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为百姓做事一心一意、不怕辛苦的精神。
3.正确认读本课十八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1.读课文,知道大禹如何治水,学习他为老百姓做事一心一意、不怕辛苦的精神。
2.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正确书写。
1.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2.课件
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滚滚的文化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
3.开火车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请认真听,一会儿请你来评价他们读的怎么样。
4.(出示课件)去掉拼音再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三、认读生字词
1.认读词语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姓 父亲
带领 修筑 才能 制伏 挖洞 水势
出入 千心万苦
2.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洪 淹 农 冲 百 姓 父 带 领
修 才 制 伏 挖 势 辛 苦 入
四、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文,小组内讨论: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3.全班交流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一、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
说一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害从课文中哪里能看出来?强调“淹没了”、“冲倒了”、“失去了”等词语。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画一画孩子们的游戏内容画一画。
大禹通过孩子们玩游戏而想出治水的办法,可以看出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抓住重点词语“禹总是想”、“眼前一亮”。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从哪看出很辛苦?
指导朗读“于是……历尽了千辛万苦。”
“禹在外……安定的日子。”
5.再读课文,自由谈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二、扩展练习
我国古代民间传说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大
家讲一讲。
三、推荐篇目《童年书架》中《盘古开天地》
的故事。
一、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指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每一笔的位置,指导书写。
“农”指导笔顺,第三笔撇自上半格竖中
线起笔,与秃宝盖儿相交,至左下格撇出。
“入”与“人”、“八”区分。
2. 给生字扩词。
二、做《同步训练》30课
从激发兴趣入手,自然进入课文。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正确、流利的认读。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学习。
此环节运用“小比赛”、“开火车”、“猜字”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进行,使学生在游戏中扎实、牢固地认读本课生字。
通过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打基础。
通过逐段朗读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大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辛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讲述民间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激发其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实验小学
王芳
2004.5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二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 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三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 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四
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 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投影、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17.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作业 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填空。
课外: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繁森》一文,知道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板书课题,指名读。
3. 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1. 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
(3)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2. 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3.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四. 细读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读。
五. 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六. 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说说记忆方法。
4. 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卡片。
2. 齐读第一节。
二. 继续细读课文
1. 细读第2段。
(1) 指名读。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一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2) 学习第二、第三句。
a. 指名读。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b.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的艰辛?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了什么?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的九?它表示什么?
d.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e. 指导朗读。
2. 细读第三段
(1) 指名读。
(2) 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事?
(3) 自由读课文,找出本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数量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4) 指导朗读。
3. 细读第四段。
(1) 齐读。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第四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 练习背诵课文。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背。
3. 指名背诵。
4. 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没 mei ( ) 倒 dao ( )
mo( ) dao ( )
2.口头扩词。
治( )( )( ) 久( )( )( )
理( )( )( ) 伟( )( )( )
二. 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三. 课堂练习
1. 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父亲 引导 伟大英雄
2.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五
预习提示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
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六
一、谈话导入,介绍大禹
1、同学们请看,老师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小河)
2、那你们想听一听,小河唱歌的声音吗?(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让学生感受治理洪水的重要性)
3、你们说的陈老师也深有同感,正好,今天我们所要讲述的故事也和洪水有关,题目是《大禹治水》,师生共同板题。
4、介绍大禹:“禹”是四千多年前部落联盟的首领,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5、从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文章写大禹的什么事呢?“治水”是治理洪水的意思,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
6、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从课文中了解哪些问题呢?(学生质疑,板书)你们提的这些问题,只要认真读书,就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还要把圈出的生字和划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课件出示本课十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读,领读。
3、读了这十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陈老师相信你们能够把这些生字写好的,学习衣字部,学写“通”“被”两个生字。
4、读生词,做拼图游戏:会读的同学请站起来。
5、生字和词语大家都会读了,那么再把它们请回到课文中,你们还会不会读呢!那老师得考一考你们哦。
三、读中有悟,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生生交流点评,老师指导点拨,适时予以范读。
4、读中悟,悟中读:读了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治水?答案藏在哪呢?(第一自然段)
1、刚好,陈老师把这个自然段拍成了动画片,你愿意上来,边看着画面边给大家讲解吗?你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2、看了这个场景,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呢?(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自然段:分析大禹治水的方法,了解治理洪水的艰辛。
是的,正因为这样才使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谁解决了这个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词语。
2、这个自然段 陈老师也拍成了动画片,那位同学愿意上来看着画面再给大家说一遍。
3、指名读,谈谈读了有什么体会,再指名读,齐读。
第三自然段: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事让你感动的?
