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19篇)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2 17:21:09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19篇)
    小编:ZS文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一

1(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经历建构研究平均数的权内容,体会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2.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 四.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

六.教学过程 片段一 展示情景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打算招一名英文翻译。甲、乙两名应试者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教学反思: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数学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片段二: 问题1: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为下面引出、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埋下伏笔。)问题2: 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这组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追问1:谁能说说你的意见?指名学生发表意见。追问2:若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1)师问:2:1:3:4有什么作用?(2)师生共同计算,并确定录用结果。(3)引导学生理解权、加权平均数。(4)引导对比问题

1、问题2感知权的意义。(教学反思:引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发展的3 必然性,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将产生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计算)、观察、比较,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片段三 问题3: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1、学生计算,确定录用结果。

2、对比三次结果,再次体会权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同一个情境,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录用结果,让学生再次体会权的意义。)片段五 拓展应用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a,b,c 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学生思考后口答。)(2)如果你是经理。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 ① 网络维护员; ② 客户经理; ③ 创作总监.(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招聘结果。)(教学反思:巧设数学活动,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思考赋予相同的权是否合理,感知权的作用。再让学生自己当经理(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领导感。会积极快速进入角色活动中。)设计合理的权重,选拔不同的人才,再次体验权的重要性。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专家点评:(组长 遵义市教研室 罗全民 数学正高级)

1、这节课充满激情,活力四射,注重知识引领,不愤不启。

2、形成概念(知识)自然。

3、在拓展训练时把权利交给学生,驾驭权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理解权的意义,理解统计的思想。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二

平均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师:同学们,喜欢球类活动吗?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球类活动,(多说几个)真好,我们304班也和你们一样喜欢篮球,前几天,他们刚刚举行了一场一分钟投篮比赛,这是他们男女生投篮比赛情况,请看,老师带来其中两组投篮的成绩。(出示图片一)

师: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想说什么?

预设:谁投的最多、最少、男生的投篮成绩低、女生的投篮成绩高。

若学生说出男生的投篮成绩低、女生的投篮成绩高,师马上接着说

看来女同学的投篮水平高一些。

若出现冷场,再读总数(5+9+7=

21、10+4+7+3=24)一个是几分,另一个是几分?你们都同意? 生:我不同意,男生人数比女生少。生:人数不等,这样比不公平。

师:你们的意思说人数不同时比总数是不公平的,那该怎样比才公平呢?

如果学生说,男生再添加一个人,师就说,比赛已经结束了,你说怎么办?

如果学生说去掉一个女生的成绩,师就说,你们同意吗?说说理由?

把女生的最高分去掉,师就问如果你是女生,你会同意吗? 去掉女生的最低分,男生会同意吗?

师:那有没有一种更公平、更合理的方法来比较男女生的投篮水平呢?(从而引出学生说比男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几个。)

师:呀,平均,我们以前已学过,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每份同样多。生:就是同样多。

预设二直接比平均数

若学生直接说出比男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几个?也是这样引,呀,平均,我们以前已学过,这位同学已经知道,其他同学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我们就把不一样的东西变得同样多。(板书)

师:(指着这幅图说)请看,怎样把这几个不相同的变得同样多,谁有好方法?

我们手中都有这幅统计图,可以动手画一画、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前后桌说一说,好吗?开始,师:可以了吗?谁愿意到展台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们小组是用移的方法,从投的多的那里移给少的,得出男生平均每人投进7个,女生平均每人投进6个。

师: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还有吗,你也是这样移吗?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咱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回顾一下同学们移动的过程。你们瞧,从多的里面取出一部分移给少的,用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我们找到了同样多的数。(板书:移多补少)师:除了用移多补少,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们是先把男生投中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3,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进7个,女生我们也是先把女生投中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4,求出女生平均每人投进7个,(生说师板书)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这种方法的,你们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先合再分)

师:我们班的学生真是了不起,想出了不同的办法,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6是谁的,是指每一个人都投进6个吗,它是一个什么数? 师:对呀,在数学上,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就说它是

10、4、7、3这四个数的平均数,7是

5、9、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反过来,5、9、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7。 师:(指着第一个算式问):这里有两个7,他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表示是他自己个人成绩,平均数7表示男生的平均成绩。师:你学得真好,真正明白了平均数的意思。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移多补少或先合再分都能找到同样多的数,但在运用时,我们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要不我们也来试一题。

三、质疑问难,深化理解意义 练习:

师: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这个13是个什么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这个平均数13跟这四位小朋友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

14、12、11、15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比平均数大,有的比平均数小,生:他在这些数的中间。

师:你的意思是说它在最小数11和最大数15之间。师:那你能看出平均数会是在哪两个数之间吗?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不好?那你有信心说得比他好吗?我们来看看。练习

下图中的虚线是表示某个投篮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想一想,你认为哪一幅图的表示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 师:看来,303班个个是学习高手,好样的。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带来了一则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实验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0岁。(1)“平均年龄40岁”你怎么理解的?

(2)如果想让我们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降下来,有什么办法?

师:说得真好,调进年轻老师就是说加上小的数,平均数就会变小,如果加上大数,平均数就会怎样?(变大)

师:你还能举几个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吗?(若学生说出经典的,师就表扬,好样的,)师:看来,在我们周围处处可以找到平均数,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

师:小明家最近开了一家饮料店,这是他家前三周卖出奶茶情况,请你看着这幅统计图估一估小明家本周该进多少箱奶茶?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数。

【评析:“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板书:(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这是我们班李x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究竟是多少呢?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96)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说什么?

