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全部 八年级下政治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知道生活中离不开法律,知道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区别,明确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初步树立法律信仰,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如何遵守法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道德、纪律、章程等都是调节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做事的依据。有了完善的社会规则,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和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一、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章程等其他社会行为规范不同,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主要方式。因此,人们往往将法律称之为“国法”。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2、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2课时
第二框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
一、为什么说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
1、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2、法律可以维护公民权利
3、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法律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5、法律可以维护公共秩序
二、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以守法为荣,以违纪为耻,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全部 八年级下政治教案,人教版篇二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政治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粤教版初中初二八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行为实践导入
“是否公平大家谈”
判断下面的情况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1、班上只能选一名“优秀班干部”,并且这次的名额关系到初三中考能否加分,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后,万兵和李超得票数相等,最后班主任决定万兵当选,因为他的成绩好。
2、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
3、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4、一次初三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初三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初三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希望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的存在。理解公平,我们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行为。为追求理想的公平,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
(一)活动一:理智面对不公平
目的:通过这次的合作讨论,让学生知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限度的公平;第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第三,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曾经遇到的不公平情形及当时的真实感受。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遇到不公平情形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列举的对待不公平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策。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请大家设想一起,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一些,思考一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讨论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交流重点放在第五个环节。这个活动是希望学生能结合知、情、意、行综合看待处理公平问题,自觉培养对待公平问题的理智感,并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在讲到伦理道德时,可穿插讲解道德价值观。
(二)活动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尝试当一次政协委员,谈你对一个议案的想法以及对党的--大报告的感想,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材料:议案:萧灼基:特困补贴亟待提高 应开征高消费特别税
萧灼基委员(经济界委员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呼吁,“当前迫切需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员的补助标准”,建议从每人每年平均627元提高到1000元,并今后按照农村每人年均收入增长幅度相应增加补助金额,提高对特殊困难户的特殊补贴,特别是对长期伤病人员进行特殊关爱。
萧灼基委员提出要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例如购置豪华住宅、轿车、名贵消费品、化妆品、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征收特别消费税,作为扶贫扶困专项基金”。
--大报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目的:通过这次的合作讨论,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同时,我们需要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对议案和报告的看法。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建议,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想法和提议。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这个活动,第一层次是要解决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是要解决效率、公平与合作的关系,最后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模拟演练小结
班级要举行一次学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要评比出小组,请你为班级制定一套公平合作的评比制度。
从署名权说起
教学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养成法制观念,进而自觉守法、用法。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有没有署名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未成年人也有有署名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结合案例,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和成年人一样享有各种民事权利,并实施各种法律行为。
二、合作探疑
(一)“案情发布”
案例《6岁的孩子有没有著作权?》围绕未成年人有没有著作权这一主题展开,并结合案例内容提出有关署名权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我国哪些人有署名权?
2、6岁的刘奇是否具有署名权并应获得稿酬?
3、该出版社是否侵犯了刘奇的权利?
我国公民(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未成年人同样具有,不因年龄小而丧失。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出版社的做法不对,没有法律依据。
(二)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链接”和“律师观点”栏目,对著作权、民事权利能力等法理知识进行介绍,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著作权的含义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论文、小说、演员拍摄的电影、儿童诗、美术作品、创作的歌词、创作的歌曲、照片、电子出版物等都是。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出版权、保护作品的完整、获得报酬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
未成年人的著作权不受侵犯,在使用其作品时,应征得著作权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在使用后,著作权人应依法获得报酬。当公民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时,著作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著作权是公民的民事权利之一。著作权也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之一。智力成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依靠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技术改进权和合理化建议权等。
(一)“见习法官”
让学生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判决。
在本案中刘奇不因其年龄小而丧失署名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出版社的做法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
四、教师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忍气吞声、私自了结或以牙还牙的方法,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依法维护。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充分了解到自己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第2课时
第二框我们享有财产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未成年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2)明白什么财产所有权及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3)理解肖像权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侵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法律意识,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做到知法守法。
教学重点:领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一、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法律行为是否合法能区分,但是对所学法律知识在理论方面及涉及的范围尚有不够正确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对未成年的许多合法权利还不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就目前我校初中生普遍实际而言,无论在感知、自学能力,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的缺失,需要从多方面来学习,不断丰富法律知识。
基于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判断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阅读感知),质疑问难(个体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群体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等几个环节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探究、讨论与交流,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著作权,那么,公民还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权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事权利知多少”。
2、故事导入:
农民老赵买了一台农用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00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人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
思考:①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②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
(二)学习探究
主题一:我们享有财产权
1、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案例《被扣的自行车》,并思考:你如何看待车大爷的言行?他有权扣押顾然的自行车吗?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请你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剖析。
(本环节通过案例内容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扣自行车的现象,看到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实质。)
2、了解财产权的含义
(1)理解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师:那我们如何理解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呢?
