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甘肃临夏经济发展概述篇一
12月4日上午,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省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武毅向媒体介绍了省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的相关情况,并与兰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睿一起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针对各媒体记者的提问,武毅对极具含金量的《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的47条政策进行了解读。武毅说,省政府为兰州新区量身订制的47条支持政策,重在力求有所突破,提升了含金量,突出了可操作性,不但可以全方位提升兰州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更大力度地发挥各种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举全省之力加快新区建设,使兰州新区成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政策效应高地。
武毅介绍说,省政府在研究制定47条支持政策的同时,还提出了向国家争取的10条支持政策,并确定专人负责,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衔接,把国家的支持政策尽快争取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已向全省发出《关于督促落实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通知》,这些支持政策,将对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政策解读
■财税金融政策
给钱、不收钱、吸引钱
武毅说,省政府此次出台的这47条政策意见,最大的亮点是财税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给钱、不收钱、吸引钱。
47条的第一条就是关于“给钱”的,即设立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从2013年至2017年,省政府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将按7∶3的比例,每年筹集10亿元资金,用于新区开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奖励补助等方面。此 1
外,省政府提出的向国家争取的10条支持政策,其中也包括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兰州新区将进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新阶段。
“不收钱”,就是在未来几年,兰州新区的所有税收都将留给新区。47条的第2条规定,以2011年为基数,省级分享兰州新区增值税10%、企业所得税20%、个人所得税20%、一般营业税30%、金融保险业营业税100%、资源税50%的增量全部返还新区,用于新区滚动发展。从目前来看,这些钱的数量并不算大,但随着新区的发展,税收数额将逐年增多,这些钱将全部返还新区,期限至2017年。此外,“出城入园”企业按企业搬迁前一年实际税额核定省级和兰州市基数,属兰州市基数部分,也将由省级结算返还兰州市。
在“吸引钱”方面,47条也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意见,即:支持兰州新区开展综合金融改革创新,在放宽社会资本准入和开展民间融资服务与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改革、多种所有制金融业、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并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单列兰州新区信贷规模。此外,省上还将发挥省属投融资集团融资优势,帮助和支持兰州新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孵化、培育、发展各类投融资主体,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开展债券融资,拓宽投融资渠道。这些政策,都将为兰州新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产业投资政策
重大投资可参与矿产开发
武毅说,我省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因此在制定新区产业投资政策时,我们在47条支持政策中特别设定了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即:鼓励来甘开发矿产资源的企业,参与兰州新区的投资开发。3年内在兰州新区有重大投资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优先参与省内矿产资源开发。此外,为加快推进企业的“出城入园”,47条的第19条规定: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挂牌出让收入的85%留给企业。金融机构对积极搬迁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并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科技人才政策
国家级专家享百万“安家费”
武毅说,加快兰州新区建设,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在稳定科技人才落户新区方面,47条的第36条规定:对兰州新区引进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专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选,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安家费”。这是我省在参考了部分省市的“安家费”之后确定的,其他省市基本上都是70万、80万左右,我省给的“安家费”目前是全国最高的。此外,我省还将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兰州新区引进的高端特需人才在编制上予以特殊保障。47条第31条规定:对在新区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外开放政策
首次出台区域合作政策
武毅说,此次出台的47条政策在对外开放方面,还首次提出了加强省内区域合作、整合省市招商引资资源的政策。以往,我省没有出台过此类政策,目前国内其他城市的对外开放政策中也
没有类似政策。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兰州新区的建设。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最后提出了“谁引进、谁受益”的省内开放政策,这使得兰州新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由一家之力,变成了全省14个市、州的全力,大家共同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谁引进、谁受益。47条第24条明确提出,我省将建立兰州新区和各市州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的新机制,以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向兰州新区集聚。14个市、州引入兰州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其他项目中涉及房地产开发的部分)产生的税收中兰州新区留成部分,实行按比例在兰州新区和市州之间分享,在每年年终由省级财政部门通过结算进行划转。项目的分享比例:前3年,企业税收100%归招
商市州,以后每年兰州新区与招商市州按3∶7比例分享。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兰州新区也会将一些不适合新区的项目推荐给其他市州,从而实现各市州之间的互动,实现全省招商引资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新闻链接
工业、生活、生态新区用水有保障
兰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睿答记者问
记者:兰州新区的水源如何解决?以后是否存在缺少问题?
李睿:兰州新区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已经通过省水利厅的专家评审。兰州新区的主要水源,是引大入秦水系。我们经过测算,目前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可为新区提供4.4亿立方米的水源,而目前兰州新区的生活、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在2亿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每年还有2.4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可以用于支配。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计算,兰州老城区目前每年的生产、生活、工业等用水量在3亿立方米左右,而老城区的常住人口是360万,流动人口为60万。按照这一比例进行换算,到2020年之前,兰州新区的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需求,是完全有保障的。
记者: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47条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
李睿:在社会发展政策方面,兰州新区将通过开展一系列试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如在社会救助方面,新区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以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住房建设方面,新区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部分职工宿舍结合的方式,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以留住产业工人。在教育、医疗方面,兰州新区将通过一些支持性政策,吸引最优质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搬迁或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以聚集人气,为新区居民、职工消除后顾之忧。(记者 方言)
发布时间: 2012-12-06 14:48:38
甘肃临夏经济发展概述篇二
临夏跨越式发展的
战略定位、战略举措与政策环境
——《甘肃支持临夏跨越式发展意见》解读
中共临夏州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 杜刚
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全委会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精神,临夏州委十届六次全委会议,在新战略、新思路、新布局的基础上,随着形势的新变化,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就是全力实现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最近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临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环境。《甘肃省委政府支持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省里全面指导、全力支持临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专门量身定做的政策性文件,在临夏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见》共有十个部分四十二条,其中第一部分是这个文件的总纲,讲的是总体要求,主要是明确了临夏跨越式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第二部分到第八部分讲的是支持的七大重点领域,特别是非常详细地明确了这些重点领域要支持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产业;第九部分主要是安排了四项特殊扶持政策;第十部分主要是对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它的的意义正如州委冉万祥书记在动员大会上概括的那样,主要有四条——第一,《意见》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临夏工作的特殊关心和殷切期望。第二,《意见》明确了临夏在全局发 展中的战略定位。第三,《意见》肯定和强化了我州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第四,《意见》提供了实现临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持。
对于如何“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这个问题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作为党校的老师,我就用《临夏跨越式发展的战定位、战略举措与政策环境》这个题目,向各位同仁谈谈自己对《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学习体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临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区域发展的航向。明确战略定位就是要明确依托什么去发展,朝什么方向去发展,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甘肃支持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临夏跨越式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
第一项战略,把临夏建设成面向藏区的物流中心。自古迄今,西部整个藏区的市场供应和藏区各类商品的外运,主要由受穆斯林文化影响擅长经商的临夏人承担,临夏一直是面向藏区的物资集散地。青藏铁路开通后,尽管许多物资是从兰州起运的,但从事贩运的人员大多是临夏人,目前有近10万人活跃在青藏线上。现在,随着东西南北大通道的不断通畅,兰州日益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在这个大中心中,临夏无疑是个重要的分区,特别是面向藏区的商贸物流,临夏应该大有作为,而且必将大有作为。
