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学挂图。
三教时。
第一教时。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二
1、知识目标: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情感目标: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2、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三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
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用意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那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岁,“才”表达了作者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的礼物,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2、深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教学准备:小黑板摘抄两段话:一是肖邦的遗言,二是老师的临别嘱咐。
教学时间:两教时。
1、审题自学,初步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战斗还是逃避)——(英雄—懦夫)。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义。
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3、分节读课文,在归纳节意的基础上,练习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离开祖国(2)带着泥土,离开祖国。
(3)思念祖国,忘我工作(4)与世长辞,请求将心脏带回祖国。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波兰被列强侵占(沧陷),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以奋工作,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默读质疑(疑是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
(2)埃斯内尔老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二、围绕小专题,展开学习讨论。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
(1)列强瓜分十分之九陷入深渊。
(2)满怀悲愤不得不。
简介肖邦。他是如何发挥才华,为祖国工作的经历。
2、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赠送给肖邦呢?
(1)通读第二自然段,划分场景。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泥土——接受礼物——登车疾驰。
(2)理解老师的话。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呀!”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现是什么呢?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
(4)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呢?
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老师对肖邦的厚望:虽然离开了祖国。但不能忘记祖国。
波兰人民对祖国的挚爱。
“一腔热血化作了音符”
“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爱国之情与爱国之曲《革命进行曲》。
(2)肖邦为什么要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师的临别嘱咐(读)。
体会肖邦临终遗言,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补充阅读陆游的《示儿》——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统一。
三、指导背诵,体会感情,积累语言。
1、熟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交流记忆方法)。
(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
2、按自己的记忆方法练习背诵。
(背诵能加深课文的理解,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这里不是机械地强记,而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记忆背诵。)。
板书设计。
不得不离开。
肩负祖国人民的嘱托。
(肖邦的心愿)临终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五
1、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南”方,了解指南针的用处。
2、知道人很聪明,古代就有四大发明。
1、《小朋友的书——我的祖国叫》《小朋友的书、数学》《小朋友的书、美工》。
2、简易指南针若干个,汉字“南”若干。
1、游戏“东南西北在哪里”。
(1)幼儿根据教师指令要求快速指点上、下、左、右不同的方位。
(2)提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在哪儿呢?先来找一找“南”方。
引导幼儿凭借经验指点“南”在哪儿,并说出理由,如看阳光。
2、出示简易指南针,告诉幼儿上面这根神奇的小针,能够帮助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南”方。
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和观察一个指南针,在活动室里寻找哪儿是“南”,并站在相应的地方。鼓励幼儿不断改变自己所站的位置,发现指南针的变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六
今天,我又一次细细品读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读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文章主要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事迹。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肖邦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临死前对姐姐的嘱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生在祖国,死也在祖国,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祖国”的爱国情怀。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呢!这种爱国情怀把我给震撼了。
古今中外,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帮助国家抗击金兵,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岁时,他仍然不忘祖国统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一阵不适,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让我们也像肖邦一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七
上完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下课的铃声响了,师生再见后,我夹着书本刚走出教室,就听到孩子们喊道:“黄老师,下堂课咱们还上语文课!”听到喊声,我停住了脚步,转过头笑了笑说:“那怎么行呢,下节课是音乐课!”“你不能和音乐老师商量一下吗,请她让你节课!”孩子们一致要求道。
看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让我深深地感到这节语文课上成功啦!孩子们一项喜欢的音乐课都不愿意上了,情愿上语文课,这是多么难得呀!这充分证明了孩子走进了课文,他们与作者的心相互碰撞,产生了共鸣。真正“触摸”到了语文。笔者的做法与感想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1、作词引情。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唱着《即使你远在他乡》为肖邦送行。”文中没有出现歌词内容,我便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作词,并用上自己喜欢的且适合此情此景的旋律唱一唱。孩子们一听兴趣盎然,写好词后,便深情地唱了起来,真切地表达了师生、同学间依依离别的情怀及浓浓的爱国情。课堂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升腾到了高潮。
感想一:学生从文本对话中汲取了写作的营养,应不失时机地通过课堂练笔,积极迁移,发展文本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学科为本位的樊篱,实现学科间、课堂内外、校内外、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大整合。一场演讲,一次课外调查,一次参观……无不是在丰满着文本。
2、歌曲煽情。
当讲到“肖邦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悲愤欲绝,谱写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时,我满含激情地说:“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践踏,一些音乐家虽不能拿起刀枪亲临战场杀敌,但他们写下了催人奋起的革命歌曲,唤起了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你们此时此刻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便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高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孩子们激情四射。
