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包括通用一
一、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新课导入上,可以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参与主动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将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传统的灌输式教法呆板僵化,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几乎是“一言堂”,学生很难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得个性的发展,课堂成了被老师独霸的舞台,久而久之,学生渐渐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变得不敢提出问题、不善分析问题、不会探究问题。
如在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时,我设计了“鸡蛋消费纠纷案例”,并对此设计了相应问题。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新鲜活泼的素材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有效激活,学生跃跃欲试。
二、重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途径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往往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活动,一类是课外活动。其中,课内活动主要是:①小组讨论活动。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扮演角色活动。当教材内容适合编写、表演小品时,组织学生认真看书,根据内容要求,分配角色表演,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③课堂竞赛活动。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组织生动活泼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独创性。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主要包括:①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开设“模拟法庭”“实话实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③组织课外“时政热点评论小组”,定期开展“时政论坛”活动,结合国际、国内、校园里发生的新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对新闻热点的捕捉中,锻炼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不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表现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同时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关注个性化差异,紧紧把握学生参与学习的层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活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我在教“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根据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栏目设计了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动作表情表演,另一个同学猜测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当时我了解到班上有一个同学极富表演能力,于是就让他上台来表演,然后找出班中一个反应很快,比较活泼的学生来猜测。这样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两个同学的表现也相当让人满意。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也不例外。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教师课堂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要多元化,二是评价要及时,三是评价要真诚,四是评价要富有辩证性。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讽刺挖苦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长期并沉重的心理伤害。真挚诚恳的交流,热情亲和的信任,会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无须担心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如何去学。
总之,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学习情感的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随之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万第中心初级中学)
最新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包括通用二
(安徽科技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摘 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探索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和社会实践调研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形式尤为关键。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1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诚然,理论灌输和学术探讨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但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更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参与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分析
1.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集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全面地分析历史和认识现实,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表明,其教学目的不单是学习理论知识,更为关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参与式教学正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充分地体验情感和高效地培养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增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学政治课有重复,这引起了部分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而深层原因是教学模式的僵化。一方面,教师按照惯例,教条式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譬如“一言堂”“满堂灌”等,思政课成为说教式的课程,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下我国正着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出调整,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正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助推力。
3.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当代大学生中“90后”居多,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既有自信、个性、批判精神的一面,又有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差、抗挫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等特点[1]。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这些特点,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才能提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要注重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2]参与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自我教育。此外,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和各种才能的协调发展。
二、以《纲要》课为例的参与式教学实践
1.课堂讨论
《纲要》课是通过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必要的史实讲述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但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认识,才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无疑,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它包括拟定话题的讨论和未定话题的讨论。拟定话题,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相关的疑点、热点、难点和重点知识,预先定好讨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开讨论。未定话题的讨论,是指每次课(两学时)都会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讲述“历史那些事儿”,即历史人物、历史趣闻,老师再“借题发挥”,点评总结,目的在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2.主题演讲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受的无尽屈辱,也呈现了各民族人民的顽强抗争,又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学习西方的觉醒历程。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始终贯穿《纲要》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近年来本校所有上《纲要》课的班级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课件制作与演讲比赛,譬如2013年的“中国梦·安科梦·我的梦”,将感悟历史、着眼当下和展望未来有机地衔接在一起;2014年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落到实处;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弘扬抗战精神,积聚青春力量”;2017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传承长征精神,智创勇毅青春”,结合时政热点,将超越时空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总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3.赏析经典影视作品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直面“活”的历史。譬如,历史纪录片《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与耻辱》《百年中国》等,以立体化的形式再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国产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二次元风格的语言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影片《甲午风云》《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有助于弥补学生阅历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观看完毕后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任课教师做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评析。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增长知识,无疑是深受學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4.社会实践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本校实行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其一,社会调查主题紧扣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譬如,21世纪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程度、90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本校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状况的调查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教师参与并指导社会调查的全过程,譬如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南、修改活动策划书、建议调研方法、问卷的制定发放和分析、撰写和审阅调研报告等,在调研过程中,师生充分互动,教学内容渗透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实效性的再思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参与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还需上下而求索,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前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譬如课堂讨论表面上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但无论是拟定话题还是未定话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所教课程有深刻、系统的把握和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实际做全面剖析。此外,深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以确保在未定话题讨论时得心应手。主题演讲,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相关史实,及时指正学生错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样化的演讲形式。经典电影赏析,应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倡导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社会实践调查务必全程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而博、理论功底必须深而厚、组织能力必须高而强。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讨论给出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才能对学生的演讲和赏析给予深刻的评价和升华,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调研做出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才能上好令学生满意、难忘和受益的思政课。
2.核心: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课有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譬如,课堂讨论的拟定话题,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课堂讨论的方式,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参与范围既要事先安排,也要适时调整;演讲主题的确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哪些章节的内容适合做实践调研,即调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哪些章节的内容必须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即只有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得深刻和真切;课堂表现与成绩挂钩,并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解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总之,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有规律可循,即每一章节的设计必须关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方面,又无固定模式,即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键: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
近五年来,本校《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思政课是大班教学,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譬如,个别学生腼腆不愿参与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学生抱着应付心理参与课堂活动,个别学生实践调研半途而废等,可见,单一的参与式教学不能满足复杂的教学对象,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鉴于此,《纲要》课汲取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等的精华,又引入了现代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现场教学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即“移动课堂法”[4]。目的在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实现形式,确保参与式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丽华,乌力吉那顺.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相应教育措施[J].前沿,2013(1).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1.
