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力与遗传论文篇一
动机是人活动的内驱力,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动机将确立不同的活动目标,引起不同性质的活动。研究表明:内部动机较外部动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活动。有鉴于此,我们在组织教法上,就应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热情的动机。这些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其次,我们还应该重视体育课的示范作用,往往优美的形体示范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小型竞赛更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及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接受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保持较高的热情。
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才能主动将祖国的事业和人民的需要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建立科学、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展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德育的有效新途径,教学中应结合体育史、爱国体育工作者的故事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来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告诉他们:随着体育世界记录的不断被刷新,世界的科技水平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正利用高科技、高密度检测仪器去训练;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发展如何,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直接动力,它能勾起人们对事物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不予接受。就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之,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相对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对直观的、游戏性的内容感兴趣,愿意动手动身去练习;而对于学习较深的理论原理、技术规则,兴趣就小多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直接和间接兴趣。例如:高二男生的一节足球课,课堂任务是学习简单的战术配合。通常的上法是,学生做完准备运动后,教师要求学生集中,讲解并示范其要领,然后让大家分组去练习,并严格去操作。这样,学生在练习前还没有完全被激发起对打战术配合的热情和兴趣,练习时显得呆板,甚至似懂非懂。那么,我们可换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做完专项准备活动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型半场足球比赛,十分钟后,教师召集全体学生并询问对刚才比赛的感受。两组的学生经过总结,一致认为:比赛过程中大家都只顾抢球,而无法组织进攻,显得很乱。教师再问其乱的原因是什么,多数学生认为是不懂配合、不懂战术。这时教师提出了本课的任务,学习足球的简单战术,并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了教学。结果学生听得认真、练得起劲,课上得较前者成功。而成功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学习新课。其理论依据就是:充分发挥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情绪、情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情绪和情感对认知过程有影响和调节作用,乐观、愉快、适度紧张的情绪可以使人精力集中、观察敏锐、思维敏捷,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更易被激活,更有利于知识远距离的灵活迁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相反,高度紧张、心情沮丧、悲观等消极情绪会使人垂头丧气、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原有知识结构难以激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应注意只有中等强度的紧张才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因为高度紧张会引起学生的深度焦虑,从而阻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灵活性;而紧张水平过低,又不足以激发学生活跃思维。人们所见到的强队不敌弱队、运动员发挥失常等现象均是紧张、调整不适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保持乐观、愉快、适度紧张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讲:学生的学习光靠努力不行,光有兴趣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尤其对需要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历经漫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则更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意志力、耐力、人品等诸多方面磨炼的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调控教学过程的步骤和节奏,掌握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进行一定的努力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这一艰苦的练习过程中磨练学生的意志。每次经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给学生带来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有效动力。
总而言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技术动作的掌握,还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与遗传论文篇二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遗传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应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发展,融汇知识与技能,贯通学校与社会,为社会培育既通理论又重临床的高级人才。
所谓职业能力,概言之,就是与主体的角色、职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胜任这个工作角色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能力和判断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1]。正因此,遗传学的教学,便不仅仅是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为通往临床医学搭建重要的桥梁,也就是说,要通过遗传咨询、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新方法和实践途径[2]。改革遗传学的教学不能仅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职业指向的现状,融汇知识获取与职业属性是前提。
首先,以生活情境预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知识获取的热情。通过具体情境的预设,使学生在遗传学的课堂学习或实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认同。教师自觉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将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本学科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将遗传病的检出、诊断、咨询、防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职业情境结合起来,将遗传学的教学带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深入把握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因素在遗传病防治及优生优育工作中的作用,在知识和实践的多元联系中,打破遗传学理论教学的视域局限,在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其毕业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3]。
