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篇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管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出现了退化的现象,并且已到了厄待解决的地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方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先锋,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授课依旧照本宣科,并未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导致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不仅自己浪费自然资源,而且毫不关心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因此,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不容忽视的,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对我国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形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教育人们积极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强调的是客观存在主体意识形态、主观能动性的自觉与自律,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生在不断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对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确理论的学习,为新时代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合格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突破口之一,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生态文明教育显得是那么的必要。通过思想政治生态文明的`学习来改变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升华,正确处理客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寻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远的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目标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历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就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其核心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中国梦”所在。当前我国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所以,在现阶段迫切的需要我们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就更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出新时代、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队。
(三)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挥大学生“文化引领”作用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应掌握时代脉络、积极配合国家发展的要求,把握好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首先,高校在其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完善的教育体系、齐全的师资配备等,这都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在主观意识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在大学这个重要的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最后高校作为大学生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不仅是传播生态文建设明理念的先锋队,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主力军。所以,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发挥大学生“文化引领”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设定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不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在现代社会中,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唯有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提高人们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最佳途径——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增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同时,教会他们从全局出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你、我、他”还关系到社会建设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的现实。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专业知识的获得,更应当重视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这不仅提高了其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一)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获取不同领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吸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尤其重要,培养学生态价值观、生态整体观、生态法治观等生态文明意识。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关键,要不断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将授课内容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加强生态责任感,在言谈举止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二)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载体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树立优良的校风,对高校大学生意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广播、宣传标牌和标语等方式,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时刻感受生态文明就在身边。学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校风建设之中,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态文明文化氛围。在学校定时举办以“生态文明”为主体的演讲比赛,开展典型生态文明先进事迹评选、邀请模范开展宣讲等活动。
(三)发挥生态文明榜样作用
学校党员、校领导、教师、班干部等应处处以身作则,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重要作用,通过身体力行汇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巨大能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者和绿色家园的保护者,养成随手关水、电、不大吃大喝、不讲排场的习惯,用自身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将这种无形的精神榜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人们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
(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抓好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实现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将充分发挥其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向高校提供相应的教育实践基地,达到实践兴教的目的,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高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组织学生到湿地公园、生态工业园、生态企业和绿色蔬菜基地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社会的成效,从而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与自身息息相关,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进而端正自己的态度,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和保护它们,不自觉成为了绿水青山享受者及生存环境保护者,并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将生态文明意识采用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与学生加强互动,在博客中分享优秀与生态文明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篇二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摘要:“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还有助于激发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性及主观能动性。主要通过分析“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和教育功能,以及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融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7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培育高职学生的?业精神,还有助于激发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创造精神,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工匠”一词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工匠精神”也随之被人们遗忘。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关于“工匠精神”的众多思考,让大众开始意识到“工匠精神”对我国新阶段发展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又符合时代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及其教育功能
1“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对自己工作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同时体现了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是工匠们不断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观念,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雕琢,最终让产品得到升华的阶段[1]。首先,职业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工匠精神,它注重专业精神,专业精神主要包括专业操守、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追求三方面。专业操守要求从业人员专心致志、心思集中,淡泊名利、拒绝诱惑,保持一颗对企业忠诚的心,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对专业和国家无私地奉献自己,将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托付于此;专业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同时还具备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心态,专注自己的工作;专业追求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上的完美,摒弃一味的机械重复,一丝不苟地进行工作。区分工匠的水准高低主要看的就是专业精神,一个做的是艺术作品,一个做的是技术产品,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其次,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实质,工匠精神同时也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从业人员工作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匠应在工作中建立人生价值和工作诚信,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在职业道德方面,工匠应不断进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名牌,这是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也应建立诚信,爱岗敬业,这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也应遵纪守法,严格地要求自己,这是工匠精神的根本,也是树立职业道德的根本;还应待人和善,团结合作,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核心体现。
