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篇一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火星小学
张兴安
新课程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革。当今的课堂教学变革需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之间搭起互通的桥梁。教师要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信息。正如吴宗宪老师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知识,并从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要改变课堂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习潜能逐步得到发掘和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主动化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激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要倾斜,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成功,增强他们参与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的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愈来愈注重凸显教学效率,愈来愈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将日益得到消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新型教学理念,彼此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资源最优化,要求教师逐步树立起资源开发、运用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都提升到显现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和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对于教材的使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教材的本身价值不会改变。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彼岸。因此,教材资源开发不能过度,更不能完全脱离。完全忽略了教材本身的存在价值,其教学必然经不住推敲;反之,完全呆板、孤立的固封于教材之中,则又只是形式上的表现,教学将得不到灵性的飞扬。
五、教学对象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就要尊重和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才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把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待,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及学习内容的不同,区分学生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是联系师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还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发展上有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体现了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同时也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有所获、有所得。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课堂中也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许多教师“经常有惊喜”、“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篇二
高考制度改革下的学校变革
——孟州一中上海济南潍坊学习体会
2018年即将到来,河南的高考改革已进入倒计时,为了探索新高考、适应新高考,11月5日--11日,在焦作市教育局吴局长和刘科长的带领下,由焦作出发到上海、济南、潍坊,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省昌乐二中、潍坊市潍坊中学等名校学习高考制度改革经验,听了七场专家的报告,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年,国家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上海实行高考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学生自选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政史地物化生”中自选3门,每门满分70分)构成;外语考试增设听说测试,一年考2次,今年已完成高考改革后第一次的考试和高校录取工作。
上海的几个中学为了适应新高考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选科:多渠道宣传,让 老师明白新政,学生知晓改革,家长心中有数。基于数据跟踪,知彼知己,按照“兴趣+专业+潜能” 相匹配的原则进行,高一结束选科,高二局部调整。
2、“3+3”模式下班级的设置该怎样确定:尊重学生差异选择,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模式,以命题评价和作业质量为抓手,狠抓教学环节;通过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在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的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由于学校教学场地有限,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教师超工作量情况普遍存在,无法实施大规模走班,多数学校实行小走班。实行基于学生选修课程的“走班制”和分层教学的“走班制”。
3、学生什么时候参加等级考最为合适:高二年级参加地理学科等级考的学生较多。其他的同学自主选择参与其他等级考试科目。
4、课程计划的制定:基于新高考课程主要有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5、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的学校变革主要有:(1)导师制,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实施“班主任+导师”双轨制管理模式。(2)课程讲究系统、结构和高度;教学讲究节奏、方法和宽度;(3)教学方式多样化,如:moco(慕课平台);微课平台等。(4)师生评价机制的创新。
山东省今年是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三年后这届学生将实行新高考。山东的多所名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本质,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升学通道,如何打通高中与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给高中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突出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等级考试每个科目只为在校学生提供1次考试机会,时间同高考同时进行。建立并规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强化评价信息使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将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目的:一是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的需要;二是完善人才选拔标准的需要;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四是建立科学选才标准的需要。深化夏季高考(统一高考)改革,增加考试的选择性,提高人才选拔水平。不分文理科,外语实行一年两考。探索本科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生模式,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三)高考改革带来的思考,高考改革无疑是接下来十年高中教育的主旋律,在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的时候,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高考改革的目的。第二、改革未来的趋势。第三、改革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学习领会国家和教育部层面高考改革方面的文件精神,关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试点情况(了解细节、了解事情),关注第二批启动高考改革的省份的实施方案。
