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限于我们目前正在处理的事情。在撰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读写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增加自信心。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一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无需再同传统档案管理一样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无论是档案信息的传输、保存还是档案资料的查询、整理,都可以依靠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1]以档案资料查询为例,传统档案管理通常是将纸质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存放在档案室中进行管理,如需查阅档案资料,则要由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类别进行查找并取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储存起来,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库之中,并借助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需要查阅档案资料,只需操作系统,输入查找档案的编号、名称等关键信息,即可快速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查阅,相比于人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显然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效率,让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查询等方面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
3、高效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对档案资料、档案信息的存储与整理,更是为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支持,而电子档案的出现,则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电子档案并不具备实体,能够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传递档案信息,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甚至还可以供多人同时查找利用同一份电子档案,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其次,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多为光盘、磁盘等,其体积十分小巧,但能够容纳的信息却非常之多,而数据库的存在则解决了档案资料占用空间的问题,这同样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进而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4、保证档案信息安全。
传统档案管理多为纸质档案资料,在存放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旦在温度、空气湿度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档案资料的损坏,同时纸质档案的查阅、借阅比较麻烦,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损坏、遗失的风险。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库之中,避免档案资料出现损坏,同时还能够通过备份、加密等技术手段来展开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以免出现档案信息丢失等问题,这些对于档案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1、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2、加大电子技术研发投入。
电子技术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当前电子技术仍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因此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上,虽然电子档案在存储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档案信息的传递必须要依靠网络,因此在档案信息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资料来说,一旦被他人所获取,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要对电子技术的相关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推动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电子技术能够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为档案信息化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持。
3、推动档案资料信息共享。
前文中提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并非对档案信息的存储、整理,而是要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支持,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纸质档案占用空间较大,无法复制多份,因此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信息利用效率。而在电子档案出现后,则使得档案信息高效利用的实现成为了现实,只要用户拥有访问档案信息系统的权限,就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档案资料,获取其中的档案信息。为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这一特点,在不影响部分档案保密性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开放的档案信息平台,向社会共享各种档案信息资料,从而使档案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虽然扩大了档案信息搜集范围,使更多的网络资源成为了电子档案,但由于当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得到规范,因此各行业领域通常都不具备统一、权威的档案信息平台,各类电子档案资源也都分别存储于不同平台内,这就给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查找与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仍需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集成化的电子档案管理,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利用提供方便。总之,在档案信息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还需要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二
7月《方案》的印发兴起了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标准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每一层级的行政主管部门都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标准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内涵,这对主管部门的研究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本身宣传和学习的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并没有把该项工作置于主要位置。许多地方到才开始关注和部署安全标准化工作,离底完成考评工作只剩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准备不足,尤其是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和进行整改自评,只能是仓促上阵、赶鸭子上架。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也影响了安全标准化考评的质量和效益。
2.2政府没有资金投入,严重削弱了考评工作的公信力。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行业内安全生产管理的大动作,不仅需要企业的全力配合,更需要政府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由于政府对该项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工作又必须完成,许多地方采取向企业收取考评费用的办法解决考评工作必须的费用,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从管理手段来看,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是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性的监管方式,是在行使政府职能,考评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前提和基础,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配合政府的管理,在安全生产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考评费用不应在企业的承担范围内,不然就违背市场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3行业导向不清晰,企业规避考核和监管的问题突出。
道路运输市场的大门向社会敞开给整个道路运输市场带来极大的繁荣,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同台竞争的局面,也给行业导向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竞争中,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大量的私营车辆挂靠在较大规模企业的旗下,被挂靠企业通过这种形式收取管理费用,这就产生了挂靠车辆和被挂靠企业的导向和监管问题。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过程中出现的最极端的情况是:出现了靠收取“挂靠管理费”生存的企业,即企业备案记录的车有几百辆,但没有自备车辆,全是挂靠车辆,被挂靠企业对这些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但是为了安全标准化考评,只能是东拼西凑地临时准备资料。因为权责不清晰、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分散经营等问题而给考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企业规避考评的现象突出,例如有些地方对普货运输企业的考评定在10辆车以上,一些企业为了规避考评,想方设法将企业的规模变为只有9辆车以下的小公司。政府如果不能对挂靠企业监管的松弛和对规避考核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出现道路运输行业监管的死角,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行业安全生产的隐患。
2.4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企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交通部发布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指标体系是原则性和指导性文件,各个地方又对指标进行细化,形成评分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模式等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自评和考评机构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也有区别,用同一把标准化的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企业,难免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比如,指标体系中要求企业制定中长期计划,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夫妻店”来说,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去搞那些“高大全”的一套。再如,对大型企业的总部也要求有配套的站场,否则不能达标。因此,为了考评过关,一些企业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就有悖于安全标准化的实际意义,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考评的积极性,反映了标准的制定存在脱离道路运输市场实际的现象。此外,这次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有些地方不涉及10辆车以下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有些地方不涉及5辆车以下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而且从数据上看,这些小规模的运输企业数量在市场上占比不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就没有全面完成,安全管理上就出现了死角,客观上产生了把企业变小的导向。
2.5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缺乏硬性约束。
由于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在实际考评中忙于应付考评,缺乏有深度的整改。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设计考评政策时,对考评对象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缺乏硬性约束。考评不是目的,考评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考评,推动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整改和提升。例如:挂靠企业的问题是考评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要优化道路运输市场,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必须对挂靠企业的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进行严格整改,整改不合格就注销,否则就会削弱考评对行业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持续的推动作用。
3对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探讨。
3.1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强化两个主体意识和责任。
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人们对安全生产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在经济新常态、民生新内涵的客观情势下,安全生产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安全生产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党和政府把安全生产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防止和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为此,要强化两个主体意识和责任,一是企业是安全生产主体的意识和责任,凡是不具备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企业都应整改,以至注销。二是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既是行政业务的主体,也应是所管理行政业务的安全监管主体。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负有宣传推动、组织协调、监管落实的责任。支持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独立地开展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日常监督资料。行业内安全生产水平应成为检验他们履行安全监管主体职责的唯一标准。
交通安全生产在整个安全生产体系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交通事故也是人们在享受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时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发布的基于182个国家,覆盖全球68亿人口的《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道路交通死亡人数高达每年124万人,俨然成为世界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公害之一,而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过去三年中交通事故统计人数每年约6万多,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交通安全在整个安全生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政府健全和完善对交通安全的财政投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是花小钱办大事。具体到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政府要建立专项的财政投入机制,向第三方购买服务,将资金投放到行业的安全管理培训、促进行业安全管理创新,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考评工作,切实改善安全生产环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交通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评机构有购买服务的资金保障,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行使考评职能。总之,建立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机制,是确保安全监管主体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安全标准化工作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3.3严格和规范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导向。
