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怎样欣赏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内涵,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文学鉴赏的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写总结提供一些启示。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一
【小题1】本文作者是_朝的文学家。(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小题3】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3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二
一、(18分。每小题3分)。
1.132.a3.d4.c5.c6.b。
二、(12分。每小题3分)。
7.c8.b9.d10.b。
三、(25分)。
11.(1)形容回音的传递是连续、起伏的(3分)。
(2)形容回音深厚而亲切(3分)(答殷切、深厚、亲切、深情亦可,答急切给1分)。
12.(1)回音壁显示了惊人的传音灵敏度。(3分)。
(2)回音壁沟通了历史与现代的时光距离(或:回音壁使我仿佛听到遥远时代的声音)。(3分)。
13.(1)要点:回音真诚、多情;回音是入与人心灵的交流、融合。(4分)。
(2)要点:胸中的回音壁无形,真正的回音壁有形;胸中的回音壁比真正的回音壁还要敏锐、立体、生动。(4分)。
14.本文由实到虚,从天坛回音壁写到胸中回音壁,把握一点,透视生活,抓住瞬间,见其永恒,赞颂沟通心灵的人间真情。(意思对即可)。
四、(23分)。
15.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16.平原君之游,徒蒙举耳,不求士也。
17.要点:(1)从博徒卖浆者游(2)天下士复往归公子(3)善纳雅言,急归救赵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
18.(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4分)。
(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五、写作。
19.(20分)略。
20.(50分)略。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此词作于作者寓居扬州之时。
8.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请简要分析。(5分)。
9.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6分)。
答案:
8.面对花树莺啼的一派春光,作者却触目生愁,(1分)又听到凄怨的笛声,视春景如秋,想要去登楼望远,无奈暮云重叠,(2分)表现了词人羁旅漂泊中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时间已近傍晚,那花枝上的黄莺却啼个不停,以致连落日的霞光都被搅乱了。(2分)“搅乱”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莺儿不仅在啼,而且还在花树间不时飞动。(2分)表面上是说搅乱霞光,实际也搅乱了词人心境,引出了他的重重心事。(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四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举:提拔,推举。
b.四海皆已无虞虞:欺骗,欺诈。
c.则将不暇食与沐矣暇:闲暇时间。
d.亦宜引而进之引:推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在辅佐君主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吃一顿饭、洗一次头要分三次完成。
b.周公治国有方,奸佞小人得以清除,蛮夷部族也已归顺,各种教化制度都已建立,社会风俗淳厚朴实。
c.尽管周公具备圣人的才能,国家也治理得有条不紊,但仍求贤若渴,深恐思虑不全,辜负周成王之意,失去天下人心。
d.作者尽管两次呈书没有回音,三次登门不受欢迎,但仍然再次呈书宰相,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的心志。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3分)。
(2)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3分)。
(3)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4分)。
8.作者反复给宰相上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5.b(“虞”是忧虑、担忧的意思。)。
6.a(“吃一顿饭、洗一次头也要分三次完成”表述不符合文意,“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是指他接见贤才的急迫心态,吃一顿饭,常常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洗一次头发,常常多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
7.(1)不只不比周公贤能罢了,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3分,句意正确1分,“不惟不贤”、“执事者”各1分)。
(2)正因为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周成王德行,而且不停地称赞周公的功绩。(3分,三句句意各1分)。
(3)只因为我生性糊涂愚钝,不知道躲避离开,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4分,三句句意各1分,“说”1分)。
8.不应冷漠对待天下的才人,而应大力提拔重用天下的有用人才,以更有利于国家的有效治理。(三句各1分)。
【参考译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向宰相阁下再拜进言。
我听说周公辅佐君主做宰相的时候,他是多么急于接见贤才啊,正当吃一顿饭,却三次(或: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正当洗一次头发,即三次(或:多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这时候,天下的贤才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类小人,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许多蛮夷部族,都已经归顺进贡;天时的灾害变化,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都已建立;社会的风俗都已淳厚朴实;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都已各得其所;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都已经一一出现,而周公凭着圣人的才能,借助于成王叔父这样至亲的关系,他所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又都这样显著。那些请求进见的人,难道再有比周公更贤能的吗?不只不会比周公贤能而已,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哪里还能有什么计策、议论能够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呢?可是周公访求他们是这样的急切,只担心自己的耳朵有什么听不见、眼睛有什么看不到之处,自己的思索考虑有什么不周全之处,以致辜负成王托政给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象周公这样的用心,假使那时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没有那样显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没有叔父的至亲关系,那就要连吃饭和洗头的时间都没有了,哪里是吐哺握发这样的勤劳就够了呢!正因为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周成王德行,而且不停地称赞周公的功绩。
现在阁下作为宰相,身份与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类坏人,难道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蛮夷部族,难道都已经归顺和进献礼物?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难道都已建立?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难道都已经各得其所了?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难道都已经一一出现?那些请求进见的人,虽然不能期望他们有极为美好的道德,但和那些办事的人相比,难道德才都在他们之下吗?他们所提所说的意见,难道全都对政事毫无补益吗?现在您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总应该积极推举他们,考察其表现而后决定去留,不应该冷漠对待、无所反应。
