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报告篇一
;中国电冰箱市场分析报告
1冰箱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冰箱市场的起步至少比经济发达国家晚25年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强烈推动下,中国冰箱市场的拓展比任何国家都来得迅猛。然而,中国虽然人口众多,冰箱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各种资源条件的严重约束,使巨大的潜力市场难以很快转化为现实市场,而使冰箱市场处于相对饱和,从而引起国内生产厂商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总的格局来看,中国冰箱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1市场启动、进口为主阶段(1978-1983)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人们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冰箱市场开始逐步启动。这一时期,中国冰箱市场呈现三大特点:
①市场的启动者是舶来品。当时中国的冰箱生产几乎接近零,1979年前后中国市场的冰箱几乎全为舶来品,直至1983年,全国市场冰箱总销量为25.0万台,其中舶来品为6.2万台,占25.0%;
②市场的启动明显呈区域推进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四大经济特区开始,以后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地区率先接受了先进国家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也比其它地区上升得快,因此冰箱市场的启动首先是从这些地区开始的;
③消费者能接受的冰箱主要是低档的冰箱。当时市场上销售的冰箱除极少数从国外进口的双门冰箱以外,大多数是160升以下的单门冰箱,价位在700元左右。
1.2市场扩展、诱导生产阶段(1984-1988)
中国冰箱市场经过近6年的启动以后,到1984年进入了迅速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冰箱市场的鼎盛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全国冰箱市场销售量从25.0万台迅速扩大到了733.5万台,年均扩张率高达96.6%,几乎每年翻一番,其中1988年一年就扩大了323.2万台。其基本特点是:
①市场强烈诱导了生产。由于受市场的强烈诱导,全国各地纷纷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生产能力剧增,同期,全国冰箱产量从18.8万台上升到757.6万台,年均递增率高达109.3%,其中1988年一年就增加了356.3万台;
②市场始终呈“卖方市场”状态。除1988年以外,这一时期全国冰箱消费需求规模始终大于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不论商品品牌,不论产品质量,不论功能款式,都能从市场上卖出去,以至屡屡出现罕见的排队“抢购风”;
③品牌混杂,生产秩序混乱。据统计,1988年底全国冰箱生产企业多达400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起上,生产秩序极其混乱,冰箱品牌多达几百个,劣质产品充塞市场;
④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率迅速提高。市场的强烈扩张是城镇居民家庭的拥有率迅速提高,从1983年到1988年,全国城镇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从1.65%上升到了28.07%;
⑤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知名品牌,如万宝、中意、扬子、香雪海、双鹿等。
1.3市场萎缩、竞争开始阶段(1989-1991)
1988年以后中国冰箱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了奇迹般的大幅度萎缩,1989年冰箱销售规模下降到了604.4万台,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436.0万台,1990年的销售规模比1988年萎缩达40.6%。因而市场竞争由此开始,大批厂商被迫倒闭。市场严重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①居民的提前消费。尤其是1988年初中央提出了“价格闯关”口号,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提前消费心理,这使中国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时间至少提前了两三年,冰箱的消费更不例外;
②受宏观形势的严重影响。1988年10月中央提出了“整顿治理”的宏观政策,这使全国消费品市场连续两年处于严重疲软,经济滑坡,居民收入相对下降,因此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减退;
③大中城市冰箱消费已进入市场调整阶段。当时中国冰箱市场的主要购买力集中在大中城市,到1988年底,沿海大中城市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已超过60台,内地大中城市已接近60台。从理论上说,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冰箱拥有率达到60%
以后,其市场已从扩展阶段进入调整阶段,基本特征是新增家庭消费的边际递增率迅速减退,而更新家庭的消费层尚未形成,所以从客观上市场必然会进行调整,在销售规模上出现萎缩现象。
1.4市场回升、首轮淘汰阶段(1992—1996)
这一阶段特点是:
①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冰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从阶段初期的不到100万台增长到后期的700万台;
②需求主体为城镇居民,消费以新购为主,农村居民开始产生少量需求;
③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消费心理尚未成熟;
④引进的生产技术基本吸收完毕,开始有一定的产品研究开发能力;
⑤竞争的焦点由单一的产品质量竞争开始转化为产品质量、经营规模和广告的多方面竞争。高通胀到治理整顿,使企业发展均处于先扬后抑状况,抓住质量、服务、品牌的企业得以生存;
⑥行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很多企业败在自身管理的乱上;
⑦国内冰箱行业的第一轮淘汰,一些原来的强势品牌如万宝、中意、扬子、香雪海、双鹿开始走向衰败。但是由于电冰箱生产设备的专业性强,设备投资较大,转换成本和退出成本都比较高,导致一些处于边缘效益的企业尽管生产困难,但仍然挺着等待新的机会,无意退出竞争市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⑧容声、美菱、海尔等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电冰箱消费逐渐向主导品牌集中;
⑨由于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一些跨国公司密切关注中国电冰箱市场,并开始着手合作、合资、合并收购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1.5市场过剩、残酷竞争阶段(1997年以后)
这一阶段特点是:
①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及经济发展城乡的极大差别,造成中国消费品市场呈现二元化消费格局,即城乡消费呈现不同的阶段性。2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传
统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趋于饱和,而同类消费品尚未进入多数农民家庭。电冰箱作为传统耐用消费品也不例外,因此该阶段电冰箱需求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②产品积压严重。在这一时期冰箱的生产量严重大于市场销售量,而且一年大于一年,2001年全国冰箱产量已达1349万台,超过市场销售量987万台的26.83%,库存极为严重;
③生产能力严重放空。2001年冰箱产量虽已达1349万台,但据轻工部门统计,同期实际生产能力至少在2500万台左右,可见,目前放空的生产能力已达46%;
④新增生产能力规模极大。一方面国内厂商竞争日益升温,如原属“彩电业”、“空调业”、“洗衣机业”的生产制造商相继加入了冰箱行业,导致冰箱业规模陡增,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国际厂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已有8家中方企业与外商合资生产冰箱,年产规模都在100万台左右,成气候的要数伊莱克斯、西门子和三星等进口品牌厂商。相对狭窄的生产空间和急速扩大的生产能力势必形成新一轮激烈竞争;
⑤电冰箱的市场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电冰箱行业第二轮淘汰开始,同时更新换代需求明显增加,消费心理逐渐成熟,消费越来越向强势品牌集中,电冰箱市场已完全转变成买方市场;
⑥产品研究开发能力逐渐增强,市场竞争的焦点开始向产品、价格等整体营销上的竞争转移;
⑦冰箱企业产权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企业战略重组,逐渐呈现加速度进行的趋势。如格林柯尔通过收购科龙和美菱,从而使美菱与科龙成为一家,标志着冰箱行业整合的大幕正式拉开。
2 冰箱行业的产业特征
2.1冰箱行业已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冰箱行业仅用了发达国家冰箱产业化进程的一半时间,就完成了从以单门冰箱为标志的产业初级阶段向以保鲜、静音、节能、变频、纳米等高技术支撑的高档冰箱产品为标志的产业成熟阶段的过渡,现在冰箱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已和国际水平基本实现了同步,产业扩张期基本结束。就行业整体
而言,应该说我国冰箱行业目前已经处在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冰箱市场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严重的生产过剩(2002年库存积压占产量的26.83%)、极低的盈利水平(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放慢的增长速度(增长率由1995年的20%下降2002年的5.4%)、激烈的寡头竞争(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5%)、价格水平稳步下降(平均价格降幅在8%左右)等几个方面。
