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一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二
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5)“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6)“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8)“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0)“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三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_,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_,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四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 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二)
4.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表强调语气。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五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_,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_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_秦国的国家因为_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_,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六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篇七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_,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_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_秦国的国家因为_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_,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