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篇一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漳州味”食品香飘四方。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市食品产业面临着转型滞后、原料不足、品牌不响、附加值不高等一些困难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作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食品工业必须加快创新转型,实现华丽升级,再挑工业大梁,为加速工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行业门类全。拥有以水产品加工、果蔬食品、休闲食品、粮油、罐头、肉制品、制茶等为主的食品产业体系,涵盖16个大类、40多个小类。部分产品产量居全国、全省首位,如大闽公司生产的速溶茶年产量达1.8万吨,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盈丰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糖姜生产企业;东亚公司水产品出口量在全国行业中排名第二。
二是骨干企业多。至2014年底,全市亿元食品企业265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794家)三成;其中10亿元以上食品企业14家,如鸿一粮油32亿元、傲农牧业22亿元。全市列入省级成长型企业24家,食品企业10家,占比达42%。
三是布局有特色。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食品生产基地。如水产品加工,集中在东山、诏安、云霄、漳浦、龙海等沿海区域;果蔬、食用菌、休闲食品,集中在芗城、龙文、龙海、台投区等沿九龙江流域;茶叶加工,集中在华安、平和、南靖等区域,粮油加工,依托港口主要集中在漳州开发区。
四是品牌效应强。目前,全市食品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商标品牌223个,占全市商标品牌数的54.8%,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8件,著名商标195件,如天福、紫山、盈丰、海魁、含羞草、信华、大闽等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
五是漳台合作好。目前,我市打造了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聚基地等对台合作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台湾先进食品生产设备、精深加工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促进漳台食品产业深度合作。至2014年底,全市台资食品企业超500家,企业数居全国设区市之最。
六是社会贡献大。就业方面,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年可安排用工超11万个,占全市规模企业职工数的31%。税收方面, 2014年创造税收约27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 28 %。出口创汇方面,2014年出口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0亿),占我市出口总值的'46%和全省食品出口总值的35%,其中水产品出口创汇 29亿美元,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
一是原料供应不足。受农业用地被工业化、城镇化挤占,及重生产经营轻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影响,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量减少,像蘑菇、食用菌、芦笋等一些本地原料优势已经消失,以致无法满足现有食品加工需求,企业只能外移或到外地开辟新原料基地。比如,水产品加工业,原料进口比例高达60%。
二是龙头带动乏力。与同是中国食品名城的烟台、漯河比,我市龙头效益明显不足。从大企业看,我市没有超40亿元企业,而烟台百亿企业2家(鲁花151亿元、张裕103亿元),漯河双汇集团年主营收入达到457亿元。从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看,我市14家,分别比烟台(28家)、漯河(32家)少了14家和18家。从规模看,三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都在500家左右,但我市总量明显偏小,产值分别比烟台(1900亿元)、漯河(1600亿元)少了870亿元和570亿元。
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总体上仍以原料出口和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力量弱,科技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偏低,对人工生产依赖性较强,以致食品加工的潜在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四是创新意识偏弱。不舍投,即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够,以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低。不敢变,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危机感,新产品研发观望或停滞。不重视,即食品产业科研和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寥寥无几,目前,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国家级仍空白,而烟台省级17家,其中国家级4家。
五是经营模式滞后。大部分企业不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没有充分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进行信息传播、品牌策划推广和渠道拓展。同时电商公共平台效应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虽已有芗城佰马城、龙文易维通、建行善融、漳浦电商创业园、云霄电商创业园等一批电商园区,但企业普遍参与意识不高。
下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食品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全力破解当前食品产业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充分集聚各种优势力量,再造漳州食品工业新优势,擦亮“中国食品名城”金招牌,着力把漳州打造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一)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规模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规模企业数1000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25家,50-100亿元5家,100亿元以上2家。
(二)产业布局。休闲食品、功能食品以厦门港南岸新城和芗城、龙文为重点发展区域,水产品加工以沿海县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果蔬及茶叶以山区县为重点发展区域,粮油加工以漳州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三)发展重点。主要打造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健康食品、休闲食品,扩大罐头、速冻及冻干果蔬、水产品、食用菌、果蔬饮料、粮油及饲料的生产规模。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解决生产原料不足是当前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一要建立原料供应“长久”渠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二要加大原料基地扶持。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优先提供基地建设用地指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最优惠农业生产用电用水价格等支持。三要创新原料基地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品生产需要,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养基地,以获得产量、质量较为稳定的食品原料。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工母船和外海水产养殖,对新建或购买全新的远洋渔船,按总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二是加快创新转型引领。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要突出技术创新。每年在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机器换工、两化融合等领域,重点培育扶持一批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入选市创新转型示范企业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同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营销管理、融资、咨询等服务。