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攀比消费的例子篇一
学士学位论文
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调查研究
学生姓名:朱莹莹 专 业:小学教育 班 级:06.1班 指导教师:金金
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系
2010年5月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提供给儿童的消费经费不断增加。这时,我们有必要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消费教育,避免孩子走入攀比的行列。本文首先运用调查法对一个小学实验班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从人情消费、学习用品以及一些高档用品等方面了解小学生的消费攀比现象。其次,探讨了小学生出现消费攀比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最后提出了解决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 消费攀比 ;
调查研究
i
abstract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ceaselessly, the family give children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this mo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onsume rationally children education, avoid the child to y, using investigation method for a class of students is can learn from the human consumption, and some aspects of high-grade supplies of understanding students compare ly, discusses the primary cause of compare appear consumption, the main factors, the student's own family factor, social factor, school, y put forward to solve elementary consumption phenomenon of e
key words: consumer、bandwagon、research students
ii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录„„„„„„„„„„„„„„„„„„„„„„„„„„„„„ⅲ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 „„„„„„„„„„„„„„„„„„„„1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1
(二)研究过程„„„„„„„„„„„„„„„„„„„„„„„„„1
二、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面面观„„„„„„„„„„„„„„„„„„2
(一)家庭收入和零用钱方面„„„„„„„„„„„„„„„„„„„„2(二)人情消费方面„„„„„„„„„„„„„„„„„„„„„„„„„2(三)学习用品方面„„„„„„„„„„„„„„„„„„„„„„„„„3(四)高档用品方面„„„„„„„„„„„„„„„„„„„„„„„„„4
三、改善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思考与建议„„„„„„„„„„„„„„4
(一)思考„„„„„„„„„„„„„„„„„„„„„„„„„„„4
(二)建议„„„„„„„„„„„„„„„„„„„„„„„„„6 结
语„„„„„„„„„„„„„„„„„„„„„„„„„„„„„9 参考文献„„„„„„„„„„„„„„„„„„„„„„„„„„„„„9 致
谢 „„„„„„„„„„„„„„„„„„„„„„„„„„„„„10
iii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行列。小学生的消费攀比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流行在小学生之间的风气。他们吃高级的食品,喝高档的饮料,穿名牌服饰,使用昂贵的手机,品牌的文具用品。从父母手里拿来的钱进行他们自己所谓的送“人情”,并把这种消费看作是潇洒,并以此来进行攀比。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小学生消费攀比的视角进行研究。目前此方面的文章多局限于报纸上的评论,而缺少实证研究。笔者希望在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某实验小学实验班级消费攀比现象的调查呈现,和大家共同讨论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的研究对小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建设意义,同时对家长和教师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消费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过程
笔者所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调查,从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笔者选取的对象是大安市实验三小学五年一班,之所以选取城市的实验小学中的实验班级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类小学相对于乡镇小学更具有代表性。乡镇没有重点的实验小学,而且学校当中又没有实验班级,同时学生们的家庭条件都是水平的,没什么高低之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选择了城市的实验小学中的实验班级。笔者在研究过程前期根据所需要的信息编写调查问卷,然后进入班级让学生们无记名的答卷,最后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笔者所调查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是个体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所以易于研究者发现问题。
二、小学生消费攀比的面面观
为了研究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笔者来到了大安市的实验小学,在学校老师的介绍下选择了中年级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班级进行调查。本班级30名学生,男生13名,女生17名。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差比较大。所以,学生们的消费也是有差别的,这样比较适合进行研究。听班主任介绍,这个班级学生家长有领导、工人 和个体等一些职位,他们的收入都在不同的阶层。得到班主任的同意后我进入班级和学生说明调查的意图,并希望他们填写问卷,填写后笔者得出结论,大体上学生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攀比的:
(一)家庭收入和零用钱方面
现在家长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再穷不能穷孩子”,在家长这样的想法影响下,孩子们的消费一再攀高。在调查中得知学生父母的月收入1000元以上在2000以下的占9%,2000元以上到3000元以下的占14%,3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占27%,4000元以上到5000元以下的占17%,5000元以上的占12%,还有21%的学生对于父母的收入不清楚,表示收入很多比那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挣得多。而学生的零用钱(不包括买文具、书籍)每月在100元以内的仅占6%,因为父母是工人,收入有限。有18%的学生零用钱在100以上200元以下,有23%的学生零用钱在200元以上300元以下,有21%的学生零用钱在300元以上400元以下,有14%的同学零用钱在400元以上,还有1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没算过。
(二)人情消费方面
