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详解篇一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体,四周沙地上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详解篇二
加州小学逻辑思维训练作业—— thinking map
(一)什么是thinking map?
在holly avenue elementary school tock校长学习的三周内,我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教室,发现几乎每个教室里都张贴着一组同样的图片,那就是thinking map(思考图)。什么是thinking map呢?这个问题holly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回答。他们会说这就是“tools for learning”(学习的工具)。我认为用中文来解释的话,thinking map就是帮助我们思考,理清条理和思路的思想线路图,有点类似我们中国人说的提纲。但是它形式更多样,用途更广泛。从一年级到五年级,holly每一个学生都有大量的课堂作业是借助thinking map来完成的,这些作业在教室里随处可见。
我对thinking map产生了浓厚的兴趣,tock校长借了厚厚的一本有关thinking map的书给我读。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博士david hyerle,在书中介绍道使用thinking map的目的是:to use thinking maps as a common visual language in your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ransferring thinking processes, integrating learning.(在认识和了解社会中,把thinking map当作一种普通的视觉语言去理清思考的步骤,完善自己的学习。)thinking map主要包括八种图,分别是:
1、circle map(圆圈图)
2、bubble map(气泡图)
3、double bubble map(双重气泡图)
4、flow map(流动图)
5、mulit-flow map(多倍流动图)
6、brace map(支架图)
7、tree map(树型图)
8、bridge map(桥型图)
(二)怎样指导学生使用thinking map完成课堂作业?
thinking map在语言类学科课堂作业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无论是说话、写话,还是阅读、理解,thinking map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借助thinking map,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意图,学生学会有条有理地完成各项课堂作业,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的有效途径。
1、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口头表达
案例一:介绍我和朋友的双重气泡图
开学初,holly学校三年级一个 班级的老师请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和一个好朋友。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纸上是空白的double bubble map。两个中间圆圈要求学生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两个圆圈有一些共有的圆圈,这里是写两人共同的特点,左右两侧不共用的圈圈里要求写两人分别有什么的特点。这个名叫trinity的孩子指着她的double bubble map 来给大家介绍他和朋友rodrigo。他们共有的特点是both like swimming(都喜欢游泳)等五个。他用五彩的笔分别写了自己和朋友个人独有的特征,包括:i have(我有)„.i like(我喜欢)„„i hate(我讨厌)„„i want to(我想要)„„.等句式。有了thinking map的帮助,trinity说得清晰流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案例二:南瓜成长的流动图
南瓜是万圣节的主角,在节日到来之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flow map制作了南瓜成长的流动图。你看,通过涂色和剪贴,小朋友理清了南瓜从“下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一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这个flow map,练习有条有理地说话,讲清楚南瓜成长的全过程。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分析 案例一:蝙蝠找妈妈的流动图
rt 指导小朋友阅读一个故事《stellaluna》,讲的是一只蝙蝠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发生的故事。读完书以后,老师给小朋友发了一张印有故事中5个情节的练习纸,请学生把它们分别剪下来,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用flow map的方式贴好,并画好箭头的流向。学生可以贴正确,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故事的内容。案例二:《the waterfall》的流动图
班上一个孩子画的关于《the waterfall》的flow map。这个流动图的流向就比较复杂,第一层次的四个空格内写的是该故事的主要发展过程,理清了第一层次的故事内容以后,学生还要考虑每一个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小的发展和变化,并填入第二层次的空格中。学生通过flow map的填写回忆、梳理并概括了整个故事内容,因此这样流动图比较适合学生用于读书卡片的制作。案例三:泰坦尼克的多倍流动图
阅读除了需要理清故事的内容和发展顺序,还需要分析和思考。holly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在看《titanic》这本书。阅读以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导致泰坦尼克沉入大海的原因有哪些?