第二项战略,把临夏建设成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临夏地处 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人地矛盾突出(全国人均耕地1.39亩;全省人均耕地1.98亩;临夏人均耕地仅为1.09亩),生态环境脆弱。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每年有3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相当于每年给刘家峡水库注入六十多厘米的泥沙,而要挖出每十厘米的泥沙就需花费一亿多人民币,六十多厘米就得花费六个多亿。临夏是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水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水电的近1.5%,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刘家峡水库还为全世界的每个人储备着随时可以饮用的一方自然水。现在刘家峡水库的近三分之一已被淤泥垫底。因此水土的过度流失不仅威胁着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型水库的安全,而且对兰州及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也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项战略,把临夏建设成全省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地域特色鲜明的清真食品是穆斯林群众的一大贡献,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现在兰州的清真餐饮和牛羊肉市场,绝大部分由临夏人经营和供给。同时,皮革加工和各类民族特需用品,临夏也有一定的生产优势。面向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市场,千方百计地做大做强这些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既是临夏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可大大提升兰州都市圈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第四项战略是把临夏建设成兰州都市圈和回藏风情线上的旅游区。从旅游市场的供给来看,临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既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景,也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既有脍炙人口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多彩浓郁的民族风情,特别是恐龙足印化石群和古动物化石群的出现令世界震撼。泛舟“黄河三峡”,如身在江南水 乡;游览“松鸣莲花”,更胜似奇峰名山;驻足“炳灵石窟”,可感悟汉藏文化之交融;邀望“太子积石”,能体味塞上风光之苍劲;漫步城乡,雄浑的伊斯兰建筑,浓郁的穆斯林风情,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展现着民族地区古朴、独特的美丽画卷。同时,这里的旅游资源同甘南藏区的旅游资源连为一线,是西部回藏风情旅游热线。另一方面从旅游市场的需求来看,临夏旅游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我们距离兰州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凡是到兰州的游客几乎都要来永靖、和政和康乐等地游览一番。我们相信,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临夏将成为兰州都市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板块。
第五项战略是把临夏建设成促进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临夏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的自治州。州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21个,占总人口的57.3%,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占总人口的56.7%。州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分支多发源于此,对国内穆斯林聚居区和信教群众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可以说,临夏具有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教派门宦多、宗教活动场所多、教职人员多、信教群众多的特点,是全国、全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因此搞好临夏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对促进全省乃至全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临夏又是个比较贫困 和落后的内陆地区。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每天约为16元;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308元,每天约为9元;而我们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是2375元,每天只有6.5元;我们农民的收入不到全国的一半。如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要求,到202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话,届时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天将达到32元,而我们临夏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翻上两番才是26元,还赶不上全国的平均水平。现在,我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农民就有41.33万人,要是按照1196元的扶贫标准衡量的话,我们的农民贫困面就达81.6%。我们不只农民生活困难,就是城镇居民,还有低收入人口9.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津贴要比兰州等周边地区低好多。比较落后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社会教育发展滞后。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打通面向兰州和服务藏区的快速通道,就是州内通县和通往重点景区的通道建设才刚刚起步。临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是全国的一半,教育发展滞后和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临夏发展缓慢和百姓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因此,搞好临夏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促进全省乃至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强力的示范作用。
二、关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明确了战略定位就明确了跨越式发展力求突破的重点领域,也就明确了支持的重点领域。《意见》对 州委“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发展思路进行了的强化和细化,并明确支持七大重点领域:一是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四是坚持农牧结合,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五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七是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全力维护临夏州和谐稳定。这七大重点领域既涵盖了临夏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方面面建设,也统筹考虑了城乡发展,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可以用这十八字发展思路统领七大重点领域,来加深对临夏跨越式发展战略举措的理解把握。
强基础,这是第一项战略举措。强基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持之以恒地改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的是基础的重要性。我州底子薄、条件差、欠发达,说到底,就是基础设施没跟上、欠账多、有差距。近年来,我州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夯实基础、加快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全力以赴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搞好五大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临夏同兰州和整个藏区的内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长期以来作用有限,主要是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州内主干道和对外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折达二级公路建设,开工建设临夏-积石山、临夏-东乡、临洮-康乐-和政二级公路,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建设临夏-合作高速公路。启动永靖至 兰州沿黄高等级公路,建设部分干线公路与主要旅游景点连接线。加快兰州-临夏-合作铁路建设。我们相信随着这些大通道的畅通,临夏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必将转化成为巨大的发展优势。如果兰临合铁路再从临夏接轨通向西宁,从合作延伸与兰成铁路接轨,并入全国铁路网,那么就会从根本上奠定临夏面向藏区的物流中心地位。二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开展积石山、临夏、东乡引黄工程和提黄济临、引洮济康(乐)济广(河)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规划论证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等城乡供水水源工程,解决东乡、临夏、积石山等县(市)水源不足问题。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镇防洪工程以及洮河、大夏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末级渠系配套。积极推进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加强刘家峡、盐锅峡库区扶持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良好政策,积极组织实施以农田水利、农村安全饮水、户用沼气和电力通信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我州城镇化率仅为13.5%,比全国49.68%平均水平低36.18个百分点,比全省36.12%平均水平低22.62个百分点。而城镇化不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城镇化步伐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快科学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行政村建设规划,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临夏州乡镇、村建设规划编制,使村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 到100%。要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完善州府和县城所在地市政公用设施。要加快临夏州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建设。五是要加快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优化电网网架结构,新建330千伏变电站布点,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应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提升城乡电网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扩大农村通信覆盖面,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我们临夏生态类型多样,沿太子山麓高寒阴湿地区生态植被良好,这是我们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后发优势,北部干旱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本着为临夏的长远发展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黄河上游临夏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实施。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以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开展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水保生态治理。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要求,以梯田建设为重点,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 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二是要加大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治理。加大对临夏州地质调查与重点成矿区勘察力度。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威胁城镇乡村居民点、重点工程安全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治理。加快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东乡县城地质灾害治理和灾后重建。三是要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不断加大投放力度,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实施临夏市南北两山造林绿化、临夏州东北部干旱半干旱山区生态修复、太子山麓水源涵养、黄河洮河湿地保护等林业生态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把临夏州列为全省造林补贴和中幼林抚育试点范围。四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决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临夏州转移。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有计划地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回水再利用项目建设。实施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抓教育,这是第二项战略举措。抓教育就是要坚持把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基点放在教育上,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一个民族的强盛并不在于人口的多少,而在于文化是否发达;一个人的强大并不在于个头的高低,而在于头脑是否聪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临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全国的一半,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整体不高,劳动创收能力不足。这个观点可以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务输出人均创收之间的一组数据来印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大概临夏仅为4.6年,甘肃省是7.2年,全国是8.8年,而2009年劳务输出人均创收大概临夏是4000元,甘肃是6000元,全国是8000元。