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思考的源泉,它让我们反思过去,寻找进步的方向。要写一篇好的总结,需要事前事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下是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一
第一条为了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实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
第五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级检察机关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公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并列入政风行风评议和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负责监察工作的机构或者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八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履行指导、监督职责。
第九条对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
第二章重点与职责。
第十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以及易发、多发职务犯罪岗位的国家工作人员。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二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及其他重大犯罪。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反腐败工作格局,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采取专门预防、内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负其责,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省、州(市)、县(市、区)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机构,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七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和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专门预防,依照本条例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履行监督、指导职责,并加强协作配合。
第八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加强内部预防,有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相适应的机构或者人员。
第九条鼓励和支持开展社会预防。
第二章预防职责。
(一)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工作重点,作出工作部署;。
(二)协调指导职能部门、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与配合,推动社会化预防;。
(四)组织开展本地区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调研和警示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二条检察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二)结合执法办案,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提交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年度报告;。
(六)建立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第十三条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开展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调查处理违法违纪行为;。
(三)开展廉政宣传教育;。
(四)组织对有关改革措施和制度进行廉洁性评估;。
(五)对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纠正重点行业不正之风,对重大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六)结合监察、监督等情况,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开展审计监督;。
(二)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
(四)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开展专项预防;。
(五)结合审计监督情况,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五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履行下列职责:
(四)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五)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技术预防系统,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六)按职责查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
第十六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层级监督,公开政务信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廉洁准入制度。
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案件、司法案件办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纠错机制。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经营管理、财务活动重点岗位的监督。
第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忠实履行法定职责,自觉接受监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贪污、挪用、私分公共财物;。
(二)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接受其他不正当利益;。
(三)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违反制度、纪律规定;。
(五)违反规定决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较大额度资金的安排使用;。
(七)利用职权、职务及其形成的便利条件或者影响力实施的其他职务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八条司法行政、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和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国家工作人员培训内容。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有关部门通过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重大建设项目、产权交易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涉及公共投资、公共利益时,应当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人、竞买人行贿犯罪档案。发现有行贿犯罪记录的,由有关单位作出相应处理。
第三章监督措施。
第二十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接受人大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一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审计机关对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进行监督、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按要求如实提供资料、说明情况。
第二十二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发现有关单位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应当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并抄送其主管部门。
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30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并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被建议单位整改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第二十三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应当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违纪行为或者建议其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应当在收到建议书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
第二十四条鼓励和支持对职务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
有关单位应当对举报及时调查或者处理。对实名举报的,接受举报的单位应当在90日内将调查处理情况回复举报人。
举报不得诬告陷害。对举报职务犯罪线索经查证属实的,查办该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不得泄露举报内容和举报人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交被举报人。
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举报行为受到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威胁时,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依法给予保护。必要时,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接受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依法履行职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涉嫌职务违法违纪问题,有关单位应当调查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第二十七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各部门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本单位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述职述廉报告。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致使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
(二)明知本单位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而隐瞒不报或者不移交检察机关处理的;。
(四)收到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后拒不整改的;。
(五)泄露举报内容、举报人信息,或者将举报材料转交被举报人的;。
(六)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依法保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
第二十九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审计机关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参照本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三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公正、廉洁,依法履行职责,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三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和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单位各负其责,检察机关指导、监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维护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二章预防职责。
(六)接受有关国家机关的指导、监督,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内设机构各负其责。
单位负责人进行年度述职时,应当把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本人廉洁自律的情况作为接受考核和评议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研究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四)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专家咨询机制,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家咨询论证工作;。
第八条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做好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
第九条省、市、县(市、区)应当建立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审计、财政、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参加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交流工作信息,加强联系和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三章预防措施。
第十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在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时进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第十一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任职回避、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职务犯罪预警机制。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在发现职务犯罪的隐患、漏洞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并向其主管机关及检察机关报告。
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在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应当严格按照选拔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制定预防措施,防止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国家工作人员选拔任用时,应当进行廉政教育;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有不廉洁行为时,应当进行诫勉教育和警示教育。