生日庆贺是现在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一旦某某同学过生日,班里同学你来我往,大家你几十元,我上百元搭份子,出入大酒店、餐馆。你是否会在过生日的时候请客有44%的学生会,并说同学过生日,我也去了我的要是不请同学会笑我的,再说了我还给随份子了呢!要不就回不来了。有26%的同学不一定,看家里让不让,如果让是最好了。还有30%的同学不会请客,但是要收礼物的,因为我也送别人礼物了。学生之间人情的消费也在攀比,比如说一个同学过生日,有的送礼物,有的买生日的蛋糕,但是同学往往关心的不是买什么而是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看谁 花的多,谁最讲究。还有就是在哪请客,看请客的地方是否高档,谁请客时来的人多,吃完饭还要一起去唱歌、跳舞。同时孩子的这一系列活动也少不了家长的安排,这样家长的不反对更助长了孩子们的生日气焰。如果参加一次两次也许不算什么,但是现在“人情消费”成风,短时间里参加许多同学的生日会,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 的负担。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之间盲目攀比、送礼成风的不良风气,极易让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学习用品方面
一提起学习用品同学们都争着拿出自己的宝贝,有各种图案的橡皮、五颜六色的笔,还有形状各异的文具盒,一个个都非常的精致漂亮。在问学生买文具用品时,是否会买品牌的有21%的学生说不会,都一样用,太浪费了。有46%的学生会买品牌的用品,因为好的东西用起来比较舒服。有18%的学生不一定,得看具体买什么东西。有1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不是牌子的用具,因为不是自己买的,是家长买的。
一个学生给大家看汽车式的铅笔刀,贴有卡通图案的工具尺,多功能文具盒,有着各种各样功能齐全、款式精美的学习用具。“同学们都说好看又好玩。”外表是玩具汽车的模样,很可爱,放在课桌上很吸引人。现在的小学生名牌意识很浓,一般都喜欢选择包装精美、价格不低的用品。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注意,让别人羡慕。你用这样他用那样的,大家在一起就谈论我的转笔刀有什么样的特殊功能,我的铅笔盒颜色如何的特别,我用的是什么牌子的,在那个文具专卖店买的,这些话题都成了学生们课下讨论的焦点。学生们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盲目追求,并以此显示自己和别人有“公平”的待遇,甚至企图通过“胜过”别人来获取自我心理满足。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攀比。
(四)高档用品方面
手机正成为越来越普及的通讯工具,它更是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有不少的小学生也开始使用手机。在问到上学时是否使用手机这个问题时,有52%的学生表示上学可以使用手机,方便联系,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我了!而我也不用满大街找电话亭了。有了手机,平时与同学们交流太方便了,学习上出现难题、节假日约同学出去玩,只要往同学家拨个电话就行了,有手机在同学面前是很神气的。有19%的学生表示不使用手机,理由是家长不让带。整天都在学校,根本不需要用什么通讯工具交流,有事老师会给我们家长打电话的。有29%的同学表示用不用手机都行,反正自己那都不去也不用和家里联系,放学就回家。
现在小学生用手机的非常多,因为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优越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某某的拍照手机
是100万像素、某某的手机是新款……”一些同学在讨论,无疑这又给课余时间增加了讨论的话题。对于这种现象,使用手机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优越感,容易形成攀比风气。学生持有手机不但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也会带来攀比心理,给一些家境不是太宽裕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阴影。
三、改善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虽然有一些同学能够健康的消费,但是,还是有一大部分同学在消费的问题上进行盲目的攀比,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模仿的心理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较差,对新事物无论好坏都想尝试一番。看别人零花钱多、用名牌、出入高级场所,自己也跟着去做。
(2)虚荣心理 学生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当他们发现出手大方、用高档文具、佩戴手机的行为能引起同学的羡慕时,他们便借助消费来获得所谓的“面子”和“自尊”。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但由于攀比的盲目性,孩子往往会认为只有在所有方面都优于他人才会为自己在群体生活中赢得地位。
(3)弥补的心理 有些学生相貌平平、成绩不好,没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因此,用消费来吸引别人的目光,掩盖自己的不足。
2、家庭因素
从家长的方面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造成学生高消费的直接原因。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其爱子之心固然可嘉,但盲目的溺爱,无异于伤害。而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消费上过分娇纵,使关爱变了味,这容易造成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使他们养成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习气。这也是值得警惕并重视的,若任由其做大,非但危害社会一时更会贻害无穷。成人对金钱等外在的东西看得很重,并因此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儿童也是如此,当他们在学习等方面不能充分体验满足感
时,容易通过物质满足获得精神满足,如在用品、衣服、玩乐、吃喝等方面进行攀比并获得认同和尊重
家长们给孩子零花钱的出发点通常都是好的,希望孩子的生活可以宽裕一些,在同伴的面前比较有面子,所以,孩子的零花钱一直呈上升状态。但是,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对于零花钱的支配情况。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却很少想过对孩子的零花钱如此放任自流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针对于学生们的零用钱家长并没有过多的管制,有的孩子每天早上一到学校 第一件事就是问同学今天你爸爸、妈妈给你多少零花钱,如果要是同学说的比自己少,他就会很得意,你的没有我的多。如果要是多就回家和父母说自己的也要加一些。一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就会给很多的零用钱,也不过问钱是怎么花掉的,认为孩子也花不了几个钱。而相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同学,他们就会向父母去要钱,说某某每天的零用钱是多少。这样的心理,使孩子形成了一种零用钱攀比的心理,零用钱多的同学希望不要有人超过他,这样会很威风。而零用钱少的同学就会希望自己的会多一些,可以同学面前炫耀。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己家孩子怎么能没有呢!这是很多家长为孩子大把掏钱的理由。一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攀比心里的直接原因。
3、社会因素
孩子从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中学会了联系同时他们也从媒体中学会了一种文化的规范和价值,因此他们看的电视越多就更有可能接受所看到的形象和联系。
4、学校因素
学校正成为一种更有争议的消费者社会化的来源,除了学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还有老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在消费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赞助公司进入使学校的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也使学生在这些公司所出版的刊物以及宣传中受到影响。
(二)建议
针对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家长在生活中怎样引导儿童进行消费
父母要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过分疼爱自己的孩子,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容易养成孩子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
