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篇一
——高要市活道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建省教育强镇,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教育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我镇发展,实现富民强镇的重要举措。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坚持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010年全面启动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以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活道的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基本情况
活道镇位于高要市南部,距市城区23公里,东与蛟塘镇相邻,南与高明区、新兴县接壤,西与云浮市相接,北与莲塘、新桥、白诸镇相邻。全镇总面积228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和33个村委会(126条自然村),全镇常住人口3.8万人。活道资源丰富,交通、通讯设施完备,近年来确立“工业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着力打造活道米的名牌产品,逐渐形成大米、粉葛、柑桔等农业生产基地。
活道镇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田夫、罗范群、郑锦波、李法等同志曾在活道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在外求学的共产党员伍子高、伍真、伍新等在鳌头成立党小组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等革命活动。高要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在活道镇鳌头
村成立,1992年我镇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革命老区。活道文化底蕴丰厚,孕育活道人民,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吕志澄到延安参加革命活动,从事创作50多年,被国家授予 “人民作家”的称号。
为进一步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近年合理规划了学校布局。目前,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所,教学点6个,幼儿园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851人,其中初中1896人,小学1955人。中小学教师237人,其中初中教师128人,小学教师109人。学前三年在园(班)人数665人,从事学前教育教职工68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职工12人。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镇党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近年,镇委、镇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目标。
(一)党政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
1、落实政府责任,优先发展教育。
镇历届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镇委、镇政府更是教育工作纳入镇班子、驻村干部、村委干部岗位责任考核内容,镇政府每年均召开3次教育工作会议,全面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规,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及时研究,做到五个优先:一是对教育资金优先安排,二是对教育发展优先规划,三是对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四是对教育提供优先优质
服务,五是对教师待遇优先落实。近三年就布局调整、校舍建设及校舍安全、校园安保、贫困生入学等问题现场办公,优先解决,努力为教育解决实际困难。
2、分工明确,精心谋划,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成立“活道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梁富强同志任组长,镇长梁智光任副组长,确保“创强”各项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书记、镇长分别挂钩活道初级中学、活道中心小学,其他班子成员分别挂点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镇中心幼儿园及六所教学点;二是制订《活道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方案》,对创建教育强镇工作作全面的、具体的部署。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吸收专家、各部门、各村委、群众代表、教师代表的意见;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创设“创强”氛围。2010年5月28日镇召开创建省教育强镇动员大会,镇主要领导及市教育局领导分别作重要讲话,并带头为建设教育强镇捐款;2010年12月,以“创建省教育强镇,造福子孙后代”为题发出致全镇人民一封信,要求全镇群众积极配合,尽全力做好创强工作。另外,充分利用镇有线电视、大型广告牌等形式,宣传“创强”工作意义,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形成全民关心、人人参与,共同为创建工作出力的局面。
(二)保障经费,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在我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08年-2010年,高要市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分别为973.62万元、1257.98万元、1586万元,中小
学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分别为3068.32元、3726.14元、4877.12元,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分别为691.35元、783.93元、871.85元。多年来,我镇能依法管理义务教育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正常使用,没有出现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现象。
2、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活道人民一直以来具有崇文重教、博爱兴学的优良传统,从九十年代的教学楼房化到教师安居工程,群众集资热情都非常高涨。1996年至2007年镇委、镇政府通过“几个一点” 多渠道筹集、“省市老区学校建设资金”、“省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等,逐年投入用于“教学用室楼房化”、“安居工程”、学生“宿舍楼”、“c、d级危房改造”等建设,学校设施逐年完善,为创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活道社会经济的发展,镇委、镇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投入。近三年,特别是自“创强”工作启动以来,镇政府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学校各项设施。一是投入资金156万元,对中心校及横石等六所教学点楼房进行改造、整饰工程;二是投入163万元对活道中学运动场、学校校容校貌及校园文化建设;三是投入建设资金477万元在活道初级中学兴建一幢四层综合楼,投入建设资金259万元在活道中心小学新建一幢五层学生宿舍楼;四是投入323万元,完善中小学校的教学设备。目前,所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为解决“创强”资金缺口问题,镇委决定2011年 2 月8日在活道中学隆重举行“活道中学建校52周年暨活道同乡联谊会”
