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效果。编写教案应当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保教学的全面和系统性。下面是一份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部分词语的大意。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就课文第4节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方法如下: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同学用心倾听,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四.研讨课文1—4节:
1.理清思路:
讨论明确:
1、2两节由门谈起,引入话题,然后由“无数扇”门谈到“一扇”门指出这扇门就是文学之门,在此基础上论述打开这扇门的重要意义。
2.学习1、2两节:
(1)集体朗读。
(2)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各是什么意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第一句,世界上有种种未知的领域。
第二句,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探索并了解的。
以“门”为喻,生动形象。
3.学习3、4两节:
(1)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学生举例,如电脑黑客,向黑熊泼硫酸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等,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3)启发谈话: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你以前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了吗?你是如何对待文学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4)齐读第四节。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预习课文5—11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说说阅读5—11节的感受。
二.学习“致文学”部分。
1.指导朗读:要读出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2.教师范读第6节,学生感情朗读6—11节(分男女生配读)。
3.理解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学生同座交流:“致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文学的魅力的?
讨论明确:文学可以增长读者的知识。
文学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学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
文学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5.找出这部分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片刻,相互交流)。
6.“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同学们能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要求学生对所说的角色作一些简要分析)。
7.集体朗读6—11节,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教师小结: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四.布置作业 。
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二
1.会认“烘”等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1.“丑小鸭”“公鸡”“鸭妈妈”“鸭姐姐”“小姑娘”“猎狗”“小鸟”“天鹅”的头饰。
2.课件:丑小鸭出生、出走的动画片。
3.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习的兴趣。
2.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整体感知丑小鸭出生后的遭遇。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有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
3.学生互相解答,老师参与。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与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b.小组合作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巡视指导容易读错的字。(易错的字:烘、亏)。
c.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5.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小组长组织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小组间竞赛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7.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小组内合作认读)。
2.用做游戏的方法巩固生字。(摘苹果或给动物名字)。
课堂练习。
1.读词语。(出示软件认读)。
2.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也可以抄在词语集锦本上)。
课外作业。
观看动画片,了解《丑小鸭》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软件,播放“海报”)内容如下:我校雏鹰电视台招收为故事《丑小鸭》配音的小演员,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加。
2.明确目标:配音需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动听,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别人。故事读得流利,我们已经做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谁能读得动听,打动听众的心。
自行探索,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评读,小组轮流读,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2.读完课文后会有很多感受吧?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通过表演或读一读表达感受)。
小组交流,汇报体会。
1.播放《丑小鸭》出生时的影碟,让学生说说丑小鸭出生时的样子,体会其“丑”。并复述第1、2自然段的内容。
2.小组合作,汇报感受。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读后说说这一段落给你什么感受。(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来汇报)。
a.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讨厌”“欺负”“孤单”,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b.第4自然段重点通过表演小鸟“讥笑”和猎狗“追赶”,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c.第5自然段重点通过学生想象丑小鸭是怎样“悄悄过日子”来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d.第6自然段重点通过观看录像丑小鸭趴在冰面上冻僵了,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e.第7自然段重点通过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体会丑小鸭高兴、愉快、激动、幸福的心情。
拓宽空间,升华认识。
1.假如这只“丑小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2.这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见到了“鸭妈妈”“哥哥”“姐姐”会说些什么?
配音竞赛,评选配音演员。
1.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配音演员竞选。
2.同学与老师对竞选者进行评议。
3.合格小演员推荐给校雏鹰电视台。
第三课时。
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a.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b.分组竞赛认读。
2.自荐讲《丑小鸭》的故事。
3.分小组交流自己积累的本课词句。
写字指导。
1.指导观察。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2.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三
2、纳入网络:学透、学活、学会;。
3、创新运用:能改、善比、敢超。
1、教材地位:初中语文入门第一篇,宜就'门'而探讨入'门'之法;。
2、学生因素:充分利用和调动初一新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学互动;。
3、重点难点:比喻引发联想、想象,拟人手法,初步了解文学;。
4、教具:多媒体、小黑板;。
5、教法:启发、讨论等;。
6、学法:预习、比较、质疑、迁移等;。
7、课时:3课时。
1、让学生解题。
提示:(1)为--引出行为的对象,寄予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3)门--文学之门比喻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4)打开--指拉开,使门洞开,题眼。
2、检查字词。
注音组词:裨、横、折、禁、空、薄。
辨析组词:诠、栓、拴,拨、拔,俊、峻、梭,沾、玷、拈、惦,扇、煽,叠、迭、跌,憧、幢,缔、缔,微、薇、徽。
3、检查背诵。
齐背'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4、概括归纳。
预习要注意什么?
