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记录,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如何制定一套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
平面教学反思篇一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生活引入——回忆整理——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1、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面的梳理复习。
2、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指一指,摸一摸图形的周长,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近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链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交流,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4、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又有学生常见错题的纠正,还有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
5、进一步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在得到网络图后,让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其中,从右往左看,可以发现在推导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总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会的问题来解决。
平面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在现实情景或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学例题,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学校操场东、西、北有什么物体,然后让学生说出平面图的方向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我让学生在平面图中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这样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教学想想做做,我第一步要求学生先在平面图中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要求标出四个方向词。其中的第一题,先让学生看懂指路牌上的信息,思考:向北可以走到哪里?向南可以走到哪里?向西可以走到哪里?向东走到哪里?在此基础上完成题中的'填空。第2、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填写。第5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会学生碰到紧急情况应该怎样进行处理。整节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平面教学反思篇三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一组一组轮流上去贴,但是我却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本堂课能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得来的,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强调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平面教学反思篇四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新教材的编排是从体到面的。在日常生活中,低年级的孩子们对长方体和长方形是不分的,在交流中经常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初步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是我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留脚印”,“盖印章”等生动活泼的可操作性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对平面图形分类,联系生活找物体中隐藏的平面图形,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有的小组学生做出太阳,有的做出火车、小鸟等,用到了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让孩子们感知学以致用,体会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尽量使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的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总之,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孩子都对球的特点掌握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以次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如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2、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平面教学反思篇五
1、玩中学,乐中悟是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尝到了由于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我注重从感知入手,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想一想,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印一印、画一画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的最直接的体验。课堂上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在实践中获得了平面图形。这些活动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学生展示。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通过你们这么聪明他们很不服气,现在他们藏到我们身边了,快去找找!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各种交通标志牌,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图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发挥了数学的社会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3、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密度较大,新在回想当时课堂上需要很好的掌控各项活动的时间,才能使整节课显得更为流畅。
平面教学反思篇六
简单回顾《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这节课,首先我通过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物理模型引入数量积这一概念的,之后剖析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定义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数量积的结果不是一个向量,而是一个数量。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巩固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这个小题目的是提醒学生要注意,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问题要通过平移使这两个向量共起点。接下来,通过分析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从而使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对数量积的“质变”特征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而且为后面证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分配律铺垫。数量积的运算律是数量积概念的延伸,数量积的运算律则是通过和实数乘法相类比得到,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品质和类比创新的`意识。为了让学生完成这个探究活动,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入手问题,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不足的有:
(1)教师应该如何准确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中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个问题问的不够具体,学生不知道给如何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该如何问,只是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提问方法,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如何把握“收”与“放”的问题何时放手让学生思考,何时教师引导学生,何时教师讲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平面教学反思篇七