生1:李x‟,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①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②交流反馈。师:看了两

(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①会

②不会

③可能会 ④可能不会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生l:我认为不会。因为小丽身高134厘米,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差了8厘米。

生2:我反对。水平均深126厘米,并不是所有深度都是126厘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不到126厘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26厘米,甚至超过134厘米,所以我认为小丽会有危险。

生3:我反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6厘米,小丽可以在浅水区学游泳,我也这样学游泳的,很安全。

师: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评析:小小争辩会,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2.师: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评析: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评:整节课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教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地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自己来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四

《统计与平均数》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张继安设计、执教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2~9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材选择了一个小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分两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层次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而又不能圆满解决的现实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第二层次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交流。在第二个层次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直观地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揭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想想做做”中既安排了巩固求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也安排了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的练习。

教学中,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极富挑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多角度思索、交流中,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和实际需要,最终借助条形统计图的感性支撑,让学生自主探索、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作用和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会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体悟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

提前开展套圈游戏,制作课件。为学生分组活动提供可移动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再现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课外活动我们进行的套圈比赛还记得吗?(课件出示套圈游戏热闹场景)当时你套中了几个?

2、(课件分别出示第三小组4人和第四小组5人套圈情况统计图)游戏结束后,我们对套圈情况进行了统计。(板书:统计)从这两张统计图上,你分别知道第三、第四小组套圈的哪些信息?

3、提出问题:把两组套圈情况作一比较,你觉得哪组同学套得准些?(将两组统计图放置一并出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的想法:

①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 ④分别算出2组套中“总数”进行比较 ②用最少的个体进行比较

③单个个体逐一比较 ⑤分别算出每组平均人套中的人数

2、组织全班同学分别对每种方案“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发表看法。(经过对各种方案可行性讨论,让每位学生充分感受到,只有分别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即求“平均数”来比较,才公平、可行。)

3、分组讨论:怎样求出第三小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可以移动小组内活动统计图)

4、全班交流:

方法一: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使第三组4人套中个数同样多。(要求上台边汇报、边演示,教师适时提出“平均数”概念,并板书,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移动”过程,红线突出“平均数”7个。)

提问:平均数7个是第三小组每个人真的套中7个吗?怎样理解平均数7? 我们是应用什么方法得到平均数7个的?

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把每个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板书:6+9+7+6=28(个)28÷4=7(个)

归纳: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5、谈话:第四组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注意: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时突出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是“4”?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移多补少”过程)

6、提问:现在你能比出第三组套得准些还是第四组套得准些了吗?为什么?

7、全班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支数。

(2)指名汇报对三个笔筒铅笔进行“移多补少”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支数表示什么?还有其它办法求平均数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讨论后,通过课件展示球队队员照片,并标出平均身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下面一些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1)期中考试中三(1)班的数学平均分为80分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明道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师:是不是每人都捐款3元呢?是什么意思呢?(3)全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4厘米。师:可能有同学的身高是150厘米吗?为什么?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五

平均数教学设计

王口镇第一小学

穆军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拓展练习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交流反馈。【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2)指名说说(3个)(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

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准备:幻灯片、磁铁、统计图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话题:同学们投篮过吗?老师也会投篮,一分钟我一般可以投4个。可是在一分钟投篮测试中我第一次投居然只投了一个。只测这一次能测出我的我的一般水平吗?那怎么办?

就像同学们所说,多测试几次就能把一般水平体现出来。

(2)、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你们瞧,快乐篮球队也正在进行一分钟投篮的测试。为了能较好地测出队员的一般水平,体育老师让他们每人测三次。

师:第一个出场的是小林。你们说用几个来记录小林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接下来轮到小华出场了。看他第一次投了5个。是不是也可以用5个表示他的一般水平了?

生:5+6+7=18(个)18÷3=6(个)

师:像这样把三次投的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这三次,使三次投篮每次投中的个数看起来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刚好第二次投中的个数和平均数一样多

师:能代表小刚第一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师板书:一般水平)

师:也就是说,6是这三次投篮的平均数,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说6是

5、6、7的平均数。

师:小强测三次,求得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他的一般水平,如果想更好地测出他的一般水平可以再多测4次5次甚至更多次,次数越多平均数就越能表示他们投篮的一般水平。

紧接着小强投篮的情况也出来了

师:该用几个表示小强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除了列式计算(移多补少),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动手移移看拿出小圆片,像老师这样用圆片表示投篮的个数,想一想怎么移能让三次看起来一样多,再移一移?

师:我们还可以说,通过移多补少使每次个数看起来同样多的数,叫做平均数。

【设计意图:知道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刚求得的平均数,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均数就藏在我们身边。

图1,老师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出我校三年级同学平均身高是……。

平均身高124厘米表示什么?

图二,丽江春节期间平均每天3万游客。表示什么?

图3,冬冬身高140厘米,到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池塘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师:除了这几个生活中的平均数以外,你还能举出其他生活中的平均数吗?

【设计意图: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四)、归纳总结,知识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七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知识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2.队平均数有了初步的理解

教学难点:1.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多媒体出示两个笔筒),我家有两个笔筒,装满了笔。1号笔筒装了7枝,2号笔筒装了5枝笔,我想请小朋友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2.感知,学生思考并口答,移动笔的过程

3.师操作引导:现在每个笔筒都有6枝笔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

4.像这样的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5.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好朋友,好吗?(板书: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1.故事引入:猴妈妈在森林中摘了15个桃子,回到家把桃子分给了三只小猴子。猴大6个,猴二7个,猴三2个。

2.对猴妈妈分桃子这件事,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分得不一样,不公平)

3.是啊,很不公平!猴大、猴三哭着闹起来了。这时候猴妈妈着急了,小朋友,猴妈妈应该怎么办?

