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在制定教案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鼓励大家根据这些教案范文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一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对计数单位“千”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00粒黄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
3、一个三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数是()位。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小桶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发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的方法?(先数出十粒,再分出十个这么多放在一个杯里,大约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再试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三、律动(我们来交换)。
仿照21页第7题小组游戏。
3、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合上,这本书大约有50张纸,几本摞起来会是一千呢?(学生独立思考)。
4、出示10个这样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
5、出示一张有100个笑脸的贴纸,几张笑脸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板书(10个一百是1000)。
四、巩固练习。
1、我们数数到900时,10个一百是多少?
(出示课件:*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4.完成21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三
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知识点】:
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国土面积(多位数的改写)。
【知识点】:
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改写的意义。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森林面积(求近似数)。
【知识点】:
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四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投影片(8.02m)。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10篇《苏教版一年级上《数一数》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五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5。
概念。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教师闫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今天我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读懂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版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教材通过数熊猫、数圆片、数格子、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数连加的问题,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就是要学习的乘法,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算式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学生知识,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为学生后面理解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而积不变埋下伏笔。
读懂学生: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6+6+6+6=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听说过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
确立目标:根据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在教材处理方面。
以“动物园召开运动会”为主线。并把四个内容通过一个情景串了起来。数的层次与每个层次的思维要求逐步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把数一数的活动与乘法的意义沟通起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体现。
精心预设。
在2个多月的网络教研和施教过程中,务实校长和武秀华校长给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研讨中,我五易其稿。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这个环节是我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后,创设的环节,目地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计数不同。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数熊猫活动通过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到在数有序排列物体时,一行行或者一列列数容易数准确,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数,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
数圆片活动时,课件只出示第一排6个圆片,第2、3、4排的圆片覆盖上,上面有文字说明,第2、3、4排的个数与第一排一样,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快来数一数吧?再次数,不直接出示全部图片的目的就是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一排一列数数的时候,必然要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这种直接用“几个4”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会突现出。以此更好的把数一数和乘法联系起来。
数格子活动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已经由数实物抽象到数图形,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联系拓展领悟新知。
“数苹果”活动,学生在列式解决10盘、15盘、100盘苹果有多少个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相同加数的个数我用大括号标注出来,从而更好的是加法和乘法沟通起来,也能让学生感觉到有些算式相同加数太多,写这些算式太麻烦,进而使他们联想到能否有简便的方法。通过书上智慧老人说的话,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探究下节课新知的强烈欲望。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8分钟很难历数2个多月的思考,说课的最后,把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抛出来,新课数熊猫的活动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想把它改成两排,每排9个,因为越接近方阵的排列,越不容易凸显策略。这样修改的意图是更突出数的策略,我想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出现各种数的结果,但是这个想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研究无止境,思考仍继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七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教师: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注意此时要帮助学生梳理语言,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4.数身边的数。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课后延伸。
教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八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2、复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在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解决问题。
通过分类练习,掌握有关知识。
实物投影。
7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自己填写。
交流:
7可以分成1和6。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4和3。
7可以分成5和2。
7可以分成6和1。
巩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做手指游戏。
修改:组织学生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游戏。
学生自己计算。
交流答案。
指点:要先计算,再比较。
学生做题。
交流:
学生自己写,
写后交流。
观察第一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总共有17枝铅笔。
右边有7枝。
求什么呢?
求左边的盒子里有几枝?
怎么列算式?
17-7=10。
完成其余各题。
1、填表格。
红旗。
风车。
原来有。
14面。
17个。
送给幼儿园。
4面。
10个。
还剩。
()面。
()个。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红旗原来有14面,送给幼儿园4面,还剩几面?
求还剩几面怎么列算式?
14-4=10。
学生自己把表格填好。
2、应用题。
1)书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4个,一共有多少只?
2)原来有19只,卖掉了9只,还剩多少只?
3)红萝卜和白萝卜一共有8个,红萝卜有0个,白萝卜有几个?
4)原来幼只帆船,又开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
5)树上有4只猴子,树下由只猴子,请你写出4道算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分类复习。
3+4=7。
4+3=7。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九
讲授新课前,做一份完美的教案,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以下是白话文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投影仪。
启发讨论研究式。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一。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1), (2), (3)。
(4), (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 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 (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1。(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构造函数的方法: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搭桥比较法: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与 (2)与;。
(3)与;(4)与。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板书设计。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十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 自己探索。
1、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2、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十二
多数学生已有数数基础,教学时在这基础上,运用一些图片等直观教具,学学习数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数学校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要保护学校的花草树木.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先学习数数,在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五,单元评价要点。
数数.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
课时授课。
日期备注
教科书第25页内容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单元测试。
测试情况。
反馈。
合计。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比较教室花草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五,单元评价要点。
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
课时授课。
日期备注
比大小,教科书第6---8页1,使学生知道同2,样多的含义.
3,初步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4,知道多,少的含义.
比长短,教科书第9,10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8题.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2,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3,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9月7日。
单元测试。
测试情况。
反馈。
合计。
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5以内数的口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5以内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具体措施。
1,运用图片等直观教具和学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学生熟悉的环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3,安排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用数学的兴趣.
4,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进度。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一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单元教参建议课时数计划。
课时数周次备注。
一,数一数12第二周。
二,比一比23第三周。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12第四周---第五周。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篇十三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