13、三、一、十 (出示,让学生填空,通过这些数字,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体会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经过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最终结果如何了呢?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安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感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为什么称他为伟大的治水英雄”伟大英雄是指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一心想着为人民而造福的,了不起的人。(表现在什么地方?)
安定 非常感激 伟大英雄 代代相传(通过前后的图片对比理解,让学生想象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会怎样想,并抓住这几个词语读出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四、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七
紧扣“治水” 逐步探究《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1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 “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 ) ;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 );有时饿了,他就( );渴了( ) ;累了( )。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八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前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图片或文字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分组朗读课文。
3、根据同学围绕课题进行的质疑,从中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原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结果)
4、回顾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灾难,无家可归,四处逃荒。只有治理好洪水,才能拯救百姓,造福百姓。)
5、相机出示小黑板板书:严重灾难,四处逃荒。
二、学习课文
1、了解了大禹治水的原因,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感受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2、出示小黑板,读题目。
(1)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他治水的方法与父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结果怎样?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这几个问题,逐个解决(可打破顺序)
4、根据表格要求填写大禹和父亲治水的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说出谁的方法好,画出重点词,感受大禹的聪明才智。
小组讨论填写后,选一个代表调板填写小黑板进行展示。板书:聪明才智
5、乘势追问:禹在疏通河道的施工中是怎样做的?这样做辛苦吗?找出重点词句读读,感受大禹不辞辛苦的意志。板书:千辛万苦 不辞辛苦
6、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指名简介故事,画出重点词,说出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
7、随机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
8、读到这里,在你心中,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聪明才智,不辞辛苦,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人。)
9、齐读第3、4自然段。
10、大禹在老百姓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治水英雄)他为什么会成为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根据板书归纳。
(这种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世代传颂吗?)
11、齐读第5自然段,画出重点词。板书:终于、因此 治水英雄
三、总结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对大禹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课文。(根据时间情况进行支动安排)
2、根据板书:“原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并随机指导“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
3、总结谈话
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公而忘私,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古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今有毛泽东为人民谋幸福;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戴明瑞致富不忘回报社会,捐巨资兴办学校,兴建公益事业等等,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何等的高尚啊!是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拓展作业
1、想象洪水退后,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写下来。
2、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严重灾难 四处逃荒 原因
鲧 堵塞 堵不住
禹 疏通 退了 聪明才智
千辛万苦 不辞辛苦 经过
三过家门而不入 公而忘私
终于 因此 治水英雄 结果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以“奉献”为主题的首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世代传颂吗?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时,根据前一节课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提问题,从中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并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1、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他治水的方法与父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结果怎样?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而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大家交流资料、信息共享、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比较大禹与父亲鲧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方法好在哪里?学生把老师分发的表格填写后调板展示,老师讲评后相机进行点拨:大禹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方法之巧妙,施工之辛苦;感受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上,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为了治水,他不顾个人生活的幸福,推迟婚期、婚后短聚、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是何等高尚啊!这些讲解,环环紧扣,有力地表现出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总结延伸过程中,根据板书“原因、经过、结果”等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并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凸显“奉献”主题,将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毛泽东、雷锋、戴明瑞等等这些不同时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入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明他们是“八荣”里“以服务人民为荣”的践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达到了语文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感受体会能力。
当然,由于教者知识的短浅,经验的粗陋,教学过程中的缺失肯定是会不少的。教者权当是抛砖引玉,去粗求学,恳诚求教,以期进步提高。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九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先后顺序的疏理.
