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第二课时篇一
《苏武传》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2010-09-01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⑿给()其衣食
2、概括讲述课文情节故事
3、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三、再读课文,积累知识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武使匈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⑨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 今义:)⑩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②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④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⑥乃 ⑪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⑫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1)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高二语文2010-0901(2)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3)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合作探究
1、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2、卫律、李陵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
卫律主动叛国,投身匈奴,厚颜无耻。先欲加之于罪,苏武据理力驳;复欲胁之以死,苏武岿然不动;继则诱之以利,苏武严辞痛斥。苏武直斥卫律“畔主背亲”的无耻行为和“欲斗两主”的叵测居心,卫律自讨没趣,无可奈何,道义上完全失败。
李陵被迫投降,屈身匈奴,良心未泯。劝降苏武乃奉命行事。先是晓之以理,指出武帝刻薄寡恩,国已负武,武不负国;复欲动之以情,宣扬人生譬如朝露,不必自苦若此;继则析之以势,直言汉廷法令无常,大臣安危莫测,苏武即令归汉,前景难以逆料。李陵所言,俱为事实。苏武避开具体问题,告以儒家君臣大义,表达忠臣死节之志。在苏武的浩然正气面前,李陵真情毕露羞惭自责。
3、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请举例说明。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总结】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
①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
②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③典故:雁足系书(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④典故:典属国(原文:“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2、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第二课时篇二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 :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
1、作者及作品 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 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 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 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 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 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 要史书。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 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 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 数()通使相窥()观 ; 且()鞮()侯; 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置煴()火,覆武其上; 於()靬()王;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啮()雪; 旃()毛; 檠()弓弩; 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 故使陵来说()足下 ; 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 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
5、汉亦留之以相当 .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9、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10、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1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
第二段: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
4、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
5、幸蒙其赏赐 .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第三段:
1、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翻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
3、虞常生得 ..
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
5、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
6、事如此,此必及我 ..
7、见犯乃死,重负国 ..
【温故知新】
①承蒙见教 .
②慈父见背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③所见所闻 .
5、虞常果引张胜 .
【温故知新】
①引蛇出洞
②引兵而东
③引弓搭箭
④引佩刀自刺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翻译
7、宜皆降之
.
第四段
1、屈节辱命 ..
2、自抱持武 .
3、武气绝半日 ..
4、舆归营 .
5、单于壮其节 .
6、朝夕遣人候问武 ..
第五段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温故知新】
①晓之以理 .
②家喻户晓 .
③春眠不觉晓 .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3、剑斩虞常已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4、单于募降者赦罪: 翻译句子
5、幸蒙大恩 .
6、君因我降 .
7、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 整句翻译:
8、何以女为见?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使(女-汝)绝人生死,不平心持正 ....
【拓展】平心而论-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11、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2、若知我不降明 .整句翻译:
(二)朗读课文一至五段,将有疑问的词、句写在下方。
三、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学习任务:掌握文章第六至第十段的文言知识
一、检查复习
1、因
因厚赂单于 欲因此时降武
2、益 单于益骄 武益愈
3、以 少以父任
汉益留之以相当 以货物与常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 第六段
1、单于愈益欲降之 ..
2、绝不饮食 ..
3、天雨雪 .
4、杖汉节牧羊 .
5、羝乳乃得归 .
6、於靬王爱之 .
第七、八段:
1、武使匈奴明年 ..
2、不敢求武 .
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温故知新】 素善留侯张良 素昧平生
4、虚心欲相待 ..
5、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
6、信义安所见乎?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7、闻已更嫁矣 ..
【温故知新】 改弦更张 少不更事
8、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整句翻译:
10、勿复有云 .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
12、兄弟亲近:我们兄弟成为皇帝的亲近之臣。
13、诚甘乐之 ..
14、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整句翻译:
15、子卿壹听陵言 .
16、王必欲降我,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
1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1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第九、十段:
1、汉求武等 .
2、匈奴诡言武死 ..
【经典回放】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用兵的策略是一种欺诈之术。诡-欺诈)
3、常惠请其守与俱,得夜见汉使。..整句翻译: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6、武等实在 ..