在中央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中国迎来了第四次创业浪潮,道路运输企业同样在解决就业和创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特殊性,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不能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企业规模的门槛可以放宽,但是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过硬,必须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安全生产标准化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标准,要将达标与市场行政许可联系起来,凡不符合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的,一律不得注册成立道路运输企业;已经注册成立但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企业一律不批准从事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行政主管部门在严格和规范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通过第三方对企业的准入资质进行评审,最大程度上实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在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生产监管的大环境下,会形成企业的严格自律,形成行业的良性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文化,从而推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逐步提升。
3.4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生产考评标准,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
安全生产标准化设立的条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已具规模的中大型企业,但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同规模的交通运输企业在安全生产投入的资况上差别较大,用同一套标准考评所有企业容易造成考评的形式主义和企业管理上的虚以应对。所以,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不同的考核版本,做到分类指导。例如:针对5台或10台车以下暂时没有纳入考评的微型企业可建立简要型版本,该版本直接与道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条件挂钩,考核过程就针对准入的基础条件进行审核和把关;10-30台车辆以内的小型企业可设立基础性版本,着重对经营者资质、运营安全管理、驾驶员安全培训、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工作场所的设备安全状态等一些基础的安全标准进行考评;对于30台车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则可建立精细化版本,安全标准朝更加细致、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方向发展,但是精细并不意味着繁琐,而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促进企业日常的规范化作业。考核过程既要按标准严格执行,也要切合实际实现分类管理,要抓住安全的本质,尽可能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通过考评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全面达标。
3.5加强考评结果的跟踪管理,以考评为契机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常态化。
考评达标并不是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跟踪和监督检查,没有达标的企业要停业整顿直至吊扣或注销经营许可证,对于基本达标但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企业要促进和鼓励设备的达标升级,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敦促企业进行整改并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所谓常态化管理,首先要在“常”字上提要求,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指标要求落到日常工作的实处,使安全标准化的管理成为日常管理的题中之义,消除工作的随意性,使整个工作流程常态化;其次在“态”字上下功夫,就是不断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观念,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驾驶员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再次,在“化”字上做文章,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档案规范化、服务人性化,这是常态化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衡量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总之,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企业的自我管理,形成安全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本质定义。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中国道路运输行业多年安全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晶,它的开展对于提高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运输安全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与成熟。只要全行业紧紧抓住安全生产的主题,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安全标准化之花就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三
随着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在适应本国环境的基础上吸纳了西方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效益。然而依然存在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固化,笔者认为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之提升,并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之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从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变革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效益。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如制度、政策等,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积极度,从而实现企业所设目标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次、管理层次、操作层次。所谓战略层次是指与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及企业总体经营准则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总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层依据战略层次为指导所设定和实施的具体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操作层次则是上述两个层次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二)企业效益的概念。
企业效益指的是企业经营的收益状况。学者们对企业效益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效益包含有效性、效率和可变性三方面,三者结合决定企业竞争力。比如企业员工的个人效益的衡量,是从个人在企业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等出发所设置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就企业整体而言,企业效益是企业最终成果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效率,是企业投入资本和所取得的产出的比率。其次是效果,是企业的产出状况,比如产品产出量、质量及利润等。三是经济,这里的经济指的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成本最小化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体现于个体身上的资本,包含其能够提供的劳动,受教育程度等,是个人身上各种劳动技能、生产知识及健康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个体劳动投入与经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依据市场和回报率的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管理措施。
(二)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是针对理性人假设下的理论难以解决现实中一些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行为理论也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的完善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以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一次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后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定名为行为科学。
(三)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理论假设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形成企业的某种特有的能力,此种能力具备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主要阐述的是企业如果要具备市场上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就要特有的方式整合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笔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个体层面指的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忠诚度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等。企业个体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首先,招聘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细化分工有利于职权的分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各部门各司其职也有利于员工的专业化的提升。同时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够统筹企业生产工作,最大效用的发挥企业人才的效用。同时设立晋升、竞争、奖惩等激励机制,激发人力的上进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其次,招聘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即是企业的选拔人才的过程,对提升企业未来的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高层次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有着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企业理念及文化的承接。高层次的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阶段。最后,招聘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奖惩制度、人力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不同能力和不同努力程度的员工加以区分,并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励个体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培训提升个体的对其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程度。上述两点皆可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个体对企业效益提升的贡献度。
(二)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收益的提升,笔者从下述两方面阐释: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团队工作的关系。企业效益与企业人力资源储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是否更加有效也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创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及储量和质量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规划和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企业人力人才储备这一智囊库,依赖于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效益创造团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这也体现了组织团队目标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合理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对企业效益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组织层面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直接决定着企业效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市场竞争的成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企业效益应进行的变革。
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甚至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利,笔者提出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以企业利益为标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负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目标,并符合企业全局现状,确保其各环节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服务。同时,要考虑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及人文氛围,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与本企业相适应。对于规划的实行,要给予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二)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开发。
当前知识技术更迭迅速,因此企业要及时加强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跟上时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同时,企业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企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对优质的培训规划加以拓展和推广。
(三)承担企业报酬与津贴系统的开发任务。
人力资源部门要针对各部门的职能和其对企业的重要性、贡献度设计出差别的薪资,合理设计企业薪酬和津贴系统,并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薪酬和津贴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润,不损害企业的效益,还要充分的发挥薪酬津贴的激励效应,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在薪酬和津贴的设计上,各部门利益的平衡至关重要。五、结束语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较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要变革传统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商,2013(11).
