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学史话篇一
学校:四川师范大学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5班
姓名:蹇磊
摘要: “科学素养”是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的中心议题。国内外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科学史(包括化学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要求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而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本文对化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在现代科技革命时代 ,化学也在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的任务是为 21 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化学人才.面对 21 世纪的期待 ,人们呼唤全面的化学教育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除了给予受教育者以系统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培养他们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付膺教授曾多次讲过: “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 ,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 ,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化学教学中 ,结合化学史进行讲授 ,可使学生掌握化学发展的规律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化学史教育也对学生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关键字:科学素养,化学史,地位,作用
一. 化学史在教育教学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科学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培养科学家转为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科学素养便成为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的中心议题,相应的公众科学素养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题。但是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造成了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佳,这一状况可以从我国学者魏冰的一项实证研究中得以证实。魏冰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程度并不乐观。不仅仅学生如此,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也不高仁。所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众多的科学教育家已经意识到了科学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英国学者driveer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提出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基于实用主义、民主、文化、道德和科学学习五个观点要求人们通过科学史理解科学的本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化学史材料列入“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教师可以在相关的主题中利用这些素材创设学习情境〔24〕。《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到了“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
史与化学科学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又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 现代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向学生揭示蕴含于化学知识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单凭化学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联系化学史实,才能使学生从历代化学家的成功中获得启发,学到有益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由此看出,化学史教育特殊的研究视角,决定了它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化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
1.使学生全面把握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化学家知道的物质种类、制取方法和研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 ,化学现象和过程的理论都在不断被扩充完善和发展.如酸碱理论就经历了从波义耳(boyle)最初的酸碱概念到阿累尼乌斯(arrhenius)的电离理论、布朗施特德 — 劳莱(bransted2lowry)的质子理论、路易斯(lewis)的电子理论到皮尔逊(pearson)的软硬酸碱理论的发展过程;再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也经历了汤姆生(thomson)“葡萄干蛋糕” 模型到卢瑟福(rutherford)模型、玻尔(bohr)模型以及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又如对元素的分类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针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 “思维定势” 及 “教科书都是正确的、无疑的” 负面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这些化学史的例子 ,以发展的动态知识 ,从它的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去阐述 ,首先可以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全面发展的视野 ,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 ,把握化学发展的规律 ,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追踪科学发展的足迹 ,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 ,这些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 ,这样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也使学生养成了 “不唯书 ,只唯实” 的良好风气和科学态度 ,并培养了他们的钻研创新精神。
2.有助于了解化学对社会影响
化学史不仅是研究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的社会影响的历史。要正确认识化学在当今的社会影响,必须考察化学史。化学技术向社会的各方面全而渗透,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甚至人们的几活方式。化学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土地侵蚀、自然资源快速耗尽。于是,人们发现了化学的二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人们对化学的积极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对化学产生反感。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社,一旦被滥用,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就要看利用它的人有何种价值取向。例如,原子能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也可以作为杀伤性武器,毁灭人类,甚至毁灭地球。科学产生不良后果的原因不在科学本身,而在于人类。科学本身不值得我们批判,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科学可以产生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因此,科学史使我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社会对科学的应用进行适当的控制,有利于制定科学技术政策。
