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阅读中的不足和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展开书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与智慧。
青春致读后感篇一
奋斗小青年刘同十年期间创造从员工到副总裁的奇迹,从光线传媒企业策划出身的他,十年逆袭人生,给都市中焦躁不安或困惑迷茫的年轻人满满正能量。
一个人,十年光阴;一座城,瞬息万变,如果做不到让你深省思考,那就努力让你会心一笑,150万字北漂纪录,跨度十年自我对话。看着别人的真实记录,着实羡慕,说来也奇怪,我不喜欢看名著,不喜欢看小说,但对他人的成长记录我却着实着迷,因为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人格魅力,我被他们深深地吸引着。
书中描写到了亲情、友情和工作,其中用了很大一部分在描写友情,想来也是,一个大学毕业离开家外出闯荡的少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朋友吧,这也正说明了这本书真的是他这十年来的真是写照,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书中描写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已经断了联系,想当初如果没有这些文字的记录,这段感情在记忆中或许就是空白的,那人生又如何才能丰富多彩呢!想想自己不也是么,高中时玩的要好的朋友,自从上大学就断了联系,更别说工作以后了。就像书中写到的:所有少年相约的承诺在未知命运前都只是当下的安慰,你总有一天会明白:有些人,有些事,一时错过,就是一世。虽然看着他们的故事,有很多东西我并没有很大的感触,或许只有当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那种共鸣感会逐渐增强,甚至对于他们所讲的一些观点我仍持怀疑的态度,但这并不能削弱我对他们的喜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我在想,是否要想成功,我们是不是有些共同要有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呢?比如积极的心态,勇敢自信,还有坚持。在成长的岁月里,有哪些东西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呢?万变不离其中,所有的事只要我们尽我们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好了,不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我们就没有后悔。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的迷茫,有诸多的不顺,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我们继续往前走的步伐,每一种阻碍都是对我们的一种历练,我们敢于面对,我们才能成长。
这些天读了这本书想了许多,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独特,是多么的独一无二。以前总是在否定自己,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怀疑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和想法,说到底就是彻底的不自信,但看着他们的成长,我知道了我这样做我这样想都是可以的,只是一直给自己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我相信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合理的成分,即使犯错了又怎样,别人不认同又怎样,人都是在错误中正确,在挫败中成长的。回忆过往,慢慢地淡然了过去的一切,别人的嘲笑,别人的不理解,都释然了。渴望以后,我能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心里所想的,说自己该说的。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朝而就的,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的。
青春致读后感篇二