我等待您的指示,已经四十多天了。接连呈上两封书信,而我的心意仍未能使您了解。三次登门拜见,却被守门人拦住。只因为我生性糊涂愚钝,不知道躲避离开,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希望您能仔细地看看它。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五
文言文阅读(共15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俄而百千人大呼()(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曳屋许许声()。
小题2:翻译句子(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4分)。
小题3:全文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依次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2)。
(3)(3分)。
小题4:文中除正面描写口技人表演外,还运用哪些侧面描写?结合文意说说这些侧面描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5:下面哪个词语用来形容上文描写的口技表演最恰当?()(1分)a.栩栩如生b.惟妙惟肖c.足以乱真d.生动逼真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会儿(2)夹杂(3)拉。
小题1:(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喧哗(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小题1:(1)梦中惊醒(2)渐入梦乡(3)火场百象(失火救火)。
小题1:侧面描写有:写简单的道具;写宾客的反映。作用:侧面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简单的道具和听众两个方面: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烘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文交代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意思对即可)。
小题1:c。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六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2、山之果,公所树与()。
3、狙公卒馁而死()。
4、众狙皆寤()。
5、一旦有开之()。
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悟”,醒悟;
5、开导他们。
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大家说:“不对,是天生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七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9.随园主人是朝的(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1.上文运用典型事例阐明了的观点。(3分)。
答案。
9.(2分)清袁枚。
10.(3分)除此之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11.(3分)书非借不能读也。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八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周君患之()(2)发师救周()。
(3)颜率复诣齐()(4)子之数来者()。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子之数来者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寡人将寄径于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译文:
1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10.(4分)(1)以……为患,担忧(2)军队(3)到(4)屡次【评分要点及说明】每个1分,提供两个解释的`只要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看学生回答的问题是这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1.(2分)b。a项,助词/代词;b项中两个“于”解释为“向”或“从“;c项,“于是,就”/竟然;d项,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12.(6分)(1)我空间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评分要点及说明】倒装句,“终”“致”,须翻译到位。(2分)。
(2)第一次击鼓,(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评分要点及说明】“鼓”名词作动词,省略句,肱翻译到位。(2分)。
(3)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评分要点及说明】“徒”“其”“实”须翻译到位。(2分)。
13.(3分)【示例】说法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1分)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诱惑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2分)说法二:颜率是睿智的。(1分)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1分)【评分要点及说明】能对颜率的行为作出评价,给1分;若能如“说法一”一样,既看出计谋中聪慧的一面,但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这不是为人处世的长久之策,这样的计谋隐藏着祸患等等,给2分。若如“说法对开”一样,只提出诸如“兵不厌诈”的看法,给1分。
【译文】秦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感到担忧。颜率请求到齐国借兵援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想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我们君臣商量),(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给贵国。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齐(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为此感到担忧。颜率又去齐国,(对齐王)说:“东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得以平安),愿意献上九鼎,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齐王说:“我准备向梁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梁,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人准备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借道楚)。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楚,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究竟从那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私下替大王为此事担忧。”齐王说:“您屡次来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齐王于是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九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3、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的?
