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十三篇(大全)

最新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十三篇(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5 07:57:01
最新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十三篇(大全)
    小编:admin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一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瀑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教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明确: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五、布置作业 。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

桀骜       赁屋       屠戮      浸渍

àng  lèn  chuō  zì            é  lìn  lù  zì

è  lèn  lù  zé                 é  lìn  chuō  zé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

a.《二心集》   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   d.《华盖集续编》

3.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4.写一则“三·一八”事件的简讯。

附1.参考答案:书后“思考与练习”参见课文分析。

课堂作业 :1.b2.d3.: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b.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c.事实、为、明证。

〔附]板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内容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二、刘和珍:渴求真理善良和蔼有事业心

第二教时

1.煤(喻)(历史进程)请愿(不值得)   2陶诗(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3纵观全文:悲、愤、激励。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二

的朗读教学

,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极为不平常的悼念文章。既是愤怒控诉中外杀人者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也是热情歌颂中国爱国青年高尚品质的美丽诗篇;同时又是激励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斗号角。字里行间,激洋溢,鲁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贯穿全文,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讲好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离开朗读,是绝对不行的。

一、通过朗读,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记念刘和珍君》,悲愤之情贯穿始终。作者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追求真理竟惨遭杀害,而感到悲痛;为一般市民对刘和珍的死,有的保持沉默,有的作饭后的谈资,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而感到痛心。作者对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虐杀爱国青年学生,义愤填膺;对反动文人放出流言,诬蔑学生是“受人利用的”,怒不可遏。“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通观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感情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教学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尤为重要。通过感性的语言技巧、真切的表情、强烈的激,使学生受到感染,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愤,并作出概括,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上下贯通、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全文七个部分,既独立成段,又上下紧密贯通,首尾呼应,脉络清楚。朗读,依据思想内容和内在联系,自然就会将课文第一、二部分读成一个整体,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三个缘由:一是程君的“正告”,二是刘和珍追求光明的行为令人感动,三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令人气愤;明确作者写作目的是:悼念烈士,揭露敌人,教育“庸人”,激励人们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将第三、四、五部分读成一个整体,这是痛心的忆念,愤怒的揭露和控诉;第六、七部分成为一个整体,评述意义,总结教训。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文章开头“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相呼应。这结句,既是作者悲愤感情的真切流露,又点明题目,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严谨的结构,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三、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语言运用,灵活而多变化,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遣词造句,精确得当,警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出色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准确地表达了既真挚又复杂的感情。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指出“沉默”的两条出路:“爆发”或“灭亡”。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世人的呼唤、激励和鼓动,只有斗争才有希望。

课文前后五次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反复写她“微笑”“温和”,给读者深刻印象,不仅感受到刘和珍对同志对师友和蔼可亲的温柔善良的性格,而且更能激发起对杀人者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阴险的极大愤恨。

排比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语句简练、整齐,气势贯通,概括力强。三个“竟”字,都突出了出乎意料,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新鲜。以“忘却的救世主”比喻人们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用煤的形成比喻徒手请愿作用不大。用词准确精当,更值得仔细品味。“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用“浓黑”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课文中“毅然预订了”“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的”“奋然而前行”这四句话中,“毅然”显示了刘和珍坚强的斗争精神,“黯然”写出了刘和珍为母校前途担忧的神情,“欣然”写出刘和珍爱国的热忱,“奋然”写出了后继者的决心。

本文语言感情色彩鲜明,反复朗读,不仅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把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情感。因此,讲解语言特色,也必须把朗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否则,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四、通过朗读,学习借鉴“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对烈士的生平、死难的情况,用概括的叙述作交代;对烈士精神的赞扬和对杀人者罪行的谴责,用抒情手法;对惨案的意义及请愿的作用,则议论得十分深刻。文章第一~第五部分,以叙述、抒情为主;第六、七部分以议论、抒情为主。

课文第五部分,首先叙述了刘和珍请愿而遭到惨杀的经过,痛斥了敌人的滔天罪行,抒发了对烈士的崇敬、赞扬之情;尔后用反语讽刺,抒发了对敌人的无比愤怒的感情;最后又用议论抨击了反动派的凶残。叙述、抒情、议论三者交错进行,熔于一炉,崐而又以爱憎分明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写来,条理清楚,感情真挚,议论有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第七部分,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句子“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既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神进行高度的赞扬,同时也对敌人杀人罪行进行了极大的讽刺。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教学组织好,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训练口头表达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既可以使学生领会其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又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当前,中学生学语文兴趣不大,朗读能力偏低,朗读太少,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它涉及到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一系列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问题,但就中学语文教学本身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是切实提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三

宁波镇海龙赛中学   时剑波  31520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三、教学难点 

1.选择合理的切入点,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2.创设恰当的情境,跨越时空界限,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教学设想

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这是学生高中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鉴于高一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及常有的对于鲁迅文章的畏难情绪,因而要将此文讲深讲透不太现实。因此针对我校历来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路清晰,学有所获,为学习鲁迅的文章开一个好头。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做到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浏览注释,勾划难句。

2. 教学思路为点关键——理思路——品感情——析深意,教学中拟采用讨论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

1.播放有关“八一三”惨案的历史纪录片。

2.制作有关鲁迅、刘和珍的图片及文字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感受刘和珍的形象和精神品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出示关于鲁迅介绍文字及图片的投影卡片)

二、解题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关于“三一八”惨案,教学时可参阅文中注释①。

3.文题中的“纪”相当于“记”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 “纪念”(见《语文学习》98 年第6期第35页)。

(出示有关刘和珍图片及文字的投影片,播放有关“三一八”的历史纪录片)

三、研习课文

1.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 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师生讨论后小结:

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

虑及母校前程,黯然至于泣下;

向执政府请愿,欣然前往。

点关键:抓住文中的“毅然”、“黯然”、“欣然”及多次出现“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刘和珍是一个善良、温和、追求真理、富有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青年。

2.下面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也就是她是如何被毁灭的?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击两棍,牺牲。

(解说:将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和“被毁灭的过程”一同展示给学生,意在于努力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有了情感的沟通,再去探寻作者的思路,相对容易些。) 

3.创设情境:假如为纪念刘和珍,由在座的同学来为烈士塑像,你有什么设想?