2“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
通过研究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能够激发出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工匠精神自身的文化特征使它具备了全面育人、行为规范以及行业激励三个教育功能。第一,全面育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时代的迅猛发展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和较强的综合素养,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努力的优秀栋梁。第二,行为规范。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精神目标,发挥着巨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工匠精神行为规范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自律是指企业和个人都应树立起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约束,严于律己,谨慎小心,展现自己的实力获取客户的信任和认同。他律是指通过工匠精神合理制定企业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规则,进而对从业人员形成外在的约束力。第三,行业激励。工匠精神是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现,引进优秀的先进文化,有效发挥出其对从业人员的行业激励作用。工匠精神是我国发展新阶段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保持企业兴盛的核心力量,发挥工匠精神的激励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树立以工匠精神为主的职业标准,让高职学生学习大师风范,树立良好的职业作风,确立远大的职业目标。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点,也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一种理想境界,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培育工匠精神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就需要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1高职在校期间是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重要阶段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最初一两年的时间是培育他们工匠精神的重要阶段,学校的公共必修思政课也会在这个阶段安排课程,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满足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工匠精神”都能够融入这三门必修课中的任意一门。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能够对党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有着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具有一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加强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为我国的发展和前进而学习和奋斗,成为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生目标的优秀人才。我国现在正处于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发展阶段,急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来推动这个转变的进程,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主阵地。由此可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发展阶段,应大力发扬工匠精神。主要是因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创造精神,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而对于正处于改革创新时代的我国来说,这种精神是时代所需的,也是我们所缺少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靠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推进转变过程。工匠精神是优秀人才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创新精神是不断积极向上,谋取进步的精神状态。对于现如今每一天、每个月都在更新和变化的社会来说,如果一味地安于现状,我国只会被其他发展的国家所超越,导致我国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因此,为了保证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发展,对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我国,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代所需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指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还应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2]。主要是因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代表了投身于事业中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工作过程中展现了从业人员的精神境界和工作态度。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应树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由于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阶段,急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融入工匠精神,让刚步入校园的大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影响中,建立起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职场化、职业化、职位化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创业、就业前景,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让学生能够借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充分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1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其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整体水准,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位置,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实现二者真正的融合。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应积极研究企业现状和学习行业前沿理论,了解和学习关于工匠精神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可以灵活地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精神。教师应经常通过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根据学生的自身特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自信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在学生中形成榜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进行学习和专业提升,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借助传授理论和自身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来带给高职学生正面影响。
2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转变
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推动“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步伐,明确制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而有效地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转变。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育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大部分都忽略了培育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职能转变,不仅关注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关注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阶段是刚步入学校的一两年,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4]。而在这个时期,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会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转变既有助于激发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有助于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养成高职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进而树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3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因材施教,正确认识工匠精神
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符合学生,其中符合学生要求靠近学生的专业、生活及特征,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根据高职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特征,以及企业、行业的需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教育。不同专业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计划,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进而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其次,工匠精神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要求。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全靠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招聘员工时,看的是从业人员在生活中是否善于合作、与人为善,在工作中是否服从管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这些已?成为了最基本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让高职学生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工匠精神,建立积极向上、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认知,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核心成分之一,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育所需的服务、生产、建设第一线的优秀人才。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征,制订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优秀人才的具体计划,可以有效地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步伐,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核心力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我国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优秀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应结合高职院校的特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国家进步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何琦.基于以培养“工匠精神”为重要内容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j].文化视野,2016(12):449―450.