情感目标: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体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
2,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水 洪水是什么样子 你见过吗 (指名说)
3,播放录相: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相.(洪水肆虐的景象)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节
1,问:你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谈)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洪水的
自己读读第一节.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
4,通过朗读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们还知道,是因为什么 课文最后有一个成语,大家找一找.(代代相传)
学习第四节
1,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
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那么洪水究竟有没有被制服呢 (制服了)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 (指名说)
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凶猛的洪水 继续往下把课文读完.(自读二,三小节)
学习第二,三节
1,问:那么禹是怎样制服洪水的 治水的过程怎样 (指名答)
2,出示幻灯片:禹在干什么 (察看水流和地形)(带领老百姓……)他是怎样察看的 他又是怎样疏通河道的 读读课文.(板画千山万水)
3,先是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5,师:在禹之前,很多人包括他的父亲,都曾治过水,但是因为没有查看水流和地形,所以都没有成功.那么通过仔细察看,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治水呢 (指名说)
6,教师简笔画理清思路:要治水,最终就是要让洪水流入——(大海),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所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板书)
7,看图:挖河,劈山容易吗 从哪里看出 再去读一读,找一找.
课文中的"九"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
8,连起来练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1,师: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人的故事,想听吗
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教师示范朗读第三节.
3,出示填空题: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指名填;齐读.)
4,禹的儿子多大了 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
体会:十三年有多长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 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读出他的感受,行吗
是他不想回去吗 那是为了什么 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
5,指导朗读.读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感谢.
6,洪水被制服了,那么治水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学生讨论)
⑴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呀 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⑵师: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办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啊!
⑶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 小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为人民谋幸福的那些人,(伟大),我想应该是付出的努力更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更大的那些人.让我们读好这个词:伟大英雄
7,指导朗读.
三,小结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
四,课件展示.
给大家一个建议:读一读古代英雄故事,在班级举办英雄故事会,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反思: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考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无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诏发学生国境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使学生增强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无家可归”、“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十三年、三次、一次也没有”等词语。
2通过课文留白处理、角色换位等方法,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感悟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小老师带读)
2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有个人教“大禹”,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治水)。关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上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治水的原因、方法、结果。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精读课文
分析原因:
1首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哪一小节是说大禹治水的原因的?(第一小节,指读)
2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水很多,很大,到处弥漫,这样的洪水我们说是“滔滔”,你能读出洪水的汹涌吗。(指读)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之前啊真的是很久很久啊 ~(指导读好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把农田淹没了会有什么后果?大水把房屋也冲到了会有什么后果?
凶猛的洪水袭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没有家住了,这就叫无家可归。(指导朗读)
可恶的洪水,是人们失去了生命,人们只好过着痛苦的无家可归的生活,现在你再用心读读,把你的感受都都出来。(指读)
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来读读。(齐读)
了解方法:
1孩子们,你就是禹,你就在这滔滔的洪水中,看着人们随时会被大水夺取生命,你会怎么想。
2是啊, 禹和你们一样,他下决心——引读
指导朗读。
大禹治水的决心就是这么大,可是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怎么治理的呢?请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3(1)出示填空题:大禹治水,它先是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
出示句子: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千山万水)只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每座山都翻过,每条河都游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
(2)大禹治水的过程可真是复杂啊,那么你能想象出他在治水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
路过山崖他可能………...会山洪暴发他可能会…………..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夜晚,他……………..
走了太多的路,脚都磨破了,露出了鲜红的肉,即便这样,他还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持着。终于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3)指导朗读
(4)吃了那么多苦,终于做好了准备工作了,然后他又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讨论:①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真的只是九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四千多年前,人们有起重机吗?有挖土机吗?就连铁锤、斧头都没有,这么庞大的工程,就靠着石刀、石斧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来完成。
③人们在开山挖河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啊,但是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最后(引读)
④指导朗读。
故事感悟:三过家门而不入
1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2填空
3十三年多长啊?4700多天啊,他回过家吗?至少路过家门时也要看一看啊,但他……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吗?
如果你是大禹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
治水结果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结果怎么样啊?齐读第三段
这时人们会对大禹说写什么?