感想二:将语文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等背景中,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地融合在生活中,使阅读文本的活动与他们生活焦点、精神焦点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学生在情景中,在生活中,在实践中,通过主动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最难忘的个人财富。这就是“触摸知识”吧。伽利略说:“你之法教别人的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语文要走进有效教学,也必须让学生“触摸”中去获得。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八
辞——告别,指去世。
绝——死亡;气息中止。
际——时候。
疾——快,急速,猛烈。
亡——灭亡。
腔——说话的腔调,还特指胸腔的意思。
1、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所作所为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基本为零。而他留在波兰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无论对波兰或者对他个人来说,到国外都是正确选择。
2、因为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弘扬的是波兰文化,波兰民族魂,对波兰人民来说,是反抗的动力。对侵略者当然也就是大炮了。
3、钢琴用音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就像诗歌用语言、用意向表达感情一般。钢琴曲和诗歌两者同为艺术的表达形式,都可让作者的思想抽象的传达到听者的脑海中。
4、冼星海、聂耳。
1、acb。
2、院子,阔大;
纪念碑,简洁爽朗;
故居房子,普通。
3、表达了作者对肖邦故居的倾慕,更表达了他对肖邦的敬仰、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个多星期后这里会有盎然春意,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故居会更美好的赞美;
想象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景仰怀念之情。
5、本文的表达顺序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
表达了对肖邦的深情缅怀的思想感情。
因为它历尽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也见证了近海外人民心酸的奋斗史。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九
1、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1、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讨论、交流:
(1)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1、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理解“彻夜”。
引读。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
1、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1、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讨论、交流:
(1)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1、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联系电影电视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的情景。再次听《革命进行曲》,说说波兰人民听到那催人奋起的旋律后会如何呐喊与抗争。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彻夜”。
2出示:工作工作再工作让学生点标点。(让学生比较顿号与逗号的区别)。
3引读。
[设计说明]学生所处年代是和平安定的,与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肖邦的音乐在波兰人民抗战中的作用。
四、看插图,小结: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第二课时。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肖邦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留在祖国和波兰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一)讨论学生的疑问。
1、学生分组讨论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师提示指导: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只有一种方式吗?)。
2、出示: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设计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倡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探究下文。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过渡:肖邦如此爱国,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告别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哪儿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3、交流指导朗读。
(1)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师友前来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别曲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老师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明老师何等激动。
(3)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课件播放师友送别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分组讨论想象埃斯内尔与肖邦的动作、神情、心情。可以写在书旁边,然后,把这段改写成剧本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学生喜欢也可以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改写并表演,是以课文为载体,在创设的情境中渗透创新作文训练。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肖邦难以离开祖国,也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思想。
小结过渡:就这样,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像一匹战马开始乘风飞驰,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的一个个音符激励着波兰人民,同时,也化做一把把李见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依然滚烫。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肖邦此时会想些什么?
(5)指导读肖邦的话。
3、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年轻的、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2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3)指导读好第四段。
1、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延伸交流,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二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疾a急速b痛苦c病d痛恨e猛烈。
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积劳成疾()痛心疾首()疾弛而去()。
2、绝a气息终止,死亡b断c完全没有d走不通的e独一无二。
络绎不绝()斩尽杀绝()悲愤欲绝()绝处逢生()绝无仅有()。
3、辞a告别b不接受,请求离去c解雇d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辞职()辞退()与世长辞()辞赋()推辞()。
二、拓展延伸。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下课前上交)。
学习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三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
2、知道能代表祖国的标志,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尝试当小导游,能大胆的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祖国,初步激发爱国热情。
世界地图、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媒体课件:世界地图的图片、中国地图。
幼儿知道祖国的含义。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当导游。
师:暑假里许多小朋友都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许多好玩的地方旅游,今天我想请我们小朋友们来做个小导游!