2.2冰箱行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冰箱行业是最早尝试市场化运作的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冰箱企业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营销领域大胆探索,最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冰箱企业和一批年富力强的营销、管理人才,他们既了解中国的国情,又能灵活运用营销理论,在他们的努力和实干下,冰箱行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2.3冰箱行业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有利位置
冰箱业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产业化发展历史,其产业模式和产品组合结构都已相当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主要国家纷纷将产业重点放在了it、通讯、生物等新兴工业领域,冰箱行业开始成为夕阳产业。随后,世界冰箱生产体系开始了大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重心逐渐由欧美国家移向了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国家,其中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这次产业梯度转移的受益者,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冰箱生产规模则大幅压缩。在国际冰箱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中,由于我国有着劳动力价格低廉、技术工人较多、市场空间广阔等诸多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资源禀赋优势,因而我国在国际冰箱产业分工体系中逐渐占据了较有利的位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了全世界几个主要的冰箱生产基地之一,且出口比例逐年增大。
2.4冰箱企业的技术水平已处在世界制冷业的前端
从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洋冰箱来看,可以豪不讳言地说,中国冰箱的技术水平已经处在世界制冷业的前端。在国产冰箱中,已应用了一些尖端边缘技术,如美菱的纳米材料冰箱,海尔的银色变频冰箱,科龙的生态保鲜冰箱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世界冰箱业都是走在前面的。相反一些洋品牌由于对中国消费者的预期消费估计不足,有些仍然在用国内冰箱业早已淘汰的机械温控技术。另外在节能等方面
也落在国内冰箱企业的后面。如在国内冰箱进行的第一次冰箱产品节能认证活动中,首批通过认证的9家企业的103种型号的冰箱和冷柜产品中,洋品牌仅占其中的10种型号,还不到总量的10%。值得中国人欣慰的是,中国冰箱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美国,海尔冰箱占到美国小容积冰箱25%的市场份额。在欧洲,海尔全频太空王冰箱的日耗电量仅0.48度,几乎只有欧洲a 级冰箱能耗标准的一半。
3 冰箱行业的现状
3.1二元化市场结构造成供给相对过剩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市场特有的二元化市场结构。一方面城市市场冰箱容量接近饱和,如到2001年底,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冰箱拥有量高达81.8台。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却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冰箱保有水平,到2001年底农村每百户家庭冰箱拥有量却只有13.6台,冰箱产品的边际需求也长期得不到提高。在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的条件制约下,冰箱生产企业只能将精力集中于竞争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场,结果便造成了城市市场供给相对过剩的现象,价格大战、概念炒作等现象成了冰箱行业特有的风景。从冰箱产品的保有水平来看,我国冰箱行业未来的主战场毫无疑问在农村地区,农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足以使冰箱行业再获得一次高速成长的机会。但基于农民收入在短期内仍无法迅速提升的现实,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冰箱市场仍将维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场格局,品牌竞争也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3.2冰箱生产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分化
在冰箱业蓬勃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冰箱企业几乎都在巨额利润的推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城市市场趋于饱和,冰箱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冰箱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多数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冰箱生产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事实上,冰箱业从1998年开始就出现了行业萎缩的迹象。而到了2000年则有科龙,2001年则有美菱等亏损企业浮出水面。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同时,我们也
注意到还有一批企业仍在实现着发展,海尔便是其中的代表。海尔依靠其多元化产品组合、国际化营销思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实现了业绩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目标,在不太景气的冰箱行业中成为了一个醒目的亮点。
3.3冰箱销售渠道和价格决定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伴随着生产厂家间的激烈竞争,冰箱销售网络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冰箱销售网络中传统的百货商场数量逐渐减少,家电的专营商场和连锁超市则异军突起。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专营商场和连锁超市等销售网络中的冰箱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高达65%,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了冰箱经销网点的绝对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国美、苏宁、三联等为代表的冰箱零售巨头的崛起,冰箱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冰箱零售商销货能力日益增大并具备了一定垄断实力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已不再由制造商自己说了算了,在零售商规模普遍较大的中心城市,冰箱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已经开始由制造商单独制定向制造商和销售商协议制定转变。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网上销售、会员直销等先进销售方式的逐步开展,冰箱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仍将不断改变。
3.4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不断增大
在冰箱行业大举扩张的时期,国产品牌以价格和营销为武器,曾经一度把洋品牌逼到了市场一隅,冰箱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在85%以上的较高水平,国内冰箱企业一度几乎可以不用考虑来自国际品牌的威胁。然而从1999年末开始,这一趋势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伴随着冰箱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凭借其技术优势,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对国内市场的反扑。2002年上半年,伊莱克斯、西门子、三星等洋品牌市场份额达25%,其中,伊莱克斯在冰箱市场的月度零售份额一度竟位居三甲,这些事实都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国际品牌已经开始大举反扑的严峻现实,我国冰箱行业所面临的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大。
3.5企业面临“作品牌”还是“作工厂”的战略再选择
现阶段冰箱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各企业都在力图重塑自己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探索核心竞争力问题,打造世界级品牌问题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关于发展“中国制造”、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整合产业生产能力、让中国成为世
界制造业中心的声音也相当引人注目。中国的冰箱领域已经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分工趋势,有些企业日益趋向于专门“作工厂”,接受委托加工,即所谓的“贴牌生产”;而另一些企业则侧重于“作品牌”,把资源更多地配置于产品研发、市场形象塑造和市场开拓。专门“作工厂”或专门“作品牌”都是获取利润的好办法。贴牌生产可能不“出名”,但可以有效规避掉技术研发的风险、广告宣传的风险、市场销售的风险;专门作品牌也许会被批评为“没有根基”,但可以规避掉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和技术工艺更新时资产无形贬值的风险。应当说,这两种战略都是好战略。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把“作工厂”和“作品牌”巧妙地结合起来,兼取二者之利。
