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并找到改进的方向。写总结时,要注重突出重点和亮点,对于次要内容可以简洁处理。下面是一些成功总结的实例,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和借鉴。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一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课。
师问: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战)。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思维训练。
出示**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题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教具准备四张卡片(东、南、西、北)。
一、学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左下东南北西上右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课题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2、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尝试操作: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2)确定图上的方向。(3)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1)课件演示。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1)出示指南针。(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1)说明题目要求。(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2)按要求独立完成。(3)订正。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课型。
新课。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学前准备。
提问:你去过米易县城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1)熟悉导游图。
师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问: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教学过程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1)明确题目要求。(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二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三
单元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理由。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师: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问: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四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五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六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七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八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1认识图形。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页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2)看一看。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2)学生展开讨论。(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游戏巩固认识。(1)师生齐举左手。(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4)全班齐做。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3.师小结,全课结束。分析: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左右,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自身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4、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一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教学反思。
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在一堂课中就有不错的表现,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整堂课下来,只有那些基础很突出的学生才能基本掌握空间想象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对某一物体进行想象,想象出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
教学内容:桌子有多长(p、14)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尺子、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我又长高了(p、16)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教学反思:
整堂课,当我上到1米,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时?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兴趣,但是,有趣教具的有限,学生不能全部进行感受1米的高度,我想如果一人准备一个卷尺,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估一估,量一量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3)门的高是---米---米。,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二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预设流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三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出自 WwW.kAoyaNMIjI.CoM
生:好。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异常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头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头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头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四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五
1、掌握重点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体会运用修辞的作用。
2、了解并区别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了解这些体裁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想像和夸张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领会课文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精巧的构思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典型美。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巩固训练,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文所体现的中心,以及人物刻画的方法。
2、夸张、想像、联想手法。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略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略
七、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首先能有意识地区分童话、寓言、神话。童话一般以儿童的视点和儿童的语言来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寓一般很简短,揭示弊端,讽刺“恶”的,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神话一般都夸大或“神”的力量。
其次要注意这些文体中联想、想像和夸张的合理性,而不能想像或夸张的漏洞百出。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中写人们庆祝石像成功纪念会的狂欢,作者运用夸张,但夸张得令人信服。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不穿衣服去游行,这是作者想像和夸张的,但我们除了觉得好笑之外并不觉得奇怪,是因为它符合文章的情理,所以我们在作想像和夸张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像和夸张的“度”,要合情理,不能天马行空乱想像乱夸张一通。
最后要注意会课文以外的童话、寓言的中心,尤其是寓言,要能把握住寓意。
1、字词的形、音、义,加强识记、理解。
2、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区别。
3、课文知识点。
(1)童话、寓言的知识讲授。
(2)描绘人物的方法。
(3)重点的.理解。
(4)重点语段加以理解。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赛。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三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请学生做评委。进行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_____“我十二分的满意!”
1、在方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下面四个句子各表示什么语气?答案在括号内。
(1)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2)多么美的花纹!()。
(3)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4)这可骇人听闻了。()。
3、“这可骇人听闻了”句中的“可”属于_______词(填词类),其作用是______。
4、对“诚实”一词的理解,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从两个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他们并不诚实,所以用词不当。
d、指两个官员老实、憨厚。
c、这两个官员本来是诚实的。
d、取其反义,讽刺两个官员的虚伪。
5、画线的句子如果改成:
“不错,”皇帝说,“我满意。”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文字的第二节运用人物描写中的___描写与___描写,前者写皇帝___,后者写皇帝对根本不存在的布料的赞美,这样对照着写,揭露了皇帝的____。
(六)拓展延伸。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词是____。
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
2、“水很活泼”采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
3、选出下列不是并列关系的一个复句()。
a、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b、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c、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
d、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语文教学应怎样改革,请提出两点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艺学论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文艺学论文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文艺学论文注重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文艺学论文尤其注重因果分析。《说“木叶”》就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质。
1.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把握文章的精髓。
2.学习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和运用规律解释事实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从而深入理解文艺学论文中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同科学观点的关系,具体而深刻地掌握科学结论,做到融会贯通。
3.学习类推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拓展练习中运用文艺学观点观察、分析、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
4.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技巧,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术语很多,对科学术语不但要精确理解其抽象的概念含义,还要了解它在文中指涉的具体内容。例如“再创造”就是一个文艺学术语。《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结合诗歌欣赏对这个术语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再创造“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个解释已经把再创造的性质、方式和作用说得很细致、很清楚了。但我们还不应满足于这样的解释。文章通过对三首诗的欣赏,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再创造的内涵: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展开;诗中的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结合文中这些具体的论述和说明可以全面透彻地理解科学术语的意义。正确理解并阐发重要的科学术语,吃透科学观点,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课文中有些古代的文艺学术语如“全”、“粹”、“虚”、“实”,意思比较玄虚,哲学意味又很重,令人觉得深奥难懂。还有些形象化的说法,如“舞蹈精神”、“泡”、“猜”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准确、清晰地理解这类语言,就要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中发现定义线索、喻义线索、同义线索、反义线索,通过关联性的判断,作出切合文意的合理的解释。上下文中有语言的解释因子。在理解艰深的概念、语句时,要有语境意识。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到史传文学“实录”的经验。如果望文生义我们会把“实录”理解为“据实记录真人真事”的意思。但如果写小说不要虚构而只是据实记录真,真事,这样的小说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文中的“实录”讲的是对人的看法和描写的方法,这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因而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人艺术,可以塑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实录”,同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阅读文艺学论文,遇到难懂的语言时,应充分利用上下文中的解释因子,求得确切、圆满的解释。
本单元能力训练重点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指对读物全面而透彻地理解。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艺学论文,要求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文章中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吃透它的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分析与综合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读写方法。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要求我们在思维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一种类推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能使我们由已知向未知进军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通过示范、点拨、答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吃透理论观点,培养分析能力。课堂讨论采取开放式,鼓励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习理论观点,要密切结合实际,运用课文和课外的实例,印证、说明观点;又能运用理论观点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重在培养实感,积淀审美经验。本单元安排大量迁移练习,有助于进一步吃透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训练文艺鉴赏能力。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七
单元简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2.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交流理由。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师: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问: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八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总体构想:
本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部分模块,分别为:
第一部分:
模块一:预习课文。
模块二:理解内容。
模块三:领悟表达。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模块五:检测。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内容。
教学目标。
1.养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
2.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合作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让其他人来读,并纠正错误。
2.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其他人纪录。
3.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4.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钓鱼的启示》,小组汇报收获。
1说说《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汇报:小男孩和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男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小组交流汇报。
1读《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简单说说你对这个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2文中的两个小故事哪个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读《落花生》,全班交流。
1汇报:一家人的交谈中,你对谁的话最感兴趣?你如果参与讨论的话,会说什么呢?
4.读《珍珠鸟》,小组交流。
1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结合课后题和读书产生的疑问,质疑问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2.集体讨论。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篇十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