同时,孩子普遍爱听故事,家长可以日常生活中利用他们这一心理需要的特点,用讲故事来引导孩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骄傲的孔雀》这篇童话,主要讲一只孔雀以为自己很美丽,到处与人比美丽,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与它比美丽,它很伤心,老马告诉它一个人只有外表美是不行的,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富有趣味的情节,让孩子身临其境,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达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篇童话,可以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比的。而且在生活中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不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容易接受,并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学校应加强对儿童消费心理的正确引导
学生从上学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消费心理的正确引导,可以利用学科之间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个别辅导,或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在学校进行教育引导的好处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而且,小学生处于学习的阶段,各方面可塑性强,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比如:设计《我跟同学比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互相攀比物质享受、长相外表之类东西的弊端,懂得要相互比学习、比进步。活动第一步,讲假如你身边有一个女同学,她来自农村,父母花了很多钱让她到城里学习,她却无心读书,每天与同学比衣服、比零食,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可她仍然不知悔改,每天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时竟偷拿别人的钱物。第二步,组织同学讨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她错在哪里?第三步,每个同学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想法。第四步,再次讨论,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最后小结。通过此活动提高学生的明辩能力,知道盲目攀比的坏处,明白了同学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对于孩子流露出的的虚荣心理,家长或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劝导。如当孩子看到别人拥有漂亮的文具,也缠着父母让买一个类似或更好的文具时,家
长应适时劝导孩子,转移其兴趣点,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优点,他才会赢在起点,至于其它东西,那都是无益的或不重要的。同时,家长还可将攀比化为动机,让孩子自己设法实现自己的需要,如鼓励孩子自制好看可爱的文具,积存零花钱来买想要的文具等,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之间存在的攀比是正常、自然的。对于在攀比过程中一直处于“落后”、“追赶”地位的孩子来说,这种攀比行为肯定会构成心理压力,如果没有教师、家长正确的引导,这种压力在长期累积下,就会发生过激行为。同时,我们要明白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的自身,因此对其引导与教育,也应该“对症下药”展开心理辅导活动。
其次,学校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职责,针对小学生“人情消费”过度的现象,学校应加强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之间建立纯洁的友谊。比如可以举办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辩论等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在碰撞中深刻认识到这样做的种种危害,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交往技巧和科学合理的为人处事原则。
当然,对于小学生正常的礼尚往来,也不应“一棍子打死”。要提倡孩子以他们自己的创造劳动为基础,而不应以父母提供的金钱为基础,可以提倡动手自制卡片、小玩具等礼物,在感受劳动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生中文明交往的经历。
4、家长应树立儿童科学的消费观念
(1)让孩子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要告诉孩子父母挣钱是付出了劳动的;钱有许多用处,但并不是万能的,亲情、友谊都是金钱买不到的;花钱要适当,没有钱的时候就别花钱。父母不能以金钱作为奖励和惩罚孩子的工具,这会使孩子对金钱的作用发生误解。
(2)让孩子对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家庭的花销有所了解,告诉孩子用钱不能和别人攀比,要量入为出。
(3)给孩子零用钱的数量和方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自制力等决定。
(4)指导孩子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父母要经常检查他们怎样用钱的,防止他们把钱都花在吃零食、打电子游戏、与同学攀比上。刚给孩子零用钱时,要求孩子对每日的收支作记录,培养他们计划用钱、自我管理的能力。
(5)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告诉他们要节约用钱,指导他们把节余的钱存于银行,养成储蓄的好习惯。
(6)对于已经有一定计划性的孩子,要给他们支配零用钱的自由。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并能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信任。
结
语
在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中,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有消费攀比现象出现的,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放纵,没能及时引导孩子进行健康的消费,从而使攀比现象出现,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日益加深。笔者认为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手段让孩子在喜闻乐见中实现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心理,让孩子知道树立正确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适度消费,不要盲目的攀比。对日常生活要有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曹专.小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4期,2002.[2]马桂梅.小学生消费心理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11.[3]王巍.儿童成长及消费行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4] 王红丽.我国儿童消费行为初探[j].价格月刊,1997,9.[5] 阚功俭.关于儿童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0.[6] 韦克难.消费心理学.〔m〕.重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7] 胡冰心.小学生消费“攀高”令人忧 [n].镇江日报,2007.8.26.[8] 张燕清.儿童手机有待市场检验 [n].通信信息报,2004.6.2.[9] 林崇徳.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张文艺.小学生的高消费风该刹刹了[n].济南.济南日报,2006.[11] 张暇.学校如何进行消费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8.[12] 刘卫琼 邹大鹏.家长与社会联手制造“花钱机器”[n].中国教育报,2006.[13] 郭立场.小学生•新行头•攀比风[n].人民日报.2007.[14]席伟新.对各洲儿童消费调查表明,中国孩子最懂事[n].上海译报,2008.[15]杨栋.《80后和90后小学时代的消费状况对比研究》[n].通信信息报.2004.6.2.第b04版
