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课件篇一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面临困境的政治教师若不改革课堂教学,政治课的实效将难以落实,政治教师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要使政治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政治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从何入手?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
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讲述一个发生在哲学课堂上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月考之后的一节政治课上,我既是高二14班的政治老师又是班主任,在月考之后很多同学都在谈缺点、找不足,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满意,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还有的同学抱怨哲学课的枯燥和乏味,正好今天的政治课是规律的客观性,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有一天,一个燕国的青年到邯郸来办事。他身背一个小小的铺盖卷,风尘仆仆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走着忽然站住了,他发现邯郸人走路和燕国人走路不一样。
邯郸人走路,有的悠闲、潇洒,有的矫健、飘逸。迈步、抬手都显得那么好看,姿势也很美。看了一会儿,他也学着走。可是,刚走两步就觉得那么别扭,腿也有点迈不开了。他下定决心:不管花多少时间,一定要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第二天,他草草梳洗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街上,仔细打量过往行人,还跟在人家后头,人家抬腿他抬腿,人家甩手他也甩手,可是,他总是跟不上。因为,他一看人家抬腿,就学着人家悠闲的样子把腿一抬,可是他的腿还没有抬到适当的高度,人家已经迈出另一条腿了,他就赶紧快迈另一条腿。结果弄成一条腿慢慢抬,一条腿又急急地往上跟,这样一来可热闹了,没有走两三步就摔了一个嘴啃泥。
他一天天地学,一天比一天摔得更狼狈。
斗转星移。学了多少天,他自己也弄不清。不过,他倒是出了名,邯郸人说:“有一个燕国的疯子,天天跟在人后边,走路怪模怪样的„„。”这以后,人们只要一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开了。
他实在呆不下去,盘缠钱已花光,该办的事却没办成,只好打点行装返回燕国。
回家的路上,他还想照着邯郸人走路的架势走,但是一脚高,一脚低,一脚慢,磕磕绊绊,走了不到十里地不知摔了多少跤。他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算了,照原来的走法回去再说吧!”可是,刚想按自己原业走路的样子走,就又是一跟头!怎么回事?坏了他已经忘记自己原来是怎样走的了!他只好连滚带爬地回到家。
这则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个燕国青年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错误。走路的姿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男人和女人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胞兄弟走路也不尽然一样,这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姿势,不是照搬照抄便可以学到的。燕国青年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律性,更不应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课件篇二
部队政治教育课件教案
【篇1:2013年最新党课党性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教案课件-建构更合理更稳定的国际体系】
政治理论 6
建构更合理更稳定的国际体系
王逸舟
20 世纪末,世人目睹了两场大的危机:一次是由亚洲发源、随后蔓延到全球范围、至今仍未彻底消除的金融震荡;另一次是在欧洲打响、对国际关系格局造成持续冲击的科索沃战争。这两场分别发生在本世纪末期的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的重大消极事态,从其深远后果看,并不亚于本世纪前叶的经济大萧条和原子弹发明带来的震撼。
亚洲及全球金融危机至少表明:第一,近几十年逐渐加速的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过程,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恰似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不只是有利的东西,同样可以造成重大的损害;第二,曾经被誉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的亚洲各国,自身体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和隐患,如果没有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大胆而深刻的变革,就不可能承受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第三,现有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整个国际经济结构,需要有大的调整、完善和改革,世人所见到的危机,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如imf对韩国、泰国和印尼的改造方案?或行动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或克服的。这场危机既是某些国内体制的危机,也是某些国际体制的危机。
同样,科索沃危机也证实:第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随着经济上的更多相互依存和信息方面的更多沟通而消失,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帝国主义“炮舰政策”仍在以新的形式在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时代继续扩张,各国尤其是弱小国家不得不通过“自助自强”甚至结盟、妥协等传统现实主义方式才能获得生存;第二,“落后就要
挨打”始终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但“落后”一词在当代有了新的内涵,它不光指物质或经济层面的缺乏或低效,同时意味着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层次麻烦与问题(如难以缓解的民族矛盾等等)。在此意义上,南斯拉夫所遭受的军事打击和其他制裁,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有强烈的警示作用;第三,以联合国为主要体现的国际维持和平体系,以及长达数世纪的主权国家不受外来干涉的原则,在科索沃战争中受到极度蔑视和重创,从而导致二战后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强烈“地震”,人们甚至至今都无法充分预测和估计其深远影响。
然而,危机也是一件好事,如果进退有度、应对得当,一个国家就能够把握“危”中之“机”。在建构面向新世纪的、有着更大进步内涵的国际关系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应当作出更多的努力。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可以得出若干未必全面的提示:
世界需要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合理的秩序。它的主要含义是,在同时尊重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平等原则和进步原则、公正原则和市场原则基础上,实现包括全球秩序、地区秩序和国家内部秩序(尤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内的多重关系的建设性协调与磨合。民族国家的主权当然是国际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方面英美等国的“新干涉主义”必须坚决抵制;与此同时各国应在建设本国的民主、公正和进步的社会政治体制方面作出不断努力,避免遭人制裁。市场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此基础上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应当说利大于弊,但新的国际关系及其体制设置,应当允许各国从容地安排其趋利避害的日程,而且南北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与市场化的全球推进应当至少是同步的;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应当是促进而不是限制各国内部趋向合理性的自我整合过程。世界需要重新确认和扶助联合国的道义权威和行动能力,避免再度出现某个区域性安全架构凌驾于安理会之上、无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的局面。新加坡著名外交家许通美教授的一个判断值得重视。他说:“联合国是公认的不完善的机构。然而,是否没有联合国,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总体而言,在过去的50年里,联合国功大于过。尽管不完善,联合国一直努力创造一个由法治原则而非弱肉强食原则统治的世界”。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当然是增强联合国活力的重要前提,要紧的也许还有商议建立更稳妥更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如改革安理会、增强联大发言权、实现对国际冲突的多重法制化约束等等。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这方面有重大责任,也可以作出自己的努力。
世界需要重新审视和改革以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使之更加全面更加稳妥地反映世界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讲,发展中世界并没有能力现在就“另起炉灶”。它们不得不参与现有体制和服从相关规则,但这并不应当成为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不加以改革和完善的借口。事实上连西方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承认,后者的调整和改造是极为必要的。与此相应,国际社会及其各种规制需要特别重视发展问题。各国经验一再证明,经济的欠发达并且无望无助,既是一些国家内部极端行为和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性冲突的诱发因素,更是南北关系紧张、多种全球性问题(如生态、资源、毒品、债务、人口和粮食问题等)难以缓解的症结所在。停滞不前是灾祸之源,“发展才是硬道理”。各国内部的改革、现有国际制度的修正和国际体系的稳定、世界和平的维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都应当以促进各国发展为首要目标。它是一个真正“双赢”的互动。
中国是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之一,中国人应当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也需要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找和保持必要的平衡。对中国来讲,保障国内
改革、发展和稳定等目标的不断实现,保证国家的领土完整和逐渐实现完全统一,在本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逐步发挥建设性的和负责任的影响力,将是未来一段时期(5至15年左右)内外工作的重点。考虑到上述“发展、主权、责任”三大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必须注重大国关系(尤其是与美日俄等国的战略关系),注重地区关系(尤其与东盟国家和东北亚国家的和谐关系),注重华人关系(尤其是大力培养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的亲情关系)。这些基本利益的存在,也使得中国乐见一个更加合理与稳定的国际体系。显而易见,缺少合理性和稳定性,若再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索沃危机这样的恶性事态(更不用说发生在中国周边地区),不仅前述基本利益一个都无法实现,而且国际社会更易陷于混乱与纷争的长期乱象。保持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姿态,中国将以负责任的泱泱大国形象步入21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亦将不攻自破。毫无疑问,不希望看到中国崛起的外部势力是存在的,各种针对中国的分化图谋和遏制战略还会相继登场,但只要我们不受其干扰左右,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路线走下去,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前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前景是不难想见的。□
