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确保总结的内容准确、客观、具体,并且具备可操作性。以下是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名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二)新课。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p40页例3、练一练及练习九的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2厘米。
3.2厘米。
4.8厘米。
3厘米。
6.4厘米。
4厘米。
9.6厘米。
6厘米。
二、新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3厘米。
5厘米。
4.5厘米。
7.5厘米。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对号。
10:2和35:42()0.6:0.2和:()。
4和3:():和12:8()。
2、在下面的六个比中,选择两个比组成比例。
4:71.4:2.8:10:15。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九4题、7题。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三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会写、会求比值。
2、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来到学校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生:(齐说)升国旗。
生1:我能求出五星红旗的周长。生2:我能求出五星红旗的面积。
生3:我能求出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关系,是什么呢?
板书标题:比。
二、自主探究,团结合作。
师: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生1:比表示一场比赛的比分。生2: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生3: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又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完成板书:长与宽的比是3比2=3÷2=1宽与长的比是2比3=2÷3=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量进行比较的例子有很多(投影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口答)那么汽车的速度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和什么的比,是几比几?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再一次引导学生口述,巩固记忆)。
师:刚才我们将两个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
生1:两个数相除可以写成两个数的比。生2:比也表示两个数相除。
生
3、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师:你真聪明!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又叫做”是什么意思?生1: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是相除关系,也可以是比的关系。生2: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生3:同样具有比的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用相除关系来表示。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的好,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也有符号,怎样来写比呢?
以“3比2”为例,引导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写法,以及怎样求比值。
生1: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号相当于除号。
生2:我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比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3:我发现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来的。
生4:老师,既然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又相当于分母,而除数、分母都不能为0,因此,我觉得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师:你提出的问题真好!有哪位同学来帮老师解释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在体育比赛中的“2:0”、“3:0”只表示每队各得多少分,而不表示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
师:当然可以(指),像2:3可以写成,但还是读作2比3,而不能读作三分之二。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活动一:算一算。
求比值:4:50.8:0.4:学生独立完成后,看比值、找规律。活动二:说一说。
(投影出示)你能把它们分别组成比吗?
1、小刚9岁、小丽13岁。
2、钢笔5支、铅笔8支。
3、小林身高120厘米,小强身高130厘米。
4、六(1班)有60人,六(2)班有61人。活动三:相信你。
0.25==(。
)=()÷()=):(。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二)新课。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七
导学目标: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导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导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预习学案。
1、什么是比?
2、口算下面各比的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34:185:310:66:10。
导学案。
探究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80:2=200:55:3=10:66:10=9:15802=。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练习: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20:5=1:42、12:133、0.6:0.2=34:14。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看课本48页,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能找出哪些比来组面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80:2=200:55:3=10:66:10=9:15。
内项。
外项。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以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
802=200580×5=2×200。
53=1065×6=3×10。
610=9156×15=10×9。
小组合作,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内项乘内项怎样乘?外项乘外项怎样乘?得到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
练习。
1、6:3=8:52、0.2:2.5=4:50。
3、2:3=12:134、1.2:0.6=10:5。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3:5=9:15。
(2)2.5:5=25:0.5。
(3)1002=。
(4)13:2=16:4。
(1)6:9=9:12。
(2)1.4:2=7:10。
(3)5:2=58:14。
(4)34:110=7.5:1。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与3:5能组成比例。a.10:6b.13:15c.30:50。
(2)()与5:8能组成比例。a.15:18b.10:16c.3:5。
(3)4:5与()能组成比例。a.14:15b.8:10c.15:12。
(4)7:9与()能组成比例。a.70:90b.17:19c.3:4。
你能比较一下“比”与“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板书设计。
一、比例的意义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八
这部分内容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学习这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比例中未知项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从中进行优化。
2、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了解各种和比例知识相关的问题,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学法:学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优化出解比例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2、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2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二。
1、投影出教材第42页例二。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
3、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320=1:10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10x=320*1(问:根据什么?)x=320*1/10x=32。
答:这做模型高32m。
(二)教学例三。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三。
解比例2.4/1.5=6/x。
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内项是1.5和6,外项是2.4和x。
3、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订正解:2.4*x=1.5*6x=1.5*6/2.4x=15/4。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一题。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的位置不相同以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例题类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九、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2:解: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320*1/10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九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500。
师:比例尺1:22000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1、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板书设计。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500。
师:比例尺1:22000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1、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