2、泰坦尼克的沉没导致了哪些结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是唯一的,所以老师指导学生用multi-flow map来整理自己的答案。左边的多个框图内要求写导致沉没的原因,因而箭头指向中间的框图the titanic sinks,而中间框图的右侧箭头都指向右边的多个框图,即泰坦尼克沉没导致的结果。多倍流向图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事物之间多重的因果关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3、指导学生构思和写作
案例一:女巫气泡图
配合万圣节的系列教学,一年级组设计了“我心中可怕的女巫”写话活动。老师要求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心目中最最可怕的女巫是怎么样的。写作之前,先来填写可爱的气泡图。老师已经别出心裁地把中间的一个气泡变成了女巫的帽子似的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去的多个圆形“气泡”内填写的就是你心目中最可怕的女巫的特点。这个学生写的是:red eyes、old teeth、ugly hair等。这是帮助学生写话前构思自己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根据气泡内罗列出来的特点组织成语言再写下来,有了气泡图这个思考的台阶,学生动笔写就不觉得困难了。
案例二:描写蝙蝠的树型图
holly小学二年级小朋友要写一写蝙蝠,可是怎么描写蝙蝠呢?有了tree map,小朋友不会觉得无从入手。老师在发给小朋友的树型图上印了“are、have、can”三个单词,帮助小朋友找到写作的角度。然后老师指导大家讨论,这三个单词下面可以填写的哪些蝙蝠?经过这样的集体思考,互相补充,描写蝙蝠的树形图就完成了。有了这幅树形图,二年级的小朋友轻而易举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篇作文。
0
案例三:玉米糖果的圆圈图和流动图
0 在三年级一个教室里,有趣的玉米糖果系列作业吸引了我。仔细一看,我发现老师教学的过程。原来,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步骤是这样的:
1、让学生看、摸、闻、尝玉米糖果,直观感受写作对象。
2、让学生把四个方面的感受用circle map做一个整理,积累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有关的词语。
3、让学生借助完成的circle map帮助,填写flow map。flow map根据箭头的流向提示学生写作的顺序。
(1)给文章设计一个开头。
(2)挑选3个感官的体验,案顺序写入flow map,用句子将circle map中的词语写具体。
(3)最后写上自己的心情,给文章设计结尾。
4、学生借助flow map,完成作文。
教师的教学步骤清晰,结合圆圈图和流动图引导学生一步步构思文章的框架。经常使用thinking map指导学生写作,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布局,有条不紊地表达。
(三)如何创意地使用thinking map来设计学生的课堂作业?
从理论上来看,thinking map只有八种图形,表达了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八种事物之间的主要关系。但事实上,可能这八种图形还不能完全涵盖我们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holly小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语言类课堂作业时,根据教学的需求,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设计了充满创意的课堂作业。这里介绍我看到的三个有趣的案例,根据作业的设计,我给它们取了thinking map八种图以外的名称,分别是pyramid map(金字塔图)、subway map(地铁图)和room map(房间图)。
案例一:金字塔图
这是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作业,学习了一篇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用金字塔的造型从小到大地来表达从自己的家到整个宇宙之间的层次关系。这个学生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写的是自己家的地址,接着写的是arcadia学区、洛杉矶郡、加州、美国、南美洲„„宇宙共十一个层次。金字塔越往下的部分所表示的范围越大,通过“金字塔’,每一个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就很清晰的表现出来了。我称之为”金字塔“图。
0
案例二:地铁图
三年级教室墙面上贴着很有创意的课堂作业。它很像一条地铁路线,最前面的部分贴着学生出生时的照片,最后面贴的是学生最近的照片。两张照片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就好像一天地铁线。直线上面有一个个点,从点点延伸出来的是一条条,上面用一句句话写着自己一个个成长过程中的大事记,这就好像一个个地铁站点。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了解了自己从婴儿到现在的成长历程,这个作业可以是学生演讲或者作文的基础。我给这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取名为地铁图。
0
案例三:房间图
所谓房间,就一定有一扇门,每一个不同的房间,打开门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房间图“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学生学习名词,她指导学生用制作”房间图“的方法积累名词,具体操作的步骤如下:
1、将白色a4纸横过来一折为二,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略小一些。
2、将上半部分平均分成四份,并剪开,做成房间的门。
3、在四个房间的门上分别写的是”person“、”place“、”thing“和”idea“.4、打开房门,按照要求积累词语。
0
我想,thinking map只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并不是只有书中写到的8种。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学习使用它帮助学生井井有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可以像holly的老师一样,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出更适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thinking map。阅读第一
thinking maps思维导图是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它的开发建立在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之上。惠特学院的albert upton和richard samson在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创建了“upton-samson”模式,此模式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david hyerle以此模式为指导,开发了思维导图。
基于对大脑接收信息机制的研究,思维导图主要有八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应人在思考时的八种思维过程。思维导图提供了一套视觉模式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神经网络的发展,提高大脑不断认知和建构知识信息的能力,更突出培养学习者独立迁移思考的能力。每一种思维导图都是以基本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正如木匠使用一套工具,八种思维导图就像八种基本的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选用适用的工具,可以提高学习者阅读、写作、数学、逻辑思考等方面的能力。这套工具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