活动,集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校友之力共谋教育发展大计。活动筹得资金150多万元,全部用于中小学校舍建设。为搞好这次活动,从2010年11月开始,镇委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领镇干部到深圳、广州等地,邀请在外工作、经商等活道籍同乡、校友,并发出邀请函3000多份。特别是镇委书记梁富强,亲自召集历届校长、校友、热心人士等召开多次座谈会,邀请他们回来为活道教育献计献策,慷慨解囊。正是由于全镇上下一心,活道镇的“创强”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三)整合资源,打造优质学校。
1、循序渐进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活道镇地域广阔,村落多且分散,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艰难。镇委、镇政府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克服种种困难、压力,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村公开栏把有关中小学布局调整精神宣传到群众中去;二是镇主要领导分别挂钩相关村委会,做干部、群众思想工作;三是根据各学校及村落实际情况,通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条件成熟一所就调整一所。几年来共撤并初中2所,完小18所,教学点4间。其中,2003—2007年撤并了洚上等6所完小,以及禾塘等4间教学点;2005年分别撤销横江、姚村中学,合并到活道中学,使全镇中学调整为一所;2008年9月,撤并了法洞等6所完小,并把横石、禾地咀、水口、大端、姚村、真理小学6所完小学校撤并为分教点。调整后,全镇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小学教学点6间。
2、建设规范化学校,增强教育实力
我镇活道初级中学、活道中心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两所学校按照广东省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进行打造,全镇“创强”共投入1440万元,用于新建校舍,增添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目前电脑室3间,配臵学生电脑149台,教师电脑81台,电子白板29个,理化生实验室7间,语音室2间,小学科学实验室1间。各校电脑室、多媒体室、教师办公室电脑全部接通网络系统。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育运动场地、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均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目前,活道初级中学、活道中心小学已评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四)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建设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我镇现有幼儿园2所。活道镇中心幼儿园是去年7月筹资130多万元兴建,该园现有活动室6个,办公室、保健室、音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美工室、科学启蒙室各1个,安全、消防、卫生等设施均符合相关部门的标准。目前,镇中心幼儿园已评为肇庆市一级幼儿园,开心乐园幼儿园也评为高要市一级幼儿园。另外,根据我镇村落分散的实际,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在各教学点开设幼儿班,有效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目前,全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6.8%,学前一年幼儿入园达100%。
2、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
活道镇自199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多年来狠抓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工作。一是强化政府行为,把普九工作纳入镇班子
成员、驻村干部、村委干部岗位责任考核内容;二是加强领导,落实岗位责任。由主管教育的镇领导担任组长,落实岗位责任制;三是落实防流控辍责任,镇与学校校长、校长与班主任分别签订控辍责任书,做到逐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四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五是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工作,贯彻执行省市扶贫助学精神,把扶贫助学作为巩固我镇“普九”成果的重要工作来抓。近三年,我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为0,十五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以上,初中辍学率为0.5%以下,初中毕业率100%,十七周岁人口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8.4%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
近几年,我们还抓好高中阶段入学送生工作。由镇长任组长主抓该项工作,制定奖励措施,落实层级责任制,认真做好初中毕业生的思想动员工作,2010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3.1%。
3、抓好成人教育,全面提高我镇劳动人口素质
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成教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主管教育副镇长任成校的校长。去年,为了适应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农村经济服务,一是把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搬迁镇文化大楼,并按肇庆市要求配臵课室及功能用室,添臵电脑3 0台,图书2008册,教学仪器购臵了288套(件)等;二是配备思想好、业务素质高教师队伍。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12人,教师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及中级职称;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分门别类举办培训班。近三年,组
织各类成年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共36期,受训人员达15366人,受训面达到35.5%。全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尤其突出的有仙洞粉葛种植技术培训班、柑桔种植培训班等。通过培训,全镇形成一乡一品,最为出名的有活道大米、仙洞粉葛等,增强了农民就业机会和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已通过肇庆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验收。
4、建设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镇委、镇政府对文化、艺术、体育及社团活动十分重视。一是抓好“农家书屋”建设。33个村委会均设立“农家书屋”,配备刊物读本千万余册,设臵阅览台、图书藏书柜,让农村群众在空闲时间能在书本中学习,提高文化水平;二是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近年建立村级广播站(室)33个,文化室33个,醒狮队84个,武术队69个,篮球队41个,乒乓球队34个,在镇广播、文化站、妇联、农业等部门的指导下,各村组织村民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娱节目,以及在假期组织青少年参加德育、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全镇生态文明村47条、卫生村25条。2008年,活道镇获肇庆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奖,2010年被肇庆市爱卫办评为“肇庆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先进集体”及“肇庆市创建省卫生村镇工作先进集体”。
