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区划图篇一
小班是准确标示到图上的基本区划单位,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划分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2 小班划分条件
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 —— —— —— —— —— —— —— 权属不同;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等级、保护等级不同;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地类不同; 起源不同;
树种组成不同,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纯林和混交林要分别区划小班; —— 龄组或龄级不同,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经济林生产期不同; —— 林分郁闭度不同,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 立地类型、林分经营类型或经营措施类型不同。细班划分
对于面积在0.066 7 hm2(1亩)以上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或图上难以准确表示的,在图上并入相邻地块作一个小班内的细班处理。细班各项调查因子仍按小班调查要求,进行调查记载。在小班内,如有下列情况,应作为细班登记: —— —— —— —— —— 权属不同; 地类不同; 林种不同; 起源不同;
优势树种(组)不同; —— —— —— 龄级不同;
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疏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郁闭度差别较大; 其他。小班最小面积
小班最小面积依据林种、外业调查底图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一般小班最小面积: —— —— —— 经济林及经济价值高的毛竹、大径刚竹为0.4 hm2(6亩); 用材林、薪炭林及生态公益林小班为1hm2(15亩);平原、村庄片林为0.4hm2(6亩)。小班最大面积
小班最大面积:一般商品林不超过15 hm2(225亩),公益林原则上不超过35hm2(525亩)。辅助生产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最大面积不限。
注:应正确对待商品林、公益林小班最大面积,不能以小班最大允许面积划小班。首先考虑小班划分条件,应划开则划开。不能认为只要没有超过最大面积,在该划开处不划开。与原有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6.1 与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如果是小班复位调查,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
如果没有新版测绘用图,调查底图与上期一样,可以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但是,如果上期小班划分不合理,或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林相发生较大变化,应根据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小班、重新编号。6.2 与生态公益林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森林资源调查不能改变已界定的生态公益林范围,应与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公益林范围保持一致。如果经界定公益林界线或面积明显发生差错,或者确需调整、变动的,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已区划界定的生态公益林小班线,如果原公益林小班符合二类调查小班划分条件(见7.4.2),则原公益林小班线可以作为二类调查小班线;但是,如果原公益林小班不符合二类调查小班划分条件,应在原公益林范围内重新区划二类调查小班。7 小班划分注意事项
为了准确调查,方便记载,以小班区划优化为原则,小班划分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a)乔木树种小班划分以地形为主,结合林相;竹类、经济树种的小班划分,以林相为主,结合地形;
b)用材、薪炭乔木树种商品林与乔木树种公益林必须划开,不能在同一小班内分细班;
c)同一小班朝向基本一致,站在一点基本上能看清小班全貌;
d)一个小班内林分类型尽量少、细班少。局部混杂地块,可以先划出,作为混合小班;
e)山坡、平地小班应划开,林业用地、农业田(地)小班尽量划开; f)划小班区域的局部非林地,如果不单独划小班记载、也不并入相邻小班作细班记载,图上应圈出该非林地,为面积求算工作提供方便。
山西区划图篇二
林业区划(上)
××县林业区划
一、概述
×
(一)自然概况
××县地处河北省最南端,邯郸市的东南部,北纬°′″—°′″,东经°′″—°′″。北与广平县毗邻,西与成安、临漳接壤,东与大名县相连,南与河南省的清丰、南乐、内黄三县隔河相望,有漳河、卫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域。全县南北纵距公里
公里,东西横宽最大跨度公里公里,总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万亩,属漳卫河冲击平原区。
×××地形地貌
××县属于第四纪后,漳河携带大量泥沙冲积而成的扇型平原,是华北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开阔平缓,海拔高度在—米米之间,最大高差米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为分之一。县内虽有漳河自西向东从中部横贯全境,但由于近年来上游只注重修建水库而忽视生态措施,致使河道长年干枯,很少见水,又因为漳河过去多次的改道泛滥,使全县境内形成多条故道,内部地形起伏,微地貌变化较多、主要由缓岗、二坡地、低平地、河漫滩、决口冲积锥、河旁洼地等组成。×县地貌类型(见表)。
××地貌类型统计表
×表—
×编号
×地貌类型
×占地面积()
×ⅰ
×缓岗
××
×ⅱ
×二坡地
××
×ⅲ
×低平地
××
×ⅳ
×河漫滩
××
×ⅴ
×决口冲击锥
××
×ⅵ
×河旁洼地
××
×合计
×
×××气候
