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演讲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总结范文进行参考。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都提到了“春盘”,这“春盘”,就是我们江南有名的小吃“春卷”。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春卷,吃春卷。
年节的早晨,菜市场热闹极了。卖春卷皮的摊主,一个小炉,一块带柄的圆形铁板,一桶和好的面糊,一把凳子,就可以开张了。老式点的,用煤饼做燃料;新式点的,用煤气做燃料。
摊主都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心灵手巧的大妈。由于春卷一般只在过年时食用,因此,没有固定的摊位。大妈们就自发在菜市场入口,一字摆开,场面颇为壮观。
大妈们做春卷的手法极其熟练。右手捞起一团面糊,不停地甩动,当面糊甩得光滑和顺时,就迅速往烧热的铁板上抹去,又迅速收起余下的面糊。没一会,薄薄的面糊在铁板上成型了。大妈伸出左手,揭起皮张,叠放在一边。右手继续甩着面糊。左手右手,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再看那皮张,均匀圆润,薄如蝉翼,一看就知道出自高人之手。
接下来就该包春卷了,春卷的味道可咸可甜,全凭你的爱好。甜的可以用豆沙、芝麻等做馅,咸的可用各种蔬菜、肉类做馅。
我喜欢吃肉,妈妈就把猪肉剁碎,做成肉馅。我在桌上摊开一张薄薄的春卷皮,用勺子舀肉馅,卷起。可是这玩意儿好像偏跟我作对似的,不是馅放多了,把皮给撑破了,就是馅放少了,撑不起皮。练习了几次,把勉强把握了肉馅的“度”。手指沾一点水,均匀地涂抹在皮子边缘,捏合,一个春卷就包好啦!薄薄的皮子里透出粉嫩嫩的肉,像涂了胭脂的姑娘。
妈妈在锅子里放了许多油,等油沸腾,用筷子夹起一个春卷,放入油锅,春卷沉入锅底,然后又慢慢地浮了起来。春卷在油锅里渐渐变色,最后成了金黄色。妈妈把它夹入盘子里,我闻香跑进厨房,一个个金黄的春卷躺在白瓷盘里,像一条条金子。我用手拿起一个,咬下一口,脆脆的,再咬一口,吃到了嫩嫩的肉。嗯,色香味俱全,真让人回味无穷。
过年吃春卷,表达了江南人迎接春天的喜庆。虽说春卷是油炸食品,但是因为家家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多吃点也没关系。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二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台州,这里美食众多,有外糯里香的青团,有香气四溢的炊饭,还有凉甜解暑的桃浆……在不计其数的美食中,食饼筒是绝对的no。1,这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户团圆的日子里,比如端午节,家里的老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食材,然后开始制作食饼筒。先用面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面糊,这样它就会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想分开。
随后再用手把面糊摊在平底锅上,抹匀,使它平整地铺在上面。饼越薄越好,就像给整个平底锅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层。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钟,锅底聚集的热气就会冒上来,使面皮中央变成一顶“小帐篷”,就像有人在里面打拳击,这时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帐篷”里面隐藏的一缕白烟就会蹦出来,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气一样。就这样,香口弹牙的面饼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来就是炒菜了。食饼筒里面包裹的各种菜品很有讲究,一家人简简单单一炒就是一大桌子,当然,里面最重要的要数炒面了,还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又酸又辣的土豆丝……家里“各单位”也分了工——爸爸负责洗菜,切菜;妈妈负责掌勺烹饪;奶奶负责摊更多的面饼。尽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开交,可厨房里还是有说有笑的,就连平时贪玩的孩子们,此刻也像赶集似的从四方聚拢过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资深“美食品尝家”。
