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一
2、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树自信,誓拼搏,升大学回报父母。
3、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4、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5、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6、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
7、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8、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9、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12、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13、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
14、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15、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16、学练并举,成竹在胸,敢问逐鹿群雄今何在?师生同志,协力攻关,笑看燕赵魁首谁人得;
17、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18、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19、挑战人生是我无悔的选择,决胜高考是我不懈的追求。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二
近日,在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事。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学生不会。在叠衣服项目中,学生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对此,杭城有小学校长指出,我们的孩子基本上都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变成了生活的“低能儿”。(8月28日《钱江晚报》)
不可否认,在很多成年人眼中,系鞋带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生活技能,初中生不会系鞋带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然而,反过来看,初中生就一定要学会系鞋带吗?不会系鞋带、不懂叠衣服就属于“低能儿”吗?未必吧!
时代正在发展,一些看似基础的生活技能正在被淘汰掉。过去,点柴生火也属于“基础的生活技能”,可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家庭已不需要点柴生火。若是按“不会系鞋带等同于低能”的思维,80后90后成年人不会点柴生火是否也属于“低能儿”?不必拿过去的生活习惯,衡量现在的生活需求。
事实上,记者调查后发现,部分孩子之所以不会系鞋带,不是学不会,而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选择没有鞋带的鞋子。没穿过系鞋带的鞋子自然不需要学会系鞋带。再者,鞋类市场那么大,孩子的未来就非得穿“有鞋带的鞋”不可吗?说到底,学会系鞋带属于生活技能,但不属于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不会系鞋带并非“失能”。
不会系鞋带,学会便是,且学会系鞋带并不难。进一步看,即便学不会系鞋带,也不算“低能”。试问“会生火做饭但不会系鞋带”属低能吗?“会打扫卫生不会系鞋带”属低能吗?判断儿童群体是否失去了自主生活能力,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综合地看待。仅从“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衣服”便引申为“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低下”,是带着偏见怀揣有色的眼光看待这一代的青少年。
近几年,总有观点认为,“中国式教育”剥夺了孩子的劳动生活技能,认为这一代青少年“不会生活”,必须得靠父母照顾。放大了“家长包办”对孩子们的影响。的确,呼吁家长们放开对孩子们的管制,让孩子们吃一点苦,学一点生活技能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以“大多数孩子是生活的‘低能儿’”作为督促和鼓励的借口。
即便是幼时被父母包办一切生活细节,孩子们也是有成长空间的,关键在于能否客观地评价孩子们,相信孩子们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部分孩子之所以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衣服、不会系鞋带,不在于他们不想学不会学,而在于部分家长不相信孩子们能学会。此类“有色的眼光”于青少年的成长才是不利的。社会对待这代青少年,需要的是信任和放手。
总而言之,仅从“初中生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衣服”便认为他们生活水平低下,未免偏颇。无论是媒体、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是否愿意主动学习生活劳动技能,是否有毅力和信心学会生活劳动技能。单靠一时的现实表现,给初中生挂上“生活技能水平差”,想必孩子们不会服气。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三
《人生锲而不舍,方能妙手偶得》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曾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博览群书,把书读透,具备深厚的功底和文学素养,才能产生灵感,妙笔生花,写就华章。围棋的招法中有本手、妙手和俗手,总结本手的规律,汲取俗手的教训,才能悟出妙手。
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勤学苦练,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做学问,长才干,练就“妙手”,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妙手”偶得之前,是“本手”的默默积累和“俗手”的自我总结。俗话说:熟能生巧。不管做何事,勤学苦练才能掌握规律,总结出窍门,转化为行动的“妙手”。很多成功者都信奉一个规律——一万个小时定律。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跟天分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是练习的问题,至少需要练习1万小时,才能悟出内在的规律。譬如写作爱好者,每天写作3个小时,要坚持写作10年,他也许未必成为著名作家,但足可以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