第十三条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管理体制,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对重点行业和部门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业务环节和岗位加强预防措施。
第十四条司法机关在履行侦查、检察、审判、执行职权中,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公开其职权范围、办案程序、投诉途径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应当遵守诉讼程序,严格办案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
第十五条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当实行重大事务公开,建立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十六条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有关廉政的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之机谋取私利;。
(二)在行使行政许可权和分配使用资金过程中,为个人和团体谋取私利;。
(三)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五)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货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物品等;。
(七)纵容、包庇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进行违纪、违法活动。
第四章监督保障。
第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检察建议。
第十九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而发生职务犯罪的单位,应当提出司法建议。
第二十条监察部门在履行行政监察职责中,发现有关单位不依法行政或者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监察建议。
第二十一条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中,发现有关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制度不健全或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应当提出审计建议。
第二十二条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送达被建议单位,同时抄送其主管机关。
被建议单位收到前款所列建议,应当及时研究,认真整改,并将建议的处理情况在30日内书面反馈建议机关及其主管机关。
第二十三条新闻媒体应当宣传有关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向有关单位提出建议,有权对不制定或者不落实预防职务犯罪措施、制度的单位提出批评,有权就涉嫌职务犯罪的行为向有关单位举报。
有关单位对建议和举报应当依照规定及时办理,对建议和举报有功者予以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举报内容,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
举报人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利用举报诬告陷害他人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一项至第四项、第六项规定的,由主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五项、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对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不移送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的,或者泄露举报内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发生职务犯罪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有关单位对检察、司法、监察、审计建议,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的,由其主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拒不采纳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对干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从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人员,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有徇私舞弊、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等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其他依照法律授权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和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1月1日起施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四
还在找安徽省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条例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2019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促进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指为预防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贪脏贿赂、渎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以及其他犯罪而开展的工作。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三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采取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等多种方法,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责任。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检察机关,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单位主体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以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及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岗位的工作人员为重点对象。
第七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
工作计划。
(四)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治宣传、警示教育、专题调研、专项预防等活动;。
(六)督促有关单位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检查、考核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情况;。
(七)指导有关单位建立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二)督促、协助有关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
(四)协调成员单位联合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有关单位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五)收集、整理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建立完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
第十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结合履行职责,指导、监督本辖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有关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四)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
(六)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对易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制约;。
(七)严格执行国家工作人员选拔任用规定和有关责任追究制度;。
(九)查处本单位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清正廉洁,勤勉尽责,不得滥用权或者怠于履行职责,不得从事依法应当回避的公务。领导干部和拟提任领导干部的,应当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第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监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索取、收受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财产性利益;。
(二)贪脏、挪用、私分公共财物;。
(三)玩忽职守;。
(四)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
(五)其他违反职务廉洁性的行为。
第十四条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除遵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外,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借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之机谋取利益;。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三)违反规定干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四)违反规定决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较大额度资金的安排使用;。
(六)纵容、默许配偶、子女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利益。
第十五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三)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后续监管;。
第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三)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第十七条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国有企业职务犯罪:
(二)督促指导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规范并监督检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无偿划转等行为;。
(四)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
第十八条国有企业应当完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并购、改制重组、产权转让等环节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不得任用、聘用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人员担任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等重点职务。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实行重大事务、财务公开,健全和规范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十条教育、司法行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宣传管理等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结合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起诉、审判活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教育培训内容。
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依托科技手段开展职务犯罪风险防控,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权力、资源、资金、资产的内部监管。
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案件移送、共同预防等平台。
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单位应当依法配合有关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建立信息共享、共同预防等平台。
检察机关应当健全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为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在公共资源交易、招录、选任等工作中查询相关单位或者人员是否有贿赂犯罪记录提供服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五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促进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指为预防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贪污贿赂、渎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以及其他犯罪而开展的工作。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三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采取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等多种方法,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责任。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检察机关,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单位主体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以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及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岗位的工作人员为重点对象。
第七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二章预防职责。
(四)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治宣传、警示教育、专题调研、专项预防等活动;。
(六)督促有关单位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检查、考核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情况;。
(七)指导有关单位建立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二)督促、协助有关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