4 冰箱市场的消费状况分析
4.1农村冰箱市场消费状况分析
4.1.1农村消费群体的分类及基本消费特征
目前我国农村除个别仍十分贫困的地区以外,经济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消费层次,一是温饱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6%左右。由于购买力有限,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以及东部少数地区。如表4.1、图4.1所示。
表4.1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户数结构(%)
项目 1996 1997 1998 1999 2001
1000元及以下 18 14.73 12.66 13 14.18
1000-2000 43.64 39.87 39.49 38.12 35.84
2000-3000 22.51 24.87 25.67 25.51 24.83
3000-4000 8.52 10.69 11.45 11.72 11.87
4000元及以上 7.33 9.43 10.74 11.66 13.29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二是温饱向小康过渡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2000-3000元的家庭,比重为25%左右。对日常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家电产品的需求上,已开始对品种、质量、品
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但要实现消费能力的升级,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在预期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即期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这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大部分地区、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三是小康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5%左右。小康型家庭多分布在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西部少数地区,这部分家庭整体生活已步入小康。由于其手持现金和存款已具有满足消费意愿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生活消费品基本饱和,特别是住房消费大多已经完成,消费热点已开始向家电产品转移,消费结构的升级愿望强烈,消费观念明显趋向城市化。
图4.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年份纯收入对比图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4.1.2农村冰箱市场容量分析
市场营销理论指出,市场是人、购买力、购买欲望3个要素的有机结合。首先,市场要有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人是形成市场的基本前提。人口规模越大,市场越大。其次,市场要有为满足某种需要的购买力,购买力是形成市场的必要条件。具有一定的人而又有一定的购买力,才能形成现实的市场,否则只是潜在的市场。再次,市场要求人们必须对某种产品具有购买欲望,有购买欲望才能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形成现实的市场,否则也只能是潜在的市场。
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理论,从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3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冰箱市场的容量。
①人口
截止2001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为79563万人,家庭户数为21717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65人。据统计资料显示,占我国人口62.34%农民,其消费零售总额仅为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2%,市场规模与人口购买极不对称。到2001年底,我国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冰箱81.87台,是每百户农村家庭的6倍。如果2.3亿农村家庭冰箱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市水平,则需1.8亿台冰箱。按2001年
产量计算,大致相当于14年的冰箱总产量。因此,对冰箱企业来说,农村巨大人口数量潜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蕴藏着无限的诱人商机。
②购买力
购买力与市场容量成正比例关系,而购买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人均收入特别是纯收入的多少。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人均收入是逐年增加的,如图4.2所示,到2001年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2366.4元,扣除纳税、上交和其他生产性支出和储蓄支出,再扣除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支出,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的收入为335元,占人均收入的14%,占消费支出的18%,按平均每个家庭3.65人计算约1222.75元,购买千元级的冰箱商品问题已不是很大。
图4.2 1980-2001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对比图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国家信息产业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等单位对全国12个省、2个直辖市的50个县市、300多个乡(镇 )开展的专项调查,在所调查的18588名农民消费者中,结果显示:十几年来,电冰箱进入农村家庭的进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明显落后于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电产品。但近年来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民家庭对电冰箱的需求也有较大购买意向,在未来5年里,有21.1%的家庭有购买意向,其中一年内决定购买电冰箱的家庭达4.1%。因此可测算出,未来5年内农村市场约有4560万台的冰箱容量,冰箱将成为农民消费的一个新的热点。
③购买欲望
有购买能力,没有购买欲望,也形不成需求。从农村市场需求潜力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2001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首次跌破50%大关,并呈继续下跌态势。如图4.3所示。按联合国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50%-59%为基本温饱;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社会。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已开始从“主食型”到“副食型”,从“粗放型”到“营养型”的过渡,整体消费结构开始由生产资料向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过渡,由一般的吃、住、日用品向耐
用消费品转化。对城乡普及化率差异较大的冰箱而言,农村消费需求的空间将会很大,消费欲望也最强烈。如图4.4所示。
图4.3 1980-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趋势变化图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图4.4 1996-2001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冰箱拥有量对照图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4.2城市冰箱市场消费状况
4.2.1城市冰箱需求特点
①单门电冰箱已基本退出城市电冰箱市场
从电冰箱的使用类型来看: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所使用的为双门冰箱,其比例高达85.8%;而单门电冰箱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拥有比例不到一成,另外三门电冰箱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拥有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仅为4.3%。
②中、小容积电冰箱构成目前城市市场的主体
从电冰箱的使用容积来看:使用180l以下容积电冰箱的家庭约占拥有电冰箱家庭的47.3%;使用180l—250l容积电冰箱的家庭约占拥有电冰箱家庭的49.2%;使用250l以上容积电冰箱的家庭约占拥有电冰箱家庭的3.5%。
③城市居民家庭对电冰箱具有较高的节能、抗菌、保鲜要求。从电冰箱使用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如表4.2所示):一般城市居民家庭电冰箱储存的物品基本上以肉类为主;其次为蔬菜、水果;再次为饮料。
表4.2 城市居民家庭电冰箱存储物品排序
类比肉类蔬菜/水果饮料剩饭剩菜保健品化妆品其他
比例 89.9% 89.7% 77.8% 69.5% 13.3% 6.9% 5.1%
④白色仍然是城乡居民家庭选择电冰箱外壳的主流色彩
从城市居民家庭预期购买电冰箱外壳的色彩来看:多数潜在消费者更为喜好浅色调外壳的电冰箱。(表4.3所示)
表4.3 城市居民家庭预期购买电冰箱外壳颜色
类别白色银色灰色彩色其它
比例 48.9% 22.1% 13.6% 11.7% 4.7%
⑤2000—3000元价位的电冰箱在城市市场较具竞争优势
从城市居民家庭对电冰箱的预期购买价格情况来看:约有45.0%预期购买电冰箱的家庭希望购买产品的价位在2000—3000元。
4.2.2城市冰箱市场消费状况