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以后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齐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共鸣
今天,上了这节《大禹治水》。总的来说一节课比较完整,重点也比较突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到洪水的严峻,人们的生活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过度到大禹治水的必要性。又通过“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畏艰辛的情感。现在玄武区正在推进“三全”、“五优化”的课堂实践和探究。其中很明确地提出要优化学习目标,这里就要求在提出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具体、明确以及可测性。所以在我们制定学习目标时,在表述时一定要很细致,起初我的目标之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比较模糊,在大家的评课中我们将其改为“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千辛万苦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不仅具体,而且在课堂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目标的达成度。
这一节课另一重点是体会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感,这里可以从两个地方体会,一个是大禹治水走进千山万水,一个是故事“三国家门不入”。在这里孩子虽然体会到了,但是自主体验还不太深刻。究其原因,我想是故事背景比较远,孩子无法得到情感共鸣。那么怎么合理设计才能缩小这种差距呢?在随后的评课上,何校长对这一难点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千山万水”可以与平时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游山玩水联系在一起,产生矛盾,游山玩水有什么不好的?从而得出大禹走遍千山万水是为了治水,他的肩头是有沉重的任务。在感叹何校长批文入情如此精妙的同时,我也反躬自省,只有联系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与文本发生共鸣获得更深刻得体验。
明确目标,敲出语文课堂的重音
朱晓菲
在我们玄武区大力推进“三全”、“五优化”的大背景下,朱晓琳老师紧承何校长、杨主任接下了“相约星期一”的第三棒,为我们呈现了《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朱老师是位年轻教师,可每次听朱老师的课都能深刻感觉到朱老师的进步和飞跃。上课伊始,学生良好的课堂风貌、准确的吐字发音,无不显示了老师平时教学的严谨和扎实。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朱老师紧紧抓住每小节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朗读再到升华内容,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应该说,朱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诸多,结合我区“三全”“五优化”中“优化学习目标”来谈谈一点想法。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备课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总离不开“老三样”: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了我区 “优化学习目标”的要求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说的“理解生字词”到底理解哪些词语?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底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走进朱老师的课堂,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朱老师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抓住了每一小节的重点词语如“滔滔、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13年、代代相传”把每个词语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中去,在课堂上让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了这些词语,进而从词语入手去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如果朱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中不明确到具体是哪些词语,不把教学的重音敲向这些词语,那么她的课堂很可能是面面俱到学生却无所得。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运用了图片、视频、问题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去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我看来,朱老师这节课的目标设计已经很明确了,可是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何校长的点评又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到底要更加优化哪一个?两个词语都表现了大禹治水的辛苦,那么孩子在学习时更要侧重体会哪个词语呢?何校长以为“千山万水”是具象的,“千辛万苦”是抽象的,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去理解什么叫“千山万水”,大禹可能会翻越哪些山?怎样翻越?会遇到哪些困难?大禹会渡过哪些水?夏季涉水会怎样?冬季呢?当学生对“千山万水”一词有了深入了解后,“千辛万苦”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比先讲解“千山万水”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再讲解“千辛万苦”再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要高效的多。
都说成熟型教师的一句点拨往往会让年轻教师收益匪浅,如果我们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能像何校长这样去反复揣摩教学目标的设定、去揣摩高效地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那么学生习得的课堂将像鼓点敲出的节奏那样重点突出、轻重缓急了然于胸。
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兼评朱晓琳老师《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今天再听朱老师的公开教学《大禹治水》,我觉得内心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对于学校的校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进步,看到教师成长了。
朱老师的课让人觉得清新、自然,课堂节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这是一位老师“课感”的成熟,有了上课的感觉,进入了游历课堂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