4.对,求平均数!那我们试一试!三只小猴子分得的桃子的平均数是多少?(提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具按老师的要求摆放:第一排放6个,第二排放7个,第三排放2个。注意放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放整齐!)

5.怎样求得平均数呢?,你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三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一样多!6.交流汇报

(1)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让三只猴子的桃数一样多。

小结:像这样把多的拿给少的,使每只小猴子一样多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每只猴子分得5个桃子。这个5就是

6、7、2的平均数。

(2)师问:在刚才的移动过程中,小朋友看到了吗: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3)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

(4)学生回答,:(6+7+2)÷3=5个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7.小结:是的,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来求平均数。

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明确平均数的算法

1.刚才的学习,我想一定可以帮我们解决难题。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回收废旧物品的活动,第一小队小朋友回收矿泉水瓶的个数统计如下(出示书示意图)2.这幅统计图能看懂吗?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马上提,马上解决)

4.老师也来提一个: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5.你想怎样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呢?能想到几种方法?知道的赶快把你的方法传播开去,让不知道的同桌也能明白。

6.谁可以勇敢地告诉我们你是怎样想的?(找出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7.还有吗?你怎么想的?

8.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4=13(个)

追问:(14+12+11+15)计算的是什么?(板书:总数)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总数除以4?你怎样想的?(板书:÷份数)9.小结:这样先求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得平均数,也是一个好方法。10.第一小队的每个同学都是收集到的13个矿泉水瓶吗?那13是个什么数? 11.观察我们的统计图,这个平均数13和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数有什么关系? 12.小结:也就是,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的中间。

四、延伸课堂,走向生活

1.小朋友知道吗?在平时的生活中,平均数非常有用,我们的气象台也常常有它的身影。我们一起看一看:气象站预测本周一到周四的最高温度是20度,16度,13度,15度,这四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

2.平均数不仅在气象台中有作用,在我们小朋友的考试中也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呢!上学期期末考试,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分别是94分、98分、93分,那么他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

3.小朋友们真棒!我们的小马也想向你们学习,可是现在它遇到了一个难题。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小河边有个警示牌写着平均水深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身高140厘米,心想,我的身高比平均水深高,一定能安全过河,同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够安全过河吗?

小结: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能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认识到了平均数的厉害,一定会小心谨慎的。谢谢你们!

4.平均数不仅作用大,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老师找到了这样几个:(1)重庆月平均降雨量大约是62毫米。(2)磁器口古镇日平均客流量大约1370余人次。5.你还知道有哪些平均数吗?(学生举例)

是啊,生活中的平均数太多太多了。小朋友们,只要你们用心去发现,随时都可以看见它。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一句话来说说。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八

《平均数》教学设计

唐县第四小学

马金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重点 :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例1和例2导学案,两道题 教 学 过 程 :

一、故事导入

小猴分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一天,猴妈妈摘了些桃子回来,调皮的猴宝宝们抢过篮子就地分了起来。分完桃子后,有的小猴高兴地手舞足蹈,有的小猴哭丧着脸,觉得自己分的少,直喊:“不公平!不公平!”,要求重新分。猴妈妈慈爱地看着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样分就公平了。”不一会功夫,猴宝宝们就重新分完了桃子,都满意地笑了。

师:你们知不知道猴宝宝们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的。

师:对,每只小猴子平均分得的桃子数就叫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过渡语:尤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环保小组收集了好多矿泉水瓶呢!(1)(课件出示水瓶图)

师:请看大屏幕。从这幅图片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红收集了14个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水瓶。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利用这个统计图,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计算,可以动笔圈一圈,画一画。

每个人手中导学案,第一题就是这道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两种方法。)

方法一:

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14+12+11+15)÷4

=52÷4

=13(个)

提示:括号内的连加是同一级运算,可以一步算出总数,这样计算又快又准。指名说思路。

教师引导:括号内求的是什么?(4个同学收集的水瓶总数)板书:总数

为什么除以4?(4个人)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4份)平均分成几份,我们叫它份数。板书:份数

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就是平均数。这里我们求出的13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这样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13个)

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知平均数和份数,怎样求总数?

已知总数和平均数,怎样求份数呢?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聪明,没有计算,也得出了13个。老师把他的做法展示给大家。

师:(投影出示学生 移多补少 的方法)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把小红的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给小亮2个)

为什么把小红的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给小亮2个?(为了让4个同学收集的同样多)这样平均每人收集的也是13个。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学生会想到取长补短)。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我们通过课件的演示再来感受一下。

(边演示边说)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一匀,把不同的数量变成了同样的数量——13个。方法三:化难为易

11+(3+1+4)÷4=13

等我们升入六年级,随着知识的丰富,这种方法会更加优化。(2)认识平均数的范围

平均数13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但13却与实际的四个数有关系。比较一下,看看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平均数比最多的数15少,平均数比最少的11多)

师:平均数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也就是比最大的数小,4

比最小的数大。

板书:最小

换句说法,就是实际的数,可能比平均数小,也可能比平均数大,还可能正好是平均数。

如果你计算的平均数没有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说明求出的平均数不对。

过渡语:刚才的知识大家都学会了吗?学数学还要用数学,会用才叫真正的学会了。老师来考考你: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2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说明理由。有危险为什么?没危险为什么?

师:分析的非常正确。你看,学数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关键时刻还能保护自己,学平均数多么有用呀!