[4]王有炜,蒋德勤.“移动课堂”: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困境的新路向[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
最新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包括通用三
“概论”课指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概论”课教学注重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掌握方法,体验丰富的情感并发展能力。参与式教学符合“概论”课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许建领博士认为:“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即包括学生个体的‘神入’活动,也包括与老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1]宁波在论文中写道:“参与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思维上的参与者,也是行动上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在一种信息交流和互动之中,学生从中学到了理论知识,并积极用来指导实践。”[2]王士恒在其论文中也谈到:“参与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共同参与、合作学习;强调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而教师只是扮演任务指导的角色。教师帮助营造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以个体、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参与其中,并通过思考、演练与回顾来培养实践技能。”[3]综合来看,参与式教学主要强调三点:一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二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三是强调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使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参与式教学有利于突破传统单边教学的局限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交流、思想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但目前参与式教学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的作用和实效,是“概论”课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品质,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手段等方面对参与式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学中存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参与式教学现状,参考雷雳1997年的学习过程问卷并结合西藏高校学生实际编制了“概论”课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课题组以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概论”课教学改革试验班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问卷共12题,从主客观因素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调查结果采用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为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还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对调查与访谈的综合分析,发现参与式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当前学生对“概论”课程有一定的认可,但学习兴趣总体不高。在对课程喜爱度的调查中,非常喜欢的占12.6%、比较喜的为21.6%、一般的为52.7%、不喜欢的占13.2%。可见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并不高。
(二)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薄弱和能力偏低
据课堂学习情况调查,“一贯认真听讲”的占14.4%;24%的学生学习取决于对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45.6%的学生取决于老师讲课好坏。12%取决于自己心情好坏;“从不听讲”的占4.2%。其中存在着客观原因,也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主观因素,同时表明大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品质。学生从内心喜欢参与式教学,但参与其中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独立思考、自主发表见解上信心不足。
(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低
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效果要好于能力素质提高的效果,表明有一定的教学成效。但高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知识运用能力。据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理想,选“很会运用”的仅占4.2%。“比较会运用”的占20.4%,58.1%的学生不清楚自己会运用与否;17.4%的学生表示根本不会运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缺乏批判性和思辨性。有的学生对社会调查、考察等活动弄虚作假应付了事,缺乏实践意识和品质。
二参与式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外在动机及对课程认识不清,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成功的学习是伴有强烈动机的学习,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学习动机包括:外在的社会性需要、内在的主体发展需要和兴趣需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社会性需要,占78.4%,这就使得学生迫于社会压力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在对课程认识的调查中,18%的学生表示“不是专业课,因而不重视”;29.4%的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模糊;12%的学生对课程本身不感兴趣。可见功利化的外在学习动机和对课程的价值意义认识不清,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态度。
(二)疏于阅读,人文知识面狭窄,阻碍学习能力发展
“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学习中人文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据调查学生感到欠缺的人文知识较多,选项比例较高的依次是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西藏地方史和地理知识等。表明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知识背景,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文知识的获取除课堂学习外课外阅读很重要,而学生并不重视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主动经常阅读的学生只占4.2%,偶尔阅读和从不阅读的高达63.5%。学生人文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习能力的拓展。
(三)缺乏学习主体参与意识,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形成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低,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因为在这种教学中承担的学习任务少,较为轻松。能够主动认真学习的只占14.4%。在“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研究性学习并撰写论文”这六种教学方式中,前三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后三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调查显示选择前三种的比例大于后三种的比例,并且在后三种的选项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选择的比例下降。可见学生参与教学的信心不足,避重就轻,回避学习任务,缺乏学习责任感和主体参与意识,未形成自主学习品质。
