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篇一
城镇新增就业五千万人以上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月6日对外公布,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规划》强调,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健全基层服务保障机制,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扎根基层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
——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技能就业专项行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竞赛、技能竞赛、创业实训等“试创业”实践活动和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并按规定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要,将就业创业有机融合,建立涵盖学校内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专门项目,选拔派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继续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依托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训基地。
——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引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建立全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强化高校继续教育责任主体意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有利于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落实学生实习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训急需紧缺人才。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篇二
;6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重要批示,要求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层层压实责任,抓实抓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同比增加了40万人,广西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2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均创历史新高。面对这一形势,各地、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科学研判,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根据疫情防控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抢抓离校前的关键期,开展“百日冲刺”行动,帮助高校毕业生“谋好职”“创好业”。
一是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毕业在即,仍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难免情绪焦躁,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各高校要密切掌握尚未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根据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组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和高校心理教师等相关人员,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可通过召开线上或线下宣讲会、视频直播教学、在线案例分享、“一对一”线上咨询、新媒体推送等形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
二是创造更为优良的就业环境。疫情防控背景下,要不断调整“互联网+”就业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共享机制、发布机制和联动机制。要根据疫情防控动态变化,按需举办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线上+线下”双选会,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进行供需精准对接,实行视频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就业机会,鼓励校际间合作共享,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为优良的就业环境。
三是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状况。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帮助家庭貧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高校要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岗位,扩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要进一步摸清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底数和基本情况,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就业推荐全覆盖,确保有就业意愿且愿意接受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
四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服务。各地、各高校要不断优化、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探索“特殊时期特殊举措”,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要与用人单位做好前期对接,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和签约日期,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安心毕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当前疫情仍未解除,防控工作仍须强化。各地、各高校要坚持疫情防控和学生就业“两手抓”“两不误”,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稳妥可行的方式,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稳定。
相关热词搜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刚才,我们一起收看了省、市会议,各级领导对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受疫情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下面,针对做好我区就业创业工作,简要强调三点。
一、提高政治站位,要认识再提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部署上来,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正视困难,增强信心决心,切实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全市“七稳、三争、一畅”工作中就特别对稳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发展、稳就业刻不容缓。我们要高度重视稳就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职尽责,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稳就业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研判风险挑战,谋划对策措施,切实帮助高等学校毕业生解决就业创业困难,努力稳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二、聚焦工作重点,要工作再主动
第一,紧盯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人社部门要针对国家、省、市出台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尽快精准对接到位,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要按照“政策要跑在需求前面”的要求,看长远、算大帐,切实助其发展。要建立政策清单和调度机制,提高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及时备足资金,尽快投放到位,力争在执行标准上提升一级、在实施进度上抢先一步,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尽快见到红利。
第二,紧盯渠道,要加快发展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要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一方面要推动我区已确定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配套解决好人才、用工需求,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破解招工难;
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安排一批就业容量大的项目,培强做大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便利,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开发更多的就业增长点,不断做大就业盘子。
第三,紧盯民生,要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紧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越是就业形势复杂,对这些重点群体越要格外关心、真情扶持,帮助他们找到岗位,提高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黄金期,教育、人社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络对接,积极开展网络双选会,结合“百日招聘活动”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对一时难以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要安排职业技能培训和组织参加就业见习,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我区发展急需的优秀大学生,要积极组织开展“名企名校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我区就业,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紧盯稳定,要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切实防控风险。人社、发改、工信等相关部门要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影响,加强规上企业、重大项目用工监测,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制度,加强移动通信、交通运输、社保缴纳、招聘求职等大数据比对分析,多维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时段就业监测,及时发布失业预警,要密切跟踪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变化,及时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和需求。
第五,紧盯满意,抓好高质量就业服务提升。人社部门要牵好头,推行“1+1+x”招聘模式,扩大线上线下招聘服务,组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线上招聘力度,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动态发布岗位信息,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扩大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在线办理事项,鼓励进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式,要鼓励企业吸纳本地求职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复工率。广泛发布用工需求信息,挖掘区域产业园和服务业带动就业潜力,开发一批就业岗位,引导就地就近就业。
第六,紧盯农民工就业服务,抓牢农民工欠薪整治工作,做好农民工群体服务保障,切实筑牢稳就业保民生的共同基础。一是加强源头治理。积极推进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应用,扎紧监管制度“笼子”,真正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烟台市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管理办法》《烟台市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办法》落实落地落细,确保全区所有在建项目纳入平台监管。二是加快存量线索处置进度。对存量线索加大处置力度,进一步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实行对账销号、限时清零,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案。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敢于执法、敢于亮剑,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人社部门统筹协调,对被处罚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外进行公示,实行联合惩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分包、转包、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等问题,阻断向农民工转嫁风险的链条。
三、加强组织领导,要责任再压实
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的要求,切实把稳就业列入重要日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人社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和督导检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配合。要全方位提供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各有关部门要将政策清单、服务清单、服务机构联络清单等打包集中发布,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多举措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援助工作。要强化责任担当,形成合力,用好机制,改进作风,不折不扣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全力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发展经济“保就业”的过程,就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支持服务业复市兴市的过程。各镇街、各部门要坚决扛牢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责任,自觉立身经济发展主战场,实现企业发展和稳岗就业的“同频共振”。
同志们,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公益性岗位扩容体质、农名工工资欠薪整治等诸多民生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是政治任务,更是良心活,一定要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工作如何开展。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会议精神,把促进就业作为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头等大事,确保我区在民生问题上对得起老百姓,绝不能打马虎眼。散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篇四
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2013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86%,连续8年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
根据《白皮书》,截至2013年9月1日,2013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86%,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72%。记者发现,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专科生,已经持续了8年。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本科毕业生中,高于本科平均初次就业率的学科有农学类、教育类、工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医学类6个学科,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以88.81%垫底。
根据《白皮书》,2013年毕业生平均就业薪酬为2652元/月,较2012年增180元/月,增幅8.05%。毕业生薪酬最集中的是 2000~2500元/月薪酬段,占已就业毕业生的27.63%。值得一提的是,哲学类本科生平均薪酬以4245元/月夺魁,高出平均水平45.93%; 医学类再次垫底,仅为2570元/月,比平均水平低11.65%。
在选择就业地点方面,珠三角绝对的地理优势依然显现,其中到广州市就业的毕业生最多。到深圳就业的毕业生平均起薪最高,为2980元/月,较平均起薪高12.37%,比2012年减少2.58%;其次是广州市,为2751元/月,较平均起薪高3.73%,比2012年增长1.94%。
此外,毕业生从事的行业种类中,到烟草制品业最有“钱”,为4375元/月,较平均起薪高64.97%。最低的'是纺织业,为2315元/月,较平均起薪低12.71%。
《白皮书》数据表明,2013年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33.01万人,占参加就业毕业生数的76.28%。其中研究生8979人,占研究生参加就业数的39.59%;本科生有14.10万人,占本科参加就业毕业生数的71.25%;专科生18.01万人,占84.90%。
另外,共有1605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研究生29人,本科生733人,专科生843人。
“我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2013年相比形势向好,但是仍不容乐观。”昨日,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算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今年共有近75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为此,省教育厅安排58场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提供就业服务。
罗伟其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是基于开展就业工作的宏观环境更加宽松趋好,以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将增多等原因。据了解,目前已举办41场供需见面活动,入场企业有8000多家,提供岗位22万多个,均比去年增加15%。
尽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比2013年增长28万人次,但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