(四)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挑战之一:选择性,选择性是新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高考改革方案计入高考录取依据的等级性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权交给了学生。选择体现在三个方面:科目,老师,考试时间和次数;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学生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希望升入的大学和专业,未来就业与生涯规划。挑战之二: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学生具备了选择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了正确选择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指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应该是学校的职责。必须在校内建立学生学业、升学与生涯规划的指导体系,培养专兼结合的指导队伍。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工作从高一开始,但是,真正的选课、走班,可以从高二开始。尽量保持稳定,保持班级建制,保持班主任和班级活动。挑战之三:如何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从学生角度而言,所选择的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尽相同,类型众多,按照分类组班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同一门课程,选择作为通过性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选择作为等级性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习的内容、难度、进度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必须采用分类教学。尽管理论上存在多次考试的可能性,但是,从操作层面而言,容易造成教学管理安排混乱。对于选课、走班,必须采用高度信息化的管理。对于轮空的同学,要有详实的管理和督促学习机制。
河南的高考改革即将启动,初步方案已经公布。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招生录取实行基于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机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确保程序严格、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信。
新高考改革是一次面对未来的教育变革。它的本质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我们的高考招生实现从看分数到看综合素质的转变,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从招分到招人的转变。它的形式上是选课走班,实质上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人才对教育的需求,对于高中学校来说,面对2018年到来的新高考改革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一是要认真学习国家高考改革指导思想和我省的改革方案及各项细则。准确把握改革的定位,加强教师培训,做好社会宣传。
二是这次改革的实质用两个字表达就是--选择。面对选择的思考如下1.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爱学习的学科,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选择自己的强势学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学校要从生涯规划做起,要做好学生选择的指导工作。2.对于学校来说,面对学生的学科选择,我们也要选择我们的学科组合,结合学校实际尽可能提供最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选择。3.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同时,也是选择自己的任课老师,及其所教的课程。学校应当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师配置,设施配备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是积极探讨新高考改革前提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
四是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
最后,面对高考改革,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积极应对,那么一切都会过去;但是改革永远在路上,永远无穷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都不会过去。我相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焦作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篇三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策略初探
从2017年起,北京市新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从2020年起,本科院校招生录取实行“3+3”模式。同时,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校录取参考。
新高考对学校的课程提出了挑战,使其必须做出改变。那么,在此背景下,学校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变革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在课程变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设置多元立体的课程
丰富学生的选择性
一所学校的课程从架构上来说,既要承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又要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同时还需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从建校初期就提出了“人文、人本、人格”的核心价值观:即人文情怀,人本理念,塑造师生健全人格。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学校形成了“培养学生带得走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养”的育人目标。
学校深入分析未来人才需要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细化学校的育人目标,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分水平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综合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挑战性的学术课程、高品质的艺术课程、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追求卓越的领导力课程、社团及其他实践活动课程。
同时,每个领域的课程都有不同层次: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拓展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而荣誉课程则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前沿的内容和主题供学生选择。
总的来说,学校课程在关注必修基础内容、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宽广舞台。下面简单介绍各领域课程。
1学术课程
学校高中学术课程根据学生的选择和未来的专业/职业方向,分为数学、语言与文化、人文与社会、化生与环境、物理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
学科基础课程。在必修模块教学中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聚焦核心素养。
学科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分类设计可选择的课程内容,以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增强与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国家课程中的选修2课程属于此类,如生物选修2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素养。该课程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和基于问题的项目或实践等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体验式的、基于合作和探究的建构式学习模式,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术基础。
竞赛课程及学术荣誉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素养提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的“作品阅读与文章写作”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参加各种作文大赛提供指导;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提供竞赛类课程,为想参加理科竞赛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这些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学术荣誉课程主要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和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课程等,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人文方向和科学技术方向的实践平台。
2艺术和体育课程
