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篇一
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
助推教育现代化步伐
——巨野县教育信息化会议在凤凰小学召开
为进一步推进巨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会议精神,2015年3月18日上午,巨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凤凰小学学术报告厅召开,吹响了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号角。各县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等160余人参加了会议。巨野县教育局局长谢新学、副局长刘建民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副局长刘建民做了题为《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从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状谈起,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他在报告中指出,要求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新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使教师真正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践行者。
会上,巨野县高级中学副校长奚文惠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培训,希望做到适应教育新常态,引领学校信息化;电教办苏燕老师,让大家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化发展之快,告诉我们要抓住机遇,做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头人。
最后,县教育局局长谢新学指出:信息化为我们带来新一轮的教育赛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场新的赛跑中,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发力点,因地制宜制定战略蓝图,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战役!”
据了解,2015年巨野县“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工作将以教学应用为核心,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同步课堂”为抓手,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校一门课”活动为载体,以培训技术能力为保障,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
<巨野县凤凰小学
孙巨林报道>
2015年3月18日
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篇二
信息化应用助推现代化教学发展
汉中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06年,系汉中市教育局直属重点小学、陕西省示范小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100人,其中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特级教师3人,省教学能手13人。这所百年名校,以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显著的育人成效,成为基础教育战线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信息化的深度应用更是令人称道。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汉中师范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彭文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能谈谈这些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吗?
彭文柱: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连年被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信息化的全方位发展,需要有具体的工作来支撑。那么,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了哪些方面?
彭文柱: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分别是从设施、资源、培训、科研、竞赛和活动等五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的。
第一,狠抓信息化设施建设,全面创建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校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数字化校园网;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6个教学班均配备了电子讲台、计算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线扩音机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实现了“班班通”、“班班多媒体”和教学现代化;音美、劳技、实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专业教室设备齐全,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规格较高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各教研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方便了教师教学与办公;全数字化校园网连接校内外,有线无线网络无缝连接,让教育教学、教师办公、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等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把学校网站办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大平台。使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管理的平台,同时又是各种资源的融合平台,师生学习的“数字化”园地。学校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网站建设技术,创建教师个人主页86个,个人博客网站32个,教研组网站5个,专题学习网站18个,小学一至六年级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大型网站1个,学校自动化综合办公网站、电子邮局、学校信息发布网站各1个,教学资源网站、电子图书阅览网站各2个,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联系的qq群15个,手机短信平台16个,构成了学校信息化大平台,彻底实现了教学、办公网络化,交流互动数字化。
全体总动员,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自主研制开发了小学作文教学网站,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写作技巧指导,具有习作发表、作文在线批改、点评等功能,其作文批改功能系国内首创。各年级学科组共建教学资源库,达到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
树立应用典型,带动全员普及。学校信息化硬件、资源完全满足了各科教学的需要,达到了“四率高”,即设备在课堂内外的使用率高、学科使用的覆盖率高、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最佳应用率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所有教师均能运用多媒体教学,90%以上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与评优,每年教师节前,通过对每位教师平时教学媒体使用次数的统计,上传资源库课件的数量,论文、课件、教学设计参加上级评比获奖等次等十多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最后评选15名校级“信息化应用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批信息化应用典型,通过教学活动比应用、学校考核查应用、树典型带动应用,促进教师媒体应用率和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常抓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分层要求,全面培训,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上新台阶。为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规划,要求45岁以下教师会运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会自制多媒体课件,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和专题网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学期组织20学时以上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并通过学校网站中的教师培训专栏和qq群、blog圈子进行网络培训和适时指导,使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且有互动性,使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落实国家继续教育条例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省市电教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0年暑期集中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7天56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80位参加学习的教师,均取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在随后几个月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传、帮、带的作用。多次派教师送教下乡,现场执教并观摩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汉师附小多名教师到市内各区县,通过现场作公开示范课、学术报告及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阳光师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蓬勃发展。