因此,更加确切地说“思维导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相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而言,思维导图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思维导图的类型
思维导图包含八种类型,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交流和思考,也能从中了解学习者如何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人类具有最基本交流语言,如:字母,数字,科学符号,音乐符号,软件编码,国际手语,盲文等。所有这些语言都有基本的认知结构,如排序、分类、比较等。思维导图便是基于这种认知结构,发展出来八种基本类型。
1.圆圈图(circle map):主要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来展示与一个主题相关的先前知识。在圆圈中心,可以使用词语,数字,图画或者其他标志或象征物来表示你尝试理解或定义的事物,在圆圈外面,写下或画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circle maps are tools used to help define a thing or is used to brainstorm ideas and for showing prior knowledge about a the center of the circle, use words, numbers, pictures, or any other sign or symbol to represent the object, person, or idea you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or the outside circle, write or draw any information that puts this thing in context.③
2.起泡图(bubble map):主要是使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来描述物体。与圆圈图不同,起泡图主要增强学生使用形容词描述特征的能力。中心圆圈内,写下被描述的物体,外面圆圈内写下描述性的形容词或短语。bubble maps are used to describe qualities using adjectives(”sparkle words")and adjective a writing tool it enriches students' abilities to identify qualities and use descriptive the center circle, write the word or thing being the adjectives or adjective phrases in the outside circles.3.双起泡图(double bubble map):主要用来进行对比和比较。两个被比较的术语放在两个中心圆圈内,外面单独连接的圆圈内展示两个被比较的术语间的不同点,中间共同连接的圆圈内展示两个术语通过对比的相同点。when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we use double bubble is similar in concept to a venn items being compared are written in the two center e bubbles show items that share qualities with only one objectthe 'why' and 'consequences'-good or the center rectangle, list the event that the rectangle to the left, list the causes of the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the event in the rectangles to the right of the center you are studying a system, you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effects in the system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initial circular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is called a feedback loop.8.桥型图(bridge map):主要用来进行类比、类推。桥型左边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按照这种相关性,在桥的右边一次写下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以能够形成类比或类推。
seeing analogies is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are similar to the 'analagies' found on sats with one difference being bridge maps can have many 'bridges'.bridge maps give students a tool for applying the process of seeing the far left, write in the relating relating factor is the similar phrase that fits both sides of an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left side of the bridge, write in the first pair of things that have this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idge, write in the second pair of things that have the same bridge can continue with more relating factors.思维导图在美国课堂的使用
思维导图最初兴起于美国,1992年已经被纽约、北卡洛莱纳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区的众多学校进行应用,不仅应用于不同的年级,还应用于不同的课程,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2000年以来,思维导图逐渐被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引入并使用。到2004年,美国已有接近4000个学校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老师、管理者等,思维导图在促进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评价。
美国学校常用的教学策略是“k-w-l”策略,此策略用于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可以有效地获取学生的反馈。“k”代表确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是“know”;“w”代表学生想知道关于学习主题的什么知识,即是“what”;“l”代表知识习得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即是“learned”。下面的案例便是教师依据“k-w-l”策略,设计相关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案例。