2、学习例2 导语:学累了吧?放松一下。你看,那边男生和女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几轮比赛下来,到底哪个队赢了呢?老师请你来当裁判,利用我们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决。

来看看他们的成绩。

请各位小裁判员在小组内思考,讨论:

①男生队派谢明明,女生队派曾诗涵,他们两个能代表本队的成绩吗?

用男女生踢毽的总数比可以确定两队的输赢吗?为什么?

③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出两队的输赢?写出你的方案。

(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对照讨论问题,逐一提问。

什么时候可以比总数?(当人数相同的时候)师:人数相同时,可以比总数。小裁判员说方案。

师:老师刚才看到有的裁判员非常巧妙的求出了女生队的成绩。自己观察女生队的成绩,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用我们学过的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为什么女生队适合用移多补少法? 生:数少,数相差不大,容易看出来。师:为什么男生队不适合用移多补少法?

生:因为数较多,数差得远。

这些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平均数17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19代表什么?(平均数可以代表女生队的整体水平)(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课件出示)

三、小结

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在刚才的比赛中,小裁判员们当得很合格。给自己一个鼓励的掌声吧

四、实践应用

1、平均数=()÷()

2、7、5、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是(),用()法得出平均

数简单。

3、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5,这四个数的和是()。

4、算算我的体重。

5、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你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吗?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读下面的话:

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我校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kg(选择两个解释:平均身高一定是120厘米吗?

西部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kg,水这么宝贵,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等等)(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还知道了在生活中平均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因此希望同学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以后的生活会更便捷、高效。这就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

五、布置作业

期中测试结果出来了,请同学们统计一下我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成绩。也可以结合班主任,了解四年级其他班级的成绩,比比哪个班级成绩更好。老师也期待着你们考出好成绩。

这是我们的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 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学生板演

=52÷4

=13(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九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开展的。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平均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为以后经历复杂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等相关联的知识做准备。【学情分析】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渐渐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前小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对平均数的概念还是很模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我班的孩子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具有一定的质疑解答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法】本课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自学、导学、互学、研学、展学、拓学六学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直观操作过程中,感悟平均数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本课主要以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图示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化抽象问题为直观问题)、统计思想、符号化思想。【教学目标】

⒈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使用平均数的必要性,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⒉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⒊通过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统计思想,为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做好基础。【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用平均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具】课件、圆片 【学具】圆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兴趣

师:孩子们,课前我们来玩一个记数字的游戏,比一比,看看谁记下的数字多。先看(课件出示数字,每3秒出现10个)请把你记住的数字写下来。师:说一说,你记住了哪几个?(学生汇报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孩子们的兴趣,唤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层层递进,探究新知 ㈠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师:淘气也玩了这个游戏,这是他记数字的情况统计表。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自己获取的信息)(师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摆学具)

师:从统计表上,你能看出淘气记住了几个数字吗?(学生说自己的见解,有人会说是5个,有人会说是7个)

师:到底用几来表示淘气记住数字的水平比较合适呢?(学生汇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说)

师:(如果没有人说出正确的答案)我们来听听智慧老爷爷的话吧。(如果有人说出正确答案就向下进行)师:这个6就是淘气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平均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感受到“平均数”的必要性。

㈡进一步认知平均数

师:关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平均数。师:从字面上来理解“平均”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以根据平均分的概念来理解平均,就是分得一样多)师:每次分得一样多,怎么样才能让淘气这5次都分得一样多呢?孩子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摆一摆,或是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在学习单上画一画,也可以用算式算一算。

(学生动手摆、画、算,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适时质疑、解难)

小结:我们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移多补少,让几次分得一样多,或是把几次的数加起来,再除以5,就是淘气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化抽象问题为直观问题,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平均数,从而使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找到平均数。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向孩子们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符号化思想。㈢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质疑,由学生解答,提不到时,把机灵狗的问题引出来)师:机灵狗有一个疑问: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呀,这个6是哪来的呢?谁能为机灵狗解答。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个6是移多补少算出来的)师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的。【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机灵狗的问题,进一步引领孩子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㈣回到课前记数游戏中,算出自己计数水平的平均数

师:我们知道了淘气记数的平均数,那你记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算一算?(交流后全班交流一下,可能会出现小数)

师:那么,平均数可不可以是小数呢?(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㈤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用过或见过平均数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此环节引导孩子们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多层练习,提升巩固

⒈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移多补少法和算术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⒉ 正反例判断题

【设计意图】这2道练习主要是检查孩子们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从正、反两个不同的方向来验证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回顾本课,小结提升 师:回顾这节课,你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平均数说?

【设计意图】从“对于平均数你有什么问题”到“你认为平均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再到“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话想说?”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孩子们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李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看,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1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13表示什么意思?(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教师:我们知道了“13”是环保小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那平均数代表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2)旧知再现,比较单人的比赛。出示表一:

教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3)新旧联系,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成绩。出示表二:

教师: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结果,谁赢了?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学生:女生队比较简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得到19这个平均数。学生: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8+20+19+19)÷4=19(个)

教师:男生队数据计算比较麻烦,用计算器来帮忙,(19+15+16+20)÷4=17.5(个),这个17.5 3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是小数,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平均分得到的数,剩的2个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多了0.5个,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教师:现在谁赢了?怎么比出来的? 学生:因为19>17.5,所以女生队赢了,教师:为什么用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教师:谁来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计算的方法,教师完成板书。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3.回顾小结

4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平均数。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

预设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计算的方法,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3组数据的比较,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不同场次不同方法的比较中可以感知到,用平均数解决此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具有多样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时突出了“不公平”三个字,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2题的第1个问题

教师:先估计一下这些同学们的身高和体重,再计算,可以利用计算器帮助计算。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教师:这里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是什么意思? 学生结合题的情境解释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2.拓展练习。

(1)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cm,这种说法对吗?(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0.8m,小明身高是1.3m,下去会有危险吗?