(四)教学枯燥死板,缺少实践环节,影响学生能力培养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仅容易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难以应对多样化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弱化教学成效。据调查45.6%的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与老师讲课好坏成正相关,可见教决定学,课堂参与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客观原因主要有: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0%,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单一,缺乏过程性,影响学生能力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背离了评价促发展的教学评价宗旨。”[4]目前以课堂教学考核代替对教师的总体评价;以单一的终结性的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代替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缺乏评价的综合性、指导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在参与式教学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品质,以灵活的参与方式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研究和解决中寻找快乐,增强信心,在全身心体验中提高能力。
(一)找准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5]这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设计中把国家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6]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参与式教学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能满足学生主体性需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习兴趣。实施参与教学,将学生发展性的社会需要、自身需要、兴趣需求有机结合,整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等现实问题。开展更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讨论、辨析、研究等,通过各种参与方式揭示课程教育的价值意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课程内容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活动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体味到课程具有的现实性与发展性,进而增强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扩展人文知识,强化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概论”课是一门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指导思想、党建、国防、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有多方面知识的支撑,才能达到理解的高度,真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感染力,才能引发思考,促使思考具有广度和深度。目前学生人文知识准备不够充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同时阻碍学习能力和学习效能的提高。教学中开展对话、座谈、辩论、研讨、视频分析,以及参观、考察后的交流等活动,在参与情境中学生能够产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争鸣,可以活跃思维,扩展知识面,进而提高理论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美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马扎诺提出了学习维度理论,认为学习包括: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练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学习能力,就是通过参与活动促使学生强化后四个维度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被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尤其是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处于有耳无心、惰于思考、疏懒厌学的学习状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7]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把教学的重点由教转向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课前布置一些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定题目后收集资料,课堂进行交流讨论;每个模块教学后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项目,各组选定项目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课上进行学术研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轨道,在持续参与中形成自主学习品质,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动的独立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整合而成的积极的稳定的内在品质。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信自如地参与教学,提高参与质量,在高质量的参与中实现生生共进、教学相长。
(四)参与方式灵活,发挥学生主体性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必须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的参与。”[8]因而调整教学内容和创新参与形式十分必要。调整教学内容一般选择学术性不太强、学生容易联系实际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并根据现实情况设计教师精讲内容和学生研讨内容。创新参与形式,除讨论、辩论、演讲等典型形式外,可将更多的方式引进参与式教学。如:学生制作课件讲解;模拟“专栏主持”、“焦点访谈”;开展“思想论坛”等。在活动方式创新上动员学生献策献力,给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创意出形式新颖又切合教学内容方式,既激发了兴趣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既注重形式多样又注重活动实效。如开展深入社区、企业采访;“志愿者”服务;寒暑假社会调查、考察、打工等活动。教师要对活动提出要求,按时收取调研报告、采访记录、心得体会,并组织活动后的交流与分享,使活动有始有终有效果。这样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实践意识、能力和品质。
(五)改进教学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发展
参与式教学不是一味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方法传授、能力培养;不纯粹追求教学的结果,而是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式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出结论,而是为了调整和改进教学,激励学生持续发展。为此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应重视教研活动中的研讨和反思,以及教师自评和互评。在学生评价中建立学业档案,包括讨论辩论的提纲、演讲稿、学习心得、论文、调研报告、与课程相关的参赛活动记录及获奖证书等资料,作为质性评价依据。教师依据教学中各种质和量的信息对学生个体做出个性化的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参与的质量以及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情况应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所在小组、班级的整体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对“概论”课参与式教学中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探究。以利于改进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真实全面地参与,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习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苏高教,2006(1):97.
[2]宁波.以案例为载体的“参与式”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8(8):100.
[3]王士恒.构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参与式教学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24.
[4]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1.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4.
[6]杨宏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需求参与性调研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11):83.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
[8]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6:96.
