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说明:《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关于夸美纽斯:
(1592—1670)他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p244) 他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p244)
他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p253) 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p259)
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p259)2.关于教学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致意读者》,p1)
3.关于教学论的宗旨: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
术。(《致意读者》,p1)
4.关于教学艺术:描绘艺术中的艺术是一件繁难的工作,需要非凡的批判;不独需要一个人的批判,而且需要许多人的批判;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眼光能够如此敏锐,使任何问题的大部分不致逃脱他的观
察。(《致意读者》,p2)
5.关于人: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p1) 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p3)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p7)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p10)6.关于教育中的上帝:
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有一些关于神的概念,人人都把最高的地位归给神。”(p20)
柏拉图也说:“上帝是至高的善,高于一切存在,高于自然;一切造物都趋向于他。”(p20)
《圣经》上说:“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它让悟性去见它,凡是在它的门前等候的人都可以不受麻烦就得到它。”(p22)
要告诉他们,凡是行为良好,值得站在上帝跟前的人就是加倍幸福的人。(p173) 但是生时与上帝相通的人,死后便会到上帝那里去。(p173)
《圣经》应该成为基督教学校的第一个字母和最末一个字母。(p174)7.关于教育的作用: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p24)
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p24)
柏拉图:“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p27)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p28)8.关于教育的早期性:
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p29)
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p31) 教育应当从早开始。(p92)9.关于学校教育:
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p33)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p37)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p40)
所以所罗门所说的关于美丽但是愚蠢的妇女的话,对于有学问而没有德行的人也是适用的,他说:“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p44)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p49)10.关于教育中的秩序: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p60)
时间的巨流是因什么媒介才这样准确地和连续地分为年、月、日的呢?没有别的,只是由于苍天的不变的秩序之故。(p60)
所以,教学艺术所需要的也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p63)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p64)
现在就很明白了,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一样自然。西塞罗说得很恰切,他说:“假如我们把自然看做我们的向导,她是决不会把我们领入歧途的。”他又说:“在自然的指导之下,迷途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建议是要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要去模仿它们。(p65—66)11.关于语文学习:
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p79)
语文的学习,尤其在青年时代,应当和事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即我们的对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得以同步前进。因为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57) 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p159)12.关于教育的兴趣: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p92)
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到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p92—93)13.关于教育中的实践性:
假如教师教授任何事情的时候,同时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学生,学生的工作就会来得轻松些。(p102)
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p102)
对于每门学科,都要考虑它的实用问题,务使不学无用的东西。(p115)
凡是学过的东西都应该由一个学生传授给另一个学生,使没有知识不被利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之下,我们才能懂得“假如别人不知道你是知道的,你的知识便是无用的”这说法的意思。(p115) 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这是很对的,因为不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p117) 凡是应该知道的就必须教。(p145)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做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45) 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p149)
师傅并不用理论去耽搁他们的徒弟,而是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工作;„„所以,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一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p149—150)
昆提利安在多年以前就说过:“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p150)
因为德国人有一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他们说:“良好的领袖就有良好的随从。”(p150—151) 忒楞斯的话也很恰当,他说:“只要你先走,我一定跟上来。”儿童学习行走、奔跑、谈话与游戏,全是这样从模仿学来的,不要任何艰难的规则。规则对于悟性像一些荆棘,要懂得它们的意义既需注意,又需能耐,而榜样则是最愚蠢的学生也可以受益的。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过任何语言或艺术;至于通过实践,即使没有教诲,精通也是可能的。(p151) 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p156)14.关于教学的选择性:
辛尼加说:“时间这样的宝贵,却去学习这么多无用的东西,这是何等的疯狂啊。”所以,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处才可学习,这样,一个学生学得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p137)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坦率地教,不可错综复杂地教。(p145)15.关于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由此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p141)
一个人如果看见过一次人体解剖,较之读完了最详尽的解剖学,可是实际从严没有看见过解剖,对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知道并记得准确得多。所以说:“看就是信。”(p142)16.关于教育中的纪律:
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p169)
有需要的时候就应当利用责备或惩罚,斥责或鞭挞。这种惩罚永远应该当场执行,使邪恶刚一出现就可以受到遏抑,或尽可能连根拔除。(p169)
波希米亚有一句谚语说:“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这是很对的。因为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盘就会停止,同样,如果你从学校取消了纪律,你就是剥夺了它的发动力。(p198)
因为纪律不是别的,它只是一种不会失败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p198)
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p198) 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的网里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办法使之畏惧和恭顺,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办法去抬高他们。凡是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凡是能够得到这种教师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孩子!(p201—202)