[2]苏中兴,曾湘泉,赖特(wright).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评论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
[3]刘萍,刘国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2003(3).
[4]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10).
[5]王颖,李树茁.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6]程德俊,赵曙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04(5).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四
首先,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档案是群众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反映,它真实记录了群众文化艺术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所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乃至电子数据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从某种意义说,是艺术档案使文化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反之,没有艺术档案,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就有可能被阻断,从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时代的艺术成就,有效地借鉴和利用,对推动今天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次,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代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播和流传,文化艺术传播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文化艺术生命延续的长短。在各种文化传媒中,艺术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最具权威性和感染力。可以说,以艺术档案为媒介的文化艺术,生命力相对旺盛。生活中许多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群众文化艺术,都与艺术档案的传播作用密不可分。
再次,艺术档案对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馆的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储存着大量丰富生动的群众文化艺术资料,是一个群众艺术的宝库。开展群众艺术活动可以从中去寻找材料,开拓思维,启发灵感,进行艺术再创造。艺术档案又是物态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历史,许多与文化艺术有关系的评估,如评选文化强区、文明城市、艺术之都等,都必须依托艺术档案来佐证。尤其是申报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到艺术档案中寻找珍贵的文化艺术记忆。以往艺术档案中的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份记录,都可以串起散落在历史尘埃的颗颗珍珠,从而形成一串串闪闪发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链。
所以说,艺术档案对发展今天的群众文化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努力开发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为文化建设事业服务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再创造性的特点。
首先,是真实性。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是源于过去发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已经用物态化的形式收于档案。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是以档案记忆为基本素材、背景或线索,对历史记忆的重新阐发。虽然文化功能的表现可以在艺术档案信息的基础上演绎、虚构,但它的主要内容必须符合艺术档案记载的事实。
其次,是多样性。由于艺术档案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因而决定其文化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可以贯通语言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摄影艺术等多种艺术,通过文字、声像、书画、图象、形体等多种形式被载体表现出来,具有灵活、丰富的`多样性特征。
再次,是创造性。各类艺术的文化功能源于艺术档案,但它不是艺术档案文化信息的翻版,而应高于艺术档案的文化信息。它可以用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形式再造和表述艺术档案的记忆,阐发艺术档案中蕴涵的艺术发展规律,弘扬艺术档案中积极向上的艺术精神和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它比艺术档案更有血肉风骨,更具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弘扬艺术档案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文化馆的艺术档案中,记载了多年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群众艺术活动多来自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有密切联系。
开发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首先要善于发掘蕴藏在档案信息中的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求,在丰富的艺术档案资源中寻找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乐曲、赞颂中华民族的诗篇、抒发劳动人民情怀的歌谣、追求理想憧憬未来的乐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剪裁等,从中发掘激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勤劳勇敢、蓬勃向上的传统民族精神,为当代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建设提供精神源泉。
四、发掘艺术档案中符合民族审。
美情趣的艺术档案文化馆的艺术档案中,记载了大量群众自编自演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出的艺术节目。要站在文化视角的高度透视艺术档案中的文化信息,发掘其中具有文化意韵,尤其是具有符合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内涵,或以之为素材、原型、背景、线索,或以之为方向、启迪,进行转化、进行创造,从而创作出为今天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在每年春节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他就是从东北民间二人转、大秧歌中发掘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内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再创造,因而能够长演不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五
摘要:国有企业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经济支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时刻面临着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挑战与竞争,因此通过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是保障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在力量。成功的企业文化突出企业自身特色,认同感强,能在凝聚员工的同时激发其责任感与创造力,从而提升国企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国企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改革;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始终探索着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状况的发展模式,在企业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均发生了重大改变。纵观国企发展,改革始终贯穿其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十三五”期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在我国下一个发展阶段中的改革目标。国企改革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国企改革推动了国企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更加适应于新形势下的价值观、管理机制、文化氛围等;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激励、凝聚员工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了目标与导向,对于促进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企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回顾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其发展趋势,国企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当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势相适应,因势利导。从国企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企业文化建设应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去推进。
1.20世纪80年代国企文化的模糊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计划经济才是最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再加上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直至1978年,国有企业依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以各种指标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国企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传统转向科学。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国企仍然无法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陋俗,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而这些因素的改善尚且需要随着国企的发展逐步完成。在这个时期里,国企的企业文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也有适当的改革创新,但是员工依然缺乏自主意识,不能主动了解工作的意义,没有创新的想法,只是机械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2.20世纪90年代国企制度的完善阶段从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自主管理模式已占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和自主管理的双重要求下,国企面临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的双重任务,企业文化也渐渐呈现出灵活度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员工之间互相配合,有个性又有责任感的员工大量涌现。企业的价值观也随着企业文化渐渐转变,既保证整体效益,又尊重个体利益,鼓励创新思维。至20世纪末,国有企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企的文化建设也逐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结合。