案例:
1.利用“树型图”回忆已学知识,实现“k”阶段
先前学过动物的分类,借助“树型图”引导学生回忆先前所学的知识,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2.讲述两栖动物的特点,利用“圆圈图”进行知识的发散学习,实现“w”阶段
通过回忆先前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什么是哺乳动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想要获取什么知识。利用“圆圈图”将哺乳动物的特点一列出,使新知识更加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3.列出水生动物、陆生动物和两栖动物,要求学生绘制“双起泡图”进行对比,并从中找出两栖动物,检验、巩固所学知识,实现“l”阶段
学习两栖动物的特点之后,学生对水生动物、陆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有了新的了解,列出一些动物,包含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三种动物的特点进行区分,利用“双起泡图”将三种动物区分开来。
以上是了解两栖动物的一个教学案例,这个案例在原有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借助三种类型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包括复习先前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重新进行知识建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详解篇三
加州小学逻辑思维训练作业设计——thinking map 文/美妈妈 资深教育工作者 原文刊载于作者新浪博客
(一)什么是thinking map?
在holly avenue elementary school tock校长学习的三周内,我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教室,发现几乎每个教室里都张贴着一组同样的图片,那就是thinking map(思考图)。
什么是thinking map呢?这个问题holly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回答。他们会说这就是“tools for learning”(学习的工具)。我认为用中文来解释的话,thinking map就是帮助我们思考,理清条理和思路的思想线路图,有点类似我们中国人说的提纲。但是它形式更多样,用途更广泛。从一年级到五年级,holly每一个学生都有大量的课堂作业是借助thinking map来完成的,这些作业在教室里随处可见。
我对thinking map产生了浓厚的兴趣,tock校长借了厚厚的一本有关thinking map的书给我读。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博士david hyerle,在书中介绍道使用thinking map的目的是:
【to use thinking maps as a common visual language in your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ransferring thinking processes, integrating learning.(在认识和了解社会中,把thinking map当作一种普通的视觉语言去理清思考的步骤,完善自己的学习。)】
thinking map主要包括八种图,分别是:
1、circle map(圆圈图)、2、bubble map(气泡图)
3、double bubble map(双重气泡图)、4、flow map(流动图)
5、mulit-flow map(多倍流动图)、6、brace map(支架图)
7、tree map(树型图)、8、bridge map(桥型图)
(二)怎样指导学生使用thinking map完成课堂作业?
thinking map在语言类学科课堂作业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无论是说话、写话,还是阅读、理解,thinking map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借助thinking map,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意图,学生学会有条有理地完成各项课堂作业,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的有效途径。
1、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口头表达
案例一:介绍我和朋友的双重气泡图
开学初,holly学校三年级一个班级的老师请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和一个好朋友。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纸上是空白的double bubble map。两个中间圆圈要求学生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两个圆圈有一些共有的圆圈,这里是写两人共同的特点,左右两侧不共用的圈圈里要求写两人分别有什么的特点。
这个名叫trinity的孩子指着她的double bubble map 来给大家介绍他和朋友rodrigo。他们共有的特点是both like swimming(都喜欢游泳)等五个。他用五彩的笔分别写了自己和朋友个人独有的特征,包括:i have(我有)„.i like(我喜欢)„„i hate(我讨厌)„„i want to(我想要)„„.等句式。有了thinking map的帮助,trinity说得清晰流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案例二:南瓜成长的流动图
南瓜是万圣节的主角,在节日到来之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flow map制作了南瓜成长的流动图。你看,通过涂色和剪贴,小朋友理清了南瓜从“下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一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这个flow map,练习有条有理地说话,讲清楚南瓜成长的全过程。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分析
案例一:蝙蝠找妈妈的流动图
rt 指导小朋友阅读一个故事《stellaluna》,讲的是一只蝙蝠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发生的故事。读完书以后,老师给小朋友发了一张印有故事中5个情节的练习纸,请学生把它们分别剪下来,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用flow map的方式贴好,并画好箭头的流向。学生可以贴正确,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故事的内容。
案例二:《the waterfall》的流动图
班上一个孩子画的关于《the waterfall》的flow map。这个流动图的流向就比较复杂,第一层次的四个空格内写的是该故事的主要发展过程,理清了第一层次的故事内容以后,学生还要考虑每一个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小的发展和变化,并填入第二层次的空格中。学生通过flow map的填写回忆、梳理并概括了整个故事内容,因此这样流动图比较适合学生用于读书卡片的制作。
案例三:泰坦尼克的多倍流动图
阅读除了需要理清故事的内容和发展顺序,还需要分析和思考。holly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在看《titanic》这本书。阅读以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导致泰坦尼克沉入大海的原因有哪些?
