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政策教师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2018 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等院校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其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关乎着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此,研究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具有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在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溯源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特定要求,探讨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创新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有效路径的若干思考。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涵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源于现实社会的需求,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要求。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是多元社会环境对学习主体的要求,也必须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我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要素。
1.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涵界定
目前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往往较多关注学习的内容,缺少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梳理。例如有学者将其界定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立场和实事求是、政治责任等政治素养的学习,主要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教育方针和理想信念教育 ①。这个定义只回答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体系,而对学习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缺乏界定。我们认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学习主体和客体基于一定学习环境,依赖多元化的学习工具所开展的具有持续互动、增进知识、提升能动性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它包含三个特点:其一,学习的政治性。政治性是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根本属性,是由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决定的。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学习理论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政治要求。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摆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上给予重视。其二,学习的能动性。政治理论学习不像通识性教育那样“蜻蜓点水”,而是对高校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需经历“再三思考”“由表及里”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政治理论学习的理性认识飞跃,通过理论武装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其三,学习的系统性。学习過程是学习主体、客体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习管理制度、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机制等多方面要素的协调整合构建学习的系统性。因此,开展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有效路径的研究,需要从学习意识、学习制度、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多方面着手。
1953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指示》标志着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形成。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下,新时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方法、平台以及要求不断更新,体现出了时代特性。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健全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5年,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素。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具有以往阶段学习的共性外,还在学习媒介、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呈现出异质性。这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分析新时代赋予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意义,还要客观审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汲取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路径。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深远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多次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党加强理论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科学应对时代问题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提出了现实考验。当前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通行便捷化,为高校教师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借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之名对我国高校教师行“西化”“分化”打开便利之门。利用机遇和规避风险是摆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上的重要课题,积极主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观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警惕性,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和渗透,科学把握时代赋予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2.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关键环节
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要求,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政治理论学习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具有两个显著功效:一是政治利益表达。定期化、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为教师与高校管理层建立了互动交流平台,畅通信息流转,可以促使管理者更好地服务教师的需求,可以提升教师参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动性。二是思想更加坚定。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是党在革命、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高校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在不同阶段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学习,既可以系统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避免认识上的偏差,又能有助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用 ②。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而且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掀起了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高校在开展类似政治理论学习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部分教师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持续性不足等问题。
1.学习意识错位,缺乏主动性
过主动学习的仅占14%,而需要组织推动学习的高达
60% ③。由此可知,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性的问题还明显存在。
究其根源,在于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正确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过度依赖意识。现实学习中,一些高校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之举,过分注重学习条件,如多请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进行授课、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以及学习时间的保证等,但却忽视了学习主动性意识。
二是存在角色错位意识。大部分教师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高校管理层的任务,与专任教师无关。这种观点表明了高校教师存在角色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高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见,高校教师兼具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是高校教師职业定位的要求,也是高校干部管理的需要。
三是存在学习无用论意识。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政治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产出、职称晋升等无关,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是一种“无用功”。
2.学习机制缺位,缺乏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一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由于学习机制不健全导致以下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不健全,基层组织的理论学习时有时无。有的党务部门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协同能力。部分二级单位党组织缺乏严格的教职工学习服务和督查制度,致使学习流于形式。大部分高校存在政治理论学习考评激励机制不完善问题,无法激发高校教师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于政治理论学习的机制不健全。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将教学科研工作视为中心工作,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容易忽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此外,相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我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合理的价值定位,也容易导致其重要性被忽视。二是考评机制不健全。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日常督查制度不到位,同时缺乏可操作性的考评指标,缺乏考评结果的实际运用。三是保障不到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尚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相关的保障制度,比如运行机制、制度保障等没有加以制度化,导致教育过程中“空喊口号多、具体措施少”。
3.学习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存在过分依赖外在因素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内容及其结构安排缺乏针对性导致的。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存在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结构安排紊乱、持续性差,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缺乏融洽性等问题。