占有权: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收益权就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权,公民对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那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公民把他的生活资料通过法律行为进行处理。如赠送、卖给别人等,就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3、活动
活动一: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1)阅读案例
武汉森林公园花了100多万买了一台“原装德国进口‘奔驰豪华轿车’,可是没用到一年就修了五次,花了3万多元,还修不好。车主找奔驰中国分部和销售维修商,可她们说:“不是奔驰不好,是因为你们用的油不好,不够品质,糟蹋了世界。”动物园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拖延和敷衍,一气之下将这辆奔驰给砸了个稀巴烂。
(2)思考交流:捐款和“砸奔”都是在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二者有区别吗?
(这一环节的设问旨在让学生分清什么是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活动二: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
●张某买了一台拖拉机,经常停在家里;
●张某用拖拉机耕地;
●农忙时张某将拖拉机出租;
●张某将拖拉机卖掉。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例子,加强学生对所有权的四种权利的理解)
(三)信守合同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合同关系的网络中,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合同。合同与国家、公司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
1、合同的含义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关系到我们做人诚信、守法的根本。
(四)复习巩固,总结并完善板书
对本环节所学知识内容做一个全面的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小调查:
问问周围的人是否遇过侵权行为,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根据你学习到的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为他们分析。说说假如你是当事人,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板书设计】
一、财产权的含义
二、信守合同
三、违约的责任
法律为生活护航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知道生活中离不开法律,知道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区别,明确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初步树立法律信仰,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如何遵守法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道德、纪律、章程等都是调节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做事的依据。有了完善的社会规则,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和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一、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章程等其他社会行为规范不同,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主要方式。因此,人们往往将法律称之为“国法”。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2、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2课时
第二框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
一、为什么说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
1、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2、法律可以维护公民权利
3、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法律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5、法律可以维护公共秩序
二、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以守法为荣,以违纪为耻,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青春相册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之间进行健康、正常的交往的重要;引导学生形成男女平等、自尊自强的意识。教育学生懂得男女生正常交往的要求和规则。
2、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男女生之间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归纳出这些差异。探究向偏见开战的方法,学习概括男女生交往的益处的方法;学习遇到别人的闲言碎语时的应对能力。
3、知识:通过对比男女生在各方面表现的不同,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男女生之间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归纳出这些差异;认识性别偏见的存在,认识男女生交往的益处和闲言碎语的害处,初步学习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名誉权的知识。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青春期身体、心理的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及如何消除性别歧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男女有别
一、男女生怎样正确交往?
1、男女有别
表现在:男生有男生的优势,女生有女生的特长,差别是不容否认的。
(1)男生和女生在个性上各具特点。
(2)男生和女生看问题的角度也有一定差异。
(3)男生和女生,在自己眼里和对方眼里,形象可是不太一样的。
(4)男女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又有各自的不足。
2、男女生定律
第二框消除性别偏见
一、对性别存在偏见的原因
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少人总认为女性在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比不上男性,因而对女性存有偏见甚至持歧视的态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日常生活中对性别偏见的表现
1、受教育方面有性别偏见;
2、学校里有性别偏见;
3、我们内心也有性别偏见。
三、怎样消除性别偏见
1、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客观地看问题。2、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也要靠法律的监督和约束;
3、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更离不开受歧视女性自身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4、与保护女性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板书设计】
一、男女生怎样正确交往
二、对性别存在偏见的原因
三、日常生活中对性别偏见的表现
四、怎样消除性别偏见
第2课时
第三框优势互补
一、我们的交往很正常
1、男女交往益处多:有利于在智力上取长补短;有利于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的完善和丰富;能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有益;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消除两性之间的神秘感,培养健康心理。
2、正确面对异性同学正常交往间的闲言碎语。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我们要有坦荡的胸襟;检点一下自己和异性同学的交往是否有不妥之处;主动与议论自己的人多接触、多沟通;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当闲言碎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我国的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3、男女同学之间要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异性之间集体交往,尽量避免单独会面;父母老师是否支持我们与异性交往,和我们与他们沟通的多少也有关;交往的异性在品德、修养、谈吐上的表现,也决定着父母、老师对你与他交往的接受程度;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尊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选择。
中学时代正常异性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美好的感情,在交往中成为更出色的男生或女生。
二、课堂作业:男女生交往的好处有哪些?