(五)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思想、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一是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大力倡导敬业爱生、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思想素质好、管理能力强、年龄结构优的管理队伍。我镇认真抓好中小学校长的考核和培训,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三是重视名教师培养工程。近三年,通过创造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选送20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其中骨干班主任培训9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11人。目前,有高要市名校长2 人,名教师7人;四是鼓励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电大或网络教育等形式提高学历。目前,我镇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45%,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58.7%。幼儿教育教师大专学历占47%;五是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开设计算机技术培训,使45岁以下教师全部会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确保全镇小学四年级以上信息技术课开设率达100%;85.7%的学科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36%;六是与高校挂钩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活道初级中学与肇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由肇庆学院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学校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2、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待遇。
镇委、镇政府认真落实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使教师的年收入逐年提高。近三年,我镇教师年均收入分别为:25880元、39200元、52942元,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现了“两相当”。
镇委、镇政府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奖教奖学大会。坚持每年拿出近10万元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及学生。近三年镇表彰先进单位15个、优秀教师167人次。为了解决教师后顾之忧,镇政府积极动员本镇各企业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时要优先安排教师家属。通过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教师情有所系,教有所乐,从教为荣。活道镇2008年、2010年分别被评为“高要市尊师重教先进镇”、2009年被评为“肇庆市尊师重教先进镇”。
(六)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以人为本抓好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镇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为首位,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近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镇中小学开展“孝敬父母,感谢养恩”等主题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三年师生思想素质有明显提高,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优良率达100%,中小学后进生转化率达95%以上。
二是以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和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为德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2009年以来,加大德育基地建设,共投入160多万元,对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旧址”进行了修葺。我镇中小学能通过基地的图文、实物等展示,了解活道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等情景,对我镇中小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是加强法制、心理健康教育。落实聘任法制副校长制度,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聘任法制副
校长率达100%,中小学生法制知识普及率达10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达100%,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问题学生明显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率、犯罪率连续多年保持为零。
四是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事故责任意识,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知识教育,2009年学生参加广东省“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获省一等奖1名、省二等奖3名、省三等奖5名;肇庆市安全用电征文比赛小学组一等奖1名。几年来对学校(幼儿园)存在不安全因素整改率达100%,中小学(幼儿园)没有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2、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镇中小学校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课改领导小组,将一批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推到课改第一线。
一是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坚持发挥校本培训的主阵地作用,规定每两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主要学习《课程标准》、《广东教育》、《肇庆教研》等。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掌握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二是经常有针对性开展新教材教学研究活动。坚持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形成“镇、校、科组”的三级教研网络,每学期开展二次以上公开课教学活动或研讨课教学活动,学校的教研氛围逐渐浓厚,镇承担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省级1个、市级1个、(县)市级1个。全镇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1篇,肇庆市级刊物发表30篇,高要市级以上发表184篇。
三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定幼儿教育一律不准布臵作业,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书面作业在课堂完成;每科作业份量以中等生20分钟能完成为宜,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作业深浅和份量有所不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准以任何形式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进步。
