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涉县女娲皇宫传说篇一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国家4a级景区涉县娲皇宫参观游览,希望我的服务,能给您带来愉快和收获。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9米宽12米的石牌坊,“娲皇宫”三个镏金大字是我国原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为我们题写的。
娲皇宫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最大的奉祀中华始祖娲皇圣母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娲皇宫始建于北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古建群分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计有房屋建筑135间,历代碑刻75通,经扩建占地面积达五百五十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经过三个文化广场,然后攀登十八盘,通过十八盘到达山上的主体建筑娲皇宫,最后游览山下建筑:广生宫、停骖宫、朝元宫。
(第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第一个文化广场。广场西边是游客服务中心、票务、咨询和商品购物等综合服务设施;广场东边是大理石刻的娲皇宫简介。
(第二个文化广场)现在,我们来到了娲皇宫最大的文化广场,它被布置成了八卦的布局,而且是一个先天八卦图。最外面是二十四节气图,代表了四象。
(第三个文化广场)我们看第三个广场:矗立在大家面前的是女娲塑象,它通高9.9米,象征九九归一,至高无上。女娲是上古时期的女神,所以塑像强调了返朴归真,她的头顶是高高挽起的一个发髻,中间点缀着一朵牡丹花,牡丹花是国花,象征女娲是华夏始祖,她树叶披肩,腰缠兽皮,系虎扣,裙带上点缀着鲜花和小草,一幅原始社会的女性形象。在她脚下踏着一只被她征服了的龙首龟背的猛兽,这象征着勇敢而又正义的女娲终将一切邪恶踩在了脚下。在塑像基座的四周有四幅红砂岩的浮雕,把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怒斩恶龙、拯救苍生”的传说故事一一展现。
(凤仙桥)这座石砌小桥叫“凤仙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八盘)漫步十八盘让我们了解一下娲皇宫的历史。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建都于邺城(临漳)。在位期间,因军事及政治的需要,经常来往于邺城与晋阳之间,而涉县正好作为途中的中转站,在这里建起了行宫别馆,还在这山崖上凿刻了五块佛经,开凿了三个石窟,现遗迹保留完好。正式供奉女娲虽是明代的事,但在民间,很早以前就有女娲的传说了。明代时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普遍信奉道教,才在这里建庙供奉女娲。因此,从娲皇古建到摩崖石刻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见证。
关于十八盘,大家听说过十八层地狱吧?传说,若人生在世不犯伦理纲常,死后的灵魂可上攀到天堂享福,转生来世也可福寿俱臻、子孙满堂;否则,死后的灵魂就必然被天神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来世再转为牛马偿还罪过。因此,我国很多建筑都建在高而奇险、胜似天堂的古刹下。接着往上走,您会看到沿道还建有四个六角的小凉亭,他们分别都有自己的名字,从上至下分别为:“眺峰亭”、“望漳亭”、“山明亭”、“水秀亭”,蕴含着“眺望山水、峰漳明秀”之意。水秀亭:因临近漳北渠水而得名。漫步十八盘,仙山古道,景象峥嵘;似攀蓬莱,如登方壶,大有身临山西五台、山东泰山圣地之情韵。
(山门)这是娲皇宫的山门,它坐东面西,三孔砖砌的拱门。在山门的两边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凤山名隆三岛”,下联是“神仙势压十洲”,横批为:“蓬壶仙境”。“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十洲”是道教称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境,分别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大洲、九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
大家看山门上面还有四个字“别有洞天”,前面我讲到关于十八盘的传说,传说十八盘以下为人间,十八盘以上是天堂,那么这个台阶就成了天上人间的分界线,跨过这个台阶,就一步登天,进入天堂了。请大家跟我一同体味一下天堂里“别有洞天”的感受。
(皮疡庙)
北面的这一间为皮疡庙,里面是皮疡王和鲁班爷二座神像,庙建何时,无从详考。皮疡王头戴冲天巾,脚着云底鞋,一手执鸡毛,一手端药罐,面容恬静,神态自如,仿佛在为世间生灵诊病赐药,除疾降福。与皮疡王同坐神台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建筑名匠鲁班,身着彩服,手握曲尺,慈颜善目,神采奕奕,好像在设计着娲皇宫的琼楼玉阁。
(牌坊、古中皇山碑)
这是牌坊,上面写着“娲皇古迹”四个大字,在牌坊的东山壁上有一处北齐凿壁古碑,上刻“古中皇山”,这是北齐时留下来的,它直接开凿在山崖上,非常独特,碑帽正中间刻有一佛二菩萨,释伽、文殊和普贤,充满了佛教色彩,保留至今是非常珍贵的。驮这块碑的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俗话说,龙生九子喜好不同,他最小的儿子最大的喜好就是驮重物,所以中国人永远让他驮着一块大碑。
(摩崖刻经)
在娲皇宫这处古代神庙建筑群中,历史悠久,价值最为珍贵者当推摩崖刻经。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成为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极为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我国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有着重大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刻经始凿于北齐天保末年(550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在娲皇宫有六部经文,分五处刻于崖壁之上,总面积为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共有经文137000余字,字体主要是楷体、隶书和魏碑,其刚劲有力、飘洒自如的魏笔书法为世代书法家所酷爱,被誉为“银勾铁画天下绝奇”。
(拱券门、眼光洞、蚕姑洞)
进了拱券门,我们先来看一下眼光洞和蚕姑洞两处古代石窟,始凿于北齐文宣皇帝高洋时期(550--559年),为娲皇胜地最早的建筑之一,开凿年代略早于摩崖石刻。其坐东朝西,位于梳妆楼右侧的山崖下,依山开凿。两洞之间相差距离不到五米。明代原在前面这块开阔地前筑有拱券圆门,可惜现在已不存在了。
眼光洞里祀奉着眼光奶奶,也就是佛教中的菩萨迦叶,她所坐的宝座是束腰莲花座。蚕姑洞里祀奉着蚕姑奶奶,坐在四面精雕群兽图案的湎弥座。她就是佛教中的菩萨安禅。她掌管着天下的养蚕业,每条蚕虫,从幼虫到蚕蛹,直到变蛾、产卵,整个生命和作工过程,都是她细致安排的。所以人们挂红布、烧香祈祷,蚕姑奶奶向家家传授养蚕技术,祭祀她可以靠蚕发家。由此可见,涉县在北齐时就信奉蚕姑奶奶,虽说这里不是桑蚕遍地,但也足以说明,当时涉县的养蚕业和丝绸业也是很发达的。(鼓楼、钟楼)
大家请这边看,这是鼓楼,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对面那座是钟楼。钟、鼓二楼南北对称,若遇火警或逢庙会,庙门敞开,钟鼓齐鸣,回荡山谷。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我县拍摄《艳阳天》时,还曾在此录取了钟声。
(梳妆楼后摩崖刻经)
我们先到梳妆楼后面看一下。这里刻的是《思益梵天所问经》,面积为50.1平方米,合计41700余字,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刻经。
(梳妆楼)
梳妆楼,是老百姓建来给女娲奶奶梳妆打扮用的。始建于康熙二十一年,在这座楼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楼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她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二楼是女娲,她是道教中的一位女神,但在历史上这两个教派向来是水火不相融的,争斗的非常厉害,一直到了唐朝末期,出现了释道儒三教融和的局面,这就是民族大融合的体现。
