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花朵般绚烂多彩,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呵护和培养。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力求精炼、准确、生动。看看这些环境保护实践的案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信心。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一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词句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具备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文章进行评价,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在目前,我国的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内涵。
(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还相对匮乏,知识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之间的家庭环境、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阅读指导。
(二)以“对话形式”为过程。
教师、学生以及文章作者,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的三个“对话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同时也让教师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不要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只是进行语言交流,而要将其作为三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作者”的互动,得到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理解,而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则是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绝佳机会。而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好指挥引导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够充实。
语文教学需要较大的信息量,而其知识性强度也要高于其他学科。但在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内容还不够充实,所以很难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讲,教学期间总是在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艺术也会因教材内容的单薄而无从发挥。而学生早已对教师的重复讲解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开阔,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很难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
(三)课堂讲解方法复杂繁琐。
语文阅读综合性较强,而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经常会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讲解,这看似讲得详细,实则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不仅如此,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还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读”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寄托。首先,在情境中感悟。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情境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创作者,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情感。其次,抓住关键语句去感悟。在文章当中,对关键语句的深入理解往往是感受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阅读期间,学生一定要着重体会此类语句,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重视在阅读中实现扩展。
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通过大量阅读来给自己创建一个能够扩展思维、开拓眼界的平台。在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积极探索阅读奥秘的欲望,以此让他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讨论,这样就能出现很多比较有个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有可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主义”主要是对“全盘西化”的否定,不过同时也在告诫国人要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而另外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没有错,不过却不能盲目使用,在“拿来”以后,还要根据当时的国情来作进一步的打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拿来主义”太具有依赖性,并不可行,一定要有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阅读和讨论交流,学生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章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期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若想让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力度。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精髓,掌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全面了解,以此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此时的教师,则要充当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期间全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水平,就一定要在教学期间加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力,重视语文阅读的扩展教学,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认真努力,不断研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案,从而将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3]张碧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温永刚.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二
一首好诗就是一个世界,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其间的醉心之作,帮助学生通过有益途径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于教学方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情读:无情岂能动人。
不带感情不读诗歌,无情岂能动人?
尽管古典诗歌历时久远,今人阅读起来不易理解,但还没到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初读诗歌我们还是能领会其中的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伤感。我提醒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在读时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齐整的朗读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这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更为有益的尝试是师生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如有空闲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走近古诗的兴趣。
二、意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初读把握诗人情感,我们依然处在“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状态,尚需较多的时间细品诗意诗境:涵咏工夫兴味长。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是读过背过几首古诗的,但令人人尴尬的是我们不见得能讲出深刻的含义来,我们的理解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为古典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很大,而今人又习惯用繁复的现代汉语去思维,所以得读出古诗中省略的内容,字斟句酌,看出诗句背后的文字,方能充分感受字里行间丰富厚重的内容情感。
当然,这个过程包括对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时代环境的了解。我觉得每首诗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应“上穷碧落下黄泉”去还原。比如辛词《水龙吟》,我们看到了诗人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悲情故事。读到这种程度,学生不仅品出诗人的伤感更能进一步理解他“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的怨愤。
三、想象: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意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种本领是想象。
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得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正是“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四、美读:转益多师是吾师。
《论语》里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指出艺术手法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
杰出的诗人们能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不着痕迹地妙用艺术技巧,形象真切,细腻传神得表情达意,对此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可见一斑。
我们需要从诗歌鉴赏的低阶段,上升到研究美的艺术的高阶段,明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更有效的品读其他诗歌。比如辛弃疾《水龙吟》上阕的借景抒情,下阕的化用典故,对比之中表明心志。没有这些技巧,也许我们今天只能在史书中看到辛弃疾的大名,而无缘与他在诗词的世界中同喜同悲。
另外我们还得善于联系归纳,如哪些诗人有相似的情感志向,类似的诗句。如由《水龙吟》我们想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刘概的“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我们眼前就不只是一位诗人,而是诸多诗人,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们的眼界顿然开阔。
古典诗歌是美的艺术,我们有责任传承艺术的美。
五、自读:江山留胜地,我辈复登临。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江山自留胜地,当我辈复登临之时,我们的感慨会比古人更丰富。
六、泛读:不薄今人爱古人,每寻诗卷似情亲。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阳春一曲和皆难”。很多人怯于或懒于阅读,对古典诗或望而却步或束之高阁或浅尝辄止,这无助于我们赏析古诗,更不是我们文化的幸事。
我们应该热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文学应成为一种习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博览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入品析;方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产生顿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将诗中人生与自我人生融合升华!