致 谢
本文得以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金金老师。在我做论文的过程当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金金老师都很耐心的给我一一解答,在我做论文的每一个阶段,从确定课题,开题,综述都给我细心的指导,教我如何修改,对我论文当中的每个细节都给我帮助与指导,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帮我解答,这让我在此次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受益非浅。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使我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同时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渊博的知识也使我非常的受益,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还要感谢在开题中给予我指导的李庆艳老师、冯茹老师、何丹老师,还要感谢与我一起做调查的同学,虽然大家课题不同,但是遇到疑难,大家都会一起讨论、商量,你们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四年前,带着憧憬来到美丽的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时光荏苒,转眼又要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校园,心中的不舍难以言表。大学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时光,感谢我敬爱的老师、同学,与你们在一起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谢谢大家。
攀比消费的例子篇二
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东莞实验中学吴子成一.含义不同
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
二.形成的原因不同
(一)从众心理的成因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因此,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总是比较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烦、少担风险,所以他们就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求得心理平衡。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2从众心理效应的形成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庸”封建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禁锢,这一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影响。由于前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就打下了从众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众的心理。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历史条件。
3从众心理的自然基础在于动物具有明显的从众本能。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成功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
4是人群中的沟通会产生传染。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和社会认识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限制了谈论的话题。从众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5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众能获得某种报酬。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6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会更是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
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7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二)攀比心理的成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攀比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攀比消费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国家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攀比消费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3哲学因素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攀比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攀比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攀比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攀比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家庭教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之下,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而家长总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心想:日子越过越红火,手里又不是拿不出,何必苦了孩子呢?于是孩子不开口则已,一旦开口,要“星星”绝不给“月亮”,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时家长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可还是咬咬牙答应了。这种放纵孩子的行为,促成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7消费宣传因素 过去,那种过于保守的消费观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盲目宣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也正在误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突出表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就敢大举借债消费,小到购买家用电器,大到买车购房。
三.特点不同
1追求的目的不同
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在乎别人的印象、评价,追求的是时尚。有攀比心理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对消费者来说,攀比重在“拥有”——你有我也有。
