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21世纪,随着网络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并和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联,而信息化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新教学形态。
二、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各自特点
1、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 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2、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 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
3、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1)问答法。(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教学。信息化教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信息化教学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纪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此外,信息化教学还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1)信息化教学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成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可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
五、总结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信息化教学模式虽然其理论上有纷繁复杂、无体系性,但是信息化教学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跨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过程。我们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关键要素 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策略 教师导向 学生探索
讲授方式 说教性的讲授 交互性指导
学习内容 单学科的独立模块 带逼真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
作业方式 个体作业 协同作业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施与者 教师作为帮促者
分组方式 同质分组(按能力)异质分组
评估方式 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 基于绩效的评估
三、信息化教学的开发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可以包括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2.学习问题与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信息化学习就是要通过解决具体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3.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由于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是一种支撑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支持的程度如何。
4.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5.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形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四、学习情境的概念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五、学习情境的特征
1、悬疑性或活动性
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悬疑性是有效学习情境的根本特征。有些教师在讲授了知识内容之后,再呈现与之相关的情境以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严格说来,这不是学习情境,只是一个无须质疑的证据,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另外,一些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不予关注,这违背了设置学习情境的初衷与主旨。也有些教师把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等同起来,往往用习惯的提问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也是误解。在传统的提问法中,问题针对于知识,是孤立的、简单的;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和整体的情境,是有条件的。它指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提问法中的问题,学生常常能够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一定难度、不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困惑不解,难以回答,往往由教师替代他们作答。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因此,悬疑性内在地蕴含着活动性的要求。
2、生活性
学习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但笔者认为,学习情境的撷取、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换言之,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各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是一个日常的、非抽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学习于生活世界之中,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世界。这是优先于知识世界的一个先在世界。要克服教学活动去情境化的缺陷,面向生活世界是必由之路。
3、真实性
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学习情境应有的功能。
六、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如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动画片:“机器猫假期旅游”的故事情境。即机器猫利用假期到祖国各地旅游,每到一处,它都会被当地代表性的美景陶醉,每当欣赏完了美景,它总会在地图上高兴得跳起来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在哪个省区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性质的课程。《走遍美国》的英语教学软件就是创设故事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象,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季,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大汗淋漓的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听了直点头,马上切了2/8给八戒。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猪八戒上当了!”,“1/4和2/8哪个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设计了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在《机械运动》引入新课时利用cai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问题,和上述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教师多动脑,可以发现问题情境无处不在。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创设模拟实验情境首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然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教师指导评价。
典型案例如小学数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的设计。该课所涉及到的概率知识极为抽象,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首先改变学生的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然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快速、准确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节课中,巧妙地创设了模拟实验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免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烦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种新体验:由于计算机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保证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由此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更真实。
4.创设协作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就是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net meeting、oicq以及internet phone等工具,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如在学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课时可以采取如下的设计。
学生先观看录像片《蔬菜市场》,教师提出问题:①列出一年中每月份的蔬菜价格走向图。②蔬菜价格与蔬菜量的关系。③帮助菜农设计出大棚蔬菜的种植计划。学生分组上网查询蔬菜价格,并通过excel列出每月份的价格示意图及每月份的蔬菜供求数量,根据教师提供的蔬菜种植期限,设计出一年中大棚蔬菜种植的最佳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菜在一天内的价格会有差别,这是不是与等价交换的原则相违背?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结果,演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示意图,得出结论。
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隐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信息化教学培训体会
机电学院 张 姗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电化教学”的新说法。
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新教学形态。信息化教学论述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传统教学利弊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学生认知主体的缺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学生的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信息化教学的模式
近年来围绕信息化教学,开展了多方位的教学改革试点,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
通过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视频点播系统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自主和情景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欲學课程,通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录像等自主学习专业课程。
2、教学评价反馈决定教学的决策和教学两大主体的教、学行为,信息化教学使教学评价真正实现了及时、有效和快捷。教学评价可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学生作业在线评价、在线答疑、教师邮件系统、讨论论坛、教师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
三、信息化教学产生的积极效果
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教学建设和管理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1、传统授课,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化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使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加快,培养的人才更具社会竞争力。
信息化教学借助internet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人数及地域的限制,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接受感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大的良好学习情境,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对知识进行取舍和整合,满足人们的教育与技能需求。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学习者可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外随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