平面设计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教学,第一为入门阶段,在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刚接触到平面设计,不懂此学科如何学习,如何上机实践,所以教师就必须象带小孩子一样,多引导,多分析,多辅导,详讲,细说,让学生轻松快速入门;第二为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有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但他们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教师就必须多引导,精讲多练,教给他们实例的设计思路,让他们在引导下上机实践,并完成作品,注意这个阶段是个过渡时期,不能全包办,也不能全放手,应多给他们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多设计些与实例相近的提高作品,让他们去扩展性的发展自己。第三为提高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平面设计的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了,教师可以给学生作品,让他们独立找出设计思路,多实践,独立完成作品和创新作品。
二、每次课的教学模式。
在入门阶段,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低起点,严要求,内容简单,操作性强为宗旨。采用观察、分析、演示、实践、检查、评价模式。观察就是让学生观察作品的效果图,思考作品的组成部分,简单思考各组成的的实现方法;师生共同分析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去分析作品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演示就是教师把完整作品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学习实现各部分的操作命令、各各工具的应用和小细节操作技巧;实践就让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作品,教师适当给予辅导,让每位学生顺利的完成作品;检查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完成情况给予检查,点出作品的不足和给出改进方法,还无形的起到学生学习的作用;评价就是对学生的上机情况给出赞美性的评定,并对共性问题再次分析、讲解。
在发展阶段,学生有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可采用分析、学生演示、互助实践、检查、评价。观察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并让学生归纳出正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学生演示就是让学生在正确分析过后,让尖子生为其他学生演示操作过程;互助实践就是让学生尽力独立完成作业和扩展作业,如果不能完成可以求助其他学生的帮助来完成作业;这种模式中的观察、检查、评价和入门模式一样。
平面教学反思篇八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平面设计艺术需要创意和活力。在平面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和传统技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手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得快、精、美。因此,只有精通电脑设计软件操作,熟练掌握技巧,才能很好地进行平面设计。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泛滥的广告充斥并“轰炸”着我们的大脑。大量的低品质广告使我们的大脑渐渐变得麻木、心灵渐渐变得疲惫,这时,人们希望看到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广告设计,用来缓冲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人们才有精力去接受不同的信息。广告艺术有别于纯艺术,主要通过画面的色彩、构图、编排形式等来取悦受众,而这些效果完全可以用电脑技术来实现。用电脑技术取代传统技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photoshop滤镜里的多种效果是传统技法无法表现的,包括编排的自由、色彩的微妙变化等。
2通过案例实现师生互动。
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重在运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师,应将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分成具体的几个单元。譬如,图形创意是作品设计的重中之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图形是内容的直接体现,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能让受众在短时间内明白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系列优秀广告,并讲解这些广告中的图形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也找一些实例,分析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重要性。如设计一幅公益广告招贴《切勿酒后驾驶》。首先,要求学生从现实中列举出关于酒后驾驶宣传画的相关案例,分析其图形要素,如图案、色彩、文字在广告中的不同要求;其次,告诉学生各种要素在本广告中的不同作用;再次,设计图形要素,使图形要素非常明显地体现主题,让大众一目了然。在本例中,图形要素可以这样来设计:将交通用的红、绿、黄三个灯作为“酒”字的“三点水”,让酒与交通规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寓意深刻,又很好地体现了主题,受众也极易理解。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收到很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3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大家知道,多媒体集声、像、图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效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中讲解photoshop中的“路径工具”时,以前的方法都是先在教室里简单讲解“路径工具”的主要作用,然后讲它的使用,在黑板上一遍一遍地画,再用路径工具对绘制的图形进行调整、修改。第二天再带学生上机,在上机练习前还要将昨天的内容重新讲解一遍,但学生对它的理解还是模棱两可,对“路径工具”的使用也没有完全掌握。这样,教学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现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演示、讲解,融声、像、图于一体,然后再让学生跟着做。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又能让他们较轻松地接受教授的内容,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分析四川脐橙包装时,运用多媒体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包装中两个穿着美丽的'青年男女在欢快地跳着优美的舞蹈,代表了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既形象又生动,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装饰字“四川脐橙”为立体文字,显眼、醒目;印刷用凸印效果,突出了包装的主题。整个包装以绿色作为基调,表明该产品健康、环保、新鲜、极具生命活力,将脐橙图形融入到绿色画面中,水灵灵的橙子在绿色基调的衬托下脱颖而出,底纹装饰元素以具有现代感的弧度叶子作为依托,打破了版面常规,使版面变得活跃。通过演示分析,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内涵。
4课堂教学设计要联系实际,注重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列举街边的广告牌、路边派发的宣传单以及手提袋等,旨在让学生明白广告设计并不是“阳春白雪”,它其实无处不在,应用极其广泛。教师应要求学生时时留意身边的事物,让他们明白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上切切实实存在着设计,而这些设计几乎都是用计算机设计出来的,这自然会使他们对设计产生一种亲近感,对课程也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在训练上,教师要把理论讲解与实际练习结合起来,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与自身有直接联系的练习,这样,学生有兴趣,发挥的余地也大,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自己设计为中心,教师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练习中,老师要始终强调学生在设计上要有自己的理解,体现个性,这样,学生之间潜在的竞争就自然而然展开了,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平面设计不光是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更要重视设计艺术的表现,尤其是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虽然学生对电脑设计软件操作得很熟练,但是所做的作业缺乏新创意,也无法表现自己的想法,或许根本就没有想法。