做为炎黄子孙,面对曾经辉煌也曾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少年强则国强,努力吧,朋友们,勿忘国耻,振兴祖国!
【篇2:课件教案】
努力践行胡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 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的消防卫士 授课目的:通过教育授课,使全体官兵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和?三句话?总要求三者的内在联系,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和思想状况,认真领会、全面掌握胡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切实使?三句话?总要求为我们普遍理解认同,真正内植于心、外践于行,立足本职岗位不懈奋斗,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的消防卫士。授课要求: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
授课人:丁耀斌
授课时间:大约45分钟
内容:
2009年8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内动态清样》(第3366期)《消防英雄宋文博奋力抗洪勇救群众以身殉职》上批示:?长春、永康、云山、建柱同志:要大力宣传宋文博同志的感人事迹,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
三句话的由来
2009年6月8日,邵阳市洞口县境内普降暴雨,河水陡涨,山洪暴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危急关头,湖南省洞口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宋文博带领官兵迅速奔赴抗洪一线,他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奋力组织抢险救援,连续奋战3个昼 夜,成功组织营救疏散200多名遇险群众。6月14日,宋文博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脑溢血,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7岁。宋文博同志牺牲后,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央和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6月16日,公安部为宋文博同志追记一等功。7月3日,共青团湖南省委追授宋文博同志“湖南青年五四奖章”。7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追授宋文博同志“湖南抗洪模范”荣誉称号。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大力宣传宋文博同志的感人事迹,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
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批示,深刻揭示了公安消防部队的性质宗旨和不变警魂,高度概括了消防部队的神圣使命和根本职能,集中体现了消防部队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指向,鲜明指出了加强消防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总体要求,既是对宋文博同志英雄事迹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加强消防部队全面建设的总动员,更是消防部队至高无上的政治荣誉。它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部队建设的要求一脉相承,是对部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深刻领悟?三句话?总要求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坚持以?三句话?总要求为统领和指导,才能推动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科学发展。
一、充分认识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公安消防部队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的科学概括,是当代消防官兵核心价值追
求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消防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推动消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三句话?总要求是党的性质宗旨在公安消防部队的具体体现。公安消防部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专业武装力量,从创建的那一天起,就天然地与党联系在一起,以党的旗臶为旗臶,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公安消防部队的性质宗旨。
(二)?三句话?总要求高度凝练了公安消防部队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三句话”总要求,从政治原则、根本目的和职业操守上对公安消防部队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进行了精辟概括,科学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公安消防部队、怎样建设公安消防部队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反映了党和人民对公安消防部队的新期待、新要求。忠诚可靠,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公安消防部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永葆政治本色。服务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竭诚奉献,就是要热爱消防,精武强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竭尽全力,履职尽责,勇于奉献,敢于牺牲。(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充分发挥灭火救援主力军作用,恪尽职守、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勇于奉献,圆满完成了各项灭火抢险救援任务。年均接警出动次数由1978年4万次增加到现在的50万次,仅二十公以来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共扑救火灾110.3万次,参加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104.3万次,抢救人员18
万人,保护和抢救财产价值1213亿多元。在四川抗震救灾中,公安消防部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惜一切代价,克服一切困难,先后从坍塌废墟中搜救8100人,其中生还1701人,以参战总力量8%的警力,救出生还者占总数的26%,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
(三)、“三句话”总要求是新时期消防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句话?总要求指明了新时期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政治方向。“三句话”总要求,秉承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公安消防部队、对消防官兵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三句话”总要求,我们就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就能够铸魂立志,坚定方向。?三句话?总要求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消防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三句话”总要求,为加强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消防队伍素质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以“三句话”总要求为准绳,努力建设一
支业务精通、公平公正、高效廉洁的优秀消防监督员队伍,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科学指挥的优秀消防指挥员队伍,一支技能娴熟、能攻善守、机智勇敢的优秀消防战斗员队伍,做铁心跟党走的坚定拥护者、人民利益的忠实守护者、清廉风尚的积极引领者,才能忠实履行职责使命,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
?三句话?总要求确立了新时期消防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三句话”总要求,明确了新时期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消防队伍、消防队伍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等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消防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根本途径,是党和人民对新时期公安消防部队的新期望,是新的职责使命、新的形势任务对公安消防部队的新期待,是消防队
伍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
(四)、“三句话”总要求是推动消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句话?总要求,是推动消防事业创新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当前,消防事业已经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大力践行“三句话”总要求,才能更广泛地调动和发挥全体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广大官兵的活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三句话?总要求,是提升公安消防部队履职能力的强大思想武器。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支队伍,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不可能发展进步。同样,公安消防部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必须要有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贯彻落实“三句话”总要求,抓住队伍建设这一根本,才能统一全体官兵的意志和行动,凝聚警心,激发斗志,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把各级公安消防部队打造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的消防铁军。
?三句话?总要求,是保持消防队伍良好精神状态的根本保证。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一步步发展、一项项成就、一个个辉煌,始终证明,尽管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奋发有为、敢打必胜的良好精神状态,就一定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破解一道又一道难题、攻克一座又一座难关。只有坚定不移地用“三句话”总要求武装官兵头脑,强化精神支柱,才能不断地激励部队、鼓舞士气,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推动消防事业创新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消防部队践行?三句话?总要求的根本指针
【篇3:2013年最新党课党性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教案课件-第一专题理论精髓】