除培养学生的基础艺术素养——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及体育技能外,拓展类课程(话剧课程)还体现了学校戏剧教育的特色。此外,自选课程为对艺术传媒领域有兴趣或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提供深入实践的机会。
3领导力课程
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学校特色之一。具有特色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自我领导能力和团队影响能力,做到“一个人的时候能够管理自己,两个人的时候能够影响同伴,很多人的时候能够带动群体”。
4社团及其他
学校提供众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展全方位选课指导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高考方案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但是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学生需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如何科学进行选择,如何将自己的选择和个人前途、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建立联系等,成为了困扰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难题。同时,未来的高考更注重多元录取,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因此,学校不仅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更在学生的选课指导上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规划。
1编制《高中选课指导手册》,让选择更科学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学校都设置了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中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有哪些模块?各模块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必修和选修课程对学分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都将是2020年参加新高考的学生面对的最普遍、最急迫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学校在2017年6月份就开始着手编制《高中选课指导手册》,各学科利用暑假时间编制选课手册,并赶在高一年级学生军训前完成。手册不仅简要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的目标、结构、学分分配和毕业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选课示例、学生适应度分析,还整理统计了浙江、上海等已实施新高考省份中高校各专业对选修学科的要求。
2进行分学科专题课程宣讲,让选择更具理性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可选择的6个学科,更理性地确立自己的所选科目,每个学科分别对学科应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学科基本知识、核心素养要求、相关高校专业和学业综合能力要求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讲座,如物理学科的“走进物理——高中物理选修的思考”、化学学科的“兼具思辨性与人文性的化学期待每一个优秀的人”、生物学科的“未来在召唤——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地理学科的“走进地理学——谋一域更谋全局”、历史学科的“历史学科之魅力”、政治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魅力——从中学思想政治课选学谈起”等。专题报告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的知识魅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进行选课。
3重构生涯规划课程,让选择更专业
学校为新高一年级学生量身打造了生涯辅导课程,课程分为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生涯咨询两种形式。生涯规划课程持续高一一学年,隔周一节,包括自我发展、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选职业、选专业、选科目三个具体任务。
自我发展。认识自我,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对个体差异的尊重,适应自我的改变与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活动和体验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并将个体特征与职业相匹配。
生涯探索。掌握知识技能与终身学习,学会获取生涯信息,掌握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分为“一日职业体验”“了解大学与专业”“一星期职业体验”三个板块。“一日职业体验”是指,在高一第一学期末,每名学生根据自我与职业匹配结果,选择2-3个职业做“一日职业体验”,通过撰写职业调查报告初步了解若干职业。“了解大学和专业”是指,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组织学生到不同大学,与不同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主题交流,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和大学生活,思考自我-职业-专业之间的关系。“一星期职业体验”是指,高一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期,每名学生在了解自我、社会发展趋势、职业前景的基础上,充分反思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所匹配的职业,结合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理性地选择某个职业进行“一星期职业体验”。
生涯管理。学生学会制订符合自己特点的生涯目标,掌握生涯决策能力,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涯规划,平衡个人、学习者、工作者、社会公民、家庭成员和休闲者等各种角色。在高一下学期的生涯规划课中,学生学习使用决策平衡单、swot等决策方法进行选课,能够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并学会将目标分为终极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小目标,掌握将目标转化为计划的方法,掌握时间管理矩阵、番茄钟等时间管理的方法,并用于日常学习生活。
4专设学科指导顾问,让选择更“精准”
在新高考的形势下,班主任管理模式已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学科指导顾问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指导与建议。因此,学校为高一年级新生配备了学科指导顾问,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和指导,预防和疏导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困扰,为学生选课、填报志愿、确定职业目标等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更准确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如何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应对策略,如何摸索出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如何找寻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规划和活动设计,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方向和途径,继续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篇四
学校课程变革经验总结
**小学自建校以来,尤为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目标追求。在我校大体育体系中,把体育素质的训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住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校把体育课程划分为四大专业体系的训练:形体礼仪课程、网球课程、足球课程、以及常规体育课程,形体礼仪课程的设立:突出以生为本,学科整合,以勤引导、妙安排、建课模、创平台为原则,从“美”的角度发展南湖学生的健康体魄,塑造健美匀称的体形,发挥思维创造力、提高肢体表现力、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与优良品格等综合素养,结合三维一体的课堂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行为兴趣,起到心智传达的作用,使每一个南湖少年内涵与外在气质得到同步发展。为体育增加审美的力量。多元化、专业的教学有效的吸引学生,进一步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扩大优质体育活动项目教育总量,达到一种资源交流、共享。
现阶段我校常态化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跆拳道、啦啦操、田径等项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为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一个全新的素质教育,我校创立了体育特色项目的五大品牌,网球”网球””冰球””击剑””游泳””足球