提示:
(1)三思:a题目要弄清,b注释要弄清,c课后练习要完成。
(2)三看:看作者,看背景,课文要看三遍。
(3)三关:词语关、思路关、诵读关。
1、理清思路。
(1)总体感知:作者要为你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2)分段。
提示:分几部分并没有定规,不同角度分有不同分法,只要言之成理。
如本文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都可以。
两部分:第一部分重在阐述文学的功能,以理激人;第二部分重在描绘文学的魅力,以情感人。这两部分在内容上相辅相成,结构上前后照应,语言风格上相互映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三部分: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逐层深入。
(3)最重要的段。
提示:第四段。
本段形象地阐述了文学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鉴别功能。
分层:1234/567891011/1213。
层意:特征/意义/小结。
2、理解主旨。
(1)中心句: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2)文学的特征:文学内容具有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跨时空的超越性,对读者的移情性,文学价值的永恒性。
3、了解写法。
提示:(1)文体特征:序言也叫'小序',它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2)内容特征:本文与普通序言不同,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深入浅出地向读这部《文学卷》大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语气亲切,情感真挚,尽可能地吸引读者,激起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青少年朋友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3)手法特征:运用了对话方式以及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喻和拟人。
提示:你觉得这篇文章哪段写得好?哪里写的欠妥?为什么?
提示:1、文中套文要和谐一致,天衣无缝,看看文章是否有漏洞。
如第4段与7、8、9段同讲文学内涵,重复。
2、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要学会辨别。
如:(1)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2)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
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提示:参考书是学习的帮手,但不能迷信,要学会思考。
如'我心中的文学',可根据课文中的描绘以及词典上的解释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想。
它可以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一汪湛蓝的大海,一野幽绿的草原,一座高耸的大山,它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认识真、善、美,了解假、恶、丑,理解真知灼见,感染纯洁淳厚,认识生活,走向未来。等等。
1、把文章改写成'文学自述'。
2、把文章改写成剧本'文学老人与青少年'。
1、阅读联想: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2、理解迁移:文中说'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说说它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
3、仿句扩展:仿造句子再写几句成为一组排比句或以其他词开头仿写句子。
如:文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春是________________。
家是________________。
3、延伸阅读:简媜《夏之绝句》、周玉萍《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学习题目的比喻说法,为'书'、'理想'、'爱'等拟一个明白生动形象的标题。
如:书--窗口、眼睛、阶梯、面包、朋友。
理想--航灯、生命、风帆。
爱--阳光、春雨、星光。
课前课上课后。
预习研习运用。
学懂学活创新。
让我们摸索规律,共同铸造一把钥匙,打开语文之门。
思路质疑改写。
研习主旨独解分析运用扩展。
方法评价延伸。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
1、感受文学的特征、文学的作用和文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学的特征、作用、魅力。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其他相关内容:
1、欣赏丰富优美的语言(主要通过朗读)。
2、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教学1-4节第一层。
课前准备:
教师:1、作者简介。
2、文中涉及的一些资料。
3、制作课件。
4、布置预习题。
学生: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传达的意思。
2、掌握生字词的字形,了解其意义,并在文中落实。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分工合作,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初步理解情况。
二、教学1-2节。
1、激发学生对文学了解和探索的愿望。
(面对初一新生)当每一位同学站在新学校大门口时,你会有哪些感觉(欣喜、快乐、徘徊、仰慕、兴奋、无动于衷……)不同的感觉反映对事物不同的态度,观望、摩拳擦掌想大干一番,徘徊不前,哪些是可取的?(学生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强调:想要领略新学校美好风光,享受到新学校里的无穷乐趣,关键取决于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
同样现在有扇门非常重要的门向大家开着,这就是作家赵丽宏给大家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引领大家徜徉文学这块神奇快乐的园地。同学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呢?(启发学生思考)。
2、出示作家赵丽宏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中国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
3、学生朗读1-4节第一层次,讨论概括文学的特征及对它们的理解。
(1)生动形象(2)反映时代生活。
(提示:结合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教师出示相关的文学资料来配合讲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作品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
教师补充:从上古文学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先秦文学《尚书》中武王伐纣、《左传》中齐鲁长勺之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之而竭)、《战国策》中苏秦连横合纵、朝秦暮楚,《离骚》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映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历史长河滔滔不息。魏晋司马氏与曹魏斗争激烈化,政治极其黑暗,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无法施展抱负,自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只能转而采取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但他们内心之痛苦在阮籍《咏怀诗》得以表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未尾两句诗人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孤独寂寞忧思,也是那个时代的心声。一部《水浒传》是一部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到失败的经过,起义失败的原因,看到了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目睹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感受了北宋末年市民阶层的社会理想等等。
4、朗读、背诵第4节第一层,加强对文学特征的感受。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因此理解文学作品的特征不只停留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一些内容上的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学的作用及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并作简要介绍,供学生参考。
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4节第二层次。
1、学生朗读,小组讨论:文学的作用?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文学的作用的?