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老师在教会学生电脑技术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技术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创意在广告设计中无比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设计艺术的创意,并对练习结果进行直接反馈和分析评价。作为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还要有很强的平面设计能力。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课堂的驾驭、应变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还要不断探索、完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走出一条既适合本专业又符合职业技术教学特点的教学之路。
总之,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集科学、艺术、文学、心理学为一体。然而,创意灵感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只有深入实际,了解生活、观察生活、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发奇想、出其不意。当然,基础是关键,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所起的作用就是为设计打基础。
平面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平面教学反思篇十
知道学看平面图是个难题!今天,上课开始我就按教材安排的,利用学生在上节课中在操场上判断东南西北时的观察结果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在图中填写出操场北面的物体,再把其他三面的物体,交流时问是怎么想的,有的是根据顺时针向右转填的;有的是根据北面,想到后面是什么方向,有什么物体,接着再想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有什么物体,左面是什么方向有什么物体,以此把实际的方向和平面图上的方向结合起来,得出看平面图时所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规定,充分让孩子主动建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接下来我让孩子看这张平面图,让他们说一说各物体之间相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如:“教学楼在操场的南边,操场在教学楼的北边。”以此让他们体会到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自以为讲得还挺清晰,但作业中错误率还是比较多的`。在这些教学难点面前,我觉得可能用些笨办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所以今天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我就要求孩子在平面图上认方向时,得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挂在嘴边,然后分三步来做:第一、在图的上下左右把“东西南北”仔细标好。第二、先看平面图上谁在谁的上、下、左或右边。第三、如果谁在谁的上边,就想到“上南”,于是方向就是南边,如果谁在谁的左边,就想到“左西”,于是方向就是左边。每次做题要求学生必须按这三步走,实施下来虽然慢了一些,但效果还是有的,我想多练练,练习惯了就好了。
平面教学反思篇十一
平面设计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二维空间内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创作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按照形式美法则创造一种视觉上和知觉上的美的关系,它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对平面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平面设计教学理念,培养更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平面设计人才,促进平面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造型基础教学的传统性。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最初诞生于德国人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bauhaus),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引进了包豪斯学院(bauhaus)的设计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设计人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一般分为基础课(通常所说的三大构成和素描、色彩以及图案等都属于基础课程的范畴)、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层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基础教学体系逐渐显露出诸如各门基础课程都在各自的空间中独立运行、缺少连续性和协调性,照搬纯艺术教学模式以及缺少对平面设计教学独立性的思考等弊端。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对二维平面空间进行视觉体系的构建和信息传达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等研究上,这种研究建立在对心理学、生理学、符号学、色彩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又具备更多的对传统思维和视觉的颠覆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了知觉过程、探索过程、思维过程以及理解过程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纯艺术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教学中来,势必要放弃设计教学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当我们面对一群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青年学生,传统僵化的基础教学思想和体系无疑是对他们创作激情的抹煞。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种传统造型基础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呢?关键是要从改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和色彩是学生进入一年级所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平面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沿用了纯艺术的一套教学模式:从几何石膏训练到静物写生到石膏头、半身像、人像再到人体写生。这种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从一开始就没有体现设计教学的独特性。造型基础教学固然重要,可在平面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中最关键的还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平面设计中的基础训练不应该以“画得像”为目标,而应该添加进更多的形式美的训练在里面。比如,素描课不再以“三面五调”的形式出现,而应以创意速写的形式存在,用线等形式来表现素描,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将构图、透视、肌理等知识渗透到造型基础教学中,从一开始就注意学生形式美感的培养。那么,在色彩的基础教学中,也应该一反传统的色彩教学以注重对象形体、明暗、虚实、空间等关系,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色彩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大胆运用各种色彩语言去表现对象带给自己的第一感觉。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的造型基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1.学生在造型形式语言内容的选择上,经常搞不清应该选和选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进行作品的设计,或者作品中包含的形式语言内容过于简单和单调。2.在单项构成形式语言组合中,更多的是注意构成自身的形式要求,缺乏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语言元素去指导和完成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创意思路难以展开,形式语言比较单一。3.在作品效果上,缺乏利用多种形式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的办法,作品效果难免显得单调乏味。
从这些存在的现象中,经过分析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形式语言教学过于简单所造成的。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形式语言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探求,和与此带来的知觉快感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首先应当得到积极评价。平面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启发独立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包括了对事物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以及提高基本形式的表现技巧。
那么,解决形式语言教学简单性问题有哪些途径呢?