【板书设计】
一、男女生交往益处多
二、正确面对异性同学正常交往间的闲言碎语
三、男女同学之间要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本单元包括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和“善与父母相沟通”的主题探究活动。
1.单元地位
七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自我修养,而孝敬父母是构筑自我修养的延伸,所以本单元是对七年级内容的拓展。同时它也与后续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所以,把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伴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2.主要内容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包括三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和“难报三春晖”。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主要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第三框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能身体力行,将孝亲敬长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包括两框:“严也是一种爱”和“两代人的对话”。“严也是一种爱”由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到父母对子女的严要求体现的是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然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就为讲与父母的沟通提供了铺垫和前提。在“两代人的对话”一框中,教材提出从尊重、理解、讲艺术等角度处理亲子沟通。
“善与父母沟通”的主题探究,在于帮助学会体会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有效的办法。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观念和技巧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亲子状况、具体问题的处理、应对策略进行编排。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课标要求:
第一课对应的课标依据: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第二课对应的课标依据:课标中“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则是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课标“活动建议”中“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的内容,是本课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4.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自我教育活动、老师的点拨指导和课后践行为主。学生活动,重在自己体验,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老师的点拨主要用在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上、对学生的误区和盲点的引导上,并引导学生把课上所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实践中。
5.课时安排
以学期授课时数共35课时为计,建议单元安排8课时(其中主题探究2课时)。
课时课序课题
第一课时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第一框我知我家
第二课时第二框我爱我家
第三课时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第四课时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一框成长也会有烦恼
第五课时第一框逆反心理有危害
第六课时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
第七课时主题探究
善与父母沟通不当家不知父母累
第八课时孝亲手抄报、小制作评比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一框我知我家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涵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与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并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家”的理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的现实。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我知我家”,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家庭关系的确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回答“家是什么”。二是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父母的亲情,感谢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对自己的养育,着重解决部分学生看不起家长、嫌弃家庭、不懂父母恩的问题。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由于学生中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因家庭不富裕、父母普通而埋怨家长没本事、没钱、没地位,看不起父母、嫌弃家庭、更谈不上感恩。针对这一心理,有必要对学
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激父母给予生命,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
2.学生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最熟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过
多地享受了家庭中长辈关爱,反而想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准备小时候与家人的全家福;学生向自己的长辈进行家庭访谈,使其对自己的家族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新课导入】
在《我想有个家》音乐声中出示三毛的漫画,体现对家的一种渴望。
引导思考: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回家的感觉是什么?
【教学过程】
1.“家”的遐想
活动内容: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觉?根据你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家?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隐含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开展本课的教学。
教师行为:归纳,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的特点是“有亲人,有亲情”。
2.我说我“家”
活动内容:学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准备的“家庭照片”,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
教师行为:由于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兼顾各种“家”的类型。在“家”的介绍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关系的建立、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家庭功能。
教学建议:关于家庭的类型,教材只提及四个概念,即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看完后没什么印象。可以请学生写出自己家里都有哪些人?写完后请学生说出黑板上写的家庭各属于什么类型?学生马上再从书本中查找,一一辨别。关于家庭的功能,可让学生讨论在家里或与家人都有过哪些活动?并写到黑板上,然后归类。
3.“家”的情结
阅读感悟: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中,有这样一段:儿子对父亲吼:“混帐!你为什么生下我?”父亲:“我不晓得。”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父亲:“我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设计意图:说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无法选择的,最重要的,是这层关系无法割舍。
阅读感悟:有一年年轻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问:“假如有人用100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年轻人回答:“不愿意。”智者再问:“假如有人用1000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年轻人摆手:“不愿意。”智者接着问:“假如有人用1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年轻人连连摇头:“不愿意。”智者说:“那就快感谢你的母亲吧,她一次性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一百万的巨额财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父母要感恩而不是抱怨、嫌弃。明白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人所诞生的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是将要开创的家庭。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不利状况,那是光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必因为家境的某种窘迫而自卑,更不应该家境优裕而自傲。