据2001年7月至12月的全国读者调查数据,得出城市冰箱消费状况如下:
①城市冰箱拥有率超过90%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城市家庭的总体冰箱拥有率达到了90.95%,其中冰箱拥有率最高
图4.5 部分城市家庭冰箱拥有率
(数据来源:央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ctr)全国读者调查(cnrs)数据) 的10个城市情况,如图4.5所示,可见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冰箱市场已接近饱和。杭州、北京、深圳居民的冰箱普及率最高,几乎达到每个家庭一台。
②未来市场容量超过350万
目前没有冰箱的家庭中有10.09%表示在未来半年打算购买冰箱,目前已拥有冰箱的家庭中也有5.29%表示将在半年内购买新冰箱,这意味着冰箱市场在未来半年中将有超过350万的市场容量,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个良好的商机,如图4.6所示。但是综合来看,各个城市消费者对冰箱的购买意愿存在一定差别,大城市未必增长大(指欲购者比例而不是绝对数量)。由此图可以看出,昆明、南宁这样的中小城市消费者对冰箱的购买意愿反而相对高于北京、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
图4.6 城市未来半年冰箱预购率
(数据来源:央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ctr)全国读者调查(cnrs)数据)
③国产品牌还是外国品牌
根据调查对象提供的信息,在目前家庭拥有的冰箱中,排名前五位的品牌均为国产品牌且已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表示将在未来半年内购买新冰箱的家庭所希望购买的品牌中,国产品牌也排名靠前。这说明国产品牌的冰箱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有可为。尤其是海尔,在目前拥有和希望购买的品牌中都位居第一,的确是值得骄傲的民族品牌。这一方面体现了国产冰箱相对于外国品牌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也说明国产冰箱的各方面质量指标已逐渐与国际标准同步,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④购买冰箱消费者特征
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就是了解消费者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将潜在消费者变为实际消费者。根据数据显示,在未来半年打算购买冰箱的潜在消费者中,25-45岁的消费者占47.99%,无疑是冰箱购买的主力军。从全国来看,个人平均月收入在1000-1499以及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各占大约20%,近60%的冰箱预购者个人平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大部分消费者表示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决策是一家人共同商量作出的。
4.3冰箱市场尚未真正饱和
在1978年到2002年的24年间里,我国冰箱生产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产量由2.8万台增加到1598.9万台,城市每百户冰箱拥有量由6.6台增加到81.87台,增长11.1倍。数据表明,我国冰箱的生产和消费只用近1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从我国的国情看,冰箱市场发展虽快,但并未真正饱和,目前出现的饱和只是相对短缺时期的饱和。从中长期看,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主要依据是: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将使冰箱需求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政府将坚持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居民收入,引导和鼓励消费,特别是努力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住房改革、加强消费信贷,这
些措施的执行将会进一步解决冰箱市场的瓶颈,刺激冰箱的需求。另一方面,未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积极的经济政策也将为冰箱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②更新换代
目前在城市居民家庭中,冰箱的保有量虽已达1.2亿台,但从城市居民家庭购买电冰箱的时间上看,1994年以前购买的电冰箱达到51%,其中1990年以前购买的达到23.4%。以电冰箱使用寿命10—15年计算,这部分电冰箱将相继进入更新期,从而构成了未来5年城市电冰箱市场消费需求的主体,总量约在2300万台左右。目前,仅有17.1%的城市居民家庭更换过电冰箱,预计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电冰箱更新换代。
③城市化加速期提高冰箱购买能力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加速期,2001年和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到38%和50%左右,每年将有2000万-5000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5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绝对差为4832元。按此推算,2000万-5000万人口转型,每年可增加购买力约860亿-2150亿元。
④人口因素是影响居民购买力水平、家电市场容量和发展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拥有人口12.7亿,每年又将新增人口1100至1200万人,大约每年可增加购买力630至650亿元。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2亿,2015年达到14.08亿,冰箱新增的购买潜力相当大。
⑤新一轮热潮将不可能以排浪式出现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扩大和各国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开始显现,居民在消费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在21世纪最初10多年里,基本消费趋势将是持续的消费升级,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人们将更注重冰箱的品牌,环保和节能。智能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的冰箱将成为消费时尚。且消费市场正在出现不依赖于使用中的冰箱的自然寿命是否完结。
4.4冰箱市场消费者分析
①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先后顺序
②消费者购买细分
③消费形态细分
1)一级市场大型城市主要是以核心家庭为主,白领新一代家庭为辅。核心家庭是小康水平的三口之家,主要是冰箱换代消费,他们购买的心态主要是豪华的,大容量的、品牌的。白领新一代家庭是现代的、潮流的追随者,这一消费群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科技、比较感性,受广告影响较大,个性化、多选择、大容量的冰箱比较适合他们的追求。
2)二级市场地级城市,主要是工薪阶层为主。他们是经济实用的理性消费群,受促销的影响较大,同时有跟随一级市场消费的趋势,他们的选择讲究目前自身需求,中等容量、节能、有品牌、内腔设计好的冰箱是他们的选择。
3)三级市场县、镇级城市,主要是城镇富有居民,家庭成员较多,他们讲究实惠,产品和品牌的考虑相对较弱,终端和促销对他们的影响最大,节能、180容量、折价冰箱是他们主要的购买对象。
4)农村消费者,他们主要是结婚、迁新居而产生购买动机,促销和价格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3.5城乡及地区间冰箱需求差异分析
①整体市场平稳增长,但区域市场有快速增长的可能
地区东部中部西部
普及率(%) 78.45 68.5 72.9
数据来源:imi1999-2001
总体上说,我国冰箱需求变化整体呈稳中趋升态势,市场拥有量饱和度逐渐提高,城镇市场普及率平均为90.95%,冰箱市场已处于成熟期,未来市场空间逐渐狭小,竞争力度明显加剧。但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三年有20%的家庭有购买冰箱的意向。另外,普及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如河南、云南、江西居民意向购买力较大,有可能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
从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电冰箱拥有率为89.6%,中部地区为80.7%,西部为83.8%。这种差别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居民经济收入是决定性因素。但是调查表明,在2001-2005年期间,仍有14.6%的城市居民明确表示要购买电冰箱。我国各经济区对对电冰箱的预期购买比率不尽相同,总的看东部沿海地区为13.7%,中部地区为14.2%,西部地区为18.3%。
②城乡的需求形态不同
1)城镇居民再购类型比重增加
图4.8城镇居民预购类型
资料来源:国家经济信息预测处
冰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家庭,受使用寿命的限制,目前许多家庭都要更新换代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新换代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由于对冰箱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影响他们再次购买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考虑更多的是冰箱本身技术及内在质量等。再购者已相当理智,对产品档次功能有更高的要求。
2)农村需求以新购为主
目前,农村冰箱普及率较低,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水平,未来三年有20%的家庭有购买意向。由于农村消费者收入低,消费观念滞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淡薄,价格成为第一考虑因素,着重实用、耐用、节能、省电。消费类型以新购为主。