传说女娲为补天在中皇山筑熔石炉炼五色石,七七四十九天,不得休息,日夜守在炉旁烟熏火烤使桃花般的仙颜变得憔悴,乌亮的头发也变成一团乱麻。女娲不顾自己的疲惫和困倦,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历尽千辛万苦换得了世间生灵安然,万物复生。人们感激这位造化万物的神圣,特意为她建梳妆楼,使女娲有个美好的梳妆和休息的环境。大家可以看到,一楼大门内是“送子观音”,身披彩衣,怀抱男婴,端坐龙椅之上。背后的正面墙上,一幅观音送子图令人醒目。图中左文殊右普贤,正中送子观音乘麒麟俱都急驰在云雾中。
大家请上二楼。这是娲皇圣母塑像,你看她含情多姿,手扶秀发,正在梳头,其左侧的梳妆台上,摆着照脸用的镜子、梳头匣、胭脂盒等一应梳妆用品。右面放一张床,床上的仙女身盖锦被,侧卧熟睡。传说,熟睡的仙姑是紫霞元君,是女娲补天的得力助手。她两个将天补好后,都十分劳累,紫霞仙姑倒下就睡了。
(娲皇阁)
娲皇阁共为四层,但是又叫三阁楼,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层拜殿,是北齐时期开凿的三石室之一,不算楼阁的一层。石窟前原有神庙三楹,明嘉靖年间改建为楼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不慎失火,楼阁被焚,明天启六年(1626年)就楼基、套石窟、凿条石、券宝顶,建成拜殿,并在宝顶上建三层楼阁。故名三阁楼。娲皇阁总高23米,上依危岩,下临深壑,阁背紧倚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在岩壁的八个“拴马鼻”上。据说游客上满时,楼体摇晃,铁索即啷啷作响,故素有“活楼”、“吊庙”之称,堪与山西恒山悬空寺相媲美。
第一层是拜殿。拜殿是专门为众人朝拜娲皇圣母所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凡到娲皇宫的人,无一不抱着最虔诚的心情到此朝拜与祈祷,以求其分忧解难。拜殿里面是石窟,拜殿内座像是娲皇圣母,女娲身后通台上是“九天玄女”,她们形态各异,神姿不倦,俱持器皿,造福人间。传说玄女是王母的丫头,人头鸟身,上古时,黄帝与蚩尤交战,九战九败,王母就派她下界,教给黄帝兵法,第十战打败蚩尤一统天下。这是她在造福人间时的各种姿态。
请跟我上三阁楼。这三层阁楼每一层供奉的都是女娲。第一阁为清虚阁。阁楼墙上的壁画非常附合佛教道教中因果报应的说法,也说明了女娲爱憎分明的性格。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帝王为了自己的一时私欲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终因冒犯女娲而得到应有的报应,失掉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他就是商纣王。话说商纣王继位登基后,大臣们都建议他去朝拜一下人类的始祖神女娲以谢天恩,于是商纣王率他的文武百官,到朝歌附近的娲皇庙进香,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掀开了庙前的珠帘,露出了女娲美丽的容貌,纣王看见后迷恋女娲美貌,临走前在墙上题了淫诗一首,女娲回来看见粉墙上的诗句,非常恼怒,于是派下了三个妖女(九头雉鸡、九尾狐狸、玉石琵琶)迷惑纣王进而毁掉了他的江山。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请跟我上二阁楼——造化阁。女娲的第一大功绩就是创造了人类。据有关史料记载,女娲和伏羲是人首蛇身的兄妹俩,他们的母亲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叫华胥氏,当兄妹俩出生后不久世界上便遭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的侵袭,世上生灵全部消亡,只剩女娲伏羲兄妹两人幸免于难,于是他们便想着兄妹成婚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但兄妹成婚毕竟有违伦理,于是他们便采取占卜的方法以测天意,他们从两个山头上往下滚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了一起表示天意允许他们结婚。于是女娲和伏羲结为了夫妻,可是他们十二年才生了五个孩子,于是女娲想出了抟土造人的方法,孕育了这芸芸众生,使人类能够继续繁衍生息,女娲造人是先用黄泥捏成泥人然后用嘴一吹,泥人便成了活蹦乱跳的真人,但捏人也很慢,于是她又用柳条沾着漳河里的水甩泥点,于是泥点也变成了人。女娲造人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女娲的原型实际上是我**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她带领着子民勇敢地抗击洪水猛兽,靠人力战胜了自然,印证了人定胜天的真理,与其说是女娲创造了人类,不如说女娲拯救了人类,至于后来人们把这位大英雄进一步神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高的一层就是补天阁了。请看,女娲手持五色石,正在精心筹谋着如何帮助人类渡过难关。传说女娲功盖九天,以功德继承了伏羲的天子位,主宰一方。当女娲在天子位的末年,共工为了争霸天下,企图打败火神祝融再来对付女娲,于是首先向祝融挑战。一场激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他恼羞成怒,盛气之下,一头向西北极的撑天柱子不周山撞去,顿时,天塌地陷,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的绝境中,这时女娲从容应战,取来五色神石,耗尽所有精力,历时七七四十九天补好了天上的窟窿。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体现了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掌握命运的宝贵精神。
(造化阁后的九条铁索)
我们下到第二阁时,可以绕到楼的后面看一下栓在崖壁上的八根铁锁索,这八根铁锁,起到巩固楼体的作用,因为三阁楼均为木质结构,依崖而建,所以楼身容易前倾,再赶上庙会,楼上站的人多了,楼就会自然前倾,这时,9根铁索就会绷直,所以,这里又有“活楼、吊庙”之称。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古建筑家罗哲文先生看过之后将娲皇宫列入河北十大古建奇观之列。
好,现在我们已参观完娲皇宫的山上建筑,大家可以到钟楼和鼓楼敲敲钟鼓,美妙的钟鼓声会保佑您全家一生平安的。山上的游览就结束了,下面我们下山游览山下的三大古建筑。
(吕仙祠)
大家请随我向东走,看这独处一隅的比较小的建筑,便是吕仙祠。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硬山顶。里面供着八仙之一——吕洞宾。在他两侧有桃、柳二仙,墙上壁画为“八仙过海”和“八仙行云”。吕大仙人在这里可谓是悠然自得矣。一路走过来大家是否发现,娲皇宫即蕴含着佛教文化,又蕴含着道教文化。
(广生宫)
我们到广生宫看一下。广生宫坐东北朝西南,正对面是戏楼,门口石阶两侧有碑房两座,里面立有记事古碑10通,虽然简朴,但也不乏古香古色。山门野景,翠柏掩映、槐阴照户,若在暑夏,更是清秀无比。整个院落为典型的四合院结构,有东正殿、南北厢房和西门楼等组成。正殿叫子孙殿,它面阔五间,前有出廊,两端各开拱门。殿脊装透雕龙凤,中镶狮子宝瓶,两端各置吞脊吻兽。整个大殿雕梁画栋、五彩缤纷、擎柱朱漆、非常壮观。
大殿里共有九尊神像,中间是广生圣母,圣母左边是眼光奶奶、忌风奶奶、保姆、送子爷爷。右边依次为糠疮奶奶、水痘奶奶、奶母、催生奶奶、九尊塑像造型逼真,形态各异,仙姿道容,惟妙惟肖。这些造化人间的各位神仙,他们虽然在仙界,却处处漾溢出凡间的浓浓的人情味。
(停骖宫)
停骖宫是达官显贵、豪门富户之人到娲皇宫祭祀、游览下马憩息之所,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于清咸丰三年(1852年),由于地形所限,为前筑高台,后拓山坡而建,坐东北,朝西南,门前是两棵伞状的古柏。在石砌台阶的北边有三通记事古碑。大门过道两旁各建有平房两间,是过去道士居住的地方。南北厢房原为茶水房,是专供过去那些乡绅富士漫游娲皇圣地时憩息、渴饮的地方。正殿叫做歇马殿,正殿前立有红漆明柱,抱厦出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我们进去看一看。中间是娲皇圣母的坐像,两边是紫霞元君和碧霞元君。在大殿的东、北、南三面墙壁上,是清代所绘的壁画,这是“娲皇圣母出宫图”,这是“八仙庆寿过海图”,这是幅罗汉图。这几副壁画是相当珍贵的。
(朝元宫)
朝元宫又名十方院,原名大悲准提庵,是山下古建群中最前面的一组建筑,它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十六年重修改名为朝元宫。“朝”和“元”是第一的意思,因它为山前首庙,所以叫“朝元宫”。这里是天王殿,过道中间塑着一座神像—大肚弥勒佛,一看到他,我们马上可以想到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当您看到他这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再多的烦恼也都飞到九霄云外了!殿两边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天王殿的正面是大乘殿,又名维那殿,是朝元宫的正殿,坐东北,朝西南。在殿内正中的叫维那神,大家可以看到,他有很多的手和很多的眼,所以又欲称千手千眼佛。据《高僧传》和《百太清观》载,维那神是主管僧众庶务、威仪、纲纪的神圣,旧称“悦众”或“寺护”。在大佛两边有四位菩萨,分别是文殊、普贤、地藏王、观世音菩萨。