××县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光热。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月份日照达小时,年总辐射量为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月份平均气温为℃℃,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无霜期为天,全年≤℃℃的活动积温℃℃,≥℃℃的活动积温℃℃。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春季平均降水量㎜,夏季平均降水量㎜,秋季降水量为㎜,冬季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为㎜,是降水量的倍。
×()林业主要气象灾害。从全县范围看,林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风、雹、低温连阴雨、寒潮等。
×风:对林业生产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大风和干热风。大风多发生在春季和雨季,—月多为大风时期,平均为天,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由于大风日多集中在植树造林和果树花期授粉的关键期,使土壤蒸发加速,春旱加重,对造林成活率和果树的正常授粉、座果危害较大;雨季正是果树果实速长期,此期大风,往往给果园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风向以南风、偏南风为多,其次是偏北风,随着季节的转换,风向左右规律的变化。月份至翌年月偏北风相对较多,—月份偏南风较多,月至月静风次数较多。大风往往损折树木和落花落果。所谓干热风是指当小麦进入灌浆乳熟期后,常常会遇到连续几天又干又热的风,实质是由于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的风速,形成的大气干旱现象。干热风一般发生在月中旬,平均每年天,最多年份可达天,对小麦的高产影响很大,此时正是果树幼果期,发生干热风对林业生产危害严重,要减免这些自然灾害,就必须营造农田林网,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低温连阴雨:低温连阴雨分两种:春季和秋季低温连阴雨。春季低温连阴雨多发生在月中旬—月上旬,此时正是树木发芽期,由于连续低温和连续阴雨使土壤温度偏低,推迟林木发芽,造成烂根。秋季低温阴雨对林木生长影响不大。
×寒潮:寒潮出现的时间为月份至次年的月,其中以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月份和月份次之,月份偶有发生,寒潮往往伴有大风出现,寒潮到来时,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并往往伴有风、雪、霜冻等现象。月份正是果树萌动、开花授粉期,低温往往影响果树的正常开花授粉、降低座果率,同时给林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土壤
×全县总面积万亩,土壤面积为万亩,全县土壤均发育在近代漳河冲积母质上。从缓岗—二坡地—低平洼地的沉积物由粗到细的沉积规律,随缓流方向发展,大体成带状分布。由于漳河的多次泛滥改道,使沉积物相互覆盖,垂直方向的沉积物粗细相间,层次分明。按照全国土壤普查规范的要求,经普查分为潮土、褐土个土类,个亚类,个土属,个土种(见表)。
×
×
××县各土壤类型分布表
×表—单位:亩
土类
亚类
×土属
×面积
×
×主要分布
山西区划图篇三
2011年山西省农业区划中心
工作总结
2011年12月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我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紧扣中心求转型,周到服务促跨越”的工作思路,立足“十二五”农业翻番宏伟蓝图,紧紧围绕厅党组确定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板块经济、八大工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继续以农业资源区划规划—监测评价—战略研究工作为主线,创新思维、开拓领域、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区划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作用。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业务工作
(一)积极拓展农业区划领域,推进农业功能区划成果应用
去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发[2010]46号)文件,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今年2月底,看到文件我们集中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结合农业功能区划成果应用,确定2011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实行三个结合:
一是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与农业十二五规划以及其农业大型规划开发项目相结合,要从农业区划规划的规范性、科学性出发,对有关涉及到在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的涉农项目进行指导。二是与加工局、山西农业观光协会等部门配合,开展观光旅游农业实体普查研究,指导和促进山西农业休闲文化功能拓展。到2010年底,我省观光农业点已发展到26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点23家,省级示范点86家,省级农业观光点151家,清徐县是我省首家取得的唯一国家观光农业示范县。目前,农业休闲文化、观光农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方面。
三是与农业厅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抓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紧扣时代主题,开展农业发展战略前瞻性研究 做好农业发展战略前瞻性研究,是农业资源区划的一项基本职能。2010年在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的支持资助下,将《山西省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研究》列为部里委托研究重点课题,我中心组织农业厅、农科院、山西农大、山西大学等部门的研究力量,在广泛学习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和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文章基础上,选择六个地市,八个县(市)的三十六个村进行了典型调查,取得了九方面结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土地利用和流转研究。2011年2月25日,组织专家对本课题项目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翔实可靠,对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的背景下,“三农”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加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围绕转型跨越战略提出课题并经农业部审定下达课题任务,现三个课题《山西省煤炭资源县“三化”同步发展路径及政策研究》《山西省盐碱地治理调查》《山西省农业资源数据采集及完善》都进入最后阶段,年底均可完成。