”既锻炼孩子的身体,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训练孩子的持久力,韧性和坚持的意志品质,赋予孩子创造力.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得到全面发展.从传统的体育课程,到现阶段大体育体系的完善,从单一小集体的活动,到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从单一体育项目的训练,到现阶段,几十余种体育社团的设立,我校秉承思路研究模式,把破解影响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大问题贯穿于调研过程的始终,以增强课程发展情境研究的宏观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准确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导学校课程变革。努力做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既重视课程政策研究,也重视学校情境分析,特别是关注趋势预测、项目策划、特色导向等内容,切实做到清晰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基底”。
我们做到:一是倾听感,关注孩子的学习需求;二是逻辑感,严密的而非大杂烩或拼盘的;三是统整感,更多地以嵌入方式实施而非简单的做加减法;四是见识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不以知识拓展与加深为取向;五是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教学变革,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发生深刻影响。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篇五
关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面临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竞争已经发展为教育改革的竞争。同样具有儒家教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纷纷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
本高考改革方案以“受教育者的权利”为出发点,构建新的考试与招生制度。其基本价值包括:
1、以学生为本。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尊重和保护考生的个性。改变一张试卷考所有学生、所有学校按照高考分数的单一标准录取考生的情况,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来推进高校竞争。
2、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和发扬高考制度的公平价值,通过考试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招生考试秩序,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3、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通过高考考试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能够录取到所需要的学生,为高校办出特色创造条件。同时,需要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校内学术民主的管理制度,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制度,树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保障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改革。
4、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行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制订《考试法》以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的教育行为,改变对中学和教师的升学率评价。通过采取以能力为导向的多样化的考试选拔方式,引导中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业负担。改变单一的分数标准,形成包括考生的各科学习成绩、活动表现、身体与艺术素养、教师评定与推荐等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是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高考改革最大的难点,需要在充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伴随社会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改善,逐渐分阶段进行。
三、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设想是: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基本描述是:“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
(一)考试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高考,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
实行多轨化和分层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学科考试科目可分为多种组合,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商科和管理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
1、语文
2、语文3;数学
1、数学
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的有效期为一年。
这一改革增大了考试的选择性,避免了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的粗陋,有利于考生扬其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学科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还可以改善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一个标准下竞争。
2、举行“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内容以考察学生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评价,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学业水平测试可每年举行3次,有效期为两年。
(二)录取制度改革
探索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包括“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
1、“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 高校自主招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985高校和211院校,主要对象是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高校提出 “全国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门槛要求,对达到要求的申请者进行面试,结合申请者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表现,自主录取学生。考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学科知识考试。
2、“统一学科知识考试 + 集中录取”模式
这种模式即为现行高考录取模式,不同之处是对考试进行多轨化和分层改革。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何种层次的考试,学校也可提出考试科目与层次要求。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211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
3、自主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完全由高校自行确定、选择考试方式,自主录取学生。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
四、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高考制度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需要进行缜密的整体设计,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制订《考试法》,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
加快《考试法》制订,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与责任,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追究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弄虚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
2、推进高校管理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
需要通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降低自主招生导致高考腐败的风险。