答:
4、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5、从邹忌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答: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1)城北的徐公,他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2)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3、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做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4、邹忌运用借此喻彼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接受。
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切题即可得分。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9分)。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衮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
以为华而少实卒不为宗亲求位。
我腾跃而上为击破沛公军。
c.。
d.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但以刘日薄西山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a。
2.b。
3.c。
4.
(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2)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一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a.两年。
b.一年。
d.
2.诉讼时效中断之后,过去的期间()。
a.仍然有效。
b.归于无效。
c.应适当考虑。
d.可以不再考虑。
3.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了()。
a.起诉权。
b.债权。
c.请求债务人履行的权利。
d.胜诉权。
4.3月6日,秦某在工作时不慎将工友贾某面部烧伤,双方相互谅解没有发生争执。4月4日贾某以秦某主观过错致他人伤害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秦某赔偿损失,对此法院应()。
a.酌情判决。
b.不予立案。
c.调解解决。
d.驳回起诉。
5.债权人的代理人请求债务人履行拖欠的债务,这在法律上将引起()。
a.时效的中断。
b.时效的中止。
c.时效的延长。
d.法定时效期间的改变。
6.权利人或义务人向法院提出诉讼可引起诉讼时效()。
a.中止。
b.中断。
c.终止。
d.开始。
7.下列哪一种情形,委托代理不一定终止()。
a.时效中断。
b.时效的延长。
c.时效的中止。
d.法定时效期间改变。
8.复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应以的名义是()。
a.被代理人。
b.原代理人。
c.复代理人自己。
d.第三人。
9.法人终止时,依法应对其进行()。
a.审计。
b.审验。
c.清算。
d.核算。
10.某人购得一台电热水器,在使用时因漏电而受伤害。如果他向法院起诉,法律保护其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为()。
a.20年。
b.2年。
c.1年。
11.甲公司租用乙工厂的仓库,后甲乙因租金发生争议,乙方提起诉讼的时间应为()。
a.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2年内。
b.争议发生后2年。
c.甲方拒付或延付租金之日起1年。
d.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
12.诉讼时效中断后,过去进行的时效期间()。
a.一律无效。
b.仍然有效。
c.部分有效。
d.部分无效。
13.债务人向债权人的代理人表示同意延期履行拖欠的债务,这在法律上将引起()。
a.时效的中断。
b.时效的中止。
c.时效的延长。
d.改变法定时效期间的后果。
14.依照我国民法理论,诉讼时效仅适用于()。
a.形成权。
b.抗辩权。
c.请求权。
d.实体权利。
15.诉讼时效中止后,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
a.继续计算。
b.不再计算。
c.重新计算。
d.届满。
二、简答题。
1.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2.简述诉讼时效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三、论述题。
试论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与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
甲乙发生争执,甲伸手将乙推倒在地,致乙受伤。乙住院治疗,花去费用2万元,期间乙从未要求甲承担责任,甲也未提起此事。2年后,乙要求甲承担治疗费用2万元,遭到拒绝。经协商无果,乙诉至法院。
问:法院能否支持乙的主张?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二
回声,初中物理可是很重要的的,是重点更是难点,赶紧来看看看下吧。
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双耳效应。
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d.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
考点:回声.专题:应用题.分析:光速大于声速,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划线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念无与为乐者念:
(4)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又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1)交相辉映。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
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庭院地面犹如空灵澄碧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这都是竹、柏的影子。
3.[甲]实是欲界之仙都。
[乙]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不一样。
[甲]文的作者是个隐士,他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共赏的些微惆怅。
[乙]文书苏轼被贬官之后所作,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但同时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大意对即可)。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四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倾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徒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许允的妻子是既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元比五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欲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井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因此时她说:“女人蟹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客、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
许允在当吏部侍邓期问。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临去的时候许允妇追出来嘱咐许允说:“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农。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果然不出她所杆,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
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消息由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我已经料到这步了!”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弦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弦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弦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当然也不要太哀痛,该停就停。也不要多问朝廷政事。”孩子们听了母亲的话就去见钟会了。钟会回去把情况向晋景王做了汇报,孩子们终于免脱了灾祸。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礼竟,允无复入竟:结束。