3.21世纪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阶段进入21世纪后,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成为了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交融和碰撞。不同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会体现在其管理思想中,中国传统管理理念喜欢用情义道德来约束员工,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更注重将集体和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西方国家的管理注重法制,相较于中国式管理而言,更看重所在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利益。国有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清楚的了解自身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实现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面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外在竞争力。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文化建设方向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国企改革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深化国企改革的良性循环。
1.独具特色的国企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生命力,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发展、地域环境、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不能片面的理解成“墙上挂着,嘴里喊着”的口号。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基业长青,除了盯紧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更要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发展共识,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有认同感的国企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提高企业凝聚力,其根源在于员工对于一致性文化的认同感,是自动趋向而不是被动灌输。首先,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盲目,要经常检验效果,不断调整方向,使其上能适应企业发展、体现企业形象;下能顺应民意、凝聚人心。其次,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企业的价值规范,格于言行利之于众,实现对员工最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再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自身发展实际,能够将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人性化的国企文化,能够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提高工作效率文化建设在于给人们精神上的熏陶,充分发挥人们的潜能,通过企业制度将人的欲望迁移和凝聚到实现企业目标上来,所以恰当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具有个人思想,因此国企在进行制度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让制度更具人性化。企业可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多角度地引导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抵触情绪,主动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动国企文化改革,增强综合实力的途径。
1.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柔性化,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柔性文化的'终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企业管理制度是与员工日常工作联系最密切的,制度本身除了要有明确的规范作用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柔性的制度文化能让员工从被动服从变成主动执行,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拓展和人员潜能的开发,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提升企业文化的高度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有企业若想做强做优做大,并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力地位,就必须放眼未来,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将企业的现实状况与外部经济环境相结合,以思想信念和伦理道德作为辅助,打造出既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国际环境的文化氛围。要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引进西方文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深化国企改革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3.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国企文化随着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愈发频繁,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企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文化差异是一项重要课题。国有企业应该以独特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等作为依托,整合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国企文化,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积极转型的重要时期,国有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此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深化改革、做强做大、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应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密切联系国企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不断提高国企竞争力,使国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青,陈永忠.企业文化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文魁,袁东明.中囯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4]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六
(1)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知识系统,提升了全行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管理水平。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被党和国家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道路运输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安全生产管理尚处在经验性阶段,常常因管理人员的变更而改变,随意性比较大。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摆脱传统的经验型安全生产管理方式,用体系管安全、保安全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从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三个方面所设定的十六项考评指标,囊括了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要素的各个方面,全面的安全生产标准和明确的实施程序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管理的制度化体系,不断强化企业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主体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也将推动道路运输行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2)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管依据和标准,创新了监管企业安管工作的手段。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目前,道路运输市场不断发展,道路运输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道路运输企业有不同的类别,包括普通货物运输、危险品货物运输、道路旅客运输等,不同类别有不同的安全标准,就算是同一类别,安全生产的条件和规模也不尽相同,这给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很多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人员表示,对于企业应该具备哪些安全生产标准,交通行政系统的各个批次的检察人员意见并不一致,企业在应对过程中也比较茫然。安全生产标准化正好提供了一把尺子,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按照标准来开展安全工作,也统一了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口径。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项行政监管的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通过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延伸到其他领域的标准化,这是一种试验,更是一种开拓。