最新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包括通用四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达到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使他们更加喜爱思品课;为教师更好地驾驭思品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找到了突破口。它的正确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切磋琢磨,而且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表现出能者为师的特点。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学生 主体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16-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参与式教学” 得到广泛的探究和应用。它的构建模式大致是:“情境导入——自学求知——合作探究——知识建构——迁移发展”。在这五个环节中,主要参与者是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运作,避免偏离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恰当运用参与式教学,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效率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不断探索。
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曾看过老子《道德经》中治国与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联系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觉得老子所言极是。最恶劣的师生关系就是“侮之”。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老师就揪住不放,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直到学生俯首帖耳、痛哭流涕、表明坚决悔改方可作罢。久之,不但使学生心灵扭曲,而且他们眼里的教师,德不高望不重,身不正行不范,更谈不上敬佩崇拜了。轻的在心里诋毁老师,严重的甚至在言语行为上冲突冒犯,后果如此的严重。而新的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 抛弃“侮之”的做法,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首先,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普罗塔克曾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责任是耐心地扶植,尽心地呵护,用心点燃,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对于优等生,鼓励他们发挥榜样的力量,优中更优。对于中等生,鼓励他们咬紧牙关,向优等生看齐。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要多鼓励、多关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伤他们的自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有一次讲课中轮到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女生发言,她紧张得浑身哆嗦,嘴在不停地动,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周围的同学还不时发出笑声。为了帮助她度过这一难关,我投以关切、鼓励的目光,同时倡议全班同学为她鼓掌,为她加油。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她很好地回答了问题,事后她用一篇随笔记录了这件事,她写到:“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同学面前说这么多话,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我感谢同学,更感谢老师。” 假如当时自己用“侮之”教育方式,后果可想而知。教师要捧一颗真诚慈善的心来,把“慈心”放在学生身上,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
其次,要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学习《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节内容时,我利用我曾经看到的一则案例来设置情境——“你携带着百宝箱去旅行,百宝箱中有金钱、美女、友情、良知、生命、学识、地位。突然你遇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你必须抛弃百宝箱中的一样东西,而你最先抛弃哪一个?请同学依次抛弃,最后只剩下一样东西。”学生明确任务后,立刻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最后争论,一致选择第一个抛弃的是金钱,最后剩下的是生命。很多同学慷慨激昂地说:千金散尽还复来。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应该把钱看得太重。而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且很短暂。我们要珍爱生命,使其更有价值。通过全班同学的参与,澄清了对金钱的错误认识,明确了生命的价值。在讨论中,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唤起了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的教育在不露痕迹中悄然实现,思品课堂的德育功效尽收眼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处于“畏之”的境界时,即使教师讲了无数的大道理,也可能不会真正激起学生心底的浪花的。只有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敞开心扉,才会把老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假如学生害怕老师,一时畏惧老师的威严,畏惧老师严厉,只能暂时低下高贵的头颅保持沉默,但对老师口服不一定心服。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便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成长的主动性、创造性,成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尊严的布偶。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有效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进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我尝试“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课堂上我常常用商量、鼓励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老师相信你能行,再试一试好吗?”“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好吗?”“孩子,你真棒!”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敞开思維,表达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去点燃它,而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学生就会还给教师灿烂的火花。由此可看出:只要教师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诚与关爱的氛围,就能使学生乐学,使他们感受到获得成功、进步的快乐,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三、多措并举,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一)兴趣激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的兴趣,就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就没有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引起学生对学的兴趣。比如,我十分重视对导入环节的设计,每一节课都争取给学生一个惊喜,让学生在鲜活的材料、事实引导下,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走进思品课堂。在讲《我做事我负责》时,我播放视频 :“最美司机”吴斌,生命最后,忍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站起来请乘客报警,并且嘱咐:“别乱跑,注意安全。”感人的视听画面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枯燥的理论学习在这一刻变得兴趣盎然。
(二)情境体验
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模拟情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应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交往伴一生 一生在交往》时,为了明确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依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人在旅途”模拟活动:抽签分成两人一组,先是一人用布带和毛巾把眼睛蒙上,由同伴搀扶着走过障隘物;然后,两人对调,再走一段;最后两人都蒙上眼睛,互相搀扶着走过障隘物 。在此过程中,将相互搀扶的一组同学强行分开,让他们独自摸索。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谈感受:1.蒙住眼睛被人搀扶着走过障碍物时,心里有什么感受?2.当自己处在孤独无助的境地时,心里有什么想法? 3.想想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否有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在模拟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开心无限。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到了人生离不开交往,要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道理,同时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
(三)问题驱动
问题驱动是个体思维的起点,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遵循“跳一跳能够着桃子”的原则,让学生帶着问题思考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必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路,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反之,会制约学生的思考,使课堂不时出现尴尬局面。
(四)合作探究