(四)协调成员单位联合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有关单位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五)收集、整理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建立完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
第十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结合履行职责,指导、监督本辖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有关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四)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
(六)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对易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制约;。
(七)严格执行国家工作人员选拔任用规定和有关责任追究制度;。
(九)查处本单位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十)协助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清正廉洁,勤勉尽责,不得滥用职权或者怠于履行职责,不得从事依法应当回避的公务。领导干部和拟提任领导干部的,应当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第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监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索取、收受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财产性利益;。
(二)贪污、挪用、私分公共财物;。
(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四)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
(五)其他违反职务廉洁性的行为。
第十四条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除遵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外,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借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之机谋取利益;。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三)违反规定干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四)违反规定决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较大额度资金的安排使用;。
(六)纵容、默许配偶、子女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利益。
第三章预防措施。
第十五条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三)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后续监管;。
第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三)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第十七条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国有企业职务犯罪:
(二)督促指导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规范并监督检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无偿划转等行为;。
(四)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
第十八条国有企业应当完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并购、改制重组、产权转让等环节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不得任用、聘用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人员担任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等重点职务。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实行重大事务、财务公开,健全和规范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十条教育、司法行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宣传管理等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结合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起诉、审判活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教育培训内容。
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依托科技手段开展职务犯罪风险防控,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权力、资源、资金、资产的内部监管。
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案件移送、共同预防等平台。
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单位应当依法配合有关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建立信息共享、共同预防等平台。
检察机关应当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为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在公共资源交易、招录、选任等工作中查询相关单位或者人员是否有行贿犯罪记录提供服务。
第四章监督保障。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特定问题调查、专题询问等方式,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十三条省和设区的市检察机关可以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和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综合考核内容。
第二十五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发现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并抄送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
(一)存在职务犯罪隐患,需要防范、消除的;。
(二)发生职务犯罪行为,需要完善制度、改进管理,防止再次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
(三)其他需要提出建议的情形。
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办理情况书面反馈提出建议的机关,同时抄送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机关和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议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可以依法行使以下监督职权: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建议有关单位对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严重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员暂停其执行职务。
第二十七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公布监督电话、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接受舆论监督,支持媒体依法履行职责;对媒体反映的职务违法犯罪问题,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反馈结果。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行为,有权控告和举报。有关部门对控告和举报应当依照规定及时办理,并为控告、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举报行为受到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威胁时,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依法给予保护。
第二十八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单位年度财务预算。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六项、第九项、第十项,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未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对易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制约的;。
(四)对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不移交司法机关的;。
(七)泄露举报人信息和举报内容的,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未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发生严重职务犯罪案件,致使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其他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参照本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相关工作。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自7月1日起施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六
(三)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活动;。
(四)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的管理使用及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五)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上市和破产等活动;。
(六)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
(七)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九)医药采购、教育招生、劳动就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活动。
第十二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三)实行转任、轮岗、回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
(四)实行公务公开制度;。
(五)发现职务犯罪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第十三条检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经济活动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四)针对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预防调查,提出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
(五)收集、分析、处理职务犯罪信息,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第十四条监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检查行政监察对象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提出廉政制度和措施的建议;。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廉政风险评估;。
(四)收集、分析有关职务犯罪的信息,提出预防对策,建立预警机制;。
(五)调查处理行政违纪案件,开展警示教育;。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二)依法对国家机关和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开展财经法制宣传和教育;。
(四)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五)针对职务犯罪隐患提出预防对策和审计建议;。
第三章预防措施。
第十六条国家机关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二)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投诉渠道,公开工作纪律;。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招生等技术系统;。
(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第十七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和促进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建设、金融、医药卫生、教育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在公开招标时,招标单位应当对投标单位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多种形式,对本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理想信念、作风、纪律和廉洁从政教育。
第二十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入培训内容。
第二十二条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方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第二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述职述廉报告,接受评议和考核。
第四章监督与保障。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建议有关机关对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暂停其执行职务。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发现有关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有权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对重大事项应当向被建议单位的主管机关通报。
被建议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在30日内采用书面形式向提出建议机关报告整改情况。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有关单位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提出意见、建议或者进行举报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十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当年不得被评为文明和谐单位。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和情况或者隐瞒有关材料和情况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报告有关情况或者拒不采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建议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为举报人保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自10月1日起施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七