二要突出技术改造。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机械装备,提高行业装备水平;对新引进的设备按设备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三要突出两化融合。引导食品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达标,充分运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兴则产业兴,龙头强则产业强。一要突出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大力实施食品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领食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要落实各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首次认定为为省、市级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龙头食品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联合体捆绑上市,改变行业对外竞争单打独斗内耗大的局面。
四是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重点做两件事:一要建设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进驻建设,建立“基地+平台+金融”新模式,提供大宗贸易、网上食博会、产地直供、跨境电商、品牌推广等特色服务,力促漳州食品融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电商生态圈。二要支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重点支持片仔癀、漳龙集团等企业建电商平台,创新电商模式,营销漳州味食品,打造漳州味食品航母。
五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食品企业的立企之基、发展之要,也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生命线。一要依托行业协会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员企业等共同创建食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对新建的食品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场地租金和设备购置资金补助。二要支持食品行业协会强化行业约束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惩戒行业规定,探索健康食品标准认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要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诚信体系、预警机制和追溯、召回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六是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一要设立xx市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专门用于食品产业培育资金补助。二要鼓励成立食品产业创投基金。由市政府或国有控股公司及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食品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切实推动我市食品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
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篇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和难题。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亟待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我区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镇作为县的传统的资源重镇和工业强镇,转型升级的任务更艰巨、考验更严峻。本文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就加快推进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粗浅认识。
镇系县西大门,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镇驻地离县城7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2.2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东径104°52′5′-104°53′50′,北纬28°13′52′-28°19′11′,东西长10.9公里,南北宽9.98公里,海拔高度在550-1456.7米之间,地貌单一,全为低中山区,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紫色土和水稻土。平均温度14.5℃,常年日照1000.2小时,平均降雨量184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无霜期可达300天。现全镇辖9个村,5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云龙社区),总人口10800人。
镇东接苗族乡,南连毓秀苗族乡,北靠梅硐镇,西邻县底硐镇,处于县、、三县交界处,均与三县形成公路网络,交通便利,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以石灰石、煤碳、硫铁矿、高铝矿为主,全镇现有6个煤矿,3个硫铁矿,瓦斯发电厂1个,采石场5个,太平工业园b区、矿业公司、集团落户,镇建“工业大镇、经济强镇”已初具规模。镇内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大小溶洞50多个,是石海洞乡风景区之一,且位于蜀南竹海、石林-博望山、县僰人悬棺的中心过渡地带,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0xx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65311万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881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15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8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320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4750万元,;新包装项目3个(漆树、生猪、煤矸石砖厂),新引进项目3个(联友医院、加兴村现代农业基地、新塘村新村建设项目)。
(一)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能力不强。综合分析三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所占比例甚小,农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地形、水源、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烤烟、蚕桑,种植规模有限,农民增收点不足,受政策调整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大,农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力不强,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基础较为薄弱。