(三)继续做好农业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 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是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农业资源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做好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继续充实完善农业资源数据库,为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推进资源区划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同时,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财政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市级数据库建设,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查询、检索、分析及信息的可视化和资源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四)国家级地面样方网点县遥感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全国《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建设规划》中关于地面样方网点县监测工作方案,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统一安排部署,前三季度我省网点县监测按要求已经顺利完成18次,今后继续做好土壤墒情(持水量)、主要农作物长势、面积、产量,农业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按要求每半月向农业部遥感中心监测站传 输上报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为指导农业生产宏观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围绕上述业务我中心年初向上级主管部门,农业部计划司区划处、中国农业工程院遥感监测站、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汇报了2011年我省农业区划工作思路和重点,并得到了充分认可。多次赴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去联系县和联系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赴上海参加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会并进行典型发言。赴北京参加“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研讨会。赴浙江参加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年会。赴南京参加全国国家级地面样方网点县培训。多次下乡地市检查指导共同探讨新时期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分批下乡至大同县、应县、临猗县、洪洞县等9个网点县进行实地检查指导工作。多次赴祁县谷村进行“一村一品”进村入户大调研。受计划处委托起草并18次修改《农业部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录》,在董厅长的领导下最后定稿,7月13日赴农业部计划司汇报并听取意见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同时与水利厅有关部门商讨关于渔业的发展情况并加入备忘录中,10月经过厅领导审定,最后确定报送山西省政府的送审稿,现经过省长审阅已经向农业部报送,等待最后农业部定稿后双方协商签约。
二、自身建设
深入开展两学习两提高活动,集中学习了全国农村和农 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深入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积极参加厅里组织的红歌赛、老区革命教育等各项集体活动。积极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和“
7、28”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干部大会精神上来。同时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农业法律、法规等政策,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水平;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提高促进行业发展的业务能力;围绕山西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目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
积极建立建全中心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人,办事不推诿、不拖拉、不扯皮。强化工作纪律,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提高效率。根据厅里下发的《省农业厅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意见》精神和要求,我中心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摆在首位,与业务工作、和谐文明单位建设、党建工作一同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三、年底工作安排
(一)自身建设
继续坚持“两学习、两提高、两调研”活动,继续加强党建廉建,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
(二)业务工作
一是立足新时期现代农业新特点,继续做好农业资源区划规划工作。
二是完成好农业部农业“三化”同步课题研究、数据库采集完善和盐碱地治理调查工作。