教学建议:这一活动的结论,在教材的相关链接中已有答案。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提供相关具体实例(家贫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长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予以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不宜强迫学生谈自己不愿意别人知晓的事;可以对学生中相互比家长地位高低、金钱多少的问题予以剖析;注意辨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4.绘一棵家庭树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脉关系。
设计意图:绘制家庭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探究家庭演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亲属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家的归属和热爱,为树立家庭责任感打下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意识。
教师行为:学生分小组开始动手绘制,学生画了树状的、示意图状的,教师肯定学生的绘图能力之后,要求在小组里介绍家庭树中所列出的亲属的基本情况,挑选出绘制比较好的“家庭树”,拿到食物投影仪前向全班学生展示,并介绍家庭树中所列出的亲属的基本情况。
教学建议: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对这个活动,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可以让学生思考。因为这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可谈的,或者个别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则不必让学生讲,必要时可通过家庭的不可选择对这些学生加以开导。但对于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族里出的的名人,则可以让学生讲,因为这是光荣的事。
四、教学中的困惑
个别学生的家庭是悲哀的,如有的家长是犯罪分子,此时别的同学讲述自己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越是感人,对他们的伤害越大。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应该呈现,如何处理“体验好的家风与传统”和“呵护个别孩子受伤的心”这两者关系,感到很困惑。
<
★ 八下政治教学设计5篇★ 八年级政治教案最新范文2020三篇★ 八年级下政治教学计划5篇★ 八年级政治教案2020范文三篇★ 八年级政治教案范文三篇2020★ 八年级政治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八年级政治教案范文三篇2020最新版★ 八年级政治教案范文精选2020最新版★ 《坚持依宪治国》八下政治教案2021年★ 初一和初二政治个人教学计划5篇'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全部 八年级下政治教案,人教版篇三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本单元包括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和“善与父母相沟通”的主题探究活动。
1.单元地位
七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自我修养,而孝敬父母是构筑自我修养的延伸,所以本单元是对七年级内容的拓展。同时它也与后续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所以,把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伴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2.主要内容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包括三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和“难报三春晖”。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主要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第三框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能身体力行,将孝亲敬长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包括两框:“严也是一种爱”和“两代人的对话”。“严也是一种爱”由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到父母对子女的严要求体现的是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然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就为讲与父母的沟通提供了铺垫和前提。在“两代人的对话”一框中,教材提出从尊重、理解、讲艺术等角度处理亲子沟通。
“善与父母沟通”的主题探究,在于帮助学会体会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有效的办法。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观念和技巧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亲子状况、具体问题的处理、应对策略进行编排。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课标要求:
第一课对应的课标依据: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第二课对应的课标依据:课标中“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则是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课标“活动建议”中“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的内容,是本课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4.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自我教育活动、老师的点拨指导和课后践行为主。学生活动,重在自己体验,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老师的点拨主要用在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上、对学生的误区和盲点的引导上,并引导学生把课上所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实践中。
5.课时安排
以学期授课时数共35课时为计,建议单元安排8课时(其中主题探究2课时)。
课时课序课题
第一课时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第一框我知我家
第二课时第二框我爱我家
第三课时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第四课时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一框成长也会有烦恼
第五课时第一框逆反心理有危害
第六课时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
第七课时主题探究
善与父母沟通不当家不知父母累
第八课时孝亲手抄报、小制作评比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一框我知我家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涵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与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并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家”的理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的现实。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我知我家”,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家庭关系的确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回答“家是什么”。二是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父母的亲情,感谢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对自己的养育,着重解决部分学生看不起家长、嫌弃家庭、不懂父母恩的问题。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由于学生中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因家庭不富裕、父母普通而埋怨家长没本事、没钱、没地位,看不起父母、嫌弃家庭、更谈不上感恩。针对这一心理,有必要对学
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激父母给予生命,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
2.学生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最熟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过
多地享受了家庭中长辈关爱,反而想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准备小时候与家人的全家福;学生向自己的长辈进行家庭访谈,使其对自己的家族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新课导入】
在《我想有个家》音乐声中出示三毛的漫画,体现对家的一种渴望。
引导思考: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回家的感觉是什么?