除了“课感”,朱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以下几点足以证明:
一、理解词语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朱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太极式理解”,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说词语语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予以巧妙点拨,让学生明了词语的意思,犹如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如理解第一自然段“无家可归”一词,老师先让学生朗读想象“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的情景,想象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然后,老师巧妙点拨:“滔滔洪水,使老百姓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农田,没有房子住,没有田地种,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度日,这就叫——”学生异口同声:“无家可归”。“无家可归”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情感悠然而现,可谓大道无形,不着痕迹而又水到渠成。
二、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结构。
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从整堂课的教学来说,老师以“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由学生生发的问题切入教学,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主脉,然后逐段阅读理解,层层推进,最后总体回顾故事,从整个故事中领悟大禹这样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形象。
从局部处理来看,对于段的教学朱老师依然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课堂基本结构。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大禹怎样治水”,老师首先出示一道填空“大禹先是_______,接着_______,最后_______。”,学生初读之后很快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语)然后分别品读“如何吃尽千辛万苦察看地形”“如何带领百姓开山挖河”“最后将洪水引入大海”的,再整体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听朱老师的课,也引起了我对于我区本学期推出的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
1、问题由学生生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和探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设计了学生读题质疑的环节,老师又以学生生成的“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问题架构全文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提的,阅读当中当然更为主动地去探究,阅读的指向当然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的效率当然有所提高。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生成,对于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2、问题从文眼中生成。
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一定是“语文的”,它不能离开语文的文本,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目的是“学习语文”,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的问题一定要从语言文字中来。一篇文章那么多语言文字,从哪些语言文字中来才合适呢?沙里淘金,寻找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字。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够促进阅读效果的,能够带动整个章节、整篇文章阅读的语言文字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张庆老师讲的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效果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语言文字就是“文眼”,文章的眼睛,学生透过它能够窥其全貌,能够探其本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现代故事小诗,这首诗的眼睛在哪里?就在一个“送”字:谁送?为什么送?怎样送?送的结果怎样?围绕一个“送”字,我们能够了解故事的全部线索和情节;围绕一个“送”字,我们更能直逼诗歌的思想内核。第三小节学完,老师问:送蝈蝈,仅仅是为了送歌声吗?更是送什么?学生在前面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送蝈蝈,是为了送歌声,更是为了送快乐,送爱心。
3、问题从互动中生成。
《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心中装着百姓,心中藏着大爱英雄主义情感是二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的。课堂上,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老师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为什么不回去呢?”学生回答:“大雨路过家门不回去,是因为他有急事要做?”老师很快意识到这个课堂生成的价值,老师连续追问:“是啊!他有急事啊!家里13年没有见面的老母亲在日日夜夜牵挂着他,期盼着他平安回来呀!13年没看到老人家了,还让她天天担心自己,思念自己,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对大雨来说还有比这更急的是吗?”“家里辛劳的妻子啊,大禹13年没有回家,你又种地,又织布,上有老,下有小,多么不容易啊!进门问候一下妻子,帮他减轻的负担,就不是急事吗?”“可怜的儿子啊!十几岁了,父亲也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呢!身体结实吗?个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看看自己十几年没有见过的儿子,这不是急事吗?”学生默默颔首,进入情景。老师进一步启发提问: “是啊,这些对大禹来说都是急事,但是他还有更急的是啊!一起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他更为什么事急啊?他更为谁急啊?”大禹心中装着天下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执教的老师以课表述思想,表现成长,听课的老师在听课中思想,在听课中成长,“相约星期一”,生长思想,收获成长的地方。
谢谢朱晓琳老师!