因此我们临夏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关系全局的重要位臵,做到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带动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抓教育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紧迫工作。抓教育主要是要做好强化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这样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继续强化基础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必须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3年前争取完成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继续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寄宿制教学规模,逐步在重点乡镇建立寄宿制小学。大力支持农村幼儿园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支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农村中小学建设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等教学功能教室。二是要完善学生生活保障与办公经费保障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立和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资助政策,完善学生保障体系。扩大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规模,努力满足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的需求。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三是要加强临夏州普通高中建设。高中教育,特别是高质量的高中教育是临夏基础教育的短板。必须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按照示范性高中的要求,不失时机地扩大高中教育,努力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四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应该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和农村教师招录名额,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招聘的办法解决一些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要争取一切政策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同时重视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篇文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率提升,切实减轻就业压力、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立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两个对接”。就是州内培训和送出去培训相结合,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发展主要要做好这样几件工作。一是加快临夏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要积极争取落实省财政对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的适当补助。要积极探索同发达地区联合办学的途径,推广“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围绕临夏特色产业培育和紧盯就业市场,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 设臵就业前景广阔、务工收入较高的市场紧缺专业。二是积极实施转移就业工程。针对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施的转移就业工程,既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种新途径,也是解决就业稳定的新门路,更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长远大计。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鼓励积极走出去寻找新的培训和就业途径,提高转移就业的实效。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回炉”培训,要继续给予财力资助。三是加大对“两后生”为主的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短期技能培训既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现有职校和培训中心的作用,针对劳务市场的需求,加大对“两后生”的培训力度,做好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工作,努力让青壮年劳动者个个有文化、人人有技能,使大批劳动者能够走南闯北,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转移就业。
兴商贸,这是第三项战略举措。兴商贸就是要发挥商贸流通活跃的优势,进一步振兴商贸物流业。
发展商贸流通不仅可以扩大社会消费,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州历史上是西部重要的商贸旱码头,各族群众素有经商的传统优势,发展商贸流通的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再加上国家调整振兴商贸物流业和省上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机遇政策,我州发展发展商贸流通的前景非常广阔。临夏发展振兴商贸物流业应该主要抓好硬件软件两大建设。
一是要抓好硬件建设。抓好硬件建设就是要以服务兰州和藏区市场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扩大对整个藏区市场的覆盖面。临夏州城乡 市场体系建设要以东乡县达板镇、广河县三甲集镇、永靖县城、康乐县城为节点,建立清真牛羊肉、无公害蔬菜、茶叶等商品配送中心;要以临夏市为中心,以积石山县、临夏县的重点集镇为补充,建设一批面向藏区的粮油、蔬菜、建材、汽车配件、百货、民族特需用品以及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要加大仓储、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市场建设是振兴流通商贸的载体,但搞不好,一哄而起,就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市场建设同物流传统的关系。有些市场有长期的历史传统,这已成为一种优势,要充分加以利用,而不能轻易抛弃。比如广河县的茶叶市场源远流长,别的地方很难竞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有新的作为。二是处理好市场建设同交通条件的关系。物流总是沿交通要道而流的。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铁路的开通,市场的布局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应当认真加以研究考虑。三是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政府在市场用地和基础条件方面要努力提供便利,市场建设主要靠社会资本来投入。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调查研究编制《临夏州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一整套扶持发展商贸流通的措施办法,探索推行股份制,激活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建设市场的积极性。四是要处理好市场建设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坚持不懈地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切实保证各个市场的良性运行。
二是要抓好软件建设。抓好软件建设就是要以诚信建设为切入 点,着力打造“临商”品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临夏经商队伍庞大这是不争的事实,经商传统之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信息流越发快速和准确的条件下经商就必须要具备现代商业理念和诚实守信品质,而这两样恰好是我们在当今时代亟需恶补的两样功课。因此我们要号召和引导临夏经商人员积极组织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临夏商会,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学习教育和政府尽力而为的各样服务,积极打造“临商”队伍。
育产业,这是第四项战略举措。育产业就是要坚持以商促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支撑。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培育具有我州优势的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融入兰州都市圈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州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特色不特的实际,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必须着眼长远发展,把培育特色产业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紧紧依托我州农牧业资源和商贸流通优势,把草食畜牧、清真食品、民族特品、休闲旅游和皮革毛纺、民族劳务等作为产业培育的重点,努力形成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支撑。
一是要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产业。临夏同兰州以及藏区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分工关系非常简单,除了商贸关系外,主要集中在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供给上。一般是藏区繁育,临夏育肥,并向兰州市场供应牛羊肉。推进组团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关系。比如兰州销 往藏区的各类商品市场和供应当地的牛羊肉市场可以转移到临夏,在临夏的一些据点上建立配送中心,既不影响兰州的市场供应,又可为兰州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临夏草食畜牧产业发展既有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传统养殖优势,现在更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全模双垄沟播玉米秸秆和饲草资源增加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良种繁育等先进适用技术,按照种养加相结合的思路,坚持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养殖相结合,采取政府贴息、小额信贷、延长贷款期限等多种办法,扩大牛羊产业大县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全面实行牛羊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牛补贴政策,扶持群众大搞畜牧养殖,加快牛羊繁育体系建设,努力把牛羊产业培育成临夏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二是要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民族特品产业。设立临夏州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清真食品、穆斯林服饰、民族手工艺品以及面向藏区的生活用品、制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出口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争取国际清真食品认证代理权,鼓励企业开拓中亚、中东市场。同时,要筛选一些带动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大项目、规模效益较好的加工企业,主动联系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在我州设立生产基地,提升我州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
三是要做大做强皮革毛纺产业。皮革毛纺产业是一个集种植、养殖、屠宰、收购、粗加工、深加工和销售等多环节的一个增值前景广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临夏特别是广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皮毛的集散 地、西北皮毛交易中心,皮革毛纺产业是该县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县皮革毛纺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商贸流通、畜牧养殖、收购贩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繁荣。甘肃宏良皮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广河县皮革产业的龙头企业,总资产4.8亿元,在带动广河及周边地区养殖业、原皮收购交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临园经济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奥康、百丽、红蜻蜓、森达等国内皮革行业知名企业入住园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宏良皮革、顺发毛纺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新建项目进度,延伸产业链条,向深加工挺进。
四是要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越来越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依托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工作。首先要加强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景区道路、停车场、环卫、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力争把临夏州打造成兰州休闲度假游和“回藏民族风情”游的重要旅游地。同时要突出旅游文化品位,加快临夏州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和政县建设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和永靖县黄河三峡太极岛建设,形成综合黄河山水、古动物化石、彩陶文化、穆斯林风情、人文景观、森林生态于一体的独特旅游品牌。