凡是愿意在学校里面求学的人就必须服从学校的纪律。纪律有三等:第一,不断的监视,因为我们决不能全然相信孩子们的勤勉与天真。(难道他们不是亚当的子孙吗?)我们必须使他们时时处在我们的监督之下。第二,谴责,凡是越出了正轨的学生都应该通过谴责唤回理性服从的大道。最后,惩罚,如果劝告没有效力就必须惩罚。不过,一切纪律都必须谨慎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完全做好工作以外,没有别种目的。(p234)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阐述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首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他承袭圣经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并非最终的目的,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趋向一个更高阶段,即是永生。他确认“现世的人生,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它存在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项”,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夸美纽
斯对现世生活所持的观点,与天主教僧侣们所持的观点相反,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也不把现世生活当成黑暗与罪恶的根源,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现世生活。他认为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因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就应以其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别人服务。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的快乐。为了使生活美满,心灵得到快乐,能为社会国家服务,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和万物的主宰。也就是说,人应该具有万物的知识,并能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总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人类培养成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终身为祖国服务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
(二)论教育作用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首先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夸美纽斯接受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人看作最优美、最完善的创造物,因而教育能对人施展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由于在最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那种教育。他确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①他认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智力,智力低到不能接受教育地步的,“在一千个人里面难找到一个”,即使对于这种智力极低的人,教育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其次,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等。
再次,他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夸美纽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对于儿童天然素质或品质的差异也很重视。对于这些不同素质和性格的儿童,教师应该“用合适的训练,使他们变为有德行”,他认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夸美纽期还认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但实际上却有人缺乏爱好学习的倾向,这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引诱以及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所致。”他郑重提出:“一个做教师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前,必须使学生渴于求得知识,能够接受教导,因而准备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三)论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在17世纪30年代,继莫尔之后,又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他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有一个同一的目标:他们要成为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他们都应该达到一个境地,在合适地吸取了智慧、德行和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现世的人生,并且适当地预备未来的人生。”③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他驳斥了有人认为天性鲁钝笨拙的人不能接受教育的意见,说:“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力衰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田地。”他也斥责了有人主张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的谬论,指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④,夸美纽斯还设想使有才能的儿童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受到更高深的教育。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父母没有充分的能力和时间教导他们的儿童;儿童在大的班级里,可以起互相激励的作用;因此适应社会分工和人们职务专门化的,必须有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关和教师这样专门的教育人员进行工作。⑤
(四)论学校体系
夸美纽斯从人的天然素质出发,把新生一代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年龄阶段应设立相应的学校。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就是夸美纽斯所理解的在家庭由母亲担负的学前教育。他首先论证了早期学前教育的意义。从儿童发展来看,早期教育易见成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习应从婴儿开始;从家庭方面来看,对子女实施早期教育才算父母“已圆满地完成了他应尽的义务”;从国家方面来看,儿童教育搞好了,可以提高民族素质,使国家富强,使社会得到改造。
其次夸美纽斯为学前教育拟订了详细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合理喂养,保障儿童健康;注意安全,细心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从而使幼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快。在智育方面,要教给儿童有关
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具体有自然方面(水、土、空气、火、雨、花草虫鱼)、天文方面(天体、日、月、星辰)、地理方面(山川河流、城、乡)、算术方面(1到
10、多与少的比较)。同时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其语言,训练手的操作能力等。在德育方面,要使儿童在幼年期就习惯于从事家事和劳动,为此,要使他们从小就能认识家里的常用用具及其应用。夸美纽斯还注意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如培养他们具有节制、整洁、爱劳动、尊长、顺从、忍耐、老实、公正和爱人等品质。
2.少年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学校。
按照夸美纽斯的设想,国语学校是为所有6-12岁的男女儿童设立的实施普及教育的初等学校。称国语,突出地指明在初等学校应运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既便利于儿童进行学习,也为进一步学习拉丁语铺平了道路。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国语学校的任务,在于把对少年儿童终生有用的知识教给他们。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用国语阅读和写作;学会利用阿拉伯数字及用计算器计算,唱著名歌曲;学习世界通史的初步知识;学习宇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如天体、地球、海洋的潮汐、大海的形状、江河的流域、地球的主要划分、欧洲的主要国家,尤其是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等等。宗教课程和道德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此外,夸美纽斯还认为少年期的儿童还应当学习技艺,使受完国语学校教育的儿童既为将来升入中等学校性质的拉丁语学校打好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农业、商业或其他职业的儿童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
3.青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学校。
夸美纽斯把古典中学性质的拉丁语学校看做为学生打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以便为后来再接受高深的教导(大学)的预备学校⑥。他认为拉丁语学校应使学生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除经院主义学校的“七艺”学科外,还增加了物理学(当时称为自然哲学)、地理和历史。在语言学科方面,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国语和一门现代国语。⑦
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语文(语法)之后,即转入学习自然哲学(物理学)、数学,继而学习哲学(伦理学、辩证术),而以修辞学的学习来完成整个古典中学的课程。夸美纽斯分别以拉丁语学校六个年级的主要学科依次命名各个年级班,即(1)文法班,(2)自然哲学班,(3)数学班,(4)伦理学班,(5)辩证术班,(6)修辞学班。⑧
4.成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斯的特征是意志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大学。
夸美纽斯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培养神学、医学、法学等专门人才以及教师、国家和学校的领导人员。青年在大学里应学习其所从事研究的完全而彻底的知识。各类作家的原著应成为大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大学里的授课应采取讲演和自由辩论的方式。大学设神学、医学、法学等科,他还设想设立教学法学院。大学的入学通过一种公开考试,选拔毕业于拉丁语学校的优秀学生入学,毕业时学位的获得应由国家选派的委员会进行公开考试。在第六年的末尾,学生以旅行作为大学的结束。