(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等学习方法和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方法的强化,更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的良好契机。一个好的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

5 / 6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乐。)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完成“做一做”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制作统计表和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后,再和自己的身高、体重比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的设计,紧扣教材的重点,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6 / 6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一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

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教学过程

【铺垫引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究建模】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 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第1课时平均数(1)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14+12+11+15)÷4 =52÷4=13(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二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

2、出示场景。(屏幕显示)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

2、教师故意设问: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为什么?那比成绩最好的行不行?那比成绩最差的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吧。 讲述: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很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提问 :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在小组内议一议。可能的方法如下:

(1)学生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2)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思考:为什么要除以4呢?

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重点讨论:平均数代不代表那组每个人的真是数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教师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2.练习八 1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练习八 3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4.练习八 4(1)指名估计第一个问题,并计算。(2)把第2个问题口答。(3)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对应的练习。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三

《平均数》教学设计

执教:戚勤莲

教学内容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 :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小圆片 教 学 过 程 :

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

1、师讲述故事《猴子分桃》

2、引发争议: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你能帮老猴子重新分一下桃吗? (用圆片代替桃子重新分)

4、引出平均数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为了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争做环保小卫士。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2)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3)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是什么意思吗?

(4)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5)汇报交流解决方法

a、“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口答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b、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将平均数与实际数据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2、认识生活中的平均数。

3、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哪个队的成绩好?”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学生列式解答。

三、探究结果 ,回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最大数>平均 数>最小数

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方法 : 移多补少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四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的第一个信息窗。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数学思想方法,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三步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运动,是我们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探索问题提供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观察统计表,解决数学问题。(1)谁的投球水平高呢?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得出比总分和比其中一场都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数。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选择谁的水平高。学生根据得分情况来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思维的碰撞:用总分来比较不公平,“比总分不公平比什么公平呢?”一句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出平均得分,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数”的意义。(2)动手操作,引出“移多补少”法。

师:那怎样让每场得分一样多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卢宁、王超的得分统计图,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画一画,移一移。看哪个小组最先让他们每场得分一样多。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展示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说,适时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师: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让每场得分一样多的?

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吗?哪个小组还想来展示一下?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总结出计算的方法:合并、平分。(3)观察平均得分,理解平均数(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王超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师:10分是指他哪一场成绩?

根据学生的理解总结:10分不是指某场成绩,是指四场的平均成绩,代表的是王超的整体水平。我们把这种数叫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大家想一想,10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11呢? 生:10是

7、13、12、8的平均数。 11是

9、11、13的平均数。

师:你认为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平均数的理解)

(4)深入理解特征。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绩的获得都是辛苦的努力换来的。

(出示三人的成绩)先估计平均数然后再计算,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平均数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5)算法最优化

(出示六人成绩)求平均成绩。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了?

(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虽然直观,但有很大局限性,一般用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平均数”的意义清晰化,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的过程。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濮阳火车站日均客流量是1300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1300的意思。)

2、课本97页1-2题。

3、身高140厘米的冬冬能不能去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里游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特征的把握,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濮阳火车站的客流量为素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课本97页

1、2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知识,总结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总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关注了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堂上不只是师生互动,而是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给孩子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组织分组讨论交流,在活动中确立“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始至终以体育比赛为主线,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学生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五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教学目标:

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学习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多少同学?生:36人。师:如果把36位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是几人?这是个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平均数(板书)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这些都是平均数的问题,今天就让夏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课堂,共同探讨平均数的问题好吗!

二、首先来看我们今天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目标明确了吗?

师:真好!我们先来热热身,做一个小游戏好吗?你们这个年龄可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敢不敢比试一下谁的记忆力最强?

师:好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每3秒呈现10个数字,看一看你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预备!开始——3961536246,3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记住的数字,老师板书个数,水平还不错!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机灵狗也喜欢做这个游戏,想知道淘气的水平如何吗?请看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淘气有两次是记住了5个数字。生2:最多记住了9个数字。

生3:淘气5次一共记住了30个数字。生4:……

师:淘气记住的数字各不相同,那么淘气究竟记住了几个数字呢?哪个数字能代表淘气的水平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请看活动一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你认为“哪个数字能代表淘气的水平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2分钟后比比谁的想法更有道理)

生1:我认为淘气记住了5个数字,因为5出现的次数最多。师:听起来有点道理!

生2:我认为淘气记住了9个数字,因为9是淘气记住数字最多的一次。师:挺有想法的!

生3:我认为淘气记住了30个数字,我是把淘气5次记住的数字个数加起来。

师:这是你的想法,孩子。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我认为应该是计算这5次的平均数,也就是6个数字,使他5次的数值一样多。

师:哎,听起来很有道理!同意他说法的举手!那么,怎样才能求出淘气5次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呢? 我们来看活动二

在你的作业纸上画一画,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方法!(5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好!)展示评价:

生1:……生2……展台展示

师:老师把你的作业纸上的内容呈现在了屏幕上,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移的?

生3:多的移给少的,移到5次全部相等就不用移了,全部相等以后每次都是一样多,也就是6个。

师:孩子你真棒!叙述的真完整!表达的真清楚!(此处应该有掌声!)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给少的,使每次的数值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叫做“移多补少”法。

那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使每次的数值一样多呢? 生:算式(5+4+7+5+9)÷5 =30÷5 =6(个)

师:括号里面的求的是什么? 生:5次记住数字个数合起来 师:也就是先“合并”——板书 师:为什么除以5呢?