第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学校在“十五”期间参加了全国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获评全国优秀课题,其成果获一等奖,学校获“全国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奖。在“十一五”期间,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文网站的程序开发和资源添加,作文网站规划合理,其核心程序作文批改功能在国内属首创。网站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誉,已在省内开始推广并获陕西省优秀课题奖。
第五,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化竞赛和评优活动。
远程互动教学受上级领导的肯定。2008年3月28日,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一行,视察了本校与陕飞一小和勉县周家山小学进行的远程互动教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生电子作品《廉政建设进校园》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大力赞赏。2009年元月13日,省市纪委领导一行十五人到校调研“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浏览了学生制作的廉政建设电子小报、电脑绘画、动画等作品,对信息技术与廉政建设宣传有机整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倡导各地要向附小学习,拓展宣传形式,认真做好“小手拉大手”廉政教育活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这样大手笔的规划,大力度地推进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近,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于学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彭文柱:教育成果捷报频传。近几年,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教学及成果评比活动有6人次获全国比赛一等奖,12人次获全国二等奖,研究成果有26项获省一等奖,45项获省二等奖,充分显示了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
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加强教师信息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信息化应用的步伐,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信息化示范学校的作用,让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再创辉煌,是学校不断追求的目标。
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篇三
信息化助推幼儿园管理现代化
在幼儿园实施信息化技术,就是让孩子们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乐趣,促进教师职业化进程和提升工作效率;在幼儿园实施信息化技术,就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现代型、新锐型家长,满足家园共育的需求。
硬件设施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带给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肩负着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和艰巨使命。
清晨,幼儿打卡,班级电脑同步显示幼儿头像;食堂电子屏实时变动数据,为各岗位工作提供依据。电子接送卡不仅是出入凭证,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各岗位登统数据的烦琐劳动,提高了幼儿自己主动入园、争当全勤宝宝的积极性;按时打卡,文明排队,义务巡逻,规范了家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给幼儿园带来安全保障。
操场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当天的食谱和园所新闻;全方位覆盖的监控系统时时记录幼儿园各角落的影像,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校园广播全覆盖,宝宝一日生活不同环节都有音乐和故事陪伴,让宝宝开心每一天。
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信息技术的介入,将平面静止的事物变得立体活跃起来,激发了幼儿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给教师的“教”带来了新元素,也给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培养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幼儿园的各种功能室中,孩子们最喜欢去微机室,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
网络资源的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2010年,我们开始尝试网上教研,连线幼教专家进行远程指导。园本教研,实施课堂实录抓拍,让授课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反思,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制作课件、视频、编辑报纸、更新网站成为教师们的拿手好戏。如今我们借助信息化建设,走在了智慧校园的前列:教师乐学善思,幼儿全面发展,家园共同提高,呈现出和谐、奋进、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社会声誉更加响亮。
园所管理系统化
幼儿管理中,炊事员和保健员根据电子屏显示数据定量分餐,合理配膳。各班出勤率自动排序,及时发现问题,有效促进班级工作的开展,为量化考核提供真实的依据;录入体检信息,对幼儿生长发育进行全方位分析评价,完善预防和监测功能。各班根据网页提示,每月集中为孩子们过生日,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爱。
有句话说“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的传播挣脱了时间与地域的束缚,也淡漠了人际关系,我们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孩子们了解爱,感受爱,传递爱,回报爱。
教师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视频、网站浏览各班级、各部门实时活动,网站后台的运营分析自动记录教师的各项常态工作,为年终择优评先提供依据。科室、班级之间通过校讯通、公共邮箱、网站等信息平台进行文件的浏览、传输,给教师提供最便捷的支持,降低教师工作量,实现低碳环保、有效的网络办公。信息化工作方式把教师们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一日活动的研究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档案管理中,我园的文书档案早在1998年就成为河北省第一所档案管理达到“省三级”的幼儿园。近几年我们把所有档案及保教所需物品及素材纳入电子管理,按需检索,省时省力。
远程管理对于我们园一园三址的现实情况十分有利,因为我们全部通过网络,实现集团化管理,现在我们可以远程登录,看看各园址的孩子们在做什么。
此外,我们幼儿园作为河北省首批省级示范幼儿园,落实石家庄市教育局开展的“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以义卖的方式为牵手单位捐赠电脑,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远程帮扶,使其迅速从一个薄弱农村园,成为当地的龙头示范园,在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投入,给幼儿园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承接省、市级大型比赛和上级领导调研,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结识了众多专家和领导,得到最新的办园理念和政策支持,这些都对市二幼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家园共育一体化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积极拓宽家园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园合作的模式,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而形成合力。
网上报名、咨询尽显便利。为缓解家长“入公办园难”彻夜排队的现象,幼儿园实施网上报名、录取等程序。让通过审核的幼儿家长分批办理手续。
远程视频、网站促进沟通。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家长可随时远程登录查看幼儿班级视频,了解孩子情况;也可登录我园网站,第一层是园级动态,园所介绍、公告通知,大型活动介绍;第二层是班级动态,有公告、新闻、教学安排等,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本班的保教活动;第三层是个人动态,家长为孩子记录成长的幸福时光,为孩子一生留下珍贵的回忆;点开教师博客,有许多有关教育的心得体会,有价值的文章置顶在园级网页中,供更多的人浏览。
微校、qq群、论坛、园长邮箱加强联系。幼儿园用网络经常给家长发送通知、育儿常识、温馨祝福等信息,让手机成为掌上家园。
我们园有园级、班级qq群、论坛,全部采用实名登录,答疑解惑,交流探讨。园长信箱、留言板则是家长反馈意见和建议的途径,这种开放式的沟通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与监督力度,让家长和园长直接对话。《幸福兔》园报全部通过电子邮箱选稿编辑,发放给所有家庭,成为家园联系的又一纽带。
网上沙龙、家长课堂增互动。我们幼儿园双委会通过网上家委会沙龙联系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在运动会、课堂上、郊游、阅读推广中提供志愿者服务,他们不仅仅是幼儿园的监督者,更是支持者、执行者,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坚强后盾。