朝元宫里还有三官庙、华佗庙、斋房等陪衬建筑。三官庙,1987年后恢复。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又名青灵大帝,掌管赦罪;地官,又叫赐谷大帝,掌管解除厄运;水官,又叫紫徽大帝,掌管功名富贵为赐福之神。华佗庙内塑有华佗像,他发明了麻沸散,被人们尊称为“医圣”。
游客朋友们,今天的娲皇宫之旅就到此结束了,如有错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最后祝您一路顺风,旅途愉快。
邯郸娲皇宫
娲皇宫位于邯郸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坐落在中皇山的悬崖峭壁上,为国家 aaaa 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 “ 炼石补天,抟土造人 ” 的地方,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 550 亩。计有古建筑 135 间,北齐石窟 3 个,北齐摩崖刻经 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于一体,是我国最大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自古就有 “ 蓬壶仙境 ” 之美誉。其中的北齐摩崖刻经群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 ? 略说教诫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刻经面积 165平方米,分 5 处刻于崖壁之上,共刻经文 13.7 万多字,字体有隶、楷、魏碑体,“ 银钩铁画,天下绝奇 ”,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现有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也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我国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历史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经考证为 “ 天下第一壁经群 ”。
主体建筑娲皇阁共分四层,通高 23 米,拥群峰以渲势,依悬崖以据险,夺天工以称奇,临清漳以蕴秀,涵摄了山川之钟秀,汇集了古建之精华,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瞰深壑,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素有 “ 活楼 ”、“ 吊庙 ” 之美称。
女娲是华夏人类的始祖。65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娲皇宫附近的清漳河沿岸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后迁到山上抗洪治水,设坛祭祀,繁衍人类。后人在此修建庙宇,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道教和佛教建筑并存,成为女娲文化的物质依托。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庙会时期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候,主要有拴娃娃、开锁等生育习俗;问病求医、求平安等求吉避凶习俗;坐夜、撒米面等敬奉女娲习俗;及与女娲有关的岁时节庆、婚姻习俗等。
一、女娲补天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女娲在神话传说里是一个蛇身人首的女神。《补本纪o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日希女”。《说文》十二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有补天立极、抟土造人、化生孕育人类、制笙簧,帮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又被称为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
相传女娲生于成纪,据《辞海》等权威著作记载,古成纪即今天的秦安陇城镇一带。陇城是关陇重镇,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凤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传说女娲在此洞中诞生,或说女娲曾在此洞中生活过,亦有说女娲在此洞中修行过。陇城镇还有一眼泉水,世称“龙泉”,建有一处“龙泉井”,此井神秘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无论天气阴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变,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女娲就是汲此泉水,抟士造人。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o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人类饱受苦难。善良的女娲神,看着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去补天。
二、女娲文化
女娲和伏羲一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民间的祭祀和供奉。
女娲的神话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民间祭祀(上社)、祈禳还愿、进香朝拜、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河北涉县都会在中皇山的娲皇宫举行庙会,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
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构成了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管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
2009年9月16日首届中国女娲文化节暨“女娲杯”全国民间歌舞精品展演隆重开幕,涉县古中皇山彩旗招展,56面刀旗从山脚一直逶迤到娲皇宫,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26个民族的代表,20个女娲遗迹地代表,16支民族歌舞代表队和涉县及周边地区群众近万人相聚在中皇山下,共祭我们的祖先。
三、意义
女娲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涉县为中心的河北邯郸、山西晋东南及河南安阳等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至今在生活方式、各种礼仪、婚嫁、生育、庆典、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女娲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女娲文化的影响早已经深入到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女娲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当地的生活习俗中找到联系。比如,相传伏羲、女娲兄妹成亲,由于害羞,女娲用草帘遮住脸,伏羲则用土把脸涂黑,两人才入了洞房。而涉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
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很多,但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建筑就是娲皇宫,至今到此朝拜者仍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女娲文化集人类生存文化、婚姻文化、生育文化等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令人惋惜的是,熟知女娲祭祀文化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许多祭祀形式急需传承,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社首、香耆都年近古稀。