第一专题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143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它如同一声惊雷,宣告了一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来临。在这场暴风雨的洗礼中,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巨变,取得的一切进步,涌现的一切奇迹,无不发韧于20年前开始的那场震撼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澄清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就没有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本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毛泽东同志把它改造上升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思想路线,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内涵。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选集》,第3卷801页)
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已经内在地蕴涵了解放思想的意思。在那篇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的小册子中,针对那些安于现状、固守本本、空洞乐观的同志,毛泽东大声疾呼:“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明确地提出解放思想的问题,并且也是立足于实事求是来阐发的。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原文中,当谈到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时,毛泽东认为:“批评斯大林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实在有好处,一方面是不好。揭破对斯大林的迷信,揭掉盖子使大家解放,这是一个解放运动。”这里讲的解放,就是从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不是他们的一切都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我们必须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1958年初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问题。他运用古今中外大量事例加以引证,指出不要被名家、权威吓倒,不要被名人、大学问家吓倒,不要怕教授,不要怕马克思,要敢想敢说敢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从理论上讲也是正确的,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思想和“大跃进”的空想蛮干交织在一起,实践中导致轻视知识和破除科学的不良倾向,助长了毫无根据的空想乱想和浮夸之风,从而导致与实事求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本人也意识到了。他在1958年11月底的武昌会议上指出:“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破除了。比如第一条科学,人是要吃饭的??没有一个地方证明人可以不吃饭。第二条,人是要睡觉的,这也算一条科学。”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期间,中国社会还在徘徊,不少人的思想还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1977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县委书记的文章,提出在农村“一见资本主义就追着斗、赶着堵,不给它半点喘息机会。”万里主持下的安徽省委提出“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等搞活农业的新思路,一些人愕然、困惑、怀疑、不满:“这不是社会主义方向。”一位香港商人来到广东东莞的谢岗镇,要租用当时的公社礼堂当毛纺厂。政治原则性非常强的公社干部说,这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不能让资产阶级占领。还有“两个凡是”??针对人们思想上的僵化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发出严厉的警告:“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143页)他号召全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思想僵化:“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143页)“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279页)
解放思想,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也就是把人们的思想从以往的习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的限制。
解放思想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是把不符合实际的旧思想、旧观念简单地一抛了之,而是要代之以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要创新。在邓小平看来,创新本身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只有用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做法去代替不符合实际的旧思想、旧做法,解放思想才算实现。如果不能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空的。
解放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我们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也就是在解放思想过程中,不能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
?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要实事求是,必须使思想不断跟上发展变化的实际,不能把思想僵化。解放思想不是目的,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想,而要按照客观规律,反映客观实际。毛泽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几个著名原则和方法,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调查研究等。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依据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把这些原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使党的思想路线系统化、理论化。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78页)
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的出发点。要尊重客观实际,立足于客观实际,而不能从主观出发,包括从主观想象、主观热情和死的书本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研究实际问题要有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研究理论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实事求是——认识的客观依据。从实事中求出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标准。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系统整体,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整体的简明概括。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精髓就是指基础、根本或实质,是指灵魂、核心或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说明了它在这个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还是这个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从实际的历史进程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没有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也就谈不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一句话,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才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开启了大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从根本上说,“两个凡是”坚持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从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出发,是要把经典作家的语录当成检验真理、衡量是非的标准。在这里,把本本、教条、原则、别人的做法或以往的经验绝对化,当成不可变更、不可发展的“绝对真理”,根本看不到客观的实际,看不到现实的实践,一切都成为僵死不变的东西。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认清了“两个凡是”的错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第一原理”,在于它解决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前提,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即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由于历史的误区和思想的偏差,我们面临两大思想障碍:把本本当作教条以及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打破这两个方面的思想障碍,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辟了道路。具体表现为:
一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把本本当教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而不是教条,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只能照抄照搬,只能死记硬背,时时、处处、事事都去按图索骥。邓小平强调: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有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具体建设模式当成社会主义固定的、唯一的样式。事实上,社会主义不能有什么共同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些一般特征的实现,是寓于丰富多样的特殊形式之中的,要受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经济文化水平、民族特点等特殊条件的制约。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而且,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做法,是和这个国家具体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决不能把这一经验和做法,当作普遍适用的“模式”不顾实际情况地搬到其它国家。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来确定,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我们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广阔的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怎能离开这块现实的土地呢?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代表我们党在十二大上庄严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就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具体地说,就
是在冲破“两个凡是”、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党开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从而开启了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门。