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深入实践,广大教师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成绩全面提高,近三年小学毕业考试合格率均达96.6%以上、初中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均达90.4%以上;中考成绩位于高要镇级中学前列,为高中输送3名高考状元;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励46人次,省级奖励17人次,肇庆市级127人次,高要市级146人次;2009年活道初级中学被市政府评为高要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9-2010学综合考评中活道镇被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3、加强体卫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镇中小学能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条例,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抓好体育、美术、音乐、劳动课的开设,坚持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活动。二是做好常见病的防控工作,坚持每天晨检、每周全面消毒制度,常见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三是加强校园卫生检查,严格把好食品进出关,确保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跃校园的文体气氛。2008、2009年活道中心小学被肇庆市青少年科技协会评为开展“七巧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2010年活道中心小学学生作品在“第26届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被肇庆市选送广东省参加评选。近三年,全镇小学生体育考核合格率均在97.9%以上,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8.8%以上,优秀率均在32.9%以上;初中学生体育考核合格率均在97%以上,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7%以上,优秀率均在32%以上。小学生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0.9%以下,初中学生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2.4%以下。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创建教育强镇,我镇教育综合实力虽然得到大幅度提升,全镇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总体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教学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育教学科研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教育投入,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质量效益和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我镇教育科研水平。
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名师工程”,坚持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道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要求,我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自评分为494,其中,政府责任150 分,支持教育128分,发展水平216分。奖励得2分,合计得分为496,占总分值99.2%。我镇已基本具备了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条件,必达条件已达标,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请予以督导验收。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篇二
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欧阳国文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湖北 黄冈 438002)
摘要: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里,黄冈英雄儿女血沃中原,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朴
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
关键词:黄冈老区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
传统。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五支重要的革命力量,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18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位共和国将军。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里,黄冈英雄儿女血沃中原,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应大力弘扬黄冈革命老区精神,确立远大志向,肩
负历史使命,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一、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黄冈是革命老区,有着辉煌的革命斗争历史。八十多年前,黄冈英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前仆后继,谱写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以红安精神为代表的老区精神,树立了“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精神支柱,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它是人生方向的指路明灯,是人生的前进动力。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好黄冈老区已建成的李先念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王树声大将纪念馆、红安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广场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让老区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青年大学生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二、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黄冈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是三位“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的故乡,是二百多位将军和五支红军的摇篮。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曾经演绎了一场场长矛铁戈、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史剧。而在这些斗争中,黄冈有18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收稿日期:2011-02-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2010b249)。作者简介:欧阳国文,男,黄梅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hgzyoygw1970@.