(二)工业发展总体上传统粗放、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企业入驻以来,的工业就主要是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经济发展长期立足于对煤硫资源的开发之上,而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没有;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尽管镇目前有煤矿6个,还有采石场、瓦斯发电厂等,也有、等大型企业集团落户,但煤矿大多为9万吨、15万吨的高瓦斯矿井,发展规模有限,采掘方式、采掘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技改投入大,再加上近年来煤炭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安全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而其他企业则也同样面临资金不足、市场低迷、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等问题;三是与传统主导产业配套的项目不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企业,且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村(社区),难以带动全域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商贸、物流等消费性服务业带动,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少。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有限,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缺乏品牌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无法与其他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减缓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而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镇而言,就要围绕建设“四个”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轨发展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
(一)要以优化为主线加快农业转型。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类型的提升。2013年,镇实现移栽烤烟3234亩,收购干烟39.6万斤,新栽和嫁接蚕桑520亩,产茧8500公斤,在洛浦、新塘栽种优质核桃1800亩;在天星村种植桃树和李树共400亩;新栽植方竹笋1000亩;在加兴村种植大樱桃300亩,建成年出栏2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一个,建成年出栏1000头和600头的规模养猪场各一个。今后,镇还将继续大力发展烤烟、蚕桑、方竹、桃李等农作物,特别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优势,推进以大樱桃、漆树、金银花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及时总结运用成功种植经验,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契机,加快土地流转,继续扩大栽种面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产业大户;同时加快农业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向多功能、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注重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开发相结合,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发展产-供-销体系。另一方面,要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和提升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要以技改扩能为手段加快工业转型。镇属于传统的工业乡镇,工业经济一直是经济的支柱,但当前煤硫矿山已进入深部开采,受国内外经济形势、资金、政策、人才、技术、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安全生产压力巨大。面对“工业、生态”的发展目标,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必须建立在工业转型的基础上。一是保安全、抓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特别是对煤硫矿山企业的监管,要突出抓好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力量,规范管理,措施得力,重点抓住通风瓦斯、水患、顶板、机电运输等方面管理,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做大做强工业产业,由大企业、大集团引领煤硫产品深度开发;抓住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契机,努力争取国家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升级发展矿业经济。深入推进煤炭企业清理整顿和兼并重组,加大提升矿山企业技改规模和进度,高标准稳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确保所有煤矿二级以上达标,硫铁矿三级以上达标。二是重环保、促发展。要抓实环境治理,加大环保工作执法检查力度,严处破坏环境行为;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建立排污处理系统并正常使用;严格依法关闭重污染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同时,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煤硫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引入新兴工业,并注重与周边地区强势产业的错位互补,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能够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要以产业互补为目标壮大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力争尽快组建1个物流公司,提高产品运载能力;再建一个中等规模的购物超市;新建1—2个商务宾馆;打造2个度假休闲星级农家乐;提高餐饮服务水平;规范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大力实施通信、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面提升信息网络质量,提高广播电视、宽带普及率。进一步健全完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同时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梳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寻找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加强对文化品牌的策划宣传;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镇域内桃花源、穿山洞、一线天、神龙洞、神烟洞、神风洞等旅游资源独特优势,加强旅游资源潜力开发,立足城乡环境示范村、文明村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镇位于兴长交界处,即位于蜀南竹海、僰人悬棺以及石林的片区旅游中心过渡带的地理位置优势,借助于建设旅游发展城市以及旅游发展政策,再联合九丝王城、融入僰苗文化,凸显旅游集聚效应,将旅游发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以乡村旅游带动旅游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一个宏观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微观问题;既是市场的主体行为,也是政府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必须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认识,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激励、项目推动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强化导向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结合镇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态势,强化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实际的发展空间概念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二是要强化利益导向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既是市场调节的企业主体行为,也需要来自政府的推动和制度的激励约束,一方面要在用地、融资、服务办证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另一方面要在职权范围内用活上级政策,合理制定本镇产业倾向政策。坚持以利益导向促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产业转型服好务。
