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一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4、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5、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6、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7、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8、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9、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
2、3、4)
10、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11、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12、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3、老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5、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6、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7、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8、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19、小组交流。
20、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2、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13、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14、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习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 “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15、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二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服衣冠
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厘米
今:约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三
语文教学设计《木兰辞》
【教材分析】
《木兰辞》又叫《木兰诗》,选自宋朝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积累文言词语,力争熟读成诵。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 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教学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教学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学法引导】
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
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磁带,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木兰
她,一个云鬓花黄的青春美少女;她,一名金戈铁马的沙场勇士;她,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她是谁?(花木兰)对,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去认识这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导入时我从不同侧面概括木兰的特点,以猜一猜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木兰诗》)
二、初读感知——了解木兰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书声。“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学习板块中,老师以身示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诵读给学生带来的震撼以及营造出来的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美的意境中。这就是以诵读来蕴情、造势、营造氛围,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此外,老师提出了听读要求,让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为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在同学们自由朗读时,老师把同学们读错的生字词标注在黑板上,集体纠错。)来,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朗读要求中提到:正确、流畅地朗读,通过找学生单独读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学习目标是否真正地得以落实。)
三、细读品析——感受木兰
1、勇敢试一试: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译)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乐府诗,其中有不少难懂的字、词、句。虽然不能像教文言文那样逐句翻译,但也应让学生了解大意,弄懂重要的字、词、句的含义,为后面的品读做铺垫。本环节可以让学生互问互答,也可以由学生问老师答,还可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采用不同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翻译时可以借助课下注释,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同学们应该知道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叙事诗,理清故事情节可以为下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2、细细品一品:
这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位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能够体现木兰性格特点的字、词、句、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分析木兰的性格特点,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语言的赏析往往显得过于孤立,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品评,因缺乏系统性而成为一现的昙花,不能与文本形成有效的联系。基于这种情况,让学生围绕人物主动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能够体现木兰性格特点的字、词、句、段来读,来品,来议。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本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示范读、齐读、学生领读、自由读、男女生分组读等多种方式,用“找例句——抓关键词——抓修辞”的方法去欣赏木兰的形象。在诵读、品味、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3、快乐背一背:
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当堂能背,而且背的准确无误,是本课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赛背喜欢的句段,从而确保学生将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当“饭”吃,当“茶”喝。这样,何愁他们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呢!)
四、课堂小结——理解木兰。
五、穿越时空——回望木兰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设计此环节,既提升了学生写的能力,也可以再次突显木兰的形象,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有花木兰临危受命,代父从军。那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真正把爱国之志向变成报国之行动,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以铿锵有力的话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反思】(课后撰写)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四
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毛病。课堂设计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参加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经志芹校长的《简约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追求》的讲座,读了魏本亚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方式要精当,所提的问题更要精当。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线串珠”策略,即指用一个核心要素将其他诸要素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核心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收束点,一切问题都围绕目标“串珠”。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主问题”化,就是围绕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个话题或问题,让教学顺着“主问题”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夸父追日》一文时,余老师在指导学生在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基础上,品读的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从“渴”字中,我们能够品味出什么?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 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结论。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了进行了简约设计和课堂上“主问题”化,力争获得别样的精彩。结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如下:
在进行《囚绿记》一文的设计时,我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a.这曾经是一抹怎样的绿?作者此时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b.作者为何要囚禁这抹绿色?仅仅是出于爱吗? c.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开释这绿色的囚徒?
4、仿写,归纳课文:
这是一首赞歌!