何义田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情境教学 杨赟
创设情境教学法这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出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首先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该情境中,然后通过情绪的感染、移情作用,使学生也仿佛置身于该情境中,让他们暂时“变成”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接受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就必然与该情境中的节奏相吻合,思维也会更积极、主动、独立,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在朱老师的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吃尽千山万水”,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说大禹在那些情境下会怎样,这个设计很好,也说明老师是动了脑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那怎样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呢?说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1)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情趣、积累经验,此法适合于生活情趣较浓的文章教学。(2)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睹物思人进入情境。(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琢磨、感悟。(4)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种方法适合于游记或其它写景文章的教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5)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或歌曲,用来揭题激趣、总结点题、伴乐朗读渲染情境等。总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独立地
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听朱老师的《大禹治水》有感
王江
之前就听过朱老师的课,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上课是潇洒自如。
而今,再看她上课,多了几分睿智,几分成熟,几分洒脱。
对于优化教学目标,从数学老师的角度看,我觉得她还是做的很不错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复习读词语,到接下来的围绕“为什么大禹治水”“怎么样”“结果”出发,一环接一环,过度自然,有感情的朗读词语,感情读到位了,个人觉得,学生的体会自然也就深入了。
鸡蛋里挑个小小的骨头,对于朗读,我个人觉得,既然老师说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那老师可以增加一个小小的环节,“想听朱老师读读这段话吗?”老师示范读,读完之后,学生再读。我清楚地记得于永正老师上《梅兰芳学艺》,就多次示范读书,效果很好。
以上只是我并不成熟的一孔之见!(王江)
课 堂 中 的 书 声 琅 琅———朱晓琳《大禹治水》听课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直谨记在课堂中要书声琅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更要牢记在课堂中渗透点滴的素质教育。
朱晓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台风很好,普通话标准清晰,赏心悦目。朱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让小朋友深刻的理解“滔滔”,“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等词语。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却能朗读的如此之好,可见,朱老师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培养这些孩子。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作为一年级老师的我,也要课堂中更多的渗透朗读。虽然现在只是拼音学习,但也涉及到不少词语以及初步涉及到句子学习。在上面的一节课中,学到“大刀”,“小桥”,“流水”等词汇,威风凛凛的朗读“大刀”,在朗读“小桥流水”的时候能让老师和孩子都体验美好的画面,已经起到初步的成效,但是我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多的渗透朗读以及素质教育的点点滴滴。
一、二年级的老师多多培养孩子,不仅能为孩子在中高年级的学习做好铺垫,更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作为北小这样的学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一
一、读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大禹治水”,这儿的水指的是什么水?见过洪水吗?(播放洪水录象片段)
觉得这洪水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评: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所以说洪水猛兽。
有几个词,你们会读吗?
出示词语: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指名读词语
能用上这几个词,说说洪水带带的灾难吗?
二、教师导语过渡:
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的很悲惨。大禹见到这样的洪水,会怎么想?
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治洪水可不是简单的事,大禹会怎么做?
先来看看大禹先做的事,出示句子(---吃尽了千辛万苦-----)
男生读。
1、看图片,理解“水流”和“地形”。
2、有一个词讲大禹爬过的山特别多,趟过的河特别多,是哪个词?读“千山万水”;看图片,语言渲染,指导读好词语,相机评价中提升:太少了,还不够多,很多----
3、这其中的每一座山,大禹都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条河,大禹都趟过,这就叫“走遍”。大禹会遇到那些困难呢,猜一猜:
4、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教师讲述-----(大禹的指甲被泡烂)
5、大禹吃的苦读吗?哪个词?读“千辛万苦”(指导读好)
6、这其中的每一种苦他都吃过、都尝过,这就叫“吃尽”(文字点红)
7、这些词语读好了,句子也一定能读好,练习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三、这才是治水前的准备工作,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呢。
1、有两个词带有同一个数字,找一找是哪两个词?
2、9条9座(这儿的9并不是9,而是指很多)
3、教师画图介绍,为什么要把这些河连在一起?
4、老师在黑板上这样一画看起来很容易,真挖起来就不轻松了,猜一猜这两条喝之间有多远?大胆地猜一猜:
5、教师介绍:90公里,90000米!辛苦吗?
6、比这辛苦的还有呢,如果遇到大山,画图,要挖开大山,这叫“劈开”。
7、指导读句子,你关注了这两个数字,所以读得这么好!
8、大禹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再读这个词。板书:千辛万苦
9、读到这,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四、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听老师讲一段,里面有很多数字,想想这些数字的意思。
1、教师配乐讲(13年,10多岁,三次那一段)出示句子
2、这些数字什么意思呢?
3、把这一段故事连起来念一念,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学生质疑
5、指导读句子
五、经过这13年的千辛万苦,洪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出示一幅图片(风平浪静的湖面)
1、图片说话
2、出示词语:治服
3、人们还用在树上生活,在山洞里躲藏吗,这样的日子就叫:----------的日子(读“安定”)
4、如果你就是这些百姓中的位,你会怎么感谢他?
5、板书:伟大英雄
6、大禹的丰功伟绩我们不会忘记,有人为他建了一个像(出示大禹像)
7、孔子说:如果没有大禹,我们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8、让我们心怀感激和敬佩之情,把课文最后一节齐声朗诵。
六、这是本节课出现的词语,你们都能读吗?