(二)要树立发展信心。作为传统的工业强镇,煤硫资源开发终有枯竭,在当前安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企业生产成本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必须以产业转型保证可持续发展已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但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也会带来短期内的“阵痛”。以去年煤炭企业停产整顿,政策性关闭大树子煤矿、兴星煤矿为例,其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财政收入的减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经济的短期萧条。镇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科学预见、沉着应对,要加强对引导监管,加大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机制,致力于自主创新,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科学发展的信心。
(三)要找准发展平衡点。当前绩效考核已不再简单地以gdp为唯一指标,这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谁先调整结构谁先吃亏,不调结构也许还得益”的状况,客观上为政府推动产业转型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产业发展更加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益、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对于镇党委、政府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发展内涵,既不能懈怠,也不能操之过急,既要有所侧重,但也不能片面追求。产业转型升级强调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是取缔与根除,这要求既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平衡点,又要注重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
镇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篇三
;[摘 要] 伴随国内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经济行业的飞速发展,进而推动了新型产业的全面发展。因为传统产业在人力资源上很密集,资源使用一般处在粗放型的状态。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应该有效、深入地调整以及升级传统产业。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0 引 言
伴随新时代的不断来临,国内经济已从飞速增长时期不断向高品质发展时期转变,刚好处于转换增长动力、完善经济结构以及改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1]。伴随要素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增加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传统产业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1.1 战略思维以及发展观念过时
产业转型升级是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自我发展过程。公司领导采取哪种方式得到经济效益,利用哪种观念管理公司,进一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公司领导的思维以及视野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传统产业的工艺、市场、产品以及技术都已经实现成熟化,思维不容易转变。在很多领域依旧存在思维僵化以及观念过时的现象。从本质方面说,产业不会落后,只有技术、标准、管理以及观念会落后。
1.2 发展环境还需优化
政府职能转变不落实,市场化变革还不太深入,使得公司依赖寻租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以及进步获取利润。大型公司利用体制以及资源的优势,进入回报相对来说优厚的市场领域,大举进行跨界扩张,产生“赢者通吃”的局面[2]。私营公司在政府服务、资源配置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很难享受相同的待遇,发展空间遭到了阻碍。
1.3 共性技术供给欠缺
在我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研究院以及公司技术中心等载体推动了公司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然而产业共性技术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转型升级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从前各类研究所不断改制成公司且融入到市场经营以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进一步面临组织失灵以及市场失灵。在以前的产业中,尤其是中小型公司集中的行业,因很多公司本身缺少一定的研发能力,以及共性技术供给欠缺,所以大部分公司积极导入生产能力以及采购设备或者开展技术改造,或者与研究院共同来研制设备,自己投入很多的前期经费[3]。共性技术供给欠缺不断影响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1.4 缺乏高素质人才
伴随传统产业创新以及升级的持续加快,公司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已经产生变化,需求从普通的操作人员进一步转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从东南沿海区域分析,管理型以及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进一步阻碍了公司的转型以及升级。据相关调研,机械类公司欠缺高端技术性人才,尤其是公司的技术工人以及生产管理者供应远远不够,一些公司从国外高薪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4]。以前的产业中很多公司处于三、四线城市,所在城市不能进一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公司的转型升级意愿和人才欠缺产生了一定的反差。
1.5 欠缺知识产权保护
伴随国内公司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商标以及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进一步扩增,各级法院受理了更多的知识产权案件。此方面进一步说明,国内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体制持续优化,司法保护力度持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获取了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以及能力欠缺。很多公司反映,公司要获得创新经历时间非常长,投入很大,可重要职位人员跳槽之后泄露秘密,有关的判决以及取证非常困难。“新产品容易被仿冒”也是公司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常见的困扰,公司投入很多的资金,进一步研发出新产品之后却存在其他公司低成本复制以及抄袭的现象。产业升级借助于创新驱动,而获得关键技术时不但需要研发投入,也要具备充足的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进行侵犯的违法成本非常低,公司打假维权的成本很高,肯定不利于公司主动实施创新。
2 現阶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2.1 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创建公正的竞争环境
第一,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行持续优化,对清单事项定期开展审核,对不合法的事项进行清理。从监管机制、激励惩戒机制、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审批体制等入手,将有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5]。深入、有效监管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行为。要第一时间清除没有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事项。第二,主动创建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该从“干预”向“服务”转变。经过充分完善对公务员的监督考核体制,深入强化专业能力以及服务水平,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化到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以及服务于市场主体上来。强化政策实施的监督以及评价,避免部分公司钻政策空子的相关行为。第三,政府产业指引经费的使用。政府资金的核心作用是对风险进行引导以及分担,凸显公司创新的内生激励。经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政府资金合作创建产业引导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投资。按照每个地方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于不同种类的项目来说,研究以及制定最好的支持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单独评估产业引导基金的开展成效,使政府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获得充分提升。