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对传承华夏文明、增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价值。现在女娲祭典日趋式微,民祭的道具、乐器及仪式过程只有几位老人还掌握详情,人生礼俗等内容不断淡化,急需抢救和保护。
娲皇宫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位于涉县西北唐王峧山腰。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这里群山叠翠,流水环绕,风景秀丽,为涉县古八景之一,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景区。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宽广的平台上建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娲皇阁坐北朝南,背靠断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高达23米,为四层楼式结构,歇山式琉璃瓦顶,依山就势,结构奇巧。二至四层,左右前三面均带有走廊,可以登临观望。背靠山崖处有8根铁索,凿崖而系,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据说,每逢游客云集之际,索即伸展,故有“活楼”、“吊庙”之美称,堪称中国建筑之一绝。
阁外山崖上,有北齐摩崖石刻《法华经》、《神秘解脱经》、《妙法莲花经》、《盂兰盆经》、《十地经》等十部真经,13万多字,面积达157平方米,字迹工整,字体挺拔秀丽,距今已有1400余年。其年代之久、字数之多,堪称“中华之最”,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属国家瑰宝,它对研究历史、古代书法及佛教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享有盛名,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中也极为珍贵。
涉县娲皇宫 ——女娲塑像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城西北十多公里处的凤凰山上,因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的女娲炼石补天于此而得名。始建于北齐时期(550-559年,为文宣皇帝(高洋)所建,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娲皇宫俗称“奶奶顶”。据说是中原唯一祭祀女娲的宫殿。凤凰山下的清漳河,水流潺潺,河石似卵,固纹色彩斑斓,石呈青蓝红白紫五色。相传这五色石是当年女娲补天时剩馀下来的碎渣儿。在清澈的河水映衬下,五色石显得更加玲珑剔透,晶莹珠玉。娲皇宫建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翘首仰望,石崖高耸,玉宇琼楼,重檐飞阁,嵌于绝壁,实有“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麈寰处处低”的感觉。娲皇宫共有四组建筑,山下最前边是朝元宫,山坡上有停骇宫和广生宫。向上绕行古道十八盘”,便是主体建筑娲皇宫。娲皇宫有“吊庙”、“活楼”之称,也叫“娲皇阁”,是这里最富特色的建筑。其为四层楼阁,高23米,长16.8米,进深13.6米,背北朝南置於悬崖石坎上,紧紧靠百尺绝壁凌空而起,重重飞檐彩木,宛如凌空欲飞之凤翼。北面山崖八根铁索盘石而系,把楼阁缚在绝壁上。每逢游客云集,阁即前倾,铁索伸展,绷如弓弦,游人无不屁个索伸忌湖如弓弦,游人无不敬叹,拍手叫绝。钟鼓楼、迎爽楼、梳妆楼、六角亭分筑两侧。琉璃瓦顶,画栋雕梁,雄伟壮观。整个建筑倚山就势,构筑严谨,巧夺天工。登阁远眺,太行群峰叠翠,景色宜人。
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宽广的平台上建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娲皇阁坐北朝南,背靠断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高达23米,为四层楼式结构,歇山式琉璃瓦顶,依山就势,结构奇巧。二至四层,左右前三面均带有走廊,可以登临观望。背靠山崖处有8根铁索,凿崖而系,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据说,每逢游客云集之际,索即伸展,故有“活楼”、“吊庙”之美称,堪称中国建筑之一绝。
阁外山崖上,有摩崖石刻《法华经》和《深密解脱经》。字体工整,挺拔秀丽,为北齐时所刻。在奶奶顶门内石壁上,有北齐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个大字。在山崖上,有明万历年间“天造地设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还有北齐时期开凿的石窟。娲皇宫古朴清幽,历史悠久,对研究历史、书法、石刻艺术及佛教渊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娲皇宫历史上从明代起大小修葺达三十次,最后一次整修是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现存建筑有娲皇阁、山门、皮疡庙、梳妆楼、钟鼓楼、功德祠、眼光洞和蚕姑洞。寺中摩崖刻经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刻经共有6部,计137万余字,有“天下第一(壁)经群”之美称。此外保存历代石碑达通之多。
娲皇宫,当地俗称“奶奶顶”,是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古中皇山)的一处古迹。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
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娲皇宫古迹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
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它由四组建筑组成,每一组都各具神韵,自成一体,又和整体格局和谐统一。山脚三处建筑,自下而上,依次为朝元、停骖、广生三宫。朝元宫(十方院),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烧),停骖宫(歇马殿)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这个宫(歇马殿)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广生宫(子孙殿),为一座神庙,乃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停骖、广生二宫,各有正殿、配殿,分别为悬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脚向上绕行十八盘后,过广生宫便是“奶奶顶”即娲皇宫所在。
娲皇宫是最后最高的一组主要建筑,于凤凰山崖险峻陡峭之处就势筑台而建,娲皇阁(三阁楼)居中,梳妆楼、迎爽楼分立左右,钟鼓二楼南北对峙,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题有“娲皇古迹”的牌坊等,各选其位,呈点缀之态,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谐对称,又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为此处古迹之精髓。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镂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国内也属罕见。从国内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娲皇阁亦称三阁楼,坐东面西,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从下向上依次名之为“清虚”、“造化”、“补天”,通高23米,建筑式样为歇山顶,七踩三下昂斗拱,龙形要头,属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设深壑,犹如桂殿兰宫嵌于绝壁,故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重碧灿然,坐若霞蔚”之赞。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堪称一奇。各层均三面设廊,背依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崖壁,据传游客盈楼时,铁索即啷啷作响,故素有“话楼”、“吊庙”之称。