2、泰坦尼克的沉没导致了哪些结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是唯一的,所以老师指导学生用multi-flow map来整理自己的答案。
左边的多个框图内要求写导致沉没的原因,因而箭头指向中间的框图the titanic sinks,而中间框图的右侧箭头都指向右边的多个框图,即泰坦尼克沉没导致的结果。多倍流向图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事物之间多重的因果关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3、指导学生构思和写作
案例一:女巫气泡图
配合万圣节的系列教学,一年级组设计了“我心中可怕的女巫”写话活动。老师要求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心目中最最可怕的女巫是怎么样的。写作之前,先来填写可爱的气泡图。老师已经别出心裁地把中间的一个气泡变成了女巫的帽子似的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去的多个圆形“气泡”内填写的就是你心目中最可怕的女巫的特点。
这个学生写的是:red eyes、old teeth、ugly hair等。这是帮助学生写话前构思自己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根据气泡内罗列出来的特点组织成语言再写下来,有了气泡图这个思考的台阶,学生动笔写就不觉得困难了。
案例二:描写蝙蝠的树型图
holly小学二年级小朋友要写一写蝙蝠,可是怎么描写蝙蝠呢?有了tree map,小朋友不
会觉得无从入手。老师在发给小朋友的树型图上印了“are、have、can”三个单词,帮助小朋友找到写作的角度。然后老师指导大家讨论,这三个单词下面可以填写的哪些蝙蝠?经过这样的集体思考,互相补充,描写蝙蝠的树形图就完成了。有了这幅树形图,二年级的小朋友轻而易举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篇作文。
案例三:玉米糖果的圆圈图和流动图
在三年级一个教室里,有趣的玉米糖果系列作业吸引了我。仔细一看,我发现老师教学的过程。原来,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步骤是这样的:
1、让学生看、摸、闻、尝玉米糖果,直观感受写作对象。
2、让学生把四个方面的感受用circle map做一个整理,积累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有关的词语。
3、让学生借助完成的circle map帮助,填写flow map。flow map根据箭头的流向提示学生写作的顺序。
(1)给文章设计一个开头。
(2)挑选3个感官的体验,按顺序写入flow map,用句子将circle map中的词语写具体。
(3)最后写上自己的心情,给文章设计结尾。
4、学生借助flow map,完成作文。
教师的教学步骤清晰,结合圆圈图和流动图引导学生一步步构思文章的框架。经常使用thinking map指导学生写作,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布局,有条不紊地表达。
(三)如何创意地使用thinking map来设计学生的课堂作业?