如果你现在已经馋得流下口水了,就赶紧来我的家乡品尝一下食饼筒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三
快过年了,爸爸说:“你这么爱吃春卷,今天我们就做一回吧。”说完,爸爸把春卷皮、菜馅放在桌子上,叫我包春卷。可我哪里会包,只好向母亲大人求助。
妈妈站在我旁边,给我做起了示范:先将春卷皮放在桌子上,取适量的菜馅放在春卷皮的边缘,然后将春卷皮一层一层地卷起来,这样,一个春卷就做好了。
我照着妈妈的做法包了起来,先夹一些菜馅放在春卷皮上。这时,妈妈提醒我说:“馅不能放太多,不然会漏出来,也不能放太少,不然会不好吃。”我看着自己的春卷,发现菜馅太少了,马上改正。要卷春卷了,妈妈又提醒我说:“不能裹得太紧,也不能裹得太松。”我照着妈妈的说法,开始裹起来。裹好后,让妈妈检查。妈妈一看,夸奖道:“不紧不松,正好!”听到妈妈的夸奖,我不禁自己欣赏起来:看,这春卷是多么标准啊,不大不小鼓鼓的,似乎就要把皮撑破,可又是那么牢固,根本不用担心皮真的会破掉。
欣赏完了,我加快了包春卷的动作。不一会儿,我和妈妈就生产出了两大盘春卷。
我托着两大盘春卷,送到厨房。爸爸打开火,向锅中倒了一些油。油热了,就把春卷一只一只地放入锅中。没过多久,春卷就穿上了金黄的衣。爸爸又番动了几下。不一会,春卷起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刚想狠狠地咬一口,爸爸说话了:“刚炸好的春卷,又烫又韧,还不能吃。得等到放凉才又香又脆。”啊!原来吃春卷还有学问呢。我耐着性等,等到差不多凉了,拿起一个,一咬,外脆里嫩,还夹杂着新鲜的蔬菜味,太好吃了。
这传统美食里,肯定有文章,我得好好探究探究。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四
小时候,我最喜欢老家门口那条街了,那里似乎时时刻刻都有人在卖东西,吵吵嚷嚷的。虽然没有大城市那样嘈杂喧闹,但是因为有很多好吃的,所以在我的舌尖上留下了难忘的印记,这么多美食中,最难忘的当然要数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了!
记得还是上小学时,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突然看见一个小摊,周围被人围得密不透风。如果不是那一缕冰糖的甜香,我还以为是变戏法的呢。“是什么食物这么什么有吸引力,让人在傍晚停下回家的脚步,只为了品尝它的美味呢?”我好奇地挤进人群。
摊主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的右手边放着一篮鲜红的山楂,左手拿着一把剔核刀,正前方摆着一口小锅,锅内盛着金黄的糖汁。那糖汁金光闪闪的,浓稠似蜜,在橘黄色的余晖之下更显得晶莹剔透,令人馋涎欲滴。周围大部分人手中都攥着花花绿绿的钞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小锅,好像恨不得立马就能吃到。
“老板,来两份。”我的声音硬是把人群炸开一条缝。
“好嘞!”老板应声喊道。说罢,他撸了撸袖子,左手拿出一个山楂,右手拿剔核刀在它的上下两面割了两个小圈,刚好比竹签的直径小一点点,接着一抖手,把两块“盖子”抖落在地上,然后用刀轻轻一挑,一个完整的核就掉了出来。重复了几次以后,拿竹签一串,一个半成品就做好了。竹签刚好从孔中间稳稳地穿过,像配套的螺丝和螺母一样紧紧地套在一起。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裹糖浆了。
只见老板左手抄起那串山楂,轻轻地在锅里沾了一些糖汁,不断转动竹签,金黄色的糖浆就在鲜红的山楂上裹了晶莹剔透的一层。接着在凉水中一浸,一串令人垂涎欲滴的糖葫芦就做好了。我欣喜地接过,看着它玲珑剔透的样子,我竟不忍下口,只用牙轻轻咬下一小块,酸甜可口的味道化在了嘴里,留在了心间。
除了糖葫芦,家乡的街道上还有许多美味,每次回老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品尝各种小吃,直吃到肚子圆鼓鼓的、实在装不下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这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那种种颜色各异、造型百变的小吃更是视觉的盛宴,还蕴含着我对家乡的丝丝情愫,令我至今都无法忘怀。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五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六