b.魏明帝遗虎贲收之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夺:夺取。
d.若才流及父及:赶得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阮家既嫁丑女与卿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许因谓曰相如因持璧却立。
c.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蒙冲斗舰乃以千教。
d.若才流及父.当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b.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c.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d.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5分)。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5分)。
(3)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1.c(夺:改变)2.b(a项中“与”分别为“动词,给予“动词,结交,亲附”;b项中“因”都为“副词,于是”;c项中“乃”分别为“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甚至”;d项中“若”分别为“连词,如果,帜设”“代词,你们”)。
3.a。
4.d(“坚决不过闸翩廷之廖”错,因原文是“可少问朝事”)。
5.。
(1)“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金都具备呢?”(得分点为“百”“行”“好”“何谓”“备”等,每点1分)。
(2)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得分点为“收”“举”“号哭”“自若”“寻”等,每点1分)。
(3)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得分点为“才具”“胸怀”“与语”等,每点1分)。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五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一、选择题。
1.《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所抨击的人物是()。
a.张籍。
b.于嵩。
c.李翰。
d.贺兰进明。
【答案】d。
2.《张中丞传后叙》一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
a.抒情与叙事并重。
b.议论与叙事并重。
c.抒情与议论并重。
d.描写与抒情并重。
【答案】b。
3.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韩愈。
d.陈子昂。
【答案】c。
4.本文中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是()。
a.张巡、许远。
b.张巡、许远、南霁云。
c.雷万春、张巡、许远。
d.于嵩、张巡、许远。
【答案】b。
二、填空题。
1.“后叙”是一种兼有叙事和__________的文体。
【答案】议论。
2.本文所记叙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唐朝__________期间。
【答案】安史之乱。
3.韩愈,字__________,后人又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拔。
4.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描写来刻画南霁云的性格特征的。
【答案】刀断指、箭射浮图。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翰以文章自名。
【答案】自许,自负。
2.不能通知二父志。
【答案】通晓,理解。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答案】考虑。
4.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答案】断。
5.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答案】将近。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答案】接近,趋向。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答案】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清楚了。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答案】扯起绳子把它拉断,绳子必然有断开的地方。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答案】张巡、许远才德过人,他们的考虑(已很)精细周到了。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答案】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里的宝塔,箭射中了塔上的砖,箭的一半射进砖里。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答案】我回去打败敌人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只箭是用来作标记的。
6.擅强兵而坐观者,相环也。
【答案】拥有强大的兵力而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
五、简答题。
1.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为许远立传的?
【答案】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为许远立传。首先,作者先对许远作了总的评价,肯定他“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认为许远与张巡共同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勋,保全了名节。然后针对小人诬蔑许远的三个错误论调,逐一进行辩驳:第一驳斥了“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认为许远畏死降敌的谬论。第二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第三驳斥“二公以死守”,未能“弃城而逆遁”,“责二公以死守”的谬论。本文二、三、四三个段落,每一段均驳一个论点,逐渐深入,层次分明。作者在批驳之中,皆以史实为理由,在叙事中进行批驳,使记叙和议论完全结合起来,使说理形象生动,言之有据,具体可感。同时在叙中有议,用以点明事件的内在含义。作者采用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不仅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达到为许远辩诬的目的,同时得出“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的结沦,并且记叙了许远让贤授权与张巡“守一城,捍天下”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许远立了传。
2.文中两次关于张巡就义前的场面描写是怎样表现出英雄崇高形象的?
【答案】文中关于张巡就义时的场面描写是很动人的。第一次是睢阳城陷落之时,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但不投降,反而对南霁云喊:“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作者用张巡对南霁云的激励,表现了张巡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第二次行将就义的场面也很动人:“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日:‘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通过对张巡言语、神态的描写和以众人的动作、表情作衬托,张巡在部属之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从容镇定的气度和视死如归的可贵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作者是怎样刻画南霁云形象的?
【答案】作者选取了三个精彩的场面来刻画南霁云的英雄形象。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以示志,箭射浮图以为记,以及不屈就义这三个场面,写出了霁云气慨豪壮、嫉恶如仇、忠心为国的可贵品质。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一是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嫉贤害能,狭隘自私;二是“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三是汴、徐二府的人长期广为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歌颂南霁云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六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然而……还然而,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然而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
2、之二虫又何知!
3、彼且奚适也?
4、其自视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子何苦而自辱如然而?