[2]陈磊.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其途径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3):59―62.
[3]崔金辉,李颖.以本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56―59.
[4]刘文革.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问题与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32―34.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篇三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内容摘要】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本文以儿歌融入数学课堂,巧妙的解决了这些教学难题。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巧用儿歌
数学课堂
更精彩
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儿歌教学,能够起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儿歌,打开孩子们探索求知之门,运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增添数学的魅力,更能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这样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记,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识记。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对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很有帮助。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个内容时,我又请来儿歌帮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号有余平,整百年号划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好。”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课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比较大小数数位,数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利用这首数学儿歌,突出教学重点,不仅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还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用儿歌的形式,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灵活运用并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借助读数儿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
写数儿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单位换算很重要,之间进率要记牢。
长
十、面百、质量千,时、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时乘进率,小到大时除当先。
一看二想三计算,三步程序记心间。”
这样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一二丢,八九收,当着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这样,教师边吟诵边讲解,学生边吟诵边练习,很快抓住了本质,学得既轻松又实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依据儿歌,做适当调整,不仅缩短计算时间,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儿歌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将所学知识与儿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既好玩又有趣,使数学的课堂焕发了迷人的风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篇四
;(晋城市阳城县芹池中心小学 山西 阳城 048100)
当我们踏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革命,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具有很好的美育功能。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获得感性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思维的升华,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是一般语言和教具所无法比拟的。
1. 利用信息技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要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例如在讲立体图形中的各种柱体、锥体等知识时,利用多媒体的交、合、并、裁、展、移等多种形式的动画效果,再加上必要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动态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的效应,更加生动逼真。通过画图的演示,不须教师讲解,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法,同时在无形中建立了间接的概念。
2. 利用信息技术找准教材空白,填补学生头脑感知 教材中有些要求学生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
3.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节,大屏幕上先显示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会很好。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制成很多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课件。它使学生接受知识更便捷,获得知识更迅速,从而激发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中,利用动画,大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小汽车行驶的画面,汽车的轱辘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有的是三角形的。学生看到这个画面觉得新奇,心里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车轱辘都是圆的呢?车轱辘不是圆的会怎么样呢?教师趁机可以让学生讨论一番,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播放演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实践证明,恰当、科学、合理的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能有效的激活数学课堂,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就好比是给数学课堂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上尽情飞翔。这是学生所梦想的,同样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将得到全面、科学、健康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篇五
;摘 要:大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高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大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接着分析大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具体途径:通过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锻炼和“新媒体空间”网络渗透“四位一体”建设,将大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发挥全员育人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
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至今为世人称赞,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的大禹精神和积淀形成的大禹文化早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大禹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大禹文化的时代内涵。
一、大禹文化的内涵
1、舍己为民,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水灾影响,为了治理水患,部落联盟首领尧要求大禹之父鲧治水。鲧治水九年,洪水丝毫未退,于是被处死。大禹在危难之际,不顾父亡的仇恨,毅然接过父亲的衣钵,担当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在治水期间,大禹娶涂山氏为妻,结婚仅四日便离家带领民众治水,据《史记?夏本纪》载: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居外期间大禹的儿子启出生了,难能可贵的是大禹路过家门为了治水都没有时间去看望妻儿,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品质深受民众的拥戴,充分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大禹为了根治水患,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奋战在治洪一线。“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株”,“劳身焦思,手足胼胝,面目黎黑”,“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大禹为了治水,不畏洪水肆虐以及身心疲惫带来的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民众的利益以身作则,坚忍不拔,是艰苦创业精神的典范。
3、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科学精神
面对洪水泛滥,鲧采取的是筑堤堵截的方法,治水多年依然没有解决水患。大禹在总结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实地调查研究,“左准绳,右规矩”,根据水流的自然规律,顺应水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排洪策略,采用疏导方法引流入海。《孟子?离娄》载“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大禹治水并不是通过设置障碍“征服自然”,而是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精神。
4、民族团结,九州一家的和谐精神
大禹作为古代羌族部落首领,在带领人民治理水患的艰苦历程中,以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推动了民族团结的进程,他认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治水的足迹遍及中华各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在不同民族间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改善民众的生活面貌,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增进了华夏各族民众间的信任和团结,促成了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
5、严肃法纪,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
大禹通过科学的方法治水成功,并在治水中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受民众爱戴和拥护,于是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禹,奉其为禹王统领各部落。大禹治理政事不倚仗权势,而是法治和德治兼顾,十分重视法治的地位,因此大禹“为纲纪作禹刑”。大禹认为美酒虽好,但是既浪费粮食,“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酒令成文法《酒诰》,要求酒只有在祭祀才可以喝,饮酒时要注意道德约束不能喝醉,减少酗酒,爱护粮食,对于违反禁令人的将处以极刑。
将大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并存的工程,需要对大禹文化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挖掘、总结、凝练、整合、利用,并且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以及各高校学生情况决定。