开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会”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个年会上,锣鼓喧天,金龙炫舞,人山人海。舞龙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着糖画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还有连按手机快门的年轻人,都紧跟在“龙”身边。
而我却被那“咚——咚——”的响声给吸引过去了。
我的好奇心更强烈了。趁大伯打开蒸笼的时候,我探头探脑地想一看究竟。可当我把脑袋伸进蒸笼,看到的却只是一股白气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对我说:“小朋友,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从这儿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炉火把我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咯,起锅咯!”大伯一把掀开蒸笼,缕缕热气白雾,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边的一位爷爷对了一下眼,“嗨”的一声,合力把大粉团子抬了出来,两人小跑着来到石臼边,又是“嗨”的一声,一起把大粉团子翻进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着大粉团子。
随后,大伯举起了10多斤那么重的大锤子,举过头顶,涨红了脸,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打去。粉团沉闷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赶紧拎起大锤,趁此机会,爷爷就拿着“洗帚”往粉团上甩水。甩够了,第二锤子也正好下来了。“啪——啪——”大粉团子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打一下,缩一下,不打了,又弹了回来。十几下后,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说了声“不行了”,就放下锤子,换那位爷爷来打。另外两位大伯趁这个“换班”的间隙,双手在冷水里一浸,合力抬起粉团,猛地将团子翻过身来。爷爷开始打了了。在这锤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团子变得愈发富有弹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时候,偷偷拔下一小坨来,一口塞进嘴里。“嗯,真好吃!”我对着大伯连连称赞。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将这白嫩嫩的面团从石臼里搬出来,放在沫过水的的桌子上,另两位大伯就开始揉搓年糕,左手翻过来,右手按压着,反反复复,直到把面团做成长方形的年糕模样。
最后,他们在年糕上“点花”,其实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笔轻轻点上一朵“红花”。红花开在年糕上,在阳光下绽放,为新年平添了几分喜庆。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七
我喜欢吃年糕,可是却不知道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今天,我就要到年会,去看老师傅做年糕了。
一进年会,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人。人山人海,把每个摊位都围得严严实实的,而人群围绕的中央,则有着一缕缕轻烟徐徐升起,这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卖力地挤到人群中想看个究竟。
“近了,更近了!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蒸锅,就是它,轻烟的源头!“蒸锅的里面是什么呢?”我探头,看到蒸锅里有一堆白白的东西。“那是生粉,煮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一旁的妈妈为我解答。“哦。”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同时又看到老师傅拿着沾水的竹条,先是往蒸锅里放一些水,再抓一把生粉,均匀地撒进去,过一会儿,再放水,再撒粉,直至将所有生粉煮熟,再放入石臼进行“锤炼”。