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管理、支配公共财产、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高智商犯罪,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下文是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促进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指为预防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贪污贿赂、渎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以及其他犯罪而开展的工作。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三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采取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等多种方法,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责任。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检察机关,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单位主体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以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及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岗位的工作人员为重点对象。
第七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二章预防职责。
工作计划。
(四)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治宣传、警示教育、专题调研、专项预防等活动;。
(七)指导有关单位建立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二)督促、协助有关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
(四)协调成员单位联合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有关单位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五)收集、整理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建立完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
第十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结合履行职责,指导、监督本辖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有关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四)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
(六)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对易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制约;。
(七)严格执行国家工作人员选拔任用规定和有关责任追究制度;。
(九)查处本单位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清正廉洁,勤勉尽责,不得滥用职权或者怠于履行职责,不得从事依法应当回避的公务。领导干部和拟提任领导干部的,应当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第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监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索取、收受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财产性利益;。
(二)贪污、挪用、私分公共财物;。
(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四)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
(五)其他违反职务廉洁性的行为。
第十四条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除遵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外,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借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之机谋取利益;。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三)违反规定干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四)违反规定决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较大额度资金的安排使用;。
(六)纵容、默许配偶、子女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利益。
第三章预防措施。
第十五条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三)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后续监管;。
第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三)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第十七条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国有企业职务犯罪:
(二)督促指导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规范并监督检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无偿划转等行为;。
(四)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
第十八条国有企业应当完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并购、改制重组、产权转让等环节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不得任用、聘用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人员担任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等重点职务。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实行重大事务、财务公开,健全和规范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十条教育、司法行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宣传管理等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结合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起诉、审判活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依托科技手段开展职务犯罪风险防控,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权力、资源、资金、资产的内部监管。
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应当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案件移送、共同预防等平台。
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单位应当依法配合有关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建立信息共享、共同预防等平台。
检察机关应当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为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在公共资源交易、招录、选任等工作中查询相关单位或者人员是否有行贿犯罪记录提供服务。
第四章监督保障。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专项。
工作报告。
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特定问题调查专题询问等方式,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十三条省和设区的市检察机关可以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和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综合考核内容。
第二十五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发现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并抄送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
(一)存在职务犯罪隐患,需要防范、消除的;。
(二)发生职务犯罪行为,需要完善制度、改进管理,防止再次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
(三)其他需要提出建议的情形。
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
建议书。
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办理情况书面反馈提出建议的机关,同时抄送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机关和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议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可以依法行使以下监督职权: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建议有关单位对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严重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员暂停其执行职务。
第二十七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公布监督电话、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接受舆论监督,支持媒体依法履行职责;对媒体反映的职务违法犯罪问题,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反馈结果。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行为,有权控告和举报。有关部门对控告和举报应当依照规定及时办理,并为控告、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举报行为受到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威胁时,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依法给予保护。
第二十八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单位年度财务预算。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六项、第九项、第十项,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未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对易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制约的;。
(四)对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不移交司法机关的;。
(七)泄露举报人信息和举报内容的,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未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发生严重职务犯罪案件,致使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其他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参照本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相关工作。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贪污受贿多。
职务犯罪种类多表现为贪污罪和受贿罪。20xx年审结的贪污贿赂案占同期总数的84%;其次是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
涉及领域广。
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职务犯罪多发,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职务犯罪现象严重,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逐年增多。
亿元案迭出。
犯罪数额巨大的案件时有发生,达到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此类案件案中有案、案外有案,“窝案”、“串案”频发,案件牵涉面广。
作案智能化。
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现象突出,通过收受“交易”差价、“股份”分红、“投资”收益等形式收受贿赂较为普遍,增加查办惩处难度。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八
为了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制定了云南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及其他重大犯罪。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反腐败工作格局,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采取专门预防、内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负其责,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省、州(市)、县(市、区)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机构,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七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和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专门预防,依照本条例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履行监督、指导职责,并加强协作配合。
第八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加强内部预防,有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相适应的机构或者人员。
第九条鼓励和支持开展社会预防。