生:因为是猜了5次,所以应该是5次平均分。师:真好!也就是再“平分”——板书

师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再分,目的都是使不一样的数变得同样多,只有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我们就叫做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在这儿,我们就说6是那几个数的平均数。生:我们就说6是

5、4、7、5、9这5个数的平均数。

才能代表这组的整体水平。平均数反映的就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要注意它代表的是整体水平,而不代表每次的水平。师:真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淘气记住了6个数字呢? 生:是的师:这个平均数6能代表淘气第一次的水平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吗? 生:不能

师:平均数6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水平呢? 生:代表的是淘气5次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水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好!所以平均数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不是代表的每次的具体水平!

比较平均数6与这一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平均数6比最大数9小,比最小数4大 师:是的,所以,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板书)师:学到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对平均数有感觉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总结:

知识能力层次为:感受平均数的需要——探索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用生活中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猜数字游戏导入,并利用作业纸画一画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另两种方法是“先合后分法“及“列式计算法”,并得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结论。整个微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六

《求平均数》教案

上街区新建小学 孙孟玲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42、43页内容。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以后学到的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的。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五、学习目标:

1.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得数是整数)

2.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六、目标检测方式:

目标一检测:通过课中老师的提问、学生操作、多媒体演示完成。目标二检测:通过3道习题完成目标二的检测。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能告诉大家你都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吗? “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可真广泛。

师:说起球类活动,我想起了上个星期组织三(3)班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搞的那场3秒钟的拍球比赛,咱们来看看。

放录象

师:比赛结束了,现在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输赢)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当一回裁判,看看哪个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拍球情况把。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谁拍的比谁拍的多

生:两队都是3个人(重要信息)师:哪个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呢?为什么?

生:第二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因为第二小组拍球的总数多。小结:两个小组都是3个人,人数相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总数来决定哪个小组的水平高一些。

2、人数不相等的比赛,引出平均数

师:第二轮的比赛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可是一场特殊的比赛呀。放录象

师:那他们比赛的情况怎么样呢? 出示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了解到什么?(同上,关键是发现人数不同)师:你们认为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呢? 生:第二个小组的拍球总数多,第二个小组的水平高; 生:不公平,人数不同

师:生活中我们要统计数据的时候,有时候人数不一定相等,比如体育达标的时候,一班有40个人,二班有43个人,在那中情况下,怎么才能够测出一个班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呢?有没有新的方法?小组的同学可以在一起商量商量。生:求平均数

生:求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 师: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 学生答不出

师:没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怎么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先来算算第三小组的。出示第三小组的统计图

3、求平均数的方法 a、移多补少

师:看着统计图,你怎么得出第3小组的平均数呢?

生:把某某的给某某,再把某某的再给某某,最后他们一样多。生:把拍球多的给拍球少的,最后他们都平均了

师:把拍的多的给拍的少的一些,拍的少的接受拍的多的一些,最后使他们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平。

大家看屏幕演示移动球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方法,在数学中叫“移多补少”。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b、计算

生:把他们拍球的数量合起来,除以4 师:你的意思是把这几个数怎么样?(加起来)几个人拍的?(4个人)除以4,那么得到的这个数就是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拍球的数量。

边说边板书 小结:同学门用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给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拍球的水平给测了出来是几个?(6个)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那老师问了,这6个是拍的最少的这个同学拍的吗?是拍的最多的这个同学拍的吗?那是谁拍的数量?

生:是大家拍的 生:是每人拍的师:既不是最少的,有不是最多的,那是什么数? 生:平均数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平均数的?到底什么是平均数? 生:平均数就是多的给少的,使他们相等

生:平均数就是拍的多的给拍的少的,达到的一个平均水平。生:就是把这几个数合起来,除以几个人拍的师:平均数不是每个人实际拍的数量,他是把拍的多的给拍的少的一些,少的接受多的一些,最后达到的一个平均水平;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所以用虚线表示(课件演示)

师:那第4小组拍球的平均数你会求吗?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指一名学生演板

师:为什么第三小组要除以4,第四小组要除以5呢?

生:因为第3小组是四个人拍的,所以除以4,第4小组是五个人拍的,所以要除以5。

师:你求的这个数量是几个人拍的,就除以几,也说明他们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

小结:同学们在第二轮比赛中,由于人数不同,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判断出了第三小组的拍球水平高一些。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从今天开始,平均数就将走到我们中间,大家认识了平均数,又会求了平均数,那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到底用的着吗?想想,在哪可能回碰到他呢?

生:考试完之后要算平均分

6、巩固练习

(1)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愿不愿意跟老师一起走进我们的生活,看看平均数在那里出现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题目

出示统计图

师:老师向大家提供了五一期间郑州海洋馆门票售出情况,从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说“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 师: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门思考,问题

1、请你估计一下,这4天平均每天大约售出多少张门票?

2、你估计的准吗?请你算一算

3、预测一下,5月5日大约售出多少张门票?

4、如果你是馆长,你是什么想法?

在进行第二个问题时问估的准的同学,你是怎么估计的?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根据统计图,从5月2号开始票数就开始下降了,学生预测5月5日的门票也会低于前4天的数量。票数下降,如果是馆长有什么措施?使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

学生会说,提高服务质量,引进新的项目,降低票价等。(2)歌手打分 出示图

师:这是5个评委为1号选手打的分,能算算1号歌手的实际得的平均分是多少吗? 学生计算出93分。

电脑演示:94分

师:是电脑出问题了吗?同学们,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为了使比赛更公平(3)他会遇到危险吗? 电脑画面上出现一副图:

一条平均水深1米的小河,淘气身高1米30厘米,他过去回有危险吗?