那石臼有点破旧,但洗得干干净净,这可见它主人很疼爱这个上了些岁数的老友。老师傅拿起一旁的木锤,那木锤像个巨人,竟跟老师傅差不多高,老师傅右手握着木锤的上半部分,左手则握着下半部分。这木锤怕是有个二十斤左右,老师傅那饱经风霜的手,竟有些颤抖,这就可见这木锤的重量了。“为什么要打年糕呢?”我有点好奇,“因为打年糕可以让年糕变得更有韧性,这样年糕就更好吃呀。”妈妈替我解答道。
渐渐的,年糕的光泽变得亮起来,看上去表体也变光滑起来了。老师傅把打好的年糕搬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开始切年糕了,老师傅拿出一根十厘米左右的细线,手沾一下凉水,把线放在年糕的下方,左右手分别捏住线的两端,同时往中间用力,双手会合,又交叉,再分别往对手方向拉,直至双手碰到桌子。就这样,一大块年糕被分成了两份,而且切边是那么光滑,一点粗糙的地方也没有。老师傅用同样的方法,把一大块年糕分成了均匀的好几份。然后,他把其中一块年糕拉长,再双手合并,从中间“切进”,当“切”到切不下去时,老师傅再把双手分开,紧按在年糕上,然后分别向左右捋去,把年糕铺平。
我在一旁看得有些云里雾里,问道“这样有什么作用吗?”“这可以使年糕更加美观。”依旧是妈妈为我回答。
只剩最后的“点红”了。老师傅拿出了点红用具,沾了点粉红色的颜料,轻轻地在年糕上“蜻蜓点水”。霎时间,整块年糕变得喜气洋洋了。
我情不自禁地拿了一块年糕,咬了一口。年糕初入口,有种黏黏的感觉,很有韧性,很耐嚼。慢慢咀嚼,有种甜甜的味道,吸引我继续吃下去。一块年糕下肚,胃里有点暖暖的满足感,让人感到很舒服。
真是千锤百炼,才成高(糕)啊!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八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台州,这里美食众多,有外糯里香的青团,有香气四溢的炊饭,还有凉甜解暑的桃浆……在不计其数的美食中,。1,这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户团圆的日子里,比如端午节,家里的老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食材,然后开始制作食饼筒。先用面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面糊,这样它就会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想分开。
随后再用手把面糊摊在平底锅上,抹匀,使它平整地铺在上面。饼越薄越好,就像给整个平底锅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层。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钟,锅底聚集的热气就会冒上来,使面皮中央变成一顶“小帐篷”,就像有人在里面打拳击,这时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帐篷”里面隐藏的一缕白烟就会蹦出来,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气一样。就这样,香口弹牙的面饼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来就是炒菜了。食饼筒里面包裹的各种菜品很有讲究,一家人简简单单一炒就是一大桌子,当然,里面最重要的要数炒面了,还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又酸又辣的土豆丝……家里“各单位”也分了工——爸爸负责洗菜,切菜;妈妈负责掌勺烹饪;奶奶负责摊更多的面饼。尽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开交,可厨房里还是有说有笑的,就连平时贪玩的孩子们,此刻也像赶集似的从四方聚拢过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资深“美食品尝家”。
如果你现在已经馋得流下口水了,就赶紧来我的家乡品尝一下食饼筒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九
我很自豪,因为我的家乡是一个群山环抱、青山碧水的地方,那儿不仅风景秀丽,点心也是很美味。粽子、清明粿、月饼、年糕……但我最忘不了的是乡下的三大“明星”——黄粿、糍粑和社粿。
清香柔韧大黄粿。