7、然而何可否之谓乎?
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第五册。
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2、天下之欲疾其君疾,痛恨、憎恨。
3、仰不足以事父母事,赡养、奉养。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而罔民也。
及,等到;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5、将以衅钟衅:杀生取血以涂物,用于祭祀。
7、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赡:足。
9、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1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
诸:之乎;有诸:有这回事吗?
11、未有以对对:回答。
12、举疾首蹙额蹙:收紧、缩着;。
额:鼻梁。
13、田猎:打猎。田:通“畋’,也指猎。
14、而君幸于赵王幸:宠爱。
15、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着眼睛看。
1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动词。
修敬:整饬礼仪表示敬意。
1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不过。
18、相如素*人:相如本来然而个卑*的人。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父母之所以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然而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罢了。
2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退让,然而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的位置。
2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示,传给……看;美人,妃嫔;左右,侍从。
22、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23、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孰:谁、哪一个;孰于:何如,比……怎么样。
24、刎颈之交:誓同牛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2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在国内。
26、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假装。
27、平伐其功伐:夸耀。
2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品德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29、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然而出于污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30、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多。
31、人穷则反本:人处于困境,总会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
3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然而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3、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蝉蜕:蝉脱壳。
34、设诡辩:说假话骗人。
35、相随属:一件连一件。
3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然而极大的(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
第六册。
1、尽收其地,进兵北路略地:收,占领。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间,极言迅速,名词作状语。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无,不。
渴,请。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凭据。亲,亲近。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用重金征求缉拿罪犯。邑:封地。前句然而状语后置句,后句然而定语后置句。
6、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用,就,于然而。私:形容词作状语,偷偷地。
7、顾对不知所出耳:顾,只然而、不过,表轻微转折。否定句宾语前置,即“顾不知计之所出”或“顾不知所出之计”。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陵:通“凌”。
9、乃今得闻教:乃今:如今。如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0、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1、乃为装遣荆轲:于然而准备行装派遣荆轲使秦。为装,准备行装。遣,派遣。
12、太子迟之:迟,以之为迟,嫌……迟了。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14、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都睁大眼睛,极为愤怒,连头发都向上直竖顶着帽子了。
15、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起来。振。震,害怕之意。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前,走上前。为,表示。谢,谢罪。
17、北蛮夷之鄙人:蛮,本然而占代对南方各个民族的鄙称。夷,本然而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称。蛮夷,这里泛指边远地区。鄙人,粗俗之人。
1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于然而取出地图捧着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快翻完了,匕首露了出来。发,翻开。穷,尽。
19、因左手把秦王袖:因,趁机。把,抓。
20、剑长,操其室:操,握住。室,剑鞘。
21、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治乱的道理明晓,擅长讲话。皆然而状语后置句。辞令,应酬交际的语言。
23、平伐其功: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
2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然而非,献媚说坏话的人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人妨害了国家。疾,痛恨,痛心。聪,指耳力好。谗,谗言。谄,谄媚,阿谀。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然而形容词作名词。
25、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
26、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7、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然而表现得很透彻的”。
28、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然而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9、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30、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31、从容淡静:稳重、淡泊、宁静的神态。
32、辟公府:公署。汉代的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当时最高官员。
33、验之以事:用实际事情来检验。状语后置句。
34、公车:指汉代公家的车马,为臣民上书和征召所用。提到公车即有“上书”之意。
35、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36、乞骸骨:大臣请求辞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37、暴戾恣睢:粗暴乖张。恣睢,任意胡为。恣,放肆。睢:恣意。
38、专犯忌讳:专做违犯法礼之事。忌讳,不应说,不应做。
39、逸乐:安闲快乐,不操劳而生活优裕。
40、富厚累世不绝:有很多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与后人而不断绝。
41、择地而蹈之:意为谨慎而守礼法。蹈,踏。
42、行不由径:走大路而不穿行小路。意为操行方正。