7、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重视体验,产生需求。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利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设拍球比赛,哪队输赢这一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产生矛盾认知冲突------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激发了产生平均数的需求,并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公平性,为平均数意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2、合作探究,操作体验,理解意义,建立模型。学生在寻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意义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来求平均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表示具体数量,只表示某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而建立模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化的过程,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体会价值,拓展应用。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把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熟悉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因此,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生活中平均数的实例,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利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富有实际意义,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七

《平均数》教学设计

执教人:李文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p90-91,例1,例2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en5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单(学习单

1、学习单2,共8份),贴纸,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为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科能力,检测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情况,极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光明小学上周举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计算比赛”,比赛结束后,李老师对四年级各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从屏幕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来当一名小小裁判员,你认为四年级三个班中,哪个班获得第一名?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三个代表队中,我认为四(3)班代表队获得第一名?因为通过计算,四(1)班代表队一共答对12道,四(2)班代表队一共答对18道,四(3)班代表队一共答对20道。四(3)班代表队答对题数最多,所以我认为四(3)班代表队获得第一名。师:好的,那也就是说你是通过计算出各代表队答对题数的总和来判断的,对吗?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不能仅仅通过各代表队答对题数来判断,为(3)班代表队人数比(1)班和(2)都多,所以这样不公平。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那当人数不同时,该怎样比较呢? 生:比较各代表队的平均数。

师:对呀!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师:你能尝试着求出各代表队的平均数吗?(指名回答)生:12÷3=4;18÷3=6;20÷4=5.师:所以,现在是哪个班获得第一名呢? 生:四(1)班代表队。

师:你能完整地列出四(3)班代表队求平均数的算式?(6+4+9+1)÷4=5(道)

像这里“6+4+9+1”是四(3)班代表队四名同学一共答对的题数,也就是说先将它们答对的题数合起来,再除以4(即再分)。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再分”。其中,“6+4+9+1”叫总数,“4”叫总份数,求得的“5”叫平均数。你能说一说总数,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吗? 生: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师:你掌握了吗?请拿出小组合作学习单1.先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把想法写在纸上。(2分钟后,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

师:老师这里也想了一种方法,(6+4+3+7)÷4=5(道),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才是对的呢? 生:第一种。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这里的总份数应是5,尽管有个同学答对0道,但共有5个人参赛,所以要除以5.师:看来孩子们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的不错,刚才我们是利用先合再分的方法计算出各代表队的平均数。那你现在能将各代表队的平均数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请拿出小组学习单2,同桌间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后,涂一涂,画一画,在图中表示出平均数。(汇报结果,展示并说说这样图画的理由)

生:四(1)班代表队平均数为4,不需要移;四(2)班代表队平均数为5,将小林的1道移给小云;四(3)班代表队平均数为6,将小松的1道移给小勇,将小宇的4道移给小军。

师:你的做法都是将较多的移给较少的,最终使得每个人答对题数一样多,是吗?像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师:老师现在有个疑问,在刚才的操作中,我们总是把较多的移给较少的,那是真的给吗? 生:不是。

师:对,不是真给。我们只是为了使得每人的答对题数一样多才这样操作的。那也就是说,咱们所求得的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师:继续看到四(3)班代表队,请问这里的平均数5,可以表示这四个人中任意一个人的答对题数吗? 生:不能。

师:对的。平均数它不代表个人,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虚拟的数。如果第三组中小宇只答对1道题,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会怎样变化?如果小军答对10道题,该组数据的平均数又将如何变化呢?

生:如果第三组中小宇只答对1道题,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会变小;如果小军答对10道题,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会变大。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易受偏大数和偏小数的影响。仔细观察,平均数和各代表队中每个同学的答对题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三、巩固提升,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时间的小马车转得很快,一节课嘀嗒嘀嗒就要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1、请完成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2、请完成大小练习册相对应的练习。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八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1“平均数”。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体会”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第二三分句的行为动词“能”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积累数学经验,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第二个层面是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交流分析中提高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平均数》信息窗1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本信息窗中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谁的投篮水平高”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教材在编写上强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注重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理性精神德育范畴的落实。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谈话和课前小测发现,70%的学生在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基础上能列出算式,求出小组4人的平均分,但86%的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10岁左右,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故

本节通过情景创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方法,进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深入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2.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3.观察、讨论、交流的活动中,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从统计量的角度理解和建构平均数的意义。【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环节

一、二、三、四,完成教学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学环节

二、三,完成教学目标

2、3、4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趣生疑

师:昨天,我在健康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信息,分享给大家:2015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7岁。看了这份资料我还挺高兴的,可我儿子却哭了,他说,奶奶今年已经76岁了!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会哭?你们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以这样的问题谈话引入,有效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始就马上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理性精神。

二、分层探究,建构新知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

师:上个月学校篮球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1分钟投篮男女对抗赛,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第一轮:男:

8、8、8、8 女:

6、6、6、6 师:哪队赢了?理由是什么?

第二轮:男:

2、8、7、3 女:

7、6、5、6 师:谁赢?为什么?

第三轮:男:

9、5、8、3、5 女:

7、3、9、9 师:谁赢了?

预设:男生赢,男生有5个人,投了30个。

师:男生、女生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个数不公平。不比总个数,比什么?有什么好办法?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预设:可以比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几个。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案合理吗?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教师通过“人数不一样,比总个数公平吗?”的问题引领,引发认知冲突,“不比总个数比什么比较合理?”在追问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理性精神。

2、建构概念,认识平均数

师:我们先来研究女生的投篮情况。怎样求女生平均每人投几个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请看温馨提示:

1、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算一算或用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2、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交流。

交流一:学具摆。

课件演示梳理:3号投的9个拿出2个补给2号,4号投的9个也拿出2个补给2号,这样她们就一样多,都是7个。

交流二:画图。

师:这种做法和第一小组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交流三:列算式。(师板书算式)

师:介绍一下,这个式子中你们先求出了什么?4表示什么?