信息化教学不单是单一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使学习者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地唤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3、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封闭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倡教师、师生、学生之问的合作。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从师生之间的合作来看,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成为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从学生之间的合作来看,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
4、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信息化教学的电子题库和教学评价系统,可使学生随时随地完成教学结果的评测与反馈,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
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跨越,我们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信息化教学设计
芝角中心小学
苏淑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写3个生字。2、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萌发科学探究精神。
5、对地球产生强烈的感激、热爱之情,知道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要爱护地球,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认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难点】
地球美丽壮观而又渺小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不够,因而不易理解;尤其是说地球像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学生更是很难体验;“生态平衡”、“生态灾难”等科学术语,亦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从电视上、书本上,有条件的可到网上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滥伐森林”投影片和“读一读”录音、备有课文朗读、地球美丽、地球渺小、地球易碎、保护地球等内容的课件。
【教学理念】
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借助卫星资源优势,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帮助学生体会地球的特点,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读助悟、以悟促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
2、对,她就是地球。让我们一起跟她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
3、在茫茫的宇宙海洋里,有几个地球?所以,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太珍贵了,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问候她吧!(再读课题)
4、地球母亲非常高兴,正在欢迎我们呢!今天,我们就以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地球。(播放课件封页,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观看相关图片。
2、听完之后,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细读课文,探究地球特点及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读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感悟地球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内容体会到地球的可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同学们,我国的神舟飞船在太空遨游时,拍摄了我们美丽家园的很多照片,老师有幸从杨利伟叔叔那儿弄到几张,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美丽壮观、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的地球图片。
①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自己的话,夸夸我们的地球。
②谁能根据课件中所观察到的图片,具体说说地球如何漂亮?着重从“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来体会地球的美丽。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将地球的美丽读出来。
④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齐读描写地球美丽的部分。
3、地球的美丽仅仅在于她的外表美吗?你还从文章哪些段落看出她的内在美?
①读3、4自然段中有关的语句,理解“无私”“慷慨”,说说你从中体会到地球母亲的什么品质?
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读3、4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4、导读:理解了课文意思之后,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谁再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感情去读; 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话。)
(二)体会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
导语: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她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可她又是渺小的、容易破碎的,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潜心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写在书上。
1、了解地球的渺小。
①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课件出示有关文字,提醒学生注意红色标记的字最能体现地球渺小,应重读。)
②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后,播放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叶扁舟”体会到地球的渺小。
③课件出示说明方法及运用说明方法作用的比较题,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其作用。
2、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地球容易破碎。
①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你从这几个数字:“几百万年、几亿年、二三百年”中感悟到什么?
②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让学生朗读。)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③过渡语:是呀,人类为了眼前的发展,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乱挖乱采、过度开发,把我们的地球母亲摧残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她向我们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老师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
④展示人类毁坏资源、破坏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⑤看完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之后,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第4自然段。
⑥同学们,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在哭泣,你想说点什么吗?此时你又将怎么样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课件出示这句话)
(三)领悟地球的唯一性及环保的重要性
1、展开小小辩论会。
同学们,我们的宇宙飞船已经遨游了太空,假如地球上不能居住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学间相互讨论,说出理由。
2、激情呼唤。
是呀!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可敬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的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①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看到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的灾难,你会想到什么标语呢?想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课件出示相关标语让学生齐读,展示全国各地保护地球的宣传图像以及保护地球的策略供学生观看参考。)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问题:地球还面临着什么危害? 组织学生根据课件拓展资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积极探讨解决地球危害的办法。
2、课件出示配乐朗读《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学生听完之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并将感受送入对诗歌的朗诵中。
3、组织学生畅谈学文后的感想,让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总结升华: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五、反馈练习,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口头作答。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和蔼可亲(ái ǎi)
毁灭(huǐ fěi)
薄薄的(báo bó)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地球适合人类生存,()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③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张桌子长1.6米,宽1.2米,高1米,真够气派的。
●中午的太阳宛如一个装菜的盘子。
2、出示“查一查”,让学生自主选择:
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环境,看看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可以拟出几条环保标语,可以写一封建议书向有关部门反映,有条件的也可以制作环保网页,发出环保倡议,发送到网上去。!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最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依个人的理解对其整理了一下,现传给大家供参考,有问题之处多谅解并欢迎指正。石强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
第二,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第三,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可操作性好: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教师要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
4、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不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学为中心,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关注一个中心,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两个方面中,一个方面是强调对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从学科知识、教学任务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角度来设计 “问题”或“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讲解、探究、讨论、协商、协作与反思等方式展开;另外一个方面是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实现它们与学习过程的柔性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网络及其它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建议等,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