2、引出本次活动重点,了解祖国的知识。
师:做导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先接受培训,学习有关我们祖国的知识,才能让外国朋友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国。
1、知道导游需要做什么,产生当小导游的兴趣。
2、了解祖国的知识。
用当小导游导入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小导游“培训”活动,引导幼儿多方位了解祖国。
1、培训项目一:中国的`位置。
出示世界地图。提问:我们中国在哪里?中国在地图上像什么?红星标志的地方是哪里啊?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公鸡,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首都在北京。
2、培训项目二:中国的标志。
播放课件,提问: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东西让你一看到就会想到中国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啊。的确,国旗、国歌、国徽、华表和大熊猫等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都会让人想到中国。
3、培训项目三:中国的人。
(师幼共同总结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出示各民族友人集体照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虽然各族人民在衣着、习惯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我们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1、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了解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大公鸡,知道北京的位置。请个别幼儿练习介绍祖国的位置。
2、幼儿自由讨论讲述,说出一些中国的代表动物、图案,如:熊猫、国徽等。了解中国人的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了解各族友人的图片。
3、请幼儿(结合祖国画报)大胆介绍中国的人。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初步了解我国在地图上的特征。通过讨论,展开联想,开发幼儿开放性思维。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等环节,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三、情景游戏,学做小导游介绍中国,巩固对祖国的认识。
1、结合自制祖国画报,请“小导游”上台大胆向“游客”介绍中国。教师在一旁引导补充。
2、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1、幼儿自由结伴,商量分配角色。当一回小导游,大胆的像班级幼儿介绍我们的祖国。
2、欣赏歌曲,感受当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通过当一回小导游,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欣赏歌曲,提升自己的自豪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祖国二字用红笔写)。同学们,看课题,你发现我的板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国是一个温馨的词语,用红笔板书正是由于这个词流露出亲切之感,让我们读一读这个词。
祖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让我们激昂奋进;和平发展的日子,她让我们幸福美满。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们懂得祖国二字饱含了无限慷慨;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懂得祖国二字书写了许多眷恋。每个人,面对这样两个字都有不尽的感受,让我们三读这个词。
如果,读这个词语我们内心充满澎湃,那么读这句话,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肖邦发自肺腑的忧愤,也一定能感受到肖邦眷顾祖国的强烈心声。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在课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应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肖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该段文字)。
指导朗读。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远离华沙的异国他乡虽然也可以给肖邦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爱国情感。)。
3、学习第一段。
说起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请同学们拿起笔,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肖邦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的原因。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问的?
引导讨论肖邦可不可以留下来以加强理解肖邦离开祖国的无奈。
出示句子: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肖邦离开祖国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解满怀悲愤、不得不)。
指导朗读该句(语调低沉,速度稍慢,重读“不得不”)。
4、学习第二段。
生我养我的故土已经遭到列强的瓜分,面对满目疮痍,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场面何等凄凉何等悲怆,捧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按照告别——送别——离别的顺序给课文分一分层。
特别的岁月,别样的离愁,就连苍天也为之动容,那薄薄的雾霭不正是肖邦心头的阴云吗?
肖邦如此,送行的人又是如何呢?我想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层,想一想送别过程中着重写了几件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指名读这句话。评价。
指导读好“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读出老师殷切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互相角色扮演埃斯内尔及肖邦,熟悉课文并帮助背诵课文。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希望肖邦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自由练习朗读。
齐读第三层。
面对亲爱的祖国,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胜利归来在何时;面对敬爱的老师,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聆听教诲在何时;面对可亲的同学,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促膝相聚在何时。
可是,肖邦选择了疾驰而去,什么叫“疾驰而去”?这矛盾吗?