(解说:设计这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走近刘和珍,同时也发挥想象能力,锻炼思维能力。讨论时可引导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 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讨论忌不着边际、离题万里,应忠于课本,体现神韵。)

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4.以上我们围绕着刘和珍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到课文第一、三、四部分,下面我们来探寻一下全文的思路: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

点关键: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有两处需注意:

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讨论、点拨: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另一处: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讨论、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 :课外书面完成《我为刘和珍烈士塑像》,择优交流,推荐发表。

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毅然预定《莽原》  有               被       不幸中弹,未便死

黯然忧虑母校       价      悲      毁       同伴救助,也中弹

欣然前往请愿       值               灭       棍棒猛击,终牺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及全文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疑难句段。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  新课

文章不是无情物,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这堂课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

二、研习课文

1.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讨论点拨后形成如下纲要:

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 

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

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

2.在探究悲愤之情时,还可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讨论后明确: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4.师生互动,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解说:在梳理完全文思路的情况下,针对这篇文章难句较多的特点,有必要安排一个师生、生生间相互讨论、质疑问难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问,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事先对可能有的提问有个预测。若学生思维不够深入,教师要质疑问难,将讨论引向深入。师生一起探讨交流,各言所疑,各言所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可以了解彼此启法,弥补自己不足,超越原来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较丰富、全面的认识。)

讨论中主要应涉及的难句有:

①.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讨论、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讨论、点拨: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④.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讨论、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 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2.背诵课文二、四节。

作者邮箱: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四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由检查作业导入。

二、推进新课

(一)学习第六节第1段

由学生读第六节第1段,并讨论鲁迅对徒手请愿的看法,回答时要紧扣课文。

教师明确归结:鲁迅不同意徒手请愿。“时间永是流驶……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这一层说明徒手请愿意义寥寥,因为“街市依旧太平,”徒手请愿不能触及现存的统治秩序,不能改变当时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说请愿有作用的话,“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层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只有不畏惧流血牺牲,历史才能前进,而且是无数人流了大量的血,历史才能前进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不过“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请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却只换得个“街市依旧太平”的结局,于历史进步无补益。

鲁迅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目的何在?告诫爱国青年们要用别的斗争手段。鲁迅沉痛地告诫青年们,要用“别种方法的战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才是鲁迅总结教训的用意所在。

(二)学习第六节第2段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

教师点拨:第2段指出了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第2段开头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请愿意义寥寥而言的。“血痕”,是爱国青年流血牺牲的形象化的说法,更是爱国青年在流血牺牲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说法,说它“不觉要扩大”,是指这种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不觉”是指这影响是阻挡不了的。这影响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个词:“至少”。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对应的,“至多”极言徒手请愿意义之寥寥,“至少”,指影响远不止此。“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实际上,“庸人”“苟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响吗?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驶,“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颜色是不一样的,而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纵使时光流驶”,也会“洗成绯红”,这里的“绯红”,是和第2节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红的血色”对应的,突出了“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烈士的崇高精神,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要求敌人用同物偿还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潜的诗,表达了鲁迅发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结。

由学生回答第6节段意: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指出烈士死难的影响。

(三)学习第七节第1段

学生读第七节第1段,并回答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教师明确指出,从“我已经说过……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这几句话是第4节、第5节的照应和总结,“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是如是之从容”,这一句既照应了第5节的第2自然段,又开启了下文的议论。这一段作者写了三种人,分别用“凶残”“下劣”“从容”给以形容,用“这样”“如此”“如是”分别指出其坏或好的程度,用三个“竟”表示坏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这三个句子句式整齐,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强调地指出:敌人的残虐凶险,即使在“禽兽中”也“未曾见”,所以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而中国女子的优秀与崇高也使作者感到惊心动魄。

(四)学习第七节第2段

学生朗读第7节第2段。

提示: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这个连词和上句连接并把意思推进一层,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特别要指出,从“至于这一回”到“消亡的明证”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是一个转折复句,在这单句中是“明证”的附加成分,理清了第二句的结构,意思就清楚了。这第二句的内容既照应了第5节第2段的记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一点。那么今后,这种革命精神将更加发扬,这于“将来”意义重大。所以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关系,连接的词语是“至于”,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总结。下面由学生归纳此段段意: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第3自然段,把这个意义具体化了:烈士的精神昭然于世,苟活者“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她们的“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底”将“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最后一段回应开头,“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一句,再次点明写作意图。

可见第7节的意思是:总结全文,指出烈士牺牲的意义,鼓舞人们奋然前行。

那么第6、7节的意思应该是: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

(五)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六)关于本文的表达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线索可知,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可见,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由此产生了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什么特点?以此问激起学生讨论,教师来引导。

提示:这特点应该是两方面的:第一、无论是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记叙常和抒情或议论结合。要求学生举例分析说明。

三、作业设计

通过欣赏《记念刘和珍君》,我们了解了刘和珍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和崇高人格,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鲁迅先生灼热的爱与恨。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鲁迅,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资料,以“我心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五

【教学目的】

一、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可爱;“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教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明确: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五、布置作业。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 )

桀骜 赁屋 屠戮 浸渍

àng lèn chuō zì é lìn lù zì

è lèn lù zé é lìn chuō zé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 )

a.《二心集》 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

d.《华盖集续编》

3.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4.写一则“三?一八”事件的简讯。

书后“思考与练习”参见课文分析。

课堂作业:1.b 2.d 3.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b.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c.事实、为、明证。