其次,通过职业文化情境预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属性认同感。当前的遗传学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割裂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使知识更加丰富、学习更加有效、成果便于迁移和应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职业文化情境的预设中激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感。首先要注重遗传学学科历史、临床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次要能跳出狭隘的课本知识的局限,如在讲解基因检测、系谱特征、染色体核型等理论问题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纳入其中,如与此相关的社会遗传病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会相关福利和保障机制、遗传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及学生个人主张等,又如“对于与临床疾病有一定关联但又不能编写完整案例的教学内容,编写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学习教学内容”[4]等,让学生在职业文化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实现探究性学习。
不断促进主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遗传学教学的本质内涵,不仅仅只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人的发展至少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主体的“人”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培育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在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和工作语境之中后,将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从而促进职业成长。也就是说,使知识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统一起来,摆脱为教学而教学的尴尬局面,也使教学从单一的工具性的培养,成为一种以学生的整体性的存在、以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联结二者的便是与遗传学理论结合的技能及应用导向。
首先,以案例教学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获取主体知识。遗传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借病案切入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案例的选择中,通过备课适当地整合体检、诊断、病史和治疗等完整案例资料,将各教学章节的知识点与案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线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医生的角度,从而在知识获取和职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把握所学习的内容。
其次,以社会调查为实验教学的支撑,建构主体技能。知识的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基于此,遗传学的实验教学,理应突破实验室的局限而深入到社会领域。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将遗传学的社会咨询与调查纳入课程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社会福利院、走访特殊学校等,了解遗传学与社会的实际关联;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类似于“某地遗传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制定统一的遗传病调查表格,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现场询问、实地查体、拍照留样等多种方式,调查遗传病的发生情况,宣传相关遗传知识,并在获取相关数据后,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等。以社会调查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支撑,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充满主动性和探究性,使知识和技能融于趣味性之中,也使其记忆在行为中得以强化,再难忘却。
智力与遗传论文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谈论:“这个孩子聪明,头脑真灵!”或者说:“那个孩子真笨,教他十几遍,拼音字母也念不好!”这说明,每个孩子智力是不同的。
什么是智力呢?智力与天资、能力这样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要回答这些问题,下面先讲个小故事。
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曾到一座很大的寺庙里去游玩,寺院墙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精美壁画。达芬奇十分欣赏,回家凭记忆把壁画全部默画下来。后来别人惊奇的发现,他所画的不仅轮廊比例、细节画面同原作几乎一样,连色彩明暗夜非常相似。达芬奇由于自幼从“画蛋”开始练基本功,训练出超常的观察能力、色彩鉴别能力、复杂艺术形象的记忆、想象能力,加上相当熟练的艺术描述表现能力,才能将寺庙中精美的壁画默画下来。可见,智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智力呢?少年儿童正在长身体的时期,脑神经系统发育也不完全。有的'家长性情过于急躁,一看到孩子认真读书记不住,就训斥孩子,怪孩子脑子笨,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对幼小的孩子,应当让他们在大自然和各种画册中,多感受有多种线条色彩组合而成的形象事物,在此基础上,再相应地逐步学习、理解文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扩大,知识丰富,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智力也就会得到迅速发展。
智力与遗传论文篇四
实践可以使学生直接学习知识、丰富想象、充实语言。这些都与发展智力有密切关系。没有丰富的表象,就不可能进行想象,更不可能进行创造活动。语言的贫乏,不仅使智力活动的结果无法准确记录,而且使智力活动本身也要受到限制。所以,语文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是智力的'基础,语言是智力活动的工具和材料。小学阶段既是记忆的最佳期,又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动员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但广泛的阅读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滥读。教师要加强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制定出计划与措施;推荐知识性和思维性强、语言规范的读物。
语文教学除了要发展语文智力,还要发展一般智力。要把语文智力迁移到课堂外、课文外的问题上,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观察、认识社会和自然。
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智力品质,他们本身也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这是一个极大的潜力。如果潜力得不到充分正确的发挥,智力发展将会受到抑制,教育的作用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学中首先要废除满堂灌的注入式、程序化教学。其次,讲求教学艺术,探索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三,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层次和语文水平,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按大纲要求挑选的最适合教学用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为发展智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样板。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挖掘智力因素。
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有一条思路贯穿其间。这条思路不仅体现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反映了作者的思维过程。抓住了这条思路,就抓住了文章的纲。学生不仅可学习借鉴作者的思维角度与方法,还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除了抓思路教学外,还要分析文章的特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思维和语言进行训练,同时也使想象和观察得到训练。