五是要做大做强民族劳务产业。劳务产业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的铁杆庄稼。劳务收入近年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0年临夏农民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30%。因此我们积 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大农民工务工技能培训,在继续打造东乡铁军、阿语翻译、清真货运这些品牌的基础上,要着力培育清真烹饪、广河皮匠等品牌。
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在四个方面求突破。一是要在抓好园区建设和推进城镇化上求突破。园区建设既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参与战略分工的重要据点。因此要把产业培育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加大对临夏州4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临夏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统筹临夏市和临夏县的发展,支持临夏市新区建设,拓展城区发展空间,按照商贸、旅游、宜居城市定位,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临夏市建成规模50万人口的区域经济中心。完善各县城的城市功能,加快重点镇建设,增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本地城市吸纳和向外转移农村人口相结合,到2020年使临夏州城镇化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激活民间资本上求突破。既要鼓励引导家族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又要引导州内企业积极同外地的同类企业开展联合协作。三是要在干部率先赴外打工促创业上求突破。针对财政人员超编的实际,要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对干部管理政策进行创新,在保留岗位和薪金的基础上鼓励年轻有文化并乐于赴发达地区或大型企业,进行打工锻炼的干部走出去,待时机成熟他们都会不同成度地回家乡创业或引进发达地区的经营理念、发展资金、管理经验等,届时他们就会成为我们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的主力军。这一点,积石山实施的劳务产业 “百千万”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四是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营造发展软环境上求突破。干部作风就是一种地方形象、地方环境,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竞争力。因此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提供有效保障。
保民生,这是第五项战略举措。保民生就是要坚持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只有2375元,比甘肃省3308元低933 元,比全国5919 元低3533元,我们不及全国的一半。全州200万人口,农村贫困面高达81.6%(按国家扶贫新标准1196元计算),还有低收入人口9.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州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都面临着促进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重任。我们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民生优先的理念,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路、住房、吃水、看病、上学、就业、养老等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和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科学发展的实惠。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做好六项保障。一是做好群众生活保障。我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最低生活的保障要加大向上的争取力度,突出保主保重的原则,将城乡低保政策向最困难地区倾斜,确保最困难群众救助水平有明显提高,将全州符合城乡低保条件贫困人口逐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做好基本社会保障。在积极落实高 龄老人生活津贴的基础上,要积极争取国家将临夏州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争取国家对建设工伤康复中心和老工伤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的补助资金支持。加强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建设,尽早实施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层就业社保服务、综合服务、综合福利以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孤寡老人和社会孤儿等非赢利性质的福利院生活保障经费给予补助。并适当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标准,对新增抚恤事业费给予补助。三是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加强州、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臵,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到2015年,实现县有标准化综合医院、乡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城市社区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加大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支持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逐步提高“少生快富”项目户扶持标准。要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参合率,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化程序,提高报销比例,同时还要认真组织实施济困病床、城乡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病有所医”。四是做好安居住房保障。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全州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到2015年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多层次的供房体系,基本解决临夏州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确保“住有所居”。五是做好社会就业保障。在搞好传统劳务输出、适当增加公益性岗位考录指标的同时,提高对“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补助标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两后生”到发达地区实现就业。在做好转移就业的基础上,要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政策,扶持新增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继续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确保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在3个月内实现至少1人就业。六是做好文化权益保障。加快州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争取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予以适当补助。继续挖掘保护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花儿艺术的研究、传承、创新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抓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和有线电视数字转化工作。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体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花儿、砖雕、葫芦雕刻等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促和谐,这是第六项战略举措。促和谐就是要坚持发展与维护稳定相统一,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很多,必须更加自觉地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防止将发展与稳定割裂开来,单纯为发展而发展、为稳定而稳定的倾向;又要防止将各类矛盾的产生简单地归结为发展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掩盖矛盾,从而产生对矛盾纠纷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倾向,自觉做到以发展促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主要应该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要积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一是要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要抓紧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是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规划实施、重大政策出台,都要事先进行分析评估,深入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矛盾估足估透。对一些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和项目,要逐步推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矛盾和问题。二是要继续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按照抓早、抓小的要求,深入摸排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隐患,妥善处臵土地征用、拆迁安臵、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早制定工作预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要高度重视预防和妥善处臵各种群体性时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敏锐性,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要继续抓好信访积案化解工作。要认真落实领导包案、接访、干部下访、责任追究等制度,变被动为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养成主动过问群众疾苦的良好习惯,哪怕群众的事情再小,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回应,凡是群众的合理诉求,都要千方百计地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或不合理的,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理顺群众情绪。
第二项工作是要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一是要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把民族政策法规作为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坚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与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的统一,坚持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与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统一,坚持享有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统一。深入开展多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要建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各项政策法规,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改扩建的审批管理。加强宗教教职人员培养培训。健全完善跨地区宗教工作协作机制,有效规范跨地区宗教活动。继续规范朝觐活动管理,制止零散朝觐。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宗教工作网络,完善宗教活动场所 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宗教领域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宗教领域的和睦和顺。三是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培训和培养。研究制定宗教界人士中长期培养规划,每年由省委统战部组织宗教界人士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省财政予以适当补助。落实民族宗教优惠政策,对宗教界人士生活给予补助。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人士制度,充分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积极性。
第三项工作是深入推进平安临夏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规章制度,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帮、毒品、盗窃、制枪贩枪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四项工作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城镇疏散场地和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和救灾应急装备。进一步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消防特勤中队,建立防爆、防化、防毒专业救援队,提升应对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规划建设临夏州直升机起降点。
三.关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环境