2.2 强化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强化金融供给质量。金融创新应该从实体经济入手,经过充分优化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思想以及创新体制,把产品创新的合规性、技术性与系统性进行有效整合,创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6]。经过建立有效的金融体制、创新服务手段以及融资产品、准确研究顾客需求来减少隐性交易风险与成本,使公司的融资效率获得提升。进一步借助于网络信用系统,将金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其次,提高对中小型公司的金融服务水平。对中小型公司的贷款风险补偿体制进行创建以及优化,指引信贷投放倾向于中小型公司。支持小额贷款企业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社会资本和中小型公司的深入对接。促进银行机构进一步发展企业群融资、商业圈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开办定向信托、金融租赁以及商业保理等服务。
2.3 扩大共性技术供给,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首先,强化统筹规划以及论证,有效开展顶层设计。对共性技术目录进行编制,创建共性技术的项目计划[7]。对共性技术开展深入布局,以集中创新设施、人才以及资金等资源。要把运用技术当作主攻方向,坚持市场化的主体运行,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创新配置。
其次,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打破阻碍行业深入发展的共性技术;推动新型通用技术的第一次商业化运用以及转移扩散;进一步研发以及储备行业前沿技术;有效开展行业人才培养以及共性技术输出。
最后,在中小型公司很集中的地方,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规划和产业基础的核心特征结合起来,由政府引导以及市场主导相整合,建立区域共性技术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市场信息、设计服务以及质量检测等服务业,使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获得提升。
2.4 开展职业技能与教育培训,提升人才专业素质
第一,充分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大学。经过对机制进行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创建企业参与、行业指导以及政府主导的办学体制。按照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专业以及学科的设置进行调整,有效提升教育品质,培养很多技能型的劳动人员。
第二,培养职工职业素养。按照劳动者多样化的就业特征,大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实施创业创新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就业技能培训,重点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8]。指引公司将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经营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制定职工的培训制度以及培养规划,支持公司员工带薪培训,保证落实公司员工教育培训资金,并且倾向于技术型工人。
第三,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对技术型工人进一步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以及职业培训补贴。对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认证以及培训体制进行优化,使劳动者的岗位转化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获得提升。
2.5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对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优化。延伸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大力推进商业标识以及商业机密等立法进程,推动品牌运营中新型资源的深入结合,使品牌运营各方的责任以及权益获得有效以及准确的法律规范。对知识产权立法进行深入衔接以及配套,提升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第二,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充分建设行政执法体制以及司法保护体制,将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很好地提升执法水平以及效率,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深化体制变革,强化司法的惩处力度,提升侵权代价,在社会信用评级体系中引入恶意侵权行为;减少维权成本,尤其是中小型公司申请以及维护知识产权的费用,对侵权行为进行深入遏制。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最佳的渠道,我国作为一个市场国家,也具有大量的优点,为了推动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重点实施创新,以最快时间实现转型,促进国内产业链的转型以及升级,提高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注:张填昊为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篇四
;摘 要:本文根据湖北省宜昌市磷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提出了宜昌市磷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磷化工 产业转型 产业发展
一、前言
磷矿是宜昌市的优势资源,2011年全市磷矿资源储量29.32亿吨,占全省磷矿资源储量的67.7%,占全国资源储量的15.1%[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磷化工产业已成为宜昌市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并将继续引领宜昌市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磷肥传统市场饱和、政策调整、能源环境约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等因素的变化,宜昌市磷化工产业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本文针对宜昌市磷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今后的发展重点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借鉴。
二、宜昌市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1.磷产业是宜昌市重要支柱产业
2011年全市磷产业总产值达到642.4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2%,磷产业是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磷产业2011年总产值占当年全市化工产业总产值的73.1%。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磷矿采选企业4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4家,2011年磷矿开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2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上交税金4.4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磷化工工业企业达到34家,2011年磷化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8.2亿,实现利税23.5亿元,上交税金7.7亿元[1]。全市拥有兴发集团、宜化集团、东圣集团、三宁化工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磷化工企业。其中兴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生产企业,位居中国无机盐20强第1位,中国磷酸盐50强第1位。
2.磷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宜昌市磷产业现已形成包括磷资源采选、磷化工(磷肥、基础磷化工、精细磷化工以及磷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磷产业体系,已形成磷化工一级加工产品“磷矿石-肥料-基础产品(黄磷、磷酸等),二级加工产品(饲料钙、磷酸盐、磷化物等),三级加工产品(高端精细磷化物产品等)”产业链,生产五大类100多种产品。2011年全市磷肥产能达到749万吨,比“十五”末的年产能357万吨翻了一番,其中磷酸一铵年生产能力达到258.5万吨,磷酸二铵年生产能力160万吨,npk复合肥年生产能力248.6万吨;