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矗立起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利用好黄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中举办“红歌赛”、讲“红色革命故事”,开展“办红报”竞赛,开辟“红色文化网”,开展“红色文艺创作”,组织“红色之旅”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号召青年大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豪情壮志,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三、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14万优秀儿女,用生命和鲜血铸写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安有4 8万人,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红安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形成的“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诠释了黄冈老区精神,书写了我们民族之魂。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熔铸成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黄冈老区精神,通过老红军、革命老前辈讲黄冈革命史,通过大学生看红色影片,让大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育大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
翻开黄冈的革命斗争史,那些曾经在电影、小说里看到的共产党员至死不叛变而被敌人凶残剜眼、割腹、活埋的,以及临死不投降、奋勇跳崖的真实故事,在黄冈并不鲜见。董必武、陈潭秋、张浩以及红军团长方和明、党员母亲舍子救伤员,戴克敏同志一家两代人中,先后有14人走上革命之路,有11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的故事至今仍历历在目。“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以及流传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谣,久久萦绕在耳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责任是品德,奉献是行为。思想决定行动,品德支配言行。没有优秀的品德,决不可能有高尚的行为。要切实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一个大学生要成为一个有益于自己的家庭、有益于自己的团体、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就要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履行义务的人。带着捡来的妹妹艰辛求学12年的洪战辉、背着爸爸上大学的黄来女、自强不息的土家族女大学生谭之平、“中国孝女”大学生刘芳艳的事迹告诉我们,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一个大学生的最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只能是一个人格低下、品质低劣的人。要通过对黄冈革命老区精神的学习,对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和社会舍小家顾大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激发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
参考文献:
[1]杨元寿.红色黄冈[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深刻领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j].思想政治教育,2005(10).huanggang revolutionary spirit energetically,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yang-guo-we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abstract: build the eventful day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ldren wozhongyuan huanggang hero blood, constructed by the blood and life of condensed the “piaochengyong react-driven, be endlessly” revolutionary ang
revolutionary spirit energetically,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dedication ds: huanggang revolutionary spirit;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篇三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小康xx
xx镇扶贫开发协会(2014年10月)
xx是革命老区,历史上著名的“xx河伏击战”就在这一带打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xx人民为革命事业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为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xx镇扶贫开发协会在市两会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转化脱贫”为中心,围绕产业化扶贫,抓整村推进,调查研究,出谋化策,积极工作,为联系村经济发展,扶贫帮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达到预期效果,得到上级两会和镇党委、政府的认可。
一、坚持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
调查研究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要求。一是走村串户,调查了解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的原因,如何有针对性的帮扶,逐户立卡登记,区别不同情况,即:能就业的帮助就业,有劳动力无技术即帮技能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的解决生活保障等等。为贫困户与政府、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依据。通过调查摸底,我镇共有五保户545户,低保护643户,1318人;孤儿21人,重残人员605人。二是调查贫困村的经济状况,贫困的原因,发展的优势,逐村通过调查,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一村一策。三是调查总结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先进事迹。排解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何脱贫壮大村级经济措施
和建议,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四是通过调查,村村建立档案,即:组织网络档案、经济薄弱村档案、扶贫对象档案、贫困学子助学等档案,通过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达到精确扶贫。
二、坚持产业扶贫,推进壮村富民
协会联系点制度,是市“两会”的特色和创新,也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促进经济薄弱村转化的助推器。近几年,我们按照市“两会”的要求,把产业化扶贫容入到抓住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中去,并作为联系点工作的重点,先后联系了柳南村、剑鸣村、柘垛村、东楼村、耿庭村以及25个贫困户。通过“抓抉志、理路子、强班子、找亮点、忙票子、解难题”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联系点经济发展。2012年我协会联系的柳南村,这个村原来有几家消防器材的生产加工点,我们发现这个亮点后与村一班人商量把原来的村部和两所旧校舍让出来给加工户发展,扩大规模,资金有困难的帮助贷款,结果当年小加工厂发展到九家。不仅吸纳了二十多个贫困劳力进厂打工还给村里租金8万多元。回乡大学生杨晓帆回村想办个花木场生产苗木,村主任强大新得知后主动介入,帮助流转土地、协调资金,现在他的苗木生产基地发展到70多亩,年产值500多万元,杨晓帆自己富了不忘回报社会,在他的苗木场安排的贫困劳力就业有十几人。柳南村当年村集体经济也由2011年的9万元增加2012年的21.6万元;2013年联系的柘垛、剑鸣两个村,村集体经济由2012年的17.1万元、17.08万元分别增加到2013年的30.2万元和32.8万元;2014年联系的东楼、耿庭两个村,集体经济也由2013年的27.5万元、27.6万元。2014 2