三、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正如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一样,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进程,也正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到十二大提出的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至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巨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都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从安徽、四川推向全国的时候,在一部分省区,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论。“是走社会主义的阳关道,还是走资本主义的独木桥?”有的地方不理睬,有的地方犹疑徘徊,有的地方在等待观望。怎么办呢?邓小平后来回忆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中央的方针是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不相信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人们,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90年代初,当我国改革开放遇到困难的时候,邓小平视察南方,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不要被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和手脚,告诉全党不要提倡本本,要提倡实事求是,从而为加快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由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而每当需要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时,我们就有可能从那些被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依靠这种解放,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在既不搞无谓的争论又敢于面对风险的情况下,让实践发言,消除了各种疑虑,从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道路。
从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上看,邓小平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合乎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正确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乍看起来,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并最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共产党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的偏差,使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曾经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平均主义”理解为社会主义,甚至荒谬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地步。于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一国模式“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我们恰恰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实事求是。反映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上,就是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条条框框,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曲折和失误的深刻反思中,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是有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把握,我们才会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突破,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 主义两大文明建设问题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非标准问题的重大突破,等等。所有这一切突破,无不是我们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无不是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结果。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最突出表现,是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思想。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的突破,不是什么别出心裁,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髓的结果。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历史大转折,必定伴随着思想大解放。而思想大解放,必定会推动社会大进步。在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在从温饱向小康社会迈进过程中,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从封闭状态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转变过程中,在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强国前进的征途上,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知难而进,闯关夺隘,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放眼世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全球化浪潮,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出现,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所处的位置。毋庸置疑,在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下,因循守旧必将贻误时机,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时代呼唤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对机遇与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全局,顺应潮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针对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新思路、新办法,在实践中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展开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这个基本纲领,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方面基本政策的实践成果,从纲领的高度加以确认,作出规范的表述,并在许多问题上作出进一步的决策和新的概括。对这个纲领在当前的实施,特别是对经济体制改革上的新的突破和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继续深入,十五大也作了部署。比如,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提倡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劳动所得为主体)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等等;以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新概括,关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概括,关于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概括,等等。这些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理论的丰富和展开、坚持和发展。
十五大以后,中央一再要求全党加强学习,努力把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对它的精髓、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它的科学体系和革命风格的认识,提高到十五大的新水平;强调要按照十五大提出的“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方针,解决好学风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这就是说,全党要以邓小平理论的风格来对待邓小平理论,而不能以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或者自以为是的轻浮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要把虚心学习、全面把握和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当作自己的庄严历史责任,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做为炎黄子孙,面对曾经辉煌也曾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少年强则国强,努力吧,朋友们,勿忘国耻,振兴祖国!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课件篇三
中学政治教案
【教案模板】 一.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抽到什么题目就写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如制度、原则、特点、含义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方法或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在情感价值上要求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四.教学方法:
直接写出讲课方法,无需阐述。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
2.新课讲授:
该部分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讲课思路进行安排与调整,授课过程注重互动,可采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形式。
3.巩固练习: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4.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体现这四个字就可以了,正常的反思是在课后才写的。
试讲
什么是试讲?
很多考生分不清说课和试讲的区别,就会在面试中发挥失常,与成功失之交臂。
简单的说试讲就是尝试讲课,通过模拟上课场景给学生上课进行课堂教学。所以试讲又叫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虚拟)。
第一,要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这几个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由于试讲的时间有限,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多数精力放在一个或两个重点上面,切不可平局用力。
第三,试讲时面对的是考官而没有考生,但是也要表现的像是有学生一样。要有课堂提问、评价、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内容。
说课是阐述教学内容的备课思路、教学安排及其理论依据,其形式不是上课而是“说明”,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重点等等。
怎么做好试讲?