原本在看过了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一切虽然是有缺憾,但毕竟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因为毕竟有比爱情跟重要的东西,有比爱情更真实的东西。虽然郑微并没有和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在一起,但她嫁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不爱,并且也爱她,这样已经是够幸运的事情了。
虽然我从来不是像郑微大学时那样的天真无忧的女孩,或许阮阮和长大以后的郑微跟我比较相似吧,可是我毕竟是羡慕郑微那样的“有什么是我得不到的”“爱他就应该去追”那样的傻气和勇气。
在真正地长大之后,我们少了那样的不顾一切,学会权衡,学会比较,学会保留,在是怎样都回不去最初,在经历过才会明白,物是人非是怎样一种彻骨的痛,那样一种无力感。
说起无力感,正是在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能改变的事情,能做到的.事情,能许诺的事情越来越少,那样一种欲罢不能,欲求不得的感觉,比之揪心丝毫不过。
陈孝正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已经“懂事”的人呢,所以他最后才会没有因为感情而放弃出国留学(只是在番外中才得知原来是曾旒的争取才让他又失而复得了之一机会,只能感叹造化弄人吧)。然而靠着一个交易换得的好的前途又能够带给他什么呢,他依旧得不到幸福,曾经以为那是他想要的,可是得到之后呢,依旧想要找回郑微,可是没有人会一直在原地等着你,一切仿佛命中注定般,他一次一次地让郑微等,最终就像去图书市场那次一样,他生完气转头回来找她她已经不在,爱情经不起这样一次一次的等待。曾经郑微以为,如果我付出十分他只回报五分的话那我就付出二十分,他就可以回报十分,可是总会有累得那么一天,总会有想要转身的时刻。他让郑微再等他三年,等他能给她一个好的生活,可是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这些,问题从来不在此,因为她从来都不会是那个最重要的,以前不是,以后依旧不会是。
陈孝正问她等一个人三年和等一个人或许是一辈子有什么区别,就像她所说的一样:“当然有区别,我等他一辈子,但我知道我是他的一部分,但对于窝囊废而言,我等他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也永远只是他蓝图上可以修改的误差。”
陈孝正依旧固执地想要搭建自己心目中那个完美无缺的大厦,可是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我一直很争气,可争气有用吗,争气能让我幸福吗。
我很喜欢辛夷坞的一句话,也就是求仁得仁。愿赌服输,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没什么好值得忿忿不平的,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睡一觉,太阳明早还是会升起来的。
青春致读后感篇三
我很少去读校园青春爱情小说,它给你一种模式感,疯疯癫癫装模作样的表演,很浅俗的连续废话重复式的展开,使你欣赏起来味同嚼蜡,淡然无味,丝毫提不起兴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却给我眼睛一亮,对于这部小说,我非常喜欢。
是不是一个人活得太精明就不太容易幸福,知足方能常乐,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阮阮的结局又有谁能解释?再痛苦都改变不了的就是命运,陈孝正也是命运不济的种。到底谁是男主?得到女主的是男主吗?可是林静却没有激起我心中太多的涟漪,我为陈孝正三个月和三十岁的命运哭泣,然而三十岁的苦是三个月遗腹时已经注定了的。“离了就就离了吧,郑微有什么好,连个黄瓜都切不好”“还是别离了吧,黄瓜不会切就不切吧,只要你喜欢就好”“刚才那个叔叔也哭了”有的人因为觉得自己的爱情高尚与众不同于是执念的不肯放手,是执念没错,但也不能断定经过文人的修饰做不到感动他人。有时候坚持一下未必不可,但要切记愿赌服输。阅至末尾处,心情平静了很多,像之前阅读的每一本小说一样。由迫不及待期望结局到希望还有无止境的番外。放下手机,躺在床上,突然很想哭,不为任何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物,也不为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想哭,抱着枕头哼哼唧唧,雷声大雨点小,只够沾染睫毛,但真的'不是矫情,因为身边无人,最真实的自己,为青春留了不多的眼泪,但无缘由的不快,就像婴儿生病后只知胡闹却没人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自己更是说不清楚。