治理洪水伟大英雄
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决心地形安定
七、课文学完了,老师提个问题,为什么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又叫大禹呢?
不急,想好了,课后告诉你们语文老师。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体会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一、默写生字词
二、“吃尽了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走遍了千山万水”是什么意思?
1、“千”和“万”说明了什么?它不是说真的走了一万座山,趟过一万条河,而是形容很多。
2、做一做: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3、一个“千山万水”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天地。想象一下大禹会吃到哪些苦呢?
三、读一读、想一想
1、尧帝在位的时候,人们为了逃避水患,经常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于是四方首领推荐鲧(禹的父亲)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土掩”的方法,造堤筑坝来围堵大水,结果用了9年的时间,仍然没有把洪水治理好。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正了围堵的方法,用“疏导”的办法,凿山挖河,最终制服了洪水。
2、读了这段内容,你觉得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自学质疑
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你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
五、名言欣赏——孔子说:如果没有大禹,我们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无畏
大禹治水智慧
(代代相传) 无私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四
背景: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新课标的一些理念已逐渐被大家认可与接受。诸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诊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已成为教师们耳熟能详的话语。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新大纲的相关精神决定现在的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由过去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转而成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自己课堂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时候却又把自身的引导作用大大削弱了,这也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过程:
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大禹治水》。学完课文之后,一位学生质疑:“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顿时,安静的教室热闹了起来,先是同学间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都大声喧哗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生1:大禹没有回去,你看他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肯定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
生2:不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那时他在工作不能离开,等他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生3:我也觉得他回去过,我爸爸出差一个星期都说想死我了。要是13年不回家,大禹肯定要想儿子想疯了,怎么还有力气带领大家治理洪水呢?
生4: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说明大禹肯定没有回去过。
生5:当时老百姓都无家可归,大禹后来说不定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当然没有回过家。
生6:对,大禹不能回家,他一回家儿子会哭着不让他再走的。那样就会耽误治理洪水了。
……
孩子们的争论是热烈的,以至于让教师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孩子们七嘴八舌,直至下课。难道这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难道强调教师引导,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由放牧?我想,学生“主体”要到位,还有赖于教师“主导”有方!
反思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中心,强化教材的教法加工。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备教材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句话,必须强化对教材的“创新化”建构。具体的讲,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从“教”的层面对教材进行理性加工,突出教学内容的“新”与教学手段的“活”。 第二方面,从“学”的层面对教材实现互动生成,即充分考虑学生的 “学路”。在上述教例中,如果教师备教材时能设想到学生的疑问和观点,并设计好应对方法,那么在课上就能从容地因势利导,不至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
反思二: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辟道路。
民主的学习氛围,其显性标志是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隐性的标志是平等宽松、和谐生动、乐学乐教。创造这种氛围,关键还在于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同去探索真理的奥秘。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是否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在上述课堂中,当学生展开争辩时,如果教师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提到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十几岁还不认识父亲”等论据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和深远,渴望认知点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大禹是否13年从未回过家”上了。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能够“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经说过,要想真正站到学生中间来,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课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步是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多与孩子交流。第三步是教师要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从而经常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孩子。走好了这三步,教师就会经常用一颗“童心”去平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反思三:“因学施导”,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现实生成,及时调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备课时理想的假构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学该如何作出反应与调整?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推进?还是适应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成,对教材内容作出重新调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大禹治水》的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两个“意外”。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疑问,教师选择了放开。学生的各抒已见,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答案的局面,使课堂充满生机。遗憾的是,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没能及时收拢。新型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调控能力。放得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得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而应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若是在学生充分讨论“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之后,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课外寻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各类信息资料,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如此一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了。作为执教者,不应忽视运用“点拨”这一输出信息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在探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并不显眼的一点一拨之间,往往有驱动全局的功能。“点”者,使之进而有方向也;“拨”者,使之正而有方法也。当学生研究、争论的思维指向偏移目标,发生歪斜时,教师就要拨一拨,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学之道重上正轨。
总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如果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就是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只有稳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施展的平台。所以,学生“主体”要到位,教师“主导”须有方!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五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介绍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婚、鲧”的字音,“禹、塌、牲”的字形。理解“倒塌、淹没”等词的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文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与理念:
一、明确主题,养成习惯。
对于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从小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出示本单元主题:奉献。(师)你能按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奉献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师)唐.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灰泪始干。”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
二、了解人物,进入课题。
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因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禹的资料不仅有效地开发了课本资源,而且也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体现的精神做了准备。(出示大禹头像)(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许多大禹的资料,一定对大禹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师)关于大禹提传说有许多许多,我们要学习的是广为流传的一篇《大禹治水》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和教师一起来书空“禹”字。(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那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婚、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又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3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息壤”的意思;“塌、牲”的字形结构;“叮嘱”的近义词;“拄”有几个兄弟?