第一、备课一定要充分。试讲之前会有20分钟的备课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关于教学需要讲授的重点备课纸上都有体现,要规划好教学步骤。
第二、试讲时,语速适中,逻辑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感染力。但千万不要为了课堂气氛点面试考官回答问题,因为考官是不会给你回应的,所以把他们当成台下的萝卜白菜就可以了,继续自己的表演,没错,的确是表演~ 第三、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板书要有自己的设计;
第四、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
第五、课堂重点突出,知识点讲解透彻。不要给自己挖坑,遗留下来的问题可能会在答辩环节出现。
【教案模板】 一.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抽到什么题目就写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如制度、原则、特点、含义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方法或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在情感价值上要求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四.教学方法:
直接写出讲课方法,无需阐述。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
2.新课讲授:
该部分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讲课思路进行安排与调整,授课过程注重互动,可采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形式。
3.巩固练习: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4.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体现这四个字就可以了,正常的反思是在课后才写的。
【试讲实例】(高中)课题:《神奇的货币》 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经济往来中结算的常用工具及其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的讲解,教会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工具,培养学生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币牌价的分析和是否升值的讨论,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支票、汇票、信用卡作为信用工具的使用和作用。难点:外汇、汇率的含义。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3.巩固练习
4.小结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试讲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校消费,无论是食堂还是小卖部购物,甚至连上缴学费,都是通过什么手续来完成的?现金结算还是刷卡消费?
生:刷卡。
(二)新课讲授: 1.信用工具:
探究一:
师:谁来说说刷卡消费的好处呢?你还在什么地方使用过刷卡消费?(学生举例)
师:你在超市、百货商店里的刷卡消费使用的卡有哪些?我们统称这些卡叫什么?
生:信用卡
师:它们是谁发行的?有什么用?
生:银行发行的,可用于购物、消费、存取现金、转帐等;
师:什么是信用卡?(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教师进行知识点总结:
信用卡的含义、优点。
探究二: 学生阅读课文知识分四组讨论,思考以下对应的问题后总结,教师指导归纳:
①小张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什么?
②如何把这张票据换成现金?
③使用现金支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④现金支票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第一组:支票是一种票据,它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标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第二、三两组结合课文知识回答归纳,其它组员补充。
第四组:转账结算较之现金结算有许多优点:节省大量现金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有利于货币监督。
教师知识点总结:
支票的含义、种类、特点。
2.外汇及汇率:
探究三:
师:如果你到欧洲旅游,在那里能用人民币购物、付费吗?
师:2004年4月9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日元的汇率是多少? 师:2004年4月9日,美元的买入价是821.4800,2004年9月6日,美元的买入价是826.4300,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知识点总结: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及其变动。
(三)巩固练习:
2003年夏天似乎格外不清凉,有人形容:日本点火,美国加柴,炙烤着人民币要求人民币升值?即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和日本有什么好处?
(四)小结作业:
信用卡是常用的结算工具之一,它有许多优点,我们要学会使用,善于使用,课后向你的家人、熟人了解它更多的优点和使用注意事项。比如,信用卡丢失了该怎么办?
一、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提纲挈领地交代主要内容和重点的一种导入方式。
a.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
如:《变革与争霸》《百家争鸣》都可以先人为主的方法进行导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b.通过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
直接导入有其局限性,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对初中学生只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
二、复习导入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行导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巩固知识,有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如《槐乡的孩子》导入:
师:回忆一下我们连续学习的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三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学生回忆交流)
师: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呢?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槐乡的孩子》。
三、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教师若能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并同时具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
如《狐假虎威》导入:
师: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呢? 生: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师: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狐假虎威》。
四、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图片(地图、插图、漫画)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实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
如《种子的结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植物的种子请几位同学来来辨认,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生辨认)
师:没辨认出来也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世界上绿色开花植物有20多万种,多数部层由种于发育而在来的。现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种,非洲东部塞舌尔有一种复椰子树,一个种子的直径有50厘米,重达15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还有一种叫斑叶兰的植物,它的种子一亿粒才重50克,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把它们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能长成一棵新的植物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常见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学习种子的结构(板书课题)。
五、经验导入
a.利用身边材料、事例导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身边材料,对学生来说既贴近生活,又贴近实际,与自己紧密联系,因而倍感亲切,很容易接受,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
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b.利用成语、故事、诗词等文学作品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美好的情境,适时导入新课。
成语典故一般语言简练,含义精辟,又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采用成语典故来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进一步引发学生深思。
如:讲述中国近代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可以引用清朝杨昌俊的七绝对比唐朝王之涣的《出塞》诗。既可以让学生温习古代文史知识,又引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同时,可以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师:”唐朝王之涣《出塞》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而清朝杨昌俊却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那么,为何唐时春风不渡玉门关?为何清时引得春风渡玉关?其实,这是与清朝后期的一位民族英雄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左宗棠。”
在两诗的对比中很快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满腹疑问,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c.音乐或影视等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技术应用,它集图、行、声于一体,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之中,能够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音乐。上课开始时,用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同时,用音乐进行导入,不仅拉开了一堂课的序幕,还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心旷神怡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讲述中国近代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以《梁祝》一曲为导入曲,在袅袅乐音中娓娓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再通过梁祝的婚姻悲剧,使学生思考并分析封建制度的罪恶。由此启迪学生总结出梁祝婚姻悲剧的根源:①封建等级制度:“三纲五常”、“门当户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②封建家长专制③包办婚姻④迷信愚昧(化蝶)。由此自然引出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亦引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何要进行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历史、社会背景。同时,还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习俗变迁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d.时事、热点导入
通过寻找与新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引入新课学习。
评价语:
那么评价语到底该怎样才能发挥到它的作用呢?咱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诊断式的评价语