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字里行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抹不去的惆怅,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呢。书中有句话很经典,“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那只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当初他给过怎样的承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永远比女人现实而理性。
骨感现实的感情,肆无忌惮的青春,还有那些被我们尘封的回忆。激起的思绪一圈又一圈。它使你幻想着现实,它的情节让你怀念自己的大学生活,并沉醉在其间。所以推荐大家抽时间看一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起感受青春年华里的泪雨伤痕。
青春致读后感篇四
如果单纯来看,作为一个偶像派明星的首次执导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算是成功了。它不仅带着浓重的怀旧气氛,还轻松地架起了男女爱情看似永远充满隔膜但却又不能不存在的那座桥梁,不管是青春中的迷茫之爱,还是葱葱岁月里的执着之爱,再还是即将长大成人自私放弃之后的割肉之爱,在《致青春》中上演的都是壮烈且只属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大学校园里,有人长得玲珑美丽,羡慕目光和追随者都不缺少,也有人立志要出人头地,一切爱与不爱都是进程中的细节。《致青春》的故事原本就很小清新,甚至还有因过于通俗而导致的回味不足之嫌,但这些正是一部受众广泛的`轻型青春片的必要元素。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李樯嫌这样一个故事不够韵味或深度,在清新的剧情里添加了自己的“残酷”。当残酷作为一种美学成为电影的韵味之时,那当然是文艺片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如果将此仅作为一种作料,添至到原本小清新和纯纯爱的故事里,就难免显得画蛇添足。
韩庚和意外女友的戏多余出现,作为另外一条“女扑男”的戏份,不仅雷同,也令清爽的线索略显繁杂。还有韩庚对病床上的女友粗暴喂药的一场戏,跟整部片子都显得有些抽离,既不属于整体气质,也在剧情上没有必要。这只是单纯的残酷一种,是一贯以文艺片为主的编剧李樯所理解的残酷。
最活灵活现的是杨子珊扮演的郑微,她在校园里一会儿上演热辣泼妇般的吵闹,一会儿苦苦追求赵又廷扮演的陈孝正,爱得干净,不爱得也意气风发。郑微从入校开始就当红美女之一,她最后成了陈孝正的女友,但却以此尝试了人生最苦涩的结局。当甜蜜被给予甜蜜的人终止时,你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人生的爱恨情仇说起来大多不过是虚惊一场,但也只有经历者才能分辨出这苦中带甜、乐中带悲的复杂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想看一场电影的人,可能在进场之前跟我差不多,就是对导演赵薇基本不会抱太大期望。大概也正是基于这种期望值,才不会对片中不时流露出来的生涩过于纠缠。当看到那些怀旧的色彩和懵懂之时才会有的爱恨引发的小破事儿,兴许还会跟随着剧情一次次掀翻自己心中封尘已久的五味往事。不是人人生命中都有赵薇呈现的那种离奇嚣张之爱,但是青春年少谁都拥有过,而那时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百无聊赖,都是日后无法再拥有的美好时光。所谓“终将逝去”正是这种美好但又不得不放手让它离去的无奈感吧。
故事结尾,还是犯了国产彩色故事片的通病,一切不能解释和自圆其说都归结为“病人”,不是心理阴影患者,就是爱情观不健康的人。宿舍四姐妹中有经历过被抛弃迄今未嫁的,也有因为一场过往之爱产生的意外事故而去世的,还有下落不明或者改换身份的,只有那个将爱情观与金钱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人,获得了所谓的家庭幸福——嫁给富翁,虽年纪已大,但精神、物质纠葛均不存在,算得上是幸福中人了。
青春致读后感篇五
已经许久不读青春小说,这本是偶然遇到,虽然读到后来,讲的大多是少年进入职场后的成人领地,但是仍觉是纯洁的。
深夜两点,读毕,起身关灯睡去。不记得有梦,起来偏偏想要写写这个平常的故事。
昨日与旧友聚,两年未见,她依然叫嚣着自己曲线救国的成才之路,依然掰着手指算自己现在经历了几个人,因为相信人一生要谈三次恋爱,第一次初恋尝到爱情的味道,第二次是自己义无反顾爱的那个人,第三个是适合一起生活的,但是可能不是那么爱。
当然,也只是个段子而已。谁不想拥有从一而终、一帆风顺的真爱呢?