广泛阅读,不薄今人爱古人,你会觉得每寻诗卷似情亲。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三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诗歌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有着概括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歌和练习写作诗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联想,以及语感、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读诗使人灵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教育,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黑板报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总之,诗歌教学对于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让诗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诗歌,发现并欣赏它的美,进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让我们的民族更多一些诗意和智慧。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四
诗歌的题目通常揭示了诗歌的具体写作时间、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主旨或者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诗歌。比如说在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写的是四川的道路,还可以了解作者认为蜀道是十分艰险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在诗歌中最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词。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到诗眼对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在学习《蜀道难》这篇文章时,诗歌的诗眼是“难”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可以围绕这个字进行和展开。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时,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一词就是诗歌的诗眼,体现了王昭君对于远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时体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悲凉和怨恨之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中的词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富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发现诗歌的诗眼,并通过诗眼体会诗歌的情感。
2了解作者与背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了解诗人才能更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当朝的宰相被杀害,自己因为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而被贬。因此,在诗中表现了作者的凄凉与愤慨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了解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歌创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饮酒,相约的朋友却为赴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杜甫壮志未酬,心中难免郁结[2]。
3抓住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创建适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画面。比如说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诵,将这一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创造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说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更直观的形成对诗歌的感受。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五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六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诗歌。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赵,就要与生活相互联系。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诗歌本身,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的认识,逐渐地培养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可以先选择一些难度比较小,并且有趣的诗词,可以选择课外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向学生提问最贵的书信是哪一封?答案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追多地玫史教学方式。
教师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环节,能够让原本难懂的诗歌鉴赏变得与学生的。
兴趣。
爱好。
相互联系。比如,学习蜀道难这一课时,由于蜀道难的篇幅较长,要求背诵的部分较多。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之前,先要对作者进行介绍,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噫吁巇!”这样的感慨?弓丨导学生发挥创造力,逐渐地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4'泌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专业训练。在古诗词的课堂上,先要对古诗词的诗句进行鉴赏,再分析其中的意向,通过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鉴赏能力的认识。教师可以使用示范的方式对学生的鉴食能力进行训练,再让学生勇于尝试,教师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能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逐渐地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师要不軔地免善负身的专业紊质。
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鉴赏能力的认识,要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鉴赏能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率。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耐心地辅导,适当地对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升鉴赏能力。
知人论世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表达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我们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背景性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此,知人论世、弄清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他创作诗歌的特定背景知识,作者的经历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在了解诗人思想轨迹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理清作者要倾吐的心声和想表达的情感;所谓弄清史实,就是对于诗歌当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师生要有相应历史知识的积累,以课件展示或者讲。
故事。
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牢牢握住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必须以意象为突破口。分析意象类题目,重点要把握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一步,要从诗歌当中找到相关的。
句子。
找出相关的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分析诗人描绘这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内蕴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时候。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解读。
强化诵读法语文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出色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的古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
文化。
底蕴,我们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就要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反复诵读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1抓住诗题,找诗眼。