首先是信息公开。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信息公开极其有限,公众难以进行监督,从而对自主招生充满质疑。全部、全程公开自主招生的信息,可以有效打消社会的疑虑。为此,需要建立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机制,以及中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需要在大学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减少行政因素对招生等教育事务的干涉,减少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建立问责机制。无论大学还是中学,发现弄虚作假的,要公开揭露,并承担相应责任,取消有关的资格和招生权利。
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
与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对应,高校应推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探索沟通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服务体系。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可打破上学时间局限、学科与专业局限、学校局限,扩大学生选时、选课、选科、选师的自由。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可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通过课程认证、学分互换等制度,形成学生可以在研究型大学与其它大学、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之间流动的通道,以及灵活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形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并减缓一次性高考的压力,促进高校教育竞争。
4、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
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考生直接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发送给考生。此举可以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隔离,使得地方政府难以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排名。
5、改革考试加分政策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理目前的各种高考加分政策。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加分项目,必须保留的应降低分值,以保障全体考生公平地参与高考竞争。今后,地方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增加加分项目,如需增加需经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6、均衡研究型大学生源分布,保障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
改变国立的研究型大学招生本地化的弊端,扩大人口大省和西部地区的招生名额,逐渐均衡各地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保障农村学生公平接受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机会。参照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可规定国立重点高校录取农村生源的比例(例如不低于30%),在自主招生中对农村家庭学生实行同等分数情况下优先录取或对农村家庭学生加分,弥补农村学生因基础教育质量所造成的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7、降低英语分数权重
目前多数省份高考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课的分数,满分均为150分。有必要降低英语的分数权重,例如改为满分100分甚至80分,从而恢复母语教育的核心价值,并减少英语成绩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在6月初的统一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实行一年多次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保留两年。不同高校可指定所需的英语分数。
8、培育中介组织,提高考试服务质量
由国家和地方教育考试中心提供考试服务,是现阶段保障考试权威性的需要。从长远看,考试机构应更加专业化,并通过专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提高考试技术、测量和评价水平。可通过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考试机构和考试的社会化。
五、高考改革的具体步骤
高考改革可以采取“放开两头、稳住中间、逐步渗透”的方式,以985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和艺术类高校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
高考改革的推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
(1)推行多轨化、分层次的学科知识考试改革
对现行高考实行多轨化改革,打破所有考生考一张试卷的格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科和层次,高校在录取中可自主提出学科和层次要求。
(2)制订“学业能力水平测试”方案并开展试点
由国家教育考试部门制定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方案,并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试点。
(3)扩大985高校自主招生
目前实行的高校5%自主招生,考生的选择权十分有限。自主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应该朝着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方向,通过增加考生选择学校的权利,加强学校之间在教学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的竞争。
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可采取两种方式推进。一是实行高校联考,比如985高校联考、211高校联考,在联考基础上对考生进行面试考察。自主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二是采取“统一学科考试+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的模式。在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尚未推行之前,以统一高考成绩作为申请门槛,高校再分别进行自主招生。高考成绩公布后,高校提出申请成绩要求,6月底至7月底,进行自主招生录取。取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零志愿”,考生可以平行申请4所学校,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由高校进行确认后,将余下的招生名额投入集中录取。集中录取阶段采取原来的填报志愿方式。这种方式,用高考成绩保证基本公平,多张录取通知书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学校两次录取,提高了资源配置率。
(4)地方本科院校采用传统方式招生
地方本科院校的录取,仍采用集中录取方式,即学校提出考生考试科目和层次要求,学校根据考生考试成绩与志愿,依次投档、录取。
(5)高职高专多种形式的自主招生
各地高职和专科院校,可根据不同情况自行确定考试和录取方式。例如可选择:(1)在高三会考成绩基础上的自主测试和申请入学;(2)有关高校联合举行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然后自主招生;(3)参加全国统一的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然后自主招生;(4)办学质量优良的高职学校,可实行自主考试、自主录取。
2、第二阶段(2015年——2020年)
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学科知识考试并存,985高校、211高校学校可以采取“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以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申请门槛成绩,自主录取学生,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完成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高考。
高校可自主确定以何种方式,包括多次“学业能力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或者“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等,进行多次录取。高校实行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自主招生,必然面临教育资源无法一次充分配置的问题,而采取“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的方式,可以通过多次录取,使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由此建立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招生考试格局。
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以学科考试、集中录取为主,尝试向自主招生方向发展。
3、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
建立起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自主招生、多元评价的招生考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