第一教时

一、内容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二、刘和珍:渴求真理 善良和蔼 有事业心

第二教时

1.煤(喻)(历史进程)请愿(不值得)。

2陶诗(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3 纵观全文:悲、愤、激励。

(板书:刘和珍)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多媒体投影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六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 朗诵 线索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 :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6、7、8 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 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9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 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 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4选择题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 :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课后三大题的3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3.4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2选择题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 :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附录  一、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  │          └3.18死难  ┘ │  │          ┌府门喋血         ┐ │容└揭露反动派┤                 │惨象、流言 │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 └死难意义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五、另一教学步骤 设计:  1.学生预习; 2.试作课后题; 3.理解难点; 4.背景介绍; 5.放朗诵录音(自制); 6.学生质疑,释疑; 7.重点讲授文章思路和语言特色; 8.布置辅导作业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七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由检查作业导入。

二、推进新课

(一)学习第三、四、五节

阅读第三、四、五节,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三节和第五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结,形成如下的板书:

记念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要说明几点:

1、对于刘和珍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表现,补充与否,补充多少,由教师根据实际来决定。如果涉及杨荫榆,应说明她的晚节还是好的(见杨绛女士的文章)。

2、关于她的微笑。学生容易理解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亲切。

3、关于“黯然”,书上注释为“忧伤的样子”,这是对的。应该作补充。“黯”,心神沮丧貌;黯然,颓伤、失色的意思。如果照搬词典注释,必将出现问题。刘和珍在“学校恢复旧观”、即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取得胜利后怎么会从坚毅乐观变得颓伤了呢?只是在“虑及母校前途”时,才“黯然至于泣下”,忧伤得掉下泪来。可见,解释词义必须结合语境,这是一个原则。

4、于欣然的理解。“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我们从《刘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她既能直面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反动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又能无畏地参加拯救祖国人民于危难中的斗争,有为国为民捐躯的勇毅气概,并以参与这样的斗争为幸福和自豪,这就是“欣然”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欣然”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些文字要联系起来,互相参照。在这里,鲁迅用“欣然”驳斥了反动文人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诬蔑。

5、由于刘和珍是这样的好青年,所以作者说“我也早觉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痛定之后,更感到“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而自己却“苟活到现在”,以谦恭的态度对烈士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二)学习第四节第一段

1、本段的段意是什么?

明确:听到噩耗后的心情。

2、扣课文回答什么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出来的。

明确:听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这里用“居然”一词表听到噩耗后的惊诧,用“而”,“即”把这种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转表示怀疑,用“颇”表示怀疑之深,因为这种残暴的屠杀“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板书:初闻噩耗,惊诧怀疑。

3、作者为什么怀疑呢?

明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说明作者的怀疑不是来自他对敌人的轻信和幻想,“向来”一词强调了这种认识的深刻和一贯。但他“不料”和“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说明现实的黑暗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惮”和“不料”写认识和事实、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凶残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鲁迅先生惊诧了,怀疑了。作者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也是这个意思。下面再用“况且”“更何至于无端”等词把怀疑之情再推进一步。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把怀疑的理由写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问表示了极端愤慨的心情。

(三)学习第四节2、3、4自然段

由学生朗读第2、3、4自然段,思考:

1、第2段的段意是什么?第3、4两段都是一句话单独成段,意在强调什么?

明确:第2段以事实来否定怀疑。前两句指出事实,后一句用“况且”把意思推进一层,用“不但……简直”的句式指出不但是杀害,而且是虐杀,极写敌人的凶残,的确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3、4两段一句话一段,非常醒目,第3段强调敌人不但凶残,而且下劣,第4段强调反动文人不但阴险,而且无耻。

2、面对这样的事实,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由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样几点: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概括了什么,突出了什么;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句式,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想法?

明确:“惨象”句和“流言”句形成了对仗辞格,概括了反动派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无耻,爱国青年横遭杀害的惨状;“已使”和“尤使”构成的递进关系,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流言更有欺骗性,它为杀人者掩盖罪行,开脱罪责,指鹿为马,混淆视听,使杀人者逍遥法外,使革命者受到通缉,使受弹饮刃的爱国青年遭到诬陷。面对这样的“惨状”和“流言”,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出离愤怒”的别一种说法,由极端的愤慨升华为理智的思考,因而认识到“惨状”和“流言”是哀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对于“默无声息”的现状,鲁迅用选择句式指出两种前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看似客观,实则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求得中华民族真正的前途。鲁迅是在号召、在期待人们起来斗争,那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用投影幻灯打出鲁迅先生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的一句话作为注释,以帮助学生理解:“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可见这最后一句,是鲁迅先生对人民奋起抗争的战斗的号召。板书:抒发悲愤之情,号召战斗。

这第4节由初闻噩耗的惊诧、怀疑写起,揭露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抒发了悲愤的感情,发出了战斗的号召。

(四)学习第五部分

在学生默读后提出思考点:详写刘和珍等惨死的过程,意在说明什么?

提示:意在歌颂三个女子临难不惧,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壮烈情怀。(在《刘和珍生平》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可作补充说明,这也是对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的揭露,因为,不仅有枪弹,还有棍棒的猛击。这是“谁也不能料到的‘罗网’”。罗网,即捕鸟的网,捕鱼的网,用在这里的意思是:段祺瑞执政府3月18日屠杀青年学生,犹如张网逮鸟、下网捕鱼一样,完全是有预谋的诱杀。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当然,这样说,也是对反动文人诬蔑青年学生是“暴徒”的无耻谎言的揭露。

追叙这一段惨案发生的经过,作者悲愤交加。接着用一组排比句表示了对烈士的无限痛惜之情。写刘和珍、杨德群之死、张静淑之伤用了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句子,表达了深切的哀思,特别是写刘和珍的三个句子,突出了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可问学生:“这”指代什么?“这”指代的内容可有两解:“这”指代“三个女子从容……”,那么后面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可从正面理解。“这”如指代“文明人”“枪弹的攒射”,则后面的话是反语。两解都可以。不管从哪方面说,这句话都是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之歌颂,对敌人凶残屠杀的揭露。下面的“伟绩”与“武功”显然都是反语,是对敌人辛辣的讽刺。作者说“三•一八”的“几缕血痕”“抹杀”了“武功”和“伟绩”,那是有意把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行与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相比,而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他们。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写法,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恬不知耻。是的,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国民党,反倒提出“抗议”“最后通谍”,段祺瑞执政府残暴地屠杀了学生,反诬学生是“暴徒”……。“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的删节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的现实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