一个好的平面设计教师不但需要掌握视觉语言表现手段,更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一方面要以动手能力为主,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在熟练的'技术背后要有综合素养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就是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制作技巧上形式语言的多样性。故而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形式语言的规律,掌握美的法则,进而拓宽设计思路,采用多种形式语言创作作品,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现。在前期练习中从点、线、面这些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语言要素入手,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方面进行观摩、分析、训练,而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形式语言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是对形式语言基本元素的设计,如利用点、线、面等基本设计语言设计出新颖的基本形。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鼓励学生探究范围中的基本形式的设计方法,尝试着去制作,而对于特别复杂的图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只有在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形式语言丰富的设计作品。
三、思维创意的呆板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好作品,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唱“独角戏”,用以往的经验教学讲理论,然后就是学生的制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各种新事物、新现象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师强调作业工整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制作技术层面上,几周的时间绘制大量作业,而忽视了对作品创作过程中思维创意的体现,扼杀了创造力和审美标准的培养。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做构想草图快速表达作业训练,因为草图包含了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所有的思维过程的提炼,能够把头脑中闪现的优秀创意以最快的方式体现、记录、表达出来,是学生以往的知识加上想象力共同碰撞出来的火花。
要解决教学过程中思维创意呆板性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平面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学生在分析范图的设计思路、思维创意时,做出判断后利用各种绘图软件通过实践进行体验,这种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意分析能力,自行总结学习经验,还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认识到思维创意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地避免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创意呆板性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平面设计教学主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训练操作上,这其中还包括了对设计理论研究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来完成对思维创意的理解和应用。为此,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利用本课程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应用性,让学生多接触了解各种新的思维创意、生活和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资料的查阅,感受生活并收集整理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具体的设计。
结语。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手段都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以往只由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教科书构成的传统设计教学手段,和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都已经显露出它的种种弊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师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学作进一步研究,以期营造出一个和谐、积极、气氛活跃的课堂。
平面教学反思篇十二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一节内容简单但运用困难的一节课。
对于新课引入环节,记得去年我由向量的加法法则和数乘运算引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直接给出问题:如果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是平面内的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平面内的任意向量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可以由这两个向量表示吗?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而今年在重新思考之后,在引入上完全是学生在动手做,通过复习向量的加法法则和数乘运算让学生回忆旧知并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并且这张作图纸的功能一直贯穿整节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从直观上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作准备。在学生复述了上述知识之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并画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让学生感知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通过数乘运算和向量的加法法则是可以表示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的,那么反过来已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可以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来表示吗?引出课题。应用新的设计之后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状态中来,因为学生很明白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比原来的设计方案要更加的顺畅和细致,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教材的挖掘上,对于例题的结论,以前是像对一般习题一样,讲解明白后一带而过,而后发现这个结论在以后做题上有很大的用处然后再次强调,而本次我在课上就做了足够的强调,课后发现学生的作业做得很顺畅。
对于教学时间控制上,在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常常想在这一节课中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我所教的知识,同时也要考虑到课程的完整性,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我在回忆这节课的时间把握上,果真看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在开始的引入中对于学生作图的这一个环节上耗时太多,好多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快的做出图来,而我却只看那些作图较慢的同学,这里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其实,归因来说,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了解,导致了在教学中的“以偏概全”;第二:在作课堂小结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已经得出没有必要在进行重复,我在这里处理的不当,请一位学生又复述了一遍定理的内容,如果时间还有富余的话,这样进行可能就没有问题,但是这时距离下课仅有两分钟,再有这样的环节就不是明智之选了,因此,拖堂了几分钟。