那些拥有“妙手”的成功者,都立足于在长期的“本手”中厚积而薄发。我们熟知的电脑天才比尔·盖茨,20岁就创建微软公司时,此前,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此前,他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莫扎特说:“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他在6岁前就已经练琴3500个小时,又经历了一万个小时的磨砺,他21岁就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
对“妙手”的追求,是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它传递的就是耐心、专注、坚持的品质。90后数学天才韦东奕曾数次上热搜。在高中,他连夺两冠,一鸣惊人;在北大校园,他8年本硕博连读,在竞赛中荣获四项金奖,且独创了“韦方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水稻种植,奋斗了50多年。“敢医敢言,国士无双”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医疗战线上坚守60多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们表现出的工匠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成长进步的榜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实中,很多人为求“妙手”,忽视“本手”,“俗手”迭出,后果则是欲速而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常有人在名利裹挟下,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有些人闯荡股市,最终血本无归。有些人盲目创业,试图一夜致富,结果铩羽而归。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也有过“大跃进”等的教训。实践验证了一条真理:最大的捷径其实就是不找捷径,只有付出了对“本手”的认真探索,才能像出色的棋坛高手,在关键时刻作出取舍,频出妙手,赢得成功。
青年朋友们,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必须懂得,成长无捷径可走,也许前方荆棘丛生、一路坎坷,但我们必须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锲而不舍的“本手”中总结经验,在勤奋探索中感悟“妙手”,摒弃“俗手”。诚如是,我们才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释放成长中的正能量,掌握“妙手著文章”的真才干。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四
巧拙相济,行稳致远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推崇“尚诚尚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种智慧。面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杨振宁先生依旧勉励弟子做科研要“宁拙勿巧”。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嬗递,我们都需要清悟远识,省心于伪,以求守拙。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为何能进文成道?这里的“拙”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于纷繁的尘世中能保持一份不为外物所惑的本真。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催生出无可抗拒的“加速度”,让人类如同置身于一辆沿斜坡下冲而又缺乏有效制动的汽车里。外部地形险要,瞬息万变。车中之人,手足无措,难以把控自我的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惶惶不可终日。“情必近乎痴而始真”,于名利间不忘初心,于繁华中执着坚守,这种守拙,纯粹本真,让人能不惑于心,脚踏实地,笃定前行。
除此之外,守拙还是竭尽心智,穷其工力,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工作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人,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像青松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像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往往显得有些“傻气”。正如芹溪先生倾其毕生心血写就《红楼梦》,不仅没为自己谋得任何名利,反而贫病交加,凄凉谢世。世上哪个争名夺利之徒肯干这等“傻事”?可正是这份“傻”,这样的守拙,才让《红楼梦》成为绝唱。鲁迅曾说“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其实,这种“傻气”背后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格局;是抱朴守拙,方成大我的人生智慧。
诚然,守拙能让我们守住生命的底色,获得精神的澄亮。但俄罗斯谚语有言“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可见,我们既需要“拙”的执着肯干,也需要“巧”的方法指导。这样定能事半功倍,行稳致远。
这里的“巧”不是杨振宁先生反对的钻营捷径的投机取巧,不是为谋私利的弄虚作假,不是贪图享乐的好逸恶劳,不是“好风凭借力”的工于心计。这种“巧”不是“见机行事”,不是“巧言令色”,更不是“欺上瞒下”。这些“巧”看似“聪明”,实则是自作聪明,贻害无穷。我们需要的“巧”,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就像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而这种“巧”又来源于“拙”的不断实践,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累,才能于“拙”中见“巧”。
巧拙并济,方能行稳致远。正如奥运冠军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踏实训练是“拙”,教练们的方法指导是“巧”。在“巧”与“拙”的互补之中,他们便征服了世界。
愿每一个你我,都能于“巧拙”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驭心无惑,驭志无疆,向阳拔节,熠熠生光!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五
《只此青绿》火了!
今年央视春晚舞台,领舞孟庆旸与群舞者高髻宽袍,翩翩广袖,配以青绿色泽,以曼妙舞姿模拟山石形态,仿佛流动的古画《千里江山图》,令观众惊艳不已,直呼“妙不可言”!