语言教材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它浓缩了古今中外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精华,很值得学生记忆背诵。长期坚持熟记脍炙人口的篇章段落、摘录语等,不仅能丰富记忆内容,且记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语文教学中,听、读是吸收积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说、写是提取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听、读是基础,说、写是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把这四方面结合起来,不仅是语文教学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提出阅读要求。要求越具体,联系实际越紧密,训练越有效。还要制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能力。
智力是在日常训练中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不同条件、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训练中完善的,因此要采取不同方式,多方面进行训练。
重视听、说的地位与作用;重视自学与讨论的结论;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的配合。
智力与遗传论文篇五
;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研究进展的论文摘要概述了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的成因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了解口蹄疫病毒的动态演化及有效防控提供技术帮助。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成因;研究进展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偶蹄兽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和鼻、蹄、乳房等部位皮肤和黏膜形成水泡和烂斑[1]。本病传染性极强,宿主谱广,发病率几乎达100%,一旦暴发则迅速传播,可引起大范围的易感动物感染发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的成员,是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口蹄疫共有7种血清型,每种血清型中还存在许多种亚型,动物感染以o型最为常见。各型在临床病症上表现没有明显差异,但型间几乎无交叉免疫和交叉保护。由于fmdv是单股rna病毒,这决定了其高频率的核苷酸替代特性,从而决定了该病毒具有高效变异速度,产生的各种变异株间的交差保护性抗原较少;同时fmdv在流行过程中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易感动物免疫压力的影响,病毒的毒力和抗原性都易发生变异,经过不断的抗原“漂移”过程,会产生一系列的亚型,由此给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成因
病毒的变异主要源于其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即某病毒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某一核苷酸位点因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发生了改变。.病毒突变一般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导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没有任何已知诱变剂的条件下,病毒子代产生高比例的突变体,最后导致表型变异。诱导突变则是利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病毒,提高病毒群体突变率,诱导病毒子代出现特定的突变类型。
2研究进展
fmdv的rna具有传染性,其复制通过一互补的负链rna,进行易错rna(error-prone rna)复制,病毒拷贝的不是特定的基因组序列,而是发生了变异,每一血清型内产生了许多准种或亚型,因此fmdv本质上是兼具遗传性和抗遗传性[2]。fmdv抗原性主要决定于病毒表面的抗原位点,组成抗原位点的不同抗原表位中的关键氨基酸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抗原表位单抗反应特性的改变。由于选择压力主要作用于抗原位点,因此病毒的变异也主要发生在编码这些位点的基因组序列中。衣壳蛋白vp1是fmdv的主要抗原位点,又是唯一能在分离状态下诱导产生抗完整病毒中和性抗体的结构多肽,因此口蹄疫病毒的变异主要是由于vp1序列依赖性位点中的氨基酸易发生变异,vp4则几乎不发生变异,4种衣壳蛋白的变异顺序为vp1vp3vp2vp4。另有理论认为fmdv rna 聚合酶3d在指导病毒核酸合成时,没有校对机制,使得病毒复制时容易出现核苷酸的缺失、置换和错配等,病毒的每一次复制都会产生微小的改变或发生一定的错误,如此反复进行复制循环,最终产生的rna就不是纯粹的单一序列,而是在各分子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别[3]。当fmdv感染新宿主或在其生长、复制过程中受到抗体压力的作用,迫使其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化,产生了相互关系密切的由一种优势基因序列发生变异而导致序列发生变化的新的准种,如此在长时间的感染与传播过程中,病毒就形成了不断趋向变异的毒株。口蹄疫病毒核酸变异的频率非常高,流行前期的毒株与流行后期甚至中期的毒株可能就有差异,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实质上就是一个连续的抗原变异谱。
martinez等[4]用同一fmdv分离株在不同的时间传代,结果发现产生了具有不同核苷酸序列的变异毒株。de la tore等[5]用c型fmdv在bhk-21细胞系上建立了病毒的持续感染,然后从中分离病毒,并对其基因组与其祖代毒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后代病毒基因组在逐渐发生变异。熊光明[6]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fmdv和猪肠道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konig等[7]为了研究不同fmdv分离毒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性并追踪疫源,曾经对流行于阿根廷的31株分别属于a、o、c 型的fmdv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 型fmdv 的基因变异性最高,并且可以分为5个谱系,在各分离株之间,其序列差异率为0.9%~18.5%;大多数o 型fmdv可以分为2个群,在各群之间序列的差异性为0.2%~6.0%;c 型fmdv也可以分为2个群,群间核苷酸的差异率为13.4%。陈豪泰等[8]利用dnastar和clustalx程序进行184个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多重排比。研究发现口蹄疫病毒基因组orf大小有所差异,范围为6 963~7 120nt,编码2 320~2 339aa的多聚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7个不同血清型间77.6%和78.3%,研究发现了可能和生物学功能相关的新的保守和变异区域。结果表明口蹄疫病毒rna的变异类型丰富和多样性程度较高,自然界存在的毒株可能大于血清学和测序现的fmdv的毒株数目。周建华等[9]将从genbank中提出的20株o型fmdv的全基因组分割成12个编码区域,即lab、vp4、vp2、vp3、vp1、2a、2b、2c、3a、3b、3c和3d。通过方差分析,12个编码序列的相对变异率之间无差异(p0.05);而这12种编码序列所对应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之间差异显著(p0.01)。利用duncan法对这12种氨基酸序列相对突变率进行多重比较,发现3a蛋白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比其余11种蛋白的差异都显著(p0.05);vp2、lpro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与vp4、2a、2c、3cpro、3dpol之间存在差异(p0.05);而vp4、2a、2c、3cpro、3dpol之间无差异。结果显示,o型fmdv自身rna的转录和机体对fmdv施加的免疫压力不是造成fmdv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各种病毒产物的功能选择压力才是fmdv分子进化的主要原因。
3结语
fmdv具有遗传变异性,在不同分离株之间甚至同一毒株不同代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核苷酸差异。正是基因组的变异使病毒得以适应改变了的生存环境,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系统而在体内持续性存活。因此,了解和持续监控fmdv的遗传变异动态,将有助于对fmdv感染和致病机制的深入化研究,为本病的有效防控乃至净化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持。
4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