(3)引入第三方作为考评机构,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推动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首次引入第三方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评价机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它改变了以往检查考核上对下、官对民的传统模式,形成了由第三方组织专家组按预设标准的客观评价模式,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考评工作也为考评机构提供了一套相对合理的考评流程,整个流程既严格规范,又动态可控。总之,考评内容的标准统一、考评流程的规范和考评机构的第三方性质,共同构建了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安全评价机制,将会对行业安全管理日益呈现出重大作用。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七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公平与效率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矛盾体,时而对立、时而统一,因此如何才能确保将社会保障机制有效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方方面面。文章针对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影响;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二者的统一。公平与效率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国家稳定富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八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
1.2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
1.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2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项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很有油田企业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纯地认为对员工的管理就是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能够按时地完成工作进度即可,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制约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还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2]。
2.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内容,很多人才选拔制度随意性较大,根据投简历符合的就直接可以进入面试,对于面试者填写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因此往往会出现鱼目混杂的情况,而在面试的环节,还有很多主考官只是注重外观的考核,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行为的考核较差,因此导致员工的素质不高。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就会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同的工资待遇,不同的工作量,导致大量员工跳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激励制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都局限于员工物质层面的激励和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员工、关心员工,导致员工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九
面对不断细分的医疗市场和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医院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是将医院经营理念、服务特色和品牌定位等抽象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高度简洁的符号化、形象化的视觉识别系统传播出来,并以此区别于其他行业及同行业中其他医院,形成独一无二的形象识别系统,是医院文化最外在、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一套vi的成功应用能将医院精神内涵通过视觉符号在媒介中放大与传播[2].医院视觉识别系统分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基本要素系统是vi识别系统中的核心和精华,而应用要素系统是基本要素系统的具体应用和升华。基本要素系统在设计中应考虑后期的应用、制作,后期的应用要素系统也应将基本要素系统合理、规范、巧妙、完美地运用,彼此配合协调、适当,才能发挥整个vi识别系统的功用,最终达到规范美化医院视觉形象、传递医院文化理念、提升医院品牌效应的目的。
1基本要素系统。
1.1医院标志医院标志是医院视觉识别系统的灵魂和精华,是一个医院综合文化最高概括、提炼的形象化表现。医院标志是医院文化的代言者和整套vi的灵魂,医院标志在设计时不仅应考虑医院行业特点,还应考虑医院的文化内涵、经营理念、价值定位、发展方向。必须具备高度审美感和独特性。应具有艺术性、时代感的同时应简洁、形象、易识和独特。在形象化的概括设计中,不仅应考虑到简洁美观、易识易记,还应考虑到后期的实际应用,应能广泛适用于医院的各种宣传应用中,如识别引导系统、报刊杂志、宣传栏、画册、电视媒体、网站、微信、服饰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制作。医院标志应有标准的设计方案。在绘制医院标志时,需标注出其轮廓、线条、距离、色彩等准确精密的数值,以便在不同的应用中能准确放大或缩小,标准应用,并在应用中也应严格遵守其标准数值,不能随意更改和变化。医院标志一经确认,就决定整个医院的视觉形象基础。基本要素系统中的医院名称、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和应用要素系统,应在此基础产生,做到彼此相辅相成和交相辉映。
1.2医院名称医院名称包括中英文医院全称和约定俗成的医院简称。在医院名称的设计应用上不仅应充分考虑表现医院文化特色、经营理念、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等,还应考虑与医院标志的协调统一。医院名称的设计要求对字距和造型应作周密规划,字体的间架结构、线条粗细上应尽量清晰简化和富有装饰性,并要求字形正确、富于美感。
1.3标准字体包括中文、英文和其他文字字体,是结合医院文化特色,根据医院名称、医院地址等进行设计的,应用于报刊广告、招贴广告、影视广告等设计的刊头、标题字体等。标准字的设计应用首要考虑字体美观,富有装饰性,在线条粗细和笔划间架结构的呼应和搭配之间都应做到简洁时尚、挺拔秀美。医院是服务于大众的'亲民场所,不管是标志还是字体的设计都应力求温馨和谐、优雅大方,不能太新奇、太超前,但也不能太落后于时代。同时,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在标志,特别是医院字体的设计上应简洁、完整、挺拔,给大众以力量和信赖感。医院名称和标准字体,在设计上都应注意考虑适宜后期的具体应用,应适合各类宣传和其相关材质的制作。
1.4标准色彩色彩是有感情的,有冷暖、轻重、软硬之分,根据色彩的不同波长、频率,不同色彩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医院作为一个特殊人群的集聚地,在医院色彩的应用上应特别注意。如红色光波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高,给人感觉是兴奋和激情的,容易让受众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因此,医院慎用大面积红色。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医院适宜使用冷色调或中性色以及少量的暖色调。在色彩的搭配上应坚持简洁干净的原则,色彩选择不易过于繁复,搭配应冷暖适中。不能给人过于兴奋、强烈的刺激,也不能有拖拖拉拉、冗繁病态之感,应干净、醒目、温馨、简洁明快,给人健康、力量与信赖之感。在医院vi系统中,基本要素系列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感情属性决定医院应用要素系统的表达倾向。基本要素是应用要素的基础,应有要素系统是将基本要素合理、恰当、完美地运用。
2应用要素系统。
2.1标识导引医院标识导引是医院vi最核心关键的运用部分,是每一位来医院的患者及家属最直接接触点。医院标识导引美观、简洁和准确是其应用的关键,是医院基本要素即医院名称、医院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的综合运用。造型生动的标志、美观的字体、和悦的色彩,完美的搭配、准确地导视,会让受众不仅得到便捷的指导,而且能给人美的享受。这时,医院文化无声地潜入患者及家属内心,无形中会让其对医院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信赖感。此外,美观、便捷、适宜的标识导引不仅会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会激发其荣誉感和责任感。
2.2办公用品医院办公用品包括行政事务用品、医疗事务用品、零散药物包装、交通工具和公关赠品等。与外界的接触可谓最前沿、最亲密,其中不乏拿在手心、带回家使用的物件。对医院视觉形象的传递有效率高、扩散面广、速度快、而且多次反复的特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视觉识别功能。办公用品的规范设计应用,不仅在医院内部有提高工作效率和增进员工责任感、荣誉感的功能,对外给人以统一、美观、规范、整洁的形象,对传播医院形象,提高医院品牌效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广告媒体随着社会发展加快,行列竞争增大,医院的媒体广告也无一例外不可缺少。广告媒体包括医院网站首页、电视视频、报刊基本板式、医院宣传展板模板等。这些广告媒体的系统应用不仅会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得到美的享受,更会促使社会大众在反复统一的形象识别中加深认同感。
2.4服装服饰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类别,结合医院服务理念和发展方向为医院的医生、护士、病员、急救人员、行政人员、导诊员、后勤人员、护工等设计不同的服装系列,在设计应用中要求将融合医院文化特色并在合理应用基本要素系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面料制作出款式美观大方、工艺精良、富有特色的医院服装系列。各类别的服装应既有特色又自成体系。统一而规范的服装会增强医院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会获得患者的好感和认同,巩固和加强医院形象的统一。无论是医院基本要素系统还是应用要素系统都应彰显医院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定位,每一位初来医院的患者也许不知道医院的院训,不了解医院文化精髓,但每一位来医院的患者都无一例外会接触到医院视觉识别系统,会通过医院的导诊图、标识牌、工作人员服饰等来感知和认可这个医院的文化内涵。不管是基本要素系统还是应用要素系统,整个vi系统所应具备的要素是以医院文化为出发点,传播医院文化,使医院文化得到提升并最终服务于医院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续小霞,范艺馨,王秀梅,等.企业识别系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肿瘤,,22(9):713~716.