年预计分别达40多万元。联系的25个贫困户,己达百分之七十五脱贫,其中有3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超过了全镇平均水平。
三、突出企业主导,实施结对帮扶
通过镇、村两级扶贫协会的牵线搭桥,我镇规模企业中,几年来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62人,每人每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不仅如此,我镇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它们在每年年终还慷慨解囊拿出一部分资金或购买慰问品,慰问特困家庭及困难家庭的学生。如我镇的宏泰电杆、东方消防、润和制衣、叶枫制衣、扬州宏厦建筑、南京雷曼房产等一批民营企业,都坚持扶贫助困,特别是宏泰电杆的董事长陆宏芝几年来用于办公益事业、扶贫助困资金就达35万元。他们富了不忘回报社会的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赞誉。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扶贫开发协会共有会员80人,其中住会人员四人,协会成员每人订阅《大江南北》、《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红土地》等红刊。协会住会成员,每周坚持一次学习,村、社区、扶贫协会成员每季度活动一次,学习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文件、方针政策:学习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通过学习激发了协会成员的革命热情,明确自身职责,做到有为才有位,定位不越位,参谋出主意,扶贫作贡献,实实在在为老区开发扶贫想实招、办实事,牢牢打好扶贫开发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协会成员,坚持到村调查摸底,协会一班人下村不用公车,都骑电动车,到村不用村里招待。我们的做法得了广大干群的赞许,3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篇四
弘扬老区精神
推进园区建设
——刘厂镇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州县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刘厂镇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扎实推进园区建设,实现了以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园区建设,用园区建设的实际成效丰富和充实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目标。现将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
完成投资2506万元的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修沟渠88000多米、新修机耕路28000多米;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新建密集式烤房群10群、396座,为烟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争取和协调其他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项目4件,库塘整治工程3件,实施村间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项目。全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旱涝保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
1、传统产业得到巩固。一是农副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提升。以野生菌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走向平稳,年加工销售农产品约5000吨,产值1.5亿元,已接近正常年景平均水平。二是蚕桑产业稳步发展。全镇蚕桑面积稳定在11000亩,巩固了青坡、松梅两个蚕桑专业村,蚕茧单价创历史新高,春夏茧收入1356万元,蚕农实现了减产增收的目标。三是烤烟产业提质增效。2010年全镇栽烟面积较去年增3000亩,指令性收购量增
路硬化,村间绿化美化,产业发展等建设项目,王家庄革命老区面貌焕然一新;大波那社区以创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为切入点,挖掘历史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青坡、松梅以巩固蚕桑专业村为着力点,稳定蚕桑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刘厂村以实施朱启将军协调的后续项目为契机,加大环境整治;东甸、江尾以巩固传统产业,争取项目资金,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取得明显工作成效;刘厂集镇以建设商贸特色小镇为目标,对集镇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开展了集中整治街道秩序,改善环境卫生等工作,集镇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镇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农村建设新景象。
四、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顺利完成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村级班子及成员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实施了王家庄村、松梅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并通过了验收,全面开展了村级党建展示活动,提升了村级党建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学习全国劳模、优秀村官普发兴先进事迹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提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新成立了大波那社区彩云红梨党支部,被州委组织部指定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
回顾创先争优活动及园区建设工作,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发展和建设的速度还不够快,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发展和建设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多;三是财力紧张,收支矛盾突出,4-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篇五
弘扬老区精神加快老区建设
——xx镇镇老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密市xx镇位于新密市东部10公里处,距省会郑州仅25公里,北与白寨镇接壤,东与曲梁、刘寨镇为邻,南与来集相依,西与袁庄乡、新华路交界。总面积66平方公里,可耕地46000亩,全下辖22个行政村,一个镇直居委会,210个村组,9600多户,共有人口3.9万人。西部山区占22%,中东部丘陵区占78%。全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0.25万,城镇化水平32%。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状况。全镇辖22个村,210个村民小组,9250户,39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7281户,37100人。2010年人均收入9047元,财政收入5047万元。
二、主要成绩
(一)群众生活明显提高。
1、贫困户明显减少。近年来,全镇采取先急后缓、重