(二)协调指导职能部门、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与配合,推动社会化预防;。
(四)组织开展本地区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调研和警示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二条检察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二)结合执法办案,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提交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年度报告;。
(六)建立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第十三条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开展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调查处理违法违纪行为;。
(三)开展廉政宣传教育;。
(四)组织对有关改革措施和制度进行廉洁性评估;。
(五)对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纠正重点行业不正之风,对重大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六)结合监察、监督等情况,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开展审计监督;。
(二)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
(四)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开展专项预防;。
(五)结合审计监督情况,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第十五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履行下列职责:
工作计划。
(四)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五)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技术预防系统,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六)按职责查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
第十六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层级监督,公开政务信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廉洁准入制度。
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案件、司法案件办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纠错机制。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经营管理、财务活动重点岗位的监督。
第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忠实履行法定职责,自觉接受监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贪污、挪用、私分公共财物;。
(二)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接受其他不正当利益;。
(三)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违反制度、纪律规定;。
(五)违反规定决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较大额度资金的安排使用;。
(七)利用职权、职务及其形成的便利条件或者影响力实施的其他职务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八条司法行政、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和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国家工作人员培训内容。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有关部门通过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重大建设项目、产权交易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涉及公共投资、公共利益时,应当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人、竞买人行贿犯罪档案。发现有行贿犯罪记录的,由有关单位作出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接受人大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一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审计机关对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进行监督、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按要求如实提供资料、说明情况。
第二十二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发现有关单位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应当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并抄送其主管部门。
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
建议书。
之日起30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并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被建议单位整改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第二十三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应当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违纪行为或者建议其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应当在收到建议书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
第二十四条鼓励和支持对职务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
有关单位应当对举报及时调查或者处理。对实名举报的,接受举报的单位应当在90日内将调查处理情况回复举报人。
举报不得诬告陷害。对举报职务犯罪线索经查证属实的,查办该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不得泄露举报内容和举报人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交被举报人。
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因举报行为受到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威胁时,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依法给予保护。必要时,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接受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依法履行职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涉嫌职务违法违纪问题,有关单位应当调查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本单位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述职。
述廉报告。
第二十八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致使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
(二)明知本单位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而隐瞒不报或者不移交检察机关处理的;。
(四)收到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后拒不整改的;。
(五)泄露举报内容、举报人信息,或者将举报材料转交被举报人的;。
(六)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依法保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
第二十九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审计机关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参照本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九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人。
第六条市、县(市、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协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日常办事机构设在检察机关,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七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二章预防工作职责。
第八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履行下列预防工作职责:
(一)制定、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和措施,并确定相应机构、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二)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进行监督和制约;。
(四)发现职务犯罪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第九条检察机关履行下列预防工作职责:
(一)开展宣传和警示教育活动;。
(四)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服务;。
第十条监察机关履行下列预防工作职责:
(一)检查行政监察对象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提出廉政制度和措施的建议;。
(三)调查处理行政违纪案件,开展警示教育;。
(四)检查指导政务公开,纠正不正之风;。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履行下列预防工作职责: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
(二)开展财经法制宣传教育;。
(三)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四)针对职务犯罪隐患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十二条财政、税务、资金结算、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等部门、单位应当结合各自职能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第三章预防重点与措施。
第十三条对下列事项和活动实行重点预防:
(一)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
(二)公安、检察、审判、刑罚执行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
(三)财政资金和其他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使用;。
(四)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投标、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活动;。
(六)国家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和选拔任用;。
(九)慈善捐赠款物和彩票资金以及其他公益性资金的`管理使用;。
(十)其他需要重点预防的活动。
第十四条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
(六)运用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监督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五条公安、检察、审判和刑罚执行机关,应当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公正执法;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公开职责范围、办案程序、投诉途径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决策、执行活动。
第十七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政府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招投标活动,向检察机关申请查询行贿犯罪档案记录的,检察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教育培训内容。
第十九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严格自律,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和监督。
第四章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条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
(二)已经发生职务违法,可能引发犯罪,应予制止、纠正的;。
(三)存在职务犯罪隐患,需要防范、消除的;。
(四)职务犯罪具有行业、区域性特点,需要进行综合防治的;。
(五)其他需要提出建议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审判、监察、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针对有关单位存在的职务犯罪隐患,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
第二十二条提出司法、检察、监察、审计建议的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将建议内容抄送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应当监督被建议单位予以落实。
第二十三条收到司法、检察、监察、审计建议的有关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并将办理情况以书面形式回复提出建议的机关。
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方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涉嫌职务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控告、举报,有关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威胁、打击报复举报人。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机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制度。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或者未按时办理司法、检察、监察、审计建议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威胁、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条例自1月1日起施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十