【教学过程】
1.“家”的遐想
活动内容: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觉?根据你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家?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隐含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开展本课的教学。
教师行为:归纳,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的特点是“有亲人,有亲情”。
2.我说我“家”
活动内容:学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准备的“家庭照片”,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
教师行为:由于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兼顾各种“家”的类型。在“家”的介绍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关系的建立、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家庭功能。
教学建议:关于家庭的类型,教材只提及四个概念,即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看完后没什么印象。可以请学生写出自己家里都有哪些人?写完后请学生说出黑板上写的家庭各属于什么类型?学生马上再从书本中查找,一一辨别。关于家庭的功能,可让学生讨论在家里或与家人都有过哪些活动?并写到黑板上,然后归类。
3.“家”的情结
阅读感悟: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中,有这样一段:儿子对父亲吼:“混帐!你为什么生下我?”父亲:“我不晓得。”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父亲:“我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设计意图:说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无法选择的,最重要的,是这层关系无法割舍。
阅读感悟:有一年年轻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问:“假如有人用100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年轻人回答:“不愿意。”智者再问:“假如有人用1000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年轻人摆手:“不愿意。”智者接着问:“假如有人用1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年轻人连连摇头:“不愿意。”智者说:“那就快感谢你的母亲吧,她一次性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一百万的巨额财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父母要感恩而不是抱怨、嫌弃。明白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人所诞生的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是将要开创的家庭。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不利状况,那是光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必因为家境的某种窘迫而自卑,更不应该家境优裕而自傲。
教学建议:这一活动的结论,在教材的相关链接中已有答案。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提供相关具体实例(家贫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长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予以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不宜强迫学生谈自己不愿意别人知晓的事;可以对学生中相互比家长地位高低、金钱多少的问题予以剖析;注意辨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4.绘一棵家庭树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脉关系。
设计意图:绘制家庭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探究家庭演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亲属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家的归属和热爱,为树立家庭责任感打下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意识。
教师行为:学生分小组开始动手绘制,学生画了树状的、示意图状的,教师肯定学生的绘图能力之后,要求在小组里介绍家庭树中所列出的亲属的基本情况,挑选出绘制比较好的“家庭树”,拿到食物投影仪前向全班学生展示,并介绍家庭树中所列出的亲属的基本情况。
教学建议: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对这个活动,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可以让学生思考。因为这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可谈的,或者个别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则不必让学生讲,必要时可通过家庭的不可选择对这些学生加以开导。但对于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族里出的的名人,则可以让学生讲,因为这是光荣的事。
四、教学中的困惑
个别学生的家庭是悲哀的,如有的家长是犯罪分子,此时别的同学讲述自己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越是感人,对他们的伤害越大。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应该呈现,如何处理“体验好的家风与传统”和“呵护个别孩子受伤的心”这两者关系,感到很困惑。
<
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全部 八年级下政治教案,人教版篇四
青春相册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之间进行健康、正常的交往的重要;引导学生形成男女平等、自尊自强的意识。教育学生懂得男女生正常交往的要求和规则。
2、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男女生之间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归纳出这些差异。探究向偏见开战的方法,学习概括男女生交往的益处的方法;学习遇到别人的闲言碎语时的应对能力。
3、知识:通过对比男女生在各方面表现的不同,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男女生之间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归纳出这些差异;认识性别偏见的存在,认识男女生交往的益处和闲言碎语的害处,初步学习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名誉权的知识。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青春期身体、心理的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及如何消除性别歧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男女有别
一、男女生怎样正确交往?
1、男女有别
表现在:男生有男生的优势,女生有女生的特长,差别是不容否认的。
(1)男生和女生在个性上各具特点。
(2)男生和女生看问题的角度也有一定差异。
(3)男生和女生,在自己眼里和对方眼里,形象可是不太一样的。
(4)男女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又有各自的不足。
2、男女生定律
第二框消除性别偏见
一、对性别存在偏见的原因
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少人总认为女性在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比不上男性,因而对女性存有偏见甚至持歧视的态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日常生活中对性别偏见的表现
1、受教育方面有性别偏见;
2、学校里有性别偏见;
3、我们内心也有性别偏见。
三、怎样消除性别偏见
1、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客观地看问题。2、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也要靠法律的监督和约束;
3、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更离不开受歧视女性自身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4、与保护女性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板书设计】
一、男女生怎样正确交往
二、对性别存在偏见的原因
三、日常生活中对性别偏见的表现
四、怎样消除性别偏见
第2课时
第三框优势互补
一、我们的交往很正常
1、男女交往益处多:有利于在智力上取长补短;有利于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的完善和丰富;能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有益;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消除两性之间的神秘感,培养健康心理。
2、正确面对异性同学正常交往间的闲言碎语。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我们要有坦荡的胸襟;检点一下自己和异性同学的交往是否有不妥之处;主动与议论自己的人多接触、多沟通;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当闲言碎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我国的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3、男女同学之间要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异性之间集体交往,尽量避免单独会面;父母老师是否支持我们与异性交往,和我们与他们沟通的多少也有关;交往的异性在品德、修养、谈吐上的表现,也决定着父母、老师对你与他交往的接受程度;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尊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选择。
中学时代正常异性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美好的感情,在交往中成为更出色的男生或女生。
二、课堂作业:男女生交往的好处有哪些?