通过这次的经历,我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已经不是三易其稿了,可能也有“四易或者五易”了,但是每经过一次这样的过程就感到自己确实又进步了一些。现在再回想准备的阶段和正式上课的时候所经历的困难和迷茫到最后的成竹在胸,就感到自己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平面教学反思篇十三
平面设计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教学,第一为入门阶段,在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刚接触到平面设计,不懂此学科如何学习,如何上机实践,所以教师就必须象带小孩子一样,多引导,多分析,多辅导,详讲,细说,让学生轻松快速入门;第二为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有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但他们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教师就必须多引导,精讲多练,教给他们实例的设计思路,让他们在引导下上机实践,并完成作品,注意这个阶段是个过渡时期,不能全包办,也不能全放手,应多给他们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多设计些与实例相近的提高作品,让他们去扩展性的发展自己。第三为提高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平面设计的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了,教师可以给学生作品,让他们独立找出设计思路,多实践,独立完成作品和创新作品。
二、每次课的教学模式。
在入门阶段,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低起点,严要求,内容简单,操作性强为宗旨。采用观察、分析、演示、实践、检查、评价模式。观察就是让学生观察作品的效果图,思考作品的组成部分,简单思考各组成的的实现方法;师生共同分析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去分析作品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演示就是教师把完整作品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学习实现各部分的操作命令、各各工具的应用和小细节操作技巧;实践就让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作品,教师适当给予辅导,让每位学生顺利的完成作品;检查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完成情况给予检查,点出作品的不足和给出改进方法,还无形的起到学生学习的作用;评价就是对学生的上机情况给出赞美性的评定,并对共性问题再次分析、讲解。
在发展阶段,学生有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可采用分析、学生演示、互助实践、检查、评价。观察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并让学生归纳出正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学生演示就是让学生在正确分析过后,让尖子生为其他学生演示操作过程;互助实践就是让学生尽力独立完成作业和扩展作业,如果不能完成可以求助其他学生的帮助来完成作业;这种模式中的观察、检查、评价和入门模式一样。
在提高阶段,这时学生的平面设计的基础比较扎实了,可采用实践创新、检查、共同分享;在这个阶段应给予提高性较高的作业、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高自我技能,教师只是督促性的检查,然后师生共同分享学生的作品和作品的独特设计思路,让同学们共同快速成长。
三、“四个”重视。
一重视开端兴趣的引导。
1、第一节前言应多和学生沟通,多举一些贴近生活、学生熟知的有趣实例,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广告设计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这门学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开学时学生都购买了牙膏、香皂,让他们对盒子的包装进行比较并做出评价,并引导他们说明包装设计较好的原因,(教师事先备出常见的几种包装盒子,便于学生参考。)逐步引导他们了解平面设计photoshop是做什么的,学习以后有何用途,教师最终让他们的平面设计技能达到何种水平,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学科还比较有用的,引起他们学习的初步欲望。
2、第一节正课先讲实例不讲理论,避免以前先学理论比较空洞的内容,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这是一门技能课,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新学期的开始,以前我们都是先讲前言的理论,给我们的中职生一个不好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习惯认为上理论课就是催眠曲,所以他们不爱上。)上理论课都一样没意思,听不听都行,这样就没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再去改变学生对这门科的不良印象就很难了,所以,我一般都会对我们课本的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把第一、二、三章的理论先空着不讲,直接讲第一个实例《禁止吸烟标志的制作》,先让学生对实例产生兴趣,以后用到了再讲理论知识,学生带问题去学习,这样有的放有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也调动了我们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3、第一节理论课的实例要用通俗、快乐、轻松的语言讲解。实例讲解要通俗,让我们的中职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并不难,有学习的想法,快乐的语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引起学习兴趣。第一节理论课最好不要用太多专业术语,让学生迷茫、不懂,被抽象的理论术语吓倒。最好采用生活的语言使知识通俗化,让学生有一种通俗易懂的感觉,为他们以后学习排除“艰难”,从而有想学的念头。例如“滤镜”可以比喻为“哈哈镜”,就是把图片变形扭曲的过程或操作,还有菜单中有一个“风”的命令,我给学生说:这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玩的游戏,用毛笔多蘸点儿墨水,画出一条彩水线,然后用口去吹,产生许多长短不齐的水线条,并和这个命令的效果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的明白了,同时教师做一次模拟表演,动作幅度稍微有点儿夸张就最好了,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轻松的理解知识,也让我们的中职生第一节理论课下来有这样一种感觉:“平面设计还比较容易,理论知识也不难学吗!”。
4、第一节上机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实例操作,让学生开始就感受到成功,从操作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引起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我们的中职生文化素质不高,但他们的动手能力都很强,操作并掌握技能的能力也很快,但这必须有一个好的开端,他们品尝到“甜头”,他们才会去学、想学、爱学,所以,我一般对他们的第一次上机操作很重视,化大功夫去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例《禁止吸烟标志的制作》操作,即使以前不爱学习的学生,我也会耐心的引导并辅导他们完成。通过第一个实例的制作,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不难的感觉,他们努努力还是能完成的,并从中享受到完成作业的快乐,热爱学习这门学科,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上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平面教学反思篇十四
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