《支持意见》突出了五大战略定位,指明了临夏跨越式发展的努 力方向;《支持意见》强调了七大重点领域,强化了临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支持意见》安排了六项特殊政策来支持五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增强了临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实行特殊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使省对临夏州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其他市3个百分点以上。积极争取中央对临夏州财力补助和生产发展基金转为长期补助政策,争取补助额度,每年不少于1亿元。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对临夏州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基层政权建设、村级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力度。争取中央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转为拨款,进一步加大对临夏州的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力度。帮助临夏州各级政府化解政府性债务。适当提高国家征收的土地出让金返还当地比例。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全力支持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争取将临夏州发展、稳定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全省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给予特殊扶持。建立甘肃省临夏州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前期经费,支持临夏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对临夏州自行安排的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项目,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对需要国家和省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开发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中央和省安排临夏州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农林牧水气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州县两级政府投资配套,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
第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补和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及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积极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鼓励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发展。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临夏州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在乡镇和旅游区设立服务网点,3年内实现金融服务网店覆盖全州各乡镇。支持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落实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扩大贴息企业范围和数量。
第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省上争取中央增加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并进一步加大对临夏州的支持力度。建立水资源开发有偿使用机制,将水电水库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计入电价。进一步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把临夏州重点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
第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临夏州作为特殊贫困区域,争取国家实行连片开发,将所有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项目支持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临夏市比照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政策。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争取国家提高易地搬迁补助标准。加大对库区移民安臵区项目的扶持力度,解决好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加大对保安族、撒拉族人口较少民族和东乡族特困民族的扶持力度,在 扶贫资金、两州一市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搞好对口帮扶,在厦门市对口帮扶的基础上,争取中央企业对口帮扶临夏州。
第六,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津贴。争取国家有关部委适当提高临夏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类别。省财政对临夏州的地方性津贴补贴给予必要的补助。
这些特殊政策都含着真金白银,其中我们能够伸手摸得着的,就是在财力正常增长的同时,我们有了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每年2.5亿元的格外支持。而我们能闻得着的资金就远远不是十个亿,百个亿了,当然这些都蕴含在众多众多的项目中,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和政策内容,切实以项目为载体全力以赴抓落实。
同志们!,《甘肃支持临夏跨越式发展意见》已经明确了为什么支持临夏,从哪些方面支持临夏,用什么政策支持临夏,可以说,这份《意见》既指明了我们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我们相信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州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我们争取能把临夏建设成面向藏区的物流中心,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兰州都市圈和回藏风情线上的旅游板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最终能够实现临夏的跨越式发展,河州儿女届时也能过上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2011年6月8日
甘肃临夏经济发展概述篇三
贯彻落实国办支持甘肃发展“47条意见高层论坛在兰举行
2010-05-29 09:34: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以“贯彻中央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意见、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甘肃发展高层论坛于今天上午(5月27日)在兰州举行。论坛重点围绕日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出席论坛并致辞。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武毅,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含琳,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孙晓文,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范鹏,兰州商学院副院长、教授蔡文浩先后在会上围绕理解和贯彻国办《意见》发表了演讲,并与现场听众和在线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励小捷在致辞中说,国办《意见》从统筹全国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在全国的战略定位,提出了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我省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指导我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好落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在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发挥更大作用。要深入研究《意见》的精神实质,以《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发展思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入研究《意见》提出的重大政策、项目和措施,推动各项任务的细化与落实。大力开展《意见》的宣传普及,通过多种形式,向基层干部群众解读《意见》内容,解答疑难问题,让《意见》的精神在全省家喻户晓。
励小捷强调,这次论坛的举办只是社科理论界贯彻《意见》的开始,要以此为起点,把贯彻《意见》的研究宣传落实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为贯彻《意见》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政协副主席邵克文出席论坛。(记者 张鹤 实习生 刘婉琼)————————————————————————————————————————
5月27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甘肃日报社、省广电总台、省社会科学院、省社科联、省委讲师团共同主办的,以“贯彻中央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意见、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甘肃发展高层论坛(第二期)在兰州宁卧庄宾馆举行。论坛重点围绕日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甘肃发展的新机遇
武毅(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主要观点 今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全部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第一次专门为甘肃量身定做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认识和理解好机遇、发掘和扩充好机遇、把握和利用好机遇就成了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
中央支持地方发展往往从四个层面着手,即资金、项目、政策和战略定位。这四个层面由低到高,其中战略定位是核心,是“总纲”,而资金、项目和政策则是围绕战略定位全方位、多领域交叉展开的。因此,认识和理解《意见》带给甘肃的发展新机遇,就必须从这四个层面逐一推进。资金、项目、政策和战略定位支持力度、支持层次上的差别,决定了我省对于发展机遇发掘与扩充的努力方向,即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定位,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全力抓好建设项目,竭力用活用足政策,努力实现战略定位。
同时,《意见》是新时期、新阶段指导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意见》带给甘肃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仅从资金、项目层面去把握和利用,更应该从政策尤其是战略定位层面去把握和利用。这一工作的展开应把握这样四个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二是特事特办原则,三是重点突破原则,四是虚实结合原则。
媒体点评 王衡(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的《意见》,是未来几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这已成为普遍共识。如何把概括的意见落到实处,前提是准确、充分地把握其内涵。对此,作为一名政策研究专家,武毅秘书长在演讲中从资金、项目、政策和战略定位四个层面,详细解析《意见》蕴含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就发掘和扩充好机遇、把握和利用好机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为下一步制定具体落实措施打下了一个认识基础。
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政策依据 李含琳(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观点 在把握省情方面,重点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重新认识甘肃在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目前,甘肃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仍然比较艰苦,通过《意见》,甘肃在全国发展中的定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在确定总体发展思路方面,重点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论证和明确基本思路。《意见》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思路确定原则,五个发展的着力点,要探索“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新提法。
在谋划预测发展目标方面,重点是要高标准、快速度、重效率地确定基本发展指标的变化值。发展的目标要适当集中,速度要适当提升,重点要明确。在选择区域发展战略方面,重点是突出战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长效性,综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突出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新兴经济的发展问题,各种发展战略的互补和衔接,项目的高水平策划。在生产力布局方面,重点是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加大发展要素的区域和产业调整工作。重点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同时建设六个“示范区”、试验区和新的产业基地。在发展环境方面,重点是围绕国家政策导向,落实和创新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明确体制改革的重点,选择有效的改革方式,翻新发展规划,增强市场机制对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支持民营大公司的资产重组、品牌开发和上市经营。