我只是笑,没有资格唏嘘,因为不过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望不到远处。以为多么隆重的告别和浓烈的悲喜,只是因为懂得太少,因为无知,所以故作悲凉。
在年少的岁月里,动辄浓墨重彩地说着,回看,也不过如此罢,才明白聚散是多么平常的事。
不过也好,无知好过天真,一切总会有因为懂得而不再执着的一天。
懂得了,所谓爱情,实在是一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戏码。
若往剧中人身上套,年少时的林静是郑微的第一个他,小女孩的爱慕与崇拜,依恋与交付;陈孝正是第二个他,放下所有自尊也要到手的爱,许久许久以后不能释怀的人;而回国后的林静,则变成了第三个他,没有了深爱,总归是了解和熟悉的,胸膛不至于太过陌生,女人总是要这样一个依靠的,想着就算趁虚而入,也填补了这空虚了。
郑微的精灵,坦荡,到后来的隐忍慎言,学会一个人守护过往。虽然有好友阮阮,但是她生命中的那些男人,才是真正的老师,教会她如何爱,与放下。如何让自己收束,与绽放。
郑微对林静之前的她说,愿赌服输。不是谁先爱,谁就输了,而是谁先不爱,谁就赢了。所以他们之间的输赢,因为郑微早已收心,又何来苦苦找甘愿,自然占了上风。
看到动辄几十条的经典语录,我只看到了一句喜欢的话,阮阮最终选择跟一个只见过六次面的医生结婚,郑微不解,阮阮说:跟陌生人过,我可以认命,跟他过,我不甘心。
是因为看到他的懦弱,他的闪躲,他的不坚定不勇敢,她终于知道,她长大了,他还没有。虽然爱,但是他不敢承担了。是的,她会不甘,不甘这么多年的舟车劳顿,两地辛劳,这么多年的`甜蜜默契与苦心经营,以为得到的正果不过是他的退缩,等到又能怎样。
在青春期成长中的恋爱长途中,一路跋涉,边走,边唱着、笑着、流着泪,青春不朽,要为之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去冒这个险。唯一坚持到最后的,阮阮,只有你的青春永垂不朽。
所以郑微最后对林静说,我没有办法接受你,除非你是一个陌生人。
当林静再也不似年少,郑微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人,感觉着他的霸道和侵略性的占有,以及对她的耐心和包容,她的收枪缴械,不过是因为她把他当成了陌生人。
对着陌路,我们可以臣服于命运。可以认命。
对着旧人,我们却不能对心迹释怀。不能甘心。
青春致读后感篇六
莎士比亚曾说“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横扫的镰刀。”我们也会终将有一天在面对现实与社会的种种压力诱惑下,变得成熟。
青春中的我们,无时无刻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它像一首动情的情歌撩动心弦,跳动着的乐符使人与心灵更加合拍。而有时,又像暴风加雷电般的急躁,或者使我们为所欲为而我们却为之挥霍了不少的时光。逐渐步入成年,但16岁,这花季的少年下,像一个软体动物,不知所措。面对种种诱惑,我们分不清对与错,伤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谁没有过青春,谁没有挥霍过青春它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对未来、过去充满期待和怀念的名词,我们没有对这个名词定位太多,从一开始就享受生活,没有体会到这生活下漫长的艰辛,所以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不食人间烟火。
青春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为了不让我们错过,捕捉到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付出。其实,有些时候,机遇得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没有不付出就能得到的礼物。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小升初,初升高,走过的这些年,对我们唯一重要的就是中考,而如今,面对过去的中考,有的人是骄傲的扬起嘴角微笑,而有的人也不敢落后,继续前进。中考就是一次机遇,而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那些人才能顺利的升入自己理想的高中。但,对于落榜的人来说,我们应该这样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同样在学习,只是去的地方不一样,只能靠自己。 我自认为我读过的书不多,但也不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其一。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心里也和千千万万的读者一样,异常悲伤。
这是一本关于青春的书,虽然我连青春的殿堂都未曾步入过,但却有很大的感触,已经六年级了,青春很快就要来了,这是一件令我又高兴、又悲伤的事。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进入青春了,听说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但我有悲伤着即将来临的毕业,到那时将会有多少的泪水洒落?回忆小学的六年时光,我默默的感叹着时光的无情。还记得一年级时,老师每天都会说一句,“放学要小心哦!”二年级时,我们小小的手总在语文早读课时挥来挥去,写着每个生字的一笔一划;三年级时,初次接触英语;四年级时,开始会说“同学,你长得好漂亮,我们交个朋友吧!”也开始学会和好学生搭讪;五年级时,“这道应用题好难啊,我该怎么办……”一张张的试卷总让我们伤透脑筋;而六年级时,却总是不经意的望向操场上那些欢快的身影,这时才发现时光是个无法用括号括起来的单位。
满脸皱纹;也许,我会白发苍苍;也许,我会杵着拐杖吃力地行走,也许到那时我才后悔从未珍惜时间。
青春致读后感篇七
在马年伊始,读完大伯写个孙儿雨农的回忆录,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居多。微博倒是偶尔会发几条,只言片语,至于说是快节奏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还是懒惰、功利、没时间?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翻开记忆如同大海中的岛屿,零星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起来。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记得那时的泗县,这些都还是稀罕物,我总是会想大伯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带回来的,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铁、动车,飞机也不是像现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xx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会请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到家里坐坐,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二是为了兄弟姐妹和后辈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后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儿家安享晚年。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青春致读后感篇八
参加荆州古城论坛清明征文活动,忽悠到电影票一张。偷得浮生半日闲,约了朋友一起去看。时间点上正碰到本月26日才在全国各地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是一部女性电影,是著名女演员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早在一年前就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有幸得以观之,快哉!
