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佛文化博物馆篇一
1、最忆人文美景,独恋南博风情。
2、走进南博,快乐你我。
3、拓宽视野,南博拉近你我。
4、推陈出新,格物致知。
5、你在承载记忆,我在焕发活力。
6、走进江汉关,感知大武汉。
7、梦栖江汉关,心泊博物馆。
8、耄耊不断勃生机,老树又迎新芳华。
9、致美南博,乐活南博。
10、见证武汉历史,演绎近代传奇。
11、国之瑰宝真惊艳,六馆荟萃在南博。
12、国学春色,天一书香。
13、最忆人文美景,独恋南博风情。
14、心与梦的江汉关,你和我的博物馆。
15、文明古都会,魅力新南博。
16、文化江苏,精彩南博。
17、忘记历史,意味着挨打。
18、万卷书香,天地一阁。
19、南来北往,博古通今。
20、南博新景象,魅力新南博。
21、了解史实,掌握人生。
22、历史是人成长的阶梯和促进剂。
23、江通四海,馆迎天下。
24、再现百年海关盛景,博览近代人文风情。
2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6、一院六馆新南博,四方来客共品鉴。
27、一关览武汉,一馆品百年。
佛文化博物馆篇二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商丘本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为了让多种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将不同的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展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新成果,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的自觉、自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主题:
2、口号:
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团学活动发展中心
1、非遗成果展
以图文方式介绍和展示我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时 间:6月12日-14日
地 点:智博广场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1、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有关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确保文化遗产日活动安全顺利开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号召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感知、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各有关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文化遗产日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佛文化博物馆篇三
;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审视并反思这个问题,并努力对“以人为本”的展示新理念进行尝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试就以茶博为例,初步探讨“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实施。
1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到了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博
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2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茶博的尝试
在茶博1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博物馆的展示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对展示对象、展示主题、展示媒体以及展示空间进行重新定位,处处贯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成效显着。
对展示理念的重新思考
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display)来表达展览器物,而现代博物馆提出的“展示”(exhibition)的概念则更确切些。因为陈列只是为了使观众对物件产生兴趣,将物件经过设计的组合、排列,并没有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譬如现代的橱窗设计,通常用“陈列”的方式来表达。而“展示”则比陈列的内涵更进一步,一般可解释为:在一定期间及特定的空间里组织所欲传递的内容,以静态及动态表演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的一种传达方式或现象,必须有吸引人的特点,发挥人与物之间传达功能,进而达到促销、说服、娱乐、启发、教育、宣传、推广的目的。
明确了展示的新内涵后,我们在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时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以器物组合以及辅助展版组成的静态展示层面,通过充分挖掘与茶相关的人文精神,力求通过展厅陈设的室外延伸来强化茶文化主题,体现“和平”、“自然清新”以及“茶与人类健康”等与茶密切相关的理念。
展示新理念之一:延伸主题展览,拓展更大的茶文化展示空间
作为茶文化专题博物馆,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茶文化收藏、研究、展示、教育,通过设立“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六个展厅,展览形式以实物为主,图版为辅,并配以多媒体视听等科技手段来阐述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整个展览主题明确、形式新颖,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公众调查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众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公众对主题展示很满意,通过茶文化主题展览也了解了不少茶文化知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希望能够更直观感受茶文化,他们更希望在茶博看到各地的茶类并能够品尝到各地的名茶。为更好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公众对茶文化知识的需求,我们在茶文化展示上动了一番脑筋,在环境蕴涵主题,凸现茶叶博物馆独特环境的思路中疏理出情境式展示设计的理念。情境即“氛围”,也就是说要营造一种与主题十分契合的氛围,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从专业上讲,即设计者在展示中运用空间、声音、色彩、光线等因素来营造展示的环境,让整个环境具有“情绪”效果,使得展示空间里有一种氛围,以造成观众某种情绪的反应,进而顺水推舟,强化讯息的传递,使观众加入这全面而生动的环境,去观看、揣摩、比较知识,使得“沟通”程度增加,使观众加入实体的操作和虚体的想象,而达到说服的契机点。为实行这一理念,我们在如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我们在茶博室外环境中创建“嘉木苑”——中华茶树品种园,开放式的茶树品种园展示了一百多种茶树品种资源,茶树品种丰富,既有灌木型茶树,也有半乔木型茶树品种,我们还对各品种茶树的产地、名称以及适合制作加工成何种茶类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牌,这样公众可把展厅了解到的茶树品种知识与室外种植的实物进行直观的对照、比较,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室外专门开辟“焙香”,在茶叶采摘季节向观众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各道工序,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公园般的博物馆,不遗余力地将茶文化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泡饮的植物,也有非茶之茶,如绞股兰、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杜仲、茶冬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茶、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冲泡当茶喝,还起到很好的观赏效果,也扩大茶概念的外延。
其次是突出“茶与水”的关系,在茶叶博物馆中营造更加灵动的水系。我国历来有“水为茶之母”之说,我们将水源引入馆中,并依地势而造假山、叠景石、营水系,再配四时花草以及水生植物,公众一走进茶博,置身于茶园与水流之间,茶与水的关系一目了然。公众在欣赏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另外,茶博的主干道以天然石材铺设,其中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刻、名帖、书画作品、印章、陶瓷题记的风格各异的一百个茶字,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古趣盎然,公众在休闲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墨香、茶香”,称之为“双香径”。
茶博的环境小品也独具特色,陈列于绿荫草地上的茶圣陆羽、茶祖吴理真各成一景。此外300多个形态各异、工艺精美的古代柱础,或安置于长廊之下,或作为环境点缀供游人小憩。茶作为百草之一,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天文历法对农业起着决定作用,茶事与节气的关系因此十分密切。吉庆台附近的圭表和日晷格外引人注目。圭表可根据正午表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节气。日晷则利用一日之表影方向变化来测定时刻。圭表和日晷对我国古代的农事生产极有帮助,也可以指导茶叶生产。传统而先进的农耕文化,进一步营造了茶文化的外延空间。
展示新理念之二: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茶文化展示,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参与
当今全球资讯高度发达,公众接受讯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了解茶文化的方式也呈多样化,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形式都可对茶文化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那么我们作为茶专题博物馆在展示茶文化时,最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公众调查意识到应进一步挖掘特色,找出公众关注的重点所在。在当今的社会,公众被各种各样的传媒包围着,如果要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调动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种种因素,多感观刺激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于是我们在展示茶文化时,除关注静态视觉外,还参考公众的信息反馈,以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方式来展示茶文化,达到公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挖掘茶艺表演项目,并带动茶艺培训的发展