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摩崖刻经共有六部,分五处镂于崖壁上,刻经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400余字,字体为魏碑字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它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涉县女娲皇宫传说篇二
涉县娲皇宫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涉县娲皇宫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娲皇宫,我是你们的导游xx。
娲皇宫,当地俗称“奶奶顶”,是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古中皇山)的一处古迹。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娲皇宫古迹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
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它由四组建筑组成,每一组都各具神韵,自成一体,又和整体格局和谐统一。山脚三处建筑,自下而上,依次为朝元、停骖、广生三宫。朝元宫(十方院),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烧),停骖宫(歇马殿)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这个宫(歇马殿)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广生宫(子孙殿),为一座神庙,乃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停骖、广生二宫,各有正殿、配殿,分别为悬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脚向上绕行十八盘后,过广生宫便是“奶奶顶”即娲皇宫所在。
娲皇宫是最后最高的一组主要建筑,于凤凰山崖险峻陡峭之处就势筑台而建,娲皇阁(三阁楼)居中,梳妆楼、迎爽楼分立左右,钟鼓二楼南北对峙,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题有“娲皇古迹”的牌坊等,各选其位,呈点缀之态,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谐对称,又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为此处古迹之精髓。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镂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国内也属罕见。从国内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娲皇阁亦称三阁楼,坐东面西,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从下向上依次名之为"清虚"、"造化"、"补天",通高23米,建筑式样为歇山顶,七踩三下昂斗拱,龙形要头,属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设深壑,犹如桂殿兰宫嵌于绝壁,故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重碧灿然,坐若霞蔚"之赞。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堪称一奇。各层均三面设廊,背依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崖壁,据传游客盈楼时,铁索即啷啷作响,故素有"话楼"、"吊庙"之称。
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摩崖刻经共有六部,分五处镂于崖壁上,刻经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400余字,字体为魏碑字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它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好,游客朋友们,娲皇宫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涉县女娲皇宫传说篇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娲皇宫,我是你们的导游**。
娲皇宫,当地俗称“奶奶顶”,是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古中皇山)的一处古迹。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娲皇宫古迹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
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它由四组建筑组成,每一组都各具神韵,自成一体,又和整体格局和谐统一。山脚三处建筑,自下而上,依次为朝元、停骖、广生三宫。朝元宫(十方院),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烧),停骖宫(歇马殿)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这个宫(歇马殿)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广生宫(子孙殿),为一座神庙,乃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停骖、广生二宫,各有正殿、配殿,分别为悬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脚向上绕行十八盘后,过广生宫便是“奶奶顶”即娲皇宫所在。
娲皇宫是最后最高的一组主要建筑,于凤凰山崖险峻陡峭之处就势筑台而建,娲皇阁(三阁楼)居中,梳妆楼、迎爽楼分立左右,钟鼓二楼南北对峙,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题有“娲皇古迹”的牌坊等,各选其位,呈点缀之态,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谐对称,又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为此处古迹之精髓。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镂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国内也属罕见。从国内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张家口旅游导游词 ·山海关导游词 ·秦皇岛祖山导游词 ·北戴河导游词 ·角山导游词
娲皇阁亦称三阁楼,坐东面西,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从下向上依次名之为“清虚”、“造化”、“补天”,通高23米,建筑式样为歇山顶,七踩三下昂斗拱,龙形要头,属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设深壑,犹如桂殿兰宫嵌于绝壁,故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重碧灿然,坐若霞蔚”之赞。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堪称一奇。各层均三面设廊,背依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崖壁,据传游客盈楼时,铁索即啷啷作响,故素有“话楼”、“吊庙”之称。
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摩崖刻经共有六部,分五处镂于崖壁上,刻经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400余字,字体为魏碑字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它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好,游客朋友们,娲皇宫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涉县女娲皇宫传说篇四
伪满皇宫博物院导游词
引导语:伪满皇宫旧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光复北路5号,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是国内现存比较完整的宫廷遗址之一。以下是伪满皇宫博物院导游词,仅供参考。
【第1篇】伪满皇宫博物院导游词
游客朋友大家好!