师:(课件演示)借助课件,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加法算式就是先求出

7、3、9、9的总数,除以4就是再把这些圆点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7。

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投篮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4个人,这种方法叫“先合后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种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通过先合后分或者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方法,准备了可以自由移动的小方块和小圆片等学具,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将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数学语言,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3、深度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 (1)感受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7是

7、3、9、9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是四位女生平均每人投的个数,仔细想想,这个7是某一个人的成绩吗?和1号女生投中的7个一样吗?

小结:在这四个人当中,有的人比平均成绩要高,还有的人比平均成绩要低,看样子,这个平均成绩既不是这里边最大的,也不是这里边最小的,它反映的是女生队投篮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教师让学生将平均成绩与每个学生的成绩对比,发现平均成绩并不是某一个学生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的成绩有可能高于平均成绩,有可能低于平均成绩,也有可能和平均成绩相等,在对比中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在建构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理性精神。

(2)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师: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你能找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根据前面的经验,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吗?

生估计。

师:1号同学明明投中了9个,为什么不估计男生的平均成绩是9个? 师: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3个?

师:尽管还没有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男生的平均成绩应该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男生的平均成绩具体是几个?赶快算一算吧。师:谁来说说你的做法。①移多补少②算式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平均数在哪两个数之间?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根据前面的经验,不计算,估计一下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使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既不可能高于数据中最高的,也不可能低于数据中最低的,取值范围应该在最大和最小数据之间。这个估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理性精神。

(3)对比整体与个体

师:现在看来,第三轮5个男生和4个女生的pk,谁赢了?为什么?

师:事实胜于雄辩,人多不一定就胜利,5个男生的队伍输给了4个女生的队伍,那是不是这里的男生个个都不如女生呢?

小结:男生虽然输了,但并不代表每个男生都输给女生。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整体水平高并不代表每个人的水平高,整体水平低并不代表每个人水平低。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是不是5个男生个个都不如女生?”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通过观察数据并举例对比,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整体水平高并不代表每个个体的水平高,整体水平低也不并不代表每个个体的水平低。

(4)感受平均数的变化

师:刚才是5男4女的对决,如果女生再派出5号上场,情况又会怎样呢?

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数保持不变,什么情况下平均数会受到影响?同桌两人讨论一下。师:如果女5号投中了7个,平均数会改变吗?

师:如果女5号只投中了2个,情况会怎样?平均数是高于7还是低于7?

师:女5号如果投中12个,平均数会高于7还是低于7? 算一算。平均数是?

师:对比刚才女生队伍增加一名同学后的三种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前四次成绩不变,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平均数也不同。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小结:前四个数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7变到2再变到12,平均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其实,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女5号的出场把教学推向深入,学生在猜测和想象中感悟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受到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感悟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此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理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下面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

1、我了解到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师: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交流。

2、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认识吗?

师: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样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生交流。

师:姚明身高226厘米,超过了平均身高。既然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据老师所查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3、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厘米。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交流。

4、再次理解平均寿命

师:回到开始的问题,如果我儿子学了今天的知识,还会哭吗?为什么?你能劝劝他吗? 探讨完女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男性的平均寿命?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课件:2015年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74岁)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教师围绕平均数精心设计巩固性、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师: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谁来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男女对抗赛中谁赢了这个问题,初步认识了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算一算,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借助男生平均每人投几个及5号女生投篮个数的变化,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会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走出课堂,希望你们能带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人教版篇十九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页 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2.学生合作探究:

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

a.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

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生:14+12+11+15=52(个)

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

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电工技师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认识钟表试卷分析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重客观性,全面地反映事实,不夸大和缩小事实。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例句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向。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关注事实和数据,尽量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避免主观臆断。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我们可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总结的文字要简练明了,突出重点,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总结范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指导。写总结时,还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总结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写总结需要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准确性,力求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环保实践,希望能引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星星和星座是天文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测和认识宇宙。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读者对总结内容的思考。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何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上半年的绩效总结表明,我们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引用相关理论知识,提升总结的深度和广度。某学术机构总结了一项重要研究项目的成果,供同行们参考学习。小学感谢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学习或工作等的感悟和总结,它是我们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些心得体会,那么我们需要及时总结并加以记录,以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制定更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总结中,要注意客观、准确地描述所总结的内容,不得夸大或模糊事实。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工作或学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绩、经验和教训进行有序地整理和概括,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未来发展。提前规划写作总结的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整理,以获得更好的写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在写总结时,可以参考相关资料和范文,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可以丰富我们的思维和写作技巧。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完善的报告可以使工作更有条理,提高工作效率。报告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主题,避免涉及无关的信息。总之,这些报告范文可以为你的报告写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你更好地完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经历,提炼出其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意义。”、“写心得体会时,要有条理地整理思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每一天的阳光。怎样处理失败和挫折,重拾信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书籍和文章,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观点和启发。工作调动申请书篇一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环境保护是我们时代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守护地球家园而努力。还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学习其表达和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总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楷模,他们的教诲让我们受益终生。写作技巧有哪些?来和我一起学习吧。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内审部门岗位职责篇一公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电子政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总结是一个促使我们思考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写总结时,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目标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想要更好地写一篇总结吗?不妨参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