茶艺表演是宣传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茶艺员表演的方式来阐释茶艺(茶的冲泡、品茶环境的营造等)和茶文化。为了让公众对历代的品茶技艺有一直观的认识,茶博挖掘并整理了禅茶、文士茶、农家茶、擂茶、酥油茶等各种茶艺表演形式,以及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表演一经推出,受到公众的极大欢迎,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针对目前茶艺馆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的现状,茶博向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申请设置茶艺工种并得到批准,茶艺师首次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随着茶艺师工种的职业标准提出和规范,茶博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引导并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大大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茶艺培训课程包括茶文化史、茶叶内含物质及茶与人体健康、茶叶加工、分类、贮藏与鉴品、各类名优茶沏泡、茶的礼仪等,系统的茶文化课程设置吸引了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此外我馆近年来还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楼业主和职工及下岗工人进行上岗培训,特别是针对下岗工人的基础茶艺知识培训,一方面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宣传了茶文化,博物馆做到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馆校共建,推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四大职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这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更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举办一些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化知识,编辑知识性普及读物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展厅讲解宣教固然重要,但如果寓教于乐,学生自已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去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3年“5·18”杭州各博物馆实行免票制后,我们适时地推出了名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讲解、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猜茶谜、观光品种茶园、亲手采摘
茶叶、观看现场炒茶、品尝名茶、茶艺比赛等。学生们来到茶博参观学习,首先进展厅,听讲解员详细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茶的种类、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的演变,以及各地的饮茶习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其次通过参观品种茶园,并亲自采摘茶叶、观看炒制茶叶,再亲口品尝,使学生对茶叶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亲自体验与参与,在茶博优美休闲的环境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从这一活动推出后,受到杭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参观完中国茶叶博物馆后,学生和教师都对“茶文化套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通过“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向海外人士展示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魅力无限,茶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的眼球,因杭州是“丝茶之府”,“西湖龙井茶”又享誉海内外,大多数的游客通过参观常设性的茶文化展览、观赏品种茶园、购买介绍茶文化的书籍或光碟,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外国观众,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茶文化,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冲泡、茶道表演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外国观众的要求,茶博又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外国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本国去,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这种通过游客互动式的展示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信息产业、出版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形式。
自中国茶叶博物馆尝试“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后,来我馆参观的公众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通过公众调查反馈信息,得知公众对我馆的展示方式有很高的评价,“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展示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博物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在将来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并不断改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四大职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这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更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举办一些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化知识,编辑知识性普及读物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展厅讲解宣教固然重要,但如果寓教于乐,学生自已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去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3年“5·18”杭州各博物馆实行免票制后,我们适时地推出了名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讲解、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猜茶谜、观光品种茶园、亲手采摘茶叶、观看现场炒茶、品尝名茶、茶艺比赛等。学生们来到茶博参观学习,首先进展厅,听讲解员详细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茶的种类、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的演变,以及各地的饮茶习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其次通过参观品种茶园,并亲自采摘茶叶、观看炒制茶叶,再亲口品尝,使学生对茶叶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亲自体验与参与,在茶博优美休闲的环境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从这一活动推出后,受到杭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参观完中国茶叶博物馆后,学生和教师都对“茶文化套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通过“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向海外人士展示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魅力无限,茶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的眼球,因杭州是“丝茶之府”,“西湖龙井茶”又享誉海内外,大多数的游客通过参观常设性的茶文化展览、观赏品种茶园、购买介绍茶文化的书籍或光碟,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外国观众,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茶文化,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冲泡、茶道表演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外国观众的要求,茶博又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外国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本国去,进一步宣传
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这种通过游客互动式的展示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信息产业、出版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形式。