媒体点评 杨森(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记者):《意见》对于甘肃而言,不仅仅是一些项目和资金,更是事关长远和全局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所以,把学习贯彻《意见》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正是做到“既要实惠性,又要指导性”的体现。《意见》的基本特点是站在全国发展的高度来定位甘肃的发展,所以,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既要注意纵向的连续,也要注意横向的联系。在全国划分主体功能区的背景下,寻找一条既符合甘肃省情,又符合国家总体布局的发展道路,是甘肃的当务之急。《意见》的出台适逢其时,借《意见》东风,深化对甘肃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再把认识具体化为规划,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甘肃发展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全面实施好五大重点发展战略 孙晓文(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观点 《意见》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发展的关怀和支持,是指导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首先要深入理解五大重点发展战略。《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从全国宏观层面审视甘肃发展的全局和中长期战略问题,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真知灼见,明确指出甘肃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五大重点发展战略,即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战略取向和工作着力点,也是对甘肃省情认识在发展战略层面的创新和具体体现。
“思路决定出路”。《意见》提出五大重点发展战略,为甘肃发展的战略实践创造了条件。全面实施五大重点发展战略,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各方面的主要任务,将各项战略任务的内容加以具体化,并且把各项发展战略相互结合、配合起来,全面有效地付诸实践,进而取得实效。为实施好五大重点发展战略,必须配套有力措施,健全工作保障,加大贯彻实施和落实的工作力度。
媒体点评 李琛奇(经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站长):《意见》中提及的五大重点发展战略,从全国宏观层面审视甘肃发展的全局和中长期战略问题,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和真知灼见。正如孙晓文主任所言,我们要在《意见》的指导下,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争取省外和境外的各种支持,主动地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光有指导性的《意见》还不够,更要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纸上”宏远规划不久变成甘肃人民生活中的现实。
开发资源宝库 建设文化大省 范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主要观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意见》在支持甘肃的发展总体要求等重大问题上突出了文化因素,为甘肃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跨越式文化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意见》不能不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甘肃的文化发展问题。
《意见》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定位科学、目标明确、支持重点突出、政策空间充分。并在文化发展上给我们提供了先锋思想观念、广阔政策空间与难得发展机遇。
开发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努力建设甘肃文化大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把文化大省建设纳入“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整体奋斗目标之中。二是要把文化大省建设纳入五大战略的实施之中统一部署。三是要把文化大省建设纳入《意见》贯彻落实的全过程。四是要把文化大省建设纳入贯彻落实《意见》的保障体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文化发展动力机制,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通过扩大开放建立投融资保障机制。培养、引进、暂借、重用文化产业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媒体点评 陈宗立(光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站长):文化事业作为公共服务事业,有利于保障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关系到甘肃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未来长远发展大局。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兰州太平鼓,还有庆阳香包、河州花儿。说到甘肃省的民族民间文化,大都如数家珍。甘肃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做强文化大省?如同范鹏教授所讲,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产品这几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在《意见》的指导下,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化项目建设,实施战略开发式的文化进化策略,树立开发甘肃旅游文化的新观念,强化文化性规划意识,尽力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积极发掘工作以及深度开发。
借外力 强动力 尽早实现赶超目标 蔡文浩(兰州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观点 《意见》必将对进一步加快全省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贯彻好、执行好《意见》,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甘肃省大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知道,当新的机遇来临的同时,新的挑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纵观新中国成立61年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明显的发展路径,那就是甘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要实现赶超目标,离不开市场机制,离不开制度创新。
我们必须清楚,甘肃省先内后外的开放路径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相吻合、与甘肃省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相吻合、与甘肃省的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相吻合。
历史地看,甘肃省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实现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长期采取了以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模式。而就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看,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四个方面的瓶颈:一是资本积累不足,二是区域内市场狭小,三是工业化所需的原料不足,四是缺乏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和经营人才。
媒体点评 朱世强(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甘肃省地处祖国腹地,属于“四远离”相对封闭地区,即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远离大宗货物运输枢纽(港口),远离边境。这种封闭性,在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曾经是甘肃省发展的优势,提升了甘肃省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位势,而且一度使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正如蔡文浩教授所讲,《意见》对甘肃省的定位很明确——甘肃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个准确的定位同时说明甘肃文化的精神是农耕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所应有的文化精神,如创新、冒险、效率、尊重法律、重视贸易活动、注重全局性和长远性利益等,在甘肃的农耕文明文化中缺失严重。
编辑:多蕾(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甘肃临夏经济发展概述篇四
关于印发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通知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文件
临州府发〔2010〕39号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省属在临有关单位:
现将《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为了优化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特制定本优惠政策。
第一条 投资者在开发区兴办企业使用国有土地,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使用期满要继续使用的,可依法申请延期。
第二条 投资者投资从事开发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依据《划拨用地目录》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三条 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在不改变用途、性质的前提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经管委会同意可以转让、抵押和折资入股。
第四条 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含3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所需土地以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出让;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入驻项目,享受土地取得价款90%的财政奖励资金。
第五条 对全州特色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链长的投资企业,推荐列入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及民族特需用品定点企业。
第六条 凡是符合国家或省、州相关扶持政策的项目,管委会协调、帮助企业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多渠道、多方位予以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第七条 开发区管委会积极协调加强区内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开展抵押、质押等贷款业务。
第八条 开发区新办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全额返还企业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
第九条 区内企业开发的新产品获得国家级评奖的,每个新产品奖励20万元;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认证的,每个新产品奖励20万元;获得省级评奖的,每个新产品奖励5万元。
第十条 区内企业争取到的各类补助奖励资金全额拨付,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一条 区内企业在享受以上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省、州制定的有关民族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 投资者在开发区的投资、收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三条 本优惠政策由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优惠政策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甘肃临夏经济发展概述篇五
甘工信发【2012】12号
各市(州)工信委,各县(市、区)工信局,有关企业:
现将《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工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做好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现在稳定中保增长、在发展中调结构、在开放中转方式,确保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2011年工作
2011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67亿元,增长16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500亿元,增长30%左右,其中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左右。信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增长15%。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6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45万户。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大调度指挥的工作力度,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制定出台《甘肃省工业运行调度管理办法》,完善重点企业月度分析、百户企业监测报告和市州经济运行通报制度,跟踪监测和密切把握经济运行走势。打通疆煤入甘的瓶颈制约,疆煤入甘1530万吨,宁煤入甘500万吨,分别增长30%和10%,有力保障了全省工业大局和电力工业。打通甘电外送的瓶颈制约,在确保本省用电负荷的前提下,外送电量达到152亿千瓦时,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达到4972小时,极大地缓解火电企业经营压力。发挥通道经济比较优势,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救灾物资和农产品运力平衡,成品油和天然气供应充足。兰州局管内全年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长9%,成品油、天然气供应分别增长20%和28%。