两层次,前者“了解”是浅层次的,后者是深层次,作者特别强调文学对人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作用。
2、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例如科幻片中掌握能毁灭地球、毁灭人类的高科技武器的狂人,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缺乏情感,缺乏修养。
二、教学5-11节,理解文学的魅力,说明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1、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段朗读,并概括其内容,其他同学参与评比优劣。
第6节,增长见识。
第7节,展现人生、丰富情感、明白事理。
第8节,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迪想象。
第9节,真实真诚,引起读者共鸣。
第10节,提高自身修养。
第10节,具有纯洁性,教育大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举例席绢、韩寒的写作观)。
3、作者将文学称为“你”,与文学对话,采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什么?
三、集体朗读5-11节,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四、交流:第6-8节各指哪一类文学作品。
五、布置作业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体会文学的作用,文学的魅力。
[教学建议]。
在了解文学作品的作用、文学作品的魅力后,引导学生自觉地“亲近文学”,在课堂上安排交流,点化学生沉积的思想情感,让其对文学有进一步的感悟。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活动,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心得。
课前准备:
教师:编录一个初中阶段课外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目录发给大家。
学生:设置一份读书计划表。
教学过程 :
一、学生展示: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并说明理由。
二、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给予指点,并根据印发的优秀文学作品目录,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勉励大家多读书。
三、读书习惯培养:做读书卡,标题《佳作共欣赏》,一周交流一次。
篇名。
书刊及。
期号。
精美语。
言集萃。
文章中心。
对本文感受最深的地方。
掩书而思。
四、布置作业 :依照读书计划,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建议]。
这样的学生自我展示活动,符合初一新生的心理,同时可满足读书“小有成就”的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也可以带动阅读量少的同学。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五
授课班级初一3、4、5班。
教学目标。
1.从初中一开始培养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他们注意朗读的意识。
2.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3.形象地了解文学,引导学生爱读书。
4.基本字词的掌握。
教学设想让学生的感性的角度走过文学从而喜欢文学。
教学重点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书的感情。教学难点激发兴趣。
教后反思本节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少了许多,尤其是重点部分:第四自然段,很少涉及,这,应该是个缺陷。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知怎么回事,总是觉得讲不出感觉。这是个令人沉思的问题。我觉得这第一课的教学中,我对重点把握得不太好。在前面时费了不少时间,而效果也似乎不太好。看来还是对教材的处理缺少足够的信心和理解。其实本课无非就是一个激趣课,还不如放开让学生谈谈对文学对语文的理解,好像会更好些。与其花很多的时间在前面,不如抓住课后两段文字和课文中的作比较,能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文学。这应该是本课在第二课时时的重点。然后由此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文学名着和文学名人似乎这样的处理会更使课堂生动一些。
总之,这是节失败的课。
首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二.课前一考(详见课文228页)。
三.导入新课。
从文学的概论说起:什么是文学?