课堂的口头评价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哪些地方见长,哪些地方不足,通过在集体中科学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克服盲目乐观或自卑心理。如: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你的回答声音真响亮,老师看到了一位自信的孩子。” “你能结合生活来回答,真不错!”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同学们的回答更精彩。看来,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不少。”
二、启发式的评价语
启发式评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再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激发灵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其向着更深的层次思考。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很多老师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等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如今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们要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
“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这是什么?”“为什么?”“问题在哪儿?”“怎么办?” “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你的思路很正确,如果你能再表达清楚一些就更好了,请你再想一想”
三、鼓励式的评价语
鼓励评价的时机把握十分重要,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在课堂上鼓励性的语言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认可时,更能激发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试讲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去预设情景,假如班上有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考官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很用心的老师,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如:
“听出来了,你已经读通读顺了。声音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棒了!” “孩子,自信些,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
“通过同学的帮助,现在请你再试试,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参与式的评价语
此类评价语着重于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所以,评价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学生,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如:
“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
“你觉得他们写得(说得、思考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这位学生思考的很好,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哲理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课后认真思考交流一下,到了高中你们对于这个问题还会继续深入研究的”。好,最后一种评价语也介绍完了,还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评价时,要配合相应的语气、语调、眼神、微笑和肢体语言。因为同样的一句话,微笑着说,你就会感到亲切和蔼;富有激情地说,你会受到同样的感染;冷漠地说,你就会觉得来自对方的漠视与骄傲。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表情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无声评价。
总之,在试讲的过程中,微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试讲过程中配以微笑的评价,能让紧张的氛围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更对试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课件篇四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模板
【篇1:四川教师资格证高中政治试讲10个题目全(讲课稿+教案)亲测已拿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讲课稿
(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来一起上课吧!今天,我们将开启经济知识的学习。走进经济生活,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生活消费。在市场经济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大多需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我们的学习,就从这里开始。
同学们喜不喜欢花园、洋房、跑车,想不想去周游世界?想,那为什么不去呢?我们一起去吧?需要什么,钱,对吧?为什么这个东西具有这么神奇力量,能满足我们很多需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神奇的货币。
首先让我们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看货币的本质。请大家翻开书,翻到相应位置,快速浏览第一部分。(板书:一、货币的本质)大家想,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对啦,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我们所需要的服务的。那么,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一下商品。(板书:(一)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2、属性)商品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熟知并不代表真知。到超市去过吧,大家想想,超市里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首先,你想,它们是怎么来的呢?自然界自然形成的吗?【不是】那怎么来的?生产出来的,那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那么,生产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想自己享用吗?【不是。。交换】那是想干什么?【交换】对啦,想卖出去,也就是说,用于交换。那么也就是说,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商品的概念就出来了,同学们读一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那么,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几样东西是不是商品?第一个,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为什么?是不是?【不是】为什么?【】好,我们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他说没用于交换,说的非常正确;对了,它没用于交换,缺少这样一个条件。那看第二个,你在海边拾到的漂亮贝壳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是不是?【】为什么?【】它是劳动产品吗?我们再看这个,超市里货架上摆放的物品,是不是商品?【】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同时满足了两个条件。那么我们接着来看,平时,你为什么要购买商品?你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对了,我们有需要,也就是说,它能满足我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它的这个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板书:(1)使用价值)。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卖给你呢?他为什么要卖给你?有同学说了,是因为价值。因为,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它的时候耗费了一定的劳动,这个劳动是需要得到回报的。那么这个产品里边凝结着他的劳动,他的劳动需要回报,因此,他要卖出去。那么,商
品里凝结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们就把它叫做商品的价值(板书:(2)价值)。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大家读一遍:商品里凝结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两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商品的二重性。大家可以再想想,你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你对商品有哪些方面要求?也就是说你买东西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对了,大家首先要考虑质量,还考虑什么?对了,还考虑价格。你考虑质量的时候,看看你是从哪一方面提出的要求啊?【】对了,回答得很好,我们从使用价值提出的要求,你考虑价值的时候,是从哪一方面提出要求的?【】价值。这说明,你本来就把商品当作一个具有两重性的东西来对待的,因此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其中第二个属性,价值这个属性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而使用价值,大家想一下,自然界存在的物品当中,空气啊,有没有使用价值,【有】所以,自然界存在的东西,它不是商品,也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商品一定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那商品说完了,我们就需要说货币了。谈论货币,需要建立上商品的理论基础之上。大家先想一想,是先有商品,还是先有货币?(关于商品的基本知识,我们就说完了,有哪位同学愿意主动来总结一下商品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商品的概念及两种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和纸币的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两种基本职能的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和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商品的概念及其两种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商品的价值属性、货币的本质和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与讲授
★教学课时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引出新课内容。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引导学生: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商品和货币的紧密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1、商品
(1)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属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2、商品的属性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3、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注:这一部分不写在教案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
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
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三)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备注:都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与讲授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巩固练习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篇2: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3:2015年1月2日全国教师资格证思想品德面
试试讲】
2015年1月2日全国教师资格证思想品德面试试讲经验分享
一、在面试之前,我感到非常的迷茫:
(1)什么是试讲?什么是说课?
这两个概念一直让我困扰,教师资格证是采用试讲的方式,例如:初中的思想品德就是给一个案例,如:2015年1月2日的真题,给你一个案例,围绕:“父母有抚养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让你围绕这个案例来试讲。
(2)试讲的内容是课本的知识吗?
是的,你报考是哪科的科目,就是看这科的教材,例如我考的是初中思想品德,我就把初中的初一、初二、初三的教材全部借来看。借不到话,可以到淘宝网找找,全部买下来,不用多少钱。(3)哪个年级的教材作为重点?