7、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二)朗读课文第六至第十段,将有疑问的词、句写在下方。
三、请你回顾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出各部分内容大意
四、探究讨论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论“自杀”还是“求活”,都要从“动机”上去考虑。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探究文本
方法指导:针对探究题目回归文章,构思结论,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心得;再次修改形成最后的结论。合作探究:
一、卫律、李陵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
二、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这一形象的塑造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找出文中和苏武作对比人物形象,尝试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对塑造苏武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三、“爱国“和“爱家”在中国人的眼中素来是合二为一的 —— 正所谓“国之不兴,何以为家?”。李陵因汉武帝斩杀其全家而就从此甘心叛国,而苏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看待“爱国”和“爱家”的,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呢?你是如何处理的呢?(120字)
①观点:
②讲道理:
③举事例:
④结论:
小结: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 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① 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 送雁》 ”)
② 典故:苏武持节(原文: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
③ 典故:雁足系书(原文: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
④典故:典属国(原文: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
2、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 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学后感悟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可谓历尽艰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誓守节操,就连敌首单于都“壮”其节,面对这样的一个伟岸的爱国形象你有何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将你内心中的话语述诸笔端吧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第二课时篇三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课时安排:两至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解及《创新设计》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没有完成便去世。于是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汉书》的写作。班固诗、文、赋俱佳,《两都赋》是汉代京都大赋名作,《咏史诗》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自由诵读课文,疏通生字生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窥()观 ....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左尹秩訾()曰 置煴()火,覆武其上 ..天雨()雪,武卧啮()雪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从至雍棫()阳宫 ...虽蒙斧钺()汤镬()喟()然叹曰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请毕今日之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前以降及物故:
(三)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各层次大意。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借助注解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稍迁至栘中厩监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虞常果引张胜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惠等哭,舆以归。单于壮其节 剑斩虞常已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空以身膏草野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2.翻译下列句子。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二部分所写人物众多,试探究文章写张胜与卫律对刻画苏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部分卫律用了哪几种手段劝降苏武?苏武是如何应对的?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研读文章第三、四部分,借助注解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且陛下春秋高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自分已死久矣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2.翻译下列句子。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子卿尚复谁为乎?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二、合作探究
1.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写了李陵劝降苏武,试比较李陵劝降的情形与说辞和第二部分卫律劝降的有何不同,苏武在回答的措辞和态度上又有何不同?
4.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三、课堂总结
四、反馈检测:
完成《创新设计》p72“基础巩固”1---6题。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第二课时篇四
莱芜二中“351高效探究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苏武传》
设计:毕爱莲 审定:毕思永 班级 组别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
1、继续归纳、积累文中常见文言知识;
2、讨论探究苏武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感悟苏武精神,完善自我人格。
【学习要求】
1.个人独立研读3—8段,初步完成学案。
2.小组合作纠错互补,并汇总重难点、疑点写在小黑板上。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丰富、点评。4.问题探究,踊跃发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积累巩固文言常识。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我丈人行也 ④欲因此时降武
⑤独有女弟二人
⑥且陛下春秋高 ⑦武等实在 ⑧太夫人已不幸
3、一词多义
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3)单于使使晓武 ②语(1)以状语武
(2)如惠语以让匈奴 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2)引佩刀自刺 ④幸(1)幸蒙其赏赐
(2)太夫人已不幸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⑤发(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2)恐前语发
4、词类活用
①单于壮其节 ②诚甘乐之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空以身膏草野 ⑤反欲斗两主 ⑥何以自苦如此 ⑦天雨雪 ⑧羝乳乃得归
⑨杖汉节牧羊 ⑩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为降虏于蛮夷
(3)何以汝为见(4)子卿尚复谁为乎
(5)何以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判断句(自举两例):
c、被动句(自举两例):
6.翻译句子。
⑪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⑫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我的疑惑或补充:
二、问题探究
1.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研读3-8段,试着概括出来。
2.苏武两次自杀,为什么?
3.文中几次写匈奴劝降苏武,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
4.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三、讨论探究
文章刻画人物入骨三分。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苏武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节的?
四、拓展升华
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50字左右)。
我的收获: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拜访)b、覆武其上,蹈.其背(踏上)c、见犯乃死,重.负国(更加)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监禁)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会.论虞常 会.武等至匈奴 b、明日复然. 项王然.其言 c、君因.我降 欲因.此时降武 d、尚.可得乎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是:()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a、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 b、惠等哭,舆.归营 • c、左.,乃陷大泽中。• d、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下列加点字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a、武使匈奴明年.. b、扶辇下除. c、置币.遗单于 d、请毕.今日之欢
5、指出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及意义(1)、见犯乃死,重负国。(2)、何以女为见?(3)、信义安所见乎?
6、苏武坚持民族气节19年,靠的是什么?
【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
①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②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③典故:雁足系书(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④典故:典属国(原文:“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2、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3、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4、素材运用
(1)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2)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3)《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4)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第二课时篇五
《苏武传》 导学案
主备人:吴强章 张天波 把关人:马琳 吴强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知识导学 】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介绍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基础演练] 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梳理文言常识。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信义安所见乎 ⑥法令亡常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⑧武父子亡功德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⑩前以降及物故 2.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我丈人行也 ④欲因此时降武。⑤独有女弟二人 ⑥且陛下春秋高 ⑦武等实在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3.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诚甘乐之 欲因此时降武 空以身膏草野 反欲斗两主
单于愈益欲降之 何久自苦如此 王必欲降武 天雨雪 羝乳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惠等哭,舆归营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特殊句式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非汉所望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拓展探究】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二、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苏武的性格特征上,用了什么方法?
【巩固提升】
一、基础积累(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其一人夜亡”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舆归营 b.天雨雪,武卧啮雪 c.羝乳乃得归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反欲斗两主 b.单于壮其节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欲因此时降武 6.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名句默写(5分)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宁为玉碎,____________。(《北齐书·元景安传》)
③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④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画·竹石》)⑤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课外延伸】
一、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二、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苏武传》答案
【合作探究】答案见教案 【巩固提升】答案
1、【解析】选d。a项“畔”同“叛”,b项“亡”同“无”,c项“去”同“弆”。
2、【解析】选d。阴:暗地里。
3、【解析】选d。d项,均为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为代词,“他们”。
4、【解析】选a。a项为名词用作状语,用车。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解析】选b。a、c、d三项用法均为使动用法,b项为意动用法。
6、【解析】选c。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