3)新技术引出新概念,不断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
冰箱产业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促使冰箱新概念层出不穷,只有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突出产品功能新特征,才能脱颖而出,立足于冰箱市场。人们消费生活由温饱向营养健康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由保质保鲜发展到保健养鲜,冰箱行业进入绿色环保和卫生健康时期。
5 冰箱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5.1 冰箱市场竞争概况
①国产品牌还是目前的主导,但外资品牌的份额不断提升,体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②冰箱生产规模化、集中化,品牌消费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③主流品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时间缩短,市场份额下降,高端品种的消费群体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消费市场细分化特征加快显现;
④由“价格战”向“技术战”、“服务战”转变;
⑤消费的地区差异明显扩大;
⑥消费总需求还在增长,冰箱总体销售供大于求,整体价格不断走低;
⑦冰箱购买力最强的还是一、二级市场,而农村将是未来潜力巨大的市场;
⑧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
⑨销售渠道上,商业资本加紧跑马圈地。
5.2 冰箱市场竞争分析
1999年-2002年的中国冰箱市场,以海尔、容声、美菱、新飞为主的四大品牌占了全国冰箱市场的65%以上的份额,虽然整个市场运行因此而大体平稳,但潜伏着动荡的因素:
①从整体上看,冰箱市场供大于求,竞争趋于白热化,价格仍是导致冰箱市场不稳定最大因素。尽管冰箱前四大品牌控制着绝大部分市场,但部分区域品牌往往用低价策略来冲击市场以图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另外,即使在几个大品牌之间,在市场的压力下也暗中较劲,这些都是可能引起冰箱价格战的不确定因素;
②部分外资品牌,尤其以西门子、伊莱克斯为代表,近两年强劲崛起,打破了国产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开始威胁到国产品牌的优势地位,由此引发了冰箱市场深刻的变化。外资品牌快速增长势头今后两年还会持续下去,必然对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民族品牌产生强烈冲击,两者激烈交锋将不可避免。
③冰箱行业对比彩电、空调来说,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成本控制上,而海尔、容声、美菱等几大品牌的规模已经形成,成本优势相差
无几,因此冰箱行业技术升级之战不可避免,节能、保鲜、数字化等技术革新将引发新的竞争。
④从市场需求情况看,冰箱消费的档次将逐步拉开,一些整体品质卓越的高品味冰箱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技术含量高的精品冰箱因具有绝对的换代优势而受到欢迎。
⑤地区品牌借助地缘优势在当地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苏州三星、广州华凌、上海夏普等品牌是典型代表,因其自身资源、经营管理、销售网络等原因,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壁垒。
⑥目前一级市场还是最具有购买力的城市,同时也是确立品牌度的市场,为此竞争也是最激烈,海尔是目前一级城市的领导者,在一级城市伊莱克斯和西门子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⑦在二级市场容声、美菱和新飞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由于这三大品牌的实力比较接近,竞争强度也最大;并且国内一批知名黑色家电企业(荣事达、春兰、小天鹅、康佳)开始进入冰箱行业,他们的目标也是抢占二三级市场;
⑧三级市场竞争已成燎原之势,但由于市场的分散性,开发难度大,可开发空间还很大;
⑨海尔、伊莱克斯等已经开始在二、三级市场渗透,但由于价格偏高,目前还不易被消费者接受。
6 冰箱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拓展方向
6.1绿色环保是未来冰箱行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按照国际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发达国家已在1997年前全面禁止氟里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像我国的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完全禁止氟里昂生产、销售的时间被宽限到2010年。我国将于2005年在全国停止有氟冰箱的生产和销售,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传统冰箱成为被清理的对象。
节能将是冰箱品牌竞争的重要因素,电冰箱新的能效登记标准出台后,将促使家电及配套行业逐渐加快采用节能技
术。
6.2冰箱智能化、信息化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家电行业和信息业日益融合,智能化的信息家电成为市场新宠。未来的冰箱智能技术将从目前的模糊控制向精确温控变化。微电脑模糊电冰箱内设冷冻传感器、外界温度传感器,能自动测定冰箱内各种储藏食品的种类和数量,自动调整最合理的温度拉力保鲜食品,同时具有根据需要除去臭味和排除霜冻等功能。一按“傻瓜键”全自动按钮,就能推荐理想的温度保鲜,节能性十分优越。
微电脑数控技术是电冰箱发展的高端技术,带数字控温技术的冰箱将成为新一轮的消费主流。如美菱最近推出的“智能鲜极抗菌节能”冰箱系列产品,它集精确控温、恒温保鲜、纳米抗菌、超级节能和人机对话于一身,一上市就引起轰动,甚至出现了抢购场面。
6.3战略重组乃大势所趋
冰箱行业是成熟行业,目前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冰箱品牌不足十个,而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冰箱品牌总数则多达几十个,与国际市场反差强烈,国内冰箱市场的品牌分散程度可想而知。
统计资料显示,冰箱市场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5%(2002年数据),表明我国冰箱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与冰箱市场品牌数量众多的事实显然形成了矛盾。因此对冰箱行业的主流企业而言,着实存在现实的整合要求。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合并可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目的,且更能显现其抵御外来冲击的优势。笔者认为冰箱企业间的重组合并可以遵循以强并弱、强强联合、产品互补、地域接近的原则,如果未来5年内我国冰箱行业能够
通过兼并重组只保留5个以内的大型冰箱集团,则冰箱行业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空间都将得到有效的拓展。
6.4“上山下乡出海走西口”
“上山”:努力占领高端市场。
“下乡”:从低端向农村扩展。农村是冰箱业的广阔天地,是今后冰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海”:冰箱企业必须走出浅水湾走向深水区,尽快使营销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有利规则,通过国际化的经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世界冰箱企业分工体系中,由于美欧发达国家的冰箱生产规模已经开始缩减,目前家电产业的重心正在向亚洲国家转移。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冰箱行业现已颇具规模,基本上具备了国际化运作的条件,如果能够把握好这次世界冰箱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并充分利用好我国冰箱企业劳动力成本低廉、熟练工人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等竞争优势,相信我国冰箱企业将会在国际市场大有作为。在加大出口力度的同时,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应不失时机地建立海外分厂,逐渐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出口和技术输出并重的市场拓展模式转换,以逐步提升我国冰箱企业在世界冰箱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使我国冰箱企业最终成为在产品生产、技术开发、资本运作等方面都过硬的跨国企业集团。
“走西口”:利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梯递进策略,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展自己,延展产品的生命周期,保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汽车市场分析报告篇二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的横店影视集团,以及以网络游戏、影视动漫、微电影等下游产业为主的盛大集团。而外资合营企业一般采取注资或联合拍片的形式进军中国影视产业。
3.供应链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如制片商、外包内容提供商)、电影发行商、传播渠道商等主要部分。制片商属产业链基础环节,负责电影的融资、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包括制片公司及后期制作公司。电影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某一期限内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或其他的影视渠道发行商。电影发行商决定电影营业收入的关键一环,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的制定、实施及与院线合作。电影发行商从制作公司购买或代理电影发行权,然后以票房买断、按照既定比例获得营收分成等模式,将电影在合作院线推广向受众。发行商与制片商一共获得票房总收入的 43%。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制片商与发行商一般都同属于一家公司。电影院线是电影的主要传播渠道,同时还有电视、新媒体如智能手机、网络平台、mp4、ipad等。电影院线下面一般会有若干个电影院,由院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一般会获得票房收入的57%。此外,一些如食品、电影衍生物等产品的售卖也是影院收入的来源之一,占比为10%-16%。由于影院营业收入占电影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一些较具实力的电影集团开始自建院线或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拓展影院渠道。同时新媒体也逐渐演变为电影传播的新兴渠道之一,随着用户对手机、ipad 等手持终端的广泛使用,这部分渠道的重要性也将日渐体现。