无论是词典上的解释还是大家对他的理解,似乎都不能用一句话让我们明白文学的内容。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在着名作家赵丽宏的笔下文学是什么。
四.解题。
你是指将要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将要走近文学的人和爱好文学的人。也包括在座的我们自己。
五.本文体裁。
这是一篇序言。为中国学生必读文库dd文学篇而题。(可以课本为例说明什么是序)。
六.朗读指导。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语文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朗读的基本要求有:。
高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
快慢:十里长街送总理需缓慢,童话儿歌则可稍快。
轻重:“这是我的钱包”
节奏:“她/对于我的/亲近文学/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在节奏中,段落的停顿时间最长,其次是句号和叹号问号,最次是逗号顿号。但是长句中的节奏划分十分重要。如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断与连:对于有些地方需要拖一下,绕梁三日,有些则干脆收回,不留余音。
(以后再讲语调和语气)。
七.朗读训练。
训练内容:第一二三自然段。
讲听我们明天的故事:有这样的一些名字。
八.作业: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性地了解“文学”
2.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着。
学习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有形的门,无形的门。你们能列举出哪些门?
二.文学大门中你能得到什么呢?文学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课内找答案)。
三.阅读第四段,你觉得那句话最能概括文学对人的影响?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四.学会阅读,从文章中提问。
观点: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的多。
五.介绍一些名家名作。
余秋雨张平史铁生秦文君郭敬明路遥。
韩寒杨红樱鲁迅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
徐志摩钱钟书巴金茅盾郭沫若。
三曹三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奥斯特洛夫斯基马克吐温托尔斯泰。
……。
六.学习课后两段,比较他与课文的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语言风格,为什么?
七.动笔:我心目中的文学(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法)。
八.作业布置:走进书店,看书,买书。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六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 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繁星》1课时。
《冰心诗四首》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文学握手,做最知心的朋友。
班级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语 :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6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评价讨论、评价。
4组织活动、评价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参与活动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朝气+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
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2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交流。
3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欣赏,介绍。
2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发表看法。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寓言二则》(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寓言二则》(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 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阅读,批注,思考。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思考,讨论。
5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七
(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导入:它是抽象的名词也是具体的概念。它是诗话的历史,是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它是细腻的情感,是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它是质感的现实,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它是流动的风景,是大千世界的文字再现。它贯穿天地古今,任人的心灵在里面自在逍遥;它横跨四方八极,任人的思想在里面急转急停。它就是文学。对于它,有一篇文章描绘得精准而又富有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
(板书题目)。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的《致文学》部分,找出与作者有同感的语段,并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文学的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教师巡视期间)。
师:好了,你对文学的切身感受与作者在哪个语段产生了共鸣?谁先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作者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你是现实的回声,是梦想的折光,是平凡的客观天地和斑斓的理想世界奇异的交锋。”记得我曾经度过这样一篇文章,是科幻类的,有些像哈里波特,我觉得自己的想象在里面得到了很充分的展示,他让我真的感觉到读一本书就像是与几个知识丰富的人在谈话。
生:嗯……。
生:我觉得“有时候,你展现漫长的历史;有时候,你只是描绘一个难忘的瞬间。”这句话我很有感触,在我看史书的时候,可以和关云长对话,并且了解了岳飞抗金打击侵略者的事迹,通过它让我了解了那段历史,我觉得作者写得很好。
生:作者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者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的确如此,中国有很多伟人小时候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是在课堂上不能掌握的,为他们以后的功成名就、著书立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评):你的思维很跳跃,而且有超前意识,已经比我们先看到前面的部分了,我们还是先把目光放在《致文学》上,看看那位同学还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
生:我觉得,人类的想象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很广阔,但文学可以在白纸上用方块字描绘出无边无际的海洋和天空,可以描绘世界上任何一种美丽的景色,让人身临其境,我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与作者产生了同感。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声音融入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有感情的为大家朗读一下吗?(配图像音乐,学生朗读课文)。
生:我觉得读一部好的作品就像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在谈话,可以无形中得到很多帮助,我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是说一个女孩子遭遇到很大的不幸,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有一天她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帮助她度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我觉得作者说的:“你使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让人们懂得人生的真谛,只要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就会毫无保留的把心交给他们。”我从这句话中也得到了启示。
师(评):你不单单喜欢我们课文中的文章,而且对文学的爱好和执著,对其他文学形式的广泛涉猎给了你很多启示,老师很为你高兴。其他同学如果没有课外读书的经历,也可以从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中搜索一下,谈谈你对文学的感受。
生:我觉得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我读过一些文章,我觉得在文学的海洋中,每一部文学作品不一定要反映概括整个社会,他可以是作者脑海中最深刻或者是最理想的一幕。所以我觉得作者说:“你只是描绘一个难忘的瞬间,是神的一双大手,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这句话很有道理。
师:你说得很好,能不能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大家从当中感受到你的认识?