由学生概括第5节的段意:记叙刘和珍等被害经过,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比历史上中外反动派的更甚。

(五)课堂小结

默读第四、五、六三节,总结这三节的主要内容:赞扬爱国青年,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下劣,抒发了极度悲愤的感情。

三、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背诵第四部分第5段

2、预习第六、七两节。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八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wr\\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节bn.u

一、导语 设计  4qr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6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_yx{y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dz0~m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

六小结i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h]\'k=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讨论点拨后形成如下纲要: 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  @\'lzk

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 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64

三.集体阅读一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5tz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y*fa

三.集体阅读二部分,讨论:1

这是文章的纪念主体部分。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思路)    1>讨论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    问:作者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我们已经知道,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考察的角度不同, 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结论。那么,作者在这里前后两次选出的判断、角度相同吗?    这里前后两次判断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3cz/

2>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v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ol4\'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v!\"f`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dc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do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u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1vg.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zuz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dvvo

罗网,攒射,血污  |uics

3)齐读四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n

听到噩耗—---      居然     震惊            6

概述惨案  颇为怀疑—---      怀疑     愤慨            p\"$~

听到污蔑—---      暴徒     愤懑            t#j~ 

尸骸为证------      虐杀     悲痛            jj#t?b

悲愤号召------      爆发     怒吼  \"n

4)齐读五节、为何详写刘和珍遇害场面?为何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都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当三个女子……这是……伟大呵!……抹杀了。”      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        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写法,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恬不知耻。是的,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国民党,反倒提出“抗议”、“最后通谍”,段祺瑞执政府残暴地屠杀了学生,反诬学生是“暴徒”……。“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的删节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的现实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   四.集体阅读三部分,讨论[t)

1.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n9m41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rkj&@e

亲人伤悲  7^

2.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am%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ob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x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djn

│              ┌订《莽原》┐  8jm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m

│  │          └3.18死难  ┘  z}\\5cv

│  │          ┌府门喋血         ┐  !kho@

│容└揭露反动派┤                 │惨象、流言  0

│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  w$;yc

└死难意义  asb5z7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3

第三节1%/lco

一 导入  新课.《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二《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kh~c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zwj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imb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5.[: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o/k40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讨论、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讨论、点拨: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6.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讨论、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 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7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8、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1 }s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九

教学目标 : 

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 

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似乎认为她死得不值得。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作者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味,理清作者感情的发展。 

教学设计: 

预习: 

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著名人物与这一事件有关? 

教学过程 : 

共用三课时 

一、介绍背景。除课本注释外,简要讲述两点: 

1.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研讨] 

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 

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 

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情况。 

除了课本资料以外,还有: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读“刘和珍为去请愿向老师请假”一小节)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思考]有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这一事件或是高度关注,说明了什么问题?

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下的《无花的蔷薇之三》《空谈》(如此“讨赤”)等文中,一再表现出对枪杀事件的意料不及,越是如此,越说明段政府的无耻和凶残。

据三一八请愿参加者回忆,学生请愿时是很遵守秩序的,当请愿队伍发现段祺瑞不在政府,准备转去段公馆请愿。正在转移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案。这就更说明执政府是蓄意谋杀学生。

鲁迅把三一八叫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可是他没想到这以后,又有许多可爱的青年被虐杀,一年多后的四一二,他的学生又一次被杀,几年以后的龙华,柔石等五位杰出的青年又被杀……

二、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由学生讨论,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角度考虑,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1、2节)记念死难者,为使国人不忘;

2.(3、4、5节)写刘和珍事迹,揭露当局凶残无耻;

3.(6、7节)讲述惨案的历史意义。

对重要段落反复读,读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愤,读出思想者的慷慨气度。

三、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1.诵读一、二两节。重点读第一节第3小节和第二节第1小节。

写文章缘起。学生“正告”,劝“我”写记念文章。

作为教师出席学生的追悼会,——这是多么悲惨的事!

注意体会这里再三表示出一个意思——“无话可说”。为什么会“无话可说”?

在这两节中,作者已经把“段祺瑞执政府一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和“庸人”全都点出来。可以这样认为: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2.鲁迅在这里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达了。读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最强烈的感受?说出你的“第一印象”。

请学生找出关键语句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几个所谓文入学者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

鲁迅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对刘和珍等人的死难表现出极度的悲愤,作者对恶势力毫不留情地发出强烈的诅咒,也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抨击。

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

面对惨象,一开始是“艰于呼吸”,愤怒得“无话可说”,直至“出离愤怒”,而后发出了战斗的宣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先知先觉者总是承担着社会的痛苦,而庸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自以为幸福,其实真正幸福的是为自己的人格,为实现社会理想而活着的人。明显地可以看出鲁迅情感变化的过程。

作为一位斗士,鲁迅在大是大非前从来都是正气凛然,他看不起庸人,也不会做庸人。要做“猛士”,体现着鲁迅的人生态度。

3.研读第三节。这一节主要记写刘和珍。

[研讨]

鲁迅是如何记写这个人物的?你对刘和珍的第一印象如何?

鲁迅是在“驱杨运动”前后才知道她的。刘和珍的事迹不多,却很典型。她热心学生运动,为人正派,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反抗精神,不愧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关键词:“态度温和一常常微笑一始终微笑”——一位可爱的青年。

(参读:林语堂有关刘和珍的回忆。)

特别是轰轰烈烈一场之后,众人准备引退,“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几句话很重要。作为先驱者,觉醒者,奋斗者,作为学生运动的中坚,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刘和珍是擎大旗的人物,可是我们分明从这几句话中看出她的寂寞与失落。她关注母校的前途,赶走了一个杨荫榆,但旧势力还在,制度没变,还会有新的艰难,她大概想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可是人们不一定都像她那样有远见,有责任感。

在旧中国,反抗恶势力的群众运动特征往往是“一哄而起”,然后“一哄而散”,鲁迅明白刘和珍的忧虑,但是他又能说什么呢?