三是继续做好国家级地面样方网点县遥感监测工作。四是组织网点县工作人员参加南京全国国家级地面样方网点县培训班。
五是完成2011年区划中心目标责任制。
山西区划图篇四
2011年区划地名工作总结
(2011年12月15日)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局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围绕市局2011年民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局业务工作考核项目和县委、县政府、上级业务部门布置的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狠抓工作措施的落实,区划地名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地名普查完善工作完成节点任务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补充、更新、完善地名信息,健全地名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工作部署,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完善工作。9月16日,县政府“全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完善工作会议”之后,我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和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颁布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要求,结合我县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实际情况,积极与承接方配合开展外业调查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我县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实地拍照、采集地名所在位置经纬度、补查地名标志信息。目前,外业调查工作已经结束,内业整理工作正在进行。11月23日,省厅下发的《地名普查完善工作进展情况通报》显示我县按照节点完成任务100%。行政区域界线转绘、地名信息标注已经完成,下步,将绘制地名成果矢量电子地图,完善地名数据库建设,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要求的地名普查完善工作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提高地名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对“沛县地名网” 进行及时更新维护,进一步丰富地名网站信息内容。
二、完成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一年来,我们以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为抓手,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和省综治办、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意见》(苏综治办[2010]114号)有关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精心组织,提高思想认识,坚持责任到位,积极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落实界线各项任务,确保边界平安和谐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发平安边界创建实施方案。年初,我局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列入民政工作意见,与民政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在边界沿线乡镇之间普遍签订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建立边界地区民政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并按照协议书的内容,不断深化创建内容,定期沟通情况,交流信息,认真开展有关创建活动。8月26日,印发了《沛县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工作标准、工作措施和要求。二是落实界线管理“两图一责”制。全面推行界线管理网络图、界线管理示意图,制作一张网络图和示意图,分发给相关镇、村(居)界线及其界桩协管员;由县民政局与各有关镇签订《沛县行政区域界线管理责任书》,明确了界线管理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责任范围、责 任内容、责任追究,切实抓好界线管理和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三是签订平安边界创建协议书。全县4条界线全部签订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书,明确平安边界建设共建目标以及相应措施、机制,共同推进边界地区和谐稳定。5月10日,沛县民政局与丰县民政局、山东省鱼台县民政局在鱼台县民政局召开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8月12日,沛县民政局与微山县民政局在沛县召开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毗邻双方分别在签订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平安边界建设经验,为探索平安边界建设作出了有益尝试。四是签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协议。由县之间、镇之间签订界线管理协议,对界线管理维护进行分工,明确边界双方责任管理范围和各自的职责,确保管理到位。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协作关系。在界线管理中,与边界沿线各县(区)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围绕“和谐稳定、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目标,开展边界地区联谊活动,做到定期互访、信息共享、纠纷联调,主动做好沟通,积极协助处理,使创建工作内涵不断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促进了边界地区友好往来、和谐相处、经贸发展,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六是界线及界桩管理规范。