乡下的早餐少不了黄粿。早上七点,勤劳的奶奶就开始动手做黄粿了。奶奶将事先浸泡好的粳米加上灌木碱水煮到八成熟(这个煮米的灌木碱水的来历可不一般,在山上砍下野灌木,再烧成灰炭,接着用沸水浸出碱水,最后才能用来浸泡粳米)。煮好米后,将粳米捞进一个木制的两头比中间稍小的木桶里,留下来的黄澄澄的米汤倒进脸盆里。这木桶叫饭甑,在高压锅还没“流行”的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用这个来做饭!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米香钻进了我的鼻子,香气直揪我的心。不知不觉,饭煮熟了。家里的大人把饭拿到门口,倒进了石臼,拿起木榔头轮流捶了起来,奶奶端出了刚才的黄米汤,他们每捶一下,奶奶便在饭团上洒点米汤,抹一下榔头。我看爸爸捶得挺轻松,榔头一起一落像蝴蝶上下飞舞,也想试一试。可是,我双手举起大榔头,仿佛有千斤重,用力往下捶,粿团便粘在了榔头上,只好换爸爸上阵。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粳米成了泥状。奶奶把它放在干净的木板上,分成小块,手上沾着米汤,趁热把它捏成圆球、长方块。猪仔粿最诱人,把粿团弄成圆球,用手指扎出三个小坑,胖嘟嘟的,很可爱。
黄粿可以炸着吃,沾上乡下的辣椒酱或咸菜,一口咬进嘴里,先是一阵米香,接着透出乡下辣椒的刺激和咸菜的鲜香,黄粿经油炸后外焦里嫩,咬起来很有韧劲儿。
黏黏糊糊软糍粑。
每逢过年过节,乡下人家总爱做糍粑。做糍粑用的糯米要浸泡一夜,然后把泡好的糯米蒸四十几分钟,再倒到石臼捣成糊,做糍粑时捣的时间比黄粿要多一些,因为糍粑的特点,就是黏嘛!捶好后的糍粑装在大盘子里,随吃随取。
做的糍粑可以直接食用,吃咸的加一勺咸菜,吃进嘴里像棉花糖一样软,里面夹杂着一粒粒香喷喷的咸菜,真香;吃甜的可以油炸一下,油炸时锅里发出“嗞嗞”的声音,好诱人呀!出锅后两面金黄,拌上糖放进嘴里,“咔吱、咔吱”比电视里的饼干还美味。糍粑最美味的吃法是做汤,乡下人家,喜欢把自家研磨的小豆腐或绿豆煮成汤,待汤沸腾时把糍粑丢进去,煮上十来分钟,就成了糊,入口先是豆香,然后冲出一阵米香,黏黏糊糊的,真好吃诱人!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十
我们乡下有句俗话叫“廿三糯米饭,廿四掸灰尘“,说的是腊月准备过年的情景。虽然现在生活现代化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已经失传或变味,唯独这“廿三糯米饭”,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今天,我就随奶奶来到老家,去尝一尝奶奶做的赤豆糯米饭。
一路上西北风呼呼地吹着,像一把利刀,刺进我的衣服。尽管冷得很,但我的心里却热乎着。
开完这长征似的路,就来到老家。一进家门,奶奶就忙起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奶奶就洗好赤豆,放入锅中,准备炒赤豆了。由于老家用的是土灶,要一人烧火一人炒豆,奶奶将“炒”的任务交给了我,自己坐在灶口,边烧火边指导我怎么炒。
赤豆呈紫红色,他们一个个躺在锅里,一个紧挨着一个,像一家人。我抓起铲子横铲一把竖铲一把。“锵锵锵”,铲子撞击着锅子,好像下一秒锅子就会被击碎。我把赤豆翻来覆去地炒,赤豆好像在舞蹈,从这儿跳到那儿,从那儿跳到这儿。
不知奶奶什么时候出现在我身边。她在赤豆里倒了几碗水,直到将赤豆全部浸没。告诉我说:“炒好的赤豆,还要煮一下才能烂。”煮了五分钟左右,奶奶掀开锅盖,往赤豆里倒入洗好的糯米。
没多久,屋子里便弥漫了赤豆和糯米的清香。
“滚了,再焖五分钟就可以吃了。”奶奶离开灶口,边扯掉粘在身上的柴火,边对我说。
香味越来越浓,终于等到吃的那一刻了。奶奶揭开锅盖,热气腾腾中,一锅紫色的糯米饭呈现在我眼前。饭,竟然是紫色的,好神奇哦!刚想盛一碗来吃,就被奶奶拦下了:“第一碗要供灶家菩萨的。”说完,奶奶拿大碗,满满地盛了一碗,酒上红糖,放在了灶山上。又盛了一小碗,也放上糖,递给我吃。我挑起一口,吃下去,顿时,香香甜甜,融满了整个口腔。
吃完赤豆糯米饭,奶奶开始给我讲起廿三糯米饭的来历: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去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甜甜的糯米饭祭灶王,请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
原来糯米饭的蕴意是这样的,我有些不服气地反驳奶奶:“《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如果平时品行不好,灶王也不会因吃了你的糯米饭而包庇你的。这是迷信!”