然惊艳之余,我们也应看到,这绝妙的艺术精品,并非凭空出世。主创团队并非抱着速成之念,博一时眼球。相反,他们不焦躁、不虚浮,为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主创团队早在2017年,就设想以舞蹈诠释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坚实筑基,潜心钻研1年8个月,从剧本梳理、演员培训、文化追溯、专家指导等方面,稳扎稳打,才最终呈现这至臻至美的艺术妙境。
由此观之,追寻妙境,源于筑本。
中国智慧,向来讲究不疾不徐,步步抵达。恰似围棋,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即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殊不知,真正的围棋大师,往往将工夫下在“本手”,即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他们深谙固本浚源之道,“本手”的功夫扎实,棋力方能坚不可摧,应对万变。
许多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一心只想快速修成“妙手”,以期声名大涨,殊不知若无“本手”的加持,“妙手”之境颇难成就,勉强为之,反而极易落入“俗手”的窠臼,所谓“俗手”,即貌似合理、实则于全局受损的下法。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成功学的大行其道,正戳中了人们想速成妙境的心理。“如何10天美”、“15天速成一首好字”、“6招让你轻松瘦成‘青绿腰’”……自媒体平台,如此噱头十足的标题之所以颇有市场,一方面固然是源于社会急速转型期妍媸共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和人们畏惧吃苦,幻想终南捷径的天真心态脱不开关系。
当然,追寻妙境本身无可厚非,但若抛开“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心态储备,若畏惧“台下十年功”的辛劳付出,盼望一跃而起就青云直上,终究如直升的电梯——下面空空如也,交了“智商税”不说,若因此错过求学立业的大好时机,悔之晚矣!要知道,人生恰如棋局,关键的几步,若轻率敲下“俗子”,轻则被攻城略地,重则满盘皆输!而筑基深思、步步为营者,步履虽缓,终至妙境,这妙境更耐得住推敲和寻味。
真正的妙境,也绝非止境。绝妙之境,是生命中出人意料的惊喜礼物,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令人喜极而泣的灵感之光,一方面需要感谢数年如一日的辛苦累积,才能迸发刹那火花;但若要“妙境”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后续的不断复盘、提升必不可少。在复盘中,巩固本手以强化“妙手”,反思“俗手”以弥补缺憾。就连舞蹈《只此青绿》,主创团队也坦言是遗憾的艺术,至今编导也在不断的推敲修改,让已至妙境的作品渐臻化境。
这正是:
妙境不可速成,筑本方是正道。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六
在线,只为更好的线下/谭鑫
曾几何时,在家线上办公,是许多人翘首以盼的事。细数这疫情以来的三年里,每一年我都经历了一段线上居家办公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第一次。
2020年是我“在线办公”元年。从大年初二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那刻起,家人们对此事的响应比我还积极。在老家这块远离城镇的土地,乡人惯用的方式,是用早做打算来防备未知:舅舅帮我拉好了办公所需的宽带网线,爸妈给我搭起了上班必备的板凳桌椅。我身居其上,打开电脑,调适好屏幕的角度,给后背垫上枕头,暂且把眼前家徒四壁的村舍,换算成平常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因疫情而腾挪的工作时光,即将从这里开启。
那天全公司有几万人一起在家线上开工,于公司而言,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洗漱完毕,理好着装,早早地候在屏幕前,可惜年前回老家时忘了带上工牌,不然上班的仪式感还能更强烈些。早会改在了视频会议里,熟悉的头像一个个如约而至,大多数同事们均穿戴整齐,精神状态与正常上班期间无异;只有偶尔的同事睡眼迷离、懒于梳洗,仿佛工装便是睡衣。
没过几天,我便发现,能洗个头再上线,便是对同事的最大敬意;能化个妆后再进入屏幕里,这种精致上升到人际关系,大概可以算作三生有幸。早会散罢,大家各自回归本职,省去了线下会晤的繁琐,所有的流程在线上逐步进行。