43、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因:依赖。
44、糟糠不厌:糟糠之食亦不能绝。厌:满足。
45、识相:会看别人眼色行事,知趣。
46、不名一钱:一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七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号的货号内。
第1题下列诗人生活在晚唐的是()。
a.岑参b.自居易c.李商隐d.王昌龄。
答案:c。
第2题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自然无为b.仁和礼c.严刑峻法d.民本思想。
答案:b。
第3题下列各句中,“则”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的是()。
a.兵强则士勇b.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d.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b。
第4题在《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
a.儿子死了b.年老多病c.生活艰难d.苦恼无处诉说。
答案:d。
第5题“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一句的作者是()。
a.司马迁b.李白c.曹操d.陶渊明。
答案:c。
第6题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a.曹禺b.巴金c.鲁迅d.茅盾。
答案:c。
第7题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a.杜甫b.韩愈c.李白d.白居易。
答案:b。
第8题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除:授予官职。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
c.端士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赠送。
d.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课:严重,严厉。
答案:d。
第9题下列各句中,“数”字作“计算”义解的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b.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c.成败之数,视此而已d.数罟不入湾池。
答案:a。
第10题《山居秋暝》中,表现作者有隐居山中之意的诗句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b.明月松阃照,清泉石上流。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d。
第11题《故都的秋》一文的体裁是()。
a.游记散文b.叙事散文c.抒情散文d.说理散文。
答案:a。
第12题宋代作家中作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是()。
a.欧阳修b.李清照c.辛弃疾d.苏轼。
答案:d。
第13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衣登堂,抗首而请抗:举,昂。
b.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拄:讥讽。
c.云攀殿槛,槛折槛:门槛。
d.因而葺之,以旌直臣旌:表彰。
答案:c。
第14题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的行为中蕴涵着()。
a.人本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民本思想。
答案:d。
第15题《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a.赞颂固有精神文明b.热心复古c.创造第三样时代d.崇奉国粹。
答案:c。
第16题冰心擅长写散文,其文体被誉为()。
a.冰心体b.工艺美文c.白话文西化d.新文艺腔。
答案:a。
第17题成语“分崩离析”出自()。
a.《左传》b.《孟子》c.《论语》d.《庄子》。
答案:c。
第18题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借代c.比拟d.借喻。
答案:b。
第19题《论毅力》的作者是()。
a.欧阳修b.康有为c.梁启超d.王安石。
答案:c。
第20题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答案:c。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憩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孚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第21题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形影相伴。
第22题这段文字中有哪些沿用至今的成语?
答案: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第23题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成立:
祚薄:
儿息:
婴:
答案:成立:成人自立。祚薄:福薄。祚:福。儿息:儿子。息:子女。婴:缠绕,缠身。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天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24题作者立论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总的立论原则是名实相符,而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第25题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驳论方法。
答案:作者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对司马光的五点指责一一给予了反驳。
第26题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至于召来很多怨恨诽谤,那是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
阅读《陌上桑》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第27题简析这段诗句的层次大意。并概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案:四层:首四句,总写“秦氏有好女”。次四句,写“罗敷喜蚕桑”,热爱劳动。“头上倭堕髻”四句,写罗敷美貌。后八句,用观者的反应烘托罗敷的美貌。结构上为总一分一总。重点写罗敷的容貌美。从全诗情节结构言,属于铺垫,叙说起因。
第28题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好:
著:
答案:好:容貌美。著:戴。
第29题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答案:耕者、锄者归来后互相抱怨耽误了劳作,只是因为贪看罗敷。
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字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挨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30题巴金为什么要批判“长宜子孙”的思想?
答案:这个封建家庭已经摧残了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祖辈的遗产已经破坏了许多美好纯洁的心灵,“长宜子孙”这个遗训只能断送有为的青年的前途。封建家庭里的青年,如果没有生活的技能,即使有了万贯家产,也不能拯救自己被毁灭的命运。一个有为的青年,应该走出家庭,到广大的外面世界去寻找光明。
第31题这段文字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答案:采用的是议论的手法。
第32题“长宜子孙”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为子孙着想,希望自己造就的这份家业,能为子孙后代长久地安排一种舒适的生活,也希望自己创立的家庭制度和自己遵循的封建礼教,能够得到子孙后代的继承。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用兵制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在艺术和在自然一样,最有效的方式常是最经济的方式,浪费不仅是亏损而且也是伤害。与其用有限的力量于十件事上而不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样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得斩钉截铁。做文章也是如此。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人人都说的话,除非你比旁人说得好,而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完所能办到的。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
第33题作者以“用兵制胜的要诀”作比喻,是要阐明什么道理?