[2]周宁人,哈维超.视觉识别系统对医院文化建设之作用浅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1):50~51.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企业发展形势不断向好。那么,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它负责着为企业提供财务预算、执行与分析,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提升职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本文就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展开论述,并就如何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提升措施。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在企业属于核心位置,财务人员是企业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企业发展的前提,必须要具有科学的财务管理,优秀的财务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加强,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合理的节约企业成本支出,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意义。
1.能够有效改善财务管理理念。
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先进的财务管理与之相匹配。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就要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应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树立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新观念,这样会使财务管理人员拥有先进的思维理念,在工作中各负其责,并对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知,能够把新的信息、新的情况及时上传到企业领导,为企业的各项决策部署提升科学参考。
2.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如果一家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过低或不协调,那么,企业将无法统筹协调公司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导致企业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不利、协调不到位,不能够在公司整体中对财务管理职能开展合理分配。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财务管理职能不抢先提升,那么势必会阻碍企业前行的道路。在企业前进过程中,财务管理必须要先行一步,赶在前面,这样才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3.能够有效节约企业成本支出。
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且出错率也很高,对于企业发展极其不利。这就更需要提升财务管理职能,通过先进的财务管理思维、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以及管理职能的有效延伸等途径,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1]。
二、提升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
1.及时更新现代财务管理思维。
对于企业来讲,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也极其重要,要处理好与投资者之间、与受资者之间的关系,分清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界限,处理好所有权关系,以维护企业利益为出发点,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要协调好债务人、债权人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沟通好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财务联系,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要尽快适应新的理财环境,正确树立起以人为本、多元化的风险理财思维。作为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管理思维上要跟得上形势、迈得上步伐。此外,财务人员还要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宏观的监督意识,在工作制度与实践操作中出现矛盾时,要注重突破新的解决手段,创新思维,避免因小失大,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服务的尊重意识,财务人员要具备充分尊重的服务意识,财务人员也是企业的服务人员,要为企业外部的客户服务,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也要为企业内部服务,积极配合企业管理层和其他部门工作;先进的管理意识,财务工作必须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要将注意力要从节流逐渐向开源转向,深刻去感应市场所给予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去服务于企业的发展[2]。
企业的灵魂是人,企业管理的灵魂是财务人员,所以,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是要转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意识,主要是宏观监督意识,要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销、销售整个过程中,来掌握企业的重要财务状态,当制度与实际工作出现矛盾时,不只是局限于制度的遵循与执行,而是应以如何解决问题为重点。二是要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关注国家最新财务政策、掌握最新财务管理手段,制定并执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也是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三是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工作实践。财务人员要深入业务工作实践,要针对企业中部分财务人员生产知识较为匮乏的问题,经常到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使他们对生产过程有一定了解,以避免制定的'各项业务与工作产生分歧[3]。
3.注重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不断延伸。
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对财务参与企业运营过于束缚,使原有比较活跃的财务管理变的畏首畏尾,其执行的重点往往在于对于事后的检查和反映上,不重视事前的参与和策化中。因此,必须对财务管理的职能进行有效延伸,使企业开展业务的全过程中,适时将财务管理参与进去,特别是在企业的战略布局、经营分析,以及提供财务信息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更为重要,把监督管理职能融入服务工作当中。对于财务管理职能来讲,在企业业务的各个时期,均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一是前期,能够以财务的视角,对项目提出合理的建议,特别是预算支出这方面;二是中期,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监控执行进程,并给予跟踪指导;三是后期,对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给出专业评价,为今后企业的决策提供财务依据[4]。
三、结束语。
综上,企业的发展,永远不可能离开财务管理,它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墙”。因此,现代企业,应重视和加强对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以现代的财务管理思维、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为基本,不断延伸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4]毛英.浅谈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3):117,119.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一
一、电子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无需再同传统档案管理一样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无论是档案信息的传输、保存还是档案资料的查询、整理,都可以依靠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1]以档案资料查询为例,传统档案管理通常是将纸质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存放在档案室中进行管理,如需查阅档案资料,则要由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类别进行查找并取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储存起来,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库之中,并借助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需要查阅档案资料,只需操作系统,输入查找档案的编号、名称等关键信息,即可快速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查阅,相比于人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显然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效率,让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查询等方面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
3、高效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对档案资料、档案信息的存储与整理,更是为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支持,而电子档案的出现,则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电子档案并不具备实体,能够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传递档案信息,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甚至还可以供多人同时查找利用同一份电子档案,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其次,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多为光盘、磁盘等,其体积十分小巧,但能够容纳的信息却非常之多,而数据库的存在则解决了档案资料占用空间的问题,这同样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进而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4、保证档案信息安全。
传统档案管理多为纸质档案资料,在存放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旦在温度、空气湿度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档案资料的损坏,同时纸质档案的查阅、借阅比较麻烦,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损坏、遗失的风险。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库之中,避免档案资料出现损坏,同时还能够通过备份、加密等技术手段来展开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以免出现档案信息丢失等问题,这些对于档案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于电子技术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策略。
1、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2、加大电子技术研发投入。
电子技术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当前电子技术仍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因此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上,虽然电子档案在存储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档案信息的传递必须要依靠网络,因此在档案信息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资料来说,一旦被他人所获取,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要对电子技术的相关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推动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电子技术能够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为档案信息化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持。
3、推动档案资料信息共享。
前文中提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并非对档案信息的存储、整理,而是要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支持,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纸质档案占用空间较大,无法复制多份,因此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信息利用效率。而在电子档案出现后,则使得档案信息高效利用的实现成为了现实,只要用户拥有访问档案信息系统的权限,就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档案资料,获取其中的档案信息。为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这一特点,在不影响部分档案保密性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开放的档案信息平台,向社会共享各种档案信息资料,从而使档案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虽然扩大了档案信息搜集范围,使更多的网络资源成为了电子档案,但由于当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得到规范,因此各行业领域通常都不具备统一、权威的档案信息平台,各类电子档案资源也都分别存储于不同平台内,这就给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查找与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仍需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集成化的电子档案管理,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利用提供方便。总之,在档案信息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还需要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崴,鄢敏.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j].办公室业务,.23.48.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安全研究,阐述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强调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并围绕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教育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方略,并总结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安全观念;安全制度;安全教育;安全物态。
1前言。
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持有这样的观点,“88102”是交通事故的普遍规律,即每100起交通事故中,纯属人为的有88起,人和物不安全状况造成的有10起,难以预防的只有2起。在美国的工伤事故中,调查了7500起,其中88%的事故都是不安全行为酿成的。根据我国的安全事故相关统计,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比例达到了80%以上。因此,自管理层面入手,将员工的安全素质进行全面提高,逐渐将企业的安全生产文化实施起来,从而大量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事故,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生产中的事故率,进而促进企业健康、高速发展。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三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界定。