诗歌的题目通常揭示了诗歌的具体写作时间、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主旨或者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诗歌。比如说在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写的是四川的道路,还可以了解作者认为蜀道是十分艰险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在诗歌中最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词。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到诗眼对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在学习《蜀道难》这篇。
文章。
时,诗歌的诗眼是“难”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可以围绕这个字进行和展开。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时,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一词就是诗歌的诗眼,体现了王昭君对于远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时体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悲凉和怨恨之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中的词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富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发现诗歌的诗眼,并通过诗眼体会诗歌的情感。
2了解作者与背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了解诗人才能更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当朝的宰相被杀害,自己因为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而被贬。因此,在诗中表现了作者的凄凉与愤慨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了解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歌创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在。
重阳节。
这一天登高饮酒,相约的朋友却为赴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杜甫壮志未酬,心中难免郁结[2]。
3抓住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创建适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画面。比如说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诵,将这一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创造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说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更直观的形成对诗歌的感受。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想象力。
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
教育。
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
黑板报。
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总之,诗歌教学对于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让诗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诗歌,发现并欣赏它的美,进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让我们的民族更多一些诗意和智慧。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七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诗歌本身,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的认识,逐渐地培养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可以先选择一些难度比较小,并且有趣的诗词,可以选择课外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向学生提问最贵的书信是哪一封?答案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追多地玫史教学方式。
教师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环节,能够让原本难懂的诗歌鉴赏变得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互联系。比如,学习蜀道难这一课时,由于蜀道难的篇幅较长,要求背诵的部分较多。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之前,先要对作者进行介绍,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噫吁巇!”这样的感慨?弓丨导学生发挥创造力,逐渐地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4'泌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专业训练。在古诗词的课堂上,先要对古诗词的诗句进行鉴赏,再分析其中的意向,通过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鉴赏能力的认识。教师可以使用示范的方式对学生的鉴食能力进行训练,再让学生勇于尝试,教师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能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逐渐地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师要不軔地免善负身的专业紊质。
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鉴赏能力的认识,要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鉴赏能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率。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耐心地辅导,适当地对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升鉴赏能力。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八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为基础的出发点就是“阅读”,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便成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高中教学阶段,对学生而言,是所受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为了使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教学得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此,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学中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阅读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决定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其占用的时间通常是最多的,且耗费的精力也最大,但是受到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1在文本互涉中完善备课是前提。
首先,收集资料。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最需要完成的事情就是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像是作家创作的其它文本、与写作背景相关的本文、其他作家创作的与之相似的文本作品等,其中,就对前两者的搜集而言,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对后一者而言,还需要教师仔细的研读文本,并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找出关键词,进而找到相关的文本篇目。这其中,对于关键词的寻找,应当成为教师在不断地自我解读的过程中获取的、最具有意义的空间。关键词并不是唯一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化的思考,教师还要尽可能的从多角度、多方面等去寻找关键词,点出阅读文本的之间的联系所在。其次,提纲挈领。在找到关键词之后,教师就可以以自己的解读为主要依据,参考相关的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出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大纲。例如在进行《醉花阴》的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教师就可以将全面介绍李清照一生及诗词的《乱世中的美神》引入课堂,之后再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关键词。对于《醉花阴》这样的诗词来讲,意象可以说是诠释意义空间的最佳形式,为此,对于关键词的寻找,自然就离不开意象了。初读题目,能感受到“酒”和“花”这两种意象,细读文本,则不难发现“花”是最好的发散点与关键词。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的环节里,教师就可以着眼于词的下片中虽未言菊,却处处写菊的“菊”字,由小见大,联系相关关涉的文本,赏析菊在《醉花阴》中的内涵,将目标阅读文本置于有效教学之中。
2在创新方法中开展阅读是保障。