从学习内容看,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往往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文献为主,而对当前热点问题、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专题学习显得不够。从学习方法看,政治理论学习的政治特性决定了掌握这些学习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思辨能力,而对大多数高校非文科专业教师来说,明显表现出学习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借助外力加以引导阐述,否则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从学习结构体系看,在高校政治理论学习中,由于在学习认识不到位、学习保障不健全等因素作用下,缺乏对学习内容及其结构的合理设计,存在“应急性学习”“短平快”的错误学习观念,导致学习缺乏针对性。
4.学习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学习吸引力不仅来自学习主体的主动意识,更受制于学习的方法艺术。但是,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形式单一,无法释放出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效能。一项针对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调查显示:关于“您认为本单位(部门)教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多选)” ,57. 98%的教师认为“教育方法手段比较单一老套,以理论学习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全部”,51. 26%的教师认为“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一本书、一份文件的学习方式依旧存在”④ 。可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杂糅总体性学习为主,缺乏学习主体的精准分类。二是以学习组织者自上而下宣传为主,缺乏对教师学习主动性培育。三是以“开会、听报告、写心得”的灌输式为主,缺乏教师参与互动模式的拓展。四是以学习内容的随机性安排为主,缺乏学习内容的前置性计划,导致教师无法提前理解学习内容。五是以传统学习载体为主,缺乏对新媒体工具的运用以及媒介素养的锻炼,导致部分教师在学习工具使用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相关热词搜索:;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政策教师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讨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关系,论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建设的必要性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出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些设想和方法,旨在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衡量高校教师在当今信息时代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标志。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先进科学思想、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人才的重任。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4个成分构成[1-2]。
要实现信息或知识创新,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主体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下的素质要求外[2],还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养恰恰是强烈的信息意识、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也是衡量创新人才是否真正合格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在哪些方面应接受培训或者下功夫进行自学才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按照人们制定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来开展。通过评价体系对教师个人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加以组织培训,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较短时间内,力争很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便在教学科研中迅速发挥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进步,时刻用最新知识武装自己,锻造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较强的信息知识和能力,才能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功能观,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传播信息转变为引导学生感兴趣地学习,并将他们领向创新的新天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实际上,是要求参加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增强互动性。学生在问题的驱动情况下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知道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才会变得愉快,才会有明显的收获,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性转为主动地要求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互动节奏,设计适宜问题,将学生置于交互式学习氛围下,寓教于乐,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双向活动的领航者、护航员。
1) 教师应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具有从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鉴别信息,抽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展开创新研究作好铺垫。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具备坚实的信息和学科研究基础,应该是在本学科的某一研究领域上有一定建树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或成功案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其建立强烈的信息意识,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信息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 教师应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书本外的很多相关信息教给学生,而不是只局限在书本范围内。对一些实际案例的应用,教师需要加以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做到握简驭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使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自己去搜索扩充知识。
3) 教师应具备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应能熟练运用网络、电子资源,在本课程的学习上遥遥领先,把握课程脉络,能够迅速找到切入点,使学生感到按照老师指导方向去学习的确能学有所获,不会毫无目标。
4)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信息社会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给我们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同时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健康的信息令人蓬勃向上,非法的信息会导致信息道德的错误。教师信息道德高为学生树立了最好榜样。
3.1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建立使学生“三会”的观念
传统教师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增加信息与技术的发现、获得与分析运用功能,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形成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从传统意义上的“学”转变到“会学、会问、会做”的创新意识上来。“会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知识结构,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更多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会问”要求教师以问引问,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收获知识,而且通过敢问、会问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使认知水平螺旋式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会做”就是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和发挥现有的知识。学生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求解,可以综合所学,甚至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要求教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放手让学生多动手。
3.2创新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师功能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师功能观中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这种倾向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一是它会使人们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仅仅具备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并加以严格执行就能完成的精确的或形式化的职业,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对应的“教条”在那里可供套用。而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必须以一种似乎很精确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上无法精确处理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二是传统的教师功能观反映的是一种适应性教育的主张,其根本的实质是将教师和学生看作社会的工具,只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适应当前社会政策与制度的需要。因而这种传统功能观使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三项任务,而不去思考和拓宽自己的角色形象,说到底就是缺少创造性。三是传统教师功能观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但传统教师作用观根深蒂固,使教师、学生以至于全社会都持有这样的潜意识:学生就是学,教师就是教。学生学得好就是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教师教得差。完全是一种单向传输的思维方式。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尤其是在大学里,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师生应该能在较高的水平开展教学、学术或研究交流,共同探讨科学知识。总之,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纯地接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
4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结果分析
课题组设计了教师信息素养评价调查表,对周围高校的相关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发出表格100张,收回表格91张。对这些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得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人数分别为32、34、16、5、4人。优良率仅为72.5%,不及格率为4%,情况并不乐观。
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有待大幅提高,特别是对那些仅得及格或不及格分数的情况,更要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同时也看到,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仍然任重道远。只有当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都达到优秀,才能保证学校所有教学工作齐头并进,培养出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1) 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并不平衡,高校管理者应从当前信息社会急速发展的趋势,制定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规划,通过举办培训或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快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所有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树立高度的信息素养理念,注重教学的交互性,推出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成功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4]。
