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观潮
》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
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
1 / 6 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通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己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
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
2 / 6 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3 / 6
4 / 6
5 / 6
6 / 6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观潮》
——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
麻栗坡县新寨小学——刘廷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意词“观”的不同用法。(3)学习作者抓特点的观察方法。2.能力目标:
(1)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3、4自然段。(2)通过本课学习,训练学生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
第二段(第2--6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整个经过。
2.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3.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感知少,本课所介绍的自然现象又比较复杂,地域性、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总结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自制ppt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教学媒体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媒体运用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ppt课件为主,多媒体计算机和ppt课件的运用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通过看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听大潮到来时的声音,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启发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奇观”,分析“观”的意思,“奇观”呢?你们亲眼见过奇观吗? 农历的八月十八是我国钱塘江的观潮日,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那著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2.板书题:观潮
比较:“奇观”和“观潮”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自读,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追问:课文那几部分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 2.自学,汇报。
三、细读探究,升华认识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小结:在“奇观”前加上“天下”二字就使奇观的程度加深了。 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
二、三自然段
1.分析观潮的地点和和、钱塘江的地形。 2.画出潮来前江面景色的句子。(指导朗读)3.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 4.理解词语。5.过渡:
面对平静的江面,观潮的人们怀着焦急而又激动的心情在耐心地等待着大潮到来。这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一定是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同学们,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让我们现在就一起去体验钱塘潮的壮观。6.观看课件
7.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学习
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1)用“——”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
(2)潮来时,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样子又是怎样变化的?(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变化的? 2.两人讨论学习,汇报。(1)分析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找出声音变化的词,说说声音的变化: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在找词语中,说变化中理解词语:
①“闷雷滚动”:沉闷低沉的雷声滚滚而来。说明当时潮水离得远。②“越来越大”相对于“闷雷滚动”说明什么?
③“山崩地裂”:形容响声大,就像山上的岩石、土块塌下来;地面裂开时的响声一样。
④第三句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⑤“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惊天动地)
⑥能听到“山崩地裂”的响声说明什么?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大潮声音变化的?体会潮声由远至近、由小到大的变化。逐句分析:
①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说明什么? ②“逐渐”、“横贯”是什么意思?
③“城墙”是古代城池周围的围墙,又高又厚。如西安的城墙。“两丈多高的城墙”到底有多高?(用实际的例子说明。)“白色城墙”与“一条白线”相比,说明什么? ④这是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3)作者抓住了潮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声音和样子)(4)你认为文中哪一句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句子写得最好? 比较句子,说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①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比喻的意思已经完整)②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写出了大潮的颜色)③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突出了数量)
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刻画出了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
⑤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描绘了大潮的声势之大)3.小结:
作者在描写潮来时,抓住了潮水的声音和样子这两个特点,由远到近,从声到形,声形交错,描绘出了一幅气势雄伟、壮观,激动人心的钱塘潮涌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潮到来时那雄伟壮观的气势。(四)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齐读。2.小结:
潮头已经过去,余波还是“漫天卷地”,“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堤下的江水涨了两丈来高了”,由此可见潮水来势凶猛,气势磅礴。
四、总结:
本文围绕着钱塘潮是“天下奇观”的“奇”来描写的。写潮来前,用江面的平静和观潮的人们的焦急而激动的心情渲染了钱塘潮的“奇”,为大潮的到来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写潮来时,则通过对大潮声音和样子生动逼真的描写,从正面写出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的“奇”景;最后,作者用潮过后的余波来烘托钱塘潮的“奇”。在读者眼前再现了钱塘潮那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
五、品读内化,指导朗读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
3.评价(主要引导学生从语调、重音、语速、表情等几方面进行评价。)4.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练习朗读。5.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大潮到来时的气势。6.自由练习背诵。7.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观 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体会“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
2、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背诵部分语句。
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领略“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3.领悟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潮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出示课题:观潮)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教师请教了一下字典,共有三种意思。请你选一选。屏幕显示:“观”(1)看;(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4、现在知道奇观的意思了吧?那么天下奇观呢?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请你打开书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生字新词。出示: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横贯 山崩地裂 恢复(1)指名读,注意指导“鼎、崩、沸”的读音。(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学生交流反馈: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5、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我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
三、朗读体会
1、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请你找出来!指名读课文
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
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划——读)3、学生交流屏幕随机分别显示三个重点句子,预设:[第1句]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1)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名学,全班学。(2)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3)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第2句]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1)假如当时你也在人群中,当你看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呢?(2)师生共设情境,演艺兴奋的情景。师:看哪,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3)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把它找出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1)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2)读出激动的心情。(齐读)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1)两丈多高的水墙,多么壮观!咱们能读出壮观吗?(2)大组赛读、齐读。[第3句]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喜欢这两句的举手。(学生举手)(2)(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咱们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读——学生评价)(3)你们评价得真好,读得也真不错,能让我读一读吗?(4)谢谢鼓励,又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齐读)
四、理清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很有顺序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师读生听)(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校对)
2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板书:远----------近
3、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4、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自己准备。屏幕显示只显示括号中的词语(学生自由准备背诵——指名背)
5、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6、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它自豪,为它(骄傲)!
五、积累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2、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2)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6)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3、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屏幕显示: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生领读,师跟读。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词句,还学着用了。你们学得真好。
七、布置作业
1、想一想,既然潮来时的景象这么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
2、就是请大家回去查找资料,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堂课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