家长指导中心、家长学校传真知。幼儿园通过网络平台指导中心向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并在网站资源包建立数字图书馆,每学期至少有50本有声图书专供亲子阅读,书能润泽心灵,更能启迪智慧。
阅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乐读,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理念。为此,每学期我们邀请专家利用多媒体开展阅读、视力保健、安全消防、指南学习等家长学校活动,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明方向。
以上这些家园共育的方式,能和家长进行最直接、最透明的沟通,既增强了教师的师德素养,也消除了家园之间的隔阂,做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利用;家长更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从而尽己所能为幼儿园提供服务。
爸爸进课堂带来了科学小实验;爷爷讲脸谱、唱京剧;妈妈带来《老虎拔牙》的童话剧„„还有很多很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办社会和家长都满意的学前教育。(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幼儿园园长 张丽芳)
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篇四
本文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四个主要实施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强调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教学改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的教育形态,将会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转变,这将深刻地改变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方式,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现有的应对方式。
每个教育对象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我们坚信信息技术多样化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信息技术带来的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转型发展。教室里,超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感应式触屏多功能一体机代替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擦。不管是把信息化建在教育的哪种云端,我们执教者都必须拥有一份厚重感与归属感,把握住教学的本真,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信息化“云端”作为载体,贯穿起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的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一、信息化“云端”风景一:定义教师角色的信息趋势
20xx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40号)正式颁布,这是一部围绕“互联网+”布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精神不难看出,未来十年,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学校要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显然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云端”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温情的教学手段、细致的操作手法、实用的技能演练,完美地提供给师生一个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信息化“云端”引领下的教学模式无固定格式,更不存在教与学的界限,它在任何师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理念,高效地帮助我们实现每一个关于学习的梦想。
从20xx年2月28日到3月1日的24小时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突破亿次点击。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教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关于情怀的人文课、关于调查的媒介素养课。这就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以“选择”为导向的“云时代”,一个以创造知识取代传授知识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跨界和个性化信息趋势正使得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1]。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教师都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可以改变课堂,课堂将直接影响学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或团队合作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今天的课堂里教学生,教师一定要了解当代学生的这些特质,从这些特质出发找寻教学信息点的切入和路径,才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上海xx区教育局xxx局长在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论坛会议中提出学科教学信息化应用方面推进策略:发挥教育行政的引导作用,从关注树木到关注森林,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从学科的逻辑出发探索技术的应用。如果信息化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实践,改革实施的成效是非常困难的。
二、信息化“云端”风景二: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
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与学情特点,巧用课堂组织的信息能力,课堂主人学生成为美丽风景,自然灵动。就像大自然的精心安排,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积蓄足够能量的能力。
1。信息元素选取的合理性。对于教材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设计中选取合理的信息元素,在课堂里传递出来爱和温暖,让自己所教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堂信息元素选取应从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理解和体验以及通过降低操作技术的难度拓展学习者创新表达的可能性。例如,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元素可以选取吸引眼球的导入技能、情商调动的师情技能、科学合理的评价技能、辅助教具的使用技能等。巧妙利用课堂信息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与追问中描绘着职业理想,在好奇与实践下勾勒出职业规划。
信息技术用丰盈感和对象感诠释了课程的价值,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赋予了专业的底蕴。
一是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防止职业学校学生因资源信息的凌乱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信息元素整合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从联系的角度理解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信息资源需要挖掘,但并不是说教学资源越多越好,哪些资源最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最能形成学科思想,是我们需要加以选择和判断的,教师要具备重组信息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2。信息活动设计的时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一定是信息思维层层递进的过程。日本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2]。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与沉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努力去弥补差异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欠缺。
3。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不同技术层面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力,可以设定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学习。学生拾阶而上,从“就事论事”开始,向“就事论理”,再向“借题发挥”的目标迈进。教师只要看准时机,选择好契机,稍加外力就好。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学生的自然舒服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信息交换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4。信息素养培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技术有新突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子书包、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在职业学校课堂里实现了全员教学的即时反馈、课前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课中练习过程的动态互动、课后概念原理的即时反馈,在以前的课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信息素养俨然已成为当下师生不可抗拒的魔心力。犹如艺术家设计进程中的分量与姿态,勇敢者的游戏,持久中心,植入人心。想继续做设计师的人,缺一点都不精彩,最走心的设计,最完美的典范,才能住在消费者的心里面。职业教育的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信息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植根于普遍具有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有效提高学生敬业、细致、高效、合作等职业岗位素养,在这趣味盎然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素养被学生自主体会到并付诸行动。