二是加大产业布局调整的工作力度,努力把规划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争取工信部出台《进一步支持甘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争取工信部和陕甘两省签署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争取兰州列入国家“两化”融合实验区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定西列入国家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金昌列入全国第一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地区,兰州军民结合产业园列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5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增容扩区及产业规划布局业已启动。编制完成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13个专项规划,陇药产业等规划相继发布实施。
三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积极引入央企和国内外优势企业。落实了中国铝业、中国华电、中国航天、中国中材、中国国药和海润科技、江苏金浦、康美药业、四川宏华等一批领军企业在甘投资和联合重组。省工信委牵头落实的74个央企合作项目中,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铝箔等6个项目基本建成,20个项目正在建设,48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累计到位资金15809亿元。启动与湖南、江西、山东、广东、江苏等东中部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其中与湖南在新能源、医药、食品、矿产、新材料等领域签约合作项目46个,签约金额4723亿元。
四是加大谋划项目的工作力度,实施并支持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结合规划编制和结构调整,筛选储备了860多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286个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国防军工项目得到国家支持,落实中央专项124亿元。利用省级预算专项资金,支持了708个传统产业改造、装备制造、循环经济、陇药产业、中小企业、信息化产业等项目。金川公司20万吨电解铜和5000吨羰基铁粉、酒钢150万吨冷轧和镀锌钢卷、中铝连城分公司淘汰落后环保节能技术改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竣工投产。
五是加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力度,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有产业配套的金昌镍钴新材料、嘉峪关冶金新材料、白银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兰州石化化工新材料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又有新的突破,如200万吨碳钢薄板、100万吨不锈钢、10万吨tdi、500吨羰基镍工业试验、1200吨储氢稀土材料和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5万吨丁腈橡胶、500吨炭纤维复合材料,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与陇药产业相关的基因工程药物、多肽药物和中成药新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500万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增长300%以上,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武威湘电风能有限公司200台套25兆瓦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新能源装备项目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星火机床公司数控重型机床产业园等一批大型高端设备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六是加大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的工作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能力。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0家,实施36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新产品新技术340多项。建立能源消费逐月通报制度,利用中央专项178亿元支持淘汰落后产能249万吨、制革120万标张,关闭小企业102户,完成50个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认真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全省共确定白银等7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0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酒钢集团公司等116户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城市、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达115户,综合利用各类废渣850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享受税收减免32亿元。
七是加大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同开行甘肃分行启动“银政投”融资工作,全年可为24户企业放贷497亿元。开展白银、酒泉、金昌、天水等园区投融资平台试点,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全省获得许可证的担保机构达到215家,全年融资担保额达到113亿元,增长60%以上。全省各类服务机构已达到181家,其中省级公共服务平台34家,初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建立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启动中小企业信用培育试点工作。
八是加大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的工作力度,提升军工企业核心能力。认真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积极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编制《军民结合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一批军工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全省核设施安全运行。协调做好国家探月工程在甘外场试验服务保障任务,认真做好禁止化学武器监控工作,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和国防信息动员工作。
九是加大数字社区、企业、城市、农村建设的力度,推进全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完成投资50亿元。统筹推进天水、白银、嘉峪关等“数字城市”建设,启动“千家数字企业”活动,支持“三维数字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成果的推广应用。统筹推进全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政府及其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二、关于2012年工作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工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围绕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着力化解经济运行突出矛盾,统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两化”和“三网”融合,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以上,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7%,确保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全年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和发展工业良好发展势头,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把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优先保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需要。
一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坚持每月召开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一企一策”抓好百户重点监控企业,尤其是23户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时梳理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督促相关部门限期办结。对影响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政府协调解决。进一步完善部门、企业和项目业主单位互动机制和沟通对接制度,全面落实重大项目互保共建和省内企业互为市场措施。制定帮扶工作方案,确定重点帮扶企业,组成若干工作组,深入企业帮助制定保增长的措施。
二是确保电煤供求平衡。完善电煤预警机制,抓紧启动电煤应急储备物流中心和运煤通道建设,确保新疆、宁夏调入煤炭达到2600万吨,省内供应达到1800万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强电煤价格调控的有关措施,协调煤电双方及早签订、诚信履行电煤合同,切实强化调度令执行力。
三是确保电力工业持续增长。完善火电企业生产运行考核办法,采取分月倒排电量方式确保迎峰度夏度冬大负荷期间交易计划执行到位,继续开拓电力外送市场,力争完成发电量1180亿千瓦时,用电量达到101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180亿千瓦时,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5350小时。
四是确保铁路运力基本平衡。会同兰州铁路局强化铁路运力平衡,积极争取增加外局向兰局空车排送,优化和调整运力结构,提高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地区计划兑现率,兼顾中小企业及市县物资运输,力争甘肃境内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6800万吨。
二、提升研究谋划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有色、石化、冶金、装备制造、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培育兰州、庆阳、玉门三大石化基地,陇东、中部和河西能源化工基地,西部不锈钢、镍钴新材料、钛合金产业基地,确保传统优势产业增长15%以上。
一是着力谋划石油化工产业链延伸。重点抓好兰州石化分公司300万吨柴油加氢、40万吨碳四芳构化和与江苏金浦集团合作建设6万吨丁基橡胶、顺丁橡胶,庆阳石化分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各50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前期,华亭煤业集团20万吨聚丙烯等扩能改造项目。延长银光公司氯碱化工与异氰酸酯相结合的系列化工产品链,带动刘化集团硝酸、硝基复合肥、电石、pvc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着力谋划冶金有色产业做大做强。金川公司6万吨电解镍扩能改造工程、酒钢集团榆钢灾后重建、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等项目要确保年内建成投产,华煤集团20万吨聚丙烯等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酒钢集团新增50万吨电解铝项目要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酒钢集团公司300万吨不锈钢扩能改造、金川公司和白银公司矿山深部开拓、甘肃华鹭铝业公司百万吨电解铝淘汰落后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以及庆阳市与中铝公司、武威市与山东信发合作建设煤电铝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
三是着力谋划装备制造业振兴。加快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和大型高端设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推进风光电等新能源装备和数控机床、大型高端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进现有装备制造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兰州、白银、武威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天水星火机床、电工电器和兰州新区先进装备等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着力推进大功率风电成套设备、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发展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零部件配套。
四是着力谋划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争取“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兰州、白银市重点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河西地区重点加快有色冶金、煤制天然气、煤电铝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陇东地区重点推进煤化工、煤电铝项目建设。天水、定西市及早谋划上一批新的煤化工大项目。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引强入甘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积极把握国内外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用好我省现有的资源和市场,积极主动承接有利于我省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转移,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一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指导。按照“聚焦发力,错位竞争”的要求,结合各市州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实施意见,细化分解各市州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和责任。积极争取工信部将我省确定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试点省。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统筹谋划相应领域可以争取的各类项目,具体策划、申报、争取获批一批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把各市州、各企业项目落地情况和工业发展速度都作为工业转型跨越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市州各企业抓项目的积极性。根据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励办法,尽快印发执行。