基础磷化工产能达到37.7万吨,其中黄磷年生产能力达到11.7万吨,工业磷酸年生产能力26.0万吨;
精细磷化工生产能力达到54.5万吨[1],品种多种多样,主要有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次磷酸钠、磷酸钙、草甘膦等产品,部分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如兴发集团六偏磷酸钠产能居世界第一位、三聚磷酸钠居全国第一位、次磷酸钠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3.磷产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宜昌市磷化工行业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拥有湖北宜化、兴发集团两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湖北三新磷酸、湖北三宁化工等3个湖北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兴发集团湖北省精细磷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市磷化工拥有兴发、东圣dongsheng、三宁等3个中国驰名商标;
拥有楚星牌磷酸一铵、兴发牌三聚磷酸钠等2个中国名牌[2]。近年来,磷产业一些前沿尖端技术逐步得到应用。①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根据宜昌市磷矿资源特点,企业自主开发了胶磷矿选矿技术,同时,宜化、兴发、三宁、东圣等重点磷化工企业先后建设了化学浮选装置,部分中低品位磷矿得到有效利用,2011年全市利用p2o5 24%以下低品位矿近200万吨;
②湿法磷酸精制技术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011年初,三宁化工1万吨/年工业级85%湿法精制磷酸装置建成试车,其质量完全可与热法磷酸媲美。兴发集团同瓮福集团合作的国内最先进的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也将于2013年投产,投产后其磷酸质量可达到工业级、食品级,完全具备热法磷酸的品质。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宜昌市磷产业继续走在全国磷产业开发前列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磷化工产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要求磷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磷矿90%以上的用途是用来生产磷肥,宜昌市磷化工也是以生产磷肥为主,磷肥占到磷化工总产值的71.6%。目前在建、拟建磷化工项目化肥产能还有400万吨,项目建成后,全市磷肥产能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按照国家新近出台的《磷铵行业准入条件》(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有关磷化工产业政策,三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磷肥项目[3,4]。湖北省人民政府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及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调整变化,对宜昌市磷化工尤其是磷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能源环境约束加强迫使磷产业转型升级
2011年,宜昌市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用电量达到73.67亿kwh,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42.79%,位居全市行业第一。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7.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4.35%[2]。度电增加值为3.6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6.39元/kwh)低2.75元,低于食品医药(50.87元/kwh)、装备制造(16.54元/kwh)和纺织产业(6.81元/kwh)。在能源短缺和国家即将对能源增长实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必须提高磷化工产业的能源产值贡献率。
相对于全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等其他支柱产业,化工行业污染较大,在国家实行区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宜昌又是三峡库区、中华鲟保护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区(城)会聚,注定磷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从产品结构看,宜昌市磷化工大部分产品传统粗放,附加值不高,企业重复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如肥料级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合肥、粗级磷酸盐等,且产能较大,在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方面开发不够,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较少。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调查显示,石油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目前全国产能目前分别达到1400万吨和1500万吨,产能超过国内需求100%。近年来,磷化工行业出现市场疲软,价格低迷的情况,一些磷矿企业靠少卖产品多卖磷矿资源度日。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宜昌市磷化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高端磷化工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宜昌市磷矿中除p2o5外,还伴生有ca、mg、si、f、fe、al、k、as、稀土等多种元素。目前,除少量ca、f等得到利用外,其余的伴生元素均没有得到利用。磷矿石含有2~4%的氟,2~7%的镁,宜昌市每年在磷矿加工过程中有近100万吨氟排放到环境中,有近30万吨的镁资源浪费掉了。特别是在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磷石膏,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重大问题。由于技术、经济原因,每年全市产生磷石膏600多万吨,各企业主要采取堆场的办法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
亟需推动开发利用。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资源综合利用应该成为下一步关注和开发的重点。
四、转型升级是打造宜昌市磷化工千亿产业的必由之路
磷矿是宜昌市的优势资源,磷产业是宜昌市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在宜昌市打造现代化特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磷产业应当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即到2015年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把宜昌市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技术精细磷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级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为此,要积极推动磷产业实现“四个转型”。
1.产品要向高端转型
把磷精细化工作为未来全市磷化工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发展高纯、高附加值、高端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以净化湿法磷酸为原料生产的工业级磷酸、食品级磷酸、医药级磷酸技术,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级磷酸盐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磷酸钾、钠、钙盐系列产品,优先发展牙膏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钾、钠、钙盐产品;
有机磷阻燃剂、有机磷水处理剂、有机磷农药等高端有机磷产品;
高端含磷电子级化学品及电子级磷化物如三氯氧磷、高纯黄磷等;
逐步向精细磷化工纵深领域推进。在传统磷肥领域,要严格市场准入,稳步发展磷复肥,控制磷肥总量,调整磷肥结构,积极发展(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掺混肥、高浓度复混肥和专用肥料,限制发展低效磷肥,淘汰落后产品产能。