自中国茶叶博物馆尝试“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后,来我馆参观的公众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通过公众调查反馈信息,得知公众对我馆的展示方式有很高的评价,“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展示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博物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在将来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并不断改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佛文化博物馆篇四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艺术最为集中的场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背景下,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宣传功能显得尤为突出,进而提出“将博物馆搬回家”宗旨,即将博物馆所呈现的文化内涵通过具体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现出来,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文化与旅游两部门合并,给文化创意产品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拓宽了展示平台,使文化创意产品进入旅游系统。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加入文化市场极大提升了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量,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给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产品策略与研发实践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坐落于六朝古都城南竹山脚下,秦淮河南岸,依山傍水,与东山相望。是全面展示江宁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公益博物馆,在做好区域内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系统内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
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现状
价位偏高。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旅游产品更异于日常消费品,其目的是通过合适的载体体现一定的文化、历史、艺术知识,是集美观、实用、文化与一体的创意产品,对其购买人群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文化创意产品不会像日常消费品那样一次生产较多的数量,产量少直接决定了其定价要高于同类产品。
产品单一。目前国内公益性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经费因其体制因素多倚仗财政拨付,有限的经费决定了产品的研发需做到少而精,研发的产品多经主管领导、研发人员多次交流沟通才能定样生产。因此产品单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销售额的多寡。
销售渠道单一。国内博物馆的销售渠道大多取决于博物馆场馆的大小,大型博物馆因场馆较多,销售点可设多个,而小型博物馆则更为单一,通常只有一个销售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销售上限。
设计理念落后。博物馆从业人员多是从事考古、展览、讲解方面的工作,对创意设计前沿缺乏及时的认知,所以多与社会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但设计人员又对文物的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因此,二者在设计磨合中的缺陷通常会体现在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进而导致产品定型并直接影响销售。
江宁区博物馆的应对策略
面对中小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方面的窘境,江宁区博物馆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这一现象。主要集中于拓展营销渠道、实行销售激励制度、深挖文化因素、完善产品设计等几个方面。
拓展营销渠道。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区域内拥有多家一级博物馆,其中南京市因其拥有博物馆之多正在积极创建“博物馆之都”,在此前提下,由南京博物院牵头,设立“博苏堂”商店联盟,旨在整合省内多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流与互动,由南京博物院统一制定商店联盟的各项事宜,包括品牌建立、店面设计、产品调配、产品定价等,江宁区博物馆是首批加盟店之一。加盟后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有着众多益处,如江宁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通过联盟可以布货至各加盟店,包括南京博物院总店、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镇江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等。另外,江宁区博物馆也可选择加盟店其它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自己店面销售,既可丰富馆内文创商店产品的多样性,又能增加游客的购买欲望。
实行激励制度。江宁区博物馆在促进提高销售额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销售业绩突出的个人与机构给予奖励。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在确保公益目标、保护好国家文物、做强主业的前提下,依托馆藏资源,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逐步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文化文物单位评估定级标准和绩效考核范围。
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支持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公共文化创建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研发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品位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联系江宁区自身的地域特色,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相结合。
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水平。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研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努力研发兼具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实用价值的数字创意产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设计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开展合作,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水平。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纳入博物馆扶持计划支持范围。
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以体现文化内涵为前提,创新创意为动力,博物馆为主体,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品牌产品,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研发、生产、经营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通过相关活动与创意设计企业共同开发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鼓励企业通过限量复制、加盟制造、委托代理等形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近年陆续复制了青瓷簋、青瓷豆、鸡首壶、香薰等。
结 语
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在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能、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性,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系统梳理与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中小型博物馆更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纳一些有较高信誉与设计能力的企业参与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承、传播和共享;要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注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既传播文化,又发展产业、增加效益,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研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創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责编 凌 云)
相关热词搜索:;佛文化博物馆篇五
星期五下午,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参观。
中国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南苑街道人民广场北侧。建筑外观仿良渚文化玉琮,具有鲜明的造型特点。进入博物馆,宽敞的大厅,精美的装饰,把我们带入历史的空间。这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良渚文化和余杭历史,解读余杭和整个江南水乡文化现象及其成因的重要窗口。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进行了参观。馆内设7个展厅,4个单元展览。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余杭历史文化展”,重点反映自7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开始至现代余杭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地名胜、自然资源等;第二单元“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精品陈列馆”,展示良渚遗址出土的各种精美玉器,以及黑陶器和石器;第三单元“江南水乡文化展览”,主要介绍江南水乡的形成和发展、地理景观特征、对文化形成的意义及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第四单元为临时展厅。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还从“江南的文化历史”、“江南古镇”、“水乡风情”三个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面而立体的江南。
参观完这个博物馆,让我了解了很多知识,我也身为一个余杭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