重点是初中二年级的教材,初一的教材都是比较简单,初三的教材内容太多,太复杂,导致了去参加考试抽题,偏爱在初二教材出题。但是要注意,抽题是随机的,所以务必把初一、初二、初三的教材全部看完,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偷懒的行为,否则会出问题的。
(4)备考的时间紧张?
2014年11月1日,看了笔试的成绩过,参加面试是2015年1月2日,只有一个月多的时间,而且要看完五本教材,是比较辛苦的,所以我们务必在笔试结束后,马上投入备考,否则时间是来不及的。不但要看教材,还要看面试的题目。
(5)面试的问题考哪些?
面试分为两个部分:试讲前考两题,试讲后考两题,总共四题面试题。
面试主要围绕:看待现象、人际关系、选择教师的目的、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应变等方面的内容。
(6)平时务必要经常演练,不要总是看书本。
面试、试讲是靠口来表达的,所以平时要经常练习嗓子,否则到面试、试讲那天,你说话会吞吞吐吐的、断断续续,影响效果的。还有经常到教室的黑板,练习写字。在你试讲的时候是要写板书的。
(7)锻炼10分钟的试讲能力
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能过快,不能过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去好好训练,才能把握好的节奏。
(8)网上的经验太少
我查了网上的经验,相关的知识经验太少了,每次参加教师资格证的人都是很多,就是没有多少人写自己的经验告诉后面参加考试的人。因此,我感到很苦恼,这也是我写这篇经验分享的原因,没有前人的经验分享,后人走路难免会遇到挫折与阻碍。如果看了这篇经验还是有困扰,可以加我的q:408524008。
二、考试的经过
1、2015年1月2日考试,我的准考证写的时间是10:00-10:15进入考场,我在8:50到达考
场,考生是分批进入考场,因此很多考生在学校的外面等待,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紧张,也不要和别人讨论无关的话题,我在头脑中想想教材的内容,看哪些知识点自己记不住的,马上查找让自己记忆起来。2、在外面等待1个多小时,进入考场,在考场的外面等待了半个多小时。
3、进入签到室签名,然后在签到室等待20多分钟。
4、有人带领我们去另外一个放物品的教室,等待10分钟,由监考老师带领我们去抽题室抽题,总共有七个老师,有七台电脑,每个考生有自己的作为,分科目的序列来坐的。抽题的过程,抽题老师,要你的手机号码来登录进去,所以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手机号码。抽题后,我见我的题目是《父母有抚养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有个案例在描述,关于一个家长不供的自己读书事情。
试讲的要求,围绕案例来讲
(1)要有简单的板书
(2)要有提问学生的环节
(3)帮学生解答知识的问题
总共有六个小题的要求。
5、监考老师带领我们去写教案的教室写教案,总共20分钟。稿纸只有一张,所以写教案的时候不要乱写,这份教案在你面试、试讲后要上交的。在教案务必写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报考的科目。教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总结、布置作业来写。
6、进入面试、试讲的教室,总共有三个老师,有三台电脑,中间坐的老师是主考官。 见到考官要鞠躬问好。
7、先是面试提问:主考官随机从电脑抽了二道题:
(1)、你如何看待教师用罚差生的钱来奖励优秀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现象?
(2)、小王和你同时进入学校工作的,你通过努力当上主任,你分批任务的时候,小王不配合你,你怎么办?
8、试讲开始,总共十分钟,我主要围绕未成年人的定义?家长如何不抚养孩子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用法律来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的原因?来展开教学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的教学的速度太快了些,讲课的时候有点吞吞吐吐等问题。
9、试讲结束后,主考官又向我提了两个问题:
(1)你自己评价你讲的课程?
(2)现在的初中老师工资特别低,你为什么选择当老师?你如何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
面试、试讲结束后,上交教案。可以离开考场。我把自己的物品拿出教室,发现考试的题目也带出来了,我马上交个旁边管物品的老师,然后离开考场,回去。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课件篇五
高中政治面试试讲教案
【篇1:高中政治老师(国编)面试试题】
试题一:人教版必修一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篇2: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2、(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
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简单想想回答即可。
如果是给你纸条自己看,你就不要读题了,普通话一般,呵呵`思考半分钟,说首先我来回答第一题。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鞠躬)
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
尾声(5分钟)
【篇3: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 面试试讲 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学生: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课件篇六
初中政治面试试讲教案
【篇1: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政治教案:《人生难
免有挫折》】
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应聘小学的3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是《人生难免有挫折》,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在这里老师先谢谢你们送老师的教师节礼物,我很喜欢。同学们每个人都写上了给老师的祝福语言,这些语言让老师觉得自己立马都年轻了好几岁呢,心情无限好呀。常言道:“来而不往非礼也,要礼尚往来”老师也要给同学们送上礼物,在这里老师就祝愿所有同学们都能心想事成,所有愿望都能实现。那么,是不是所有美好的愿望真的都能够实现呢?(不是)确实是这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已,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每个都实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愿望,人生是美好的,但是人生经历又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古人所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难免会遇到挫折。那么就来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生难免有挫折(板书)
刚才说了,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挫折,既然如此,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挫折,那什么是挫折呢?挫折用英语表示就是——frustration “挫折”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是用来表示战争中的失利,比如双方交战,一方赢了,一方失败了,那么,失败的这一方我们就说它挫折了。到了现在,挫折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给挫折下了一个定义:挫折是指人们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愿望受到了阻碍或中断的状况。来,同学们把挫折的含义齐读一遍。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挫折,在很多时候我们口头上称作的困难,实际上和挫折就是一个意思。那我们现在也来讲一讲自己遇上的挫折,好不好?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自己遇上的最大的一次挫折或者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来请左边那位同学说一下,好的请坐。他说他上次期中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因为用功复习了很久还是这样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很难过很伤心,觉得这是种挫折。后面那位同学你说,嗯好。她说她攒了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准备去买一本书结果在去买书的途中把钱丢了,这件事她印象深刻觉得遇到挫折了。很好,刚才我们同学都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自己的遇到的挫折,大家不要觉得只有我们学生,只有我们青少年才会遇到挫折,象成年人他们也是这样。有时农民会遇上自然灾害,就会颗粒无收;在市场经济中,有不少企业、厂家因为经营不合理、经营困难,所以企业家纷纷破产,而那些工人则下岗;另外国家机关的干部也面临挫折,因为政府机构要不断改革,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要裁员等等等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举例说了这么多人会遇上困难和挫折,有农民、工人、企业家和机关干部。我们同学在想想: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人还有哪些人也会遇到挫折。恩对,就是那么名人伟人。那么伟人,他们遇到过哪些挫折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人、伟人与挫折有关的故事呢? 学生讲故事:邓小平、张海迪、贝多芬、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等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其实,我们观察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他们都是从挫折和坎坷中磨砺出来的。所以我们说,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人人都会遇到挫折(板书)