位于长春市东北角的光复路上,占地面积12公顷,是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宫殿,他在从1932年到1945年间曾在这里居住。伪满皇宫的主体建筑是一组黄色琉璃瓦覆顶的二层小楼,包括勤民楼、辑熙楼和同德殿,这三座小楼风格独特,是中西式相结合的格局。
伪皇宫可分为进行政治活动的外廷和日常生活是内廷两部分,现分别辟为伪满皇宫陈列馆和伪满帝宫陈列馆。外廷(皇宫)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勤民楼是溥仪办公的地方。此外还有花园、假山、养鱼池、游泳池、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以及书画库等其他附属场所。
内廷(帝宫)是溥仪及其家属日常生活的区域,其中辑熙楼是溥仪和皇后婉容的居所,是日常起居之处;同德殿是“福贵人”的居所,另外还设有一些娱乐设施。如今,帝宫的一部分已辟为吉林省博物馆,展出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在东北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史料。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建立在伪满皇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以伪满时期的文物、文献、图片资料为主要收藏对象,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历史、伪满洲国史、伪满宫廷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伪满洲国皇宫旧址为载体,以陈列展览为手段,通过举办《伪满皇宫原状陈列》、《从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揭露日本武力侵占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罪恶以及以溥仪为首的伪满傀儡政权卖国求荣、效忠日本、甘当儿皇帝、奴役残害东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仪及其“后”“妃”被扭曲的宫廷生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目的。主要收藏对象,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历史、伪满洲国史、伪满宫廷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伪满洲国皇宫旧址为载体,以陈列展览为手段,通过举办《伪满皇宫原状陈列》、《从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揭露日本武力侵占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罪恶以及以溥仪为首的伪满傀儡政权卖国求荣、效忠日本、甘当儿皇帝、奴役残害东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仪及其“后”“妃”被扭曲的宫廷生活。
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目的。伪满皇宫博物院成立于1962年,后与吉林省博物馆合属办公,1982年恢复建制,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观众,原馆名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xx年划归长春市政府属地管理,xx年2月18日更名为伪满皇宫博物院。现保护范围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61名,院藏文物近两万件。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东北隅,有一处与现代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群,它就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其中宫廷主体部分即核心保护区为万平方米,其余为附属部分。伪满皇宫是我国至今所保存较完整的宫廷遗址之一,在历史渊源上与沈阳故宫、北京故宫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伪满皇宫本身的性质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代君主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宫廷遗址,是日本侵略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伪满皇宫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文化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性质的独特性,以及文化的稀缺性、世界性和独有性。伪满皇宫现已开放展出各类原状陈列和专题展览20多个,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海内外观众前来参观,收到了极好的社会反响,也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和启迪。您到过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吗您了解溥仪和伪满皇宫吗不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院将是您人生的终身遗憾!
【第2篇】伪满皇宫博物院导游词
亲爱的各位游客,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溥仪曾生活的地方伪满皇宫,首先我们参观的是缉熙楼。
宫廷占地面积为万平方米,原为吉黑榷运局。溥仪在这里渡过了13年4个月零8天的傀儡生涯。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小皇帝住盐仓,咸(闲)龙一条”。
【外观】
缉熙楼,是一座青砖铁皮房顶的欧式二层楼房,原为吉黑榷运局的办公楼,1932年4月3日之前经改建维修,成了溥仪及其后妃居住的寝宫。
【名由】
溥仪依据《诗经·大雅·文王》中的“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这句话为此楼命名。
【生活状况】
“缉熙”二字象征着光明,但溥仪住进这里后,发现一切都与他想象的截然不同,完全受日本关东军摆弄得傀儡皇帝的生活简直就是暗无天日!