很明显,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五)论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在全年内的不同时期都招收学生,学生虽然同坐在一个教室内,但是教师对学生个人而不是对学生集体地进行教学和安排作业。教师时而叫这个学生,时而叫那个学生,对他们每个人个别施教,这就必然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进程中精力、时间的浪费和不可避免地互相干扰。这种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
日益扩大,以及文化科学的迅速进步的形势,因而亟须提高教学的效率。夸美纽斯适应了社会形势这样的迫切要求,并参照欧洲一些国家和教会(主要是耶稣会)已有的实行班级教学的实际经验,从理论上加以阐明,于是确立了班级教学制度。
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他指出采用这种办法的结果是: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的”。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加注意”;“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等等⑨,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的学生,“为教师,为学生,这都是个最有利的方法,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显得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当然,夸美纽斯过分夸大了班级教学的效率,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的学生”甚至提出“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无疑地是有困难的。于是他不得不建议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⑩,每组十人,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⑾。由于夸美纽斯当时对这种崭新的教学制度,还缺乏经验的积累,他不知道班级人数过多,势必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也不知道教师用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
对于确立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夸美纽斯提出了比较详细而正确的论述:
①应有一定的目标。学生每年、每月、每日所应达到的目标,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使教学按照计划进行。
②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班级里所有学生都用同样的课本,它应当属于同一的版本,“它们应当页页相同,行行相同。”
③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即所有的科学、艺术与语文都应用一个“自然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根据他的学生的能力和他们在他所教的实际科学、艺术上所获得的进展”来施教。他认为,“普遍地采用自然的方法,对于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平坦的没有分歧的道路对于旅行者一样。”
④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很明显地,假如全班的学生同时全作一样的功课,这是一种有用的安排,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麻烦就会减少,学生的利益就会增大。只有到了人人的注意全都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面,人人都轮着去改正别人错误的时候,热烈的竞争才能发生。”
⑤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 项一道教授。例如,“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他认为,“文字的解释应当照顾到文字所指的事物;反之,学生也应当学会用语言去发表他们一切所见、所听、所弄或尝到的东西。”其次,阅读与写作的练习应当结合在一道。他说,“学生们初学习字母,他们就应当写那些字母。”“他们在学读拉丁文、希腊文的时候,„„他们若去反复阅读、反复抄写各种名词变用和动词的适用法,直到因此彻底学会了阅读、书写、字义和尾位的形成为止。”再如,文体的练习应当和练习推理的能力联合在一道。“这样,由于一次的努力,文体的观念就可以获得,推理的能力就可以增进。”又如教与学可以联合一道。“学生们是能把刚刚学过的科目教给别人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他们懂得彻底,而且可以使他的进步来得更快。”最后,严肃的工作应与娱乐结合在一道。这是指把“用来舒畅学生心理的娱乐”运用到各科教学,“使他们在消遣的时候也能够受到一种一定的印象,这是极有用处的。”
⑥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这是保持班级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夸美纽斯为教师订立了如何保持学生注意的规则:教师在教学时,“肯不断地耐心介绍一些有趣的和有用的事物”;在开始新课的时候,“能把它用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放在学生的跟前,或者向他们发出问题,这样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站在讲台上面,“眼光看得到所有的学生”;教师“在一切可能的时候都去利用感觉,尤其是视觉”;“在功课完毕以后,要让学生想要得到解释的不论是当时的功课,或是以往的功课,都有提问的机会”;以及在教学中让学生复述教师所讲的材料,轮着提问学生,和向全班学生提问,等等 夸美纽斯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确实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给教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因时代的局限,这一理论还存在不符合实际和形式化的种种缺陷,有待于后来的进一步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目前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词汇贫乏等现象与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能力低是不无关系的。事实上,阅读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小学语文教学论》指出: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不可缺少的能力。同时,阅读过程伴随着思维等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智力的锻炼和开发。学生如果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就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文字的习惯。可以说,阅读是学习之母。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及学习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阅读,一是生活,但学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亲自体验,只能通过读书来增加阅历,所以阅读是增强语文能力最根本的环节。语文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是训练自能读书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做到多读、多思,“熟读”与“精思”相结合。
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作品时,对所学作品质疑问难,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借助工具书,将生字难词辨形,理意,正音。诵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大声诵读以至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帮助理解。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曾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感情上共鸣。一味地强调多读,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我们要反对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我们花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例如,备课时备读;学生每次读书有明确的目的,避免为读而读;根据每次读书的目的确定读的形式;朗读、默读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使全体学生切实受到读的训练。
2、阅读教学与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话、阅读教学,着重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说话、作文教学,着重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阅读教学与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既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其他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一个听、说、写能力都较强的人必定也是一个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
(1)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说得很多,学生却由于听讲抓不住要点而有点云里雾里;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却只有“半截话”,甚至只用一两个词来回答„„听、说天天有,而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强。我力求为学生作出示范,用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听、说的训练。
a、重述。课堂上教师提问、讲述或学生发言之后,指定学生重述其内容,强化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同时训练学生说话。
b、听辨。有时候为了突出对课文中某一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可以采用换词、换句的办法。如把课文的原句和改换的句子读给学生,听听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过比较、体会,加深对原词、原句的理解并体会到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c、评价。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发言水平参差不齐或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展开讨论,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d、结合课文说话。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谈谈体会、收获,续说故事等,不但训练了说话,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