2.废弃物要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型
大力倡导“没有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理念,积极支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着力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利用磷渣、磷石膏,制作各种建材或建材添加剂,磷石膏的利用率三年内必须达到年生产量的15%;
积极回收、利用氟等废弃资源,在废气中回收氟资源,进一步发展高附加值无水氟化氢、氟化铵等精细氟化工产品,形成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和产品体系;
积极开展磷矿伴生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取制备高纯氧化镁、氢氧化镁等中间产品,进一步发展镁下游产品阻燃剂、耐火材料、冶金熔剂等产品,形成镁化工新的产业链和产品体系,回收磷矿中伴生的碘资源。
建设和完善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大技术投入,使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全市磷化工行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以上。全市磷产业企业要积极推广和运用中低品位胶磷矿精选、湿法磷酸净化、回收氟、回收镁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等磷化工领域高、尖、难技术,始终保持宜昌市磷化工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全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
4.磷产业管理要向高效化科学化转型
要积极优化磷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建设猇亭、白洋、宜都、远安、枝江姚家港、兴山、当阳、夷陵等八大磷化工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循环经济改造。要积极探索建立磷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按照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磷矿整体探矿、资源储备、矿石交易、资源配置等新机制,改变过去 “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卖矿不卖产品”的作法,逐步走向“贫富兼采,全层开采”、“深加工增值”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宜昌市磷资源产业要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必须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严格磷肥准入,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延长产业链,开发磷精细化工产品和磷矿共、伴生资源产品,进一步加强磷矿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着力打造千亿磷产业,引领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2]宜昌年鉴社.宜昌统计年鉴2011,2012年4月.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和化工原料煤基地,无烟煤储量巨大,煤质优良,产地集中。多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立足在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上有所担当,致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积极向化工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领域拓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煤化工属于高耗能行业,其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总量严重失衡,导致我市节能工作形势异常严峻。在此情况下,我市煤化工产业该不该发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化解它与节能工作的矛盾?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近年来,我市煤化工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了一批化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积极创新投资环境,吸收大企业、大集团加盟,培育了以*、*、*、*等为核心的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煤化工由以煤基新材料、煤基新能源为方向,科学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积极开发精细化、差异化的高端化工产品,由化肥单打到肥化并举,以“化肥、甲醇”为主向“二甲醚、合成油、精细化工”等新型煤化工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自*多年的发展,*煤化工产业已建成了*三个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全市煤化工产业共有*户生产企业,形成了*万吨尿素、*万吨甲醇、*万吨煤制油、*万吨二甲醚、*万吨己内酰胺、*万吨三聚氰胺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构建了以高浓度氨肥为主体,涵盖甲醇、二甲醚、己内酰胺、煤制油等的系列化产品新格局,实现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从小化肥向大化肥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国务院打造*万吨化肥基地的目标。*年,全市生产合成氨*万吨,尿素*万吨,二甲醚*万吨,精甲醇*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占规模工业的*%。
二、我市煤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认识分歧影响发展信心。*发展煤化工既是发挥当地无烟煤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科学选择,又是推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在煤化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人们对煤化工在*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甚至于发生了的分歧。比如有人觉得:*发展煤化工“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还没有税收”,利少弊多,得不偿失;
有人认为:发展煤化工投资多,见效慢,远不如投资开煤矿,直接挖煤卖煤效果好,对地方贡献大。这些观点虽然不是主流,但却有模糊认识的作用。种种认识误区如不消除,必将影响我市发展煤化工的信心和决心。
2.产能过剩形势相当严峻。据中国氮肥协会统计,*年,我国尿素产能已达到*万吨,产需严重失衡,国家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出台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对在部分地区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进行了安排,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食品安全的追求,对化肥的需求将逐渐减少,使得我市煤化工企业以生产大颗粒尿素为主,优质氮肥的优势也难以发挥。超过市场需求的盲目增长,不仅导致尿素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生产企业出现亏损,失去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的经济实力,而且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我市发展煤化工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适应无烟煤种的煤气化技术尚未突破。资源上的先天优势,造成了技术上的先天劣势,也造成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代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煤气化是煤化工项目的核心技术,选取何种煤气化技术关系重大。当前,国际国内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迅猛,新型造气炉的开发、利用,高硫煤、劣质煤的利用,产业链的延伸,都对我市煤化工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多年来依托无烟煤,我市合成氨造气一直以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炭利用率低、能耗高,没有企业使用较为先进的大型粉煤气化装置和行业内国内领先的大型合成装置。近几年,*煤集团以“*煤炉”研发为核心,开发适应*高灰熔点低质煤的新型气化技术,全面研发无烟煤气化技术优化,重点研究如何把固定床气化工艺做得更精、成本更低、转化率更高、co*排放率最小。目前,*煤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煤炉”的事宜正在稳步推进,真正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这将为无烟煤气化技术寻找新的出路。