我们说人人都会遇到挫折,我们避开不就行了么,大家说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呀?因为有些因素是无法避开的,那这里给同学们看ppt上的几幅图片,大家想想造成挫折的因素都有哪些呀?(板书)第一幅是洪水、地震、旱灾和火山喷发的造成的灾害图,第二幅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图片,第三幅是一个孩子在不停的写着作业的图片,第四幅图片是父母在不停的争吵孩子坐在地上哭。最后一幅图片是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看书、贝多芬在弹钢琴。同学们看完这几幅图片,来回答一下。好,穿蓝色衣服那位男同学你来说一下,好的请坐。他说因素有自然灾害因素还有社会,家庭因素。还有其他答案吗?这位女同学你来说,很好。她说除了那些还有学校和个人的因素。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对,我们一起来看下来,这里除了有自然灾害,还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几个方面的因素。这几大因素是不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影响我们挫折的因素呢?是。除了自然灾害的因素剩下的我们把它归纳成为人为因素。好了,我们分析了形成挫折的几个因素,大家现在可以迅速浏览一下书本,在书上划记。现在老师这里找了几个我们平时遇到过的挫折,大家一起来说一说1、火山爆发(同学回答:自然灾害因素)2、美伊战争(同学回答:社会因素)3、单亲家庭的产物——现代流浪者(同学回答:家庭因素)4、自制力不强的小李又进网吧玩游戏,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同学回答:个人因素)这里面我们看到,除了自然灾害因素无法避免,其他属于人为因素的,怎么样,对,都能避免。上面我们学习了造成挫折的因素,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不是人人处理的方法都一样呢?不一样。那为什么不一样呢?下节课来老师再给大家具体详解。课后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挫折的座右铭。
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经典政治说课模板(政治教师面试用)】
政治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年级政治第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它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们今后学习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33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此,本节要注重改变学生这些不良习惯。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计划本节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法、情景激学法、目标导学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推理法、类比法、归纳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2、学法
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课使用如下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2)、多媒体课件式:展示 然后围绕
(3)
(4)
2、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
(1)、知识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互动交流,总结收获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篇3: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之政治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之
政治教案: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活动一:面包、家庭居室、电子产品等这些商品从哪里来的?
生:??
师:很好,这些商品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师:要满足我们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这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师:既然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请看图示(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漫画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生:??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是无电视可看。
师: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幻灯片展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聊天可以通过qq、飞信等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由于生产的大力发展,导致我们购物、聊天等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师: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又如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要置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人们把这四样东西称为“三转一响”。而21世纪,青年人结婚“三件事”是:小轿车、住房、旅游。现代人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远远高于以前的人,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生:??
师:很好。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买房买车了。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师: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假设从我们这里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铁,我想同学会优先选择乘坐高铁到北京,现代高铁的出现,促使人们有了乘坐高铁的强烈向往。同学们,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欲望。同学们你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吗?
生:??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怎样)、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去消费)。总之一句话: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想一想: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有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以至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灰,地窖的面粉硬的像石头,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泼留希金一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不前进了。这一结论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消费多生产的反作用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就随着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发展的历史,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生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生产出来的牛奶不消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生:??
师:如果牛奶不消费、都卖不出去,那么牛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那么消费对生产还有那些反作用呢?
师:人们有擦鞋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促使擦鞋这一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再例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师:过去人们乘坐的是旧式火车,速度慢、环境差,于是人们不断追求速度快、环境舒适的列车出现,从而促使今天时速高达413.6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出现,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师:想一想:大家学习累了时怎样恢复体力的呢?
生:??
师:想一想,人们最基本的消费是吃,人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归纳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师:考考你,有人认为,只要扩大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的?
生:??
师:科学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着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消费、投资合称为内需,对外贸易成为外需。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点,除此之外,对外贸易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能认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劳动经济增长。
(3)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2、大力发展生产力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字展示: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行前五名,(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行,(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中国虽然gdp总量位于世界第三,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却在第97位,这样一个根本事实,警告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幻灯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以及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理论原因: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经济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0)
3、“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板书设计]
注:此教案需打印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