有助于了解化学对社会的影响化学史不仅是研究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的社会影响的历史。要正确认识化学在当今的社会影响,必须考察化学史。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化学发展史中 ,许多化学家以寻根问底、锲而不舍的精神 ,致力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 ,并且有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 ,其单质的制备被认为是上一世纪化学史上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企图发明这个新元素秘密的化学家表现出巨大顽强的精神 ,研究工作一直继续下来 ,仅在法国就经历了四代人 ,总共 106 年;为了征服该元素 ,先后有 3 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最后法国化学家莫瓦桑(moissan)用电解法成功得到了单质氟 ,成为当时化学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 ,莫瓦桑也因此获得了 1906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nobel)本人一生从事炸药的研究 ,虽遇许多不幸 ,但始终不渝.晚年诺贝尔积劳成疾 ,去世前将自已的全部财产捐献给科学和和平事业.居里夫人在提取镭和钋的过程中 ,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她去世后 ,医生证明 “夺取居里夫人生命的罪魁祸首是镭”.她无愧地把自已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法国科学家于尔班(urbain)采用硝酸盐分步结晶法 ,经过 4 万次的分步结晶 ,从铒、铥中分离出一种混合物 ,再经过 15000 次分步结晶得到了新元素镥和镱.这些事例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 ,也必将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4.有助于了解科学本质
一些实证研究者运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均发现科学史教育对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科学的本质(thenaotreofseienee,nos)起到积极作用,国内也有相应研究,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王秀红、历晶等的研究工作。另有研究发现,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者对科学内容的习得、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同时能够促进教学的多元化,以呈现科学本质在科学教学上的重要性。所以在科学教育中,科学的本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 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科学课程的选择,还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都应该符合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准则,即科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科学的价值,真正实现个体科学素养的发展。其实,无论是化学史还是科学史的作用,总括起来就是:通过科学发展的历史,以科学家为中心、以科学家的科学思想为中心这一科学史研究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5.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科学研究不是一墩而就的,它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出的。例如 元素周期率的发现者门捷列夫是在许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桥牌的组合从中获得启发 ,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而最终总结出了元素周期率。又如 稀有气体氢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每升重 ,而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 ,雷利并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 ,继续与雷姆塞进行研究 ,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氢。稀有气体的发现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而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时就将与真相失之交臂。比如李比希就因为他的武断失去了发现单质嗅的机会。从这样一些例子中能让学生体会到严谨的态度在任何时刻都显得尤为重要 ,启迪学生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 ,认真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的目的。
6.运用化学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因此 ,在化学学习中,化学典故的讲解 ,令人觉得魅力无穷 ,深深回味。如 原子论的发展过程 氯气作为最早的化学武器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学生对氯气的毒性有
个深刻的认识 还有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 生活中的加碘盐 玻尔用“王水”收藏诺贝尔奖章,使之免于沦落敌手 居里夫人用毕生精力提炼铀等等。这些小故事 ,无一不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思考。这些生动的化学史实 ,引导学生沿着化学发展的足迹 ,追溯化学发展的源流 ,就如同把学生引进了科学家进行化学研究的氛围中,怀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兴奋感 ,同先辈们一起在化学学科这个宽广的领域里遨游 ,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 ,也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6):6一12.「2」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冬业组.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6.[3」王永红.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仁j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18一21.[4」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氦 「5」王秀红,历晶.运用科学史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本质观[j」.化学教育,2005(12): 20~22
「6」王秀红,郑长龙,林长春,等.用sts观点分析美国化学教科书《chemstiyr: amdoemcuosre》内容结构的变迁(上)〔j逸.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7):1一3.篆 「7」王秀红,郑长龙,林长春,等.用sts观点分析美国化学教科书《chemstir:y amodemcourse))内容结构的变迁(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8一9):3~1.2
[81」王芳,吴星.利用化学史料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又1一2):7~8.「9」邓踪琼.李大光:没育科学素养也能活着,但不能好好活着.中国青年报[n三,2004一12一2