从理论上来看,thinking map只有八种图形,表达了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八种事物之间的主要关系。但事实上,可能这八种图形还不能完全涵盖我们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holly小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语言类课堂作业时,根据教学的需求,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设计了充满创意的课堂作业。这里介绍我看到的三个有趣的案例,根据作业的设计,我给它们取了thinking map八种图以外的名称,分别是pyramid map(金字塔图)、subway map(地铁图)和room map(房间图)。
案例一:金字塔图
这是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作业,学习了一篇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用金字塔的造型从小到大地来表达从自己的家到整个宇宙之间的层次关系。
这个学生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写的是自己家的地址,接着写的是arcadia学区、洛杉矶郡、加州、美国、南美洲„„宇宙共十一个层次。金字塔越往下的部分所表示的范围越大,通过“金字塔’,每一个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就很清晰的表现出来了。我称之为“金字塔”图。
案例二:地铁图
三年级教室墙面上贴着很有创意的课堂作业。它很像一条地铁路线,最前面的部分贴着学生出生时的照片,最后面贴的是学生最近的照片。两张照片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就好像一天地铁线。直线上面有一个个点,从点点延伸出来的是一条条,上面用一句句话写着自己一个个成长过程中的大事记,这就好像一个个地铁站点。
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了解了自己从婴儿到现在的成长历程,这个作业可以是学生演讲或者作文的基础。我给这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取名为地铁图。
案例三:房间图
所谓房间,就一定有一扇门,每一个不同的房间,打开门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房间图”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学生学习名词,她指导学生用制作“房间图”的方法积累名词,具体操作的步骤如下:
1、将白色a4纸横过来一折为二,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略小一些。
2、将上半部分平均分成四份,并剪开,做成房间的门。
3、在四个房间的门上分别写的是“person”、“place”、“thing”和“idea”.4、打开房门,按照要求积累词语。
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详解篇四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初探
戎晓若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科学可分为三支:
1、形式逻辑,2、数理逻辑,3、辩证逻辑;本文只限于讨论形式逻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取消语法、逻辑学习与对学生进行语法、逻辑知识的概念性考试同样是不足取的,都是走极端的做法。也许有人可以说高中生不必学逻辑知识,但能说高中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倘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所作为?其道理不言而喻。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题《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写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了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做大题小做。再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还可以写成“现在和过去的有着父亲和叔伯那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题目有时相当于判断,这在下面会讲到。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 “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概念。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灯》从五个材料:
1、眼前见到的灯,2、给我指路的灯,3、爱尔克的孤灯
4、为恋人点燃的火炬,5、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授课只讲运用类比推理,其实运用了两种推理:邹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运用归纳推理,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结论;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类比联想,得出“宫妇私齐王”、“朝臣畏齐王”和“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因此,齐王也受到蒙蔽的结论。前者是用妻、妾、客没说实话,我受蒙蔽的归纳推理,后者是用由家庭蒙蔽而到朝廷蒙蔽的类比推理,这是两种推理的套用。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理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和“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详解篇五
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杨培庆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遵循“三性”原则:
一、同步性
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切实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而语言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和听说读写同步进行。课文《泥土最珍贵》第二段,根据课后问题,要求学生弄清有儿句话,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全段,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二、四两句:第二句说了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对两个欧洲人怎样?第四句说了几层意思?送行的主人力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就是在进行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训练。最后启发学生在默读全段的基础上认识句与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联系起来的。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可在读课文感知大意时,利用挂图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进境,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在精读课文逐段细究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内容:第一段,抓住二、三两句体会当时长安街两旁的人多,抓装都”体会到人们的心情,抓住一个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少先队员的表情、动作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然后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等待灵车)第二段,抓住四、五两句体会人们的悲痛,抓住六、七句与第八句对比,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然后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望着灵车);第三段,抓住一、二两句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抓住两个“希望”和两个“站着”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再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看真挚的感情追赶灵车)。最后,根据段落大意指导学生提炼,用词组的形式拟出小标题:第一段,等灵车,第二段,望灵车;第三段,追灵车。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篇章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他们进行变式练习,用词的形式拟小标题,第一段,等待;第二段,哭泣;第三段,追赶。按时间顺序拟小标题:第一段,灵车到来前;第二段,灵车到来时;第三段,灵车过去后。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和指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同步进行,其结果是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得益彰。