答案:阐明文章首先要把重点放在主旨上的道理。
第34题本片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类比推理方法、引证法和对比法。
第35题请概括本片段的主要观点。
答案:做文章要突出主旨,切中要害。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答案: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
答案:这一结尾已点明了20世纪30年代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与军阀势力的渗透下,民族经济出现了萧条停滞,市镇的农民和小商人都深受其苦。农村经济破产导致了农民生计困难,身无分文。他们作为农村商业经济的最大消费者,已无任何购买力,这是市场无法活跃的原因。本文的结尾揭示了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经济萧条时期小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又暗示了振兴市镇的经济绝不能靠敲诈和剥削已破产的农民,而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反动政府的统治。
第38题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时运用了什么手法?(2分)。
答案:对比、铺垫、反衬手法。
四、作文(50分)。
第39题题目:从“胸有成竹”谈起。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能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略。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八
文言文,完成4~7题。
朵儿只,脱脱子也。事母至孝,喜读书,不屑屑事章句,于古君臣行事忠君爱民之道,多所究心。至治二年,授中奉大夫,时年未及冠。
天历元年,朵罗台国王自上都领兵至古北口,与大都兵迎敌。事定,文宗杀朵罗台。二年,朵儿只袭国王位。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伯颜妻欲得朵儿只大珠环,价直万六千锭。朵儿只无以应,则慨然曰:“王位我祖宗所传,不宜从人求买。我纵不得为,设为之,亦我宗族人耳。”于是乃蛮台以赂故得为国王,而除朵儿只辽阳行省左丞相。以安靖为治,民用不扰。
六年,迁河南行省左丞相,为政如在辽阳时。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至正四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先为相,庶务宽纾,朵儿只继之,咸仍其旧,民心翕然。汀州寇窃发,朵儿只调遣将士招捕之,威信所及,数月即平。帝嘉其绩。
居二年,方面晏然。杭之耆老请建生祠。朵儿只辞之曰:“昔者我父平章官浙省,我实生于此,宜尔父老有爱于我,我于尔杭人得无情乎!我叨居相位于此,唯知谨守法度不辱先人足矣,何用虚名为?”
七年冬,升右丞相,而太平为左丞相。留守司行致贺礼,其物先留鸿禧观,将馈二相。朵儿只家臣寓观中,察知物有丰杀,其致左相者特丰。家臣具白其事,请却之。朵儿只曰:“彼纵不送我,亦又何怪。”即命受之。知者咸服其量。
十四年,诏脱脱总兵南讨。中书参议龚伯遂建言:“宜分遣诸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吴王朵尔赤厚赂伯遂获免。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十五年,薨于军,年五十二。
(选自《元史·朵儿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b、“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c、“左丞相”“右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而帝王或王后的死则叫“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朵儿只为政爱民,深受爱戴。他做河南行省左丞相和浙江行省左丞相时,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
b、朵儿只为人谦逊,重情重义。他做浙江行省左丞相两年后,面对百姓要为他建生祠的好意,他拿自己出生地和父亲等事委婉拒绝。
c、朵儿只为人宽厚,很有肚量。他升右丞相后,并不因为朝廷赠送给自己的贺礼少于左丞相太平的而生气,更没有拒收这些贺礼。
d、朵儿只为人正直,忠贞爱国。他拒绝伯颜的妻子向他索要大玉环的要求,也鄙视那种通过贿赂手段使自己免于随军出征的做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5分)。
(2)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5分)。
参考答案:
4、b。
5.a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6.a朵儿只做河南行省左丞相,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朵儿只做河南左丞相时,为政就像在辽阳时一样。
7.(1)朵罗台的弟弟乃蛮台依仗太师伯颜的势力,说藩国的王位应当由他继承,告到朝廷。(“恃”“袭”“诉”各一分,大意2分)。
(2)在此之前,河南范孟造反,因过失而被牵连逮捕的有成百上千人。朵儿只到了之后,很清楚他们的冤情,极力想要为他们申冤。(“先是”“连系”“直”各一分,大意2分)。
文言文的试题及答案篇十九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划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的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却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