年还未过完,家人们便相继收到了延迟上班的通知。但居家在线上班这个安排,仿佛只是专属于我一人的幸运。在往后的日子,这个远在村郊的家里,逐渐上演了一幕幕“一人上班全家参与”的戏剧。
从上班第一天起,老妈便充当起了我茶杯的“掌柜”,表妹主要负责零食投喂,就连此前基本在12点钟准时登场的午饭,也为了配合我班次的迁移作出了“整改”,我仿佛成了开饭的指示牌。午后上班不久,电脑中的文字已渐渐变得扑朔迷离,老爸削的梨比我的困意来得更及时;三四点的下午,阳光在窗外晃动出了些许重影,舅妈推门而入:“来来来,暂作休息,下午茶走起!”走近才看清她手里端着一盘刚出锅的炸鱼······生活如戏般登陆我的临时办公室里,与当年上映的历史首部在线首播的春节档电影《囧妈》情节类似。
在那些异常特殊的时期里,我和同事们也被迫专注地当起了网友。
不过,与在家里享受“巨婴”般待遇的我相比,那些被疫情“扣留”在城市里的网友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往往都需要提前一天便构思好明日三餐,以免在中午为数一小时的休息时间里手忙脚乱。外卖这种看似便捷的产物,受限于疫期的时效性和安全性,也不再是不二之选。
纵然是难得清闲的休息日,平常再精致的女孩子,也须提前规划好生活用品清单后再出门,以保证每家每户三天一人一出的“出门证”不至于浪费到仅为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相比之下,我虽是远在乡村,也没有自由到随性,但无论如何,也总比把上楼下楼当散心的要好很多。
在线上班的日子,因为大家纵无亲朋守候在侧,也有猫狗环绕在旁,而我屋中还有鸡鸭鹅来凑热闹,偶尔一个语音便是一曲家禽大合奏。我家的鹅更领其中精要,每到黄昏时分必成群鸣叫。久而久之,线上的同事们也读懂了其中暗语:“你家的鹅又回来了,不用看表,准是六点半了。”
在家上班期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偶尔也难捱的,是夜班。寒夜深深,孤灯一盏,白天的声色烟消云散,宇宙本来的面目无声凸显,那就是在家上班也无可避免的寂寥恬淡。每当我觉得难以支撑下去的时候,就忍不住对自己说:“别急,再等等,还有几十首歌的时间你就可以下班了。”于是在《斯卡布罗集市》的余音中,脑海中总能浮现那样的画面:偶尔下班较晚时,全家人都吃完了饭,老妈守在旁边默默看我吃完,嘴边传来若有似无地一句念叨:还是在家上班好哈,至少你“下了班”,不用担心晚饭。
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在我后来的两次居家办公的岁月里,得到了充分印证。而后两次在线办公均是在城市中进行,分别是去年小区楼栋有密接者封楼,继而被迫隔离办公;以及今年基于疫情形势,公司要求员工在家办公。从此一日三餐的“吃事”,便成了除工作外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我也轮回般地活成了我前年故事里的那些网友同事。
而头几天在城中在线办公的新鲜劲儿一过,工作舒适度、精神自由等“并发症”也接踵而至:平常给人带来舒适感的沙发和床,变成工作场地后,反而开始有些令人坐立不适;远离了公司的监控区域,也依然躲不开工作时全程连接的视频语音,“下班后”在小区散步,仿佛感觉在“公司”楼下散心······在线办公与其说是一件愿望落地的美事,不如说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只有偶然抬头,发现路边枝头不知何时已挂满新绿,空气也充满了亲切好闻的花草气息,内心那被疫情画地为牢了三次后的耳目困顿,才会在季节的年轮中焕然一新,掸掸袖子,抚平褶子,仿佛回到生活最初的样子。
而我深知:所有的“在线”都是为了更好的线下,每一颗忍耐过的种子,都寄望着生如夏花。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七
1. 辛苦一年,收益一生。
2. 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生。
3. 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4. 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
5. 横下一条心,坚决要出线。
6. 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7.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拯救我的人是我自己。
8. 我决定对我自己的生命负全部的责任。
9. 我决不为失败找借口,我只为成功找方法。
10. 登高山,以知天之高;临深溪,以明地之厚
11. 雄鹰可以飞得晚,但一定要飞得高
12. 巍巍扁栋衬濯中,莘莘学子映日红
2022年2025高考新高考卷一语文作文(十七篇)八
13.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