奶奶笑了,说:“听起来是迷信,其实是劝人为善。有糯米饭供灶家菩萨这种说法,使许多人在为人做事时,会提醒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做坏人,不做坏事。”
原来这样。传统习俗中,包含着教育的大道理,神!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十一
在我的家乡,年糕是过年的必备品。请菩萨,祭祖宗,都要用到年糕。除了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好口彩外,还有这样的传说:
一只叫“年”的怪兽,凶猛无比。到了冬天,找不到食物了,就跑下山吃人。人只好躲起来,给怪兽充足的条块粮食充腹。渐渐的,这种避害的方法传了下来。条块粮食演变到现在,就成了“年糕”。
那么年糕是怎么制作的呢?据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人组织起来互相伴工打年糕,现在,渐渐失传,要看打年糕,只能到桐乡非遗馆的年会上去看了。
非遗馆广场热闹非凡。
一声令下,年糕老师傅们开始拌粉,就是在磨好的米粉里放进去一些水。那要放多少水呢?我问老师傅们。老师傅们说:‘说不准,要看粉的干湿。主要是手对粉的感觉,差不多了就行。““那如果感觉错了,会怎么样呢?”我有些奇怪地问。“如果水放多了,会成烂粉,年糕打不结实了,吃起来会粘‘乌机板’;水放少了,年糕就打不动了。”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全凭手的感觉,真是神技啊!
这里,其他老人齐心协力,挪动沉重的石臼,准备开工。那个拌粉的老师傅开始用一只筛子筛粉,通过筛网的粉,渐渐堆起来,越堆真高,中间尖尖的,真像一座米粉山。
筛好的粉,撒进蒸笼,开始用旺火蒸粉。
“好了。”不知道老师傅又是凭什么断定粉蒸好了。反正他说好了,另外的老人都没意见,他们合力将蒸笼里的熟粉,倒进石臼。
老师傅举起笨重的木榔头,使劲打下去,一下又一下。石臼里飘出的雾气环绕在我们身边,犹如置身在仙境中一般。在老师傅的千锤百炼下,年糕渐渐地被打得扁扁的。
“好做了。”老师傅又一声令下,其他老人七手八脚,把面团从石臼搬到了桌子上。
大年糕经过拉升,拍平,切割,最终变成砖块大小的小年糕。人们在年糕上点上红花,象征着来年更加红红火火。
我用右手托起一块,闻着清香,在年糕上咬了一口,细细品味,仿佛还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可我始终想不通的是,老师傅到底是凭什么把握打年糕各个环节的“火候”的?
高手在民间哪!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00字篇十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临之前,置办年货可谓是头等大事,对于我这位十足的“吃货”来说,制作年糕便是最有意思的。
年糕的做法并不难,首先将适量糯米粉倒入碗中,加入少量糖后,用刚烧开的热水和面,水要少量多次的加,能让面团不结块,更细腻。下手揉成面团后,一定要再多揉一会儿,会使年糕的口感更好。取出后,搓成长条,切成大一些的剂子,在桌上撒些生粉,搓成小块块,最后在箅子上放块湿网布,放上年糕,蒸30分钟,晾凉即可。做好的年糕软糯弹牙,特别有嚼劲。
蒸好的年糕再煎一煎,顿时金光闪闪,油光油光的。我等的可真是望眼欲穿啊,迫不及待地就想品尝啦!用筷子轻轻一夹,能拉出好长的丝来。我拿起一块津津有味的试起来,真是松软可口,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细细回味,淡淡的糯米粉味萦绕着整个味蕾,糯糯的,甜甜的,比棉花糖的口感更厚实,比红糖麻薯更香甜。
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传到四面八方的。宁波一带民间更是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比去年更好。“的民谚。人们也用年糕印板压成“如意”,“五福”等形状,象征着吉祥如意,五福临门。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盛年籍以祈岁谂。”年糕也称年年高,寓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小孩吃年糕便寓意着一年比一年长得更高。
让我们在欢乐声与爆竹声中,送走充满回忆的2021,迎来多喜乐,长安宁的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