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应当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教师们更加有效地编写教案。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一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二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一小学 陈群英。
我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问学生“疑”是什么意思?大家都同意怀疑的意思。将“疑”理解为“怀疑”的教师也很多。猛一听,这样的解释好象没有什么毛病,可如果仔细的2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接司是站不脚的。
在古代诗文中,“疑”除了怀疑的意思外,还有几个义项,其中有一个义项通“拟”,是类似、好象的意思。如“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好象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样”,如果理解为怀疑的话,就让人感觉非常地别扭。“疑是地上霜”中的“疑”,也只好理解为“好象”才合乎情理,因为作者是在用“霜”来描述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教师 朱文献。
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传统的解释是睡觉用的床。可在有些资料上把“床”解释为“井栏”(古汉语中确有其解),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的,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有些教师看到这种说法后,认为这种解释更合理一些。有一位教师说:“我觉得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霜是不会下到屋内的),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
笔者赞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抬头一望,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了。”(马茂元)。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县:悬挂)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把“床”解释为“井栏”,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
3英英学古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四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五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部编办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静夜思》。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主题是家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对古诗诗境诗情的感悟处于空白。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部编新教材中强调语文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根据学生的学情,本着这一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夜”等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古诗,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诗情。
教学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读出诗歌的韵律,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教学难点是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古诗教学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重现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挖掘简单字眼背后丰富的内涵,达到“入得诗境,悟得诗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导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出图配乐,渲染揭题。
3、板书课题,生认真观察。
学习“思”字:(1)结构(2)回顾学过的心字底的生字,发现心字底的字的特点,进行组词练习,总结释疑方法。
4、明确诗题信息,指导读好诗题。
1、过渡:真好听,安静的夜晚诗人思念什么呢?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入这首古诗。
2、自由读:请同学们打开书43页,借助拼音,自己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习生字。字宝宝想来考考大家?
(1)学习后鼻韵生字:床、光、望、乡。观察变红生字的注音,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读后鼻韵词语:床前月光望月故乡(小老师领读词语、四组轮读读准,读出美感)。
(3)识记“疑、举、低”三个生字。
“疑”组词练习。
“举”做动作识记。
“低”学生交流识记办法,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先书空,后练写。
5、朗读去掉拼音的古诗,要求声音响,读准确。
(一)指导读出节奏。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2、自行练读后,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感知押韵,读好押韵: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有什么相同点?
指名再读,一二组和三四组赛读。
(二)指导读出意境。
1、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1)出示望月图,引导看图,图画与古诗相结合说说诗意。
(2)指名讲诗意。
(3)带着理解一起读诗。
2、感知诗境,体味诗情。
(1)配乐渲染,进入诗境,想象说话。
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
(2)引导体味诗人的比喻。
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理解“霜”字中蕴含的一分清冷,并指导朗读。
(3)比较理解: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诗中“举”可以换成“抬”,“望”可以换成“看”吗?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a借助举重照片理解“举”,指导做动作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b造句感知“望”的意味:用“看”造个句子,“望”呢?(板书:望月)。
c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4)想象说话,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望着这轮明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这时,他想对亲人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
(5)配乐朗读: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大地上,“明月与李白”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万般思念都化作了这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吟出诗情。
思乡思亲是永恒的主题,思乡诗还有很多,送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的古诗书中找一找,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六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七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
3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九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学生听音乐,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师: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他在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简介图上的画面内容。)。
师:这是一首《思乡曲》,思乡的感情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二)板书课题,简介李白,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认识“静”“夜”“思”三个生字,指导后鼻音及整体认读、平舌音的发音,从而读准字音。
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汇报自己课外搜集查到的资料。
教师小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分层学习。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师: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同学们初读时,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师:真好,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最能干,不用老师教就能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师:读完的同学快打个胜利的手势。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点生朗读,及时鼓励)。
师:刚才那个同学真勇敢,敢第一个来读,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的小“战士”也想来读读,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朗读,每个小朋友都来勇敢地表现一下。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十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学生听音乐,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师: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他在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简介图上的画面内容。)。
师:这是一首《思乡曲》,思乡的感情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二)板书课题,简介李白,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认识“静”“夜”“思”三个生字,指导后鼻音及整体认读、平舌音的发音,从而读准字音。
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汇报自己课外搜集查到的资料。
教师小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分层学习。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师: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同学们初读时,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师:真好,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最能干,不用老师教就能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师:读完的同学快打个胜利的手势。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点生朗读,及时鼓励)。
师:刚才那个同学真勇敢,敢第一个来读,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的小“战士”也想来读读,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朗读,每个小朋友都来勇敢地表现一下。
(2)检查识字效果: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十一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床、光、望、乡”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7.指名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思、床、前、明、举、低、故、乡”8个生字,会写“头、乡、是”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2.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看图说话,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三、初步感知:
四、初读古诗,考查识字情况,进行识字:
1.像刚才听到的那样轻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组内交流,把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
3.教师抽查学生识字情况(问学生认识的字是怎么认识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
5.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相互认一认,看谁认得多?
6.教师说生字,学生出示相应卡片。
7.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8.教师抽读生字,随机连词。
9.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播放《找朋友》歌曲)。
10.将字卡贴在黑板上,问学生黑板上的字你都记住了哪些?你是怎么记住的?
五、熟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抽生读;
3.分男女读;
4.齐读古诗。
六、感悟、理解古诗:
1.自由轻声朗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小组讨论汇报)。
2.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你有过想念亲人的感受吗?具体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5.带着想念亲人的感受再读一读古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教师画出诗的节拍,强调古诗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抑扬顿挫。
2.播放音乐教师边叙述情景边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抽生读(评议)。
5.指名齐读古诗,注意读出感情,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6.男女生赛读(评议)。
7.分组赛读(评议)。
8.同桌赛读,互相评议。
八、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2.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
3.活动:唱健康歌。
九、写字: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范写,并强调书写要领(“头、乡”是独体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头”字要注意两点的位置,“乡”注意两撇折的排列,最后一笔不宜过短,要与整个字相称。“是”字下面的“疋”不要少一横。)。
3.课件展示。“头、是、乡”三个字的书写过程。
4.学生写。书空、描红、仿写。(注意书写姿势)。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并用大屏幕展示书写好的。
十、课外延伸。
古诗朗诵会。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十三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充分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并联想自己学过的古诗,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点:本课中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是一方面,更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搭配而创造出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曲谱学唱和二声部的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的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的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以李白的《静夜思》为词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先来聆听一次,感受曲调的抑扬顿挫。
生: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了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时,就应该更加有味道、更加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们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出诗人王维的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1.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注意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得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
2.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
3.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利用循环呼吸法。
4.在美妙的歌声中,真想动情地舞蹈,但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那天,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生接力唱、领唱等来练习等,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依靠首《读唐诗》的片段来作为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略)。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生: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我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2:……。
六、小结。
阶段目标:学生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古诗新唱的乐趣,有了词再配上适当、协和的乐曲使得古诗更加完美,更能烘托出其中的含义。
师:同学们的创编能力真得很强,我想唐代的那些诗人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为他们的诗歌配上了那么优美的旋律。好了,今天的演唱会到此结束,能够举办得这么成功,要感谢各位编曲家、各位歌星的参与和登台演出,谢谢,再见!
静夜思教案小学篇十四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1)认真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并进一步的感受这首诗的美。
(2)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老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