1、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作用,推进大禹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发挥大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关键在于理论教化,而课堂教学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通过每一门课程中融入“大禹文化”的德育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大禹文化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
2、发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熏陶作用,推进大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独特办学特色及深厚底蕴的文化形态,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场域和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陶冶情操、道德养成、价值引领上具有隐性教育作用。
3、发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锻炼作用,推进大禹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以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锻炼。在实践中做奉献、长才干、受教育,更深入的了解国情和民情,促进由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进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发挥第四课堂网络空间渗透作用,推进大禹文化融入“网络阵地”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互聯网为媒介的宣传平台已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网络空间以其及时性、丰富性、新颖性等特征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技术出现以后,使用网络获取新资讯、新知识,进行学习交流,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新常态。当今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一代,网络空间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是网络中依然充斥着一些低俗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结束语
新时代学习大禹文化、宣传大禹文化,将大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教学方式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是增进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步骤,也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章陈洁宇(1998.9—),汉族,浙江绍兴人,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篇六
;摘 要:数学以逻辑性、抽象性著称,但也不乏文化特色。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从文化中感知数学之美,如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本文将探讨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文化融入;趣味课堂
数学与文化本是一脉相承的。数学知识里,因为文化的积淀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课标强调,数学文化是数学教材的重要部分,要渗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学习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欣赏到数学学科之美。从文化的视角来探析数学的本质,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数学课堂文化融入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数学中获得人格、情操、价值观的熏陶,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一、挖掘数学中的显性文化,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内涵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文化的直观感知,主要源自显性的数学文化,如数学史、数学知识、数学应用等,都是展示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挖掘蕴藏于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文化?如数学家的轶事、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研究中折射的人的思维或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文化视角,审视数学世界,理解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问题。在数学文化中,数学思想的提炼是隐性的,但却是展现数学魅力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思想或方法,深度剖析数学问题,从文化层面让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文化韵味。学习数学,不能仅限于数学知识的呈现,更要让学生从数学知识学习中,体悟数学思维。数学文化的融入,让学生能够从数学活动中发展优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的理性美、价值美。如学习“二次函数”时,结合函数关系式,对照其函数图像,引入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函数关系式与图像转换中,体验数学文化,提高探究数学奥秘的热情。
求同存异是探究数学的本质。以勾股定理为例,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的记载。三国时,赵爽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利用四个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来构成大正方形。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在西方数学界,毕达哥斯拉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其方法是利用三角形与四边形面积互化来实现,也让更多的数学家对“无理数”展开了思考。同样,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有15组数字满足该定理;在印度文献中也记载有“穿过正方形对角的绳子为边长的正方形,其面积比原正方形大一倍”的记载。对勾股定理的文化探究,不同证明方法代表了不同数学家的数学思想。从赵爽的勾三股四弦五中,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在西方数学界,通过对正方形面积问题向三角形面积问题的转换,体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勾股定理的研究与发展,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在不同证明方法中,数学家通过填补、拆分、拼接等方式,实现对数学辩证思想的应用,也从数学本质探究中,剖析和展现了数学脉络,这些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成为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重要源泉。
二、立足科技实践,展现多样的数学魅力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数学文化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数学史是贯穿古今的介绍数学发展历程的文化。如数学与哲学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在有理数范畴,分式、二次根式可以通过加减乘除、开方等形成对应关系,体现了数学运算的互相转换;在一些数学应用题中,借助于方程思想来求解;在初中函数知识中,通过方程的曲线形式,实现数形结合。将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的同时,揭示事物间的互变定律,增强学生对数学世界的直观认识。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数学语言简洁、明了,主要体现在形式美、结构美等方面。如“+、-、×、÷”,通过四则运算,让复杂的数学关系简化呈现。在几何学里,对直线、线段、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球体等知识的求解,展现了图形的独特美,如直线刚劲有力、曲线柔和流畅、三角形的稳定性、等腰梯形的对称美等。
数学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在科学方法的构建下逐渐完善。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文化内涵,要突出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数学课堂引人入胜。以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数学实践探索,借助于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引领学生从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中开展数学探究。选取各个省份典型高校,就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如某小组负责教育经费的收集工作,并通过图表法进行描写;某小组负责数据波动情况的分析,并进行描述;某小组对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发展趋势。这些数学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让学生从收集、统计、剔除无效数据中,学会对数据的加工、分析和挖掘,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在实数概念提出前,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划分并不严格,但对其探索证明该数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即小数点后的某一位,该数不确定。但在数轴上,又必须承认该数的客观存在。再如,对于圆周率π的讨论,祖冲之采用割圆法,以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大,则其周长越接近圆。由此计算得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数学推演证明过程中,对无理数的探索,丰富了数学实数集。
三、树立数学文化意识,增强课堂趣味
数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关联的。数学课堂上,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数学与文化的多维融合。从文化视角来看数学,数学并非是枯燥的。如对于等腰三角形,其中线、底边垂線、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对于三角形,无论面积有多大,其内角和均为180°。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树立文化意识,从数学知识中感受多彩的数学趣味。如对于“用字母表示数”,从最初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转换到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之间的运算,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陌生。我们引入数学史料,对“s”表示未知数,直到1591年,韦达提出“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或已知数”,成为代数史的里程碑突破。再如,传统节日的“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原因是“九”在中国文化中为“极数”,所以又称“老人节”。从数字“九”中表达对老人的尊重与爱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问题,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遇到数学问题,教师往往直接给出解法,忽视解法的来由,这种情况被华罗庚批评为“只把饭拿上来,没有做饭过程”。教师要革除这一教学思想,要引领学生一边分析、一边去做,去感受数学求解方法。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引入传统拉面制作过程。拉面师傅将面揉好成1根长条,手拉两端,然后对折,再拉成,再对折,以此反复,问对折六次后,能算出有几根面条吗?这一可视、可想、可感的情境化教学,让学生从对折一次开始计算,直到对折六次后,得到2×2×2×2×2×2=64根。如此以来,学生从趣味探索中,感受到乘方的数学本质,为后续解题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兼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数学文化的共通性上增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如初中地理上的比例尺与数学中的比例知识具有关联性,帮助学生从数学文化应用中发展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数学文化看似与数学教学关系不大,实则对活跃数学学习氛围、增进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人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要重视数学文化,积极挖掘和展现数学文化,让学生从文化中认识数学、感知数学、内化数学。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