一首歌颂常青藤的赞歌,歌颂他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一首歌颂的赞歌,歌颂他的精神!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爱绿——细腻多情 囚绿——孤寂抑郁 释绿——爱国情怀
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预习检测
3、了解母亲的往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件事?母亲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合作交流。
4、品读母亲的眼泪
截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其中两件事写了母亲的眼泪,品读思考:找出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认识母亲的时代
作者写这篇文章紧紧是为了怀念、赞美自己的母亲吗? 补充删节。
再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环雅,凄清)探究活动一 寻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词语),具体表现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探究活动二 绘小石潭之“清”
你喜欢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加以描绘。探究活动三 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总结归纳:本文运用了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情感。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用主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从而简化了教学头绪。
当然了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挖掘整合其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设计需要探究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属于自己的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五
姓名:郭 丽
单位:陕西省米脂中学
学科:语文(高中)
地址: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行宫东路13号
邮政骗码:718199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916752408@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新诗和现代诗歌的概念做一了解,知道什么叫做意象,初步学习诗歌鉴赏。
2.通过本词的学习,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加以理解。3.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知人论世,体会情怀,感受壮志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感悟。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对词中意象的理解与体会,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教学时数] 2课时。
一、导课
引语: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秋天? 红、橙、黄、绿、青、蓝、紫、白八组学生,各选代表一名,说出描绘秋天的词语,频率高的老师代写在黑板上,看看是否比老师想到的还多,还要好。[投影] 收获季节,秋高气爽,落叶知秋,秋收冬藏,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秋色宜人,秋雨绵绵,秋风萧瑟,一场秋雨一场凉,丹桂飘香,春种秋收,九九重阳„„。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 [投影] 《秋风辞》--刘彻(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松自可留。在许多描写秋的名篇中,表现的主题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伤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叹时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三)思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四)怀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这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有必然的联系吗? “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还有: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以上几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为何?并非“秋”的变化,乃人心不同,“秋”仅是一个参照罢了。在这里,我们把古人的这些诗词与今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博大情怀。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板书]橘,舸,寥,携,遒,遏(注意部分字的读音)
2、老师领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之处。
3、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让八组学生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本组比较好的朗读方式,和老师的朗读以及配乐朗诵进行比较,学习并评价。
4、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你读完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词眼)(3)请每组在组内讨论,选一个代表提出一个碰到的难题。
5、组间交流,全班总结出本诗的大意 [板书]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通过反复诵读及交流,同学们是否已沉醉于作者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胸怀呢?
三、了解写作背景,加深理解本诗,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一)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
(二)意象与意境
同学们,初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意象的概念,什么是意象呢?
[投影]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就是借物抒情。而意境指的是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三)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说一说?(2)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板书](万)山————红(遍)(远眺)
(层)林————(尽)染(远眺)(漫)江————碧(透)(近观)
(百)舸————(争)流(近观)
(长)空————鹰 击(仰视)(浅)底————鱼 翔(俯察)
(3)想象一下的作者在橘子洲头独立时的表情与动作,让男女同学各一位进行表演。同学们点评之后再表演。
(四)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强调] 《江雪》柳宗元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前者的胸襟境界更使人敬仰!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比] 二者都写出了枫叶的火红,热情洋溢的意境,渲染出了极富生命力的秋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情感;但是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红色革命的蓬勃发展。
(五)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另一层含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博大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六
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 田应斌
板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配合口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它 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 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为此,它为许多教师所重视。在此谈谈我的认识。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手段:一是口授,再就是板书。二者各尽其职,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教学 任务。一堂语文课,除了必须的口授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板书。因为口头语言的讲授缺乏直观性,而教学过程 中,许多知识的传授,又必须要通过板书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板书有以下作用:
一、实施教案,展示教 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使讲授的内容不离“谱”;
