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总结篇一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2、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xx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xx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xx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8、开展就业援助计划。为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特别推荐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总结篇二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这使我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20xx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19年增加6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xx年增加58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2)、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二、学校
(1)、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3)、忽略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了赏析课,却没有高校在课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课。这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了解,为自己职场发展造成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
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自身性格缺点。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而且社会对“90后”这一代的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9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第三部分、解决措施
(一)、国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单位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2)、 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3)、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的基础,要坚决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朽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来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学生
(1)、培养并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建立与执行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3)、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5)、 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6)、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四部分、结论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且大学生要树立好择业的观点,调整好就业心态。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总结篇三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创业问题更加突出。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为深入了解衢州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关注度,以及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建议等,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对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36名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专题调研,其中衢州学院17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19人;从性别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毕业生10人,高职(专科)毕业生26人;从毕业去向看,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31人,为继续深造做准备5人。他们中过半数没有关注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其余关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创业贷款和就业社保领域。
(一)就业渠道广泛。被访的31名已落实就业毕业生中通过各类招聘网站落实就业单位的有8人,通过校园招聘会和老师、校友推荐的各6人,通过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的有4人,通过工作实习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各3人,通过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无人通过高校毕业就业信息网、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报纸(杂志)发布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实就业。可见专业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师友亲属等社会关系仍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线城市更受青睐。31名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在直辖市的有1个,省会城市的12个,非省会城市和县级市各8个,乡镇和农村只有2个。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较多,竞争压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业,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和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31名已就业毕业生去国有企业的有6人,事业单位1人,三资企业3人,其他企业(民营企业)21人。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其他企业依然是就业市场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一般。31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即将从事的工作很相关的有5人,相关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关的有7人,很不相关的只有1人。过半数被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所学专业与工作无关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满意度较高。31名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认为很满意的有2人,满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没有不满意勉强就业现象,表明自由择业能够让近半数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约影响较大。31名毕业生认为求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就业能力不足、缺乏求职技巧等问题,选择岗位信息不足、社会关系欠缺等客观因素的较少。
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均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采取了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改革创新,强化就业帮扶等措施。衢州学院表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上存在人员紧缺困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就业形势与往年基本相当,但存在专业不对口、就业层次不高问题。学生求职时定位不准,心态不稳,经常变动单位;个别学生缺乏忧患意识,求职时不积极主动。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成效显著。36名被访毕业生均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就业政策宣传解读、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形势分析与判断、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指导与训练、就业实习与实践、校园招聘会、就业困难帮扶、升学(或出国) 指导等就业指导与服务,所有指导服务项目均被过半数毕业生认为有很大或较大帮助。最受认可的是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认为有很大和较大帮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举办校园招聘会,认为有很大帮助的12人,有较大帮助的11人。就业心理辅导项目认可度相对较低,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只有7人,说明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心理帮扶被各方忽视。
(二)就业指导服务仍需加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不到位,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不够,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指导。大部分被访毕业生不了解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仅有6名被访者表示有所了解,他们相对认可应征入伍服兵役、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等政策,对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专项政策的认可度最低。
两校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访毕业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没有马上选择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人脉和经验。
(一)创业意愿强烈。被访毕业生普遍怀有创业理想,同时对自身现有能力有清晰认识,大多选择先就业提升综合素质后再开始创业。36名应届毕业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自己创业,其中26人打算工作几年后开始创业,毕业后马上创业的仅2人。从创业形式看,选择合伙创业的有12人,个体商户形式的7人,互联网创业的5人,自己办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创业指导服务欠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创业指导服务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创业上的指导不够,创业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发挥作用,创业信息、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完善创业基地相关配套措施。他们中认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需要在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上改进的有14人,简化审批手续的有10人,加强场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强帮扶。衢州学院希望政府在推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上加强帮扶力度,关爱基层就业创业工作者;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应当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访毕业生对政府的政策期许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贷款的资金帮扶和技术、法律方面的指导等。
(一)加大就业、创业帮扶投入。提高高校就业、创业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校园招聘活动补助。加大高校就业、创业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素质;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平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简化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审批制度,让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大对行业急需但生源不足的专业财政投入,减免人才紧缺专业学费,保证人才紧缺专业生源,优化人才供给。
(二)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实现产教融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共享人才供需信息,定期发布本区域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和行业总体薪资水平,规范行业薪资信息发布披露。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创业宣传和引导,简化毕业生申办各类创业政策手续,优化毕业生就业归口管理,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培养毕业生正确择业观,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基层环境建设,加强基层工作宣传,引导毕业生全面认识、科学择业。建立向基层倾斜的分配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补贴,保障基层工作者收入,抓好基层用人单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毕业生落户、人事档案管理等政策宣传和落实。优化非公有制机构的权益保护机制,转变传统择业偏见。加强对"双困生"的个性化帮扶,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强化就业能力指导,重点解决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总结篇四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xx领导参阅编辑部的访谈提纲,我校做出如下报告。