指名读,齐读。
背诵课文第二段。
5、延情课后。
曾几何时,我们为奥运赛场上健儿们披金挂银而振奋,我们为神舟号飞天而欢呼。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兴奋。可是,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祖国遭受沦陷的岁月,肖邦虽然离开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却哪能丢下牵挂,抛却思念,漂泊的日子,他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五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六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七
保持气息的通畅,喉部的放松统一、能够完整并且有感情的演唱此歌曲。
节奏的准确把握,歌曲气息的控制。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1234︳5432︳1—‖。
mimami。
音阶上行和下行时,声音的共鸣位置不变,由低音到高音要统一流畅,时值均匀。要始终保持支持点的稳固状态,不能因音高变化而变化,各音之间的的衔接过渡一定要做到圆滑连贯,位置不变。
135653︱135653︳1--‖。
miyomi。
将各母音结合字音交替练习,气息控制要平稳,低音、中音、高音的声区共鸣要贯穿统一,各音和母音之间的连接要圆滑润,使声音效果自如舒展、丰满连贯、流畅。
同学演唱:《我和我的祖国》(1=d)-------张藜词秦咏诚曲。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也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演唱曲目。6/8拍,圆舞曲的典型节奏,所以在唱歌曲的时候要有圆舞曲的那种律动性在里买面。歌曲为二段体曲式结构。旋律流畅,音域较宽。深情地表达出对祖国的情和爱。演唱第一乐段时,开始两句要唱得舒展流畅,唱到“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时,可唱得轻巧、亲切些。第二乐段出现高潮,应唱得高亢、奔放,声音力度増加,气息要托住。在起伏回荡中要富有激情。由于歌曲的音域跨度较大,所以在唱高音“我和我的祖国”可以改唱为“啊……”,喉咙腔体打开,富有音律而有感情。
同学演唱:《一抹夕阳》(1=f)-------王泉、韩伟词,施光南曲。这首乐曲是歌曲《伤逝》中子君的唱段之一。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比较大,中低音的时候,演唱要注意声音要沉下去,歌曲的节奏也是本曲的一个特色,前面一段较为平静,节奏缓慢,从“破网的鱼儿”情绪开始激扬,直到“啊……。”歌曲进入高潮,并伴有三连音的出现,此时在时值唱准确的情况下,情绪也更要兴奋起来。唱完“姑娘的心声”。渐渐归于平静。回到开始,也是歌曲“首尾照应”。气息平稳流畅,在平静中结束。
针对上课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同时不断提高声乐演唱的能力。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2、交流。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的礼物,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2、深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教学准备:小黑板摘抄两段话:一是肖邦的遗言,二是老师的临别嘱咐。
教学时间:两教时。
1、审题自学,初步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战斗还是逃避)——(英雄—懦夫)。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义。
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3、分节读课文,在归纳节意的基础上,练习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离开祖国 (2)带着泥土,离开祖国。
(3)思念祖国,忘我工作 (4)与世长辞,请求将心脏带回祖国。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波兰被列强侵占(沧陷),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以奋工作,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默读质疑(疑是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
(2)埃斯内尔老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二、围绕小专题,展开学习讨论。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
(1)列强瓜分 十分之九 陷入深渊。
(2)满怀悲愤 不得不。
简介肖邦。他是如何发挥才华,为祖国工作的经历。
2、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赠送给肖邦呢?
(1)通读第二自然段,划分场景。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泥土——接受礼物——登车疾驰。
(2)理解老师的话。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呀!”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现是什么呢?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
(4)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呢?
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老师对肖邦的厚望:虽然离开了祖国。但不能忘记祖国。
波兰人民对祖国的挚爱。
“一腔热血化作了音符”
“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爱国之情与爱国之曲《革命进行曲》。
(2)肖邦为什么要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师的临别嘱咐(读)。
体会肖邦临终遗言,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补充阅读陆游的《示儿》——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统一。
三、指导背诵,体会感情,积累语言。
1、熟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交流记忆方法)。
(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
2、按自己的记忆方法练习背诵。
(背诵能加深课文的理解,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这里不是机械地强记,而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记忆背诵。)。
板书设计。
不得不离开。
肩负祖国人民的嘱托。
(肖邦的心愿) 临终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篇二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复习导入。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