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的很多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从理论上全面把握社区文化,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与使用无一不凝聚着社区人的智慧与价值观念,包含有深刻的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实际上,精神风貌是城市社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区开展积极向上的创建性文化活动的力量之源,它植根于每一个社区人的内心世界,并左右着社区居民生活的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社区生活规范既包括保证社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行为规范。它是社区人总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而社区团体、组织则主要是指实现各种关系的结构实体,它是社区其他文化的存在基础和保证。如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居民委员会、妇女团体及其他非政府性组织、团体等。这些组织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结合。社区文化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各有特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文化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社区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行政区划管理机构,承担着综合的行政管理职能。在这种社区管理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只能通过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来参与社会事务及社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个体对单位的严重依附性,个体的自主性严重缺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过去社会成员固定“从一而终”的组织管理体制被打破,人们的自主性加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原有的职工自动离职或被剥离,相当一部分进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这使得原来的“单位人”离开单位管辖与监护而进入社区。与此同时,大批的流动人口和退休人员也相继涌入社区。无论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他们已经成为社区人员,也就是成为了“社区人”。这些人成份复杂,需求不一,而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就不可忽视社区文化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人”的精神需求,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而且也会为社区建设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社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现代化一般应具备以下十大特征,即城市的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居住方式现代化和人本身的现代化等。这10个方面共同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10个基本特征又几乎都与城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为要发展现代化城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持,城市就无法发展,更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在过去,城市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工业,但发展此类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平衡。现代城市欲依靠重工业来维系其自身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
(三)社区文化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超越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需求,转而更多地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区人”成分的复杂化、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引进、交融,要求社区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具备包容性,要呈现出多样化特色。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年代里,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将愈加会增强社区文化的复杂程度。因此,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构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社区文化,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区文化总是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与导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2.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整。
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八小时的工作忙碌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二)社区文化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综合竞争力”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新的发展观为基础。要增强“社区综合竞争力”不能单单理解为提升社区的经济增长能力,而应理解为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地发展。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小约瑟夫・s・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确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软实力与确实力同等重要。他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一种机制,并且其他国家愿意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式限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将减少使用确实力而带来的代价。”[3]一个社区同样如此,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软实力即社区文化的作用非常关键。
1.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制度构成要件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社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
2.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社区进步的灵魂,也是社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社区“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区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取决于社区群众综合素质的高低。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本”的质量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中。舒尔茨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规模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提和基础。而“人力资本”的体现力在于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科技创新能力。
3.为“社区综合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社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业、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等产业。它不仅为社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例如,美国的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文化旅游和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既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提升了洛杉矶世界文化名城的品位。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产业,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4.社区文化是“社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象征。
一个社区的综合发展的形象是外在面目与内在精神本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现实文化交融的结果。对于一个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就是该社区的气质和灵魂,一流的社区文化塑造一流的社区形象。比如,在上海黄埔旅游文化节中,商业购物、美食品尝、文化娱乐、风光游览浑然一体,无论是中外的游客还是服务人员,都在参与中获得了美好的乐趣,使人们在购物、美食、观光中体验文化的高品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黄浦区的美好形象,而且也提高了上海在国际大都市中的竞争地位。
(三)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大概念,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统一体,共同反映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状况。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设服装设计、烹调、缝纫、文艺、健身、机修等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同时,在社区,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社区“理想家园”的社区文化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以科学美好的“理想家园”为目标的。这种“理想家园”包括三项主要内容:法制化管理、良好的治安和美好舒适的绿色环境。
1.社区法制化管理以社区文化为背景。
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建立法制,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
忠、孝、仁、义、爱、礼、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教育,将法制宣传与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加坡成为了环境优美、秩序文明的国际大都市。
2.社区文化成为影响社区治安的`深层次因素。
搞好社区治安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群众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
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
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社区责任感是社区成员个人对社区的关心,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一种心理,它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
社区治安主体的构成除了社区成员之外,还包括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和各类组织及部门。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构成共同的预防系统。那么,是什么将这些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达成共同防范的共识的呢?是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对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治安的因素,其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3.“绿色文化”打造“绿色社区”
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以“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绿色社区”的主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以人为本”,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其核心内容。将其片面理解为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享乐至上的庸俗狭隘的观念。其结果既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破坏作为社会的社区生态平衡。因此,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关心和营造一个仿造甚至优于自然的社区环境。
同样,社区文化也有利于打造现代“绿色社区”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社区物业升值和资金投入的市场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的,展示未来和希望的生活模式;它以适度的消费文化观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侧重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消费的重点。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低;五是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要想很好地建设我国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统揽全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只是试图从总体上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把握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社区内的广大居民群众,这是今后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要把对“人――社区群众”的整体塑造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贯穿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居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求问题,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完善规范社区文化生活的各项管理制度;四是确定判断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好坏的客观标准,那就是社区居民群众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都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偏废某一方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对于我国社区文化的融合性原则而言,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并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推进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文化。
(二)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它包括社区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社区文化对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才富有个性。
(三)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
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2.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3.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5.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
[3]仍是竞争中的强者[j].世界箴言,1990,(3).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四
一、档案工作基本情况我队组建于1957年4月,建队初期,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矿山地质勘探及外围寻找铜矿资源,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转入面上普查,找矿方向逐步向金、铜等多金属矿床转移.