针对以前一些界桩管护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与各县(区)之间建立健全界线及界桩管理制度,把县级界线及其界桩委托给所在村(居)综治协管员一并管理,签订协议书,给予一定报酬。目前,全县已勘定的界线全部推行了界线及界桩管理委托制度,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书。七是树立界桩警示牌。对在田地、路边等容易受破坏(危险地带)的界桩旁边树立警示牌,宣传公布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相关规定以及 毗邻双方民政局联系电话,共树立 2块,加强了界桩维护工作。八是界线管理资料齐全,归档及时。根据省厅、省综治办考核细则的要求,对界线界桩管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三、严格执行地名命(更)名审批程序,规范地名管理 地名命(更)名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严格按照《徐州市地名命更名执行标准》规定的各类通用地名的命名标准进行命更名,并严格审批权限。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单位、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申请,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按《徐州市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程序核实资料并到实地勘察,对拟命名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县地名委员会批准并行文公告。全年共受理帝王大厦、嘉华世纪城、如意家苑、财富〃御水华庭、清华园、汉城名座、剑桥府邸、汉府家苑等8家新建小区命名工作。
四、做好路名标志牌的规范管理和维修维护工作 严格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徐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通知》(徐政办发[2002]144号)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履行职责,不断完善工作规范,提高地名管理工作水平。在我县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中,对城区路名标志牌进行全面摸底,新城区由于修筑道路、建房施工、车辆碰撞、人为损毁等因素,不同程度地损坏路名标志牌12块,共丢失地名方向牌27块,已全部修复。老城区新安装路名标志牌86块,其中补充安装一级路牌38块,街巷二级路牌48块;更换公益和商业广告画面280幅,反光路名面版24幅,保证了路 名标志牌的完好整洁,圆满完成省文明城市创建所承担的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上级安排和日常业务工作,我们打算2012年需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做好全县第二次地名普查完善工作。
2、进一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维护边界地区社区稳定。
3、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道和新闻宣传工作。
4、完成上级和局党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山西区划图篇五
晋西北部是山西的主要黄土覆盖区。由于长期水蚀作用,形成黄土丘隆沟壑地形。
吕梁山向北延伸,在黄土区交错,构成黄土丘陵山地之特殊地貔。塬面海拔一般在1000 米以上。年均气温4.5—8.8℃,降水450一600毫米,因地而有差异。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很严重。
4.1.1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分布于全省面积的30%(5.7万km2),其地质结构比较单纯,并且具有煤层厚而埋藏深度浅①等有利条件。煤炭保有储量为2565亿吨(2000年),占全国的25%,位居全国之首。其中,炼焦用煤与无烟煤分别占到全国保有储量的53%与46%。山西省有6大煤田: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和沁水,其面积分另u为1800 km2、3500 km2、16900 km2、1600 km2、3900 km2、30000 km2咽。这些煤田规模大,焦煤、动力煤、无烟煤等品种齐全,而且晶位③较高。
2采煤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状况
山西省采煤破坏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1采空塌陷破坏含水层及矿井排(突)水引发的水资源破坏问题,2采空塌陷、露天开采引发的以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为主的矿山地面变形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破坏,3以矿山废水、废渣、废气排放为主的矿山“三废”问题,4以矿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为主的矿山土地退化问题。
2矿区水资源破坏
地下水资源破坏
(1)地下水均衡被破坏
煤层开采至一定深度后.由于采空区顶板的冒落,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形成较为明显的冒落带、裂隙带和整体移动带3个分带。冒落带和裂隙带含水层直接遭到破坏,原来储存于该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短时间内排向采空区,形成矿坑水被排出,人为地改变了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从而破坏了地下水的均衡,这种破坏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据资料统计.山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的总计面积为20352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3%。其中严重破坏区面为267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7%:一般破坏区面积10113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5%影响区坏区面积10113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5%;影响区面积为7569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