1、注重实践环节 缩短过渡周期
实践环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不断增加的实践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拆掉横在校园与社会间的屏障,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介入社会,与社会零距离相融。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加深理论,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在未毕业时就已深知社会对人才在品格、技能等各方面的所需和所求,心态和知识结构都已得到了应时的调整,为毕业走向社会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极大地缩短从“半成品”到“成品”之间的路程。
2、加强教育引导 拥有良好心态
从“校园人”到 “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其核心是心态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教育好学生做到三个结合。首先,要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服务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集体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次,要教育学生将个人情感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学会用职业要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约束自己的张扬个性。第三,要将学习成果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工作中积累的想法和经验转化成行动和经济效益,为服务单位的发展尽力。
学校开展多方合作,部分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
多年来,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办学方式,积极探索为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行“订单式”培养。近年来,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了“实习、实训、就业”一条龙人才的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强强联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之路。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我校每年都坚持到省、市、区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效益、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信息,并据此制定我校的市场开拓计划。同时,我们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向用人单位介绍学校办学规模、特色、专业、毕业生生源信息等情况,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条件的毕业生应聘。通过“走出去”,不仅使学校了解了社会,也让社会了解了学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目前xxx、xxx学校等多家用人单位连续多年招收我校毕业生,成为我校毕业学生稳定的就业基地。我们还积极拓展省外就业基地,xx与xx学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连续多年接收xx的毕业生;xx专业与xx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解决就业岗位;xx及xx专业的学生被推荐到北京和青岛等地就业。
我们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广泛邀请省内外各用人单位到我校举办各类讲座、人才招聘会和推介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2、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我校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宣传、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在严格执行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社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服务、应征入伍、参与科研,帮扶困难家庭等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鼓励毕业生服务西部的政策。我校规定:凡参与西部计划的同学在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全部优惠的同时,学校额外颁发每年xxx元人民币的奖励。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为多数学生所接受。
对我院毕业生而言,现在要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就业观念及就业定位如何往往成为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在调查中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目前仍未签约,你愿意到待遇、条件相对差些的单位就业吗?”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了“愿意,先就业再说”,同时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选择“不愿意,继续找自己理想的单位”,不达愿望不罢休的心理在同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在回答关于创业的有关问题中,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有创业的打算,但其中的80%,又感到茫然,表示不知道如何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我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专业市场需求不大,但招生不少。如,师范类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我校师范类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而目前公立学校用人是逢进必考,每年在公办校就业的学生人数不足百人,大量的学生处于面临改行、进私立学校或待业的尴尬境地。而对旅游与酒店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的需求却很旺盛,目前社会急需的销售、机电、数控等方面的人才,而我校并未开设相关专业。
造成该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师资、体制和观念等。以师资为例,招生多但就业差的专业,往往在历史上是学校的金牌专业或功勋专业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专业。在鼎盛时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师资,如果突然减少招生,必然要造成教师工作量减少,进而造成人才流失的不良结果。不能立即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还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师资。而长盛不衰的专业是没有的,如果用盲目引进师资的办法,急功近利地开办热门专业,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对学生的建议还是要他们更新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大学生学习成绩参考性不高”应该是个别想象。多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作为其综合能力的参考的。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高分低能”想象的出现,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有效地锻炼了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我校拟于下学期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
本学期进行的就业指导讲座30多场。其中,就业指导中心举办18场,学校与新晚报联合举办的“百姓讲坛”2场,与哈尔滨市人才服务局联合举办讲座6场,与团市委联合举办讲座1场,二级学院分别举办讲座多场。内容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分析、营销理念、如何创业、社会潜规则、牛刀初试、人际交往、领导艺术、步入社会、实战模拟、如何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内容。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本着“为基础教育服务和基层、生产一线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xxxx”的办学传统,为哈尔滨市的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到目前为止,学校形成了 “xxx”的就业工作格局,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实习、实训、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行“订单式”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近三年,我校共有毕业生xxx多人,0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目前,由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校受到的冲击较大,学生的签约率较历史同期有所下降,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初次就业率达到80%,年终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总结起来,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如下的特点:
1、面向xxx,为xxx服务。
2、面向xxxx一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面向社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综上所述,尽管就业形式严峻,任务艰巨,我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育部和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主动应对新形势,努力把我校毕业生就业这项事关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完成好。
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总结篇五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2、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xx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xx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xx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8、开展就业援助计划。为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特别推荐就业岗位。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这使我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20xx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19年增加6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xx年增加58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2)、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二、学校
(1)、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3)、忽略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了赏析课,却没有高校在课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课。这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了解,为自己职场发展造成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
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自身性格缺点。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而且社会对“90后”这一代的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9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第三部分、解决措施
(一)、国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单位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2)、 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3)、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的基础,要坚决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朽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来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学生
(1)、培养并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建立与执行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3)、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5)、 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6)、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四部分、结论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且大学生要树立好择业的观点,调整好就业心态。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