鲁迅说过,他最感到悲哀的就是可爱的青年的死。对刘和珍的记念,可以看出鲁迅极度悲伤。在这个人妖颠倒的世界,他已经目睹过许多优秀青年的死,阴暗腐朽的僵死的鬼魅充斥世界,长留人间;而美好的生命却不能留存,如怒发的鲜花骤遭冰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死了”,——这太不公平了!

4.研读第四、第五两节,注意第三、第四和第五节的关系。

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温和微笑,第四、五两节则写刘和珍的遇害和爱国学生所遭受的诬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连在黑暗中洞若观火的鲁迅也没想到,政府竟然会对徒手请愿的学生队伍开枪,虐杀手无寸铁的学生,甚至包括刘和珍这样温和微笑的学生。

这一天刘和珍正在生病,看到同学们的爱国激情,她带病前去。请愿,是最温和的办法,请想一想,国民有爱国的热情,这有什么错?国民有想法要告诉政府,他不用请愿的办法还能用什么方法?群众要求正当,也没有任何过激行为,他们以为政府会要面子,至少会来点假仁假义,以照顾国民情绪,没想到政府竟然下令开枪,大打出手,造成重大伤亡。

第五节的这段详细叙写,意在表现段政府的凶残,竟对弱女子下如此毒手。段政府卫队开枪,根本不是为驱散群众,就是要大开杀戒。——刘和珍中弹后没死,士兵竟然又猛击两棍。这些士兵扛枪以来就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但是他们愿意为军阀卖命,在人民面前是镇压者,完全丧失了人性。由此延及其他,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还有文人要为之辩护,还有国人平心静气的麻木,鲁迅当然“无话可说”!这—部分详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鲁迅笔下三位女生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从容赴难的场景,表现了革命女性英勇无畏的气概,想一想北洋军阀政府从政客到军人个个畏外敌如虎,而柔弱的女生在死亡陶临时无畏地救助同学,在那令人绝望的黑暗年代,这种伟大的人性不啻—道耀眼的闪电,激动着正直的人心。

第五节对刘和珍等人作出了高度评价。

刘和珍早在南昌女校读书时,曾因带头剪发而差点遭学校开除;后来到女师大读书,成为学生领袖。在女师大学潮中,她冷静坚毅,处变不惊。有一次在天安门集会,发生骚乱,同学们都惊慌地跑开,惟有她手执校旗,屹立不动,使所有目睹的人都为之感奋。鲁迅在这里表现的,还是那种痛惜“可爱的青年的死”的感情。

这一节有一个重要的反衬。在赞颂三位女子在弹雨中从容救助后,一转“赞扬”“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这里的“八国联军”指的是日本纠合的帝国主义国家军队)。这两句是互文。如果不是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挑起事端,就不会有三一八惨案。而几十位学生的性命,在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眼中是不足道的。

政府不能维护主权,御敌于国门之外,学生站出来宣传爱国,反而遭政府镇压。——一切反动专制的政府无不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而又以镇压群众为能事。鲁迅特别指出是“中外杀人者”,这是非常深刻的。

5.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

[研讨]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愤怒”,对段政府,怒!对流言家,怒!对整个社会的状况,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需要整体把握的几个要点:

①要理解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感情。

最令鲁迅感到痛苦的,是“可爱的青年的死”。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②要了解鲁迅对反动势力的态度。

对反动政府、对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鲁迅极度憎恶。

③对中间状态的庸人,哀其不觉醒,鲁迅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6.研读第六、第七两节。

这一部分总结教训,谈意义。有两句话要引起注意。“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三一八死难惨重,四十多位青年的死给鲁迅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但是他的思考冷静深刻,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特质。他颂扬刘和珍等烈士的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她们的斗争方式。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性质不是靠请愿就能改变甚至推翻的,他深刻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醒。他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一段话告诫民众,要变换斗争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他没有直说。其时在中国南方,武装铲除军阀的意识已经很强。三一八以后,段政府通缉的50人名单中有鲁迅,这与他的“反政府宣传”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七节讲了三点“意外”,重点却落在“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上,鲁迅甚至认为“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而对请愿本身,他的评价很有限。——这里需要说清一个问题,他有很强的辨析形势的能力,对反动派的本质看得一清二楚,他早就不相信这个政府,虽然他还没想到政府会杀学生。鲁迅不赞同请愿的方式,可是当得知学生遭受屠杀后,他立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理智与情感。19世纪70年代末,巴黎工人准备起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条件不成熟,不主张行动,可是当公社起义后,他们立刻坚定地站在起义者一边,——因为这是立场问题。鲁迅在三一八问题上的做法与马恩相似。

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冷峻的态度和理智的分析,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成熟。

四、通过讨论,自主小结,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要点

1.小结:鲁迅的“爱”与“恨”

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

①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托了无限的哀思。

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不断地看到青年以各种方式死于非命。鲁迅是智者,思虑周密,也很冷静。他的小说中写过许多人的死,惟独对夏瑜的死表现出极度的崇敬,夏瑜是先知先觉,却死得寂寞清冷。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②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

反动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略)

2.以研讨方式,提升对文章的总体认识。

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这三者有没有关系?鲁迅为什么很注意“庸人”的存在?鲁迅的笔触为什么涉及“无恶意的闲人”?