(2)对岩溶大泉的影响
山西省共有19处岩溶大泉,泉水资源量30x108m3,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响区内厚度达400m~500m碳酸盐岩构造中,是山西最主要的富水含水层,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岩溶泉域。在泉域范围内采煤,不可避免地要对岩溶泉水的流量产生影响。如果开采煤层下伏及附近的 岩溶水水位高于采空区标高.并有断裂破碎带、陷落柱及钻孑l穿过采空区与下面的岩溶水相连通时,则可能出现下伏岩溶水的底板突水和侧向突水现象,不但疏干了煤系地层中地下水.也使得下伏奥陶系岩溶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直接影响岩溶
大泉的流量,例如郭庄泉流量减少、晋祠泉断流就和泉域内煤矿开采有直接的关系。
晋祠泉泉水流量早在1933年时实测为2.om3/s,1942年10月1日1昼夜实测为17×104m3(约合2.0 m3/s),解放后1954—1958年的实测资料,泉水最小流量为
1.715 m3/s,最大为2.18 m3/s。晋祠泉域基本包括整个西山煤田,泉域内的煤炭开采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统计泉域范围内共有煤矿392座,年开采能力3822.75×104t,年总排
水量2068.17x104t。随着煤炭及地下水的不断开采,泉水流量逐渐减少,于1994年5月断流。
郭庄泉位于霍州南7 km处,泉域内煤层主要属霍西煤田。1991年以前泉水流量较大,最大年平均流量为9.14m3/s(1968年),最小年平均流量为6.20m3/s(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分布于该泉域内的煤矿约有580座。个别煤矿矿井日排水量达数千吨,大量的煤矿
排水直接影响了郭庄泉的流量,从1992年开始泉流量急剧下降,至1999年减小至
2.23 m3/s②。
(3)对浅部含水层及供水水源地的影响
煤矿采空塌陷使覆岩产生了大量垂向的张裂缝,有的裂缝直通地表,在地面形成地裂缝、地面塌陷。矿井、巷道、采空区及张裂缝成为采空区以上各类含水层地下水快速漏失的通道,致使采空区以上各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人矿坑.随着矿坑水的疏干排放,采空区以上各类地下水含水层的水位下降或被疏干.其直接后果是水利设施大量报废.地表植被死亡,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全省主要矿区每平方百米耕地粮食减产约250 kg,每年减少粮食产量约
1.17x10akg。还引起泉水流量减少或断流,共影响井泉3218眼、水利工程433处、水库40座、输水管道793890 m,导致近4000个村庄、1494948人口、218329头大粹畜饮水严雷困难。2000年到2005年6年间.全省解决了因采煤漏水而缺水的2006个村95万人的饮水问题。而此期间建设的饮水工程有625处因采煤破坏报废,810个村37万人重新陷入饮水困难。山西共有14个城市、42个县城位于采煤影响区,这些城市受到采煤漏水影响而削减的供水量为3.61×10sm3,有34个重要水源地受到煤炭开采的影响。
根据《山西省水利统计年鉴》的资料④,1987年全省的农村机井共84154眼,其中深井为22023眼,2005年农村机井共90724眼,其中深井为35656眼.新增深井13633眼:加上城镇供水井,全省现在的深井已达44298眼。近20年来原有机井平均以每年200()眼的速度报废,现在40×10*m,的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供水量为10.7×108m3,只占26.7%,其余的73.3%都是中深层地下水和岩溶地下水。打井深度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工程建设投资,而且增加了井位选择和打井的难度.导致今后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更加艰巨。在现状条件下.施工1眼800 nl深的机井需要3-4个月的时间,投资在60万元以上.一旦发生大旱,临时打井根本不能解燃眉之急。
(4)采煤影响地下水资源总量
据《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评价》统计,20年来煤矿开采引发的经济损失:累计粮食减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46亿元。山西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为:采煤漏水造成人畜吃水困难,损失3.23亿元;采煤漏水使水浇地变为旱地,损失3.46亿元;矿井水排放造成经济损失34().5亿元:水利工程被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为o.69亿元。合计为347.88亿元,占全省20年gdp总和的2.8%。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损失仅仅是可以初步计量分析的部分内容。由于煤炭开采水文地质环境的复杂性、所造成危害的不可逆性、许多损失的不可计量性和生态危害的代际延续性,其所产生的损害将比上述测算的数量更为巨大袈。i.王,具所广生削坝舌椅比上处洲异制,姒虿殳刀巨大。
2.1.2地表水资源破坏
随着采空区面积不断扩大,采空区导水裂隙带和地面沉陷范围也扩大,在局部地段,与地表水发生水力联系,地表水渗入地下或矿坑,使地表径流减少.水库蓄水量下降。在大同
十里河、怀仁小峪河、朔州七里河、阳泉桃河、孝义兑镇河、左权清漳河、晋城长河等地均有此现象。
2.2矿区地面变形及由此引发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破坏
根据调查,至2004年全省各类采空区的面积3553.82km2,总的开采沉陷面积2761.58km2,采煤引发矿山地面变形,诱发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其中较为典型的矿i』j地面塌陷约835处、地裂缝约1205处、滑坡约73处、崩塌约23处、泥石流约10处,合计约2146处∽,、矿区受上述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数达3309个、户数339084户、人数1214781人,1040848问房屋不同程度被破坏。另据对山西省重点矿区(大同、轩岗、西i』j、汾西、潞安、阳泉等)的调查统计,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网点受损面积约26.4850x104m2,破坏铁路约5444 111,有801745 m道路、293079 m供水管道、435567 m供电线路、123678m通信线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全省矿山地质灾害至少造成百余人死亡、1000余人伤残。
全省开采沉陷破坏耕地面积1082.25 km!、林地面积42.60 km2、园地面积6.9 5 km