首先,融入其它文学,对话阅读文本。这种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对话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揭示文本内在意义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醉花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纵向阅读的角度出发,介绍《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之所以被称为黄花的原因,将陶渊明的《饮酒》引入。因为对于高中生而言,《饮酒》是学过的一首诗,所以对于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应当是非常熟悉的,那么陶渊明的这种闲适可以用在李清照的身上吗?当然不行,因为李清照的闲适只是表面的,词中有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次,联系日常生活,升华文本教学。从生活的角度去看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将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学习了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获取更具实际性的人生意义的启迪。这样,对于文本的阅读才能实现由“工具境界”向“审美境界”的升华。最后,作品背景互涉,反观文本内涵。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指教师通过结合文本的实际创作背景,反观文本内涵,并在表意合理的基础之上,将深层次的内涵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兴趣是关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激发认知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首先,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产生兴趣,并能做到发表出自己的见解,也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活动才会真正的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提升。其次,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教育学中的构建主义学说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的借助生活经验,形成一种认知预知结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依据和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从经验中衍生出新的感悟。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一谈质的梦想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很好地将教学氛围调动起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利用典型错误创设情境。在日常的作业、课堂回答或是考试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表达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见解,以这些错误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加语文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还能通过自我评价等,使学生进行不断地反思和创新,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还需故意创设一些错误的观点,供学生进行评述。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推动课堂快速发展,教师就要积极地从思维运用、语言积累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得以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美英.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九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语文其余能力的提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就说明,阅读能力作为语文能力中一个重要能力,对于学生学好高中语文尤为重要。通过学习语文,更好地学习别的科目。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一旦高中结束之后,就没有机会继续学习语文了,因此,在高中阶段,老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把握知识,还能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目前,在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以后的教学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方面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的能力。
一、注重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需要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变,即把领先的科技设备引入进课堂教学之中,从而给阅读教学营造优良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进入到情境当中,最终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随着现在教学的改革,阅读教学也在发生这改变,在现代化技术下,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诸如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能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合进来,将原本单调的阅读教学变成丰富多彩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阅读技能。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鸿门宴》一课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观看一些现代的剧集,从而使学生对鸿门宴的一些历史背景达到初步地了解,此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即猜想一下刘邦参加鸿门宴以后的情景,最终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兴趣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媒体技术,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另外,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一课中,教师把《春江花月夜》中的古筝演奏播放给学生,这样,学生边欣赏音乐边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一种意境,最终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1]。
二、注重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为了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采用一些实用的方法,只有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教师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甚至把握阅读方法,最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阅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结合自己所需来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内容。2.目的性阅读。所谓目的性阅读是指,在规定好阅读题目之后,结合阅读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一课中,当看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阅读,进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的理解《荷塘月色》。3.比较性阅读。对于比较阅读,主要是根据写作形式来进行阅读,而内容往往是相同的,对于一些主题不同的文章,往往题材相同,当在实施阅读的时候需要进行比较性阅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长恨歌》时,可以比较阅读《长生殿》与《新唐书》。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写作效果,即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手法下的效果[2]。
三、注重预习,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提前准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需要提前进行预习。一旦把预习工作做好了,会提高阅读的效果。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阅读的重、难点,一旦这种习惯养成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好的预习方法,当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时,应该及时进行解决,最终取得好的预习效果,所以,通过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尤其学生自身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四、注重扩展,提高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内阅读数量,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增加课外的阅读数量,尤其是要把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进行。随着学生不断增加课外阅读,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单纯依靠课内阅读来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解,一般来说往往很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学生每一天的任务比较重、压力都比较大,许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不断增加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3]。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促进学生日后的成长。所以,在提高阅读能力上,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宣成.中考语文阅读开放题与pisa阅读开放题例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2]张淑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硅谷,2009(16).