【板书设计】
一、男女生交往益处多
二、正确面对异性同学正常交往间的闲言碎语
三、男女同学之间要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全部 八年级下政治教案,人教版篇五
从署名权说起
教学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养成法制观念,进而自觉守法、用法。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有没有署名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未成年人也有有署名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结合案例,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和成年人一样享有各种民事权利,并实施各种法律行为。
二、合作探疑
(一)“案情发布”
案例《6岁的孩子有没有著作权?》围绕未成年人有没有著作权这一主题展开,并结合案例内容提出有关署名权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我国哪些人有署名权?
2、6岁的刘奇是否具有署名权并应获得稿酬?
3、该出版社是否侵犯了刘奇的权利?
我国公民(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未成年人同样具有,不因年龄小而丧失。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出版社的做法不对,没有法律依据。
(二)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链接”和“律师观点”栏目,对著作权、民事权利能力等法理知识进行介绍,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著作权的含义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论文、小说、演员拍摄的电影、儿童诗、美术作品、创作的歌词、创作的歌曲、照片、电子出版物等都是。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出版权、保护作品的完整、获得报酬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
未成年人的著作权不受侵犯,在使用其作品时,应征得著作权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在使用后,著作权人应依法获得报酬。当公民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时,著作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著作权是公民的民事权利之一。著作权也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之一。智力成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依靠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技术改进权和合理化建议权等。
(一)“见习法官”
让学生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判决。
在本案中刘奇不因其年龄小而丧失署名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出版社的做法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
四、教师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忍气吞声、私自了结或以牙还牙的方法,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依法维护。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充分了解到自己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第2课时
第二框我们享有财产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未成年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2)明白什么财产所有权及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3)理解肖像权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侵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法律意识,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做到知法守法。
教学重点:领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一、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法律行为是否合法能区分,但是对所学法律知识在理论方面及涉及的范围尚有不够正确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对未成年的许多合法权利还不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就目前我校初中生普遍实际而言,无论在感知、自学能力,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的缺失,需要从多方面来学习,不断丰富法律知识。
基于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判断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阅读感知),质疑问难(个体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群体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等几个环节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探究、讨论与交流,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著作权,那么,公民还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权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事权利知多少”。
2、故事导入:
农民老赵买了一台农用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00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人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
思考:①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②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
(二)学习探究
主题一:我们享有财产权
1、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案例《被扣的自行车》,并思考:你如何看待车大爷的言行?他有权扣押顾然的自行车吗?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请你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剖析。
(本环节通过案例内容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扣自行车的现象,看到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实质。)
2、了解财产权的含义
(1)理解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师:那我们如何理解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呢?
占有权: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收益权就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权,公民对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那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公民把他的生活资料通过法律行为进行处理。如赠送、卖给别人等,就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3、活动
活动一: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1)阅读案例
武汉森林公园花了100多万买了一台“原装德国进口‘奔驰豪华轿车’,可是没用到一年就修了五次,花了3万多元,还修不好。车主找奔驰中国分部和销售维修商,可她们说:“不是奔驰不好,是因为你们用的油不好,不够品质,糟蹋了世界。”动物园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拖延和敷衍,一气之下将这辆奔驰给砸了个稀巴烂。
(2)思考交流:捐款和“砸奔”都是在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二者有区别吗?
(这一环节的设问旨在让学生分清什么是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活动二: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
●张某买了一台拖拉机,经常停在家里;
●张某用拖拉机耕地;
●农忙时张某将拖拉机出租;
●张某将拖拉机卖掉。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例子,加强学生对所有权的四种权利的理解)
(三)信守合同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合同关系的网络中,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合同。合同与国家、公司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
1、合同的含义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关系到我们做人诚信、守法的根本。
(四)复习巩固,总结并完善板书
对本环节所学知识内容做一个全面的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小调查:
问问周围的人是否遇过侵权行为,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根据你学习到的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为他们分析。说说假如你是当事人,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板书设计】
一、财产权的含义
二、信守合同
三、违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