作者:韩春华作者单位:华东冶金地勘局八一二地质队刊名:兰台世界pku英文刊名:lantaiworld年,卷(期):2007“”(21)分类号:g27关键词:。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五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无需再同传统档案管理一样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无论是档案信息的传输、保存还是档案资料的查询、整理,都可以依靠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1]以档案资料查询为例,传统档案管理通常是将纸质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存放在档案室中进行管理,如需查阅档案资料,则要由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类别进行查找并取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储存起来,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库之中,并借助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需要查阅档案资料,只需操作系统,输入查找档案的编号、名称等关键信息,即可快速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查阅,相比于人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显然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效率,让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查询等方面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
3、高效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对档案资料、档案信息的存储与整理,更是为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支持,而电子档案的出现,则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电子档案并不具备实体,能够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传递档案信息,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甚至还可以供多人同时查找利用同一份电子档案,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其次,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多为光盘、磁盘等,其体积十分小巧,但能够容纳的信息却非常之多,而数据库的存在则解决了档案资料占用空间的问题,这同样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进而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4、保证档案信息安全。
传统档案管理多为纸质档案资料,在存放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旦在温度、空气湿度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档案资料的损坏,同时纸质档案的查阅、借阅比较麻烦,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损坏、遗失的风险。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库之中,避免档案资料出现损坏,同时还能够通过备份、加密等技术手段来展开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以免出现档案信息丢失等问题,这些对于档案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1、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2、加大电子技术研发投入。
电子技术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当前电子技术仍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因此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上,虽然电子档案在存储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档案信息的传递必须要依靠网络,因此在档案信息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资料来说,一旦被他人所获取,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要对电子技术的相关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推动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电子技术能够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为档案信息化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持。
3、推动档案资料信息共享。
前文中提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并非对档案信息的存储、整理,而是要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支持,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纸质档案占用空间较大,无法复制多份,因此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信息利用效率。而在电子档案出现后,则使得档案信息高效利用的实现成为了现实,只要用户拥有访问档案信息系统的权限,就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档案资料,获取其中的档案信息。为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这一特点,在不影响部分档案保密性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开放的档案信息平台,向社会共享各种档案信息资料,从而使档案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虽然扩大了档案信息搜集范围,使更多的网络资源成为了电子档案,但由于当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得到规范,因此各行业领域通常都不具备统一、权威的档案信息平台,各类电子档案资源也都分别存储于不同平台内,这就给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查找与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仍需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集成化的电子档案管理,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利用提供方便。总之,在档案信息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还需要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崴,鄢敏.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j].办公室业务,.23.48.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六
医院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一个医院在医疗方面和管理方面的总结,对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档案管理人员运用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对档案进行管理,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1档案管理与权变管理的概述。
1.1档案管理的概述。
档案管理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定义的: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理论认识与剖析。
目前,在我国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把档案划分为“八项内容”和“两个方面”,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与外界有直接的信息交换和制约关系的开放系统。
其中对于“八项内容”是指档案管理学的内容,“两个方面”是指“实体管理”和“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
即实体管理与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分别采取了两种理论性质不同的基本方法。
前者是以历史主义为主,后者是以多种方法同时并用,以逻辑主义方法为主。
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铭记历史,记录一些以前发生的事情,把其整理成册。
让后人来进行翻阅,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1.2权变管理的概述。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
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主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实质上是一种依据实际情况应用的管理理论。
2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医院的发展中,各级医院都有符合自己医院的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是在医院档案管理方面制度和职责还不够完善,造成部分医院档案还闲散的放在一些科室的办公桌上,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不够规范,借阅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借出与送还之间没有相应的记录,严重阻碍了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
由于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执行力度还不够导致档案管理在医疗事业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考虑档案管理的长远意义,还是应该尽快地进行一些系统性的归档。
对于档案管理的资料来说,有些资料属于重大的医疗,保留下来的一些资料、影像、有利于真实的反映当时事件发生的始末,如果档案管理不善,会造成一些无法估量的损失。
档案管理在执行力上还存在着欠缺,医院领导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比较低。
由于上面的领导对其不重视,下面的工作人员也就会采取一些消极的态度。
在面对档案的管理会采取一些不太系统的方法,在整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些档案的遗漏、不准确等问题。
档案管理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会出现诸多问题。
医患之间对于档案的管理也存在一些偏差,人们在看完病后有些档案是有助于人们进行报销或者是存入相应的档案之中。
由此可见,档案在整理中的重要性。
应该逐渐的培养对于档案管理意识,以确保档案管理更好地实施。
2.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管理在涉及档案管理问题时相关的制度和职责还没有健全,对于档案管理没有及时进行考核。
没有将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建设发展相联系,在医院长远的发展中,一般都是对医院的人员、医疗设备、技术水平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是唯独缺乏对档案管理的规划。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势必会影响整个医院管理水平,影响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管理制度与医院相关制度应该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制度之间应该有一个制衡原则。
什么样的制度要体现什么样的职责,通过对职能的展现来展现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对于医院的一些职能的.发挥,会起到一些阻碍作用。
不好好发挥档案管理的制度,影响的范围就会比较广,从医院角度、医生角度、病患角度,都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3医院档案实行权变管理的必要性。
3.1权变管理的可行性。
医院档案管理与权变管理进行衔接,为权变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档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主要是记载了一些关于医院的历史情况,反映了不同时期医院的变迁,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
这些档案对于医院在工作生活中能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一些保存下来的影像、录音、文件等,都对以后的工作有一个参考。
对于档案资料的系统性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医院工作人员在决策时候的科学性,优化管理体系。
医院的档案室,一般都是管理一些医院重要科室的档案、人事档案等,对于病情的档案一般是由每个相应的科室进行保存,所以,在档案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完整、不系统的情况。
档案管理应该与权变管理相结合,才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3.2权变思路的转换。
医院在不同时期对于各项档案在不同的部门进行存档,随着医院的一些新建或者是搬迁都会使文件有一些丢失现象,难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这种档案的管理模式是难以符合当前医院的需求,对利用档案资料是很不合理的。
只有对各类档案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对于档案管理的人员也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根据权变管理的理论,可以把医院的档案管理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让其能够有专门的职能去处理档案的问题。
对医院的档案进行集中的管理,合理安排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系统性的输入整理。
这样既可以使档案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又能使整个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
3.3培养医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个医院的发展,主要是与医生的素质有关系。
医院的办院也主要体现在一个医院的整体文化,是一种积淀过程。
档案体现一个医院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一个医院的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对档案的完整记录,才能够将医院的文化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医院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对待档案管理方面应该要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应地培训,让他们能够有系统性的去整理和归纳档案。
不断地扩大档案的整理工作并学会于当前的一些医院情况相结合,为医院文化增添新的素材。
建立一个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不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培训过的知识进行考试检查。
由于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档案管理方面人们也开始采取一些科技手段,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用笔记录,高新技术的应用档案管理也变得更加地便捷高效。
对培养医生在高科技方面的使用,培养医生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档案管理的新意识。
4结语。
医院档案管理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跟着时代地进步来进行管理。
把权变管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探讨把权变管理合理的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实现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真正地保证档案管理能够系统化地、有条理地进行,把医院整体的管理文化进行提高。
我国医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新的变革,对于档案管理要进行新理念的植入。
为档案管理事业提供一些更加高效便捷的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