生:比如说好多同学都喜欢看的琼瑶小说,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完美的爱情,他所描绘的只是作家脑海中的理想情感,但却让我们非常感动。
师:也就是说他把我们感情当中细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生:对,就是这样。
师:还有那位同学愿意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同他的想法一样,我觉得人类的现实生活不是那么完美,而作家却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文字把它描绘成完美的,供大家欣赏和品味。所以作者说:“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师:人的情感是细腻的难以捉摸的,而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定会有令你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或黯然神伤的经历,你能否把他告诉给大家让大家体会一下。
生:我觉得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情感,比如说如果我们受到批评会伤心落泪,而得到表扬会开怀大笑,遇到烦恼的时候会紧缩眉头所以说,感情是最丰富的,而我觉得作者在第二段写了出来。
师:能否把你的情感融会其间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
(投影配乐)。
生:朗读课文。
师(评):它的声音有些深沉,我想他与文章当中的语言产生了共鸣,回忆起了某些难忘的片断,所以比较压抑,但读得很流利,很好。
师:通过前面极为同学生动的朗读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学这扇包罗万象的大门里,既为我们展现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又为我们演译了多姿多彩的五彩人生,更运用艺术的手法将时光交错把漫长的历史融会在薄薄的书页当中。
(板书)。
师:世界上有那么多关闭着的门,作者为什么选择了文学这扇大门为我们打开他对于我们作文乃至于做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呢?经过感性的领悟我们下面进入理性的思考,请大家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质疑,遇到疑难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
(学生小组学习五分钟)。
师:(出现比较压抑的气氛)大家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互相帮助,运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
(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教师深入其中共同研讨)。
师:在刚才的巡视当中老师不断的发现同学们智慧的火花,有的很灿烂,有的转瞬即逝,在讨论中有些问题能够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却成了疑难,哪一组同学首先把自己自主学习的经过告诉给大家,或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
师(评):你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哪组同学能最先回答他们。
生:文学是人来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我的答案不知你是否满意。
师(评):你的目光很敏锐,还有同学想帮助他,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他能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师(评):你的比喻真好,既生动形象又突出了文学的重要性。还有同学要发表见解。
师:你把大家共同的想法提了出来,老师刚才也发现有很多同学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下面我们就着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已经找到了满意的解释,谁来代表大家的心声。
生:我自己认为文学是一种思想,只有高的智商即使可以获得硕士博士或更高的学位,但是不读文学作品他就不会增长修养丰富感情,他只有智商没有情感所以他是“野蛮人”。
生:我觉得一个人要是不懂得文学的话他生命的意义就减少了十分之一。我刚才说过,文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个人虽然有高智商可以获得很多的财富,但会失去更多令人感动的精彩片断,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你的人生增长你的见识,文学作品是人和人情感、思想上的交流,如果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他们错过很多美好的事情,而如果一个人喜欢读文学作品,他的人生会更加精彩,质量更高。
师:你的性格应该是很细腻的,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紧密结合前面延续下去,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曾经感动过的事例,是不是一时想不起来了?有同学愿意帮你举个例子。
生:我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渡》里面有个老船夫,整天在那里摆渡不要报酬,只是让人们能够赶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给了我启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应该向老船夫学习,乐于助人。
(不由得掌声响起)。
师:你让老师和同学们深深地感动了,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让我感受到,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既有丰富情感又有理智的还孩子,相同的未来在你们身上,老师感到很欣慰,那么你们只所以有这么多的感触,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对,是文学作品,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提高一人的重要途径。而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就是,读书。,我们在读书中有怎样的感悟,先来看看作者谈读书的感受。看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找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生:朗读赵丽宏谈读书。
师(评):非常感谢你的朗读,你把作者的感受运用到自己的声音中,老师更加钦佩的是你有勇气第一个举手,在这里老师也预祝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是个强者。
师:作者把文学比作一扇门,在你的心目当中文学又是什么呢?或者你把书看作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由谈谈。
生:我们有时在生活中看到书感觉它是厌烦的,有时打开它去读,深悟其中,自己精神世界便会有丰富的感觉,所以说文学和书是最美好的。
生:我说文学是我精神上的一桌满汉全席,因为书的内容不同即是不同的菜。他说是食粮,而我说是满汉全席。
师(评):因为他的引导你有了自己更独到的见解,比前面的食粮更丰富了。
生:我认为书是一把钥匙,他把人生的大门打开把我们带进去,使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是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具有更丰富的情感。
生:我觉得文学是一杯酒,假如你会品那么你尝到的是甜,假如你不会品那么你尝到的则是苦,假如你用心去品,你便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假如你一口把它喝下那将是难以下咽的。因为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它有美好的也有悲哀的,所以说不要光看美好的不看悲哀的,因为现实生活毕竟是客观的,苦要比乐多,应该学会同时品尝,这样你才会适应以后的社会。
师(评):你不单单是一个品酒的行家,更是品味人生的行家,我想你的人生也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生:我给他提个意见,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不应把文学比作酒,而应比作茶。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会品茶的人,把茶喝到最后,慢慢的品味,感觉到茶的余香,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包含在文学中品文学应该和品茶一样。
师(评):你的生活应该是更有哲理的。
结束语:
通过前面几为同学自由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敲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陷其中的宝藏。把我们挖宝的经历记录下来互相交流。
下课,同学们再见!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八
门--引出话题(“门”指未知领域)。
文学--重要性:表达感情、诠释历史。
--收获: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
走进文学之门。
教后反思:
教学本文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通过阅读、讨论、品味、分析有关句子,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对文中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和内容要作点拨和形象的解释。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师: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生答)。