“惨象”是段政府制造的,“流言”是反动文人制造的,庸人只不过以这些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而已,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其间的关系,就能发现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他对中国社会状况的洞察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那么庸人呢?表面上看,不过是看看杀头,以烈士的鲜血作为谈资,但是这中间有深层的内涵。

专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觉维护,还有不觉醒的人民的不自觉的维护。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急风暴雨的革命运动中去的。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鲁迅对反动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于民众的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无恶意的闲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这类人有过深刻体验。47位青年的死,能否唤醒国人?无恶意的闲人不过以此为“饭后的谈资”,而时光流逝,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鲁迅极其敏锐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想《药》中茶馆里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能知道,三一八惨案47个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他担心的是“在沉默中灭亡”,而并不怕“在沉默中爆发”。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②鲁迅的情绪:绝望与希望

鲁迅从知事时起,在这个国度就没听到过什么值得愉快的事:甲午战争的中国战败赔款,庚子义和团之乱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巨额赔款,反清斗争徐锡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鱼龙混杂,洪宪丑剧,张勋复辟,北洋军阀的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40多岁的鲁迅,经历了无数“从希望到失望”,他的内心是悲凉的。而这一次“政府”竟杀害爱国学生,他受到强烈的刺激。虽然他还在用自己的呐喊去慰藉战士,但是他对这个世界是看透了。几年以后,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又一次悲愤地发出“这是怎样的世界呢?”有人说,鲁迅的一生,一直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彷徨,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教学资料

1.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册第七十章

2.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等人文集中的相关文章。(略)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十

【教学目的】

1.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铭记惨案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理解记念性散文的情感色彩,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和思想脉络。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法,理解细节刻画的作用。

【课时安排】&nbsp3课时(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nbsp1926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奉系军阀进兵关            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予以反击。日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主权要求。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有学生在内的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3•18”惨案。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亦遇难!惨案后,反动文人立即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和中伤。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4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字。

二、字词预习:

寥落liáo  洗涤dí   黯然 àn  噩耗 è  尸骸hái

攒射cuán  长歌当哭&nbspdàng     杀戮lù  菲薄fěi

正告: 郑重告诉。             寥落:  稀少。             

痛定: 痛苦平息。             出离:  超出。               

深味: 深深体会。             菲薄:  微薄。

直面: 同“正视”,正面注视。 羽翼:  鸟翅,这里指帮凶。

赁屋:&nbsplìn 租借房子。         引退:  辞官,这里是告退。            

不惮:&nbspdàn 不怕。             喋血:&nbspdié  流血满地。

无端:  无故。                虐杀: 残暴地屠杀。

攒射:&nbspcuán  集中扫射。       惩创:chéngchuàng处罚惩治。

浸渍:&nbspjìnzì浸润,渗透。      山阿: ē 山陵

殒身不恤:yǔnxù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板书

文眼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①吐露写作缘起。     ②点明思考心迹。                  ③回忆师生相识。     ④揭示政府残劣。

⑤追述学生遇难。     ⑥总结血案教训。

          ⑦讴歌烈士勇毅。 

四、配乐朗读全文(7段分别由7位同学朗读)。

五、思考与讨论:

1.理清先生痛苦思考血案的思想脉络;                    &nbsp2.概要先生理性总结教训的全部内涵;                    &nbsp3.分析作品真实细节描写的特别意义。

讨论1  关于先生痛苦思考血案的思想脉络:

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与先情景再现后思考缀连的行文框架丝丝入扣。  

面对非人间,思考青年的血: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

作者的长考,不是为单一的纪念而写――全文交织着沉重的思索、苦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

一为揭露罪恶,

二为纪念烈士,

三为激励后人。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有先生的心结,是全文的关锁和文眼。徘徊即思索,没有两周来作者的长考,也就没有这篇国殇文字。程君请求先生作文,旨在引出下文“我也早觉得”,一个“早”字进一步说明,要写记念文章的愿望由来已久。可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呢?未写而被正告,答案只有一个:作者不愿意为纪念而纪念,他需要太多的思考,他需要另一种比文字更好的手段。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无可排遣悲愤,却只能借文字来寄托,这正是鲁迅深沉的痛苦。这也是文章关于写作缘起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先生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的基本原因。

附:关于先生的长考:3.18血案当晚,写《无花的蔷薇之二》:“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空谈》:“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相继还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讨论2  关于先生理性总结教训的全部内涵: 

思考一:社会影响有限。  句摘: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社会众生:偷生或昂头

思考二:民族沉默归因。  句摘: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民族将来:爆发或灭亡

思考三:徒手请愿不当。 句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请愿价值:大量与小块

思考四:烈士精神长存。句摘:死去何所道,他人亦已歌/烈士精神:扩大或至少

思考五:中国希望仍在。句摘: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中国希望:凶残、下劣与从容

附:陶潜《挽歌》之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讨论3  关于作品真实细节描写的特别意义。

                                          

细节①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学习和真理的渴求。

细节②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当时校长杨荫榆,依附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又是那么的淑静、美丽。刘和珍的善良与勇敢集于一身,还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深意一。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用反复辞格、对比手法,反差何其强烈,效果何其鲜明。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不难理解作者意在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为之逊色!更有先生无尽的痛惜。其深意二。

 

细节③   “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突现温婉女子临难的从容,驳斥走狗文人的卑劣反诬。

点评① “煤”的比喻:喻以煤,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上,全面评价“3•18”事件。作者深刻指出,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点评② 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绝非贬抑之辞。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

点评③ 一个单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勇毅…没有…消亡”单句作定语。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人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附:鲁迅语: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点评④关于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而受到激励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来高度评价血案的意义,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写完了,作者再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明确:与开篇相呼应――“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解难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庸人”,猛士的反面,客观上起着维护非人间的作用,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民族劣根性。

解难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并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解难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字面上的解释“苟活者”为苟且偷生的人。在本文中,既非猛士又非庸人,能看到中国希望之所在。第3 节鲁迅自比苟活者,含有严于解剖自我的意思,且其比有前提,即为中国而死的爱国青年。

结语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对烈士痛彻心骨的忆念,对杀人者及其走狗文人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2-4节,

2、一文预习字词抄写2遍,

3、《导学导练》习题。

七、教学后记: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十一

denghao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瀑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教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明确: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五、布置作业 。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

桀骜       赁屋       屠戮      浸渍

àng  lèn  chuō  zì            é  lìn  lù  zì

è  lèn  lù  zé                 é  lìn  chuō  zé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

a.《二心集》   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   d.《华盖集续编》

3.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4.写一则“三·一八”事件的简讯。

附1.参考答案:书后“思考与练习”参见课文分析。

课堂作业 :1.b2.d3.: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b.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c.事实、为、明证。