2性质不同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独立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就从众所造成的结果而言,从众行为也显示了一种较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从众所造成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种情况是别人吃亏。这时由于“我”与别人采取了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也跟着吃亏。但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改变了“我”在社会中的绝对位置,但对“我”的相对位置影响并不大,因为别人都吃了亏。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占便宜。这时对“我”而言,由于“我”采取了与别人同样的行为,所以,“我”也会跟着占便宜。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相对位置变化不大,但绝对位置提升了。第三种情况是别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这种情况对从众的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既不会改变社会的绝对位置,也不会改变社会的相对位置。上述三种情况总体的结论是从众的选择对个人的行为目的而言,总体上呈现一定的理性原则,并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攀比则是不健康的心理。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从小的方面说它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大的方面看会造成社会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消费者应该采取的态度不同
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因为人们生活于社会之中,从社会联系的意义来看,群体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基础,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群体的内聚力来自对其成员的感召力和组织力。因此当群体代表进步潮流时,个人服从组织,作出从众行为,这是应该的。但是由于从众心理是一种缺乏自信和主见的盲从和向压力屈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自觉地有明确目的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应尽可能克服这种心理。
而由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消费,消费者应摒弃之。
当然,二者也有某些相同点,比如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都追赶消费的时代潮流等。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523120
攀比消费的例子篇三
杜绝盲目攀比 树立健康消费观
摘要: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整体趋于合理,但是在小范围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是需要各界人士正视的,例如盲目攀比的现象在某些大学生中十分常见,这是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当中亟待纠正的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杜绝盲目攀比,树立健康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本文从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入手,重点关注了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问题,希望对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攀比消费 健康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基本现状
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四个方面。据统计,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合理消费,收支平衡,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来自家庭的支持,远离故乡家人,他们的行为有更多自主的余地,但是他们大部分还是没有因为缺乏监督指导而放任消费。
然而,少数一些大学生在花钱消费方面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诸如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情绪化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等。众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给少部分大学生造成了“财政赤字”,这是大学生消费现状不容乐观的方面。笔者认为,这些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攀比心理过重所造成的,来自相对纯洁的中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由于自制力不足,看到身边一些同学吃好喝好玩好的,心理不平衡,虚荣心作祟,遂倾其所有与之攀比,使自己陷入了“财政赤字”的泥潭。
二、盲目攀比消费
每个大学生的出身不同,背景各异,所以在校的消费要量力而行,最好能以节俭为重,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却没有这个理念,他们的想法是“你有,我也得有”。这种攀比心理使大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追求前卫新潮,攀比心理严重,出现了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
化妆品和衣服是女生最爱攀比的,强烈的爱美之心无可厚非,通过时尚的穿着和精致的化妆提升自己的形象是合理的做法,但是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不惜代价购买高级化妆品和服装,这些东西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别的同学都有,我要是没有就丢人。钱不够就问家长要,相互摆阔,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影响极其恶劣。
而男生攀比消费的方向很多时候是在“人际交往消费”上。互相请吃饭,我请你吃的一定要比你请我的高档,第二次去吃的一定要比第一次的要贵,盲目攀比的心理让这种交际陷入了恶性循环,而学生口袋里的钱,就这么如流水般减少。男生还有一个方面的支出会给自己增加财政负担,那就是恋爱支出,攀比心理偶尔也会在这个方面让男生失去理智,“我送给你的礼物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观念使男生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诚然,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有能力去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开展自己的消费行为,不合理消费危害甚大,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着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会加重家庭开支,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不受委屈,所以他们会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你无上限的攀比会使你光鲜亮丽外表背后的父母必须付出更多辛劳。而你从此养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也许会在很长时间内带给你麻烦,毕业后理财陷入混乱,经济独立后经常入不敷出,这些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困境在此刻已埋下隐患。
大学生必须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消除盲目攀比消费现象意义都十分重大。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科学健康消费。
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首先,必须克服攀比情绪,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不可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而一味的追求新异,推崇时尚。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作一个清醒而理智的消费者是第一步。