已记不得有多长时间没看电影了,天河国际影院也是第一次去。进入2号剧场的时候,影片已经开场了。因为是午间,观众席上人不多,稀稀落落的。剧场内已熄了灯,借着屏幕反射的光摸索着到稍后一排的空位坐下。大屏幕上正放着一个胖小子有点搞笑的台词,观众席上一片笑声。听上去都是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看来,我们是这个剧场里年纪最大的观众呢!影片记录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个年轻的大学生郑微、陈孝正、林静、阮莞、张开等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爱情经历。从开始懵懂的憧憬、喜悦,到迷惑、茫然,再到成熟的兑变历程。郑微是80年代大学生的代表人物,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大胆的个性女孩,我非常喜欢!还有那个校花阮莞对爱情的执着奉献、张开对阮阮多年默默的暗恋……有几个感人之处,让我情不自禁留下热泪。
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会有对爱情的渴望,敏感悸动的初恋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只是爱情总是要面临现实的挑战,总是会留下那么多遗憾。电影把不现实的演成现实、不完美的演绎完美,藏起缺憾,加些浪漫,又把美好瞬间撕碎!观众席上的观众也从开始的欢声笑语变的气氛沉重起来,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明知道是假的,还是忍不住跟着剧情欢乐感动悲伤!剧中那个美丽温柔的`校花阮莞的死是我没想到也不愿看到的,爱情的力量真的是如此叫人奋不顾身?难到真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阮莞的青春永远的驻留在那一刻以致永恒了。“我还能重新爱你吗?”郑微和才子陈孝正的爱情呢?朋友设想的结局竟然惊人的相符!只是,人生有多少情是永远不会有结局的!也许,只要爱过,就无怨无悔吧!
每个人都年轻过,彼时的自己也曾肆意挥霍抛洒青春,疯过笑过爱过恨过痛过!偶尔思绪会飘到某年某月某日春暖花开的街头,想象着不经意的相遇,那会是怎样的情景?也许,相见不如怀念?又或许内心早就释然?想起那首歌:只要你过的比我好!
在我看来,致青春这部片子拍的是成功的。爱情的旋律和魅力总是经久不衰,即使青春已逝去老到掉了牙齿,依然让人怀念!