2)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考评,找出薄弱环节。在信息素养中,信息道德是基本,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是有待提高的永恒主题,信息意识则是创新的触发器。通过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5],对教师加以考评,通过分析考评结果,找到薄弱环节,及时培训。
3) 建立教学和科研团队,加强团队交流合作。教师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学生所接受知识的差异。只有建立教学和科研团队,才能通过交流,互相学习,融合不同学科分支领域的知识,促进团队成员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型科研项目仅靠个人无法独立完成,通过团队将合作精神、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学生从团队中不同教师处学到不同知识,汇总起来可能就是跨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无形中得到扩展,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 加强校内外联合,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教师要注重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要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与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差距,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介绍专业发展水平和方向,这对于教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打造的方向是相当重要的信息。教师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只有置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才有可能提高。
6结语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导航者和组织者,在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教学科研水平,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仍然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高信息素养,学生树立信息素养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建立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政策教师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于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且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的薪酬管理不仅关系着教师的基本生活质量与水平,而且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公平理论”为引导创新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研究作为主要的课题内容,通过对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公平的重要性进行简单概述,进而分别从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现状以及“公平理论”引导下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创新两方面对课题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本文旨在为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公平化研究提供几点参考性建议,并为我国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平理论;高校教师;薪酬管理
引言
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加,使得人民群众对公平越加重视,对于公平的诉求也逐渐强烈,使得政府部门对薪酬公平问题也逐渐重视。现阶段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中,教师的薪酬分配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以及不公平性,影响着教师之间的收入公平与合理,并且在某些高校中存在教师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严重导致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的平衡,影响教师的心理平衡,进而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教书育人积极性下降。故而,将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将公平理论作为引导薪酬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公平的重要性
公平理论又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对工资报酬分配公平性以及合理性进行研究与评价,并在具体的理论解析中得出该种认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其报酬的的公平性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以及工作质量。在具体高校教师薪酬管理中,其管理的公平性也与教师的工作动机以及工作质量息息相关,薪资的公平化处理将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不仅能够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就业人才,而且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提升高校学生受到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
二、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外部不公平
本文在对教师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研究时,得出其在外部管理方面存在不公平的问题,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育实施认真程度,而且还影响着高校教育领域的后续发展进步。针对该种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一方面,现阶段在教师薪酬管理的外部环境中,国家法规政策方面的公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教育机构的薪资政策是影响高校教师薪酬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各个地方的薪资分配政策方面存在不公平的问题,进而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出现不公平的情况。第二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外部的市场经济消费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现状。该种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薪酬水平无法支撑其进行正常的生活消费,无法保障教师的生活质量。
(二)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内部不公平
经过笔者对教师薪酬管理现状进行详细研究与分析时,发现其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针对该种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教师薪酬发放的内部结构存在着不公平的现状。高校薪酬发放的内部结构决定着教师的薪酬发放数额,而在现行的薪酬分配结构中却存在不公平的现状,其结构的公平性以及激励性存在一定的缺失,不仅影响高校内部的教师和谐,而且对于高校内部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方面,现阶段高校薪酬管理结构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下不公平的现状。该种现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薪酬标准以及薪酬结构的设计与选择存在问题,进而影响高校薪酬管理结构的公平化建设。
(三)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不公平现状
本文在对现阶段的高校薪酬管理现状进行详细研究与探讨时得出,现阶段的薪酬管理在制度管理方面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质量具有消极的影响。针对该种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一方面,现阶段薪酬管理制度的组织公平性缺失。例如:在薪酬计算与发放的过程中由于其过程未对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进而出现过程公平行缺失的问题。第二方面,薪酬管理制度中的教师晋升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情况。在该种现状中,多数学校均将教师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进而导致在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其教学工作重心被忽视,影响高校的具体教学质量与效果。
三、“公平理论”引导下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创新
(一)保障高校教师薪酬的外部公平性
在对教师薪酬现状进行分析后,本文基于公平理论提出保障高校教师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建议,利用公平化管理,提升高校教师薪酬分配的公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方面,从现阶段的国家法规政策进行着手,对教师薪酬管理法规政策外部环境公平性进行积极地提升,进而保障教师薪酬管理处于较为公平的状态。其具体的实施应将某一行政区域的高校性质以及战略目标作为具体的公平建设依据,通过对行政地区教育战略目标的了解,建立起公平化的教师薪酬分配外部环境。第二方面,应从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进行着手,积极参照教师所在地的外部的市场经济消费水平,对教师薪酬管理的不公平分配情况进行改善,保障教师的薪酬水平能够支撑其进行正常的生活消费。
(二)提升高校教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针对上述的教师薪酬现状进行详细研究与思考后,本文基于公平理论提出提升高校教师薪酬内部公平性的建议。在该建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方面,从教师薪酬发放的内部结构进行着手,对其结构的公平性以及激励性进行积极的提升,并积极对教师职业岗位等级以及故眼里职位等级等结构划分的公平性进行校准,以保障在利用教师内部结构等级划分进行薪酬分配时期能够具有良好的公平性以及激励性,保障高校内部教师的和谐相处,促进高校内部教学工作的实施质量提升。第二方面,从高校薪酬管理结构制定方面进行着手,对不公平的現状进行改善。该种建议的实施主要是从薪酬标准以及薪酬结构设计进行,建立起公平化的薪酬标准、薪酬结构设计。
(三)建立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教师薪酬现状在制度方面存在不公平的问题,本文提出建立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主要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关注。第一方面,薪酬管理制度的组织公平性,并对薪酬分配的标准依据进行全面的规划。第二方面,对薪酬管理制度中的教师晋升制度进行公平化的处理,进而保障教师心理方面的公平感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公平的重要性进行简单概述,进而分别从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外部不公平、薪酬管理内部不公平以及薪酬管理制度不公平现状三方面对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并分别从保障高校教师薪酬的外部公平性、提升高校教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建立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三方面对“公平理论”引导下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创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思考。经过本文对课题内容的详细研究,得出结果表明在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还应对教师的薪酬管理公平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本文能够为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公平化研究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并为我国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史洁(198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