师:对,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到山中去拜访一位隐者朋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作者到山中拜访朋友的文章,那就是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出示课件)。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齐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作者到底拜访了哪些朋友。(生齐读,放音乐。读后纠正字音。)。
师: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按照顺序找)。
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答,边答边出示幻灯片)。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落叶、小花、蚂蚁,老柏树等。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大自然是他的亲密的朋友。
三、品味赏析。
(学生浏览课文,出示幻灯片)。
附:
古桥: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大树:出现了浪漫、新奇、童话般的世界,这都是想象的功劳。
山泉: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污浊,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白云:她非常纯洁,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就象白衣战士,给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露出笑容。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瀑布: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无私高洁,值得我们崇敬。
悬崖:喜欢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喜欢他心如止水的平静。
老柏树:慈祥,就象我的爸爸妈妈关爱我,有依靠感。
雷阵雨:天空中的雷鸣,能给人一种震撼,在人们百无聊赖的时候能使人警醒,使人振奋。
师:大家想想,这篇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美、这么生动啊?
(生答)。
明确:作者把山中的景物当成自己的朋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他们,显得亲切生动自然。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文章题目好象是说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朋友,而文中第三段写的却是一些自然景物。并用了许多修辞方法,更加形象,富有活力。
四、探索问题。
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是拟人化的说法,将古桥、小溪、山泉等看成自己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写作训练。
师:这篇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更美。老师想让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能不能出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来。就读第五段吧。分角色朗读,谁来拜访姐姐?谁来拜访溪流妹妹?谁来拜访白云大嫂?谁来拜访瀑布大哥?谁来拜访悬崖爷爷?谁来拜访云雀弟弟?(六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我”深情地把山泉称作姐姐,把溪流称作妹妹,把白云唤作大嫂,把瀑布唤作大哥把悬崖敬称爷爷,把云雀当作弟弟,在“我”的声声呼唤之下,在“我”的热情赞美声中,这些山中朋友也该深情回应了吧,请你为山中的朋友设计一段话,作为对“我”的回答。
要求:选择其中一到两种景物进行创作,扣住文章展开想象,不超过50个字。
(生写,写完后读)。
师:每位同学表现得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只有在大自然这么宁静和谐的气氛里,才会奔涌出这么多的新奇美妙的灵感。
六、作业。
一、请模仿本文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描写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字数不限。
二、做《基础训练》13课。
三、朗读《秋天》,预习字词。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试着给三节诗各起一个小标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力量,体现节奏感。
3.简析场景描写,体会文章主题。
4.理解排比、比喻、反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黄土高原的相关文化、地理和风俗人情知识,掌握生字、词语,
查找音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节目都登上大雅之堂。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一学生领读全文,感受文中融入的情感,并简要概括。(明确: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实与宣泄)。
4、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宣泄、朴实,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探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1)安静的腰鼓(14)。
2)宏伟的腰鼓(527)。
3)寂静的腰鼓(2830)。
四、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
1、学生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场面。
明确:宏伟的腰鼓这部分集中写了四个场景:由面到点依次写了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
2、口头描绘感受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重音来表现力量,用连贯的语气去读排比句,要求语音轻重能表现出抑扬顿挫。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场景描写,合作讨论探究: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讨论后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二个静是安静。
讨论后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讨论后明确: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讨论后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讨论后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二、学生针对文章疑惑处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三、理解排比、反复修辞的运用与作用。
1、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体会分析。(提示:排比段,排比句,排比句群)。
2、明确:排比作用: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反复作用: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情调。
四、拓展延伸:1、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写一段文字描摹家乡扭秧歌的场面及鼓乐喧天的场面。
2、你的家乡肯定会有一些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请试着描写一段,表现其生动的场面。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项为之强怡然自得癞虾蟆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藐强唳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草--林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一、物外之趣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4、语言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设想: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二课时教学,具体实施以课堂流程而定。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初步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刘成章。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
课型:略读课。
教法:谈话法、启发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教学目的:1、了解居里夫人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课时安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谈自己的信念。
二、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934),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文:mabyasklodowska)。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被誉为“镭的母亲”)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士,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时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和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三、解决字词:见课本。
四、具体教学过程。
1、什么叫信念?
