
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引)。
相
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诃。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下文“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中“相”同此)。
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下文“久久莫相忘”,“嬉戏莫相忘”中“相”同此)。
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下文“誓天不相负”中“相”同此)。
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下文“怅然遥相望”:中“相”同此)。
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她”)。
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遣
县令遣媒来(派,动词。下文“寻遣丞请还”、“遣丞为媒人”,“故遣来贵门”中“遣”同此)。
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施
徒留无所施(用,动词)。
留待作遣施(施舍,赠送,动词)。
取
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动词)。
还必相迎取(与“迎,”同义,迎接,动词)。
复
串复得此妇(又,再,副词。下文“终老不复取”“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诺诺复尔尔”,“千方不复全”、“视历复开书”、“勿复怨鬼神”中“复”同此)。
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
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动词)。
会
会不相从许(当,决,,副词)。
于今无会因(相会,聚会,动词。下文“俱会大道口”、“渠会永无缘”中“会”同此)。
何
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问代词。下文“何敢助妇语”、“何言复来还”中“何”同此)。
隐隐何甸甸(无义,句中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汝今何罪过(什么,疑问代词)。
作计何不量(为什么,疑问副词)。
便
便可白公姥(就,副词。下文“便可速遣之”、“槌床便大怒”,“便可作婚姻”、“不得便相许”、“便利在此月”,“泪落便如泻”、“便作旦夕间”中“便”同此)。
便言多令才(很会讲,形容词)。
登
登即相许和(立即,立刻,副词)。
郁郁登郡门(来到,或聚集,动词)。
应
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
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零泪应声落(应和,随着,动词)。
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
举
举动自专由(行动,名词)。
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
举言谓新妇(拿,动词。下文:“举言谓阿妹”,“举身赴清池”中“举”)。
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词)。
言
举言谓新妇(话,名词。下文“便言多令才”“主簿通语言”,“举言谓阿妹”,“理实如兄言”、“何意出此言”,“勿违今日言”中“言”,同此)。
谓言无罪过(以为,动词。下文“谓言无誓违”中“言”同此)。
何言复来还(说,动词。下文“老姥岂敢言”,“言谈大有缘”中“言”同此)。
故
大人故嫌迟(故意,副词。下文“故作不良计”中“故”、同此)。
知是故人来(旧,形容词)。
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止
进止敢自专(停止,动词)。
母听去不止(挽留,阻止,动词)。
意
何意致不厚(料,意料,动词)。
吾意久怀念(心,心意,名词。下文”以此下心意”、“恐不任我章”,“何意出此言”中“意,,同此)。
处分适兄意(主意,名词)。
断
三日断五匹(截下来,动词)。
自可断来信(回绝,动词)。
适
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
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
适得府君书(刚才,刚刚,副词)。
尔
为诗云尔(不译,语气助词。下文((始尔未为久”中“尔”同此)。
君尔妾亦然、(这样,指示代词参下文“诺诺复尔尔”中“尔尔”同此,可:泽“这样这样”)。
始
小姑始扶床(才,刚刚,副词。下文“年始十八九”、
“始适还家门”中“始”同此)。
始尔未为久(开始,动词)。
若
今若遣此妇(如果,连词)。
君既若见录(此,,这样,指示代词)。
书
书十六诵诗书(尚书,名词)。
适得府君书(信,书信,名词)。
令
县令遣媒来(官名,即县长,各词》。
便言多令才(美好,形容词。下文“岂台令郎君”、“有此令郎君”中“令”同此)。
莫令事不举(使,让,动词。下文“令母在后单”中“令”‘同此。
见
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下文“黄泉下相见”中“见”同此)。
君既若见录(我,指兰芝,代词。下文“府吏见叮咛,中“见”同此)。
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谢
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下文“谢家事夫婿”中“谢”同此)。
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
阿母谢媒人(谢绝,推脱)。
附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姥:原意为“公公婆婆”,这里的“公”字无意义,专指婆婆6下文“勤心养公姥”、“奉事循公姥”。中“公姥”伺此)。
昼夜勤作息(作息:原意为“劳作和休息”这里“息”无义,专指劳作、劳动)。
(五)句式。
一、判断句。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三、宾语前置。
誓天不相负(这里的“相”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可译作“你”,放在谓语“负”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与此相同的其余句子详见;“一词多义”中的“相”字条)。
君既若见录(这里的“见”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自己,可译作“我”放在谓语“录”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
四、介词结构后置。
亦自缢于庭树(介词结构“于庭树”放在谓语“缢”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于台阁”放在谓语“仕宦”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1、省略主语。
十三能织素(“十三”前面省略主语“吾”,即“我”。下文’“鸡鸣入机织”、“谢家事夫婿”中分别在“鸡”“谢”前面省略主语“吾”)。
相见常日稀(“相”前面省略主语“吾”,即“我们”。下文“黄泉下相见”,在“黄”字前面省略主语“吾”)。
结发为枕席(“结”前面省略主语“吾与之”,即“我与她t,》。
嬉戏莫相忘(“嬉”前面省略主语“汝辈”,即“你们”)。
还部白府君(“还”前面省略主语“媒人”)。
愁思出门啼(“愁”前面省略主语“兰芝”)。
勿复怨鬼神(“勿”前面省略主语“汝”)。
转头向户里(“转”前面省略主语“府吏”)。
摧藏马悲哀(“摧”前面省略主语“人”)。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命”前面省略主谓词组“吾愿母”)。
2省略介词。
处置(于)南窗下窈窕绝(于)城郭长叹(于)空房中严霜结(于)庭兰。
作者邮箱:pedce48lv@。
文档为doc格式。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九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全诗可分为五部分:
(二)发展 7—12(夫妻誓别)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五)尾声 32(告诫后人)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两人化为鸳鸯
话题: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十一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篇十二
李士建。
一、课文说明。
1.文体知识----乐府诗。
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乐府诗根据入乐情况和所配曲调的不同,习惯上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别。郊庙歌、燕射歌都是贵族特制的朝会祭祀乐章,歌辞专事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大。鼓吹曲、横吹曲是从西域和北方传人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相和歌、清商曲、杂曲是汉族各地的俗乐,歌辞多是民间的里巷歌谣,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性也最高。
以民歌俗曲为主体的乐府诗,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从结构体制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蒿里行》、《白头吟》、《西洲曲》,后人称为“乐府歌行体”。还有“艳”“解”、“乱、“趋”等名目,“艳”多用于乐歌前奏,“解”用于乐歌分段,“乱”是乐歌的尾声,“趋”是正曲以外,和所加套语,和诗义无关。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前边是“艳”,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每解末尾都有“幸至甚哉,歌以永志”的套语。从语言句世看,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南朝乐府且多用谐音双关的隐语,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怜”,显示民歌的特色。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韵,七言多连句韵,四言的《观沧海》四句才押一韵。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粹是一种朴素、自然是节奏美。从表现方法看,除一般的比兴手法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从汉魏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乐府,大多入乐,每一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颂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如《蒿里行》本为送葬挽歌,曹操却用来写战乱;在音韵、节奏上则逐渐趋向整齐化,给五言、七言诗的成立和发展以巨大推动,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藩篱,另立新题,抒写新事,“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到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更大力提倡,一时作者众多,形成一个“新乐府运动”,成为宣传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白居易所作《新乐府》五十首,因事立题,内容多为讽喻朝政,针泛时弊,体制上“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三、五、七言错综运用,活泼自由,通俗易懂,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2.作家。
徐陵(507一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3.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