(一)电影市场供求分析
情人节等档期外,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期也逐渐形成并拉动票房迅猛增长。2012年,为了赶上中国的“六一档”,美国梦工场的《马达加斯加3》先于北美一周公映,当日《神奇海盗团》、《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潜艇总动员2》、《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等9部电影同时公映,单日全国票房超过9300万,盛况空前;而“三八档”、“清明档”、“高考档”、“七夕档”也正在悄然形成,票房也相当喜人。
(五)电影产品分析。从2014年票房top30中,爱情、喜剧和动作三种类型共同撑起了中国国产片的近70%票房,其他如武侠类、惊悚类、魔幻类、等多种类型齐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具有创作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和作品,如《智取威虎山3d》、《亲爱的》、《匆匆那年》、《后会无期》等受到观众追捧,也涌现出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从近年引进片类型看,青春喜剧、犯罪惊悚类电影少有涉足,这也正也是中国电影很好的思考发展方向,是跟好莱坞电影做差异化最有效的方式,如近年火爆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成为电影市场的新宠。由此可见,好莱坞进口大片不是目前中国电影最大的威胁,因为其最具竞争力的影片均已进入中国,即使未来配额放开,进入中国的也是其二流和三流影片,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是提高自身影片创作,特别是在高概念影片上发力。
三、电影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一)确定市场细分策略。按观众年龄、身份特征,电影市场可细分为青少年市场、青年白领等;按档期可细分为贺岁档、国庆档、五一档、情人节档等;按电影类型,市场可细分为浪漫爱情片、动作片、文艺片、惊悚片、青春励志片等;还可以按电影元素进一步细分为旅游观光电影、治愈疗伤系电影、盗墓类电影、电视节目衍生类电影等。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可考虑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多种细分方法,将各元素结合,做到既明确细分,又尽量覆盖更多受众群体。以徐峥“囧”系列电影为例,在确定市场细分标准时,在受众基本特征方面,选择年龄阶段在20—45岁的中、青年为主,兼顾青少年以期与众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屌丝”产生共鸣,同时争取部分想摆脱困境、减压的白领阶层,系列电影大获成功,尤其是《泰囧》以12.68亿元一度成为不可超越的票房神话,直至2015年被《捉妖记》超越。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报告篇三
内容摘要
· 汽车护理的概念、分类、特征
· 中国汽车护理行业的发展
· 2005汽车护理行业发展
汽车护理的概念、分类、特征
汽车护理(car-care,car-beauty),指的是对汽车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外部和内部的一种清洁和养护,以此对汽车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根据汽车护理的部位不同,分为内部护理和外部护理。汽车外部护理更注重保护汽车车漆漆面的保护,使汽车外表保持亮丽,如车蜡、封釉、镀膜产品等等。
* 汽车内护理行业
汽车内护理指的是汽车内部机器零件等的清洁以及养护,产品的分类有防冻液、冷却液、制动液、润滑油、添加剂等等,对发动机等起到保护作用。
汽车护理用品中润滑油添加剂一般来说有五大类,即清净剂、分散剂、粘度指数改进剂、抗磨剂、和抗氧剂。
对于汽车内部护理来说,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低利润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所以在2000年此行业进入一大批商家。
在2004年此行业经受了一次大动荡,从起步发展到升级阶段。
* 汽车美容行业
汽车外部护理,又称为汽车美容。“汽车美容”在英文里的意思“car beauty”和“car care”,包含了美容和保养的意思,主要包括车表美容(汽车清洗、除去油性污渍、新车开蜡、旧车开蜡、镀件翻新和轮胎翻新)、车饰美容(车室美容护理、发动机美容护理和行李箱清洁)、漆面美容(漆面失光处理、漆面划痕处理和喷漆)、汽车防护(粘贴防爆太阳膜、安装防盗器、安装语音报警系统和安装静电放电器)和汽车精品(汽车车香水、车室净化、装饰贴和各种垫套)等5个方面。
汽车美容用品包括: 激防水车蜡、钻石持久固蜡、高级软蜡、抛光晶亮蜡、车胎泡沫光亮剂、汽车抛光喷蜡、柠檬百丽珠、柏油、沥青清洁剂、色泽还原剂、水晶蜡、晶亮釉等各种美容产品。
中国汽车护理行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护理行业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 缓慢发展的九十年代
中国汽车护理行业形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汽车行业发展限制,轿车数量相对较少,汽车护理行业也发展缓慢,集中在商用车运输车上。汽车内部护理产品比较单一,汽车维修概念大于保养。汽车美容刚刚出现,以街边摊的形式出现,内容为最基础的洗车打蜡。消费者对汽车护理几乎没有任何认识。
* 进入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私家车呈现爆发式增长,2002年我国轿车产量超过100万辆,使汽车护理产业也跟随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门槛较低,一大批企业进入汽车护理行业。
* 汽车内护理积累扩大
汽车内护理在发展积累中,将产品种类迅速扩展,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品种急剧增加,大型汽车护理企业已经建成一条很长的产品生产线。
汽车内护理在全国得到发展,但大型企业基本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国内目前大型的彩虹、标榜、盖达、保赐利等都集中在此。
汽车内护理行业在经营、推广方面都得到极大发展,大批企业进入汽车护理行业运作。
* 汽车美容蓬勃发展
国外资料显示,汽车美容养护业利润已占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80%以上。
汽车美容业在国内诞生虽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此行业被称为汽车后市场的第一桶金,汽车美容行业是汽车后服务的一个分支,一辆车从购买到报废的全部花销通常只有1/4是用在购车上,其他大都用于养护和维修。行业前景好、门槛低,加上利润可观,涌入汽车美容行业淘金的人自然多了起来,市场炙手可热也就不足为奇了。前两年的车市井喷,让我国的轿车保有量猛增到1700万辆,按照每辆车年消费5000元计算,每年的美容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业内人士透露,该行业的利润都在100%以上,有的项目的利润居然能达到300%,远远超过汽车销售的利润。据统计,目前仅上海地区从事汽车美容装饰的企业已近5000家。
汽车美容在这个时期也得到极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汽车美容连锁店的扩张。在2004年5月下旬举办的第6届中国特许加盟展览会上,3m、威力狮、北美之光、新奇特、百援、esso等国内外7家品牌在此现身,汽车美容业的参展品牌比例首次超过洗衣、家居家装等行业成为新亮点。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允许外资进入国内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美国汽车美容品牌特福莱,现在全国已有200家的特许加盟商。同为来自美国的汽车美容品牌,驰耐普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连锁加盟店已达800家,而其近期规划是达到1000家。月福、爱义行等本土汽车装饰品牌也开始谋求连锁发展大计。创业店、经济店、标准店、豪华店、旗舰店分别收取的加盟金也从几万元到十万元不等。
二、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呈现
从2000年开始,大量的新品牌新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从本土品牌到国外品牌,极大丰富了汽车美容市场。汽车美容项目增多,完善化,清洗、抛光、打蜡、车身封釉、底盘防锈等,这些新的技术提升了汽车美容的层次,让汽车美容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汽车美容在蓬勃发展也暴露出行业内很多现象:
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在市场品牌开始增多的过程中,出现品牌杂乱,良莠不齐现象,许多商家为了谋取暴利,随便推出一些品牌,取个外国的名字,向消费者进行推广,由于汽车美容在国内还属于新兴行业,消费者以及相当数量的经营者对此都不了解,所以给了很多商家可趁之机。汽车美容养护品在市场上以国外品牌居多,其中有符合国际质量认证的优质产品,但也不乏假冒伪劣,甚至国外的垃圾产品,在国外几十美分、几美分的产品,进入中国终端市场少则数十元、上百元、多则几百元。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 缺乏规范操作
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规范的技术操作标准是当今汽车美容服务市场的软肋之一。
由于汽车后市场在中国兴盛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国内院校一直没有此方面的教育,造成了整个市场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所以汽车美容技术操作规范化难以达到。