三、信息化“云端”风景三:创新教学设计的信息特色
我们多年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讲到教育学习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教室,就是企业岗位所在的实习地,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基本上都发生在课堂和实习场所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室的模样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整齐划一的课桌椅,会被那些可以方便移动的、能够随意组合成圆桌或者小组讨论方式的桌椅所取代,甚至可以使学习的空间从教室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实验室、制作室,去一个公众场所或者到博物馆中考察。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学习交流期间,多次遇见学生的某一节课就选在博物馆的某个展点。
而这个时候,给学生上课的很可能不是教师,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但不管如何,授课者都卖力地在讲解,甚至是在表演。这意味着什么呢?师生参观活动不是带上照相机去记录什么,而是用心去交流和感悟。这是未来我们职业教育信息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这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我们拓展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空间,才真正能够体现我们的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和传统模式进行抗衡。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就如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加里·鲍里奇给出了判断一节课的效果的7个维度:班级管理、课堂氛围、任务导向、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学生成就、知识结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合理利用好信息化维度,创建教学的例行流程,更好地编排课堂信息,充分接纳学生的观点,教师和课堂都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素材类、集成类、工具类、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教与学内容的不同交替、适当的呈现,以此考量学生整合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职校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回归教育和生活的本质。
每个学校,都应是信息技术的培育之地;每个学生,都应是信息素养的培育对象;每门课程,都应是信息资源的培育载体;每位教师,都应是信息能力的示范之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3]。每位职业学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落实信息化维度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助推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内在潜能并将自己的潜能运用到美好善良的方面。
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篇五
教育信息化助推李沧区教育发展
李沧区位于青岛市区北部,辖区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是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近年来,李沧区正处在由城乡结合部向城市核心区嬗变的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新市民大量涌入,随迁子女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差异较大。这不仅给教育设施的承载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学校13所,校舍面积翻了一番;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多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上级部署,按照“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应用是关键”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用起来、管起来、有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究装备的“个性化”、“特色化”、“现代化”配备,大力推进“电子书包”、“三个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入融合”的研究,通过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织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李沧区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2015年,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观摩会上和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分别作了做了经验交流。在2015国际教育信息大会期间承担的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一、坚持顶层设计,区域架构与学校探索相结合
一是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先后印发了《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李沧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指导意见》《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应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设立教育信息化培训专项资金、制定具体培训目标、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确定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向。成立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校发展共同体,定期研究、部署和调度有关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面上统筹、指导有力、落地生效。
二是鼓励学校先行先试。确定了9所信息化建设应用试点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先行实践探索。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高教师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跟不上就会影响发展。注重给老师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领域主动探索,快速成才。青岛铜川路小学被评为省数字智慧校园示范学校,2015年5次在国家信息化相关会议上交流发言,青岛63中等3所学校获全国noc教育创新实验学校,青岛62中获“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
二、坚持投入保障,标准配备与个性设置相结合
在区域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新的重要引擎。按照“完善顶层设计、配备适度超前、区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4.2亿元,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环境建设。
一是在全区层面,加强网络环境和云平台建设。区域内双网并行,搭建了万兆骨干外网,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均光纤接入。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班班通”“人人通”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起教学、教研、学习的网络支持与服务环境。同时,集中了教学工具、学科题库、和家教微课等内容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集电子政务、财务管理、教育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不断优化。全区100%的教师和80%的学生均开通了人人通账户,为全区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在学校层面,坚持标准化配备与个性化设置并举。全区中小学所有教室和处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均高标准配备了录播教室和电子书包。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所学校发展特色和规划,分别配置了3d创客体验馆、云数字星球、云图书馆、机器人智慧空间等一系列个性化设施和场所。师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信息化的气息,时时拥有信息化的体验。
三、坚持培训先行,点上突破与面上普及相结合
一是注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我们认识到,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是否能真正落地、快速衔接和高度融合。每年组织1次校长赴北大、东北师大等高校进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赴上海等地跟岗学习,增强校长在新形势下推进信息化的使命感、紧迫感,明确学校信息化发展方向和路径。