a、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首先要进行读的训练,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一篇课文只能从某一方面、最多是一两个方面学习表达,不可贪多求全,否则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无所获。当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时,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b、多读、多写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
多读: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三去校图书馆借阅的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每星期的读报时间,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几个班坚持每周一篇读后感及一篇周记,两周一篇大作,这样,每周动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才会开、笔头才会活、文章才会精。
(3)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达到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阅读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
1、培养边读边想边动手,认真读书的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他会激发
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的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⑴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
⑵要引导学生善于发问
“善问”是会学的一种具体表现。每一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高质量、高层次的问题。如:
①从文章线索发问;②从题目发问;③从人物性格发问;④从写作角度发问;⑤从比较入手发问;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思维清晰有条理,提高归纳能力,得到新的认识,得出新的观点。除此,我们还可从关键句子发问、从悬念发问、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
3、培养课外勤于阅读的习惯。
4、培养正确、有效的预习、复习的习惯。
总之,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即使在信息传播方式迅速发展的现代和将来,阅读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
李建飞
读了李光树教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数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四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自主地看书,收获会很好。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
费颖伟
目前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词汇贫乏等现象与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能力低是不无关系的。事实上,阅读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小学语文教学论》指出: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不可缺少的能力。同时,阅读过程伴随着思维等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智力的锻炼和开发。学生如果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就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文字的习惯。可以说,阅读是学习之母。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及学习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阅读,一是生活,但学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亲自体验,只能通过读书来增加阅历,所以阅读是增强语文能力最根本的环节。语文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是训练自能读书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做到多读、多思,“熟读”与“精思”相结合。
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作品时,对所学作品质疑问难,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借助工具书,将生字难词辨形,理意,正音。诵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大声诵读以至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帮助理解。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曾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感情上共鸣。一味地强调多读,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我们要反对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我们花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例如,备课时备读;学生每次读书有明确的目的,避免为读而读;根据每次读书的目的确定读的形式;朗读、默读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使全体学生切实受到读的训练。
2、阅读教学与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话、阅读教学,着重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说话、作文教学,着重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阅读教学与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既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其他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一个听、说、写能力都较强的人必定也是一个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
(1)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说得很多,学生却由于听讲抓不住要点而有点云里雾里;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却只有“半截话”,甚至只用一两个词来回答……听、说天天有,而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强。我力求为学生作出示范,用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听、说的训练。
a、重述。课堂上教师提问、讲述或学生发言之后,指定学生重述其内容,强化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同时训练学生说话。
b、听辨。有时候为了突出对课文中某一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可以采用换词、换句的办法。如把课文的原句和改换的句子读给学生,听听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过比较、体会,加深对原词、原句的理解并体会到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c、评价。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发言水平参差不齐或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展开讨论,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d、结合课文说话。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谈谈体会、收获,续说故事等,不但训练了说话,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
a、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首先要进行读的训练,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一篇课文只能从某一方面、最多是一两个方面学习表达,不可贪多求全,否则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无所获。当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时,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b、多读、多写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
多读: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三去校图书馆借阅的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每星期的读报时间,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几个班坚持每周一篇读后感及一篇周记,两周一篇大作,这样,每周动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才会开、笔头才会活、文章才会精。
(3)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达到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阅读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
1、培养边读边想边动手,认真读书的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培养课外勤于阅读的习惯。
4、培养正确、有效的预习、复习的习惯。
总之,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即使在信息传播方式迅速发展的现代和将来,阅读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