* 急剧变化的200
42004年,整体汽车后市场飞速发展,汽车护理行业也有了很大的变动。
汽车内护理面临困境:
过程,不仅暴露出汽车护理行业许多问题,同时对没有实力无竞争力的企业进行一次淘汰,经过此次调整后,发展十多年的汽车护理行业提升到另一个阶段。
客观地说,汽车护理很脆弱。脆弱在于这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行业,护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利润薄,所以对成本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一般的小企业就难以为继。同时汽车护理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一部分,非常受整车影响,整车数量的变化以及使用的频率,对护理行业都会产生波动。这使得汽车护理的生存受到一定限制,而在2001年汽车火暴后,众多想淘金的企业纷纷进入,使得这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空间更小。
除了这些客观的因素外,此次变动暴露出汽车内护理行业很多内因问题。
产品同质化严重:汽车护理行业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市场中产品相似性太强,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雷同,这样的状况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品牌力度不强:汽车护理行业企业还没建立起品牌意识,在对品牌的塑造和保护意识上不强,在受到冲击时,不能借助品牌的影响力。
2004年末开始,汽车内护理企业有了明显的不同,许多知名企业纷纷开始进行产品的品牌推广,如彩虹、保赐利等,同时也有企业开始壮大实力,与其他企业进行结盟,这些新兴的理念和方式,让汽车内护理行业有了完全不同的气象。
在汽车内护理中,润滑油2004年表现独特而突出。
润滑油篇
润滑油市场巨大,所以润滑油商家众多,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润滑油企业有4500多家。中国车用高端润滑油的兴起得益于中国家用车消费的持续走旺和保有量的持续增多。cmms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30个主要城市家用车保有率为3.1%,到2003保有率已递增至4.7%,2004年上半年家用车保有率继续上升至4.9%,比2003年同期增长17%。2004年车用润滑油在家用车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已达到5.8%,在广州则为9.4%,北京为6.5%。据预测,到2005年,仅轿车的养护消耗润滑油就将达到90亿元,润滑油正从工业品向日常民用消费品转化,市场潜力巨大是不争的事实。
2004润滑油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统一润滑油的迅速跃进使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营销、推广等各方面都产生变化。
市场形成三分局面:海外军占据主导市场,在目前汽车润滑油市场,仍然被美孚、壳牌、埃索、bp、嘉士多等国外润滑油产品占据;中央军团开始发力,长城、昆仑都进行品牌大整合,同时加强推广力度,重大赛事活动的参与也有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地方军团异军突起,统一润滑油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在车用润滑油市场的骄人业绩使它在润滑油市场上成为三大力量之一。2004年国内本土润滑油企业的努力让长期不变的格局有了变化,洋品牌一直垄断的格局被打破。
端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国产润滑油品牌树立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突破洋品牌重围的重要一环。在2004年这一点表现的尤其明显,长城、昆仑、统一纷纷出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品牌的推广,三者的市场业绩充分说明这一战略的有效性,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去年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盈利达到1亿元以上。
展开连锁大行动:为了直接占领终端,扩大网络面积,各润滑油企业都在连锁店方面进行大动作,统一展开行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换油中心千家加盟行动,连锁的扩展无疑也是润滑油企业们网络的一次扩张,表明润滑油市场的竞争也更加直面。
结盟整车厂商:与整车厂商的结盟,对润滑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在洋品牌和洋车的结盟下,国内润滑油企业也开始进行与整车的结盟,如统一润滑油在2004年取得大约20家的结盟,对于企业来说,与整车的合作,加强了润滑油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的高端突破:洋品牌占据着润滑油的绝对高端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在这一年进行突破,加氢裂化产品的出现等表明国内企业在高端产品上的努力,中国企业制造的润滑油同样拥有优异品质,“中国制造口号”被统一润滑油提出。
* 汽车美容飞跃发展
2004年汽车美容行业悄悄出现变动,一方面低层次的过度竞争使美容行业的某些地区出现利润下降,消费者投诉增多,在洗牌的过程中出现小业主破产等情况;另一方面国外汽车美容行业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北美专业汽车养护行业久负盛名的汽车兄弟牌系列汽车养护产品等进入中国。大量民营资本也开始关注汽车美容市场。
汽车美容理念有提升:在产品技术上,2004年开始汽车美容的产品升级更为迅速,概念性传播更为广泛。国内企业提出“星级美容”的口号,提出“泡泡浴”精致洗车等项目,给消费者以全新的理念,对于消费者来说,爱车的美容不再是街边词,给爱车美容进行了层次提升。
新技术传播迅速:汽车美容领域新技术出现非常快,2004“封釉”在汽车美容界传播非常快,后又出现“镀膜”的概念,并且在业界十分火暴,出现多种镀膜的产品。表明国内汽车美容也在迅速缩短与国外汽车美容业的差距。
商家逐渐冷静:在汽车美容的大市场中,许多商家只顾着进入,到2004年开始已经逐渐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汽车美容暴利时期逐渐过去,该如何认真看待这个市场,商家的逐渐冷静表明汽车美容也逐渐走向成熟。
2005汽车护理行业发展
2005汽车护理行业将是一个全面扩张和走向规范化的过程。
车市回暖带动护理行业。2005年专家预计,中国的汽车产量仍能保持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增长速度,产销量接近六百万辆。中国家用轿车市场仍将出现范围较广、幅度较大的降价,但预计上半年的总体降幅会高于下半年,降价的原由来自于巨大的库存压力,以及国产车因产能上升促使竞争强度加大。总之,今年仍将持续的降价会增加汽车的购买量,大批待购人群的潜量将在今年释放出来。私家车的增加将会带动汽车护理行业的发展。
国外、民营企业加大在国内投入:继3m等国际巨头进军汽车美容业后,大量的民营资本也开始涌入汽车美容业。香港金鹰投资公司宣布投资3亿元,以“车之行”作为品牌进军汽车美容业。在汽车美容迎来它不断扩大的市场同时,外资民营也做好了此时进驻的准备。
专业美容护理前景广阔:汽车美容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汽车美容企业将会加强服务和管理,汽车美容操作的规范化成为消费者关注所在。
竞争更激烈 优势不明显:与汽车护理行业起步时期暴利不同,专家预言,2005年汽车后市场的毛利率空间会进一步收窄,每个项目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体现在市场份额上的优势将不再明显。
汽车美容呈现新格局:业内专家预测:汽车美容形成了一个高、中、低消费层面相互竞争、共生共存的新格局。低档是打蜡、中档是封釉、高档是镀硅膜。打蜡的市场份额较大,超过了70%;其次是封釉,约占20%市场份额;高档的是镀硅膜,不到10%的市场份额。
“一站式搞定”是方向: 专家指出,要使汽车美容服务行业良性运营,除了要尽快出台行规制约,关键是要大力发展超级卖场。“一站式搞定”的消费模式,对商家来说,超级卖场可以使市场进一步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汽车美容为主的装饰、护理等会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
注重品牌与推广 :汽车内护理行业经过提升后,企业更加注重形象与品牌的塑造和推广,2005年开始运用各种形式打造品牌。
中外润滑油决胜:2005年对中国润滑油市场来说将是一个决胜与定局之年,是中国润滑油市场再次“洗牌”的关键一年。看到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润滑油市场,洋品牌不甘江河日下,将利用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之机,以资金和品牌优势进行积极拓展。当“洋品牌”已经警醒,“巨无霸”们的攻势将日见凶猛,而众多中小国产润滑油也将在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中面临淘汰出局。成王败寇,应对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变化,根据市场和对手的变化而变化。2004年12月11日,按照中国政府对wto的承诺,中国对外全面开放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而早在此大限来临之前,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国产润滑油品牌纷纷与国外品牌联姻扩张加油站。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报告篇四
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0.54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425.16万人,随着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的移动租赁平台加入,单车租赁用户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增长趋于理性,预计20xx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将上升至1.63亿元,用户规模将达1026.15万人。下文是中国单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欢迎阅读!