二、草地面积17.60km2,破坏其他已利用地面积474.08 km2,破坏未利用土地面积1152.36 km2露天采矿(采场)破坏耕地21.16 km2,破坏林地0.35 km2,破坏园地0.02 km2破坏其他用地101.18 km2。全省矿山固相废弃物占地面积约43.97 km2,其中占用耕地5.63 km2,林地8.95 km2、同地0.42 km2,占用其他类型用地’28.93 km2。燃是主要的污染源,其产生的so。、烟尘等废气排放量约为358×108m3/年。
煤矿开采加重了水土流失,据调查估算,采煤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面积为其引发的采空塌陷面积的10%~20%c4,也就是说全省矿山开采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为276.16-552.316km2。另据调查.矿山开采造成土地沙化影ⅱ向面积约1134.26km2。
3.2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难以恢复
前述估算仅是可以用经济损失来粗略评估的采煤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更严重的是采煤破坏环境的不可逆性。
(1)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降水偏少,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采煤引发的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破坏等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破坏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里都难以恢复。同时,采空塌陷使生长数十年的森林、植被资源毁于一旦,留下的却是千疮百孔的塌陷坑、乱石堆,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
(2)煤炭开采造成矿区土地荒芜、井泉断流、房屋裂缝甚至倒塌,严重影响矿区人民的安居乐业。
(3)山西省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23.8×10m3,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m3的严重缺水界线,属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采煤塌陷使大面积含水层遭到破坏,这种地下水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不可恢复的。
(4)采煤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影响因素的诱发,随时可能继续
塌陷,成为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成为城市、乡村、土地规划等的极大障碍。
山西省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概况
1.地质灾害的特点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境内沟谷发育、地形切割强烈、降雨集中,加之采矿、筑路等人为工程活动,自然成因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遍及全省,如山区丘陵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中部盆地内由于活断裂和超釆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地裂缝,特别是因长期和大面积的采矿活动造成的地面塌陷,裂缝、下沉、塌落地震、山体滑移、滑坡、水源枯竭、土地退化等地质灾害,尤其严重;
2.地质灾害的分布及规律山西省是矿业大省,矿业经济为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危害甚烈的地质灾害,影响着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以煤炭为例,全省含煤面积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开采地分布在太原、大同、阳泉、朔州、长治、晋城、临汾等省内大中城市周边,据不完全统计,1949—2000年山西省各类矿山采空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塌陷面积120万亩,其中耕地占40%,全省采煤排水每年达3亿吨,使3000多处井泉干枯断流,导致1547个村庄,9.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40余万亩水地旱化、减产;5()%一70%:因地质灾害而举村搬迁的村庄达45个;矿山地质灾害使大量的地面建筑及设施遭到破坏,人畜伤亡,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数亿元,群众集体访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大同市峰子涧矿区和太原市万柏林化客头一带囚地面塌陷造成房屋倒塌,土地无法耕种,果树成片死亡,人畜无水饮用,巳不具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高平市曲辉公路遇仙山隧洞,神河铁路火山隧洞等部由于地质灾害而被迫关闭,致使交通中断;
近年来,由于铁矿石市场看好,采矿者急功近利,往往忽视地质灾害预防,每年因开采铁矿诱发地面塌陷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除此之外,山西省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也常发生,新构造运动较强,山西中部的一系列盆地是著名的地震带,由于深大断裂活动和超采地下水等原因,30多个县(市)出现地裂缝,太原、大同等城市巳出现大范围的地面沉降。近几年,晋中的祁县,太谷等地的构造地裂缝发展较快,毁坏民房、耕地,造成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77起,其中崩塌15起,占灾害总数的5.4%;滑坡41起,占灾害总数的14.8%;泥石流20起,占灾害总数的7.2%;构造地裂缝3起,占灾害总数的8%;其他灾害如矿坑突水、煤田自燃等3l起,占灾害总数的11.2%-由此可见,山西省采矿引起的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今后全省的地质灾害仍将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为主,特别是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随着采矿强度的加大,采空区的扩大,矿区地质灾害仍然呈漫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