一滴水,只有置身于海洋,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身于集体,才会激发出惊羡天地的伟力。小组合作机制是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充分保障,小组内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编成一至四号,各有明确分工,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课内外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小组活动每课一评、每周一结、每月一奖。每课评比结果直接决定各组在教室的座次,获胜者优先选择。每次课前老师都会对此进行发动:“今天,你坐对了位置,但你找准了明天的位置了吗?”每周每月的总结、奖励之后,教师还会腾出“颁奖舞台”,让优胜组说说“优胜感言”,落后组表表“奋起决心”。在一系列小组活动中,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享学习欢乐、互相促进启发的学习伙伴。师生、生生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感情也在日日加深,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新闻发布
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用自己所学的道理,用独特的视角评点天下事。每一次精彩的演讲,学生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捕捉到自己认为有价值、有兴趣的热点,然后进行加工整理,用所学的思想品德课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这无疑对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提炼概括、加工整理的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磨练,当然对逻辑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极有益处的。在综合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结合复习的内容去关注、剖析、理解这一年来发生的时事。学生补充,教师及时点拨,既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熟悉了课本,又熟悉了时政,还学会答题技巧,可谓一举三得。学生能够自己做的,都让他们自己做,不能自己做的,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不断唤醒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六)跟踪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评价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外,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纠正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评价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最好肯定。当学生的发言有独到见解时,应给予赞赏和鼓励;当学生之间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应鼓励成员把不同意见表达清楚,并支持正确意见;当学生有讲错的地方,应给予其它学生更正与补充的机会。这样,既不会泯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注意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确保教学效果。
“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只要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对话,把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我学”为“我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甘海燕.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转变再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最新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包括通用五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在广大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要真正改变这种死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推行参与式教学,尤其是在农村课堂,任重而道远。本文对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做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参与式 困惑 根本原因 解决途径 参与式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多说,多活动。但是,在课堂中不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就是不开口。尽管有许多老师积极的想办法,可总感觉效果比较差。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大部分农村学生,不敢在自己长辈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农村很多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犯错时不是悉心的开导,而是采取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甚至很多家长来学校会吩咐老师,自己的孩子犯错就狠狠地打,让他多长点记性。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的长辈有一种抵触、害怕的心理。渐渐养成了有话也不对长辈和老师说的习惯。 第二、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哪位学生发言较积极,就会被其他人认为是在当众出风头。所以,学生们都不愿意在课堂上说话,免得背上骂名。 第三、受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学开展的课外活动非常有限,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障碍,参与式教学中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当然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四、有的学生不愿意开口,是担心自己说不好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记得有一次在讲授《孔子拜师》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说说风餐露宿这个成语的意思,有一个学生说:就是喝风吃露水。立即引来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事后那位学生找到我,很委屈的说:老师,你以后再也别叫我回答问题了,同学们现在都叫我杨喝风。可见,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多大的伤害。 怎么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在讲授《风筝》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放过风筝吗?学生都大声回答:放过。你们喜欢放吗?喜欢!学生声音更大了。父母亲愿意你们去放吗?不愿意。学生的声音明显小了。那么这节课老师陪你们放风筝好不好?好!学生齐声欢呼。 第二、做到民主平等,与学生同喜同乐 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打消怕别人笑话的顾虑,告诉他们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战胜自我的一种表现,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当学生说得不好或说错了,应引导其他人要抱有宽容的态度;当学生说得好,应鼓动其他人一起由衷地为这位学生感到高兴。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第三、对学生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有些学生由于受智力、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重复的知识点经常会忘记,如果教师对此失去了信心,在学生说错话的时候加以批评,会严重挫伤学生说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相信学生会改正错误,并把这种态度通过自己的言语、眼神、肢体动作传达给学生,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种种顾虑。 第四、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良好的课外活动能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个性。比如有许多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可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锻炼他们的胆量,增强他们的表现欲,激起他们的好胜心。 第五、树立学生正确的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明白,在恰当的场合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是出风头,而是锻炼思维获取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往往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很用功外,其实上课听讲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也是很能参与到教师的讲课中来的。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在课堂上积极地主动地参与。 第六、允许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努力克服随意盲从的习惯 新课改的实行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而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教育成要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这种情况在农村更甚,学生长期以来已养成了依赖习惯,对很多事都不会想着自己解决,而是老师和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是随意盲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每件事上都锻炼学生的独立意识,鼓励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第七、每位教师都要长期坚持参与式教学 由于每个教师的性格不同,每天上课的心情也不同,所以造成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昨天让学生说参与得挺好,可今天又不想让学生参与了,学生也就形不成良好的参与习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第一节课上学生参与得挺好,第二节课换了一位教师,可这位教师又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让学生说,有时学生说了就大声的训斥。每个教师的总体方法不统一,又怎能怪学生不参与呢? 总之,要在课堂上真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很好的参与,并不仅仅是能在课堂上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在课里课外做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