务犯罪预防是一个富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职务犯罪作为腐败的极端形式,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推进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下文是江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公正、廉洁,依法履行职责,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三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和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单位各负其责,检察机关指导、监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维护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二章预防职责。
(六)接受有关国家机关的指导、监督,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内设机构各负其责。
单位负责人进行年度述职时,应当把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本人廉洁自律的情况作为接受考核和评议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研究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四)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专家咨询机制,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家咨询论证工作;。
第八条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做好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
第九条省、市、县(市、区)应当建立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审计、财政、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参加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交流工作信息,加强联系和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三章预防措施。
第十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在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时进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第十一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任职回避、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职务犯罪预警机制。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在发现职务犯罪的隐患、漏洞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并向其主管机关及检察机关报告。
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在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应当严格按照选拔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制定预防措施,防止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国家工作人员选拔任用时,应当进行廉政教育;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有不廉洁行为时,应当进行诫勉教育和警示教育。
第十三条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管理体制,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对重点行业和部门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业务环节和岗位加强预防措施。
第十四条司法机关在履行侦查、检察、审判、执行职权中,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公开其职权范围、办案程序、投诉途径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应当遵守诉讼程序,严格办案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
第十五条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当实行重大事务公开,建立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十六条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有关廉政的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之机谋取私利;。
(二)在行使行政许可权和分配使用资金过程中,为个人和团体谋取私利;。
(三)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五)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货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物品等;。
(七)纵容、包庇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进行违纪、违法活动。
第四章监督保障。
第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检察建议。
第十九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而发生职务犯罪的单位,应当提出司法建议。
第二十条监察部门在履行行政监察职责中,发现有关单位不依法行政或者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监察建议。
第二十一条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中,发现有关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制度不健全或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应当提出审计建议。
第二十二条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送达被建议单位,同时抄送其主管机关。
被建议单位收到前款所列建议,应当及时研究,认真整改,并将建议的处理情况在30日内书面反馈建议机关及其主管机关。
第二十三条新闻媒体应当宣传有关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向有关单位提出建议,有权对不制定或者不落实预防职务犯罪措施、制度的单位提出批评,有权就涉嫌职务犯罪的行为向有关单位举报。
有关单位对建议和举报应当依照规定及时办理,对建议和举报有功者予以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举报内容,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
举报人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利用举报诬告陷害他人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一项至第四项、第六项规定的,由主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五项、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对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不移送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的,或者泄露举报内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发生职务犯罪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有关单位对检察、司法、监察、审计建议,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的,由其主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拒不采纳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对干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从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人员,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有徇私舞弊、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等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其他依照法律授权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和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镇高度重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是,纪委书记亲自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全镇各项工作中;二是,年初制定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日常预防工作;三是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将预防职务犯罪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主要领导带头抓督促和检查,提高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二,狠抓学习宣传,提高职能预防意识。
(一)加强学习,研究自身预防工作重点,提高职能预防意识.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研究工作时,强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我镇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党纪政纪,法律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带动干部职工远离腐败,增强免疫力.通过学习,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防范意识和免疫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机关职工的职能预防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对工作人员开展专门的预防宣传教育.强化了对镇,村,社干部的法律法规培训,参训人数达400人次,参训率达100%,提高了全体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预防腐败的能力,强化了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党政网,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取得的成果.准时,积极参加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将会议精神和要求及时传达给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积极配合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和资料;与纪检,检察机关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整合力,增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开展预防调研,总结预防经验。
一是我镇落实专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调研,定期不定期地反映信息动态;二是认真总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四,规范操作,强化监督。
我镇严格规范干部任用行为,从程序上杜绝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严肃干部任用纪律,从操作上确保了选用好干部;加强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在预防工作中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及时向纪检,检察机关报送.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篇十一
我镇高度重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是,纪委书记亲自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全镇各项工作中;二是,年初制定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日常预防工作;三是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将预防职务犯罪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主要领导带头抓督促和检查,提高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二,狠抓学习宣传,提高职能预防意识。
(一)加强学习,研究自身预防工作重点,提高职能预防意识.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研究工作时,强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我镇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党纪政纪,法律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带动干部职工远离腐败,增强免疫力.通过学习,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防范意识和免疫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机关职工的职能预防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对工作人员开展专门的预防宣传教育.强化了对镇,村,社干部的法律法规培训,参训人数达400人次,参训率达100%,提高了全体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预防腐败的能力,强化了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党政网,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取得的成果.准时,积极参加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将会议精神和要求及时传达给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积极配合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和资料;与纪检,检察机关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整合力,增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开展预防调研,总结预防经验。
一是我镇落实专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调研,定期不定期地反映信息动态;二是认真总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四,规范操作,强化监督。
我镇严格规范干部任用行为,从程序上杜绝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严肃干部任用纪律,从操作上确保了选用好干部;加强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在预防工作中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及时向纪检,检察机关报送.