点倾斜和先富帮后富、党员干部帮贫困户的措施,使贫困户(低保对象)数量由827户减至现在的450户,377户实现脱贫。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打工收入明显提高。
2、人均占有粮食量明显提高。去年底,我镇粮食总产
量达到20085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15公斤,贫困户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也由280公斤上升到410公斤,增幅31.7%。20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47元,群众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我镇上下牢固树立“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的战略思想,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要求,下真功夫狠抓了“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大兴水利工程维修加固库、塘、堰、渠100余处。二是造地工程。马沟、桥沟开垦复垦土地500余亩。三是沼气沼气、水窖示范工程。全镇20个村共修建沼气池1000多口,其中集中供气站两处,共建安全饮水工程5处,一举解决了16个村,6267户,16000多人的饮水难问题,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封山有林,人工造林工程。我镇大力实施生态项目建设,抢抓秋冬春三季植树造林良机,共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退耕还林7000亩。通过大做水土文章,夯实了我镇农业基础,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三)“五网”建设稳步推进。
重手加大了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通讯网“五网”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路网方面,全镇共投资4000多万元,新修乡村公路120公里,到去年年底,全镇通公路总里程达到2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60%以上村实现组组通,电网方面:全镇已实现村村通电、农村农网改造也已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日趋合理和规范,农民用电负担正在减轻。全镇已架设联通、移动机站八座,固定电话实现村村通,用户达到3500多部,移动电话由无到有达到17000多部,邮政事业深入全镇角角落落。
(四)集镇面貌日新月异。
坚持集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经过多年建设,岳村集镇已初具规模。目前,镇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集镇常驻人口1.5万人,街道硬化率达到90%,自来水供水率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型集镇正在崛起。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全镇已形成了以核桃、药材、禽畜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格局。核桃面积达到1500亩,药材种植面积800亩。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建养殖小区一座,共有万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场3个,百头(只)以上规模牲猪、山羊养殖场4个,四业齐举,规模化农业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六)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岳村镇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全镇现有成人技术学校5余所,科技示范村15个,示范户800多户,科技带头人1000多人,每户已达到
一个科技明白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不断加大教育和卫生事业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现有中心卫生院1所,农村合作医疗室22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2个,人口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面临的困难
1基础设施仍需。
村级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部分农户住房陈旧,煤矿沉陷区危房改建困难,农村四改难度大;二是旱涝保收的田地少,耕地质量差,农用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年久无力维修,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3、结构调整困难多,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近几年,该镇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但成效不太明显。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面积小,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
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相当部分劳动力甚至不懂实用技术,造成投资增加,而收入减少,造成经济损失,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
5、村级负债严重,基层组织运转难。据调查统计,22
个行政村全部负债,有的村高达30万元,沉重的债务使公益事业无钱办,村干部工资无钱发,出现了事难办、无人干的局面。
五、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造血功能。
国家要对老区要进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老区建设项目应加大投入,还要在扶贫开发、以工代赈、财政支农资金中加大投入,把各项资金捆起来使用,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产品深化加工和培植龙头企业等带动性的项目上。要把老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区别的来对待,不能等同起来,要把老区村建设与重点村整村推进一样,从省里做出明确规定,规定老区村建设年限、资金额度、建设要达到的标准等,这样,才能使老区村建设即有压力,更有动力,尽快把老区村建设得更好。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素质。
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实际,要建设现代农
业,必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市培训到乡镇,县培训到村,镇培训到组,村培训到户。针对当地的主要产业,级级列出培训计划,按计划培训。各级财政要拿出培训资金,确保必需费用。通过培训,达到镇有各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村有初级技术人员,组有技术能人,户有科技明白人。
4、加大招商力度,促进老区经济发展。
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引资金、引项目、引老板来开发,使老区乡镇尽快全部摆脱贫困。
5、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组织稳定。
市里应适当提高村级转移支付标准,特别是村级干部工资补助标准,使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有收入愿意办事。
6、加大化解村级债务力度。
一是研究制度化解村级债务的扶持政策,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强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建议市委政府对退出扶持范围的重点贫困村给予2—3年、20—30万元的扶贫基金补助,主要用于村抓住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机会,抓住群众关注的重点相关项目,超额度建设而引起的新的债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