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理念篇一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呢?全莉娟、邾强写的《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1]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注意。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 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
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又或者教师提出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又采用齐答的方式。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从实质上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高中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出台,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一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课应该怎么上?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高考怎么考?……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些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其实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状态。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例如新教材在讲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讲到“使用价值”。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理念篇二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关注的核心。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都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学校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前沿阵地,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就成为我们必须讨论的重要问题。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呢?全莉娟、邾强写的《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1]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注意。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 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
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又或者教师提出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又采用齐答的方式。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从实质上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高中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出台,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一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课应该怎么上?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高考怎么考?……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些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其实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状态。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例如新教材在讲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讲到“使用价值”。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理念篇三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关注的核心。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都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学校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前沿阵地,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就成为我们必须讨论的重要问题。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呢?全莉娟、邾强写的《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1]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注意。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 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
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又或者教师提出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又采用齐答的方式。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从实质上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高中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出台,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一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课应该怎么上?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高考怎么考?……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些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其实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状态。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例如新教材在讲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讲到“使用价值”。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理念篇四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关注的核心。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都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学校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前沿阵地,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就成为我们必须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呢?全莉娟、邾强写的《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1]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注意。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问题一:教师从此沉默是金
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问题二:学生活动一发不可收拾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
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问题三: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又或者教师提出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又采用齐答的方式。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从实质上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二、高中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的建议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要定好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高中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出台,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一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课应该怎么上?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高考怎么考?……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些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其实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药的状态。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例如新教材在讲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讲到“使用价值”。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再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