【溥仪生活区】
进入楼内,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二楼。二楼的西侧为溥仪的生活区,主要包括卧室、书房、理发室、佛堂、卫生间和中药库。
【卧室(床、锻枕、毛巾被、人体模型)】
溥仪的卧室装修得简洁明快,床为雕有二龙戏珠图案的红木床,床上的一对缎枕,据说是祥贵人谭玉龄亲手缝制的。溥仪天生怕热,从小养成了盖毛巾被睡觉的习惯,夏天盖一条,冬天盖两条,贴身处衬着一个白色的卫生单,每天都要换洗。奇怪的是,南部窗下还摆放着一男一女两具仿真人体模型,平时用布盖着。临睡前,溥仪常把它们竖在床前。据说,这是溥仪为防人暗算而用作防身的“护卫”。
【书斋(办公、吉冈、比睿号、献媚四言诗、诏书)】
与卧室相通的房间是溥仪日常学习的地方——书斋。溥仪作为傀儡皇帝,由于整日里无公可办,也就渐渐地懒得去勤民楼办公处理政务了,大部分时间在缉熙楼渡过。书斋成了溥仪的又一个办公场所,溥仪常常在这里接见“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本来,不经溥仪批准,任何人是不能随意出入书斋的,但对吉冈安直却是例外,他有时一天来往数次。每当吉冈安直到来时,溥仪都要起身迎接,不敢怠慢。墙上的这幅水墨山水画,就是吉冈安直所画,虽然画得叫人不能恭维,但溥仪却非常“敬重”地将它挂在书斋最突出的位置。房间内摆设的另一件引人注目的物品是溥仪第一次东渡访日时曾乘坐的日本“比睿”号战舰的模型,日本人特意将该战舰做成模型送给溥仪留念,就是要让溥仪时刻不忘日本扶植他做伪满皇帝的恩德。1/212下一页尾页
涉县女娲皇宫传说篇五
青岛德国皇宫导游词
迎宾馆坐落于信号山南麓,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不过第一任总督托尔帕尔在里面却没住过几天,为什么呢?因为该建筑营造费用过大,达到了近100万马克。所以他回去的时候也被议会弹劾下台.换成了新的一任总督.迎宾馆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现在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该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
迎宾馆楼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砖石钢木结构,德国古典皇宫庭院建筑。屋顶设计丰富多变,墙身用大量石材料装饰,石雕刻花,券柱式外廊,石砌墙角和檐口,半透明木构墙,使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奇葩。楼分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底层为半地下房间,原为总督仆从及膳食用房。由西门进入既为第二层,习惯称为一楼,内设过门厅、中厅、大厅、会议室、舞厅、餐厅和花房等组成,大厅高为9米,顶部悬以华丽的吊灯。大厅的墙壁上装饰铜雕艺术品和油画,墙下部围以棕色的护板;一侧墙角处是一个嵌着绿色玉石的壁炉,另一角摆放着一架古老的德国三角架钢琴,大厅墙壁上挂有一只钟表是德国著名钟表设计家琼汉斯设计的,它有一个特点是一小时报四次时,每一刻响音乐,整点是敲钟点。整个大厅充满了古朴浓郁的西方情调。第三层习惯称为二楼,原为总督卧室和办公之处,装修的富丽堂皇。由于迎宾馆曾是政府接待贵宾的地方,在“文化大革命”没有遭到破坏,整个建筑大都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里面的家俱均为德国原装产品,这是德国一家曾经专为皇家贵族生产家俱的家俱店,据说至今尚在,编制于奔驰公司.这座建筑历经沧桑近百年,曾几次易主。1914年11月日德交战,驻青德军战败离开,此处成为日本历任驻青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12月我国收回主权,此处为胶澳商埠督办总办官邸,后为国民党历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2年沈鸿烈任市长后,不再入住此处,这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此处正式命名为“迎宾馆”;1938年--1945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此处为“国际俱乐部”;日军投降后,又改为“迎宾馆”。
解放后,作为政府接待的宾馆,迎宾馆曾接待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贵宾。1957年7月12日至8月12日,毛泽东主席携夫人江青及女儿李纳、李敏来青岛时居住在此。当年总督住过的房间,亦曾经住过蒋经国、谢胡、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前澳大利亚总理希尔等国家元首。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至1992年,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客人宾馆,毛泽东、陈云等及国际友人胡志明、谢胡、西哈努克、希尔等都曾在此下榻。
1999年5月1日,青岛市政府将迎宾馆辟为旅游景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并因此有了个“别名”———青岛德国建筑德式官邸旧址。
神秘的青岛迎宾馆青岛“迎宾馆”,一座欧式建筑,曾是德国驻青岛的提督府。昔日,袁世凯多次下榻;汪精卫在此召开成立汉奸政府的秘密会议;军阀张宗昌在此馆遭预谋暗算,人们称之为“凶宅”。今天,我们推开这扇历经风雨的大门,去解读它鲜为人知的历史……
走进神秘的青岛迎宾馆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追踪着欢乐的足迹,穿过蜿蜒的柏油路,我们来到了信号山南麓,叩响了青岛“迎宾馆”的大门。门开了!从大门里溢出来一团团浓绿的鲜花,纷呈出奇妙的色彩,召唤着人们去了解它、认识它。
宽敞的大厅,装饰得典雅华贵、富丽堂皇。奇丽多姿的各种立柱,各种家具精工雕刻,灯具造型优雅各异,整个建筑别具一格。置身在这样一种西式的典雅环境中,不禁使人们想起了那悠久的历史,这座远东著名的近代西洋古堡式的宫廷建筑,矗立了一百多年,作为当年德国在青岛的提督官邸,它经历过了历史的腥风血雨,统治者更迭。