二、在讲授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点作精要的总结 ,给学生学习的难点作注解;
三、引导学生的思维,配合教师的讲授;
四、让学生做笔记,课后有温习的纲要 和思考的余地;
五、板书还有给学生对听讲的内容正视听的校正作用。这些作用取决于板书的直观教学的功能,依据教与学的需要,通过黑板白字,使教师教有所据,学生学有指南,从而使教学得以落实。
可是某些教师对板书的这些特有的教学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板书在课堂上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无关紧要 ;于是上起课来随心所欲,乱写一气。某校一教师在讲授王愿坚《七根火柴》时是这样板书的:(附图 {图})
纵观两节课,两幅板书,共21字;整个板书毫无计划,杂乱无章,根本体现不了教学意图。难怪教师“满 堂灌”,学生昏昏然,这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种状况必须改观。上述板书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确立了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轻视的地位,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的教学手段,它与口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与口授教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板书有着口授不能及的优点——示范性和直观性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它。板书设计的基本原理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科学,它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只有掌握了它,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行之 有效的板书,那么板书设计有哪些科学规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它有以下科学规律:
第一、板书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教学手段,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学的板书决不是 简单地、盲目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根据教案中确定的目标,实施教学。因此,板书应是教案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服务于整个教学意图。因而,板书设计也必须依“纲”据“本”,服从教案。只有钻研教材,精选 教法,才能科学地设计。这样设计的板书,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意图。
第二、它与口授教学应有必然的联系性。
板书是直观教学,它不能独立,必须与口授教学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其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而不是接受函授教育的成年人。他们较子函授学员,无论在分 析理解的能力上,还是在归纳记录的水平上,都远不及函授学员。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上,既需 要教师反复的讲析,也需要教师提纲挈领的板书。因为教师讲授快,他们听不清、记不全的地方,尤其是那些 容易导致歧义误解的同音字、词、句式等,需要板书来校正。其二,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有个“谱”来规范,使 讲授分析的发挥不至于“串调”。这个“谱”既起着对教师讲授的提示作用,也有着制约作用。因此,有必要 将它设计进板书中来,时时提醒教师,使之口授不至于“走腔串调”。总之,板书设计,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顾及学生的学;既要给口授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要让板书有实施教学的余地。第三、语文板书设计必须有直观性。
直观教学的特点是:通俗浅显,一目了然。那些艰深复杂、抽象含蓄的语文知识,口授教学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这就需要板书来弥补其不足了,或用精炼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点睛”,或有简明的表格来归纳,或用形象的画面来图解,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为此,板书设计的文句必须浅显明白,图表要简 明扼要,画意要生动形象,容易认知,富于启迪。只有这样,板书才能将其直观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第四、板书设计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语文课的启发式教学,不是口授的“专利”,板书也可以使用。因为学生的思维,既可以从口头引导得到 启示,也可以通过板书受到激发。下列板书充分证明了这点。(附图 {图})
这是某教师为鲁迅的《药》一文所设计的导入新课的板书。一开课,教师就把它板书出来。学生一见,就 议论纷纷,引起悬念,开始思索„„当阅读完小说后,学生们立即醒悟了题旨:“药?”,原来是老栓为儿子 高价买的治痨病的医药“药!”原来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做成的“药;”“药——”暗寓着鲁迅在寻找救治愚 弱国民的救世良“药”。这幅板书一个字、三个标点符号,引起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地探索。既 简炼,又含蓄,富有魅力,没有多费教师的口舌,就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幅板书,可谓循循善诱,独具匠心,深得启发艺术的真谛,值得学习。第五、板书设计要力求新颖,具有趣味性。
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着艺术美的魅力。板书的设计是否有这种魅力,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上,如果教学板书千篇1律“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产生枯燥、呆板之感,如果能变换一下形式,学生就会有新奇感,就能保持求学的兴趣。比如教说明文和议论文,你多用图表式和提 纲式板书,如果你突然变换为图解式板书,那学生的新奇感就来了。
我讲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对其中的“制胎”、“掐丝”、“点蓝”时,先用红色粉笔勾画出花 瓶的图形和花纹,再用各色粉笔“点蓝”配以口授分析。结果,学生对景泰蓝的这些抽象概念有了立体感,理 解了景泰蓝的手工艺的精细和繁复。板书设计的趣味性远不止这些,只是看你能否发掘创新。第六、板书设计应有示范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神态,读书写字,无不是在向学生作示范,教化和熏陶着学生。这种 示范作用,在板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学风问题,所以板书的文字必须正确、规范、美观、艺术;文句必须文从字顺,通情达意;布局必须有规范,美观大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 化,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反之,教师的板书不好,不但谬种流传,而且导致学生养成粗枝大叶,敷衍塞责 的坏习惯。以上所述,是语文板书设计的基本原理,按照它去精心地设计板书,板书就能得到优化。发挥它在教学中 的应有作用。几种常用板书形式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探索中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格式,本文仅 介绍几种基本形式。第一种:综合型板书
这种类型将教学意图诸多要点熔为一炉,它的优点是:精简扼要,一目了然。如《琐忆》:(附图 {图})
这幅板书将唐tāo@①《琐忆》一文的教学意图综合突现于一板。中心明确——论证鲁迅人格的伟大,重点突出——对鲁迅的爱憎(七件小事)分析;难点突出——小事的含义;结论完整——爱憎分明。板书简明 扼要,仅仅150余字。第二种:专题型板书
这种类型是将所授课文的重点分门别类,系统地板书,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如分析鲁迅的 《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可以集中反映其遭遇的不幸,在形象描写上很有特色,是讲授重点,可以用下 列图表式专题板书,设计如下:(附图 {图})
这种图表式板书示范性强,教师可为学生分析
一、二例,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自己练习。这既可以减 少教师分析课文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得到训练。这类板书适宜于长课文,或比较复杂的课文之分析。第三种:提纲式板书
这类板书是从内容结构的内在联系上来设计的。引导学生从逻辑联系上打开思路,深入课文内容。例如广 西王松泉编的《初中语文板书示范》中的《什么是知识》的板书设计就是典型。
《什么是知识》板书:(附图 {图})
这类板书提纲挈领,逻辑性强,利于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第四种:应变型板书
这种板书是为临场解答学生质疑而设计的,它只需将黑板留一角当堂处理学生提出的字、词、句之类的小 问题,但必须有规划,不能草率乱写。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属于教法范畴。“教无定法”,根据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特长,可以各显神 通,灵活设计,但教学有规律可寻,有科学可循,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中学板书设计这门教学艺术,一定会 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篇七
望岳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
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