二是强化大开放大招商意识。顺应产业和投资向西部转移趋势,借助兰州新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基地等平台以及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瞄准央企、上市企业、世界和国内500强的工业企业,吸引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到我省投资兴业、合作重组,力争在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上取得更大进展。认真研究和对接我省企业与欧盟、美国企业在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冶金有色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转移与合作,利用国际研发平台提升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企业以工程总承包形式开拓中东、非洲市场,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重点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加快对接和签约项目落地。积极开展省内企业之间、省内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已经批复的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见效;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要加快工作进度,争取早日立项开工;企业发展战略必须的,要加快研究论证,积极做好项目储备。继续深化与湖南、安徽、江西、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产业对接,力争初步对接的70个项目取得实效。继续加强与航天科技、中国华电、中国铝业、中国医药、中国中材等央企的项目对接,确保20个在建项目加快进度,48个前期项目早日落地建设。
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多元化支柱产业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以产业为纽带,采取共建园区、税收分成、互利共赢的方式,加大产业项目和企业主体的培育力度,做好项目生成和引进工作,着眼于把新材料、生物制药和中医药等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力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30%以上。
一是大力发展陇药产业。推进兰州生物制药基地建设,扩大人用疫苗和动物用疫苗生产规模。推进定西国家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建成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现代化加工、仓储物流、科技支撑、信息化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国药集团在甘布局项目前期,重点抓好康美药业中药材生产加工及现代化仓储物流基地、兰州生物所a型肉毒素、肉毒抗原及诊断试剂生产、佛慈制药浓缩丸技术改造、大得利新版gmp改造和产业化、重庆太极阿胶系列产品和半夏种植及深加工、独一味新药研发及产业化、陇神戎发重点中药品种产业升级等一批新药研发和扩能改造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争取省政府尽快出台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嘉峪关冶金新材料、金昌镍钴新材料、兰州石化新材料、白银有色金属及化工新材料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抓好金川公司镍基合金板带和新能源电池、酒钢公司双相不锈钢、银光公司聚碳酸酯、甘肃稀土公司稀土功能材料、蓝星公司和郝氏炭纤维公司碳/碳复合材料、方大炭素特种石墨材料、高炉炭砖、高温气冷堆内构件,武威百万吨碳基材料、西北永新风电叶片专用涂料、金昌氟材料产业园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兰州光电产业园、兰州联创智业园、甘肃信源公司西部软件信息、兰州软件园、兰州物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和项目,支持敦煌市政府与兰州南特数码科技集团加快推进敦煌动漫基地产业园,扩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电子信息产品和产业规模。
五、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和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强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研发任务,积极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健全完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循环经济关键性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研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0家,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产学研联盟达到5个,研发推广省级新产品新技术450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二是推进工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和资源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坚持对各市州工业能源消费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情况实行月调度、季公告制度,建立工业用水统计监测体系,淘汰落后产能266万吨,结合清洁生产工作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加快培育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力争每个市州建设1个示范工业园区和1-2户示范企业。支持各级工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规划建设华亭县安口循环经济示范镇和西脉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年综合利用各类固体废渣900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
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立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政策体系和统计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改造项目生成和评估机制,确保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以上。从今年开始,中央专项和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的60%以上,要用于支持传统支柱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六、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尽快制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围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是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围绕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务。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6大产业,在外包服务、节能减排、专业维修、检验检测、专业中介、培训教育等领域取得实质进展,并围绕上述产业和领域谋划一批支撑项目。
二是研究建立统计和考核评价体系。会同省统计局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统计体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直报系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态,为制订规划、引导市场、政府决策等提供依据。将发展目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综合改革、税收就业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督查督导,严格实施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研究建立政策扶持体系。重点在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项目用地、价格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进行个案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七、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工业经济内在活力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成长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设省、市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力争新增10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培育实施方案》,引导和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消除银行授信障碍,争取更多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
二是巩固和创新融资服务模式。落实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帮助小型微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信息平台,定期召开银企协调会,做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接。选择1—2户银行再进入“银政投”模式,力争通过“银政投”模式融资突破10亿元。认真做好“百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融资”工作,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资金困难。研究支持担保和再担保中介机构的政策措施,加快制定省级再担保平台组建方案,深入实施百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项目工程,力争全年融资担保额突破150亿元。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认真研究落实非公经济“新36条”的具体措施,谋划一批适合民间投资的项目,充分发挥各类项目的引资作用。以先进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及现代中藏药、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等为重点,扶持50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小企业,新增1.3万户中小微型企业,增加20万个就业岗位。支持小微型企业做大规模,尽可能有更多的小型微型企业生产总值能提高到500万元以上。
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切实履行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快建设数字社区、数字企业、数字城市、数字农村,推进“两化”和“三网”融合。
一是加快数字社区建设。会同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加快实施以“民情流水线”服务普遍化为主要目标的三维数字社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数字社会管理软件国产化、标准化和正版化,争取用三年时间将全省1186个社区全部改造为数字社区,其中2012年建成数字社区686个,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快数字企业建设。建设兰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加快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力争建成“数字企业”2500家。
三是加快数字城市建设。认真落实《甘肃省数字城市建设意见》,围绕城市管理、物流交通、社会服务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总结推广天水和嘉峪关等“数字城市”建设试点经验,抓好兰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争取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培育物联网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协调服务,推动甘肃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运营商力争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50亿元。
四是加快数字农村建设。整合提升全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全省农村信息化平台,重点加快全国中药材综合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
九、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实力 认真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积极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突出重大科技专项,在核技术、特种化工、航天航空、军工电子等领域开展重大专项研究,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和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完善武器装备动员体系建设,抓好高新工程,畅通绿色通道,扶持省内民口配套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确保军工重大型号、重大工程按节点实施,军品任务按节点和质量要求交付。
二是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园发展。出台《甘肃省军民结合产业园发展总体规划》、《甘肃省军民结合产业园发展实施方案》和《新形势下加强装备动员工作实施细则》,支持白银特种化工和天水军民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组建甘肃省军工投资集团公司,搭建地方军工及民口配套单位争取国家军工项目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促进军民结合产业融合式发展。
三是强化核产业管理。加强与中核集团合作,加快核电、乏燃料后处理前期工作,协调推进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导做好核设施退役治理。制修订《核应急预案》和《核应急演练实施办法》,围绕“一案三制”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