第二,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大学生大多没有自己创造的收入,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来自家庭的支撑,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在学校的消费行为都是家庭在支撑着,不论多少钱,容不容易挣,总之那都是父母亲给的,勤俭节约,不仅仅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且珍惜他们的劳动,尽量做到给家里减轻负担,也是为了将来独立生活做好积极准备。
第三,学会理财,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和金钱规律,以管钱为中心,通过攒钱,管钱,护钱,管好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控制好自己的经济状况,合理消费,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规律,理好财不仅对大学生当下的校园生活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这个良好的意识一旦扎根,会在今后数十年给我们得生活带来诸多益处。
攀比消费的例子篇四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法学0906班
张传枝
120910260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着实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温饱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普遍的提高,本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本是一个非常欢喜、乐见的大好局面。但如今的社会却充斥着各种盲目的无计划的攀比消费之风:比吃、比穿、比职位等等严重偏离了原来正常的消费观念,腐蚀着发展的结果。大学生虽说是与大众社会接触未深的一个群体,但由于其自身对于大众社会的认知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强,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迷惑、不太能辨明是非等等特点反而成为盲目攀比之风的重灾区,不得不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就仅围绕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一些问题展开。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攀比心理危害极大,大学生攀比消费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的大学生70%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生活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致使家庭难以承受。在其家里不能满足其攀比需求的时候,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由此与家里产生了隔阂、甚至矛盾,埋怨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继而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
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比较会理解自身的家庭处境,他们理解家里的父母亲甚至同情家里人,尽量的寻求为家里的父母亲减轻负担,但却并不能正视攀比消费的心理。因此面临着双重的经济压力,只好寻求自身能力,发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兼职、去打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但却严重的荒废了大学的学业,将作为学生的本职任务倒置。学期结束,有的同学甚至数门成绩“挂科”,有时重修、补考的队伍比真正考试人数还多。专业知识不仅没有学好,更不用提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来扩充知识。有的人考试靠作弊,有的甚至找人替考,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有的学校居然成立了地下“枪手”党,将替考称为“接活”,有其专门的“市场价”和“潜规则”。这种消费攀比,容易形成 “不良的示范效应”,在校园中容易形成不良的校风、学风,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最后不健康的消费攀比心理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让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攀比的过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攀比的驱动下,你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和别人一样的水平,这时你会感到暂时的满足。然而攀比的危害就是攀比心理本身就是一个“驱动器”,蠢蠢欲动,“试比高”是其基本特征,决不允许你长期停留在一个层次。总有新的东西让你继续攀比,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心理根本不太可能有处于平衡的状态;反而激励你去攀比,去摘取最高点,时时去揣测别人的心理,长期以往便会产生一种“攀比恐慌综合症”的病态心理。犯有“攀比恐慌综合症”的人,轻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的是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家长的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因此父母亲应该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不能一味迁就,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亲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大多的商家运用心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特点、爱好和经济状况;然后运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不高、易受暗示、迷惑等特点,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因此一方面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违规违法的商家的整顿、处理,规范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另外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倡导积极的健康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消费群体的正常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状况千差万别,消费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虽然集到了一起,共同生活,却一般是不会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必然导致形成消费层次差别。在正常的社会上由于消费层次的差别,都会导致不正常的、盲目的攀比消费心理,更何况是对于涉世未深、认知能力不高、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暗示、迷惑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考验。通常情况下,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影响,个性不太强 的学生容易受到各性较强的学生的影响,不追求时尚的学生容易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影响。最后导致超出本来正常的消费能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学校首先应当将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再者可以通过利用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抑制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比如利用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中开展正确对待劳动所得和感恩教育等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