对某人或某事有信心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2、是不是有信念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不是,因为它只是一种想法,就算是再好的想法,也必须~~~~~~(学生来说eg:有毅力去为完成这种想法而奋斗,而努力)才能实现(可以表扬一些回答得比较好的学生)。
归纳:内因----思想态度行动。
外因----外部环境。
3、回到我们的文章,我们看课文,作者的信念是什么?
淡薄名利,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1、d1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信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决心)尽自己所能。
2、d2执著勤奋地工作,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有目标)。
3、d3五十年如一日(有毅力、坚持),专心致志地艰辛的研究。
4、d4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6、d6欣赏生活中的琐事。
7、d7我认为科学本事就是具有伟大的美,而我却迷醉于其中。
归纳总结:外因:环境:安静简单自由。
思想态度上: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有目标有毅力。
内因:不图名利热爱科学沉醉科学。
行动上:执着坚持勤奋专心致志。
5、居里夫人的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自己说)。
6、小结:正是因为她有了为科学研究而献身的信念,并且````她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她的芳名才流芳百世,就像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所以我们应该趁我们年少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6、课文中应该重点理解的句子。
(居里夫人在文中未明确指明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这或许是难以直叙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
的记忆?
明确:居里夫人所认为的美好是什么?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火红的玫瑰,不是浪漫的爱情,而是对真理的探讨,所以孤独指的是生活上的艰辛与孤独,但是此时自己却能潜心学业,远离喧嚣,一个人精心读书,在这期间作者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所以这样的回忆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的“梦想家”?
明确:1、所谓讲究现实的人是指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为享受生活而工作的人。
2、梦想家的最基本的特点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
考虑物质利益。
3、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感想可以自己谈)。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巧境。自由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如神话故事一样。科学家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反映了作者如痴如醉的心态。
板书:
外因:安静简单自由的环境。
思想态度上: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有目标有毅力。
内因:不图名利热爱科学沉醉科学。
行动上:执着坚持勤奋专心致志。
为你打开一扇门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一、感悟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二、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暗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学生们被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给打动了,课堂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稍作停顿,教师的叙述继续)。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显示)。
1、生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2、斑羚简介。
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国家二级保护动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左右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脚,长15-20厘米。生活在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听觉很敏锐。
3、伤心崖。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4、至于作者,我们已在预习中读过了,这里不再介绍。
三、根据我们课前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在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准备时间两分钟,同学们思考后交流,并推举出一、两名同学复述。
四、复述完故事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斑羚飞渡场面的悲壮。注意:在观看过程中请大家留心彩虹出现的次数和时间,并思考它每次出现都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再看大屏幕显示的三幅画面,它们暗示出了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出来。
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
五、合作探究性学习,讨论、交流:
对这篇课文我们有何感受,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讨论并归纳:
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无私奉献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精神。
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不做动物的杀戮者,要做动物的保护者。
(以上讨论分四人一个小组进行,派代表发言)。
4)、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5)、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七、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讲述课文主题相关类似的故事。
八、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为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震撼,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情景引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使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类似的人和事,他们默默无闻,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是时代中最可爱、可敬的人。
九、作业:
1、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