[3]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十
知人论世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表达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我们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背景性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此,知人论世、弄清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他创作诗歌的特定背景知识,作者的经历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在了解诗人思想轨迹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理清作者要倾吐的心声和想表达的情感;所谓弄清史实,就是对于诗歌当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师生要有相应历史知识的积累,以课件展示或者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牢牢握住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必须以意象为突破口。分析意象类题目,重点要把握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一步,要从诗歌当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找出相关的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分析诗人描绘这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内蕴,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时候。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解读。
强化诵读法语文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出色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的古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就要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反复诵读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十一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诗歌。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赵,就要与生活相互联系。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诗歌本身,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的认识,逐渐地培养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可以先选择一些难度比较小,并且有趣的诗词,可以选择课外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向学生提问最贵的书信是哪一封?答案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追多地玫史教学方式。
教师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环节,能够让原本难懂的诗歌鉴赏变得与学生的。
兴趣。
爱好。
相互联系。比如,学习蜀道难这一课时,由于蜀道难的篇幅较长,要求背诵的部分较多。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之前,先要对作者进行介绍,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噫吁巇!”这样的感慨?弓丨导学生发挥创造力,逐渐地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4'泌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专业训练。在古诗词的课堂上,先要对古诗词的诗句进行鉴赏,再分析其中的意向,通过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鉴赏能力的认识。教师可以使用示范的方式对学生的鉴食能力进行训练,再让学生勇于尝试,教师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能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逐渐地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师要不軔地免善负身的专业紊质。
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鉴赏能力的认识,要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鉴赏能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率。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耐心地辅导,适当地对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升鉴赏能力。
知人论世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表达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我们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背景性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此,知人论世、弄清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他创作诗歌的特定背景知识,作者的经历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在了解诗人思想轨迹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理清作者要倾吐的心声和想表达的情感;所谓弄清史实,就是对于诗歌当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师生要有相应历史知识的积累,以课件展示或者讲。
故事。
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牢牢握住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必须以意象为突破口。分析意象类题目,重点要把握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一步,要从诗歌当中找到相关的。
句子。
找出相关的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分析诗人描绘这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内蕴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时候。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解读。
强化诵读法语文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出色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的古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
文化。
底蕴,我们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就要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反复诵读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1抓住诗题,找诗眼。
诗歌的题目通常揭示了诗歌的具体写作时间、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主旨或者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诗歌。比如说在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写的是四川的道路,还可以了解作者认为蜀道是十分艰险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在诗歌中最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词。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到诗眼对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在学习《蜀道难》这篇。
文章。
时,诗歌的诗眼是“难”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可以围绕这个字进行和展开。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时,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一词就是诗歌的诗眼,体现了王昭君对于远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时体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悲凉和怨恨之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中的词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富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发现诗歌的诗眼,并通过诗眼体会诗歌的情感。
2了解作者与背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了解诗人才能更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当朝的宰相被杀害,自己因为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而被贬。因此,在诗中表现了作者的凄凉与愤慨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了解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歌创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在。
重阳节。
这一天登高饮酒,相约的朋友却为赴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杜甫壮志未酬,心中难免郁结[2]。
3抓住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创建适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画面。比如说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诵,将这一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创造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说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更直观的形成对诗歌的感受。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想象力。
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
教育。
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
黑板报。
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总之,诗歌教学对于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让诗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诗歌,发现并欣赏它的美,进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让我们的民族更多一些诗意和智慧。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十二
作文教学既有助于提髙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助于提髙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然而在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会出现忽视写作,重视阅读的情况。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转变写作方向,寻找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读写相结合。
从模仿开始所谓读写相结合指的是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但是读与写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读是一种积累,然而写是一种创造。读写相结合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以下几项:
1、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2、在阅读中掌握学习技巧。
在以前的读写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模仿;
2、没有研究透彻写,将侧重点放在读上,从而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毫无活力;
3、不重视写的实践,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站在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讲,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然而写作却是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要相结合起来,但是又要将阅读、写作区分开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究其原因在于阅读不能取代写作,写作也不能被阅读所取代。
二、观察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中曾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会感受生命。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来获取写作的素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之后,这就为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走人到大自然中,融人到实际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味道。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目光放在社会热点上,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在观察实际生活的时候,学生要用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提炼出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抒发自身的情感。
三、改进作文方法,提高作文能力由于作文题材并不相同。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将多媒体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身边的生活现象。以前,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套用死记硬背的模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否定学生的这种做法,让学生在汲取素材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素材,写作出有思想的东西。在语文写作中,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力以及感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篇十三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