二、阶段性 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进行词问训练,并在训练基础上指导学生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这个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动作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稍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很差的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牷鄞驶恪学习表述。课文《坐井观天》中有“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这两个成语,只有帮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成语后才可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凭借学中对“天”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无边无际”是形容天很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看插图2,回答“青蛙坐在哪里?”“它一抬头就看见什么?”并相机解释“看”可以当“观”讲,“观”就是看的意思。这样,“坐井观天”字面上的意思就基本上为学生所理解。再经“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激发学生进一步看图,学生对“坐井观天”的含义便能加深理解。如此凭借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直观手段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是一 种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段的训练。教学中可开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训练,学习分析自然段,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课文《科里亚的木匣》是一篇用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息的发展变化的短文,虽然文字浅显,形象生动,但要学生根据小标题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并非易事,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时空跨度大,既与“埋木匣”不搭边,又与“挖木匣”不挂钩,究竟归并到第一段还是第二段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这一个自然段几句话?(二句)写了哪几层意思?(写了三层意思:一是妈妈、奶奶带着科里亚到喀山去了,二是她们在喀山住了四年,三是科里亚长大了。)这三层意思与“埋木匣”靠得近些还是与“挖木匣”靠得近些?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分析、比较,就不难确定第三自然段的归宿了。在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时,先要以“这一段主要是写科里亚还是妈妈‘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启发学生比较和综合,再指导学生借助小标题归纳各段落大意。
高段阅读教学则以篇章教学为重点,应当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训练,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渡船》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短文,它记叙了一个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一件为人们所熟悉的事情,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互相关心的新型关系。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脉路清晰,结构严谨,细节逼真,语意含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可分四步进行训练:第一步,精心设计重点提问,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提示和启发学生理解文章脉络的提要:1.年轻的妈妈为什么“愁眉不展”,眼里还噙着“泪水”人们的心情怎样?2.渡船靠岸以后,人们又有哪些表现?要弄清第1问,学生须凭借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加以分析;要弄清第2问,须根据第四自然段加以综合;要弄清第3问,须根据最后两个自然段归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深究,就不难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顺应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辨异求同,体会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关心。第四自然段和第五、六、七自然段都是写渡船上的人们纷纷议论,如果引导学生把两处的“议论”对照起来就可清楚地看出它们的不同处和相同点:前者是针对孩子的病情展开的议论,后者是围绕请大夫给孩子看病这个问题展开的议论,但不管是那种议论,都表现了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热心关切。
第三步,适时疏导,适当点拨,从发掘语言因素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第十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这时候,人们才听到船夫人篙一篙下水的声音。渡船已过了河心。”开始,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小段的作用,可先抓装才听到”让学生弄清原先不是竹篙下水没有声音,而是人们纷纷议论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才听到”是因为人们沉默了,而为什么要写“沉默”呢?这就要疏导一下,指点学生回读前一个自然段,体会当时渡船上的人之所以沉默,一是无言以对,二是怕增加了年轻妈妈的担忧,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这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步,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提炼中心思想。文章着重描写了渡船上的人们的语言和动作,以突出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关切,颂扬人们互相关心的社会风尚。因此,可让学生对渡船上的人的语言、动作列表整理,再以“为什么要写这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概括中心思想就可以水到渠成。实际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划划、圈圈、点点,既通过文字叙述进行抽象思维,又通过操作进行形象思维,其效果更佳。
三、实践性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读懂书到会读书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在进行思维训练,不宜脱离课文作理论上的讲述,而应该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切忌越俎代庖,操之过急。
如在词义教学中,就不要下定义,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或启发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概念。在词语归类时,则应在让学生明确归类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
即使在段篇和教学中也不应由老师包办代替地讲有关知识,而应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一段一段地默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