皿l叹乔治,萨顿著,刘堵职译.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m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1」刘兵.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仁m〕.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200.2
[12」刘振中,熊召弟.国小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实践个案研究[jj.国立台
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巧):285一314.「13」许良荣,李田英.科学史在科学教学的角色与功能〔j〕.科学教育月刊,1995 仁179):15一27.[14」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l.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0
[ 15 ]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6] 武汉大学.无机化学(上、下册,第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7 ] 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8] 郭保章,董德沛.化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化学史话篇二
化学史心得体会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化学史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原子概念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化学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习惯,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也改变了我们医药方面的习惯。所以说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足以影响影响整个世界,从未来到现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化学史文科课的东西我们理科生没有必要去学,但是回过头想想,完全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是师范生,学的不多就会误人子弟,并且学习了也给自己补充能量,填补自己的空洞。回过头想想,原来化学的历史也这么精彩。我觉得应该把化学史也纳入历史中,这样不仅学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了解了化学的鼻祖,以及来源。
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最先提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是由最微小,坚不可入且不可再分的微粒所构成。这种微粒叫做“原子”,希腊语原意即“不可分割”。牛顿在17世纪后期比较明确地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但这些论点都没有科学的实验来证明,既不能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也无法推行运用。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了许多地区的空气组成,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的空气都是由氧、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主要物质的无数个微小颗粒混合起来的。他利用了希腊哲学上的名词,也称这些小颗粒为“原子”。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单质)的最终粒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极其微小,是看不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不相同;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了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这一学说合理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及倍比定律等,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但是,道尔顿的把原子看成是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是“绝对不可再分”的微粒的观点,又受到19世纪末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的有力冲击。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内部的大门,放射性的发现则进一步揭示了原子核的奥秘。
这些是外国人的成就,下面我国的发展粉墨登场。我国的发展是从一些道士手中开始的,比如秦始皇想要的长生不老,永驻年华。以及在明朝时期的“红丸”时间,这些都是化学的开端,虽然不雅观,却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诺奖的得主——中国化学委员会的屠呦呦。虽然我国得奖有点来的迟,但充分说明中国后继有人,有望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学习了化学史就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过去“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入化学史辅助普通化学教学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述九年级化学绪论时,穿插很多化学史的知识,从远古时代人类独有的最伟大的成就——火的发现,到用火过程中得到启示,通过实践掌握了烧制粗陶瓷的技术,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到2008 年神舟七号飞船的升空。一部化学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发展史,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固定模式来讲授,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就是简单的事实、定律和记忆过程,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使学习兴趣降低。若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秩事, 引导学生寻求化学发展的历程, 就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有机化合物苯时可以穿插凯库勒确定它的结构时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在讲氧化反应时, 讲一讲拉瓦锡因为否认燃素说而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等。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闻, 不但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悟其中的道理,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不仅可以培养人才,还可以为世界创造福利。
(一)无机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始。从冶金、冶铁、炼丹都是与无机化学息息相关的。19世纪的元素周期律为无机化学奠定了基础。例如无极新型材料的出现,改善了环境,促进了发展。
(二)有机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法国的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为有机化合物奠定了基础。例如宇航员耐高温材料的衣服,“白色垃圾”的产生,它功不可没。有机化学的出现也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有机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发展。核磁共振仪,电子衍射光谱等以用于有机化学结构的鉴定。未来有机无的发展会用于研究能源和资源开发。