记者在青岛档案馆里,在泛黄陈旧的资料中看到了当时的记载和照片:青岛原是一个小渔村,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良港,成为了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从1891年青岛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国人的早期殖民开发,当初在现在的青岛小鱼山公园附近,后来在青岛信号山山麓建起了总督官邸,由当时德国著名的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进行设计,他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仿造建立了总督官邸。整个工程花费5年工期。工艺技术要求十分苛刻,前后有4家青岛的资本家公司承接施工,都因技术要求太高而被淘汰。据青岛老一辈人介绍,当时的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等,只要德国监工在木制建造的接缝上能插上刮脸刀片,就算不合格,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可见当时工艺技术要求的苛刻。至今一个世纪了,整个宾馆,没有一件木制家具因质量问题出现裂缝和变形。
1908年竣工完成的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它的主体建筑4000平方米,除居室以外,有大小客厅、书房、宴会厅、室内花园。其建筑及设施之豪华,在当时大大优于香港、澳门总督的官邸,外部装饰有富丽堂皇的浮雕、雕塑,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总督官邸虽无围墙,但在四周设立着德文和中文的标牌:“私人领地,不准入内”。这年10月20日,巡抚袁世凯来青岛访问,总督托尔柏尔到车站迎接,袁世凯到官邸拜会,托尔柏尔宴请了袁世凯,给袁世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他后来当上了大总统,还在一次宴会上盛赞青岛的德国总督官邸,扬言要在北京天安门前建一座像青岛德国总督官邸一样的欧式建筑,供他享用。袁世凯为近代史上青岛德国总督官邸迎接的第一位中国高官。
托尔柏尔的继任者叫瓦德克,他在德国大学毕业后参加海军,从士官做到参谋,1908年到青岛任驻青岛的德军参谋长。托尔柏尔离职后,他升任了当时的胶澳总督。同他妻子和儿女住进了这座豪宅。1914年,日本和英国联军开始攻打青岛,一阵激战,孤立无援的驻青岛德国军队战败,瓦德克代表德军投降,黯然离开了这座官邸,全家被遣送回国。但德国皇帝并没因他战败追究责任,反而仍以他作战努力,赐予一枚国家荣誉奖章。
1922年,中国国民政府收回了青岛,也同时收回了作为日本“胶澳总督办”的原德国总督官邸。1925年,时任奉系渤海舰队司令兼胶东护军使的毕庶澄进驻青岛,带着几个妻妾住进了这座大楼。他的一妻四妾住在二楼,一人一个房间,各配有侍女。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北上,毕庶澄进驻上海,战败后临阵脱逃,跑回了青岛,被当局以“临阵脱逃罪”处以死刑。他的一个姨太太在这座官邸吓得跳楼自杀。后来,曾来青游玩住在这里的军阀头目张宗昌,也遭到过他人预谋暗算。一时间,人称这座官邸为“凶宅”。
1934年,这座美丽的德国建筑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迎宾馆”。1935年夏天,国民党中央政府“美龄”号专机徐徐降落在青岛机场,从机上下来了宋美龄和宋子文等国民党要员。早已等候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在机场举行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仪式。随后,他们乘车下榻“迎宾馆”。在举办的盛大欢迎晚宴上,宋美龄对奉上的正宗西餐佳肴赞不绝口。席间,市长沈鸿烈还将西餐厨师介绍给宋美龄。几天的青岛避暑游玩,使习惯了西方生活的宋美龄流连忘返。宋美龄回南京后,沈鸿烈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了迎宾馆的西餐厨师,令其到蒋介石的官邸报到,后这位厨师成了宋美龄的专职西餐厨师。
三十年代,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常来青岛视察,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将韩复榘安排在他喜欢的“迎宾馆”下榻。热情款待,酒过三旬,还投其所好为韩复榘招妓助兴。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军队节节溃退,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和周佛海等公开投敌成了大汉奸。1940年1月,日本为了在中国成立一个汉奸政府,在青岛“迎宾馆”召集全国各地汉奸开会。日本华北侵略军扶植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主席王克敏、日本海军部扶植的伪南京“维新政府”头子汪精卫、梁鸿志、周佛海等到会,会议确定了成立以汪精卫为首的伪“中央政府”,以“反共亲日和平”为宗旨,公开投降日本。
在南京档案馆,我查看了当时在青岛“迎宾馆”,汪精卫他们召开全国联席会议,公开投降日本的有关资料和照片。
照片上,在青岛“迎宾馆”的大门口,岗哨林立,汉奸伪“中央政府”的军政官员们分乘簇新的汽车,驰向“迎宾馆”,门前旗杆上挂起了日本国旗和中华民国国旗。汪精卫和汉奸首脑在“迎宾馆”门口彼此相见,脸色凝重,照片上全没有喜庆的气氛。
汪精卫身着黑色礼服,各路官员着西服和大褂,武官着军装。资料中,原汪伪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金雄白在回忆报告中写道:“汪精卫显得有些憔悴,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肃然走向„迎宾馆‟大厅的主席台,眼光向四面扫射了一下,当看到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和一些日本驻军官员在场,他微微地叹息了一声,低下了头,脸上挤出了一丝微笑。国歌后他发表了„中日关系调整前途‟的投降日本演说,声音很低,讲话无力。随后,汪精卫与日本高层官员完成了签署手续。典礼在汪精卫讲话后匆匆地结束,在„迎宾馆‟门口,汉奸们和板垣征四郎及日本驻青军官拍了一张合影照片。”
金雄白的回忆录中形容道:“这张合影,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公开投降日本悲剧的序幕。”
汪伪会议在青岛召开的当日,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立刻发布了通缉名单,汪精卫赫然排在名单之首。此时,日本政府并没有马上公开宣布支持汪伪政权,他们还和重庆蒋介石方面保持着联系,目的是想拉拢蒋介石投降日本。
在当时,汪精卫对日本劝降蒋介石,感到非常紧张。按照周佛海所讲,他听说日本想劝降蒋介石,从没有睡好觉。他知道如果蒋介石与日本媾和,自己就没有任何价值。但日本想劝降蒋介石,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直到1940年11月30日,日本见蒋介石不从,才决定正式承认汪伪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