〔附]板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内容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二、刘和珍:渴求真理善良和蔼有事业心

第二教时

1.煤(喻)(历史进程)请愿(不值得)。

2陶诗(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纵观全文:悲、愤、激励。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十二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洗涤(    )    不惮(    )     攒射(    )    长歌当哭(    )

尸骸(    )    浸渍(    )     喋血(    )    殒身不恤(    )(    )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小节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课堂学案

一、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二、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天色阴沉,寒气逼人。这一天,北京各界人士包括刘和珍等北京女子师大的学和玫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为反对日本军舰闯进天津、炮击我大沽口炮台及“八国联军最后通牒”,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当游行队伍抵达段祺瑞执政府国务院东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当场与同学杨德群饮弹身亡,年仅22岁。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三、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四、研习1—2节。

1.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毅然:                                          

长歌当哭:                                      

2.文章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3.写刘和珍之前,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5.熟读成诵,尝试默写。

真的猛士,                    ,                      。这是              ?然而                     ,                 ,                  ,仅使                            。在这                   中,                   ,

。 我不知道                           !

课下练案

一、选择题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选出对划线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组是(   )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_______。我已经出离________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_______;以我的最大________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了我的________。

a.悲愤 愤恨 悲痛 哀痛 痛苦

b.悲哀 愤恨 悲凉 痛苦 苦痛

c.悲哀       愤怒 悲凉  哀痛 苦痛

d.悲愤       愤怒 悲痛  痛苦 痛苦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b.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学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毅然”预定《莽原》全年,体现了刘和珍的什么性格特点?

5.文中两处加点的“必要”的含义是否相同?说出理由。

6.“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2、第二部分(3-5节)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3、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附:了解刘和珍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课堂学案

一、温故知新

检查第二节背诵情况。

二、研习3—5节。

1.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桀骜锋利:                                     

不惮:                                         

攒射: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理解进行赏析。

3.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4.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这几类人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讨论分析反动政府的虐杀过程。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

课下练案

一、课内检测

1.给下列空缺处填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①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②得到噩耗,说卫队③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⑤我对于这些传说,⑥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我还不料,⑧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⑨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⑩何至于无端在政府门前喋血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1)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是指(   )(多选)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   )(多选)

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

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

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

(4)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默写。

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                              。

二、课外阅读

阅读闻一多《兽•人•鬼》,完成4~7题。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两立,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原载1945年12月9日《时代评论》第6期)

【阅读鉴赏】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思考探究】

4.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

(1)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预习学案

1. 第三部分(6、7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3.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课堂学案

一、温故知新

检查第4节“惨象……灭亡”背诵情况。

二、研习6—7节。

1.积累、掌握重点词义。 

殒身不恤:                                                 

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2. 第6节首句“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3. 研读第6节,思考作者引用陶诗的作用。

4.把下面这个句子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5.朗读第7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其中“苟活”“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6.《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为什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试分析其艺术特色。                                                            

三、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课下练案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2.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3.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   )

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

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5.选各句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   )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至少,也当浸渍了亲人,师友,爱人的心。

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10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6.“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①“煤的形成”比喻什么________,“大量的木材”比喻________________,“一小块”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中”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意思是________。“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引用陶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________                            

10.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 洗涤(dí)      不惮(dàn)     攒射(cuán)    长歌当哭(dàng)

尸骸(hái)    浸渍(zì)      喋血(dié )    殒身不恤(yǔn)(xù)

2.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板书“毅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板书“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质?(一片爱国的热忱)。

因此,鲁迅先生把刘和珍等称作“真的猛士”是有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刘和珍烈士与杨德群烈士等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确实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3.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1.毅然:刚强坚韧而果断的样子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2.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3.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4. 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  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人以暂得偷生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1. d    2. c   3.c(后一个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4.刘和珍在销行一向甚为寥落、生活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可看出她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5.第一处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处“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让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6.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1、三、四、五节。

2、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3、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毅然定《莽原》——-追求进步      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忧思深远       欣然去请愿————勇敢无畏

课堂学案

1.略

2.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4.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5. 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一个兵……”。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这就是他们的“伟绩”、“武功”,作者用反语辛辣地讽刺了执政府的暴行。

课下练案

1.b

2.(1)d   (2)bce   (3)bd   (4)a   

3.略

4.“杰作”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这样说的效果是使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杰作”是反语,它的主语是“刽子手”,根据背景资料可知是国民党云南当局,他们制造的惨案就是其“杰作”,表达作者悲愤、强烈的感情。

5.兽——反动派;人——人民群众;鬼——反动派有帮凶。解答此题之前可查看文中相关的语段:“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本题要求考生能综合分析明析指代。结合语境及背景材料,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文段中首先提到“为虎作伥”这个名词,它作了“鬼”的定语;再联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课文,可见“伥”即“鬼”,指反动派的帮凶;自然“虎”即“兽”,指反动派,“善良的人”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了。

6.大体上有四种态度:(1)起来斗争;(2)明哲保身;(3)是非不分;(4)是非颠倒。

7.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事,有些人偏偏是非不分,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议论。“曲折得可笑”,可以从后面作者所举的寓言故事来分析,形象生动地说明人们的不明事理、不分是非。

第三课时

预习学案

1.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2. 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3.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课堂学案

1.略

2.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3.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4.中国女子虽然遭阴谋秘计,被压抑达数千年,但她们的勇毅最终也没有消亡。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更是明证。

5.含义:“苟活”意为苟且偷生,贬意。“苟活者”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

6. 一是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二是运用反复、反语和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抒情和议论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多处运用警策的语言,含有深刻的哲理,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课下练案

1.(1)c    (2)d    (3)b

2.d   3.c   4.c 

5.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6.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句中饱含愤激之情。