青春致读后感篇九
她是一本挺厚的书,书皮有点破损了,书的纸张也有点泛黄,偶尔还有被水浸过后留下的痕迹,相必是被好多人翻阅过,也不知是哪个读者大概是被故事情节吸引去了,竟把水送到了书上,呵呵,看来这本经典名著果真名不虚传,很有魅力嘛!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她。
青春之歌》是才女杨沫的代表作。创作于50年代,讲述了一部自“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历史大风暴中,北京的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们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的奋斗史。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对后人无不启迪,也预兆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故事主人公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可富裕的家境并没有给她一个幸福的童年,相反,由于她生母的缘故,后母对她百般虐待,她从小就吃尽了生活的苦。万幸的是她后母送她去上了学,接受了教育。虽然后母这样做只是为了林道静以后能够有资格嫁入豪门,让她能够借着林道静的光享受荣华,但无论如何我们还得感谢她的这一“善举”,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以后的了林道静。当林道静高中要毕业时,她的家庭出现了变故,这时后母执意想让林道静嫁给一富豪来继续她富贵的生活,林道静不从便离家出走,于是她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本来林道静想投奔她教书的表哥表嫂,可来到他们教书的学校时才知道他们早已不在此教书,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校长收留了她并答应给她找份工作,后来她发现校长并非真善人,而只是相中了她的美貌想把她献给上司,此时的林道静对生活充满了绝望,正当她要投海自尽时,一位青年学生余永泽救下了她,之后两人相爱了。
这仅仅是故事的开端,股市的高潮的开始是在林道静随余来到北大生活后,在那她遇见了卢嘉川——一位很优秀的进步知识青年,数次的交往之后两人彼此欣赏彼此信赖,这也正是林道静接触革命献身救国事业的先决条件。属于他们两人的美好还没有开始就因卢嘉川的被捕牺牲破灭了,这让每个人无不惋惜。之后的林道静更加积极的向组织靠拢,她也果断的结束了与余永泽日益不协调的生活。
青春致读后感篇十
我一般是睡觉前,便拿出来书,这个时候最为轻松惬意。
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趁着看作者的青春的同时,反刍下自己的青春。
读后,特意搜索了下"青春"的定义,青春是指少年、青年的年龄,所以,一般把我们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定义为青春岁月。
我回想了下我的青春岁月,暂且只说初中、高中。脑海中搜寻一遍,发现零星记得的,只有高中毕业后那无休止的喝酒通宵玩电脑,除此之外,竟然没有什么其他的有趣的事情了。那个时间段,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用来读书,所以,纵然有一些当时或许铭刻的事情发生,但就像涛涛流水中的一点冰点,纵然耀眼灿烂,但时间太久,便逐渐融化,就算想再找出来,看看,只能忆起依稀或许,不值回味。不过青春岁月有个最大的好处便是,就算当时不怎么愉快有趣的事情,时隔多年,再回想,仍能获得些许安静与快意。纵然,或许当年课堂上被老师抓起来问问题,结果没答上,闹了个红脸,碰了个尴尬,又或许当年午休时间看小说,被抓个正着,课后去办公室与老师面谈,又或许出小差的时候,突然发现有斜影在窗前略过,只觉一丝冷意袭人,转头一看,班主任正在窗口,戴着玻璃瓶底后的眼镜,就那么直愣愣的'看着你,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追迷周星驰的电影的时候,看过他的《逃学威龙》的大都印象深刻一幕—周星星时不时便逃课,然后和学校旁边的小混混打架。我一直认为这一幕只是由于电影本身形式所限—夸张性的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表现出来。
只是突然发现,原来日本,还没到高中学习阶段,仅仅是在初中,这一幕便开始上演。坏学生与好学生的区别,开始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在课堂上打牌、抽烟、聊天,老师的权威在这里被掩盖。
除了以上这点让我诧异外,还有一点,倒是让人羡慕。
我大学的时候加过好几个社团,吉他、台球等等,当然,最开始的加入的初衷肯定是能够有所成,希望有多次的活动,可以向学长们学习请教。只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让人出乎意料,其实这样,才让人觉得正常,要是事情发展的都能符合自己的预想,反倒是有点不对劲了。后面的情况是:交完会费后,从此没有收到过任何的通知:什么时候有活动,什么时候新生见面之类的信息,意味着后续没有活动。
日本的大学也有相关的社团,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会有经常性活动,这倒是让我很羡慕,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社团就是这样的。只是对于他们社团中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点感冒,年轻者必须服从年长者的一些指令,不单单是属于工作职责方面的,还包括一些生活方面工作,如累了替年长者按摩解乏之类的。
有人说:日本的社团活动,其实是社会的缩影。正因为这样,所以才会形成那么严格苛刻的等级制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