20xx年10月18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权威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xx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单车租赁单价较低,仅依赖单车租赁的运营模式导致其市场规模偏小,针对现有经营模式的调整是扩大其市场份额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0.54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425.16万人,随着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的移动租赁平台加入,单车租赁用户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增长趋于理性,预计20xx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将上升至1.63亿元,用户规模将达1026.15万人。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单车租赁单价较低,仅依赖单车租赁的运营模式导致其市场规模偏小,针对现有经营模式的调整是扩大其市场份额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8.8%的单车租赁用户支持车辆实名登记使用,14.2%的用户则表示不太同意,原因在于其中存在着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更有4.7%的用户坚决反对。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如今人们普遍增强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单车租赁平台在充分保证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采用实名制登记可以使车辆及时得到维护,规范单车租赁市场。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6.3%的人群认为用户在使用租赁单车后,车辆随意停放现象严重,37.5%的人群认为租赁平台在车辆管理上存在漏洞,易造成车辆丢失,另外,还存在单车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车锁被破坏、车辆不够用等问题。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单车租赁平台在车辆运营与用户管理上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6.9%的用户一周以上才会租用一次单车,24.5%的用户每5-7天使用一次。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单车高频租赁的现象多发生于校园内部,而旅游景点等地相对来看属于低频消费市场,由于单车价格在用户可承受范围内,二手单车市场发展也较为完善,这导致用户对单车租赁的需求相对较低,用户租赁频率普遍不高。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8.1%人群愿意将私人单车共享到单车租赁平台,使单车能在闲置时被充分利用,同时方便他人出行,而71.9%的人群表示不愿意共享其私人单车。
其中,52.9%的人群担心私人单车共享之后,车辆安全不能被充分保障,容易造成丢失。此外,37.1%的用户则是考虑到共享单车后自身收益低或没有收益。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8.7%的网民认为ofo bicycle等校园共享经济平台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59.4%的网民认可通过共享单车来获取个人收益的方式,53.1%网民认为这种共享可以打破原有视野,建立新颖的交易平台。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单车租赁平台可以得到充分认可,是基于每位用户保持自律与建立信用的基础之上,单车租赁平台可以考虑加入用户信用等级的评定,使用户能够得到足够的利益保护。
“小绿车”撒欢跑
随着天气转暖,青岛街头一夜之间冒出了一辆辆打眼的“小绿车”。这些“小绿车”是青岛部分区市推出的自助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与摩拜单车类似,也是一种共享的自行车租赁模式。与摩拜单车的市场化运作不同,青岛的“小绿车”由各区市政府投建运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海岸新区、城阳区、高新区、崂山区和即墨市等设有公共自行车系统。其中,城阳区、高新区和即墨市的公共自行车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而西海岸新区和崂山区的公共自行车还担负着旅游出行职能。
单次租车
1小时内免费
时值晚高峰,记者在崂山路、滨海大道一带看到,不少上班族背着公文包骑行在路上,也有市民骑车出来遛弯,甚至还有人骑着车遛狗的。“周围小区多,沿海一带空气好、风景好,有了自行车更愿意出来走动了。”家住前海花园小区的王先生骑车去了趟附近超市,买来的东西放在车筐里。连日来,他都会在晚饭之后沿海边骑行半小时。
记者在崂山区也体验了一次“小绿车”。在梅岭路29号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的办卡网点,记者出示了身份证,缴纳300元押金和30元预付款之后,拿到一张自行车租赁卡。记者了解到,公共自行车采用分段累计方式收费,也就是说单次租车1小时内免费,每天不限租车次数;骑行1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收1元,2小时以上3小时以内收2元(累计3元),3小时以上每小时收取3元,租赁时间超过24小时的按每天40元计费。随后,记者前往附近的自行车停靠港,通过显示器查询到站点的剩余泊位数量和景点信息。在车桩一侧刷卡后,记者取出一辆单车。骑行几站之后,记者将车放回车桩,再次刷卡后听到提示音“还车成功”。由于骑行时间超过一小时,需要扣除1元预付款,记者最后拿到300元押金和29元退款。
据高新区公共自行车公司经理高旭东介绍,大部分单车的使用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青岛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普遍采取1小时内免费,对大多数市民而言,单车几乎等同于免费。
是生活方式,
也是旅游新风尚
城阳区作为我市最早推行公共自行车便民租借服务的区域,20xx年1月到现在,已经有三年的时间。“现在有50个自行车租赁点,888个停车桩位,日常运行的自行车在500多辆,根据淡旺季会有相应的增减调度。”负责人韩先生告诉记者,自行车租借点大多分布在公交车站附近,实现了公交车与自行车的衔接、换乘。
城阳一年借用60万次,
只损坏三辆
城阳区的公共自行车租借已经推行三年,拥有借车卡的市民数量有3300多人,平均每天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市民超过20xx人,20xx年一年自行车借还总次数达到了60万次。黄岛区的400辆公共自行车,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最高能达到一天3000次的借出率。
面对全国各个城市兴起来的共享单车热,以及接踵而来的各种管理乱象,青岛的公共自行车租借情况却一直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城阳区公共自行车租借推出三年,除了一些正常的自行车故障外,很少有故意破坏自行车的现象,失窃损毁的自行车数量只有三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岛的公共自行车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在容易被卸走的车座部分安装了车锁,除非是暴力损害,否则很难拆解。针对可能出现的失窃、损毁问题,各区市也做了预案。陈培兴告诉记者,当一辆车借出时间超过5小时,就会有客服人员向用户打电话询问,此外每天还会有专业维修团队巡视各站点,对自行车状况进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