7.①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残酷的流血斗争,前进一小步。②血战。

8.引起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哀悼。亲族、师友、爱人将永远纪念刘和珍。

9.作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10.第一段: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并不足取。第二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思维导图高中篇十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二、难点、重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关键文句的理解等原因。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三、生字、生词

噩耗 è   羽翼 yì   屠戮 lù   浸渍 zì   菲薄 fěi 

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 尸骸(hái)

寥落:稀少。                  长歌当哭: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深味:深深地体会。          微薄:依稀、淡薄。 

广有羽翼:到处有帮凶。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四、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刘和珍概况。(4)刘和珍遇害。(5)刘和珍遇害经过。(6)“三•一八惨案”教训。(7)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 第一部分(1、2)表明写作目的

第二部分(3-5)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

第三部分(6、7)总结教训和意义

3、讲读第一部分

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明确: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

思考:1、2小结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思考: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板书: 三类人   感情线索    思路 

爱国青年     悲        写作缘起 

反动势力                纪念主体 

愤 

庸 人                 教训意义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明确:(l)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7)“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8)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3、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的作用?

明确:表达悲愤之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二、课堂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作者运用哪些的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l)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3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4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5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三、写作素材积累 

1、警示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2、创新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第6段,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2、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五、板书:

人 物事 件顺序  方法 

(1)生活中   时  细节 

刘和珍 (2)学潮中 

(3)惨案中   间          肖像 

追求进步、善良谦和、勇于反抗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讲读第7段,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

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一部分中“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相呼应。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4、“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5、“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三、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四、讲解课后作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总结是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肯定和鼓励。深入思考过去的经历和学习,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前提。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以便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临聘教
公司经营情况总结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营销策略。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避免涉及太多次要的细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一份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这些总结范文的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
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和生活幸福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注重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写总结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准确而严谨地总结自己的表现。总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总结本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
报告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如会议、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在写报告之前,可以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调研,以获得足够的数据和信息支持。以下是对产品性能测试结果的详细报告,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提升自身能力。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更多的任务,更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写作思
道歉信是一种用于表达歉意和向他人道歉的书信。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读完这些总结范文,我们不妨对照自己的情况,思考如何更好地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医院与社区结对共建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规划,它帮助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轨迹。写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些绘画技巧和艺术作品,供大家学习和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合同
说明是一种通过直观的事实、数据等进行解释和阐述的文字形式,旨在让读者了解事物的原由和规律。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一位行业专家总结了自己多
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追求内心平静的课题。掌握了以下几个实用的总结写作技巧,你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奖学金
就业问题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在写一篇完美总结之前,先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构建写作的基础。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环保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炼出关键信息,避免陷入琐碎和泛泛的描述。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
总结是沉淀思考的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回顾。读写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增加自信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变更
演讲稿的重点可以通过强调、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突出,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演讲稿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主题展开,避免过多的废话和细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
现今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合同协调着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机械租
一个好的计划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制定计划前,我们需要明确目标,明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一起来看看这些计划范文,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
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罗列式的描述。以下是行业领军人物总结的精彩演讲,值得一听。捐款号召倡议书篇一大家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写总结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模糊和错误的表达。这里是一些经典总结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借鉴。汶川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镜子。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在思路上清晰,表达上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效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那么合同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美食是一种享受和交流的方式,我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美食文化。在总结中可以结合个人感受和体会,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亲和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旅游景点介绍,希望
世界上每个独立发展的国家都曾在古代文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篇章。要客观、全面地总结,并且避免空泛和模糊的表述。如果您正在为写总结而苦恼,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您准备的总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和具体操作。编写教案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立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期望。想提升自己的教案编写水平吗?不妨看看以下精选教案范文。
总结不仅是一种知识整理的方式,更是对我们经验和智慧的沉淀。为了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我想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高效的总结方法。多积累一些总结的素材和案例,可以为我们的总
这个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策略。学习一门新技能,需要耐心和恒心,同时也要寻找正确的方法。看看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点和规律,进而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经历和学习的一种检验和评估,有助于我们持续进步。在写总结时,我们要客观地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成绩,不要过分夸大或贬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
教案是一种详细而系统地规划教学活动的书面材料,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在是时候准备一份教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
制定方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方案的可行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它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技术、时间等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
传记是以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叙述一个人一生经历和成就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复制原文的内容,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以下是一些精心筛选的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
总结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找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如果你正处于写总结的困惑中,希望以下的总结范文能给你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记录,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如何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体育职业规划书300字篇
学习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总结内容。如果你正在写总结的时候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
总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回顾过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绘制出更明确的计划。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方法,如排比、对比、举例等,增强总结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不同范文中的观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如何克服拖延症,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总结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物
通过总结与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期许。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先明确写作的目的和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
合同的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当事人可以依法维权。合同的编写应全面考虑各方权益,确保公平公正。请注意,以下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兼职会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些事物进行总结。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这些范文中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建议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我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有目标和重点,避免冗余和废话。以下是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初
可以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坚持不懈地反思和总结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基本要求。以下是一些环保机构和组织的介绍,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参与环保行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总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表达方式。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突破大众思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将分享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以帮助大
朋友是我们心灵的知己和忠实的伴侣。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梳理好自己的思路。这是一份关于创意思维的资料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求职应聘申请书篇一尊敬的领导:您
在这个分类中,涵盖的对象范围广泛且多样。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成为高效阅读者呢?下面是一些大公司高管总结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大学生个人自荐信
报告需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以便读者理解。报告要求我们系统地整理和梳理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专家的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
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我们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路,明确目标,并且更好地与他人分享经验。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明确自己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涵盖除已列分类之外的内容。怎样写才能让人对总结印象深刻呢?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题材和领域的总结写作范例。星级寝室申请书800字3篇篇一敬的校领导: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我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太过于个人化的情绪和言辞,保持中立和客观。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在同一事物上
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在撰写总结时,我们需要全面回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可偏颇。总结范文所展示的案例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计划是规划和安排未来工作、学习或生活的一种方法。计划的实施需要坚持和毅力,我们要保持信心并不断向前推进。计划需要与实际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以下是一些结合实际的计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