(三)物理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物理化学是以热力学为主的。吉布斯自由能,范托夫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这些都是对化学热力学的贡献。
(四)分析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分析化学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能源,医药,临床医学,环境保护。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合成已占了半壁江山。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它来解释,所以化学是改变世界的重要武器,学习化学,就有必要了解化学史。
化学史话篇三
高二化学选修课
化学史
授课教师:韩 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律及元素的力量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和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课时安排 4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该课从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律及元素的力量三个方面多角度全新的诠释了高中阶段学生们感觉抽象和难理解的知识。带领学生探究元素背后的故事。
第一部分 元素的发现
介绍化学元素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方法: 1.古代已知的元素:金,银,铜,铁,锡,铅,汞,七大金属及非金属类的碳,硫磺.金,银,铜,铁,锡,铅,汞,七大金属及非金属类的碳,硫磺.2.中世纪才被发现的元素: 燐,砷,锑,铋,锌 燐,砷,锑,铋,锌 3.空气与水: 氢,氮,氧 氢,氮,氧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象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无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气体氛的发现,对周期律是一次考验和补充。一九一三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在研究各种元素的伦琴射线波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后,证实原子序数在数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带的阳电荷,进而明确作为周期律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数。在周期律指导下产生的原于结构学说,不仅赋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说明,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周期律的本质,把周期律这一自然法则放在更严格更科学的基础上。元素周期律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门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这个勋业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由于他总是日以继夜地顽强地劳动着,在他研究过的这些领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789年,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有4 种成分:土、气、火和水。2000多年间,他的理论被当做智慧,直到350 年前才被现代科学推翻。门捷列夫1869 年设计元素周期表时,表里有63种元素;现在化学课上使用的类似的表格里有118 种。休·奥尔德西把所有的元素分为5 种:权力、火、技艺、美和土。如跟权力有关的元素:经济方面的金、银和铂,工业力量方面的铁,还有核能方面的一些元素。”
我们生活在元素组成的世界。帝国靠金立国,如中世纪的西班牙。英国则是以炭(煤)和铁立国,美国是以炭(石油)和硅立国。元素周期表已变成了一种符号,被印到了杯子、领带和浴帘上。英国艺术家西蒙·帕特森曾经用电影明星的名字重新解释化学元素符号,金因为其化学符号是au,就变成了奥黛丽·赫本,银(silver)成了菲尔·西尔弗(phil silver)。
在滑铁卢战役打败拿破仑的英国的威灵顿将军之所以人称“铁公爵”,不是因为他在战斗中很英勇,而是因为他给在伦敦的家装上了铁窗以防备暴徒。希特勒崛起时,德国两位科学家马克斯·冯·劳厄和詹姆斯·弗兰克把他们的诺贝尔奖金质奖章交给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保管。到了1940 年,丹麦被德国人占领。玻尔很为难:从纳粹德国出口黄金是违法的,被发现藏有金质奖章会被处死。同事建议他把奖章埋起来。玻尔选择了用王水把奖章溶解。后来德军搜查玻尔的研究所,没有发现金子,只看到了装有棕色液体的塑料杯。战后玻尔又从这些液体中提取出金送回瑞典,为劳厄和弗兰克铸造新的奖章。
我们知道,碲是最难闻的元素,要是科学家把它蹭到了皮肤上,好几个星期身上都会有大蒜一般的气味;铍则有点甜;铑是售价最贵的元素,所以保罗·麦卡特尼1979 年成为最畅销的词作者和音乐家时,吉尼斯奖励了他一个用铑做的唱片。
元素处于化学和物理学的接合点,所以在给元素命名的时候引发了争议。最终物理学家占了上风。用化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元素只有3 种:门捷列夫(钔)、约翰·加多林(钆)和居里夫人(锔)。而居里夫人既是化学家也是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她都得过。化学家会耍一些骗人的把戏。镓看上去很像铝,但是到29 摄氏度就会熔化。用它做一把勺子,给客人用来搅动他们的茶,看着勺子熔化,在杯子底部形成一个金属坑。
●评价方式
学生以上述化学史(元素相关知识)为主体撰写小论文,畅想一下充满元素美好未来。
化学史话篇四
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提炼成功,在现代意味着一个世界巨富的出现,可在镭问世的几十年里,我们随意提取着当初曾高达数十万美金的镭,它的发现者却从不过问。居里夫人把它献给了
全人类,献给了她最爱的科学事业,她只留下了五个东西,她留下了自己一种无私的精神,她留给了自己一丝奉献的快乐,她留给了自己一点心灵上的财富,她留给了自己一些隐藏的幸福,她留给了自己一个伟大的人格。
最伟大的居里夫妇发现镭后只有一个想法: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镭可以带给他们无穷的财富,可以带给他们无穷的荣誉,可对居里夫妇来说一切只是过眼云
烟如同最柔弱的蛛丝风吹丝断。为了改变科学,工作者那注定的贫穷生活,为了改变科学事
业的层次,他们作出了放弃。放弃代表着什么,这代表着离成功与幸福只有一步的居里夫妇
从此再没有机会。放弃代表着居里夫妇让世界人民得到拥有镭的快乐。放弃代表着他们失去
了一切本应是自己的东西。其实,他们已经成功了,为世界人民造福才是科学家应该履行的责任。居里夫妇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因为他们为人类与科学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现在有太
多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用了多少下流的手段,害了多少可怜的人。即便是现在的科学家,哪个有了发明不申请专利,哪个在保障大众的福利时不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哪个不
都是把自己的创造据为已有,哪个不都会三番五次地往专利局申办处跑,哪个不都先狠狠地
给大众剥削一层皮后移植到自己的身上,有谁会像居里夫妇这样不会去想自己的利益,有谁
会只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做具有沉醉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梦想者,有谁在发现一种可以让自己
变成“超富”的东西后不会纸醉金迷,花天洒地,有谁会比居里夫人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
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没有。原来,居里夫人真的好伟大。在人生的天平上,一端是你自己,一端人民,你只有一个很轻微的法码。虽然它微不
足道,但它却主宰着整个天平。居里夫人把法码放在了人民的一端,致使她伟大的人格举世
闻名。正如她所说的一样她真的是一个沉醉于事业的梦想者。她的心中只有公,便激励着她
把自己的幸福分享给了整个世界。居里夫人你是我们所有人崇敬的榜样,我也要像你一样,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我的未来都要为世界而付出,做一个真正大公无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