4.煤化工产业发展与节能降耗矛盾突出。首先,由于煤化工高耗能的行业属性,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与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严重失衡。据统计,*年,我市化工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耗的*%,约占全市总能耗的*%,但其创造的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全市gdp的*%。
其次,煤化工产业按平均水平降低能耗难以完成。在国家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政策大背景下,一方面,原有化工企业经过持续节能技术改造和强化企业管理,产品单耗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新投产的煤化工项目,在规划、招标、建设时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设计单耗已经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达到先进值,能耗几无下降空间。
其三,煤化工产业是*煤炭的重要转化途径,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全市煤化工产业年可就地转化无烟煤*余万吨。目前,外地原有煤化工企业大多进行技术改造,改造炉型,改变煤种。新建化工企业则直接使用新型炉型。近年来,我市新上的煤化工项目,都是放在全国、全省规划的“盘子”里,由国家、省统一规划并上马的。这些项目,承载着全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任,对全市煤炭的就地加工转化、煤炭工业以及*经济发展都影响巨大。
5.环境保护压力大。*年至*年秋冬季,我市为了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对全市钢铁、铸造、焦化、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其中要求化工行业限产*%。在此基础上,*年*月*日至*年*月*日,全市共启动了*次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时间长达*天*小时*分钟,频繁的限停产严重影响煤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对煤化工企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市打造“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新时代新方位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工业经济新体系,大力实施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趟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煤化工转型发展之路,开创新时代美丽*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1.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煤化工的发展道路。当前,合成氨、尿素的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过剩,而烯烃、芳烃等新型煤化工产品烯不但存在供需缺口,而且大部分具备成本竞争优势,附加值更高,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空间广阔,是煤化工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建设国内领先的优化、先进、循环型现代化新型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和煤基新能源,优化发展化肥产业,延伸和扩展煤化工产业链。对我市而言,就是要稳定提升传统煤化工,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积极发展精细煤化工,探索发展低碳煤化工,实现煤化工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保证煤炭资源的产出效率和附加值,大幅度地提高煤化工产业的增加值率和附加值,使我市的煤化工产业不仅符合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也符合节能降耗和清洁发展的要求,最终走出一条新路子。
2.加快技术攻关和示范项目建设。一是尽快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我市无烟煤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只能靠自己。仅就大颗粒尿素的生产而言,目前采用的高灰熔点无烟煤气化技术仍停留在常压固定床小炉子阶段,技术明显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尿素生产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上抢占制高点,就必须以现有的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工艺为过渡,加大对无烟煤大型加压气化技术等重大关键工艺技术攻关的力度,并尽快研发出技术水平更高的大型无烟煤气化新装置。二是作为煤化工基地,我们必须高效组合我市煤化工研究力量,与国内外煤化工研究院所联合,积极开展无烟煤气化技术研发,尽快开发出具有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气化技术,占领无烟煤气化技术战略高地,以继续保持我市煤化工产业的原料优势,并为我市煤炭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3.推动产业集聚和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新型煤化工基地的战略重点,根据煤化工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三废”排放的最小化,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走园区化和集群化道路应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调整,推动煤化工产业向园区聚集。
4.引进和培养煤化工人才。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及高技能的产业技术工人大军,加强煤化工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我省、我市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各类技工学校,采取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方式,加快企业管理和技术工人培养,适应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待遇、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手段,积极吸引外来煤化工人才到我市落户就业。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外派等方式,到国内大的知名化工企业和国外进行学习,尽快提升我市煤化工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5.加大政策、机构、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市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科学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还需要切切实实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目前,*市煤化工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应适应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尽快建立全市煤化工产业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来指导和规范行业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搭建银企洽谈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引导煤炭领域资金注入等方式,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做好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支持,配套市级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助推煤制气技术突破、龙头示范项目建设、园区规划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