4(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倒塌、淹没”等词来体会。
2叶圣陶:“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情感。(师)你们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谁愿意带着你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读课文。
五、交代学习内容,明确下节目标。
(师)面对这灾难,人们多么渴望有人能把这洪水治服。见到人们受苦,鲧、禹父子站了出来,他们是怎样把洪水治服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上 古 英 雄
洪 水 泛 滥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篇十六
一.导入: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流传了很久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来,咱们一起读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对其中哪一个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
——(生)“大”,通篇讲“禹”,为什么在这里多加了一个“大”字?(评价:读得仔细。)
——(生)“治”,谁治?为什么要治?怎么治?结果呢?(评价:一连串的问题,不急,咱们慢慢来研究。)
二.在比较中学:
师:孩子们对课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通过预习,有的我们已经能回答。请问:课文中讲到谁与谁治水,有什么不同结果?
——(生)鲧和禹治水,鲧失败了,禹成功了。(师板书结果,插问:他们是什么关系?一对父子。)
师:由于年代久远,鲧和禹长什么样子已没人说得清了,这是孩子们通过想象为他们画的像。(贴画像)
师:鲧和禹这对父子先后都治理过洪水,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你能通过自学课文相关内容回答我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二人采用了不同的治水方法,一个是堵塞,一个是疏导。(师板书。)
师:为什么堵塞的方法会导致失败呢?(学生勾划书上相关词句作答.)
师:书中提到鲧窃取了息壤.这是一种能自生自长的土,当然,这是人们传说的.在距离我们很久远的上古时代,人类面对大自然往往会产生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他们幻想存在一种神奇的力量,并希望通过这种力量去战胜自然,这就产生了神话。在这里,鲧已经借助了神力,但洪水仍然没治住,看来,人类还是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来战胜自然,于是,禹出现了。和父亲不同,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找到句子:“禹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孩子们注意这几个动词(贴出词条“开凿”“挖通”“垒起”“引到”),在书上标出来。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聪明的禹进行了这么浩大的工程,采用了这种叫做“疏导”的方法,那么,是不是仅有好方法就能治好洪水呢,还需要什么?(学生自学三四段。)
三.自读感悟:
——(生)治理洪水还需要勇气,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师:禹具有这些精神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找书上的句子回答,分析,作朗读练习.
——(生)“晚上,……只好拄着棍子走路。”(师:非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艰辛,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师:你发现了什么?)
——一组数据:“三十岁”“四天”“十年”“三次”(分析:说明了什么?)
——几个词语:“才”“仅仅”“就”“却”(读,体会:对句子表达的作用。作一个小的说话练习。)
师:禹治水十年,这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曾三次路过家门,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吗?(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自由谈论.)
四.回头想:
师:禹的精神可贵,在这方面和他的父亲鲧有相似之处吗?(读二段末句)这又反过来说明:做成一件事,只有精神还不够,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禹实现了父亲的嘱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成功!(引读五段。)
师:如果没有禹,大地还是——(引读一段。)禹给人们带来了安宁与幸福,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大禹”了吗?
(孩子们自由谈论。)
五.小结:
师:大禹因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爱戴,我们敬仰他“伟大”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大无畏”的精神!作为他的子孙,我们感到骄傲!
附: 《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孩子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孩子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方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方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孩子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方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