二是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种子团队。我们把教研员、学科骨干及信息技术教师作为重点,交任务,压担子,示范引领。集中组织外出参加各种高端研修,2015年邀请多名知名专家赴我区开展现场指导和信息化培训20余场,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专递课堂等10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协作体”,同时,充分发挥40个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各主持人带领成员加强信息化优化学科教学研究,使他们首先成为信息化应用的行家里手。
三是让信息技能成为每名教师的基本功。近年来,我区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级各类培训经费达到了近千万元,先后有50多位专家来李沧指导、授课,全区层面和各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达到了350余场次。发挥种子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分片区进入各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第一轮系统的扫盲培训。教研、科研、培训、电教四部门联动,深入教学一线,根据实际问题和需求实施再一轮有针对性的培训。借力“国培计划”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力提升了全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淄博市北门里小学等信息化优质学校互派教师,交流研讨。通过学校全面检测和教体局抽测等方式,使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信息化的基本应用。
四、坚持课题引领,信息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深入开展“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参与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和实践融合的过程。在2015年“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区有87名教师获奖,20位教师被组委会选定参与现场竞赛展示,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信息化深入发展。2012年,我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分别被中央电教馆、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山东省教科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同时还设立了19个子课题,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和实践融合的过程。
一是专家指导,明确研究方向。邀请中央电教馆、北师大等多位专家成立“教育信息化发展专家组”,为课题研究指引方向。区域内成立多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协作体”,围绕电子白板的应用,加强研讨、协同推进,指导日常教学,使课题研究成果落地生效。
二是借力国培,深化研修内容。近三年我区均参加了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的试点,有两年研修专题都是“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这为我们开展全员系统培训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资源。借力“国培”,教师随时在网上向专家请教,与同行共同研讨、分享、成长。在研修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案例和微课,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
三是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与北京、上海等信息化应用先进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派出教师跟岗学习。每年组织课件制作和优质课比赛,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赛,与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同台竞技,交流研讨。自2012年开始,我区每年参加“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比赛活动”,有200多位教师获奖。
五、坚持应用为主,信息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我们始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信息化使教研更加广泛深入。各学校打破校际界限,在网上开展联合教研,使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按需教研、适时教研成为新常态。借助图片、声音、视频和教学工具软件,教研质量大大提高。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教研管理系统,使教研活动的组织、任务分配、问题诊断等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信息化转变教师教学角色。专业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各学校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作为重点,各教研组加大集备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优化教学环境。通过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教师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不断转变教师的理念和在教学中的角色。
——信息化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信息化给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变革。全区所有学校都建成数字智慧校园,教师和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直播课堂,优秀教师已不再专属某一个学校;微课、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传统模式,使课堂更加高效;实景展现,学科工具软件的使用,拓展了课堂空间。这些都让课堂变得精彩生动、多元高效。
五、坚持全员参与、多项成绩印证信息化应用成果 以调研为前提,以课题为引领,以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抓手,李沧区为教师们提供更方便的教学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加更丰富的体验,让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更好的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样的环境下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4年10月李沧区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四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李沧区教体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2015年5月我区承办了全国“2015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铜川路小学也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有关论坛中做了经验交流。在2015国际教育信息大会期间承担的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2015年12月我区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做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交流。此外,李沧区“专递课堂”、“电子书包”等活动多次在《青岛新闻》、《青岛日报》、《城市信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介绍。
信息化给李沧教育带来明显变化,但我们深知这与“深度融合”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我们将制定实施《李沧区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基础升级。2016年,全区中小学全部建成智慧校园,实现可管控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建成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云平台。全区100%的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拥有“网络空间人人通”,拥有满足学习需要的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二是尝试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深化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积极推进3d创新实验室等重点项目,试点并推广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教育创新手段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三是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启动新一轮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并针对不同对象制定配套培训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李沧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开展,必将助力李沧区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李沧教育人将不懈努力,圆百姓学有优教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